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报告创新探求论文

2022-04-24

【摘要】会计重构,在当今社会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而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属会计重构的代表性理论。本文从会计重构的角度,解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旨在探求会计发展趋势,加速会计创新和发展的进程。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作为相对独立的创新理论,两者有差异,又有共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财务会计报告创新探求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财务会计报告创新探求论文 篇1:

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报表及其应用价值

摘 要: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对管理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将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需求。信息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为管理会计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可能;大数据技术通过对财务数据信息的收集、然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能够快速高效的得到企业经营决策所需要的数据,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本文通过探求大数据技术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影响,构建一套反映企业价值及价值创造因果关系的报告体系,以期为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报表;应用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为昆山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管理会计大数据报表及其在昆山企业的应用研究”成果。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深化转型,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数据的应用能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运用高效的大数据模式提炼出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数据,为未来的发展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运用大数据,管理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获取并分析市场的商品信息,帮助企业进行适当的战略调整和决策,通过大数据能够找出企业自身发展的不足之处。为此,需要编制管理会计大数据报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大数据的背景及含义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大数据成为云计算、互联网之后的IT行业又一大颠覆性的技术革命。麦肯锡认为云计算的作用是为数据的保管提供了空间和方法,而数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资产。维克托 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逐渐发生变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企业决策者能够充分认识到大数据对企业、市场的影响,做好商业模式的转变及管理的变化。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经营带来巨大的改变,而对于管理会计来说,也应参与其中,迎接管理会计发展的新格局。

大数据(Big Data)又称为巨量资料,指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技术不仅可以存储数量高达千万亿字节的数据,还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且对所分析的数据类型要求也非常少,除了基本的文字信息、数字信息,还可以对图片、视频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对于大数据技术得到的分析结果企业可以直接进行应用,从而精准的获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要获取的信息。大数据的这些特点同管理会计工作的需求相一致,因而正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中。

二、大数据背景下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通过对结构性数据进行分析,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辅助企业经营决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管理会计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但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原因是在当时企业只注重财务会计的发展,只注重传统的计量、核算等职能,而且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不够发达,市场发展极不完善,企业主要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管理会计的决策与规划职能遭到忽视。但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的决策、规划等职能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管理会计职能的应用有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决策,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管理会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对于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而言,大数据技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所谓机遇,体现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高效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了可能,从而让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工作内容愈发复杂、工作范围愈发广阔的工作上。所谓挑战,则是大数据技术对管理会计人员自身工作水平提升的挑战;在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后,如果管理会计人员没有及时的掌握必要的新型技術,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将不再适应企业管理会计转型发展的需求,从而被社会所淘汰;大数据时代对于管理会计人员的眼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将工作的视角放眼于企业未来更广阔的发展。

三、大数据技术对管理会计工作的影响

大数据技术实现了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高效信息化,由此将必然导致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变革。大数据技术促进了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型,也使得企业管理工作的基本方式发生了改变,并造成管理会计内涵发生变革,由此促进着企业的整体经营过程向着现代化、信息化发展。

(一)管理会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发生变革

企业在以往的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财务数据,由于缺乏有效的分析探索手段,企业只能将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存储,而没有办法对这些财务数据中所蕴含的深层次信息进行发掘。管理会计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作出全面的、至关重要的行业数据报告,包括财务类的数据报告和市场销售的数据报告。这些报告能够有效的为公司的管理人员提供便利。通过分析研究找出企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使得管理会计岗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决策中去,由此实现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方法的变革。

(二)管理会计的内涵发生变革

大数据技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源实现了统一整合,因此企业的财会工作也不再独立于企业的其他工作,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协调企业业务管理和财务资源管理的能力,不仅仅要对自身的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处理,还需要掌握对其他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分析利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大数据技术使得管理会计的内涵悄然发生转变。

四、构建企业管理会计大数据报表

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的管理会计报表需要重新定位:即构建一套以决策目标为导向,反映企业价值及价值创造因果关系的报告体系。管理会计大数据报表分为基本报告和专项报告,作用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基本管理会计报告

事实上,传统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的盈利指标名不符实,误导报表使用者进行科学决策。故基本管理会计报告的构成要以现金流量表为核心,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辅助,将三张报表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其互补充分发挥会计报表的作用,使得报表使用者能利用报表的数据作出正确决策。

1.企业经营人员需要重视对现金流量表

在“现金为王”的管理时代要求管理人员需要非常重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现金流情况,并且充分的分析现金流数据,作出报表的形式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投资决策中,企业应先行考虑本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营运现金流存在,是否能随时用于直接购买原材料、支付薪酬、税金及偿还短期债务等。企业按月编制的现金流量表,不但可以提供营运现金流数据,还可以对未来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从而为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奠定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完善相关的财务指标体系

传统的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财务指标并没有跟企业的现金流挂钩,在管理会计基本的大数据报表中需要增加一些根据现金流量表的有关数据计算的财务指标,并将该类指标作为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传统的财务指标作为辅助指标,两者配合使用,并且随着新指标体系建立的不断完善,逐步压缩与删减传统指标,以降低或避免其不利作用,从而达到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进行科学决策的最终目的。

(二)专项管理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表的目的是方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数据直观的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他们的经营分析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专项管理会计报告将按照企业管理者、部门负责人和基层人员三个层次构建。

1.企业管理者报表

企业管理者需要正确的信息来进行下一步的经营决策,管理者需要的信息包括企业的投资情况、利润情况以及近期需要的生产决策信息,相对应的就是需要投资报表、利润报表以及短期生产决策报表。

2.部门负责人报表

部门负责人发挥承上启下功能,作为企业的纽带需要的是:第一,执行领导者决策,及时反馈信息;第二管理好基层人员,做好沟通工作。各个部门的报表应当有各自的重点,以便管理者全面了解信息,主要是现金报表、成本分析报表、销售分析报表等。

3.基层人员报表

基层人员的信息是应该要具体的、精确地,这就必然导致其信息是繁多冗杂的,对基层人员的报表要求应该有现金日报表,主要是当日金额的录入,包括当日的收入、支出、汇总。第二就是制造成本报表,这是对企业最基层信息的汇总,比如材料成本差异、人工成本差异、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等,此报表并不是固定的,要按照企业自身情况编制。

五、管理会计报表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改变销售模式,扩大销售规模

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在大数据时代所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在消费者进行购物行为的同时,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数据。通过管理会计报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企业管理者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对市场进行细分,根据消费者的购物目标,有目标性地开展精准的营销活动,进而提高营销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对已有客户及潜在客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分析体系,通过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服务,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产品的销售,进而扩大销售规模。

(二)有效推动产品实现创新,降低研发成本

企业经营者通过对顾客的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产品研发成本。企业在产品研发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此时产品的开发不一定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能出现巨额的沉没成本。企业可以利用有针对性、精确性的数据信息反馈,通过管理会计报表对产品研发进行管理控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计划阶段,确定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要求,以此为基础对产品进行研发,满足客户需求,同时,根据市场反映来制定新的改进措施,从而降低为研发设计而支付的费用。

(三)充实行业数据,增加行业竞争力

大数据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某一个的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通过企业自身数据的整合,也能得到整个行业数据。通过行业数据的对比、指导,可以得出行业的水平,完善行业的新标准,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数据平台的搭建,使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共享,获得市场客户的信息资源。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信息,企业可以找到产品定位和目标群体。这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战略布局,同时也增加了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结束语

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管理的未来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企业管理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高效利用数据资源共享,将数据的价值应用到管理中,通过管理会计报表创造新的价值,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的管理会计应该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根据大数据分析报告,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可执行的发展规划,借鉴企业业绩评价情况,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质,根据之前发展中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以此来不断地完善自身从而更好的发展成长。

企业灵活运用大数据时代下的管理会计报表,更好的进行决策分析,科学的制定出下一年的发展战略和配套的预算管理工作,才能在当前市场大环境中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贞玉.大数据视阈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路径研究[J].经贸实践,2018,(11):23-24.

[2]金花.大数据时代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变革探讨——基于H外贸集团公司视角[J].国际商务财会,2017,(10):6-9.

作者简介:梁叶(1982-),女,江苏省苏州市,研究方向:会计讲师本科。

作者:梁叶

财务会计报告创新探求论文 篇2: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比较

【摘要】会计重构,在当今社会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而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属会计重构的代表性理论。本文从会计重构的角度,解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理论的共性和差异,旨在探求会计发展趋势,加速会计创新和发展的进程。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作为相对独立的创新理论,两者有差异,又有共性。充分认识这两种创新理论的差异和共性,有助于准确把握会计创新的方向,加速会计发展的进程。

一、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的共性

价值链会计与网络会计,一致认同未来会计的全面性、多样性、实时性、协同性、动态性、自动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多重特性。这一现象值得人们更深入地探究两者的共性以及产生这些共性的内在必然性。

本文从会计重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会计空间、会计时间四个方面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

(一)同属会计重构理论

会计重构,又称会计再造,是依据当今知识经济、全球经济、信息经济的客观需要,通过对传统会计的扬弃,构建现代会计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与信息化相匹配的数据处理、存储以及信息应用机制,以实现会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和管理工作更进一步的深入和精细化。

会计系统之所以需要重构,是因为脱胎于工业时代的现行会计,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暴露出了整体性、系统性的缺陷。会计系统的局部维护和完善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问题,只有通过会计重构才能使之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是代表性的创新理论,更是会计重构的尝试和探索。

首先,两者的理论体系与现行会计存在整体性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会计属性、地位、作用、目标、对象、主体、职能、原则、信息系统构架等问题进行体系化研究;两种会计创新理论对当今会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并较为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论构架。

其次,共同提出了全新的信息系统模型。这一信息系统模型概括为:将原有的凭证处理起点转化为事件驱动模式;突破原有会计主体局限在企业群(价值链企业集或虚拟企业)的基础上按“三库论”理论构建系统。这一信息系统模型彻底修正了“模仿手工会计”的传统思路,完全按照信息化的需要确立了全新会计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以及信息使用机制。

(二)共同蕴含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会计重构以继承现行会计的优势为前提,以现有会计体系为基础。因而,将当前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按信息化的要求进行整合,是会计重构重要的组成部分。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共同具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整合特征。主要表现在:

首先,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数据处理的基本模式是事件驱动,以“事件”为起点,利用对“事件”多重属性的记录,全面反映经营活动,其“全面”,含义有二:其一,空间范围的“全面”;其二,时间范围的“全面”。可见,两种创新理论描述的会计信息,既包含管理会计的信息又包含财务会计的信息;两者诠释的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的统一体。

其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系统模型的共性表现为:以“源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采集子系统、以会计知识和方法库为基础的数据加工子系统以及信息用户依据个人需要主动制定和提取信息的输出子系统。这一系统处理“全面”的会计信息。它实质上是一个“数量”管理信息系统,当然应包含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

再次,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服务对象,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信息用户,是整个会计的信息使用者,既有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又有管理会计的信息使用者。这也体现出两种创新理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整合。

可见,伴随着企业流程再造产生的价值链会计或网络会计实质上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体。

(三)会计空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共性也表现在对会计空间的拓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主体的重新定义。价值链会计的会计主体范围是价值链,而价值链有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之分,外部价值链实质是利益相关的企业集合。可见,价值链会计的主体,“不仅立足于本企业,而且扩展到范围更广的价值链联盟”。网络会计则是围绕电子商务及虚拟企业否定了现有会计主体假设,将会计信息空间延伸到企业之外。

价值链联盟和虚拟企业均是为了共同利益结成的竞争同盟。这种同盟产生的根源在于,单个企业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形式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分享整个同盟在竞争中获得的优势利益。可见,企业同盟的产生、发展具有科学性,将会计主体由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集合具有必然性。

2.会计向管理的深层次渗透、延伸,通过会计、统计和业务管理整合,形成量化管理信息系统。在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中具体体现为会计信息的多样性和全面性。两种新的会计理论一致认为:会计信息在内容上“包括货币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性与定量信息以及相关的社会责任信息、分部信息等按照重要性原则披露的信息。”

可见,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诠释的会计信息具有原会计、统计、业务管理等方面信息整合的特征。会计系统整合企业管理中全方位量化管理信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如今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经营状况和竞争实力,制约了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其次,将数量管理信息全面集成一个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因部门职能分工引发的低效率问题。再次,管理信息全面集成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冗余”和信息“孤岛”问题。

(四)会计时间理念趋同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对于会计时间的认知具有相同的理念,具体表现在实时会计和会计分期多元化两个方面。

1.实时会计,可概括为会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时分析、评价和控制系统。实时会计是当今企业管理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客观需要,而网络技术和信息化为这一需要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撑。因此,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无不把实时会计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

“价值链会计所提供的及时性信息保证了企业对于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并及时做出相应决策,以保证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协调一致,从而确保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价值链会计的“核心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实时控制和管理”。

网络会计则通过对会计数据处理和经营活动协同的研究,透过对企业内部协同、供应链协同和社会其他部门协同以及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协同的分析,较为具体地探讨了实时会计的基本原理。

2.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时间理念,使会计分期呈现多元化趋势,即实时会计信息、不定期或时间上“不等距”会计信息和定期会计信息共存机制。

实时会计信息,将在未来的会计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但它无法取代其他信息机制,而是和其他信息机制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首先,以会计年度为基础的定期会计信息机制有着其他会计信息机制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一,就经营管理而言,按年度组织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惯例不会因实时会计的出现而动摇;而按年度组织经营活动必须有相应的定期信息机制。第二,就明确“受托责任”而言,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与社会审计关联,即年度会计报告由注册会计师签证,是确保会计真实性的必要条件;而实时会计难与社会审计关联,若没有定期会计信息机制作为补充,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受到质疑。

其次,不定期会计信息机制存在的主要根基,在于围绕“项目”而出现的“虚拟企业”。这些企业按“项目”周期组织经营管理活动,“项目”的周期决定了“企业”的存续期间,适合采用实时会计加不定期的信息管理模式。

二、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的差异

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互独立、自成体系,其表面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会计观、会计重构基础、会计重构逻辑、会计重构风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会计观不同

长期以来,会计界存在着不同的会计观: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系统论等。会计信息系统论围绕系统的基本功能,侧重从信息处理技术角度通过对硬件、软件、人员、规范和会计数据的研究,阐释会计系统由数据采集到信息输出的变换过程。会计管理系统论,强调对经营活动的规划、控制和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相关的信息处理研究,说明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

价值链会计,将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过程视为一条锁链,认为各价值链环节中具体的价值活动是会计对象,信息处理机制是价值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价值链会计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始终以管理活动作为核心内容和突出的重点,因此,它是“会计管理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网络会计,顾名思义,突出的是信息处理技术;整个理论体系以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基础,透过对当今会计缺陷揭示,阐释未来会计的目标、信息特征、会计确认、计量及企业报告的机制。因此,网络会计是“会计信息系统论”的具体体现。

(二)会计重构基础不同

任何一门科学,归根结底都来自于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实践,从这一意义分析,所有科学的基础都是社会实践。但由于科学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会形成有的科学直接以理论为基础构建,而有的直接以社会实践为基础构建。

价值链会计的理论基础是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这一创新理论的依托。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主体、对象、职能以及信息系统构架等等,无不是以价值链的理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而形成的。

网络会计理论与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相伴而生。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它归属为电子商务的组成部分,依据网络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的现状和未来来揭示当前会计不足和局限;依据信息技术引发的管理理念革命来阐释会计管理模式的发展前景。

可见,价值链会计的基础是“新理论”,是从新的管理理论出发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会计重构;而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它是从电子商务和现实需要出发,通过吸纳新的管理理论而出现的会计重构。

(三)会计重构逻辑不同

价值链会计的起点是价值链理论;网络会计的起点是电子商务。起点不同,决定了两者重构过程中的不同逻辑。

价值链会计,以价值链为基础重新设计企业流程和管理体系;其会计系统重构主要包括:划分企业价值链,分解价值增值环节;确定链环对象的相关属性、方法、消息和事件;建立价值链环对象的绩效评价体系;改善对象的目前状态,不断协调和优化企业价值链,以促进整个价值链同盟的利益最大化。

网络会计通过分析当今财务会计理论缺陷以及信息处理的局限性,根据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探求会计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通过丰富财务会计职能、方法,促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通过“无纸办公”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到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协同,以及企业内部、企业与往来单位、企业与社会相关经济组织的协同,以此为基础重构新的会计体系。

(四)会计重构风险不同

会计重构风险是指会计重构的可行性或会计重构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复杂程度和成功的几率等。

会计重构的非结构化特性使其存在的风险难以系统、精确地评估。但有关企业信息系统重构风险评估的研究,曾提出了五个评价指标:重构需求的满足程度系数、正确性系数、收敛性系数、混乱度影响系数、实施风险系数。这些风险估计指标,有助于引导我们审视会计重构风险。

本文无意对会计重构风险做出精确评估,而仅是从原则上分析价值链会计和网络会计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一过程中蕴含的风险大小存在差别。

有理由认为价值链会计重构风险会超过网络会计:

首先,不同的重构基础蕴含的风险大小不同。价值链会计的重构基础是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带有宏观经济学的特征,其理论的科学性建立在许多假设之上,能否指导企业管理的微观实践活动还有待于经过实践检验,倘若其中存在瑕疵将严重影响价值链会计的科学性。而网络会计的基础是电子商务,尽管尚不完善但毕竟现实存在,所以,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会计重构风险相对较小。

其次,重构的复杂程度不同蕴含的风险大小也不同。价值链会计重构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价值链环划分及由此引发的组织机构问题。抛开完整的价值链,仅就一个核心企业内部而言,一方面,需要按价值增值链环和非价值增值链环确立责任中心,并以此为基础确立“部门”组织;另一方面,还需要按“业务管理——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确立部门组织。这样,若把按业务(价值链)流程确立的部门组织视为一平面图,再加之上下级垂直部门组织的事实,则价值链管理的部门组织形式表现为三维的立体结构。这实际上使企业组织复杂化,若再考虑到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相关组织问题,实际上扩大了价值链会计重构风险。

作者:杜天宇

财务会计报告创新探求论文 篇3:

政府会计体系的演进、解构与整合

【摘 要】 文章首先考察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历史演进轨迹,探求其演进的规律性;其次,对我国目前的政府会计体系进行解构分析,探究政府会计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基于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演进規律和内在逻辑的认知,探讨我国未来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的整合;最后,总结主要认识、观点和看法,并对政府会计体系建设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 政府会计体系;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基金会计; 成本会计

一、引言及主要议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所谓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从单一的预算会计改革探索以来,政府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展开了富有成果的研究,提出并研究政府会计体系的组成及结构,主要有:(1)“二元结构”之一,政府会计体系是由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组成的[ 1 ];(2)“二元结构”之二,政府会计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预算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分支[ 2 ];(3)“三元结构”,政府会计体系包括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 3 ];(4)“四元结构”,将政府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和基金会计融为一体[ 4 ]。这些观点、见解和主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借鉴和启示。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仍处于全面改革之中,建设政府会计体系是这一轮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目标。政府会计体系的建设,仍然蕴含着内在闭环性和外在开放性的一系列研究议题,诸如:(1)政府会计体系的演进存在哪些规律性特征?(2)政府会计体系具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3)政府会计体系如何实现整合集成升级为信息化系统?

二、政府会计体系的演进

这里仅从制度变迁的视角,考察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演进轨迹,探寻揭示某些规律性特征。

(一)政府会计体系的演进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10月召开第一次全国预算会计金库会议,吸取学者、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讨论通过《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草案》和《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草案》,成为预算会计的基本规范,分别适用于各级财政机关和各级各类事业行政单位,初步建成预算会计模式。主要内容有:(1)确立预算会计体系,包括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2)明确预算会计年度为公立年度;(3)统一预算会计科目,分为岁入、岁出、资产、负债和资产负债五大类;(4)统一规定预算会计报表格式;(5)规定确认基础为收付实现制;(6)尝试收付记账法与借贷记账法的融合等。

调整时期,1965年召开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提出整顿和健全预算会计工作制度,稳定预算会计队伍,推进预算会计变革。主要变化是:(1)由财政部统一制定“四本制度”,包括适用于各级财政部门的总预算会计制度,适用于业务繁重的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业务简单的单位会计制度和适用于单位的财务收支处理办法;(2)取消借贷记账法,实行收付记账法;(3)修改会计科目,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大类;(4)会计平衡等式由“资产=负债”改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

改革开放后,1983年和1988年,先后两次修订总预算会计制度,主要内容有:(1)明确总预算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责,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2)规定各级财政在同一级国库开立“预算内”和“预算外”两个存款账户;(3)确定乡(镇)财政总会计制度的制定权限;(4)明确规定总预算会计组织及人员配备等。1988年财政部召开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全面修订、制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特点是:(1)体现《会计法》精神,充实依法理财的内容;(2)明确事业行政会计的职责;(3)制定各类事业行政单位通用的会计制度和专项基金的处理规范;(4)增补事业行政单位抵支收入和成本费用、专用基金等。

经过三年多有目标、有规划、有组织的研究设计,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财政部制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于1998年实施新的预算会计模式,基本内容有:(1)重新构建预算会计体系,新的预算会计体系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国库会计和税收征解会计等构成;(2)重新设计预算会计要素,新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3)统一采用国际通用的借贷记账法;(4)改进会计确认基础,分别实行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5)统一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6)事业单位实行“准则+制度”的会计规范模式等。

(二)政府会计体系演进的规律性

通过考察政府会计历史演进的轨迹,可以揭示某些规律性的特征,主要有:

第一,在政府会计体系演进过程中,预算会计形成独特的专门闭环系统,长期一枝独秀,居于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政府财政管理和预算体制所决定的。

第二,预算会计以财政收支为指向,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是预算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通常认为预算会计是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专业会计。

第三,基金会计植根于政府会计,始终存在于政府会计体系之中,这是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尚未研究形成基金会计的系统模式。

第四,会计主体发生分化,由单一的预算会计主体分化为政府总预算会计主体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显露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双系统”的端倪。

第五,适应绩效管理的要求,引入财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等)和权责发生制,设计财务会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融入政府会计体系,财务会计尚未形成独立系统;成本会计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会计改革,特别借鉴了FASB有关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准则,主要是会计要素和报表结构,适应了当时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的需要;未借鉴GASB的基金会计模式,这可能比较适应政府会计的改革需求。

三、政府会计体系的解构

所谓解构,即体系结构的分解、分析。本文对政府会计体系做初步的机理层面解构,试图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解构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组合构成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属于政府会计的基本功能体系。作为政府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彼此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1.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自成系统,具有不同功能,两者统一于政府会计的基本功能体系。

2.预算会计主体和财务会计主体具有同一性,两者统一于政府会计主体。

3.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存在相互勾稽关系。

4.与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会计报表相联系,预算会计科目和财务会计科目存在协调配合关系。

(二)基金会计的解构

前文述及,基金会计植根于政府会计,内嵌于或内化于政府会计体系,成为政府会计的重要基础单元,我国有基金的规制,但尚未形成基金会计模式。基金会计与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具有内在关系。

1.基金会计以基金为核心,以基金规制为依据,专门设计相应的会计科目系统和会计报表结构。

2.基金会计内嵌于或内化于预算会计,两者紧密融合,在一定意义上,预算会计成为“基金预算会计”。

3.基金会计内嵌于或内化于财务会计,两者紧密融合,在一定意义上,财务会计成为“基金财务会计+非基金财务会计”。

(三)成本会计的解构

成本会计也是政府会计的特定基础。传统的成本会计基本属于财务会计,现代的成本会计既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又是管理会计的基础。

传统的成本会计主要用于计量产品、服务、项目的成本,作为相应资产的成本,成为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要素的初始计量;随着资产的转移、消耗、磨损,成本会计计量又成为收入费用表中费用要素的计量依据。由此,成本会计以成本为计量基础,提供资产到费用的转化信息,成为财务会计上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的桥梁。

现代的成本会计既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又是管理会计的基础。对此,本文存而不论。

(四)政府会计体系的内在逻辑归纳

1.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既自成体系,扮演各自角色,发挥各自功能;又组合构成政府会计的基本功能体系结构,配合发挥政府会计的基本功能。

2.基金会计是政府会计内在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全部基础。基金会计不能覆盖政府会计的全部。基金会计内嵌于或内化于政府会计,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具有内在的基础性的逻辑关系。

3.传统的成本会计基本属于财务会计,成为连接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的桥梁。

四、政府会计体系的整合

所谓整合指相邻甚至相距很远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溶合而形成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在科学领域,整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大趋势。

(一)会计主体的分化整合

会计主体是会计实务与规范的基本依托,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依据。通常所称的记账主体、核算主体是否具有现代学术涵义?需加以甄别、矫正,本文不作赘述。

一般所称的会计主体基本是指企业财务会计主体,不能涵盖政府会计主体。目前,关于政府会计主体的提法至少有预算会计主体、财务会计主体、成本会计主体、基金会计主体、管理会计主体、行政单位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总预算会计主体、基本政府会计主体、组成单位会计主体、记录主体、报告主体、合并报表主体等,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有必要对上列会计主体进行整合。

笔者认为,政府会计体系属于复合型体系,政府会计主体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性的复合型特征。具体认识是:(1)预算会计主体、财务会计主体等体现政府会计主体的多重性特征。(2)基本(一级)政府会计主体属于最基本的、顶层的政府会计主体,包含记录主体、报告主体和合并报表主体;下一层级为组成单位会计主体,即行政单位会计主体。在现行体制下,事业单位成为组成单位的一部分。(3)基金会计主体、成本会计主体等,基于专用基金和成本对象等事项,属于内部会计主体。

(二)行政单位的定位

行政單位或政府机关属于政府的组成部分。相应的,行政单位会计属于基本(一级,整体)政府会计的组成单元。实际上,行政单位会计基本上是会计记录和内部报表主体。行政单位是否属于单独的对外报告主体,是一个需要提出和探讨的议题。可以设想一个行政单位有一座或几座办公楼,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给予一定的行政办公经费预算,如此除了必需的会计计录和内部报表外,是否有必要编制一整套会计报表,对外报告?为此,需要以新的维度,应用矩阵网络技术方法,对行政单位会计进行鉴别梳理,在政府会计体系中对行政单位会计予以科学的定位整合。

(三)事业单位的分化整合

为数众多的事业单位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以往的延续,而且一直是政府会计的特别组成部分。理论上,事业单位属于公立非营利组织,而非政府机关。譬如,有的“事业单位”,如XX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英译为commission而非committee,可见一斑),挂名或归类为事业单位,实质属于政府机关。近年来,实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行业协会脱钩改革,展现了事业单位的分化态势。

新《民法总则》关于营利法人、非营利法人和特别法人(如政府机关)的分类,为事业单位会计整合乃至整个会计体系的整合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可否设想,未来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可能整合为营利组织会计(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含民间与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呈现“三足鼎立”的会计大格局。

(四)基金会计模式的确立整合

迄今,关于基金会计模式的研究还不多见。笔者认为,基金会计是植根于政府会计的一种会计模式。在政府会计体系中,基金会计是一种必然安排和客观存在。在政府会计体系建设整合中,需要确立基金会计模式,具体分析基金会计目标、基金会计主体和基金会计报告,以及基金设立依据和基金运行规制,认识基金会计在政府会计大系统的整合关系。已有学者指出,在政府会计体系中,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和基金会计是紧密联系并融为一体的[ 4 ]。

为此,需要研究基金会计在政府会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基金会计模式,识别基金会计的“内嵌方式”(基金会计既内嵌于或内化于预算会计,又内嵌于或内化于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鉴别基金会计与非基金会计的不同特征,实行基金会计与财务会计、预算会计和成本会计多元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建设。

(五)管理会计的体系整合

有学者对预算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提出在新公共管理背景下,传统的政府会计必将分化为对外报告的政府财务会计和对内报告的政府管理会计。政府管理会计有利于加强政府财务管理,政府预算会计是其一个重要分支[ 2 ]。

财政部于2016年发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基于实务应用立场,对管理会计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对管理会计研究也具有指引价值。该指引明确:(1)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推动实现战略规划;(2)管理会计主体可以是内部中心;(3)管理会计报告客观存在不定期报告;(4)管理会计可以根据特定需要设定报告期间。由此可见,管理会计自成一体,与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客观上存在重大实质性差别,如何对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整合,实现与整个政府会计体系的对接并融为一体,这有待信息化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建设。

(六)政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建设

政府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开放性系统。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现信息化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5 ],沿着创新、变革、融合的道路,拥抱会计大格局,迎接美好的“大会计时代”[ 6 ]。为此,需要政府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升级。该整合升级基于政府治理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融合的思维,在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系统整合的基础上,结合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改进政府会计技术,以事项作为信息的基础单元[ 7 ]。这已成为极富研究价值的重大课题。

五、总结及研究建议

(一)总结

现将本文的主要发现、观点和主张归纳如下:

1.在政府会计体系演进过程中,预算会计形成独特的专门闭环系统。

2.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组合,构成政府会计体系的基本结构,属于政府会计的基本功能体系。

3.政府会计体系属于复合型体系,政府会计主体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性复合型特征。

4.基金会计植根于或内嵌于或内化于政府会计,始终存在于政府会计体系之中。在我国尚未研究形成基金会计的系统模式。

5.传统的成本会计基本属于财务会计,成为连接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的桥梁。

6.行政单位会计基本上是会计记录和内部报表主体。

7.未来我国整个会计体系可能整合为营利组织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政府会计,呈现“三足鼎立”的会计大格局。

8.管理会计已自成一体,与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客观上存在重大实质性差别。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如何整合,实现与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对接、融合,这有待信息化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建设。

(二)研究建议

本文的研究系初步探索,相关议题具有可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建议中青年学者考虑:

1.研究政府会计体系演进的背景依据,认识政府会计变化的规律性,知往鉴来。

2.研究政府会计体系的结构,认识政府会计体系的内在逻辑机理,构建科学、系统的政府会计体系结构。

3.研究政府会计主体的多重性和多层性复合型特征,搭建政府会计的主体结构,充实政府会计主体理论。

4.研究基金会计实务与理论,创立中国式基金会计模式,丰富政府会计基础理论,这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5.研究管理会计、内部控制与政府会计体系的整合,探寻开放性信息化系统的逻辑结构和技术路径,这属于富有前瞻价值的重大研究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公伟.我国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协调[J].财政研究,2005(3):58-60.

[2] 张曾蓮.政府管理会计的兴起与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8):8-10.

[3] 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A].2014.

[4] 张国生.改革预算会计和构建政府会计体系的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6):101-106.

[5] 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A].2016.

[6] 应唯,张娟,杨海峰.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相关问题及研究视角[J].会计研究,2016(6):3-7.

[7] 周卫华,杨周南,库甲辰.二元结构体系下政府会计技术改进研究: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探讨[J].会计研究,2016(2):14-21.

作者:荆新

上一篇:高速公路会计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文艺理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