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扩大了内需,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金短缺、金融支持乏力等问题。陕西省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提出了加强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对策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论文 篇1:

关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关推进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金融 城镇化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最终建设成为现代化社会主义的战略性步骤。因此,怎样建立健全的资金融资渠道,适应现代化城镇建设所需,是摆在当前建设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对其进行科学思考与研究。

一、金融支持城镇化的路径分析

(一)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离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仍较少,农业机械化率不高,人力、畜力的应用比例过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较低,对外依存度有增无减。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应当立足“三农”,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从普及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机具入手,建立以信贷投放为主导的金融支持模式。

(二)金融支持城镇发展工业化

城镇化是以工业发展为前提的。经过多年奋斗,我国已从农业大国变成当今的“世界工厂”,工业产业发展迅速。然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依旧偏低,和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中的大规模重复建设,重规模而不重质量,高污染产业投入过多,往往是前期重速度,后期重治理,工业的发展长期依赖于房地产业的发展,而相对忽视了高科技产业的作用。因此,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科技工业,着眼于低碳产业的发展,立足长远。

(三)金融支持应向特殊群体倾斜

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学生创业,成了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带来了就业、住房、基本社保和市民准入资格等问题。我国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违背了“聚集”这一城镇化规律,通过干预人口聚集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形成了城市人口的“等级划分”。进城的农民工不能顺利获得银行贷款,子女要出高价才能上学,病无所保,老无所养,无法获得市民待遇。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应当向那些为城镇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农民工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倾斜。

(四)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投资项目的收益高低,城镇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收取设施使用费来实现盈利;二是收取的使用费不足以实现盈利;三是纯粹的公益性质,没有收益。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具有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的特点,决定了单纯依靠商业银行融资难以实现,而且与商业银行的逐利本质不相符。因此,国家将设施建设的融资目标应更多地转向政策性银行,适当给予政策扶持,在同等竞标条件下,实行优先权。

(五)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化调整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事实上是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原来以种田为生的农民进城务工,变成了企业的工人,变成了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这种变化也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造成产业结构的转变,这种转变同时促进了劳动力为主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密集性,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密度层面上来看,都使得城市人口有所增加,有效促进了当前我国城市经济自身的发展。

二、在当前的情况之下采取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手段不足分析

(一)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多表现为供给与需求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从而降低了金融在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应有的效率及功能。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在一些基础性设施的翻新建设与新建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刚性资金需求,而在这个过程当中,项目自身的非盈利性同我国广大商业性银行所秉持的经济性理念相互违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镇化建设。二是我国自身的金融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特别是货币和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性,导致我国金融市场在自身发展与健全的过程当中,效率还较低,从而制约着权益性投融资渠道的增长,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不同融资形式市场化前提之下的形式配置,影响金融交通发挥。

(二)金融机构定位缺失

在大部分农村地区,银行主要表现为国有四大商业性银行、信用社以及分布较广的邮政储蓄等几个构成部分,其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限。一是在我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着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支持,但长期以来,政策性银行存在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融资渠道单一以及业务上面的单一性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严重制约着这些金融机构自身作用及功能的有效发挥。二是1997年以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先后将县及以下相关网点进行摒弃,从而减少了相关区域获取服务的有效途径,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足,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一直处于空缺地位。

(三)金融信贷支持不足

一是虽然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较为繁多,然而,金融资金大部分都集中于大城市,相对而言,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在自身建设的过程当中资金严重短缺,这种现象相当常见,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作用较为弱化。二是由于我国广大金融机构自身的审慎经营以及在支农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性等,因而造成在投放贷款的过程当中,往往集中于企业或者其他私营机构,而对一些基础性建设或是农户的比例则较少,“三农”扶持俨然成了一句口号,无法将信贷创新产品落到实处。

(四)金融环境有待改善

一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贷款的过程当中,由于出现一些不良贷款及逾期记录,这部分群体已入银行贷款黑名单,如有不良记录存在的,无法获取相应的贷款支持。这就对广大农民提出了要求,必须用自身行动来重新取得良好信用記录,全面改善金融体系环境。二是对于部分金融机构而言,还无法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存取,且仍以传统贷款为主,反而一些新型的方式还未全面推广,比如咨询、结算等,创新能力有限,制约着金融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三、在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实现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一)有效发挥我国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是加大当前中央财政自身的转移支付手段,努力构建同当前城镇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区域财政体系,确保在不同区域之间形成科学的转移支付体系。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二是遵循多予少取——放活制度,逐渐将政府资金制度化,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城镇化特别是小城镇的发展。三是可以对城镇现有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等存量资产考虑通过经营管理权出租、拍卖、开发升值等途径和形式回收资金、增加城镇建设投入;可以引导和利用民间资金对城镇化建设、产业的发展进行投资。

(二)完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对一些在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作用较大的机构,给予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方面的倾斜,并对这些机构在开力新业务、市场准入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充分发挥金融机制的激励功能。二是加大网点结构调整力度,具体而言,可以在一个已然具备市场规模的中小集镇设立网点,特别是在县城与当前的一些新兴工业园区内,更理应如此。而对于网点无法进行覆盖的区域,可以由附近的相关金融机构长期驻点,以提供流动性的资金服务。

(三)健全金融信贷保障体系

一是基层央行应指导各商业银行在城镇化建设中落实组织机构、资金和人员,切实把城镇化建设列入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支持的重点。同时,对于支农再贷款的范围及数量都可适当扩大,方便为广大金融机构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政策性条件。二是从相关金融监管层面来看,必须出台相应政策,对国有大中型金融机构在中小城镇区域的具体贷款比作出硬性规定,确保最终实现取之于农,而用之于农,加强中小城镇金融机构的回哺性,最终实现金融良性循环与发展。三是创新金融产品,金融部门要根据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创新信贷品种,如积极开办购建房、购买农机具、特定产业扶持、大宗耐用消费品以及子女上学等消费性贷款,努力满足城镇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要。此外,还可加大对农地金融探索的力度,也就是说,农户本身以及其他取得土地经营资格权的业主,以自身土地经营权作为银行贷款抵押,方便其用于生产,切实解决农户资金不足现状。

(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我们知道,作为我国农村信用建设最为直接的受益及参与者,涉农金融机构理应在广大农村开展一系列的金融知识宣传以及相关普及工作,深入全面开展我国农村主体信用经济评价,并积极建立各种科学的、系统的评价体系与评分标准,再者,还可不断加强农民金融信用记录的电子化建设,方便对农户信用进行实时监查的同时也可关心那些切实需要贷款的农户。二是可以适当加快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机制建设力度,实现广大金融机构差异化竞争,明确自身金融市场定位。三是针对区域网点建设以及相关的自助设备要加强力度,尤其是在一些人口集中、出城务工较多的区域,可以增加ATM机等投放力度,大力推廣一些非现金直接支付的金融工具,尽快实现农村金融现代化,缩小与城市间的差异,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编辑:唐荣波)

作者:周敏慧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论文 篇2:

浅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解决对策

摘 要 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扩大了内需,促进了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资金短缺、金融支持乏力等问题。陕西省农村合作信用联社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进行了专项调查,提出了加强金融支持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 融资 对策

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扎根“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如何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农村城镇建设,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深入分析对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现状,并结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城镇化金融服务现状

对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意味着两层含义:一方面,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将深刻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服务好城镇化,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义不容辞的现实责任;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更加强调质的提升,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市民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蕴含着更大的金融需求。近年来,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对传统金融产品改造和延伸的基础上,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快业务发展方式转变,主动挖掘和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金融需求,满足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

陕西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目前已发展成为陕西省内存贷款规模最大、金融服务覆盖程度最高的银行类金融机构,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就金融服务城镇化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城乡覆盖程度高。全省现有107家县级法人机构,2933个营业网点,其中县域网点2050个;ATM机1641台,其中县域布设1044台;POS设备14066台,其中县域布设7834台,并已设立助农取款点9843个,服务客户达1800多万户,服务网点和服务客户遍布全省主要乡镇,2009年以来,有效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点51个,在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问题上贡献率高达94%。

(二)县域信贷支持贡献程度较高。2010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2.04%;2011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93%;2012年末县域机构存贷比59.93%;2013年9月末县域机构存贷比61.35%,信贷资金来源县域,又全部用于县域,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中坚力量。

(三)结算渠道通畅。已建立了全省农信社综合业务网络系统,成功加入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全国农信银清算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开通了小额银行本票和全国银行汇票业务,实现了全省数据集中处理、跨省资金汇划实时到帐和储蓄业务通存通兑,支付结算能力显著增强。

(四)服务科技含量明显提升,服务水平接近同等规模商业银行。目前已成功推出11种富秦卡系列金融产品,并成功发行了社保IC卡、公务卡,同时也成为全国首家取得金融IC卡发行资格的省级联社,具有提升城镇化金融服务的能力。

(五)贴近群众,具备较强的代理优势。目前以开展代发财政惠农补贴补贴、城乡低保资金、新农保等多项政策性金融支付服务,群众认知度较高。

二、金融服务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遇到城镇化建设主体和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投资主体单一,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目前,财政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占较大份额。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仅靠财政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担保体系不完善,城镇化发展缺乏融资基础。城镇化产业支撑力提高的前提是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而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资金的缺乏。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有限,融资需要借助于担保中介机构,但资质高、有实力担保的公司严重匮乏导致中小微企业无法从金融机构得到充分的融资,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建设项目投入较少,支持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成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并多为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不产生现金流,需要政府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维持运营,因此还款来源较难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贷投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仅靠农信信用社显然无法满足城镇化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

(四)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逐渐显露,城镇化融资存在潜在经济金融风险。从现实情况看,作为城镇化主导力量的地方政府,其融资模式比较狭窄,政府融资平台仍然是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随着上一轮经济刺激过程中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入偿还高峰期,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没有明显改观甚至增速下滑,财政支出和投资却在大幅增加,财政偿债压力愈发加大。地方财政的入不敷出,已经给城镇化建设融资埋下了潜在的信用风险。

三、对策分析

金融支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各借款主体和银行自身均有现实意义。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农民而言,可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费观念,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拉动内需;对银行而言,可以拓宽客户资源,拓宽中间业务渠道,挖掘丰富的金融财富,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尽快建立相关体制机制

目前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并未就城镇化建设问题建立相关的体制和机制,也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量化指标,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城镇化建设的理解各不相同,缺乏统一的考核指标和数据支撑,还需在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建议尽快形成中、省城镇化建设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针对各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决策部署和核心要务,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分体系,建立健全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形成兼具权威性、科学性、前瞻性、协调性、有效性于一体的城镇化建设一揽子体系,便于金融机构有针对、有计划地开展金融服务工作,落实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二)加强政策引导,优化政策支持。

一是制定支持激发城镇化金融创新活力的相关产权制度。建议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建立一定区域范围内产权交易市场,为金融机构创新土地金融产品、落实金融债权提供条件。二是搭建城镇化建设银企合作平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发挥政策引导手段,促进银企结合,建立银企共赢互利平台。

(三)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资金供给能力。

一是探索多种物权担保形式的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仓单、林权等多种权利质押方式,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解决农民融资难题。对未来具有收益的经营性项目,以其未来的收益或收费等经营收益为担保,发放项目收益权或收费权抵押贷款。同时,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偿还的情况下,对已经落实财政资金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信贷资金配套支持,以加速项目建设进程。二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利用股票、债券市场融资规模大、期限长、使用稳定的特点,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民专业组织、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债券,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以国家财政为担保,由金融机构发行城镇化建设中长期债券,统一用于城镇化开发项目,扩大资金来源。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地方政府负责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弥补地方财力不足。

(四)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

一是加强监管引导。要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提高农村信用社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度,如对县级机构的存贷比设立下限要求,要求不低于60%;允许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的3~5个百分点。建立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信贷导向评估监测制度,提升银行机构金融服务能力和动力。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建立信贷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和信贷投入奖励机制,将特殊补贴政策与普惠制农村税收政策相结合,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商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搭建沟通平台。由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定期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席会、项目供求信息推介会,及时通报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引进、经济运行等情况,及时向金融消费者宣传推介银行的信贷政策、投放重点和金融服务产品等,增进企业与银行部门的相互了解,实现政府决策与金融政策相一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三、结语

金融部门要引导乡村中小企业向城镇集中。建设和发展城镇必须以经济作为基础,各地金融机构应在配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大力支持城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在城镇新建和从农村向城镇搬迁的中小企业,应加大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章奇.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多元思考.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7).

[2]安纳特·G·钱达瓦卡.欠发达国家中城市的资金引力.金融与发展.1985(2): 24-27.

[3]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李凌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论文 篇3:

浅谈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

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城镇化可以有效促进资源、人口的集聚,解决我国经济由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未来几十年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城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政策、法律、制度、财政、金融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土地制度、环境和耕地保护政策、城市管理等多部门的工作。金融作为配置资源的平台对城镇化的建设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一种互动机制,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储蓄向投资转化、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等促进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集聚,扩大市场规模,促使市场主导型资本形成机制的建立,从而相应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如何运用好现代金融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值得我们研究。

一、现阶段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

1.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缺乏战略性

部分金融服务部门或机构对支持城镇化战略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甚至没有把金融行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主动和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引导和调控城镇化战略。在城镇化战略方面,主要是对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金融发展战略与城镇化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没有认清世界金融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金融战略还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

2.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战略存在矛盾

金融业逐利性和城镇化建设的社会性存在矛盾,城市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普遍具有超前性、社会性、公益性等公共产品属性,以及投入量大、建设周期长、沉淀成本高、需求弹性小等特点,这种特征与商业金融主要追求短期盈利的要求并不符合。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金融政策界定小清楚,服务范为宽泛化,政策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城镇功能完善支持力度不够,相反,却一味地追逐利润最人化,在信贷投向上出现商业化的趋势,在一些传统服务领域与商业银行频频发生冲突,依靠政策州金融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日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的功能相对弱化了,不利于城镇化。

3.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结构功能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兴金融机构相继建立,金融组织结构趋于多元化。但金融机构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有金融机构比重过大,缺乏非国有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比重过大,缺乏区域性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比重过大,缺乏中小型金融机构;银行机构比重过大,缺乏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金融信息网络建设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比还有很大差距,一些金融机构服务手段还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咨询、结算、代理等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金融创新能力不强,从支持城镇化的方式看,过于倚重传统的银行信贷手段,从城镇化建设融资的结构看,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而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难以满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4.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认为中国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平均成本在10万元左右。2011年,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91亿人,城镇化率为51.27%。按照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再加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估计将转移农村人口1.2亿。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单一依靠财政资金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往往是推动城镇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然而由于缺少专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从而制约了它们的壮大与发展,进而影响城镇经济和城镇化进程。

二、关于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充分认识城镇化战略的重大意义

金融改革与发展既要考虑自身利益的需要,又要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以城镇化建设为依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城镇的规模效应和综合实力、井以此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从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金融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调控作用和支撑作用,从而推动经济金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

2.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信贷融资管理体系

金融机构应该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开发而向小城镇、乡镇建设项目的灵活多样的信贷管理模式;改变目前信贷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局而,制定配套的信贷政策,出台相应的信贷操作办法,适当放宽贷款审批权限,对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明显且发展前景广阔的城镇和乡镇给予支持;选择有一定经营规模、抵抗风险能力强、效益较好的城建项目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以带动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运行的制度基础

在资本市场发达的美国,结构金融有很多复杂的产品模式,但长期以来,资产证券化是结构金融的基础与核心模式。由于很多经营性的城建基础设施具有稳定的现金流特征,成为优良的可证券化资产,在我国资本市场还较为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资产证券化解决城市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发展潜力很大。将基础设施资产进行证券化,可以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散金融风险。

4.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

资金的筹措和使用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这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应是各级政府,政府可以建立基层财税体制,稳定城镇建设的财政投入渠道;可以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经济环境、提升社会信用环境,吸引外资;可以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机制,招商引资;还可以在土地开发上做文章;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筹集城镇建设资金;也可以通过推行市政债券等方式,鼓励民间投资于城镇化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郭新双.“十二五”时期金融支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J].中国投资,2010(7).

[2]郭新明.金融支持我国城镇化战略的政策思考[J].西安金融,2004(9).

[3]伍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经济论坛,2005(2).

[4]黄勇,谢朝华.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效应分析[J].理论探索,2008(3).

[5]刘莉亚.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探讨[J].河北金融,2007(1).

[6]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

[7]梁欣然.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5).

[8]汪小亚.中国城镇城市化与金融支持[J].财贸经济,2002(8).

作者:方芳

上一篇:水电站右岸导流管理论文下一篇:地籍测量中测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