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然而金融政策支持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的研究力度。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论文 篇1:

农村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 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农村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日益突出。该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二是金融机构覆盖范围窄,金融支持方式单一;三是金融支持力度地区差异大;四是民间金融发展困难重重。为此,借鉴发达国家农村城镇化中金融机构所起作用的经验,为我国现阶段农村城镇化中金融支持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金融机构;金融支持

A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农村现代化作为主要问题提出,意味着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资金需求大大增加,可是政府的支农资金却没有相应提高。因此,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不匹配,严重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因而对我国农村城镇化中金融机构的支持进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农村城镇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难以满足金融需求

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当前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逐步增加。2012年高达75%的农民申请贷款的资金数额超过了5万元。除了农民自身对资金的需求,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每年农村居民的贷款总额占银行对农村贷款总量的30% ,其余70% 都是农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据统计,每年我国需要向农村发放约3万亿~5万亿元的资金才能满足农村每年的基本建设需要。假设这些资金中的50%由金融机构提供,则金融机构每年需要向农村提供1.5万亿~2.5万亿元的资金才能满足农村基础建设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中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1 金融供给的数量不足。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对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各地农业存款的金额迅速增加,2009年全国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存款总额为3 782.701

亿元,2010年同比数额为23 618.49亿元。但是,有如此庞大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资金供给却没能跟上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脚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由图1可知,2007~2012年农村贷款的额度占银行贷款总额的比重一直不多。2012年中国农业银行对农村的贷款只占到总贷款额的32.5%。资金供给数量低,导致农村不能从金融机构得到足够的贷款,减少了农民的投资资金。

1.1.2 金融供给的质量不足。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是例如中国农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但这些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网点覆盖率却一直很低,导致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通缓慢。民间借贷的发展使得各种小型金融借贷公司逐渐增多。但是,由于缺少政策法律的保障,这些贷款公司难以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且存在较大风险。这些因素降低了农村金融供给的质量[1]。

1.2 金融机构覆盖范围窄,金融支持的方式单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一直在城市,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城市中分布广泛,但是农村中的金融机构数量仍然很少。据统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只有2/3的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在5大国有银行中,只有农业银行在各村镇的覆盖率为95%,仍有5%的村镇未被农业银行覆盖。由于高成本和高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其他银行在农村的覆盖率更低,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更是只有7%的覆盖率,并且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占据了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的39%[2]。由于经济较发达,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城镇化程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绝大多数的东部沿海地区部分银行已经达到了100%的覆盖。农村城镇化程度偏低的中部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本身为确保盈利需求、资产质量需求等条件的满足,并没有在中部农村进行大面积覆盖。在中西部一些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接触不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不能很好地为农村居民服务,减缓了我国中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等发展变化巨大[3]。但是,我国日渐多样化的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并没有走进农村,没能使农民了解到它们的便利和优势。农民对金融机构的了解不足,使得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金融机构的投资方式单一,对农村提供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最基本的银行机构。农民对其他金融工具的认识不足,又加剧了证券、保险、期货不愿意走进农村的不良局面,制约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对金融的需求,最终致使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速度减缓。

1.3 金融支持力度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大,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2001~2012年我国农村商业银业部分存贷余额见表1。

由表1可知,2012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发放主要集中于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2011年占总贷款额的35.9%,2012年占总贷款额的35.2%;2011年中部省份贷款余额占总贷款余额的23.99%,2012年也只占了24.3%。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农村的基础建设也比较完备,农村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是我国中部地区,由于本身经济发展较晚,农村的基础建设较为落后,农村城镇化水平并没有东部沿海的层次高,却没有像东部沿海地区一样获得高额的贷款支持,严重阻碍了我国中部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1.4 民间金融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作用显著,但问题较多 在农村的实施调查中,当农村居民被问到面对资金需求的解决办法时,90%以上的农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获得资金,最主要的渠道是来自亲朋好友的资金支持。可是,亲友的资金毕竟有限,农民对民间借贷的依赖推动了我国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2012年我国民间融资数额超过了3万亿元,我国现存的典当行有6 0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有7 000多家。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制度上的障碍,庞大的民间金融仍然游走在“灰色地带”,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4]。

2 发达国家农村城镇化的借鉴意义

2.1 美国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及经验

2.1.1 美国在其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力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维护农民利益,在根本上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然后才逐步使农民走出农村,适应城镇化生活。早在1916年,美国联邦政府就通过了一系列的农贷法律,形成了以联邦中期信用银行、合作银行、联邦土地银行3大系统组成的信贷系统;同时培育文化农民,使每位农民都要凭证上岗。这意味着,作为农村主人的农民有了知识文化,能够用知识武装自己,能够响应政府的号召并积极维护。

2.1.2 除了用知识武装农民,美国的金融机构在法律的号召下也积极践行自己的职责。美国的农业合作系统中的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由12个信用区建立的12家联邦中期信用银行组成,主要解决农民中短期贷款难问题,是美国最重要的农业信用合作系统。而联邦土地银行系统由12个农业信用区的联邦土地银行及其下属的合作社组成,办理长期不动产贷款,主要向个体农场主贷款,贷款期限为5~40年。联邦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大大促进了美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2.1.3 美国政府还很重视市场对农村城镇化的引导作用。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寻找蕴含潜力的城市,对它们进行密集投资,带动周边的农村、小城镇发展。随着大中城市的城市发展,出现了城市的分散化趋势,小城镇数量急剧增加。美国金融机构依靠这种市场机制,通过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给予小城镇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小城镇得到了快速发展。

2.2 日本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及经验

2.2.1 日本农村城镇化过程。日本农村城镇化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个步骤:①完备农村的基础建设;②支持农村工业的发展;③实行町村合并政策[5]。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日本政府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大了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建设。在发展农村工业方面,主要分为发展壮大农村副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引进投资,发展新型农村工业。在町村合并方面,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促进町对周边村落的合并,形成新的城镇。

2.2.2 日本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的主要职责。首先是做好与政府政策的配合。日本政策性金融机构配合政府的经济政策,向农村基础建设提供贷款,包括对水利设施的建造、公路的建造等项目提供资金贷放;而民间金融机构则对批发市场等小型的项目的投资。全国金融机构与政府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日本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机构也重视农村工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结束了高速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降低,银行对民间加速投资。此时,日本政府首创“制度金融”政策,通过债务担保的形式吸引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并对这些金融机构给予财政上的补贴,使金融机构愿意为农业副产品加工和新型农村工业发展放贷,发展农村城镇化。

3 我国农村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建议

3.1 发展农村的金融支持多样化

现阶段,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主力为5大国有银行和邮政储蓄,其他各级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严重不足。因此,国家应鼓励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走进农村,并给予这些金融机构一定的财政补贴,使它们愿意对农民进行放贷,促进农村居民对农村工业的投资建设。同时,政府应当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民营股份制银行的优势,接受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放贷。发展农村城镇化中金融机构支持的多样化,为农民储蓄、投资开拓更多的途径;也加快了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资,为农村城镇化夯实基础。除了鼓励银行业对农村增加网点覆盖,政府还应该向农民进行证券、期货、保险等知识的宣传,让农民主动接受,并着手农村保险、期货等业务。有了各种金融工具的支持,才能使农村城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3.2 开拓新型金融工具,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支持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农民日渐增加的资金需求。因此,银行机构应当提供相适应的贷款数量,来满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资金的高需求,增加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鼓励农村居民自主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开发新型金融产品,为农村居民实行自主创业提供金融支持。除了传统的资金存贷业务,银行也可以在农村网点开设个人理等新型业务,帮助农民管理资金。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机构则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保险、农产品的期货交易,增加农民的投资热情。把握好农民的投资方式,才是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关键。

3.3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

美国农村城镇化中金融支持的一大举措就是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通过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来引导周边小村镇的发展[6]。因此,我国应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大中城市与周边农村的合作,使农村农副产品在城市以适宜的价格卖出并给予这些农民经济补贴;同时在城市为农村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实现农村和城市双赢的局面;帮助落后农村发展自身特色,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农村特色进行宣传,使周边的城市关注农村的发展,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兼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发展快,东部的农村城镇化水平也比中西部高。所以,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东西部的差距,对中西部地区增加贷款数量的发放,通过东部地区的引导辐射作用,拉动中西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海清.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2011(3):81-82.

[2] 吴朝霞,王沐钒.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问题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2):20-24.

[3] 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63-72.

[4] 李长安.发挥民间金融作用 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07-17.

[5] 杨海水.日本怎样推行农村城镇化[M].北京:中国社会新闻出版社,2008.

[6] 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镇化历程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5):12-14.

作者:王亦圣等

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论文 篇2:

论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政策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政策的大力支持,然而金融政策支持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因此我们要加强对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的研究力度。本文从中国农村城镇建设金融供给现状出发,分析了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目的在于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中国 农村城镇化建设 金融 支持政策

一、中国农村城镇建设金融供给现状

现阶段中国农村城镇建设进程中金融供给主体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一)正规性金融组织

主要是指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接受专业金融监管机构监管的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个金融部门是商业性的金融部门:主要包括国有四大股份制的商业投资银行、国有四大股份制商业投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在大城市和农村贫困地区中农村的商业投资银行刚刚开始的营业网点。

第二个是政策性金融在;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唯一一个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组织,主要的工作职责是按照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需要,坚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展开关于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业务。

第三个是合作金融:在我国现阶段只有农村先用合作社是在农村地区开展合作金融的组织,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组成,主要是为社员提供向金融服务的组织部门。

(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

主要是指不在法律约束之下,专门监管机构不对其进行监督的金融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民间借贷组织:主要是指公民与社会组织、公民与公民之间发生的系那个过借贷行为,现阶段我国虽然没有对民间借贷采用相关的监管方法,然而却规定了民间借贷的利率。

第二个是民间集资:主要是指通过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洽谈的融资方法,民间集资受到国家的监管比较宽松,对一些在社会中还未公开的,仅仅在亲友和单位之间进行集资,一般情况下并不作为非法集资进行处理。

第三个涉及的就是民间金融合会:主要涉及的是指一些民间借贷金融组织的规模较小,由民间金融合会内部的成员共同管理储蓄的一种公益性活动,是合会成员之间的一种资金互助行为,主要涉及到的是与储蓄相关的借贷服务。

二、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政策的问题

(一)支持中小型企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

中国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中小型企业的力量才能够尽快完成,然而中小企业是否能获得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得到金融方面的支持。经过相关部门的统计调查,中小企业在初期创业阶段中的初始资本金中,有70%属于自有资本,15%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10%为非金融机构的资金,5%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信贷;在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通过自筹获得的资金比例为35%,从利润中逐渐形成限额内部留存资金比例为30%,银行信贷资金的比例为18%,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资金比例为12%,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小企业初创期和成长期期间,主要是通过“内源性资金”来获取资金,商业信用、银行贷款方式取得的金融支持较少。与一般企业相比,农业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因此在中小企业中获取“外源性资金”较小,这就说明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不够,中国农村城建化建设受到了间接的影响。

中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基础是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情况来看,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的资金主要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等,由于建设城镇基础性设施具备“公共品”的特征,在短期内并不能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这就与商业银行在短期内获取收益的目的不符,因此在农村中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金融资金支持。同时在我国农村建设城镇基础性设施中政策性金融机构起的作用却很少,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现阶段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涉及到建设城镇基础性设施的银行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然而国家开发银行的工作范围并不包括支持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支持支柱型产业和国家基础产业,因此可以看出城镇基础性设施建设得到的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

(二)金融政策支持方法单一化

随着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期货业、保险业、银行业和证券业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金融政策支持我国农村城建化主要还是采用银行信贷的方法,从建设农村城镇化的资金来源看,其中占比例较大的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例却很低,很难满足我国农村城建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多样化金融支持的要求。经过一些实践经验表明,城建化水平与国家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国外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完善的金融市场结构,将货币市场和资本支持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我国农村城建化建设才能够有充足的資金支持。然而现阶段我国金融业的市场化水平还不高,资本市场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

(三)认识金融支持城镇化存在偏差

金融支持中国农村城镇建设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金融服务部门将营业网点主要定位在大中城市,对农村、城镇、小城市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其次一些金融机构缺乏对新金融服务需求变化的正确性认识,不利于金融支持政策的及时更新;再次金融服务部门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协调机制不健全,金融资源的凝聚力较低。

三、建议与对策

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农村城建化建设中金融支持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我国农村城建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完善金融体制,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

一方面在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认识到“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作用,国家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加快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等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建设农村城建化办理贷款业务的速度,例如可以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地区进行试点,设置开发性金融服务性机构,为建设农村城建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金融机构,例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应该把握建设农村城建化这个发展机遇,寻找出其中的商业机遇。农村合作社要积极与农民保持一个良好的利益关系将各项工作的目标和重点都放在了增加我国的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提高农村社区服务现代化水平等优惠政策方面的基础上,尤其特别是重点放在支持我国优势农产品的育种、种植产业结构调整等優惠政策方面。中国农业银行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能够出尽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就业率的服务机构大力支持。

同时要发展和创建地方性中小型金融机构,设置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熟悉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与中小企业建立起“银企”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创新金融支持服务

金融机构要对金融进行不断的创新,广泛调查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在市场上及时推出个性化较强的金融服务产品。与保险行业、银行、证券行业、投资基金等行业要加强合作,这样才能满足客户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要将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务做好、做精,根据实际需要拓宽资产管理、股票质押贷款、证券资金结算、财务顾问等金融领域,这样才能适应建设农村城镇化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要求。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支持战略政策

在制定金融支持政策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环境的实际情况,具体内规划内容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融资方式、融资规则、融资的策略、与推进城镇化向适应的地方融资发展目标、融资方式和渠道等,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要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防范和降低化解地方融资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和发生概率。同时金融机构要适当的下放权利,打破传统信贷管理权限较为集中的局面,简化审批的程序,提升工作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支持,因此我们要认识到金融支持政策中的不足之处,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这样才能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速度,缩短城乡差距,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2]王丽媛.对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D].南京财经大学,2016.

[3]刘振兴.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山西农经,2018(1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镇社区服务中心

作者:王安云

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支持论文 篇3:

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障碍与途径选择

人民银行衡水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摘 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建设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更为紧迫的历史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金融服务品种单一、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得到信贷支持等问题,提出了调整企业产品结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及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对策。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趋势与金融支持情况

(一)农村城镇化的趋势及特征

1.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个别城镇表现突出。衡水市有乡镇114个,其中建制镇62个。2005年,衡水市城镇化率为35%,较2001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其中,突出的是冀州市,其城镇化率达43.5%,高于河北省40%和全国41.8%的平均水平。

2.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辐射能力逐步加强。衡水市的城镇建成区面积206平方公里,是1996年建市前的2.2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8平方公里发展到4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由不足20万增加到40万。62个城镇中,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的有16个,较2001年增加了2个;4000人以下的有21个,较2001年减少了8个。城镇非农产业的大力发展,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05年,全市乡村从事非农人员达116万余人,较2001年增加51万人,增幅91%;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达40万人,较2004年增加5万人,增幅14.3%。

3.城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衡水市把次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点来抓,结合城市和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大力推进“两个集中”(产业向工业基地集中、工业基地向城镇集中)。到2005底,全市18个工业园区共吸纳民营、外资企业370多家,企业年产值达330亿元,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00年至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5万元。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2%。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9.7:52.7:27.6调整到“十五末”的17.4:53.4:29.2,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明显加快。

4.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通讯工程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建设。五年间,衡水主城区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水、电、公路、通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先后建成,城市功能明显改善。

(二)金融支持情况

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特别是信贷资金的投入。2005年,衡水市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281.5亿元,较1996年增加133.3亿元,增幅为89.9%。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衡水市三次产业以及农民工生产力转移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农业产业化能力稳步提高。2001-2005年间, 衡水市金融机构农业产业化建设信贷投入增量额分别为5.1、6.6、6.0、6.0、6.5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增量的28.3%、40.2%、30%、29.1%、433.3%。在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销售收入超千万元龙头企业达到134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家,比2000年增加13家。瘦肉型猪、蔬菜、奶(肉)牛、林果四大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9%提高到6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26%提高到47%。

2.主导产业作用明显增强。在当地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衡水市主导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加强。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28家,比2000年增加191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26.5亿元,是2000年的2.1倍。金属制品及机械装备制造、化工医药、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林板林纸六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65%提高到75%。

3.第三产业层次得到新的提升。随着金融部门对第三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适应新型工业化需要的金融、信息、现代物流、交通、通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如: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方面,2005年,该市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达13.3亿元,有力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和邮政业的稳步发展。2005年,衡水市乡及乡以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82公里,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5亿元,比2004年增长16.8%。

4.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输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对此,衡水市农村信用联社自2004年11月起推出了“农村劳动力输出贷款”业务,在支持农村劳务输出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截至2006年3月末,累计发放农村劳动力输出贷款2555.4万元,扶持外出务工人员0.94万人(次),外出务工人员实现收入3.98亿元。

二、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障碍因素

(一)内部因素

1.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贷品种及方式单一。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主要是针对工商企业的短期流动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基建和技改贷款),缺少对农业的扶助开发贷款和10年以上的长期建设投资,而且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缺少信用放款。利率定价较高,不利于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要。二是服务功能有差距。银行中间业务种类比较少,大部分为代收费用、代发工资等,企业理财和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是空白。同时金融服务表现为:市区(县城)的金融机构都已经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实现了零在途,但银行卡普及率低,自动柜员机数量少,基层镇区几乎没有;乡镇的结算方式相对落后,没有实现通存通兑,有的停留在手工记帐阶段,结算时间长,农村信用社尚没有开办银行卡业务。

2.对小城镇基础设施信贷投入少,信贷资金外流额度大。近几年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的来源渠道主要是上级下拔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安排的财政资金,金融机构尽管有一些投入,近几年来在增量上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而用于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增量为零。

从异地信贷资金的流入、流出情况来看,衡水市银行间流入信贷资金余额五年累计为21.7亿元,流出信贷资金余额五年累计为278.9亿元,五年累计信贷资金净流出257.2亿元,说明信贷资金跨区投放较多,从外面引进的资金较少。

3.信贷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对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投入。一是近年来,商业银行遵从“抓大放小”的经营发展战略,其分支机构在城镇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已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二是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削弱了基层银行信贷投放的能力。目前,基层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贷款审批权。三是不规范的信用评定制度限制了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机会。如对企业的资信等级评估指标设置不尽科学合理,未能体现大中小型企业的区别和区域差异,使得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挡在银行的信贷“门槛”之外。

(二)外部因素

1.农村城镇基础建设收效慢,潜在风险大。农村城镇建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等方面,其资金投入大、时间长、收效慢,不可预测的风险点较多,贷款往往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容易导致贷款不良或损失,这也是金融部门不愿投放城镇基础建设贷款的原因。

2.融资环境欠佳,影响了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衡水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量小,改制中一些企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至今还没有完全消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归集和准确评估,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多套财务报表,造成金融部门对企业真实财务信息难以识别,加之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隐瞒利润、转移资产、虚假投资、表面破产、变相出售等各种形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行为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三、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手段,整体提升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要以市场需求、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为导向,以发展民营企业为依托,运用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同时,结合小城镇发展规划,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建设工业小区,通过工业小区建设,发挥积聚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立起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保证入区企业正常生产经管的政策环境。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把农村城镇化建设作为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人民银行要把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列入金融工作的议事日程,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信贷政策支持的重点,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指导各商业银行及信用社在城镇化建设中落实组织机构、资金和人员,切实把城镇建设列入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改变目前金融在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粗放、自发和散乱的局面。

三是完善支持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商业银行要选准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目标,选择有利的业务发展空间,积极调整网点建设。农村信用社要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加速推进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的建设步伐,以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原则,科学合理地设置农村金融网点,加快金融电子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职能,增加农业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村水利建设贷款等中长期贷款业务,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技推广、良种培育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尽快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其定位主要是为社区和农村居民服务,办理小额贷款,服务于城镇居民、农民及个体工商户。

四是创新金融产品,找准支持农村城镇建设的切入点。各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社会服务中寻求商机,重点解决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卫星镇的金融需求,如:道路建设、市场建设、供水设施、邮电通讯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主要在发展城镇经济、促进社区服务水平提高上开展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运输、储存等,同时积极支持面向城镇社区服务的各类服务机构,特别是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如房地产开发与装修、建材、农产品交易、医疗卫生、家政服务、环境绿化、教育培训等。

五是创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一是加快推进企业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信用数据采集范围,并加快向农村拓展的进度,初步建立农村信贷征信体系。二是建立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继续利用银企洽谈会、新产品推介会等形式,努力构建起精诚合作、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三是建立一批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经济服务中介组织,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农产品购销合作组织、农业风险基金会以及高水平的资信评定公司等,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及市场调节功能。

课题主持人:张力生

课题组成员:王耀宗 王兰昌

贺文欣 张彦刚

执 笔 人:张彦刚

(责任编辑 李西江)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欠费研究论文下一篇:收入分配差距公共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