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心理成长问题探求论文

2022-04-26

[摘要]传统的幼师文化课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对课堂教学和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特点的充分了解是实现有生命活力课堂的前提。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是实现有生命活力的幼师文化课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师心理成长问题探求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幼师心理成长问题探求论文 篇1:

特教学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及训练

摘 要:面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心理发展的现状,关注体育教师的心理成长。新课程改革给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保护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必须学会自我调节新课改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体育教师 心理健康 矫正训练

2006年9月20日下午,永州市第十二中学的一位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用钢筋殴打学生,到最后还亲手把学生从四楼推下,导致学生身亡。

2007年,兰州女教师毛淑英接连杀害了3名儿童,而后自杀身亡。

2008年7月16日,遂平县开庭审理了教师梁红亚为了偿还赌债而故意杀害学生一案。

2008年9月10日,铜陵市建安小学教师周恒因为欠债太多,绑架学生龙龙,并将其杀害。

2012年10月,浙江温岭虐童女幼师事件。

还有的教师由于心理变态和压力过大,仅因为一点点小错误就在学生脸上刺字,这些教师近乎变态方式体罚学生、伤害学生的极端事件,影响恶劣,这些血案再次告诫和警示我们的教育部门的领导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一定要非常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和心理预防,而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师,由于残障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加之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及脾气、性格等更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矫正自己心理状态,掌握科学的、适合残障学生特点、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

一、特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及矫正

1.引导教师做一个快乐的、开朗的、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师。

2.缓解压力——欣赏音乐。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由于生理障碍,日常锻炼比较缺乏,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身体感觉不良,走路姿势不优美,对外界缺乏了解,信息量缺乏,久而久之,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心理,对于有挑战有难度的事情产生回避情绪,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厌学不学逃学,体育教师教学活动很难完成,没有成就感。

3.针对课改压力——自我进行调节。

新课程改革给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为了保护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师必须学会自我调节新课改带来的压力。

二、特校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训练

1.合理认知训练。

第一步:不良认知的自查与发现

第二步:不良认知的调整。

对自查发现的不良认知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在于识别其错误,并在此过程中确立起相应的合理观念。

第三步:巩固合理信念。

通过第二步工作,达到了破旧立新的目的。因为已有的认知具有很大的顽固性,难以一下子清除,所以第三步巩固阶段是不可少的。

2.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减压方法的一种,尽力放松自己的情绪,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或期望值。对已存在的正面压力、自发压力或过度压力要力求寻找一个平衡点。常见的放松方法有以下几种:

(1)渐进性放松训练。

渐进性放松训练与我国传统气功中的“放松功”基本相似。主要靠去除杂念、自我暗示来有顺序地放松各组肌肉,最后使全身肌肉得到深度放松。放松的顺序:手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放松的方法:每一部分放松训练过程的五个步骤,即集中注意力、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2)深呼吸放松训练。

步骤如下:尽量地站直或坐直,告诉自己“暂时把一切思绪都抛到脑后”;尽量缓慢地吸气;轻轻地屏住呼吸约十秒钟;尽量缓慢地呼气;暂停一会儿;重复三次以上深呼吸。

(3)注意力转移放松法。

我们可以做些新鲜、开心的事使注意力转移,把我们从紧张中解脱出来,忘却各种习俗的沉重约束,这不但对放松神经有利,而且我们的思维方法也会从中得到启示。

3.社交技能训练。

两种常见交往训练的方式:第一、赞美纸条。学会经常赞美别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第二、交朋友小组。交朋友小组是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帮助人们改变其适应不良行为或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途径。它试图创造适当的人际环境,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个人的潜能,消除适应性障碍,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相互接受阶段。小组刚开始活动时,成员们大多不愿意谈自己的感受和态度,会出现沉默的情况,促进者要善于疏通混沌,使大家产生安全感,从而树立愿望去交流。(2)探求、理解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参加者对自己既有高度评价,也有真诚的袒露,相互间都听到他人真实的理性的自我探求。参加者在倾听他人的叙述和进行自我探求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认识的能力,相互间也达到了相互理解和移情。这对于人际关系的深化和心理成长是最基本的。(3)变化、成长的萌动阶段。此时参加者能够直率地表达自己,能够正面回答别人的问题,相互间依赖感大增,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愿意倾听他人意见,整个小组出现强烈的共存感。

组内气氛和谐,小组成员亲密,情绪高涨,出现了无所不谈的局面。组员达到了身心两方面的放松、畅快与提高,在相互理解、相互感到关联的感情中告别。

这种相互间的积极关注会培育和增加每个成员的自尊和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觉得生活更有意义。

作者:马国庆

幼师心理成长问题探求论文 篇2:

激发学生主体参与,让幼师文化课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 要]传统的幼师文化课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对课堂教学和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特点的充分了解是实现有生命活力课堂的前提。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是实现有生命活力的幼师文化课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幼师文化课;生命活力;主体参与

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或许是由于教学的方法不当,“一个口若悬河的教师,一群昏昏欲睡的学生”是传统幼师文化课课堂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课堂彻底失去了其应有的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意义。

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境界是每一名教师的苦苦追寻。幼师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将来会成为幼儿园教师的人,我们应该让她们在课堂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并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带入以后的幼儿园工作。由此,本文探讨如何让幼师文化课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传统的幼师文化课课堂

据一项心理科学的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所有的职业中排在前三位。也就是说,很多教师体验不到当教师的快乐。其中,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上课是职业倦怠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观察发现,对于很多幼师学生和教师而言,上课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至少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学生和教师们带着“又要上课了”的痛苦走进课堂,带着“终于下课了”的快乐走出课堂,我们不能期望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中一个个快乐的过程。

究其原因,传统的幼师文化课堂教学,其价值取向仅仅建立在“单一地传授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的创造过程与思维方法,不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价值,其实质是不关注人的发展。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与个人成长无关,课堂教学与个人体验无关,造成情感与智慧双重缺席,而且是师生共同缺席。教师在不自觉中已经用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使他们金色的年华蒙上一层灰色的阴影,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课堂学习的无聊和无趣。为此,叶澜教授发出了强烈的呼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她指出,不仅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的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

二、有生命活力课堂的界定及现实意义

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全身心投入,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求知的愿望并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创造的价值,能感受付出的快乐、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学生全身心投入,在课堂上能大胆地表达和表现,并有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能感受幽默的魅力、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当学生精神不振时,教师能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茫无头绪时,教师能给以智慧的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教师能让他们看到希望的火花。

课堂有了生命的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当中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其社会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会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其教育学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会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心理学的意义是重大的。一个教师在每一节课上所处的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向老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三、实现有生命活力课堂的前提

(一)教师对课堂教学以及教师角色定位的正确理解

长期以来,在很多教师的理解中,课堂教学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场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跟着教案走的模式化场所,是展示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以及良好口才的场所,而教师在课堂内应是一本正经的、很有权威的。很多教师从未意识到课堂是其宝贵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他们的眼里,课堂是课堂,也仅仅是课堂,与生命活力无关,与快乐的生命体验无关。基于这些理解的课堂是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的。而一个教师如果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其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他就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课堂,他会重视在课堂中获得的每一次激动的、沮丧的、快乐的、自豪的情感体验;如果一个教师能进一步认识到课堂的生命需要活力,那么他必定能找到热情、向上、奋进的力量,并去探索和追寻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传统的观念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扮演着"记者""录音机"的角色。要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必须在师生关系观上实现三大转变,即: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逐步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教学过程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

(二)教师对学生特点的充分了解

幼师学生的特点比较明显:性格大多活泼好动、比较外向、喜欢新鲜好玩的东西;好表现,比较愿意表达,喜欢课堂讨论;文化基础比较差,不太喜欢文化课;自学能力差,不喜欢读专业性、理论性太强的书;自主学习的动机不明显;自控能力不强,在课堂内喜欢讲小话或做别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幼师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又要掌握技能技巧,课时多课业负担重。他们往往是从舞蹈室或钢琴教室匆匆赶到文化课堂,而一碰到干瘪无味的课,毫无趣味的教师,厌学情绪就会勃然而生。他们无法接受大学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他们喜欢的文化课课堂是有意思的、生动活泼的、能让她们积极参与的。

四、实现有生命活力的幼师文化课课堂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幼师文化课课堂教学要真正摆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其核心就在于成功地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得到发展。

(一)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价值

如果学生只是处在课堂教学的边缘,充当“陪客”的角色,他们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卷入教学从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能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主体参与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营造轻松愉快的主体参与的氛围

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人格平等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而这又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需要教师自己真正动情,传之以情,以情激情。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而那种只有教师貌似富有情感的表演而学生没有情感体验的所谓情感沟通不是真正的情感沟通。

情感沟通能使教师成为学生喜爱并觉亲近的人,而这能让学生感觉身心放松,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当学生觉得老师很可爱很有意思的时候,他们会对老师的课充满期待,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有时,教师一个贴切的比喻,一段富于哲理的话,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无声的手势,都会像童话中的魔棒一样,让学生全神贯注、饶有兴趣。教师语言要有味,除了清楚、规范、鲜明外,还要有色彩、有趣、有文化含量、有较强的形象性,有时还要有点幽默,能“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其心窍。

作为主体的人,一般都会有较为明确的表现欲和发展欲。幼师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表现欲,她们愿意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激发幼师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从一个侧面讲也即激发他们在课堂主动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充满了学生的热情,而不光是教师自己的热情,教学就会具有丰富的人情味。

(三)实施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

1.运用“案例分析-理论归纳-新案例操作-分享交流”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群文化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过多的理论讲述会让她们昏昏欲睡,课堂的学习效果会很差。例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程教学中,如果仅仅只给学生讲授教育理论,而不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际的设计、操作、教育活动评析,其学习效果等于零。在教学中,应让理论和方法从案例中来,又回到案例中去。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案例分析-理论归纳-新案例操作-分享交流”的教学模式,即先从分析案例入手,归纳总结教学方法,然后又引导学生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新的案例中,设计新的活动,最后大家一起分享与交流设计的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并能得到快乐。只有“为学习而设计的教”“为学生发展而教”,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

2.把握和践行“对话”,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对于教学来说,“对话”指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而进行的精神层面上的双向交流、沟通和理解。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涌动的生命流程中的快乐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共同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尽情享受乐趣。那么,如何理解、把握和践行“对话”?

(1)问题式教学取代讲授式教学。

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但是,我们传统的文化课特别是大学的文化课中,教师们更多是采用讲授式教学,关注的是自己教给了学生什么,而不是关注学生获得了什么。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更多的时候仅仅是一个“陪客”。而问题式教学则不同,它将所要讲述的理论以一个一个的问题出现,吸引学生去关注并主动去解决这些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积极参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创设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中,从而去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如何在问题情景中卓有成效地启发引导,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持续发展,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学生主体参与的目的,是我们在问题式教学中应重点考虑的。

(2)激发学生辩论,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的方式告诉学生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如果我们让学生寻根究底,其学习就不会是被动的接受,也不会浮在表面,而会纵向深入,横向扩展,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碰撞能产生“火花”,学生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受到启迪。作为教师,应该在研究课堂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有哪些点能激发学生的辩论。

探究的气氛一形成,课堂上就出现思想、情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交流的网络,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由于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有时会出现惊人之语、神来之笔,令人欣喜和振奋。有了合作、探究,个性化学习,课堂上就不只有教师一个发光体,而是“能者为师”,每个学生都会发光。

3.小组合作与交流。

分组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等多向交流,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成效;同时,由于小组环境利于创设一种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从而能调动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主动解决学习材料中的问题的积极性,学生还能从同学的发言中获得启发。

学生初步尝试运用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某一个活动片段时,我往往会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同桌为一组,也可以四个人一组,人数太多不利于每个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小组合作设计活动片段后,采用自愿或教师抽叫的方式派代表到集体面前组织,最后集体评析。

4.巧用“猜测”。

在课堂中,利用“猜测”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方式。猜测能不断调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场景充满期待,好奇地投入学习,积极地想像和表达。例如,我在讲述某一个故事时,常常会“关键中断”,让学生猜测接下来故事会怎样发展;我在给学生示范组织某一个活动时,也常常会适时地停下来让学生猜猜我接下来会怎么组织,等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会说:“看看老师采用了你们谁的方法?”在图书阅读中,我会让学生充分观察封面后猜一猜图书里可能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在看教学录像时,我也会找到某一个合适的点让学生猜一猜该教师接下来会如何组织。“猜测”,能建构课堂人性的氛围,激活学生封存的思维,让学生涌动勃发的情感、飞溅个性的火花。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脑力劳动过程,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琢磨讨论,学生的发现能力、质疑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锻炼。要积极创造让学生生疑、质疑、辨疑的条件,营造探究问题的气氛,让学生有思考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求知是辛苦的,要真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须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幼师文化课课堂情趣横溢,能让学生在乐中求知,那又何尝不是一种艺术?

作者:郭咏梅

幼师心理成长问题探求论文 篇3:

论预防和缓减幼师女生厌学的教育对策

【摘要】基于教学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分析幼师女生厌学的心理原因,继而展开进一步的总结性思考,最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冀能对转变幼师女生的厌学心理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厌学 幼师女生 教育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态度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基于教学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分析幼师女生厌学的心理原因,继而展开进一步的总结性思考,最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希冀能对转变幼师女生的厌学心理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注重立足现实, 帮助学生确立目标

幼师女生的理想必须要与实际相结合,要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也要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教师不仅要不断鼓励学生树立人生奋斗的目标,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实现理想的计划。笔者所在的幼师院校在校学习期间,不同年级分别要去幼儿见习一周、实习四十天,以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让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而且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制定短期的学习目标,规范学生在校的言行, 还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确定方向,让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也叫求知欲。求知欲来自于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如果启发的好,利用的到位,学生的好奇心立刻就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怀着这个探求神奇的想法,千方百计,兴致勃勃地探询正确答案,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一件不知不觉的事情,有兴趣却无压力,没有烦恼。只有这样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孩子才全神贯注,积极动脑。

三、优化知识构成,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够优化,课程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不太紧密,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然而,中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联系市场需求,在传统课程方面进行改进,以便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一些选修课,比如在幼师院校开设幼儿园课程设置、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活动的组织以及营养搭配等选修课,根据分层教育、自我选择、自由流动的原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另外,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融入教学,融入课堂,融入教师的教学过程,激起学生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求,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师传生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在课堂中通常按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进行讲授,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被动地听、做笔记,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老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这种古老而原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心生厌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既是主导又是主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处于主要地位,而教师应处于主导性地位。主导重在于“导”,即引导、指导,教师应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主动去寻找问题的来源、探索问题产生的原由、分析问题发生的规律、寻求问题解决的措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

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仅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还体现在人格关系中。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应该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要剔除训诫、指责、歧视、嘲笑等不良教育方法,要对学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怪;多一份耐心,少一些刻薄;多采用平等的、平和的、宽容的、耐心的、和蔼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毕竟,幼师学生年纪还比较小,心理还不健全、不成熟,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和长远的未来,容易冲动,不理性,还存在较强的叛逆心理。“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是对话,是交流与合作”。教师要通过观察、谈话,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态度、身体状况等;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公正处理问题;做学生的教师,又做学生的朋友。

五、对幼师女生容易引发的问题给与正确引导

(一)要理解、接纳学生

随着幼师女生的成长,她们的身心会出现变化,此时特别需要教师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加隔阂。

(二)做学生的朋友

幼师女生渴望尊重、渴望独立,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育观念,改变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的双向教育。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那些顺利、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气氛与和谐的母子关系。

(三)培养学生真确的价值观

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表现个性,但缺乏对事物全面综合评价的辨识能力,他们不一定了解时尚的东西对他们而言不一定是好的东西,有些青少年群体所追随的东西,突出自我,却对自我形象不利。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她们健康的审美意识,给她们设立人生的界限,让她们自己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是自己应该追求的人生方向。

(四)给学生一些性教育

15—20岁的孩子们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烈。渴望了解性的有关知识。教师对此不要恐惧,也不要回避,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看一些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的书,然后适时、适度、适当地个别与孩子进行私底下交流,也可以谈一些自己身体状况发展的情况,帮助她们了解身体结构、生理卫生、心理需求,并引导他能正视自己,学会克制和疏导自我,使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心理知识教育与心理发育同步进行。

作者:郭小燕

上一篇: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企业绿色品牌战略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