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思维研究论文

2022-04-16

信贷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子系统,是银行在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并且为信贷从业者普遍认可、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优良的信贷文化,是促进银行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质量、创新信贷产品的内在动力。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贷思维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贷思维研究论文 篇1:

供应链金融下中小企业零售商采购模型优化

[摘要]在供应链的发展中资金约束一直是难题,特别是对核心供应商和中小企业零售商的二级供应链。本文通过供应链金融思维研究零售商采购决策,试图得到改善此现状的方法达到共赢。在借鉴Barry和白世贞等关于供应链协调优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基础上,引入供应链金融下存货质押融资,构建优化供应链发展的新采购决策模型和方法——核心企业回购担保下采购决策模型,同时对模型中销售回款周期和融资质押比对供应链运营的影响作了分析,得出该方式对供应链上企业运营的协调和优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金融;协调优化;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批准号:71073103)

[作者简介]李超然,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罗鄂湘,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企业创新能力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博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创新管理。(上海200090)

一、引言

随着“成本洼地”效应、企业分工和产业协调的优势凸现,供应链管理发展起来,Noorda提出“竞合”概念——供应链或网上企业在生产运营中相互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而非一成不变[1],这在供应链金融研究中是重要的前提。目前国内在供应链管理研究多集中于组织行为、商流、物流及信息流方面,对资金流研究较少,对该领域竞合问题研究更少。

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沿海以外贸为主的中小型制造加工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供应链中的资金流。正是供应链竞合关系的存在,核心企业靠强大的支配及谈判能力,将库存推向上游供应商并延长付款账期,要求下游企业大批量订购并预先付款或支付较高比重定金。这种专注自身资金运营和财报的方式,占用了上下游中小企业大量流动资金投入自身再生产和发展中,使SMEs(SmallandMedium一sizedEnterprises)发展甚至生存受到很大限制l2l。再者,我国SMEs本身缺陷[3][4],如资产规模、企业管理者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方面与银行授信标准存在很大出入,融资受到很大束缚。

对此,深圳发展银行引进“供应链金融”银行授信模式,取得很大成功[5]。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Finance)是通过对核心企业所在供应链整体进行授信评估,以核心企业为担保或信用分享为思路,对链上与核心企业有业务往来的中小企业进行授信,其注重交易背景和业务关系,是“主体+债项”的评级方式,是动态的。其区别于以静态财务状况为依据的授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授信的空白,为供应链运营注入资金,活跃了营运资金流,盘活了动产、存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6]。SCF打破了传统融资模式,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进行创新,适应新的生产组织体系,降低了中小企业营运成本,是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创新[7]。SCF具有供应链整体层面上的信息共享性,在较大程度上解决银企、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弥补传统融资对SMEs的不足。Doulgas(2004)通过分析供应链过程提出SCM八要素,指出资金流管理与其他活动如采购、配送和研发的协调能够促进供应链的增值[8]。

Richard(2004)通过总结Stanley公司成功经验,就企业中如何实行供应链金融管理进行说明,以达到物流与资金流协调来降低成本[9]。闫俊宏等(2007)、胡跃飞等(2009)、ErikHofmann(2011)依次对SCF概念,在国内及深发展银行的实践,国际上SCF兴起和发展等方面作了阐述[6][5][12]。李毅学等对SCF中银行下侧风险规避及SCF风险评估分析进行研究[10][11]。严广乐(2011)通过分析SCF参与各方相互关系,运用博弈论构建博弈模型,得出SCF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有助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规模、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提高自身高附加值服务水平[12]。易雪辉等(2011)研究了SCF下存货质押融资中存在的双重斯坦伯格博弈及银行的决策模型[13][14]。另外有学者研究了SCF下库存管理模型和仓单质押融资最优策略[15][16]。关于产品回购研究,Padmanabhan认为回购能分担中小企业零售商的风险,保护核心供应商品牌,利于推广新产品和结构性竞争的战略需要[17]。

本文从SCF视角对资金约束供应链的协调和优化进行研究。对比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传统融资和SCF融资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二者区别和差距,得出前者在供应链利润上未达到最优。指出SCF在改善中小企业运营、最大化利润、优化供应链整体利益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对核心企业,SCF作用不仅表现在与中小企业业务环节利润共同增长,还有其所支配的供应链整体效益增加,竞争实力增强,利于长远发展。最后分析了模型中零售商销售回款周期T,融资质押比率w,发现SCF不但在风险共担融资方面利于供应链上企业利润增长,而且在资金运营方面也表现不俗。

二、模型假设和变量设置

(一)模型假设

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不确定。由SCM相关理论,零售商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预测销量制定销售策略,降低市场风险取得盈利,完善库存策略实行“零库存”——除安全库存,每销售周期末通过销售和商品处理,库存为零,下期继续订货,上期库存对下期无影响。传统融资中零售商用初始资金购买存货进行质押再融资采购,无上游核心供应商回购担保,风险自担。为简化模型,着重说明SCF存货质押融资与前者区别。本文只引入核心供应商回购担保,不考虑融资质押比变化,两种融资模式下融资额相同。

本文以核心企业到中小企业零售商之间的二级供应链为基础。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价格波动较小,主要考虑需求量变化,研究此类问题假定商品符合典型报童模型特征。

(二)变量设置

pr:零售商单位产品零售价格;

pc:供应商单位产品生产成本;

ps:供应商单位产品批发价格,pr>ps>pc>0;

ph:SCF下供应商对零售商剩余产品的回购价格;

pv:零售商对剩余产品的单位处理价格,ps>ph>pc>py>0;

K:零售商初始现金量,其使用初始现金不能实现最优采购,需融资拓展业务;

γ:SCF下核心企业对零售商剩余产品的回购比例,0<γ<1:

w:银行对零售商存货融资质押比;

Qm零售商质押的产品数量O

r:零售商融资的贷款利率(年化利率),r>0;

T:零售商的销售周期,即零售商销售回款周期、贷款期限和订货周期;(x),p(x)分别表示产品市场需求量D的概率累积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本文假定市场需求x的概率密度函数‘p(x)在x>0时满足正态分布N(μ,ρ2),在x=0时‘P(x)=0;需求分布函数(x)满足递增失败率性质(IFR)。市场需求量x≥0。分别表示整体二级供应链,零售商和供应商利润函数。

三、传统融资模式下采购决策模型分析

(一)供应链整体最优下的采购决策模型

从采购决策对零售商、供应商及整条供应链的影响人手,研究二级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零售商采购决策的影响。在此,设定一个标准——采购决策的优化方向,供应链整体最优。用系统观点考虑整体二级供应链,不考虑核心企业供应商与中小企业零售商间的博弈与个体因素,只考虑供应链整体最优,以利润最大化表示。该策略是供应链最理想状态,达到帕累托最优,双方信息共享,具有相同完美信息,运营决策等行动都是共同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影响供应链稳定的牛鞭效应等情况,是利益共同体。

期初,零售商向供应商采购K/p,的产品,因未达到最优采购量Q*,零售商将K/ps中部分产品Qm质押给银行,获得融资额mp,Q,。=p。Q一K(采购总量Q为变量),零售商在

四、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下采购决策模型分析销售周期T后即销售周转天数,获得销售回款资金,用于偿还银行的本息Wp,Q。(1+rT/365)和下一周期的采购与运营。

(一)核心企业回购担保机制下的存货质押融资采购决

(二)供应链中个体最优的采购决策模型

供应链整体最优的采购量为理想状态,现实中几乎无法达到。根据现代经济学观点,经济社会中人和企业都是理性且风险中性的,所以,核心供应商与中小企业零售商都会以自身利润最大化制定生产运营策略。零售商是博弈中先采取行动方,具有“先动先优”优势,其决定采购量Q,实现利润最大化。

传统融资模式下零售商承担所有库存风险,作为理性人其必然选择采购量较小,且自身利润最优的采购量。

自然状态下,企业是自私的,不会牺牲自身利益来提高整体和他人收益。本文使用SCF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运营与发展注入资金,解决采购中资金周转问题,协调和优化供应链运营。SCF可为传统授信中评级较差或难以评级的中小企业完成授信,使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调和竞合双方利益关系,较大程度缓解两者矛盾,对供应链协调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SCF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销售期末剩余产品提供比例入的回购,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零售商库存风险,利于零售商采取更积极的营销和采购策略投入市场竞争。

该融资模式下供应商回购担保,零售商利润增加且风险减小,运营策略更积极有效。SCF收益远不只近期利润增长,更是长远竞争优势的集聚和强化,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供应商,从公式中很难看出,学者Barry(2008)[18]和白世贞等(2013)[19]指出,供应商对回购价格制定合理时,也将获得更高利润。即:若回购价格过高,则会损害供应商利益,而且Barry指出回购价格过高,也影响零售商利润,因为供货价格ps也会上涨。若回购价格过低,无法较好起到分担下游中小企业风险促其采购的作用,则供应商自身利润变化不大。当供应商对风险承担越少,即回购价格在合理范围内越低,就越有利。所以,在SCF下供应商需合理设置回购价格供应商利润较传统模式下零售商个体最优时所获利润有一定增长,供应链整体利润也得到优化和提升。

(二)供应链金融下采购决策模型中其他变量的分析

1、销售回款周期T

SCF下整条供应链中营运资金更充沛,现金周转更快,T值越小。由(9)得零售商利润函数:

关于T负相关,资金流动越快,T就越小,零售商利润上升,整体利润增长。公式验算结果和实际相符,账期缩短,供应链对流动资金占用减少,营运资金成本降低,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增强,更利于链上企业的发展与合作。

2、银行融资质押比w

核心企业、中小企业、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四方协议承诺采取SCF下存货质押融资模式时,原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因核心企业担保、银行放贷风险降低而获得更高融资等级,m提高,目前市场上该业务的质押比达到80%一90%。传统融资模式下为40%一60%,且对存货类别和性质要求严格。SCF为资金约束中小企业多提供近1/3资金,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核心企业也因此受益,有利于国内中小企业占多数的供应链发展。

五、算例分析

借助MATLAB2012a对上述结论进行仿真,具体分析采购决策对供应链整体和成员企业利润影响。

(一)零售商利润分析

如图l1,对前文三种采购决策模型下零售商利润函数仿利润真,得到利润函数曲线。图中SCF的零售商利润曲线在上方,表明该融资模式比传统融资模式更利于收益提高,结合前文说明图上四个点,点(0,67.8)表示零售商采购量为0时,其在T期后获得利润rTK/365=67.8,即原始资金K的时间价值式(1、9)。点(216,298.1)是整体供应链利润。最优时,零售商采购量为216,收益为298.1[式(4)]。点(159,698.9)零售商自身最优下的采购决策,采购量减少,利润增加[式(6、7)]点(174,750.9)是以SCF进行存货质押融资,且核心企业提供回购担保时,零售商的最优决策。采购最上升,供应商利润增长,也提高了自身收益[式(11、12)]。

(二)供应商利润分析

如图2,供应链整体最优下,采购量为216,利润为3240[式(4)]。零售商调整采购策略达到自身最优采购量减少至159,供应商利润随之减少至2385[式(7)]。

供应商对目前利润分配不满意,进行改进,作为该供应链核心企业引入SCF融资模式,利润曲线变为图2实线。虽较过去同等采购量下利润有所下降,但对零售商采购量159的采购决策具有改善作用,促使采购决策调整至点(174,2560.3),供应商利润增长。SCF的引进,活跃了链上营运资金,整条供应链竞争优势更明显,供应商、零售商从中获得的收益既有利润增长,也有更长远、更有利的竞争优势。

(三)供应链整体利润

图3中,SCF下供应链整体利润曲线在传统融资模式利润曲线上方,说明SCF可使供应链整体收益上升。图中着重分析三个均衡点,点(216,3538.1)表示在传统融资模式下以供应链整体最优的策略组合的收益[式(4、5)]。但实际中零售商的策略为点(159,3083.9)。通过引入SCF对供应链运营进行改进,SCF下回购担保存货质押融资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利益矛盾,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因此得到新的均衡点(174,3311.2)[式(1l、14)]。

六、结语

本文认为仅对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组织行为方面的研究已不能满足供应链发展需要,需对供应链中资金流进行管理和研究,产生了SupplyChainFinance。本文力图从供应链弱势群体——中小企业零售商的采购决策的研究中,获得改进供应链上各企业收益和供应链协调的理论方法。对SCM研究中最经典的两种状态的引进和模型化,得出供应链上两种极端状况:一是各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时作出的决策往往是不利于合作伙伴和整体企业发展环境的,这种策略不能体现供应链的优势,仅停留在原始的生产运营的业务链条中。二是对供应链上成员企业完美合作下的整体最优状况进行模型化,得到SCM最理想状态。运用SCF融资模式改进这分散式的供应链运营状况,优化收益,通过对SCF下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分析和模型化,发现SCF对改进供应链发展很有益。最后结合SCF特征,对模型中两个变量销售回款周期T和融资质押比∞进行分析,发现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供应链以及成员企业的收益,为SCF的发展前景提供又一个佐证。

注:

①为合理范围内的价格差。由于本文将市场需求的概率密度函数定义为服从正态分布,故符号计算表达过于麻烦。在具体数字表达式中可进行定量分析和具体分析。

②结合实际采购量为整数的事实选择步长和区间,仿真结果和理想状态下的函数值有一点误差,可忽略,不影响结论的正确性和稳健性。

参考文献:

[1]葛泽慧,姚彩红。企业竞合问题初探[J]。中国商贸,2010,12(c)。

[2]ErikHofmann,OliverBelin.SupplyChainFinanceSolutions,Relevance一Propositions一MarketValue[M].Berlin:Springer一VerlagBerlinandHeidebergGmbH&Co.k,2011:13一15.

[3]陈会玲,汪段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及制度突破[J]。企业经济,2009,(2)。

[4]姜明伦.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现状分析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6,(3)。[5]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6]闫俊宏,许祥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fJ],上海金融,2007,(2)。

[7]郭安元。软科学思想的杰出运用——以深圳发展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管理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12)。

[8]DouglasM.,Theeightessentialsupplychainmanage一mentprocess[J]SupplyChainManagementReview,2004,8(6):18一26.

[9]RichardG—Longerchains,lowercosts[J].Treasury&RiskManagement,2004,14(6):40一46.

[10]李毅学,冯耕中,屠惠远,供应链金融创新中下侧风险规避银行的贷款额度分析[J]。系统科学与数学,2009,(11)。

[11]李毅学,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

[12]严广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

[13]易雪辉,周宗放。双重Stackelberg博弈的存货质押融资银行信贷决策机制[J]。系统工程,2011,(12)。

[14]易雪辉,周宗放。核心企业回购担保下银行的存货质押融资定价决策[J]。系统工程,2011,(1)。

[15]徐贤浩,邓晨,彭红霞。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随机需求条件下的订货策略[J]。中国管理科学,2011,(2)。

[16]晏妮娜,孙宝文。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9)。

[17]PadmanabhanV.,PngI.P.L..Returnpolicies:makemoneybymakinggood[Jl.SloanManagementReview,1995,37(1):65一72.

[18]BarryA.P.Optimalpricingandreturnpoliciesforperishablecommodities[J].MarketingScience,2008,27(1):133一140.

[19]白世贞,徐娜,鄢章华。基于存货质押融资模式的供应链协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3)。

[责任编辑:方平]

作者:李超然 罗鄂湘

信贷思维研究论文 篇2:

构建农发行信贷文化之浅见

信贷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子系统,是银行在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并且为信贷从业者普遍认可、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优良的信贷文化,是促进银行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质量、创新信贷产品的内在动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发行信贷文化,必将对我行加大支农力度,实现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百年老店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目标,起到巨大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笔者就构建农发行信贷文化谈点粗浅的看法。

农发行信贷文化的内涵

作为银行企业文化重要子系统的信贷文化,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根据现代管理学理论,其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信贷精神文化、信贷制度文化、信贷行为文化和信贷物质文化。信贷精神文化是指信贷人员在长期信贷经营中形成的信贷理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信贷制度文化是指信贷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信贷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信贷行为文化是指信贷人员在信贷经营过程中的活动表现,信贷物质文化是指贷款种类、贷款规模以及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工作中形成的管理技术和艺术等。在信贷文化的四个层次中,信贷精神文化是核心层,信贷制度文化是中层,信贷行文文化是幔层,信贷物质文化是表层,四者就像一张网、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只有健康的信贷精神文化、科学的信贷制度文化、完善的信贷行为文化、先进的信贷物质文化四者有机结合,才能确保信贷业务健康发展。

联系农发行实际,笔者认为,农发行信贷文化的内涵应是,在服务“三农”中,以履行职能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核心价值理念和“客户至上、恪尽职守、严谨务实、统筹发展”,“为三农贡献力量、为客户创造价值、为银行赢得发展”,“专业高效、创新务实、服务三农、和谐发展”,“防控信贷风险、促进有效发展”,“全面防控、合规经营、创造价值”等客户、信贷、风险专业文化理念,积极培育“敬业、诚信、团结、进取”精神,提升信贷精神文化;努力通过先进的制度、操作流程以及科学的机制,不断完善信贷制度文化;全行上下步调一致,切实形成“讲政策、重服务、善营销、防风险、求效益、促发展”的信贷行为文化;积极学习和运用科学、先进、高效的技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贷款种类,适度扩张贷款规模,不断提高员工的信贷业务开拓能力和信贷与风险管理水平,夯实信贷物质文化。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建设,形成理念科学、制度完善、行为一致、物质夯实的“四位一体”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发行信贷文化。

构建农发行信贷文化的必要性、紧迫性

构建农发行信贷文化是更好地支持“三农”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整体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时期, 党中央把支持“三农”放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多个中央1号文件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出具体部署,并对农发行强化支农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农发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积极支持“三农”发展,迫切需要全行信贷部门、信贷人员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决定上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站在事关支持“三农”大局、事关农发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不断加大支农力度。信贷文化注重技术创新、制度建设、行为意识和精神塑造,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在农发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发行信贷文化,能够使全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切实加大支农力度,在支持“三农”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构建农发行信贷文化是实现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百年老店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目标的需要。按照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的要求,总行党委明确提出了按照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的改革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银行业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现代银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外银行研究表明:信贷文化作为银行企业文化的子系统,是银行信贷业务竞争力的主要资源,信贷文化对银行信贷经营业绩有着重大作用,是决定银行信贷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实现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百年老店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目标,必须对信贷文化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的信贷管理技术,不断强化信贷制度建设,加快信贷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信贷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必须不断创新信贷意识,规范信贷行为;更新信贷理念,提升信贷精神文化,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构建农发行信贷文化是信贷人员实现自身价值和维护广大客户利益的需要。信贷精神文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切实做到以信贷人员为本,能够极大地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信贷精神文化主张“团队”和协作,能够使集体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信贷制度文化主张加强制度建设,规范信贷行为; 信贷行为文化强调强化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信贷物质文化注重能力培养,全面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农发行广大信贷人员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并通过信贷人员自身价值的实现,切实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客观要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发行信贷文化。

当前构建农发行信贷文化的着力点

当前构建农发行的信贷文化,必须与 “加大支农力度、拓展业务空间”的发展战略和“创新信贷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手段、提升资产质量”的信贷与风险管理的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信贷文化的内涵,使其既能适应现代银行信贷经营的要求,又符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办行宗旨;既能实现信贷业务的现实目标,又符合农发行的长远发展规划。

“以人为本,行兴我兴”,加强信贷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信任、关心信贷人员,为他们提供宽松的有利于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并通过完善科学的考核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与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信贷人员的潜能。要通过充满“人情味”、具有凝聚力的管理以及广泛的宣传、灌输、引导等措施,使广大信贷人员认同、接受农发行核心价值理念以及客户、信贷、风险专业文化理念,并铭记于心,从而将其自觉地贯穿、体现于信贷工作当中。要切实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积极培养信贷人员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廉洁从业和建功立业的精神;要不断加强信贷队伍诚信建设,使信贷人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自觉遵守客户承诺,做到诚实守信;要积极培养信贷人员的团队与协作精神,使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当成农发行形象的使者,严格要求自己,为农发行形象负责,团队成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相互沟通,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网,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要努力形成“顾大局、讲诚信、守规矩、负责任、善协作、求进取”的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信贷制度文化建设。对总行出台的16项信贷制度和《信贷业务操作手册》,一定要下大力气狠抓贯彻落实。对于违反制度规定的,要发扬铁心肠、铁面孔、铁手腕的“三铁”精神,严格考核惩罚,触及到违规者的痛处,使广大信贷人员切实增强制度观念和执行意识,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制度、照章办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把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形成自觉遵守制度、处处维护制度、依法照章办事、规范业务操作的良好风气,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办法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狠抓已有的各项信贷规章制度贯彻落实的同时,要按照“符合农发行实际,有利于风险防范,有利于落实监管部门要求,有利于基层操作,有利于责任落实”的原则,不断规范和完善信贷制度,真正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全部信贷工作的“基本法”,切实规范全部信贷业务行为,从而确保信贷业务规范、高效、准确处理。

“支农为本,争创一流”,加强信贷行为文化建设。主要是强化“八大意识”,从而规范信贷行为。一是强化政策意识,服务大局。从办行宗旨看,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所办理的信贷业务必须体现国家调控和政策意图;即使是“商业性贷款业务”,实质上也是“按商业化管理的政策性业务”。为此,一定要把执行政策作为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前提。二是强化效益意识,发展有质量的盈利。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要坚持政策性,但政策性并不能抹杀银行性,其也要按银行规律办事,要讲经营、讲成本、讲效益;在信贷业务中,虽然不应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但要积极寻求政策性与盈利性的有机统一,把社会效益目标和自身效益目标有机统一,追求效益最佳化。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随着我行新业务领域的逐步拓展,贷款客户由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主向逐步增加多种经济成分和所有制客户转变,其为我们选择新的客户群体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存在客户选择我们的问题。信贷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拓展服务空间,挖掘服务的深层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四是强化营销意识,主动出击。放贷有风险,等客上门的“人情贷”更有风险。要不断强化营销意识,从原来的被动等客上门向主动营销转变,切实加大信贷的营销力度,积极培养新客户,联络目标客户,巩固黄金客户,把业务活动建立在稳固的优质客户群的基础上。五是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勇于开拓。从宏观角度来看,农发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必须坚持做到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目标,服从党中央、国务院“三农”工作目标。从长远发展来看,农发行在信贷支农功能的发挥上,必须坚持以市场竞争为导向,通过信贷投入积极培育和扶持一批现代农业企业,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六是强化风险意识,稳健经营。风险始终是和银行相伴随的。现代银行要求风险管理对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决策参与和管理控制,它是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核心。信贷人员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风险,要将风险意识贯穿于信贷业务运行的始终; 要及时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化解风险,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七是强化创新意识,科学有效地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农发行成立十年来,之所以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对新客户的吸引力较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产品、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创新。因此,要把加快创新作为促进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措施,科学有效地发展。八是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贷。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贷经营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执法必严、违规必究。要努力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使农发行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信货物质文化建设。要盯住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走出一条自主研发与外包、引进相结合的科技发展之路。要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不断设计开发适应客户需要的业务品种和产品组合。要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积极支持“三农”发展;当然,也要注意运用贷款/存款比率、贷款/资本比率等指标进行监测,保证贷款规模适度,防止无原则、无质量的贷款规模扩张。要进一步完善CM2006信贷业务系统功能,逐步实现业务操作、决策、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产质量。要尽力把“懂经营、严管理、善营销、有素质”的优秀的人才充实到信贷队伍中去,并通过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活动,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和对信贷与风险管理技术的运用能力,为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发行信贷文化夯实基础。

作者:刘振东

信贷思维研究论文 篇3:

“保八”目标背后的信贷政策新思考

摘要:在应对金融危机和“保八”战役中,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为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量”的信贷就是在“保八”目标提出后而出现的。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复苏不稳固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天量信贷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并对后期信贷政策的操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信贷政策;影响;思考

在2008年12月2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制定了2009年GDP增长8%的目标。由此,全国上下“保八”战役开始打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下,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保八”目标,可谓十分不容易。由于原来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条件已不复存在,政府从“保增长、扩内需”出发,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适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财政政策方面,包括4万亿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灾后重建等领域的政府投资等;就货币政策方面,政府出台了降低存款准备金、存贷款利率等措施,以期通过创造宽松的货币信贷环境,为私人部门、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从实施结果来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银行信贷在上半年屡创新高,舆论形容为“天量”信贷。与之相伴随的,是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好转,以及股市、楼市的火热。在经济处于复苏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当前的信贷政策及今后的走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天量”信贷带来的影响

据央行的数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信贷发放总额即达到7.4万亿,如果再加上7月的3559亿元和8月的3000亿左右的投放额度,今年前8个月的信贷投放达到8万亿。与此相伴随的是,我国各项经济主要指标自6月起,均已出现明显企稳回升势头。可以肯定,由于银行信贷为实体经济注入大量资金,使市场中资金流动性大大增强,为我国经济避免遭受更大冲击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在关注“天量”信贷规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信贷的结构、质量。就信贷结构而言,信贷资金至少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到了以下3个领域:其中为配合国家4万亿元投资计划,绝大部分资金通过银行贷款进入到了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体经济领域中;一小部分资金通过票据贴现方式被企业借出后,又再度被企业存入银行;此外,不排除还有一部分资金进入到了资本市场。就信贷质量而言,大量信贷涌入某些行业是否导致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绝大多数信贷投放项目属于银政联姻,其中一些项目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在地市财政负债比率上升的同时,如果项目本身缺乏商业的可持续性,加之再把官员任期因素考虑进来,未来银行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不可忽视。

所以,在看到银行信贷对经济复苏支撑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些经济中的隐忧。

(一)部分信贷资金可能流入股市、楼市,被用于投机,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从而形成了新的泡沫风险

这里关注的问题是巨额信贷资金是否进入了实体经济,是否能对“保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今年以来,先是银行天量信贷,接着是股市、楼市连创新高。到底有多少信贷资金流入了股市、楼市,虽然目前没有十分具体的数据,但市场对流动性充裕助推资产价格新的上涨这一观点并没有分歧。如果信贷资金只是在“体内循环”,信贷政策的效果就完全得不到发挥,只会积累新的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影响股市、楼市的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市场对担心巨额贷款质量有效性的一些担扰。

(二)经济面临“通胀”压力的预期加大

历史经验表明,过多的货币供应和通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通胀有一个滞后期。虽然目前国家统计局监测的CPI还处于负值状态,但下降幅度已收窄。未来一旦CPI转正,经济面临的“通胀”预期将会有所抬头,这对受金融危机冲击还在复苏中的中国经济又是一重考验。

(三)银行业经营风险增大

这里关注的问题是贷款的高增长是否会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天量”信贷带给银行的后遗症是“银行缺钱”。在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硬监管指标的约束条件下,信贷资产的增长使银行面临潜在的信用风险增大,资本充足率会降低,拨备覆盖率会提高,从而给银行业带来极大的经营压力。如果未来经济复苏仍然缺乏内在动力,银行在该期间形成的信贷资产将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而这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将构成极大的威胁。

(四)经济复苏基础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从更深层次角度考虑,在目前外需持续萎缩、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国内投资和消费结构失衡问题日趋明显,单靠信贷推动投资,进而拉动经济的模式是否能长期持续下去?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来支持经济的复苏,在一定时期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属于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的。目前,未来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一旦信贷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开始减弱,在未来出口仍未好转、内需还未很好启动的情况下,经济复苏将会失去重要的支撑力。而这样的局面又会反过来遭遇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影响。这是对信贷支持经济发展不可过于依赖的分析。

二、今后信贷政策操作的思路探讨

总体上看,货币信贷的强劲扩张是上半年“保八”成功的关键所在。不过,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企稳,一些问题可能也会随时间的推移逐步体现出来,需要及时的调整。如此巨额的信贷肯定不能持续,未来信贷政策必然会进行调整。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对于未来信贷政策的操作思路,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如下几点:

1、处理好巨额信贷不可持续与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固的予盾,把握好定量宽松的信贷政策的调整时机。在当前还需要金融对经济“输血”的情况下,不可贸然转变定量宽松信贷政策。首先是关于宽松信贷政策的退出时机和力度的把握。理论上,退出应以危机的影响基本消除、经济恢复增长为前提。但在实践中,需要对退出时机和力度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政策退出过快,可能给复苏带来压力;退出过慢,则可能引发新一轮资产价格泡沫和恶性通胀。其次是关于信贷等货币政策与财政等其它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要保证在经济复苏时既可以较快地回收大量流动性,又不会使信贷市场发生较大波动,这非单一信贷等货币政策可以实现的目标。最后是关于宽松信贷政策退出工具的选择。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前景下,不能通过直接行政命令方法控制信贷政策,也不能给社会以强烈的信号传达定量宽松信贷政策的结束,更多地采取市场化方法来进行宽松信贷政策的调整。比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硬指标等提高来内在地约束其信贷投放规模。

2、信贷总量的适当控制。在总量上,应适度控制信贷增长速度,并对信贷资金流量进行一定的监控,避免资金直接或间接地进入资本市场。从国际顶级商业银行在过去一年多的经历,我们已经看到了金融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危害。适度规避资产泡沫是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的首要问题。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将会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也并不是应对经济危机冲击的治本良药。在信贷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应依据经济复苏的情况,通过市场化等手段来对信贷总量进行动态微调,既给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力,又不致由于信贷过度带来负面影响。

3、信贷结构的优化。在经济还处于复苏的过程中,今后一段时间信贷政策的主要思路我们认为应是“总量微控、结构优化”,而且重点在于信贷结构的优化。我们在关注巨额信贷规模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信贷结构、质量。信贷结构、质量的优化能够对我国内需的启动、中小企业的融资产生实质的效果,从而加快经济的全面复苏。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是客户结构的调整。这里指两个方面:企业贷款与居民贷款结构与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贷款结构的优化。私人部门消费信贷的发展有利于内需的扩大,这意味着信贷政策应该在消费信贷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企业贷款在信贷总量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居民部门贷款占比较低。虽然近年来,居民部门贷款增长较快,但大多集中在住房按揭贷款方面,消费信贷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对内需拉动的支持相当有限。应通过信贷政策的引导特别是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来鼓励居民等私人部门的消费,以促进我国当前内需不足、过于依赖进口的失衡的经济结构的改善。此外,企业贷款内部结构也应进行调整。在目前阶段,信贷资金更多地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引起更大关注,因为中小企业在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加税收、推进技术创新、提升外贸出口地位等方面日益彰显重要作用。因此,信贷投放要改变过去偏好国有大型企业的思维,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

其次,是信贷的产业分布的调整。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信贷政策对经济的支持仍然要遵循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的方针。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前景将日趋暗淡,而清洁技术和新能源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对银行来说,适时调整信贷的产业投向,不仅会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有效地趋避传统产业衰落可能导致的风险。同时,应防止信贷投向过量涌入某些行业带来的重复建设问题,注重形成合理的信贷投向产业结构,以既有利于经济复苏,又能给银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4、加强信贷监管,保证信贷质量。银行信贷对经济复苏支撑作用的实施效果不仅取决于银行与市场的关系,还在于政府的监管。在目前宽松货币信贷为“保八”目标实现立下汗马功劳的情况下,监管层也应看到巨额信贷给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防止信贷资金在实体经济外循环,从源头上保证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应根据当前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适时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的分配,以提高信贷投向的质量。总体思路应遵循“总量的市场化微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应密切监测当前信贷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复苏产生的影响效果,研究信贷投向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重点关注信贷的质量、结构,以期使银行信贷更好地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三、结束语

经济体的复苏固然需要资金量的配合,需要宽松流动性的支持,但是,单纯依靠宽松的流动性无法堆积起经济复苏。我们在关注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撑作用的同时,千万要注意,不要让它虚高了股市、楼市;不要让它给银行增加过多的坏账;不要让它带来的通胀威胁转化成现实的通胀。同时,在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的背景下,今后的信贷政策操作上应遵循“总量微调,结构优化”的思路。

(责任编辑:吴之铭)

参考文献:

[1] 姜瑞红、冷淑莲.对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思考[J].价格月刊,2009,(01).

[2] 曾刚.货币信贷与“保八”目标的实现[J].中国金融家,2009,(08).

[3] 潘成夫.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实践和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08).

[4] 樊志刚、何崇阳.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信贷高速增长探析[J].西部金融,2009,(07).

[5] 本刊评论员.坚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J].中国金融,2009,(15).

作者:周文敏 王开业

上一篇:侨联侨务科技论文下一篇:财会金融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