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对此作出详尽分析并给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化解平台贷款风险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1:

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防范法律研究

【摘要】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为数量众多、资信能力较差的农村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面临着较大的信贷违约风险。目前,针对信贷违约风险的法律防范主要有完善担保制度、建立违约风险补偿基金和健全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三种值得研究的思路。在整合这三种思路的基础上,可以将农民组织组建动态联保降低风险、由政府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补偿风险和健全农业保险法律体系转移信贷风险三种措施有机结合,共同防范农村小贷公司的信贷风险。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信贷风险 担保 农村保险

一、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问题分析

(一)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的现状

自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正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始试点以来,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一直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为“三农”提供低成本和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以满足“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但是,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作为资金借贷市场普遍存在的非系统性风险,在面向数量众多、资信能力较差的农村群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小额贷款领域尤其明显。至2014年3月底,湖北省有小额贷款公司366家,去年累计投放贷款740.3亿元,但全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占注册资本比例为92.73%,资金高位运营。①根据中联信、华创和融通等几家小额贷款公司的数据显示,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回收率大多只在50%左右,并且存在着骗贷的现象。这也促使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为满足经营需要铤而走险,采取非法集资、高息放贷及暴力收贷等非法行为。正是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2014年7月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求各市(州)政府组织针对辖内小额贷款公司非法集资、高息放贷及暴力收贷行为逐一进行现场检查,及时查处小额贷款公司的违法行为②,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

(二)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的成因

1.农村经济的风险性。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的主要用于“三农”建设,其信贷风险与农村经济休戚相关。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抵押品,这就决定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的高风险和高成本。③另外,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信贷征信体系,但是缺乏具体的方法和途径的规定,使得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难以实现对农村信用体系的信用征集和评级,不能对农村经济风险做好及时的防范。

2.缺乏贷款损失补偿制度。小额贷款公司本质上是普惠性金融体系理念的实践,普惠金融体系认同的是使所有需要金融服务的人,包括过去难以得到金融服务的更贫困和更偏远的群体都能得到各种应有的金融服务。④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发挥着公益金融的作用,应该得到引导性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损失进行适当的补偿。但在实践中,除了浙江省等部分的省市出台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政府“三农”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以外,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文件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纳入到农业贷款风险补偿范围中。

3.农业保险不完善。农业既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具有区别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特殊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体系薄弱、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和财政支持不足的问题使得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无法有效化解农业生产中的风险。这一形势也使得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无法通过农业保险实现转移,导致风险积聚。

二、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法律防范思路

(一)完善担保制度

1.物权担保制度。担保物权制度在现代经济交往中,对于维护交易安全,降低交易风险,满足融资与投资需求,发挥着其他制度所不容替代的作用。⑤完善物权担保的思路着眼于充分利用农户所有经济资源的交换价值,用以担保借贷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由于缺乏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和流转市场,农户所有的大部分经济资源不得用于抵押,典型的物权担保难以实现。另外,农业生产收益权浮动抵押作为以农户现有的未来的生产资料与生产收益权进行抵押获得贷款的担保方式,具有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特点,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⑥

2.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又称人的担保,是指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财产和信用为债务人提供的担保。⑦国际上在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用担保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中的联保、互保机制,通过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利用农村人缘地缘和血缘等因素约束借款人的还贷。⑧目前这种制度在湖北省以及全国其他各省市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已经被广泛运用以防范信贷风险。

(二)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农业保险是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不需要做削减承诺,是支持和保护本国和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农业保险理应成为农业保护制度的主要形式。⑨农业小额贷款的主要投放领域是农业生产,风险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而农业保险以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风险为保险对象,通过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构建完整的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把小额贷款公司的部分风险转移到农业保险,从而降低小额贷款公司的信贷风险。

(三)建立违约风险补偿基金

风险违约补偿金是一项政府鼓励和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特定方向的贷款的引导性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补偿和信贷风险控制奖励。根据《指导意见》,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并不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能纳入政府小额“三农”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但是,这样的规定与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宗旨和业务方向不相称的,应该将涉农小额贷款纳入政府小额“三农”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

三、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法律防范措施

(一)农民组织组建动态联保降低风险

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具有灵活性高、方便快捷的特点,不同于商业银行以物权担保为主的授信方式,在授信模式的选择上以信用担保为主。因而,在完善担保制度思路的引导下,具体措施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信用担保方面。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动态联保机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实际国情,可以采取由农民组织组建动态联保的方式,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组织相结合,在形成信用担保的基础上,实现小额贷款的充分有效利用,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要通过小额贷款实现农民的组织化,实现稳定保证和互助合作。我国的农村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具有分散性,农户个体的资信能力较差,难以达到农村小额贷款的担保要求。通过小额贷款的发放,可以使申请同类或者相关用途的农户个体形成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具有一定合作基础和担保能力的动态联保组织。对于农民动态联保组织的组织形式可以采取法人、合伙或者其他组织等多种形式。这样既实现了“熟人担保”的定型化,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小额贷款的使用价值和担保价值。

其次,要建立可靠的农村信用体系,准确对农民组织和单个农户进行资信评级。由于申请小额贷款的单个农户通常不具备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资信能力或者没有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经验,信用档案的建立可以通过县一级和镇一级地方政府的协助对申请贷款的农户的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资信档案,并通过全面对小额贷款的贷中和贷后管理掌握单个农户的生产信息,及时对资信档案进行更新。在进行授信过程中可以参照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评级方式进行,针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授信限额。而对于农户组织的资信评级则根据农民组织的组织形式和紧密程度而参照相应的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方式对农民组织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档案管理。

最后,要加强贷后管理,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贷后的贷款用途审查和农民组织充分利用资金相结合。农户组建动态联保组织虽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担保组织,但动态联保组织的功能并不限于担保功能,还具有自主创业、共同经营、创造财富的经营功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进行贷后审查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客户资源优势引导农民组织将资金用于生产技术培训、拓展销售途径等业务,并为农民组织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既有利于贷后贷款用途的监控,防范信贷违约风险,也有利于农民组织的经营和发展。

(二)政府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补偿风险

目前,湖北省尚未将省内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三农”贷款纳入到政府“三农”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根据走在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法律规制前列的浙江省2008年出台的《浙江省实施意见》,虽然“三农”贷款风险补偿金推出时面向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但是政府应该将小额贷款公司纳入政府“三农”贷款风险补偿范围,由各地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按照“专款专用、结余留成、滚动使用、超支不补”的原则,用来鼓励和引导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加大对“三农”信贷的支持力度。

根据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三农”贷款普惠性、高风险性的特点和国家鼓励和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湖北省应该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三农”贷款纳入到政府“三农”贷款风险补偿的范围,由省内各级地方政府财政部门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专项的配套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作为一项重要的风险补偿机制,政府出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可以有效填补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违约带来的部分损失,保持湖北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持续性,避免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因为信贷违约导致小额贷款公司资金链断裂,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情况。

(三)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转移风险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分摊农业生产风险,消化农业生产损失的一种经济制度和通过农业保险合同建立的一种保险法律关系,对于转移湖北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健全我国农业保险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立法,用以指导和规范农业保险的具体运作。在保险立法上,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立法的成功经验,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明确农业保险的实施范围、保险费率和税收,区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从法律上明确政府、投保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在保险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要通过立法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通过社会保险对农业生产损失给以必要的补偿,并增强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同时,要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拓展农业保险业务,引导商业保险业务向农业生产领域延伸。有条件的省市和地区还可以建立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保险公司和合作经营的农业保险公司,从事农业保险业务。

注释

①湖北将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发行私募债券补充可贷资金,http://www.hubei.gov.cn/zwgk/rdgz/rdgzqb/201404/t20140414_496341.shtml。

②关于严格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通知,http://www.hbxdxh.com/xwdt/tzgg/36657.htm。

③参见邬枫.《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法律控制研究》,载《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第26期。

④杜晓山等著.《中国公益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1页。

⑤陈本寒著.《担保物权法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⑥罗一涵,王立.《小额贷款公司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⑦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547页。

⑧罗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法律分析——以湖北省为切入点》,载《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3期。

⑨李炳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制度研究》,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杜晓山等著.《中国公益小额信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

[2]岳彩申主编.《中国农村金融法制创新研究》.群众出版社2011年版.

[3]谢玉梅,郭建伟,朱芳群.《小额信贷发展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4]吴晓灵,焦谨璞等著.《中国小额信贷蓝皮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5]罗一涵,王立.《小额贷款公司法律问题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9年10期.

[6]罗丹.《农村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控制法律分析——以湖北省为切入点》.载《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3期.

[7]李炳灿.《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制度研究》.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聂圣(1993-),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在读;王兴敏(1993-),江西乐平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在读。

作者:聂圣 王兴敏

信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贷风险及防范研究

摘 要: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文章对此作出详尽分析并给出了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化解平台贷款风险措施。

关键词:融资平台 信贷 风险防范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并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机关、事业、企业三类法人。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运作不够规范;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对融资平台信贷管理缺失等。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按照国发[2010]19号文件规定,对融资平台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按照“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原则进行全面清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信贷资产安全。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信贷风险

1.承贷主体未来偿贷能力不确定,代偿性风险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一般由政府归还,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而银行对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债务状况、财政还款安排、实际偿还能力等情况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尽管有的还款计划列入了地方财政预算,但经济运行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还是不可靠,而且一届政府任期5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以上,贷款还本付息通常不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承担,存在难于归还风险。

2.贷款集中度较高。一是行业集中度高,贷款主要集中于交通行业和城建行业;二是项目贷款占比高,项目贷款占融资平台贷款较大比例;三是客户集中度高、贷款余额最大的10户融资平台占到融资平台贷款的比例较大;四是期限集中度高,5年以上融资平台贷款占融资平台贷款比例高。

3.贷款责任主体不清晰、不明确。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多采用筹资与资金使用两端分离的模式,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借款人只负责融资,地方政府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主建单位才是资金使用方。信贷资金的借款方与使用方相分离,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虽是借款人,但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都不直接管理,信贷资金支付后由政府部门实际控制和支配,项目的最终受益也不属于平台公司,贷款脱离了借款人和银行的监控,银行无法监控资金流向,可能出现贷款被挪用以致无法按时偿还的风险。

4.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难以掌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情况。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承担的建设项目及还款来源都由政府决定,政府部门相对强势和银行同业竞争激烈,银行在办理此类业务的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一般无法提出其他信息披露要求,处于信息不对称弱势地位,银行很难全面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银行无法掌握地方政府的融资总规模、负债规模和财政收支,难以真实全面评估地方政府还款能力,对项目贷款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监管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管控难度较大。

5.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面临政策性风险。虽然大多数地方政府承诺将年度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平台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并以储备土地使用权及部分国有资产作为担保抵押,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政策性较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土地管理政策、政府财力等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生变化,银行贷款将面临政策性风险。

6.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的相对集中,加大银行信用风险隐患。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集中于中长期贷款,故未来三年是平台贷款偿还的高峰期,各地政府及融资平台将面临很大的债务偿还时点压力。

7.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多头授信。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对同一平台公司的授信虽未超过本行最高授信额度,而银行对平台公司的总体负债和担保承诺情况不清楚,存在各银行总体授信额度超过地方政府承债能力的风险,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和困难。

8.融资平台项目贷款资本金难以真实反映。平台公司在一个项目获得银行贷款后,将融入的资金作为另一个项目充当资本金,进行滚动开发。随着建设项目增多,项目配套资本金到位压力明显增大,可能存在平台公司为绕过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障碍,以种种途径套取银行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的行为,有的项目完全依赖银行信贷资金,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难以核实,这对银行的后续信贷管理将带来更多的风险隐患。

9.贷款担保存在法律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担保类贷款主要依靠人大担保、政府担保、政府相关部门担保,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财政还款文件或承诺,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以将来财政收入作为担保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保证担保。这与国家《担保法》、《预算法》规定的“地方政府、国家行政机关不得对外提供担保”的要求相背离,贷款担保存在法律风险。而且押品质价也存在风险。平台项目大多具有公益性,平台贷款的抵质押品主要是土地和收费权。随着土地价格下降压力的加大和国家对于公路等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平台贷款的抵质押品面临较大的质价下行的风险。

10.平台违规退出风险。平台贷款退出存在违规和不审慎问题,如退出类平台的经营性现金流无法覆盖贷款,部分退出类平台贷款未整改到位,贷款投向仍以政府、公益性项目为主,现金流及还款来源亦无明显变化,公司治理仍不健全等,平台退出管理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还款责任有可能会被弱化,也不利于纳入统一的债务管理和预算体系,因此会产生不可低估的风险。

11.平台重组风险。为整合优势资源增强还款能力,地方政府进行了融资平台的归并重组。但存在为规避监管目的,违规重组平台、变相举债等风险,如:通过并购、股权划拨等方式将几家平台整合为一家新公司,但债务并未落实,银行债权难以保障;以平台名单外、具有平台特征的企业进行公益性项目融资;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融资,再将信贷资金交由地方财政调配使用。这些做法在规避平台贷款监管政策的同时,变相扩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间接地影响了银行平台贷款的还本付息。

12.交叉传染风险。平台贷款的风险并非孤立,而是与房地产贷款、影子银行、理财产品等重域信用风险息息相关。目前,部分平台贷款直间接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抵质押变现,在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收紧、地方政府地块流拍增多和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的形势下,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风险必然相互交织、相互传染。一旦平台贷款风险加大,融资平台的资金链就会更加紧张,融资平台就会不可避免地在融资渠道上更多地借助理财业务和影子银行业务。而理财和影子银行业务结构的复杂性及风险的隐蔽性,则会进一步增加平台贷款风险。

13.贷款期限趋长风脸。贷款期限趋长致使贷款项目的真实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显现,即使是无效工程,也可以以贷还贷,以贷还息,进而造成平台贷款风险的后置和藏匿。平台贷款的期限太长,风险未得到充分暴露。通过期限重组和化短为长的手段安排贷款偿还,其实质就是延长贷款期限,平台自身投资回报率低、还款能力弱的问题并未真正解决。

14.平台定性不准风险。现金流覆盖率一直是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的主要抓手,能否新增贷款和能否退出均取决于平台能否实现现金流全覆盖。当前,一些银行高估借款人经营性收入和自有资产变现价值,低估借款人负债规模,将政府补贴其他财政性资金计入现金流,通过多种方式违规测算现金流覆盖率,导致了平台贷款定性不准。违规测算现金流覆盖率,对平台风险定性不准,不仅会低估平台贷款风险,而且会降低平台贷款监管政策的执行力。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防范化解平台贷款风险措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结束、世界经济复苏尚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形势下,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面临的债务到期、平台重组和抵质押品价格波动等风险和问题,进一步加强平台贷款风险监管,深入推进清理规范工作。坚持化解即期风险与建设风险管控长效机制相结合,坚持处置存量风险与控制新增贷款相结合,坚持加强分类管理与把控退出风险相结合,以缓释风险为目标,以降旧控新为重点,以提高现金流覆盖率为抓手,细化和深化政策措施,提高针对性和前瞻性,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贷款管理、足额提取拨备,增加风险缓释措施化解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重点关注融资平台贷款管理的合规性、分类处置的有效性、统计的准确性、整改的真实性,防范措施做到合规、充足、有效、到位,有效防范平台贷款风险。

1.严格控制增量。按照“保在建、压重建、控新建”的要求,严格准入标准,坚持有保有压和结构调整,严格把握贷款投向,优先保证重点在建项目需求,严格新增贷款条件,确保达到现金流覆盖、抵押担保、存量贷款整改和还款资金落实等方面的要求。平台新增贷款要优先保证重点在建项目需求,既要避免重点项目出现“半拉子”工程,又要防范融资平台假借“保续建”之名套取贷款。新增贷款必须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环保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信贷审慎管理规定等要求,要统筹考虑平台公司整体偿债能力和项目本身偿还贷款本息能力,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审慎发放并科学管理。新增贷款必须是公司治理完善,存量贷款已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抵押担保符合现行规定,非政府担保承诺;借款人资产负债水平较低;借款人自身现金流覆盖贷款本息的比率超过100%以上;并以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对到期平台贷款必须收回,不能展期和贷新还旧。加强信息共享,避免市场恶性竞争,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2.加快存量分类处置。对于存量平台贷款,要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实时监测项目现金流、还款资金落实情况,提早做好相关安排,分类妥善处理存量贷款的集中到期还款风险,平滑和缓释贷款风险的集中暴露。加强风险监测,切实化解到期贷款的风险,根据现金流覆盖程度及项目建成达产等情况,采取分类处置措施,切实缓释存量贷款风险。要严格落实《关于加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扎实地做好平台贷款分类处置工作:对于经平台、银行、政府三方签字确认的全覆盖类贷款,不再列为平台贷款,作为一般公司类贷款按商业化原则运作;对于现金流为全覆盖且拟整改为公司类贷款的,继续落实抵押担保,稳妥推进确认工作,核实一家、退出一家;对于保全分离和清理回收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整改时间表,通过项目剥离、公司重组、增加担保主体、追加合法足值抵质押品、直接收回等措施,如期完成有关工作。应密切关注退出后贷款情况,对退出类平台的合规性、风险性等情况进行检查,以现金流覆盖率为抓手,严格把握平台退出条件,强化退出类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发现违规退出的平台公司应及时要求银行调回平台类进行管理。

3.严格资本、拨备要求。要区分平台现金流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对平台贷款按照100%、140%、250%和300%严格计算贷款风险权重,提高资本占用成本。要重点加大对贷款风险分类准确性及其责任的督查,要确保平台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均不低于一般贷款拨备水平。

4.强化问责处罚。明确职责,强化监管约束,要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发现银行存在违规发放平台贷款,接受违规担保的及在平台贷款经营活动中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出现问题的贷款发放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5.强化沟通。继续加强与各级地方政府的沟通。鉴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涉及面广、敏感度高,积极引导银行业机构加强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赢得支持。

6.加强督导。加强对清查工作的督导,指引、协调银行业机构要准确理解并把握清查工作的各项政策要求,在原有“名单制”管理的基础上,对全口径融资平台(包含退出类平台)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进行信贷分类,推动平台贷款风险化解工作取得实效。

7.高度重视平台重组和逃废债务问题。严格执行国发〔2010〕19号文件要求,明确落实有关债务人偿债责任,按照贷款协议约定足额偿还债务本息,避免出现单方面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转嫁偿债责任和逃废债务等问题。对于重组平台,银行机构要密切关注债权债务关系的承接情况,特别是单一平台的债权债务关系由多个新承贷人分别承接的,要严防由于重组造成的债权债务悬空。

8.增加合规担保。通过增加担保主体、追加土地和优质企业股权及有效收益权等合法足值抵质押品等方式,缓释平台贷款信用风险。

9.认真执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规定和要求,加大对融资平台客户授信管理力度。将统一授信管理、风险限额管理、风险评价和贷款人受托支付管理等规制切实嵌入其授信制度及管理之中,重点落实好贷款人受托支付的管理要求,防止贷款被挪用。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省分行 山西太原 030001)(责编:芝荣)

作者:刘蓉

信贷风险防范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讨论并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第一部分是概述商业地产信贷及其风险,侧重于商业地产信贷风险产生原因及其传导机制;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从宏微观角度来讨论研究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则是通过选取相关数据对国内及国外的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进行分析,国外案例选取了美国和日本两个较为典型的国家进行讨论研究;最后第五部分提出对我国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商业地产;银行信贷;信贷风险防范

一、商业地产信贷风险概述

1.商业地产信贷的概念

商业地产信贷就是指银行为有需求的商业地产开发商或者是计划购买商业地产的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并将按照约定的合同到期收回本息的过程。商业地产信贷的资金可以说是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因为商业地产信贷的资金来源并非政府拨款,而是储户们在银行的存款以及住宅基金存款,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的,政府通过对宏观政策比如财政政策中的减、免税的调整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正面促进了银行的放贷以及借贷者们的借贷积极性。

2.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的概念

商业地产信贷的风险,是众多风险种类的一种,但是却是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它是指在银行房贷过程中,银行可能面对的由于经营、管理、监督等过程中、甚至是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点差错造成的贷出资金无法如数收回,使得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并不一致的可能性。

3.商业地产信贷风险产生原因

(1)借方原因

信息不对称,包括事前和事后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事前是指银行因调查了解不足或者是借方刻意隐瞒造成的不够了解借款方的背景信息,尤其是信用信息,使得借方有机可趁,即“逆向选择”;事后是指在银行将相应款项贷给借方后,借方并不如约履行合同约定的还款义务,即“道德风险”。目前社会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借贷人员职业技能和素质尚待提高、甚至理性“经济人”假设都是这一原因产生的罪魁祸首。

(2)银行自身原因

其实银行自身原因中有一部分已经在以上两个方面提及,比如说信贷人员素质、甚至是“经济人”,不可否认,许多人都在为着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经常打擦边球。银行奖惩体系里,许多都是将奖金、福利与绩效相挂钩,一个普通的信贷员,做得好、业务量大自然奖金就多。正是这些个原因,使得员工们开始变的急功近利,自然的,对借款者的信用质量的把关开始变的松散。

4.商业地产信贷风险传导机制

在商业地产信贷整个过程中,银行几乎无处不在,从土地的整理准备到商业地产的开发再到商业地产的销售,全都需要银行的贷款支持。在如此庞大的一个系统中,一旦有一点差错出现都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第一阶段,如果土地开发商对土地的选择不够明智,导致没有人或者少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开发权,则贷款给其的银行很有可能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情况。第二阶段,在商业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时候,许多房产都变成了烂尾楼,由于资金不够而开发不完,或是开发完了却卖不出去。第三阶段,零售阶段,正如前文分析的信息不对称或是银行信贷人员原因导致的对借方信用的误判都是风险产生的原因。

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宏观因素分析

1.宏观政策因素

我国基本上属于政策主导型发展模式,因此宏观政策的一丁点变化都可能引起商业地产市场的轩然大波。同样我们不可以忽视它对银行的影响,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借方的融资成本下降,还款积极性提高,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银行收回贷款的;另一方面,屡次调整存贷款利率的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加速推进中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这对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利率成为市场化产物时,竞争也就产生了,银行为了招揽更多的储户将不得不降低自己的利差空间,也就降低了自己的盈利水平如果没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则很可能在这场改革的洪潮中被淘汰。

2.信贷活动的亲周期性

管理信贷风险,注意经济的周期性变动是必要的,就商业地产贷款而言,这种关注就更加重要。信贷活动有其固有的亲经济周期特性。这也是银行作为间接融资主渠道的角色决定的。经济高涨时,可获利的投资项目增多,对资金的需求增多,银行信贷规模扩大。在经济高涨时期,企业的项目大多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对银行的贷款有较少的违约情况出现。由于经济高涨时期的资金需求增多,银行对贷款能附加较多的有利于还款的条件,抵押品也往往能够较快的出手。也就是说如果借款者违约,违约损失率也会较小。银行此时往往会盲目扩张信贷规模,而信贷规模的扩张又助长了经济繁荣,有时候甚至是虚假繁荣。经济衰退时期的过程则相反。

三、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的经济因素分析--以天津为例

根据中原地产投资顾问部对天津市的房管局数据统计,去年,即2014年天津市的新增商品住宅高达1428万平方米,同比于2013年上升近5%;成交量达到1062万平方米,同比2013年则是下降了18%,成交情况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同比近5年成交均值仍有所上升近2%。2015年2月,全市商品住宅供应量为36.8万平米,商品住宅成交量为39.2万平米。2月,全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1323元/平米,环比上涨2%,同比上行15%。

天津市07、08、09三年上涨速度较缓,原因应该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商业地产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天津房价却依然坚挺,并没有呈现下滑趋势。天津市1999年至2012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与商业地产售价和GDP的变化趋势是保持一致的。但是同样是2007年至2009年,商业地产价格增长速度受挫,金融机构贷款量却一路飙升,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一般倾向于少投资,房价自然也就增速下滑,而在开发商角度来看,需求量少了,供应量却没变,为了维持自己的利润水平,开发商也就只有先找金融机构借贷,用以弥补因经济下行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但是这时候银行则会紧缩自己的信贷量,加速了经济衰退,预示经济复苏,又开始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循环。在这一阶段中银行极有可能无法收回贷款。

四、国内外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

1.国内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2014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前三季度,用于商业地产业的中长期贷款为2097亿元,占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为12%。前三季度,人民币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商业地产业和制造业。我国银行信贷发展与国外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政策方面的体制原因。首先是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尚不完善,其次很重要的一点是,银行的地方政府平台贷风险,许多地方土地的开发均由地方政府财政的后台支持,看似风险最小,实则往往最容易形成烂尾楼,同时也十分影响银行风控部门人员的判断,许多他们自己心里清楚不应该贷出的贷款,却由于对方是政府财政撑腰而不得不贷。

2.国外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管理经验

美国的商业地产信贷主要是由各类私人金融机构自主经营,而客户则是以个人为主,占比约80%。这也是2008年次级贷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场危机中,美国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次级贷款的发展说到底还是美国过度金融创新了,创新是必要的,只是应当量力而行,毕竟高收益带来的也是高风险,一个预测失误导致的可能就不只是银行的损失那么简单的问题了,对于美国商业银行来说,作为金融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本来就有一系列的风险鉴别、量化、评估等标准化流程,美国的信用环境发展的非常成熟。在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的处理方面,美国的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资信评估领域分别都有专业的信用评估公司为有信用信息需要的机构服务,包括全球知名的穆迪、标普、惠誉等“老字号”的信用评级机构,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学习借鉴的地方。

五、我国商业银行商业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建议

1.完善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近些年,我国一直致力于建设信用体系,目前也取得了相当成效。从美国信贷经验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建立一个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一旦个人的诚信记录档案成为了个人做事的一种约束,或者说是当所有人都能通过个人的信用档案了其的时候,即到了人人都会遵守诚信的时候了,因为不夸张的说,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被记录在册,并公布于世,如果没有了信誉,一个人就将难以立足于这样的社会。

2.强化行业自律机制

除开政府的努力以外,我们还应当强化银行业的自律机制。我们知道,银行业协会是其中一个银行业自律的机构,但是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够独立。要想能够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对银行业的自律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政策的编制,这也体现了政府与银行业协会在完善行业自律方面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3.建立商业地产信贷风险转移制度

(1)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发行了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担保的抵押贷款担保证券(Mortgage-BackedSecurity,MBS),说到底,政府在这一模式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想实现这样的贷款风险转移模式其实并不困难。但是,尽管我国在2005年就已经有银行开始尝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可是好景不长,银行在2007年第二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之后就不再发行。直到2014年7月22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时隔7年终于卷土归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启为当下商业银行“盘活存量”提供了新途径,而且,此单产品采取了延迟变更抵押权登记的方式,极具创新性,其大胆探索长端产品定价模式,对于推动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信用违约互换

信用违约互换即把信用风险给转嫁出去,银行单方面将不再独自承受全部的信贷风险。银行只需购买相应的信用违约互换就可以使部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相隔离。并且,作为一种信用缓释工具,信用违约互换还可以帮助银行更好的达到《新巴塞尔协议》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当然,实施信用违约风险互换并非无条件的,这还需要我国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以及前文所提及的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信用违约互换市场前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林宇灵.经济回落时期中国银行业的挑战:从风险管理角度的考察[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

[2]胡颖,谢芳.商业银行抵押贷款违约风险研究[J].经济前沿,2009(8):48-5.

[3]江舰.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3).

[4]刘堃,巴曙松,任亮.中国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及实证研究--基于企业关联关系和信贷行为的视角[J].财经研究,2009(7).

[5]李朝霞.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住房贷款风险防范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253-254.

[6]Blanchard. 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 Credit Management, 2000, (2): 30.

作者:袁瑾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应对论文下一篇:立法确认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