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保证保险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保险是精准扶贫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在各地区扶贫工作中有效地实现了分散和转移风险,为贫困人口提供多方位风险保障的功能,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贫困户收入增长。但我国保险产品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贫困户缺乏保险购买意愿、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保险扶贫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贷保证保险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贷保证保险研究论文 篇1:

兴国县精准扶贫中金融支持路径探究

摘 要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而金融支持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必要条件。本文以江西省兴国县为研究对象,探究该地区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支持路径,介绍其金融支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兴国县;金融服务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根据扶贫开发实践和贫困问题的总体特征,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根本目标,逐步形成的精准扶贫政策框架。针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金融扶贫这一政策工具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4年3月人民银行联合财政部、银监会等七部委下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及2016年3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印发的《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扶贫政策的密集出台,既说明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支持和服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又体现了金融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中越来越重视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地域的协同发展。本文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例,研究其目前的精准扶贫项目金融扶贫的发展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政策性建议。

一、兴国县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贫困情况

兴国县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属江西的山区县。评价指标中,经济发展类指标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贫困发生率和城镇化率。2016年,兴国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330元、9015元,城乡收入存在几乎2倍的差距,贫富分化较为明显;该年度地区生产总值13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30.67%;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3%,与此同时城镇化率上升至48.9%。继兴国县精准扶贫政策贯彻落实以来,在经济发展上有较为可观的进程。但是其根源性的贫困问题复杂,贫困人口遍布全县广大乡村,存量大、对象多、贫困程度深且基础薄弱,实现全县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兴国县全县总人口83.63万人,而贫困对象达到70155人,其中因病致贫人数占38.26%,因残致贫人数占7.33%。全县贫困村13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2.8%。

二、兴国县精准扶贫项目落实中金融服务现状兴国县将精准扶贫列为政府工作“六大攻坚战”之一,结合“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工作契机,围绕脱贫八项指标安排脱贫攻坚项目3654个、总投资128953.27万元,项目涵盖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和易地搬迁、产业扶贫直补、产业扶贫贷款贴息等扶贫到户项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重点推进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为解决扶贫项目推进中的资金问题,兴国县采取了以下举措:(1)建立风险缓释基金。风险缓释基金对试点银行因发放精准扶贫贷款而产生的本息损失进行等额代偿,政府以风险缓释金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按当年实际发生贷款损失金额进行代偿,直至风险缓释基金扣完为止。(2)开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试点。在全县试点开展“产业扶贫信贷通”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由人保财险赣州分公司等保险机构作为承接保险机构,县政府协同各贷款银行共同提供风险保障,按照一定比例分摊贷款本金损失。(3)构建“4+1”健康扶贫保障体系。在实行“新农合补偿、新农合大病保险、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基础上,每年从新农合基金中划出专项资金,经“四道保障线”应报尽报后,再实施“年终二次补偿”。

三、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自2014年来“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到2016年末,兴国县仍有98个贫困村未退出,贫困人口45703人未脱贫的情况。经研究和分析兴国县在精准扶贫的金融支持路径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金融资金管理难度大,推进速度慢,资金拨付效率低。由于兴国县贫困人口分布“点多面广”,广泛分布在较为分散的农村地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网点的选择很难做到涵盖所有的贫困人口。稀疏的网店密集度使得边远贫困人口不能及时与金融机构取得联系。这无疑给当地金融机构对资源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相关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措施,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滞后性、后续进程的推进及资金的及时拨付。

(2)脱贫资金适用范围面狭窄,只是解决部分暂时贫困问题,真正的脱贫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的试点推行虽规避了贫困户的还贷风险,但是其贷款金额的限制,难以发挥脱贫的功效,只能起到贫困户暂时性的资金周转问题。扶贫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基本的医疗和生存保障性物质消费,扶贫的结果仅仅是解决了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需求,而忽视了对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

(3)农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缺失。兴国县虽然在构建“4+1”健康扶贫保障体系中引入了医疗保险机制,但并未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政府没有建立制度将农业保险与金融扶贫结合起来,对保险公司也没有实质上的优惠措施或者政策性补贴。现有的金融扶贫生产性项目的借款人也不会向保险公司投保,因此一旦投产失败,可能导致借入资金血本无归。

(4)金融扶贫体系不完善,保障不充分。在兴国县扶贫工作中,地方政府具有主导地位,金融扶贫表现为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银行发放扶贫贷款这种单一方式的扶贫。金融扶贫体系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管体制,使得扶贫贷款被大量挪用,导致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攻坚户被忽略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精准扶贫背景下金融扶贫问题的成因

(1)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扶贫问题上较为保守。出于规避风险、稳健经营的原因,金融机构除农商银行和邮政储蓄以外,往往不会选择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开设营业网点,或者不愿意实行政府的扶贫政策,金融服务产品的提供比较单一,远远不能满足贫困地区的多元化需求。(2)农村金融扶贫法制不健全,难以保护各方利益。一方面,正是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约束,出现借款的贫困户逃避银行债务,导致银行利润受损,银行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对扶贫信贷资金的投入有所下降,同时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体申请信贷的门槛。而且,貧困户的法律意识低下,信用机制不健全,导致贫困户还款意识不高,很容易出现问题,使银行信贷变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农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缺失。从我国现行《保险法》和《农业法》来看,两者均未对农业保险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对于地方性法规而言更是很少涉及。因此,商业保险机构对开展农业保险的意愿并不强烈,政府对保险公司也没有实质上的优惠措施或者政策性补贴。

(3)金融扶贫中,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贫困群体存在多方博弈。尽管在金融扶贫过程中有财政部给予的补贴,但是金融机构在执行金融扶贫政策的时候,迫于政府的压力,仍不能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于金融扶贫体系的不健全,加之相应的监管措施力度不够則必然导致“寻租”的存在,以致信贷扶贫资金向非贫困群体偏离,难以实现精准扶贫。金融机构和贫困群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增加了坏账风险,为了规避这部分金融风险,银行往往不愿意贷款给贫困群体。

五、兴国县金融扶贫的政策建议

(1)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扶贫事业针对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产业、龙头企业的不同需求,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贫困地区有特色、有潜力的扶贫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政府要加大企业与金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适度发展地方中小银行,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的主渠道作用,适当简化贷款程序,降低放贷担保、抵押条件,延长贷款期限,提高信用贷款额度;尝试以林权抵押、基地抵押等新型信贷抵押模式;为龙头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中介服务,保障农业产业化 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

(2)实现金融扶贫治理法制化

在兴国县贫困地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都不能忽视自身行为的合法性,这便要以国家有关法律制度为基础。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发放扶贫贷款时必须以金融领域法律法规为先导,国家鼓励金融创新,但是也不能违背贷款管理法律制度。同时,为了减少贫困群体因灾返贫现象,以及分散金融机构向农业产业投放信贷资金的风险,政府需要尽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发挥农业保险对于金融扶贫的制度保障作用。

(3)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系统防范鼓励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依法互担保,逐步建立起 “股权多元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融资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造宽松的融资环境;建立健全科学的失信惩戒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等手段,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在投资经营风险保险机制方面,要完善合作经营风险分担机制,通过保费补贴的形式为农户购买相应的风险保险,通过建立风险损失赔偿基金应对突发性、不可预知或不可抵御的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逐步把扶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系统防范。

参考文献:

[1]张羽.我国农村金融扶贫体系问题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10

[2]刘静.河北省农村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3

[3]付李涛.我国连片贫困地区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4]许爱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 (第11期)

[5]谭正航.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保险扶贫困境与法律保障机制完善[J].兰州学刊.2016(09)

作者:陈紫瑶

信贷保证保险研究论文 篇2:

保险产品参与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与困境分析

摘 要:保险是精准扶贫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农业保险、大病保险、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在各地区扶贫工作中有效地实现了分散和转移风险,为贫困人口提供多方位风险保障的功能,同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贫困户收入增长。但我国保险产品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贫困户缺乏保险购买意愿、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保险扶贫配套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对此,建议政府加强对扶贫类保险产品的支持力度,提高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并深化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业保险  大病保险

2013年,针对我国粗放式的扶贫方式,以及扶贫工作低质、低效的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实地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旨在通过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等手段做到有针对性、高效率地缓解贫困问题。随着普惠金融的建立和发展,金融扶贫已经成为精确扶贫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中保险业在防止贫困户脱贫返贫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2016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与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加强了保险产品在精准扶贫中的应用,对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作出了重大贡献,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农业保险等险种有力地防止了贫困人口因病、因灾脱贫返贫,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支撑。

1 保险产品助力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

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自然灾害和疾病等意外事件是导致部分地区长期陷入贫困、部分贫困人口难以完全脱贫的重要原因。而农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险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在相对较小的成本支出下实现农业生产、人身意外等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为贫困人口提供多方位的风险保障。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扶助下,地方政府对于参与精准扶贫的保险产品往往会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费补贴,此举进一步提高了保险资金的杠杆性,意味着贫困人口以少量的保费成本就可以获取广泛、可观的保障。

1.1 农业保险促进农业生产稳定

农业保险包括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森林保险等,作为一种农业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可以在农业生产因自然灾害等风险事故发生中断、农户蒙受经济损失时提供风险补偿,是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平稳农户收入。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农业保险有效防止了脱贫致富农业项目因灾致损后终止,是脱贫攻坚路上有力的后盾。2007—2017年,农业保险稳步推进,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长至2.79万亿元,承保主要农作物的覆盖面积达到21亿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约84.1%,各地农作物保险险种超过200种。

随着近年来价格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等多种创新型农业保险的开发和试点,以及“保险+期货”等模式的推出,农业保险的风险覆盖范围逐渐从自然风险拓展至市场风险,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保障方面的作用显著提高,功能日益丰富。

1.2 大病保险避免因病致贫返贫

对于部分贫困户来说,家人尤其是家庭内的主要劳动力罹患重大疾病,家庭失去主要收入来源以及需支付巨额的医药费,是导致家庭陷入贫困或重返贫困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即新农合)的参保人数逐渐增多,但从总体来说,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依然较低,对医疗费用的补偿力度有限。大病保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在新农合的保障之外,对符合规定的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再次补偿,极大地减轻了大病患者的费用负担。2017年我国大病保险的保费收入达到388.6亿元,服务覆盖全国10.6亿人,共计1700多万人次受益。

1.3 信贷保证保险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生产资金不足是阻碍农业生产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小规模农业经营者向新型农业经营者转变的拦路石。在各地加速金融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实践中,“银行+保险”的新型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投保信贷保证保险、保险保单质押等产品为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提供了切实的保障,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使得银行和保險可以共同分担向农户提供贷款所承担的风险,提高了农户的信用等级,保险产品起到了融资增信的功能。“银行+保险”的模式提高了农户从银行等信用机构获得贷款的成功率,为农户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来源,也成功地推动了脱贫致富项目,促进了贫困户的收入稳定增长。

2 保险产品参与精准扶贫面临的困境

保险业在精准扶贫实践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效果,然而现阶段农户保险意识不足、保险产品缺乏多样性、保险扶贫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对保险业助力精准扶贫的长期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1 贫困户保险意识较低,购买力不足

一方面,贫困地区多位于偏远山区,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普及力度低,大部分贫困户风险意识不足或存在严重的侥幸心理,对保险产品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保险产品认可度低,农户投保意愿低下。另一方面,贫困人口收入较低,且收入增长缓慢,对保险产品明显缺乏购买力。此外,贫困户对政府补助和救济的依赖性,以及保险公司早期经营时采用错误的推销和理赔方式等,都对保险的推广产生了负面的效果。

2.2 保险公司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相对单一

影响范围广、受灾主体集中等特点导致农业风险难以符合可保风险条件,在缺少政府财政支持的情况下,推行相关保险产品易导致保险公司经营亏损,保险公司主观上缺乏开发新产品、完善保险产品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在农业保险方面,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中国人民保险、中华联合保险以及国元农险、中原农险等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主体极其有限,导致农业保险市场上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保险覆盖面和投保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而对于大病保险、养老保险、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目前保险公司在贫困地区经营险种的种类和结构相对单一,考虑到产品设计权限往往掌握在总部、省级分公司等高层手中,现阶段难以实现根据各贫困地区的实际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方案设计。

2.3 保险扶贫配套措施不健全

保险业参与扶贫应有明确而清晰的定位。在扶贫实践中,部分保险公司出现了产品定位不清的问题,有意或无意地在确定扶贫对象、保险产品设计、保险宣传推广及勘察定损等过程中追求商业利益,导致贫困户对扶贫类保险产品认可度降低,保险扶贫流于形式。针对保险扶贫,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尚未出台相关法律和法规,政策性文件的效力层面不高,从长远来看对保险产品参与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有限。现有政策性文件对如何精确识别贫困户、保险产品开发与创新、保险财政补贴制度以及如何对扶贫效果进行评估等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实践中各地区保险扶贫办法差异较大,不利于试点经验的推广,也影响保险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3 推动保险产品助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扶贫类保险产品的支持力度

扶贫类保险产品的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均不足,要求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采取直接补贴保费、建立保险扶贫基金等措施,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险产品参与精准扶贫提供进一步的财政支持。通过政府财政支持降低贫困户的投保成本,提高其对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多种险种的认可度,保证保险扶贫的可实施性和可持续性。

3.2 提高保险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

保险公司要聚焦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积极开发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指数保险等新型高保障保险,为贫困户开创可持续的脱贫致富项目提供风险保障。尤其是对地方上的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考虑提供定制化保险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当地人口就业脱贫。在人身保险方面,保险公司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应针对贫困人口尤其是地区内老弱病人口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险种,在贫困户可承受范围内推出小额意外保险、医疗保险等扶贫类产品,增强贫困人口的风险抵御能力。

3.3 促进保险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

进一步探索“银行+保险”及“银行+保险+担保”的金融扶贫模式,在产品设计、渠道推广、信贷资金投放、保险理赔等多方面促进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间合作,建立农村地区金融信息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贫困地区数据库,实现信贷和保险数据共享,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特色产品开发、贫困户信用评定以及贫困户情况动态反馈等。

参考文献

张堃璐.浅析保險扶贫运作机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8).

孙伟月.精准扶贫政策下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对策探讨[J].市场研究,2019(08).

李传峰.保险助力脱贫攻坚的成效与对策思考[J].中国保险,2019(08).

盛继丹.保险业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

吴旭东.中国保险业参与扶贫的主要模式[J].中国邮政,2019(08).

邢雁飞.河南省“保险+期货”金融扶贫的实践探索[J].中国市场,2019(24).

徐明庆,张蓉,徐铭,等.精准扶贫视角下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困境与影响因素分析[J].乡村科技,2019(21).

孙向谦,王红波.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健康扶贫的路径、挑战与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9,36(07).

作者简介:王荪蓓(1999-),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金融CFA专业学生,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农村经济。

作者:王荪蓓

信贷保证保险研究论文 篇3:

信用保证保险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市场经济国家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普遍做法。本文阐述了将信用保证保险纳入信用担保的体系之内,能够使信用担保制度发挥更大作用的观点,并针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并结合国际经验探究信用保证保险发展的作用及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担保体系 信用保证保险

一、我国信用保证保险发展现状

信用保证保险包括保证保险和贸易信用保险两大类,保证保险又涵盖了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和个人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个人住房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市场有所扩大,但是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证保险发展仍然有限。随着国家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明晰,新修订的《保险法》明确了信用保证保险的地位,各地区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积极合作,助力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需求。由于我国信用保证保险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2009年首先在浙江宁波、舟山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首创政府、银行、保险三方合作解决小额贷款人抵押担保不足的融资模式。2010年,浙江省保证保险保费增长率为103.5%,发展迅猛。同年10月,上海市科委與上海市金融办联合发文开展履约保证保险贷款试点工作。此项贷款业务在试点期间面向上海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单笔单款额度为50~300万元,最多不超过500万元,保险费率为贷款本息合计的2%,如果发生违约,则由政府、保险公司、银行三方共同承担。2011年8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政府与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浦发银行北京分行、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金保险经纪公司签署了海淀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授信协议,标志着中小企业履约保险贷款在海淀正式试点。区政府对每一个试点“单位”投入风险补助资金100万元,试点期间的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原则上单笔贷款额控制在5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2012年6月,重庆市发布《关于开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提出,小额贷款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小型企业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微型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城乡创业者单户贷款金额不超过50万元,借款人融资成本有银行贷款利息、保险费两部分组成,试点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贷后管理责任。安邦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了信用险事业部,并与多家银行进行合作,推出安邦企业信贷履约保证保险,解决了中小企业在银行融资中的信用门槛问题。太平洋保险公司在苏州进行了中小企业短期抵押贷款履约保证保险试点,其可以满足当地90%以上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从以上的试点情况来看,信用保证保险的针对对象大多是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这些企业具有较强的还款能力,较好的商业信用,能得到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并且保险公司提供的选择产品大多为短期保险,贷款期限一般设定为一年。

二、中小企业国际融资经验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长期性的世界性难题,世界各国(地区)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时采取的一些成功措施尤为值得借鉴。

(一)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

一是融资担保。在中小企业管理局的担保下由商业银行以高于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采取的策略是配合金融体系中的其他机构,即虽然它们并不主动为缺乏外部融资资源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资金,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其他金融机构对掌握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风险投资。中小企业管理局通过1958年建立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以低息贷款和购买证券等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风险投资,投资方向主要为中小企业发展和技术改造,而民间的风险投资公司则更倾向于给予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以资金支持。

三是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美国通过成立纳斯达克市场和场外电子柜台交易系统为高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便利,特别是纳斯达克市场的上市标准相对比较宽松,而且还专门针对小型以及新兴公司设立了上市标准更低且没有业绩方面的要求的小型资本市场。这种融资方式也是美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优先选择。

(二)德国中小企业融资的模式

德国政府提供低息资金给金融机构,具备了政府资金支持的条件,这样金融机构提供给中小企业的贷款大多是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利率的低息、长期贷款。除此之外,德国对中小企业融资还有许多政策扶持,例如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注重建设中小企业资金服务体系、德国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设立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

其中对中小企业的最主要的扶持体现在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上,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并与大企业展开公平竞争,使中小企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实力生存发展。

(三)台湾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

台湾地区形成了以中小企业银行与一般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骨干,用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作配合,并结合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共同组成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信用保证基金的信用保证项目分为一般贷款和专案贷款两种,通过排除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时担保品欠缺的障碍来以此提高金融机构办理中小企业融资的意愿。信保基金是台湾政策性融资体系的核心。而与其配套的信保服务体系——中小企业财务融通辅导体系则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时为其提供融资、人员培训、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辅导,同时还有不少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国际经验

由以上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来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也是政府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必要手段。

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作用大打折扣。例如多数担保资金担保期限短,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多数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小,担保能力有限;对担保财产要求严格,使许多中小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增加。同时,我国许多担保机构对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较差,在与银行的谈判中,往往处于劣势,承担了过量的贷款风险。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缺位,导致风险始终滞留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过于集中从而限制了担保机构的代偿能力。

与传统的担保机构相比,保险公司则具有更多的优势。保险公司作为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一方,具有丰富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经验,能够对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散和补偿。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凭借风险识别能力和防损经验来帮助企业优化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信用风险。保险公司本身所具有的信贷调查能力,能够和银行实现互补,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将信用保证保险纳入信用担保的体系之内,能够使信用担保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国际上将信用保证保险与信用担保结合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政府直接操作型的美国和公开市场操作型的日本。

(一)美国权责制的担保体系

鉴于小企业的突出作用,195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案》和《小企业融资法案》。根据这两项法案,同年美国联邦众、参两院分别成立了中小企业委员会,并同时成立了美国联邦中小企业管理局(SBA)。SBA是直接隶属于总统的联邦政府独立机构,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执行政府的担保计划,其总部设在华盛顿。小企业管理局本身并不提供贷款,也不对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当企业向与SBA合作的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时,由银行对企业进行审查评估,当银行认为需要信用担保机构对其进行担保时,才会将企业的资信资料和评估报告转给SBA分支机构,若担保机构同意为其担保,银行就可以在授信额度内自主决定和发放贷款。SBA的担保资金来自联邦预算,当借款企业不归还贷款银行发生损失后,就可以向担保机构申请补偿,同时担保机构取得对企业债权追索的权利。

SBA依靠专业融资服务协助中小企业融资并与协作银行共同承担风险。SBA不会全额担保贷款。2010年SBA将为小企业从商业借贷机构获得的最大担保额度上限从200万提高到500万美元,SBA最大担保贷款额为450万美元(占90%),2011年1月1日之后最多担保375万美元占75%。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创办信用保证保险公司的国家之一。而美国的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与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并驾齐驱的业务,开展该种业务需要申请单独的经营执照。1908年,美国成立了信用保证保险协会(SAA),目前有超过650家会员,主要提供的是保证保险和忠诚保险两类服务,也提供保单编制、费率厘定及统计代理服务。SAA同时也担当一个保险行业的公关关系角色,与美国保险协会、全国保证保险协会一起,推动工程保证保险,支持雇员忠诚保险及保证保险等新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在开发保险产品中,SAA向产品需求单位、商业团体代表寻求帮助,如SAA与美国银行协会共同开发金融机构保证保险,用于商业银行。同样,SAA与许多需要产品服务的工程公司,及其他有兴趣的机构,如美国建筑商协会,美国小商业管理局等,共同开发保证保险产品。

目前,由保险公司或其附属机构提供保证保险业务已经非常普遍,相关的个人、公司都普遍选择投保保证保险来分担风险,以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

(二)日本实收制的担保体系

日本为了弥补中小企业的信用不足,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此项体系由以信用保证协会为核心的信用保证制度和以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为中心的信用保险制度这两项制度组成。在此两级融资担保体系中,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同时可以向信用保证协会申请信用担保,而信用保证协会通过向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支付保险费则自动按一定方式取得信用保证保险。当信用保证协会代替中小企业偿还金融机构的贷款时,可以得到保险公库70%~90%的保险金,与此同时,信用保证协会取得代位求偿权,当协会行使求偿权收回债务时,还要按照相同的保险率退回给保险公库相应的资金。

2007年10月,为了弥补一些金融机构利用担保体系降低中小企业信用标准,盲目扩张信贷,恶意转嫁风险这一制度缺陷,日本实行了“与金融机构的责任共有制度”,即改变了以往信用保证协会承担全部保证风险的格局,将20%的风险转移给负责融资的金融机构,这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价值。

四、信用保证保险的作用

(一)拓宽融资渠道

内源性资本具有低成本、抗风险、原始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而外源性资本则具有大量性、灵活性、集中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在我国中小企业资本构成中,自有或自筹资本所占比重过大,也就是在融资渠道上体现在内源性融资比重过大,但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内源性融资已经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却也面临外源融资难的困境。由于我国证券发行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进行直接融资,同时,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因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原因会承担较高的风险,所以不太愿意放贷,这就导致了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障碍。贷款信用保险能够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中发挥极大的作用。贷款信用保险增加了保险公司风险承担的主体,大大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因此减少了银行放贷的障碍,拓宽了融资渠道尤其是外源性融资渠道,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二)增强中小企业持续融资能力

信用保险在企业向资本市场融资时传递了更为积极的信号,资信良好的中小企业能够不断地使用融资资金促进生产发展,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竞争力,这是一个资信循环上升的过程,从长期来看,贷款信用保险能够良性的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使中小企业获得良好的信用记录,这就能够增强中小企业持续融资能力。

(三)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比较“优质”的贷款

通过担保机构或民间借贷等方式获得的贷款多为短期贷款,而贷款信用保险使中小企业能够更多的接受到银行方面的长期稳定的贷款,降低向银行贷款的难度,相对于以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等其他非正规金融方式融资有着较低的成本。

五、开展信用保证保险的建议

(一)健全相应法律体系,加强立法保障

从国际实际经验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健发展信用保证保险的基础。例如日本出台《信用保证协会法》《中小微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等法律法规,就确立了信用保证协会和信用保险公库的法律地位。目前,我国保险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对信用保证保险这类险种涉及较少且规定模糊。因此,我国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完善有關信用管理和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并对信用保证保险的相关业务规范及运作方式、信用保证资金的构成与运作、信用保证保险机构的准入制度、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明确规定,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商业化经营

发展信用保证保险必须以政府支持为后盾,其中资金支持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出资应该有一个长期的计划,保证担保基金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同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可以将商业化运作与政策性担保基金相结合。目前我国的信用保证保险主要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进行政策承保,商业保险公司较少经营。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既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题,也开拓了商业保险的业务和服务领域,形成其新的业务增长点。国家应当给予充分的政策扶持,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或政策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发信用保证保险业务或者以再保险的方式分散承保公司的巨额风险。

(三)完善信用体系

我国贷款保证保险推行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让保险公司承担了太多的风险。我国信用服务主体发展尚不成熟,信用服务企业发展历史短、市场成熟度差、缺乏独立性和中立性,所以加快构筑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信用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通过电子商务增强信用保证保险的竞争力

网络与保险业的融合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增长,为信用保证保险的网络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与市场基础,同时也方便了银行和保险业在相关领域的资源共享与服务交流。

参考文献

[1]温信祥.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其启示[J].武汉金融,2013,01:40-43.

[2]石其宝.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制度与绩效:日本的经验分析[J].浙江金融,2009,06:22-23.

[3]马章良.国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经验及其有益启示[J]. 时代金融,2013,03:258-260.

[4]唐金成.信用保证保险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3,01:73-76+70.

[5]吉瑞.亚太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的发展趋势及政策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36-39.

[6]张岭,张胜,王情,李向.美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亚太经济,2013,04:58-63.

作者简介:王宇晨(1993-),就读于南京審计学院金融学专业;王媛媛(1993-),就读于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专业。

作者:王宇晨 王媛媛

上一篇:政府失灵政府干预论文下一篇:发电企业营销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