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探求论文

2022-04-21

[摘要]图书馆以收集、汇总图书资料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全方位服务,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是精神文化交流的中心,对显著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十分关键。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创新服务,是当下图书馆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图书馆服务仍存在部分不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探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探求论文 篇1:

图书馆延伸服务综述

【摘要】图书馆作为一个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机构,无论是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还是其所属的小环境,都处于不断变革中,图书馆的服务也不能一成不变,图书馆延伸服务也就应运而生。本文阐述了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分析了其所囊括的深刻内涵;同时回顾了国内外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针对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延伸服务;多维度;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

【作者单位】卜荣珍,西安科技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个为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和传递知识的重要机构,无论是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还是其所属的小环境,都处于不断变革中。图书馆的服务也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根据新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化,图书馆延伸服务也就应运而生。

一、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及其理解

1.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

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概念,图书馆界的学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些是从服务的方式和具体模式来定义,有些是从广泛的角度来定义。笔者分析了各种定义,认为图书馆延伸服务是图书馆在原有服务基础上开展的所有新型服务的总称。从服务内容来看,延伸服务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的基础服务,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从服务对象来看,延伸服务是进一步扩大读者面,这包括实在的读者对象和虚拟对象两方面的扩大。从空间范围来看,它不再局限于图书馆物理围墙之内,而是图书馆馆员走出图书馆馆舍,主动为用户提供的服务[1]。

2.对图书馆延伸服务概念的多元理解

(1)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容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因为延伸服务是在原有基础上开展的新型服务,所以要理解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必须要搞清楚与之相对应的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基础服务是指图书馆为保障和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履行图书馆基本职能的过程中长期形成并固化的常规性服务,如图书借阅、信息咨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延伸服务则是指图书馆在实现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资源优势,扩大服务范围,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级,为读者提供的尚未固化的扩延性服务[2]。

一个时期的延伸服务到了另一时期,就可能不再属于延伸服务的范畴,其可能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和读者反馈,延伸服务演变成基础服务,变成图书馆的一项常规性服务。例如,在以纸质文献作为馆藏的唯一资源时,电子文献的出现就是图书馆延伸服务,而发展到现在,电子文献早已成为图书馆的一项基础服务,成为图书馆评价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有些延伸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被证明对读者服务的作用微乎其微,且耗时耗力,就会退出延伸服务范畴。如前两年在许多高校图书馆盛行的“图书漂流活动”,这两年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2)图书馆延伸服务的表现是多维度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服务对象的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一般是非常有限的,如公共图书馆通常只服务生活在本市的市民,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本校师生。为了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广泛,就需要在服务对象的延伸上做研究。如针对内蒙古牧民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东乌珠尔苏木为牧民建造了40 平方米的“房车式流动书屋”,屋内书架、报刊架、阅读桌椅配备齐全。

“房车式流动书屋”可随着牧民的迁移而随时搬迁。结合内蒙古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内蒙古图书馆推广实施“马背数字图书馆”工程,让数字图书馆走进蒙古包,走到每个牧民身边,解决数字图书馆最后一公里服务。目前,“马背数字图书馆”已在巴林右旗、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苏尼特右旗、达茂旗、托克托县等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广大农牧区群众是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对象的主要受惠群体[3]。

第二,服务内容的延伸。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包括图书借阅、信息咨询、文献传递等,近年延伸服务内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扩展服务深度,提供知识管理、知识服务;二是拓宽服务宽度,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如学位论文选题咨询、写作咨询、就业咨询、软件学习咨询等[4]。有些较大的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配合读者需要,模仿机场等公共场所,提供一些简单的餐饮服务,这样既能方便读者,也能创造经济效益。

第三,服务形式的延伸。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形式是局限在固定的地址内,向读者提供有形的资源。随着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应用普及化,移动图书馆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这种无形的服务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有形模式,是图书馆服务形式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延伸。如Human Library,是2000年起源丹麦的基于对话的具有思想智慧的真人书与读者进行面对面互动的新型信息交流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提供Human Library 服务,成为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阵地[5]。

二、国内外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研究现状

1.国外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研究现状

美国图书馆于20 世纪60 年代就开始延伸服务研究,在知识服务、咨询知识、在线辅导、个性化信息传递和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俄罗斯图书馆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延伸服务研究,最主要的是实施文化启蒙和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毕业后的补充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短期培训、科学研究、专题讲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使用图书馆。英国图书馆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延伸服务研究,在情报服务和决策支持方面进行了探索。法国图书馆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延伸服务研究,在信息传递和法律制度保障方面进行探索。日本图书馆于90 年代开始延伸服务研究,在推动服务和定题服务方面进行探索 [6]。

2.我国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研究现状

我国图书馆界对延伸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术方面的研究。学术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

第一,在CNKI检索中,近十年关于图书馆延伸服务的论文发表数量如下:

我们对以上表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图书馆延伸服务理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距今不足十年。从2008年开始,论文量增加,但从2008年至今,论文量基本均衡,增加趋势不明显。相比图书馆众多的从业人员来说,每年三四十篇的论文量确实是微不足道的,这说明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从图书馆延伸服务论文的具体内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从2005年至2014年共计295篇以图书馆延伸服务为主题的论文中,有51篇是对图书馆延伸服务理论进行探讨的,其余244篇都是对各种图书馆延伸服务具体实践的探讨。可以看出,图书馆延伸服务的理念初步形成。尽管实践方面的研究占了绝大多数,但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且许多方法重复率高,被许多作者反复加以论述,很少有论文深入针对某个方法的优缺点、是否适合现在的具体形势、是否有进一步实施的必要做相关论述。在对图书馆延伸服务概念的探讨上,只有王子舟等的《图书馆延伸服务面面谈》比较深入和全面地对图书馆延伸服务进行了分析。

(2)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国在图书馆延伸服务理论方面的研究不足十年,但实际操作往往是先于理论研究的,图书馆界在实践方面的探索迄今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实践方面的探索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手机图书馆的探索。手机图书馆延伸服务是伴随着手机的产生与发展而进行的。21世纪初,图书馆是以手机短信平台开始为读者提供服务,后来随着智能机的发展,借助手机这一介质为读者服务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掌上图书馆、手机查询、手机阅读等也被许多图书馆所实践。但总的来说,相对手机功能的不断加强和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手机图书馆延伸服务显然是滞后和保守的,手机图书馆还处于初级阶段。

第二,对偏远地区的延伸服务。如针对内蒙古地域辽阔、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草原书屋”应运而生。书籍提高了牧民的文化素质,开阔了牧民的视野,为牧民提供了充裕的物质生活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三、对我国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建议

1. 图书馆延伸服务应多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

我们通过对我国图书馆延伸服务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分析可知,我国图书馆馆员对这方面进行研究的理念基本形成,但研究成果还是很微量的,总的来说,我国的图书馆延伸服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综观国外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实践探索,如美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展学位论文选题咨询、写作咨询、就业咨询、软件学习咨询,而我国图书馆馆员觉得这些服务项目和图书馆服务关系不大,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优秀经验实践,还要学习这些国家图书馆馆员勇于探索的精神。

2.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思路应更开阔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我国在图书馆延伸服务方面的创新点少,出现一个新的创新点,大家都围绕这个点进行论述,而能从这个点真正拓展和深入探究的文章少之又少。图书馆延伸服务有很广范畴,其表现是多维度的,既包括服务对象的延伸,又包括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的延伸。所以,我们对待图书馆延伸服务一定要有开阔的思路。

3.图书馆延伸服务应紧密联系科技发展

现在社会是一个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一次的技术更新都会对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触动。图书馆馆员要有灵敏的嗅觉,对每一次科技的创新有所反应,并联系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探求科技创新对图书馆创新的影响,使图书馆延伸服务百花齐放。

4.图书馆延伸服务应关注弱势阶层和流动人群

在图书馆延伸服务三个维度的研究中,我们对服务对象的延伸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担负着向社会公众传播知识的重要职能,其服务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扩大服务范围,把触角伸向传统服务方式所触摸不到的角落。如可以尝试在人流量密集的地方,如地铁站等设立检索、预约、借还一体化系统,图书馆馆员每天清晨把前一天预约的书本送到相应站点,并取回前一天归还的图书。这个自动借还系统可以参照自助存取款机的方式进行操作,只有扫证,才可借书,归还的图书也不能随便取出。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到农村等偏远地区。

5. 图书馆延伸服务应不断变化

同所有学科的发展一样,图书馆学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图书馆延伸服务中的有些研究项目通过相当长的实践证明是适合当今社会和读者情况的,我们就应该继续扩大这种服务的范围,使其从延伸服务的范畴过渡到基础服务的范畴;相反,有些延伸服务的项目经过实践证明是不适合读者或者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我们要果断中止这种服务方式,不要在这些项目上继续浪费人力和物力。

图书馆延伸服务这一概念的提出时间较短,但是综观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图书馆延伸服务一直伴随着图书馆学的研究,只不过把图书馆延伸服务上升到更理论、更专业的高度,延伸服务的研究渗透在图书馆其他方面的研究中。我国的图书馆馆员要着眼于世界,开阔思路,结合科技的发展,深入挖掘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内涵,发现更多的图书馆延伸服务方式,并将其运用在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际工作当中。

[1] 肖永英,孙晓凤. 美国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 (1 ) :15-20.

[2] 王子舟,白兴勇,黄伟群等. 图书馆延伸服务面面谈[J].图书馆建设,2013(5):47-54.

[3] 旭荣花. 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与“草原书屋”建设——以内蒙古游牧地区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2):90-91.

[4] 王丽萍. 美国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实践及思考[J]. 图书馆论坛,2014(11):115-120.

[5] 万文娟. Human Library: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阵地[J]. 图书馆论坛,2014 (1):27- 33.

[6] 江友霞,常思浩,朱李礼. 国内外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123-126.

作者:卜荣珍

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探求论文 篇2:

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发展策略探析

[摘要]图书馆以收集、汇总图书资料的方式,为人们提供全方位服务,承担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是精神文化交流的中心,对显著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十分关键。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满足读者多元化需求,创新服务,是当下图书馆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图书馆服务仍存在部分不足。因此,本文通过积极梳理其管理与服务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助力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措施

积极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更是其服务的根本宗旨。图书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以人员目标为中心,为广大读者群体提供服务。在图书馆管理服务活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作为服务主要实施者,通过开展服务与读者进行互动,这也是管理者与广大读者的最佳互动形式,并直接关乎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随着当下互联网的持续普及,知识和信息的形成、检索和应用逐步趋于多元化、分散化和时效化,这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源泉,为广大读者所应用,并日渐频繁,读者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愈发严格。因此,图书馆需要积极主动分析当下图书馆服务模式存在的不足,并究其成因,探求相应的解决措施,以进一步创新和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焕发新时代图书馆的风采。

一、图书馆创新服务主要内容的分析

在原有服务模式背景下,图书馆服务模式主要是以面对面为主,为广大读者提供相应的借阅服务。但是随着时代快速发展,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逐步凸显自身不足,导致图书馆资源的浪费。在此背景下,图书馆需要充分考量自身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状况,以创新服务内容,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发挥自身精神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创新服务主要是指在服务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主动式服务。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图书馆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并扩展自身服务内容,实现图书馆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第二,共享性。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图书馆服务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面对大量数据阅读信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导向,实现针对性信息分享及推送,让读者通过各类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获取相关阅读资源和数据资源。图书馆的共享型阅读空间可以通过构建信息资源交流及传输平台,强调技术性互动来实现共享价值。

二、图书馆服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图书馆要想为广大读者提供较好的信息服务和学习条件,进一步凸显其价值,图书馆就要积极做好全方位工作,创新服务模式。而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图书馆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涉及文献采编、收集、整理及分类等工作。但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图书馆服务模式仍存在部分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服务缺乏规范化

一般情况下,图书馆结合实际情况,严格依照相关规范做好图书管理工作,能够显著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但是,随着图书馆规模不断扩大,内部藏书及其种类持续增多,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内容更为复杂,其流程规范性不足也日渐显现,使得图书馆管理呈现无序化。同时,受限于多方面因素,部分图书馆仍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这既难以满足读者在新时代的阅读需求,又增加了图书馆自身实现规范化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藏书种类少,更新速度滞后

目前,部分图书馆以课外辅导、参考书等为核心藏书资源,这与其读者的学习和生活工作密切相关,虽然图书馆也会对其他类别的书籍有所涉及,但是其藏书种类仍有限,读者仅能够从有限藏书中提取相应的信息来满足部分阅读需求。同时,部分图书馆的内部书籍更新滞后,藏书等信息资源无法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资源浪费。此外,还有部分图书馆仅依照相关规程工作,未能精准定位读者的需求,缺少与读者的互动,二者处于脱节状态,这也难以提高图书馆的资源使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馆的管理质量[1]。

(三)基础资源投入不足

图书馆要想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成效,就需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不断投入和完善图书馆的基础资源。在互联网时代,浏览器和App逐步成为大众阅读和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其自身拥有较强的搜索能力,且App种类丰富,实现了文字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给广大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也冲击了原有的图书阅读模式。在此背景下,部分图书馆仍对图书管理服务工作缺乏正确认识,不仅未及时给予资金支持,加快其信息化建设,而且内部软硬件设施滞后,这成为影响图书馆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性因素。

(四)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作为一项专业性、复杂性工作,对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部分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人员疏于专业知识更新,缺乏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自我创新能力不足,而且整个人才队伍存在专业人才比例失衡、服务意识淡薄和工作主动性弱化等问题。而图书馆管理服务人员只有持续地提高自我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始终跟随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及服务质量。

三、图书馆创新服务的策略和建议

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管理服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及其管理和服务人员需要不斷以创新为核心引领,积极优化各环节服务工作,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高效化服务平台,实现内部资源共享,推行一站式服务,以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从而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优化图书管理流程

图书馆的服务主体目标为广大读者,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书馆应适当调整及延长开放时间。这是其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最直接的体现。若图书馆仍沿用原有管理和服务时间,就难以及时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而适当调整及延长开放时间,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弹性化以及其人文关怀理念得以展现。第二,图书馆应服务设施人性化。也就是说,图书馆应提供全方位服务。读者凭借一卡通就能够畅通于阅览室,自由选取所需要的图书资料;读者无论处于图书馆的任何区域,均能够熟悉该区域及图书馆的基本藏书及资料等整体状况,能够便捷地搜索和查找相关资料;而图书馆所配备和提供的打印、复印等设备和服务,既为读者提供便利,又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资料使用率。同时,图书馆应充分应用网络技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通过计算机及电子阅览室等开展网络服务,创新服务过程,如开设网上在线读者服务等[2]。

当下,各类信息呈爆发式增长,新型载体资源持续增加,图书管理工作内容发生改变,图书馆应不断升级和优化整个图书管理流程,促使其各环节工作规范化落实。而图书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即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则可达成图书馆的初期管理目标。这就需要图书馆积极完善图书管理制度,为图书管理和服务人员开展各环节工作提供导向,使管理流程规范化。同时,图书馆需要对各项工作做好考核与监督,保证各项工作标准化,提高整个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此外,图书馆应加强图书管理结构建设。即图书馆积极掌握图书管理情况,不断做好人员规划与重组,促使岗位和人员高度吻合,明晰工作职责,做好用户的持续性分析,进而优化管理内容和流程。

(二)丰富藏书种类,提升图书更新速度

丰富图书馆内部藏书种类,加快图书更新速度,是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措施。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积极与内部图书采编人员合作、沟通,进一步保证采编工作的协同统筹,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为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的管理功能,图书馆需要动态化做好图书更新管理工作,及时将当下最前沿的信息传递至读者。图書馆馆内图书不仅需要符合相关规定,而且需要始终保证书籍的自身质量,针对部分新补充入馆的图书,图书馆应第一时间做好整理、入册工作,及时更换陈旧书籍和文献,以满足当下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同时,在选取图书入馆的过程中,图书馆应结合馆内实际情况做好考量,既保证补充的文献资源可为读者所用,又避免产生资源浪费或重复采购的现象。此外,图书馆资源的更新及其服务并非局限于馆内购买,还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文化馆、电子文化馆进行资源推送,如此读者不用出门就可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当下图书馆资源更新和服务的新型方式[3]。

(三)拓展信息服务,加强图书馆品牌文化建设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应充分融入“互联网+”,借力互联网媒介,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增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为读者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第一,图书馆需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理念融入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架构,充分借力先进的信息技术,打通线上、线下馆藏内部资源,积极整合馆外资源,创设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将管理者、用户和供应商等主体均纳入平台,使读者可充分依托平台,享受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及体验。第二,图书馆需要利用智能化技术对自身空间和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并结合图书馆读者的实际需求,构建完善的读者数据库,借力大数据技术做好读者数据系统性分析,开展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服务。第三,图书馆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适合于广大读者的阅读推广方式,创新阅读内容,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做好阅读推广。如图书馆可以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OA等平台向广大读者精准推送相应的书籍和信息内容,甚至可以邀请专家在现场开展阅读推广、资源式宣讲活动,既推荐经典读物,给读者带来生动、形象的阅读体验,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培养其健康的阅读习惯,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又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价值,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四)创新图书馆管理形式和体验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阅读行为和习惯发生改变,这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形式要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充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断强化读者的阅读体验感,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同时,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因兴趣、爱好及文化背景等差异呈现多元化,这也要求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要具有灵活性。一方面,图书馆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势,积极对图书种类及数量进行分类,及时跟进读者需求,根据读者阅读频次较高的内容与信息来适当地增加图书供给量,不断做好资源的多元化和合理化配置。另一方面,图书馆需要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采用5G技术来开发电子书、VR图书等终端App,不断完善网络阅览室,实时更新社会热点资源,优化和凸显模块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服务平台的作用。

(五)优化局部空间,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良好的布局空间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因此,第一,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图书馆的内部整体空间和格局,以精准定位来规划空间,传达其主体的管理和服务基调,为广大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创设更为自由的空间体验感,进而保证图书馆的优质服务。第二,图书馆要做好阅读空间的精细化处理,充分结合不同读者群体的特点和爱好,做好类型划分,强化各环节的细节处理和把控。例如,图书馆的青年群体活动区域应始终跟随时代发展潮流,以清新为核心主基调,通过布设灯光等手段来创设良好的环境,进一步增强读者阅读的有效性[5]。

(六)实施多措并举,提高图书馆服务人员专业素养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自身专业素养与图书馆的服务成效密切相关,只有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才能保证图书馆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图书馆需要最大限度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核心专业素养。第一,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积极分析当下图书馆人员队伍存在的专业薄弱点,图书馆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相关培训计划、方案,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来丰富其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如提高其计算机操作水平等。第二,图书馆要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够为整个图书馆人员队伍注入活力,为后续管理和服务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且要积极推行“帮传带”“一带一”的模式,帮助图书馆人员队伍提升专业素养,促使各项操作更具规范化。只有不断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提高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有效性。

四、结语

随着时代高速发展,原有的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存在较多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不利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图书馆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持续创新自身服务模式和方法,以显著提升服务水平,才能焕发新时代图书馆的风采。

[参考文献]

[1]张娅.“互联网+区块链”时代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信息建设[J].数字通信世界,2020(11):50-51,59.

[2]倪昔彬.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路径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图书情报,2020(08):36-38.

[3]柯平.后知识服务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创新[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01):1-8.

[4]吴松.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发展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2):247-248.

[5]张鹏,周恩毅,刘启雷.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03):40-44.

作者:孙静

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探求论文 篇3:

基于本土化的体育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IC;本土化运营模式;评价体系

摘要:基于国内外图书馆IC理论与实践比较,结合我国IC现状,提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本土化运营模式及评价体系。

1国内外图书馆IC理论与实践比较

信息共享空间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美国,现已成为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加拿大Clag-ary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创建了IC。并将其定位为连接用户和信息的桥梁。Clag-ary大学图书馆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这种“一站式”的服务方式是IC的灵魂。是IC得以创建和使用的关键所在。IC代表着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但为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方便快捷的学习研究环境,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尽管IC的概念并不统一,出现了“Learning Commons”、“Research Commons”、“Academic Commons”、“Knowledge Commons”等诸多称谓,但对IC的认同度及实践均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此外,图书馆也更加重视资源、服务和功能的充分整合和IC服务模式的效果评价。

我国IC研究起步较晚。港、台地区率先尝试IC构建,香港岭南大学2004年建成的蒋震资讯坊是中国最早的IC。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项目试验阶段启动于2006年9月,是从战略视角出发的重要项目。在我国(大陆地区),最早关注IC的是兰州大学图书馆李乐明馆长,1997年,李馆长在美国参观该图书馆并写了参观访问记,将IC称之为“信息共享室”,但直到2005年吴建中学者才系统地介绍了开放存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IC,并预见了它对图书馆发展的深远影响。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则是我国第一家挂牌运行的图书馆。[2]截至2012年9月1日,作者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主题词,查找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文献共600篇,其时间分布从2005年至2008年仅有33篇,逐渐发展为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的177篇,2010年5月至今递增为390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IC开始得到国内的广泛重视。

可见,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馆馆情——本土化运营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IC建设尚待发展。尚需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以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具有特色的信息共享空间。

目前国内信息共享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IC基本概念、IC实例调研、IC规划与构建等相关问题研究上,对知识管理、评价体系、IC管理体系、服务模式等方面研究涉及较少。

2体育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本土化运营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架构开放获取对于图书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实现IC的途径有很多,但是必须遵循“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支持开放存取、提供一站式服务、促进信息素养、推动学习与研究的目标,因此,探求国外大学图书馆IC实践模式及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本土化运营模式,进而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价值。对我国社会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2.1图书馆IC本土化的核心价值——服务创新

服务是图书馆永恒的主体,也是图书馆的灵魂。一流图书馆首先要有一流的服务。信息共享空间(IC)作为一种创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的诞生主要基于两种思想:一种是基于开放获取的思想,它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另一种是基于图书馆服务的思想,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整合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图书馆必须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即创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图书馆竞争力中最具有长远和决定性影响的内在因素,是存在于理念层面的,而图书馆的主要“产品”、提供产品的方式以及自身价值的体现都是“服务”,因而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它的“服务理念”。而图书馆IC建设的核心便是服务。

刘燕:基于本土化的体育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刘燕:基于本土化的体育院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2.2建立以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支撑系统运行的服务体系及其服务规范IC的保障体系

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存取运动的背景下,围绕综合的数字环境而特别设计的新型服务设施与组织空间,作为一个概念上的教育空间实体,它涉及从印刷型到数字型信息环境的重新调整,以及技术与服务功能上的整合。

上海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任树怀长期进行IC的研究,他分析认为,信息共享空间由三层组成:实体层、虚拟层和支持层。实体层是信息共享空间刚刚开始时,人们比较关注的部分。但虚拟层和支持层,才更关键,也能显示出实力的差别。在虚拟层,通过互联网传递知识媒体,通过虚拟学习社区和社会网络的组织,可以在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工作、服务和自治的虚拟组织,能够实现交流、交互、协作、学习和共享的目标。而支持层的组织保障机制,才能使IC得以可持续发展。[3]IC代表着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并将对整个图书馆界新一轮的服务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

2.3支持开放获取,完善高校科研评价体系

认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开放式期刊,支持开放获取,是高校图书馆IC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个国家的大学科研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从一个方面反映着这个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发展水平。[4]要做好教师考核评价工作,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公平和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建立周密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科研工作评价是评价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是改进科研管理、优化创新环境和研究成果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现行教育科研评价体系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专家评议和成果计量分析,运用于课题评审、成果鉴定、成果评奖等环节,发挥了一定的鉴别和导向作用;但其与教育科研工作发展态势越来越不相适应,需要完善以课题研究为重点、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科研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强评价的客观性、公开性、公正性,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5]

2.4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立IC健康、稳步发展的制度体系

实行大学教育的社会评价与专业评价,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一方面需要建立以法律为依据以大学法人化为标志的外在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培育植根于大学本质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作为内在制度的核心,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

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是从经济界普遍使用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概念延伸而来的,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办学体制。它的核心是16个字,即学校自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一种处理大学与外部(确切地说是大学与政府与社会)同时也包括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规范体系。

2.5满足图书馆受众需求创新理念

满足读者需求一直是图书馆永久的追求。IC是以用户为主导的服务模式,无论国内和国外,其终极目标都是极大地满足用户对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需求。

信息共享空间旨在确保知识与思想的开放获取与利用,它以价值、法律、组织、物质与通信基础设施、资源以及社会实践为特征,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他鼓励人们参与学习、思考和讨论,为培养现代意识的合格公民提供必要的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共享空间是构建公民社会的物质基础。[6]

2.6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IC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服务是IC的核心内容,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质量跟踪体系,拓宽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渠道,正确地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改善服务设施、改进工作方法、制订培训计划和提高服务质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3]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体系是IC系统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现IC本土化运营模式的关键。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评价体系,适合于我国IC建设状况的评估方法了解、分析和评价用户对服务质量的感受和要求,对于有效地改善服务设施、规划与实施参考咨询服务、制定培训与指导计划、优化服务流程等都是必不可少的。[7]

3结语

针对我国国情及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本土化运营模式,建立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核心,多部门协同合作——图书馆、信息技术中心、教育服务中心、媒体服务中心、学习辅导中心、语言学习中心以及学生事务中心等服务部门,整合媒体服务、特藏、教学服务、参考服务、资讯柜台、推广服务、系统服务、教师教学中心等共同组成IC空间。进而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充分体现图书馆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的核心价值。对我国社会发展不仅具有理论上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伟基.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现代情报,2009(6):59—61.

[2]盛兴军.信息共享空间在中国的实践模式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9(3):77—82.

[3]任树怀. 信息共享空间的规划与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2-143.

[4]邱均平,杨瑞仙,丁敬达.2009年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的做法、特色与结果分析[J].评价与管理, 2009(2):19-28.

[5]曾天山.教育科研评价体系现状与改进思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9(9):82—86.

[6]许建业.从信息共享空间建议谈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定位与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2008(5):3—5.

[7]张玲,孙坦.2007-2008年国外信息共享空间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2009(4):90-95.

(编校:马怀云)

作者:刘燕

上一篇: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研究论文下一篇: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