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发展,是当今社会教育领域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现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进程,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研究,加快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将高中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现状及建议

摘 要: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育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一方面,历史与社会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另一方面,历史与社会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初中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内容,不断开拓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方向;教学问题;教学现状;

引言:

在初中教育中,历史与社会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人文素养以及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深度反思,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教学问题,对初中教师应当如何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为初中教师提供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新思路。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初中的历史与社会教育都出现了以下问题:首先,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相关课程以及教育长期搁置,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单一、死板的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师教学以及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但目前初中教师在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教学中依旧以传统的教师讲解的应试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1]。

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许多学校都开始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的差异、学校对于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以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部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仍然存在以课堂板书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单一式教学,对现代科技引入不足。

最后,学校对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混乱,教师的教学时间被压缩,而学习内容以及教学任务过于繁重,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差。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建议

(一)重视历史与社会教育

首先,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当重视历史与社会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培养、爱国情怀养成以及品德习惯养成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历史与社会教育不仅仅是带领学生了解相关历史,更是帮助学生通过历史加深对于史实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当积极帮助教师进行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教学改革。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学无用论”的论点,这些论点对于三观处于养成期的学生而言,十分容易动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学校第一应当加大对于教师的培训,为教师开设相关培训讲座以及组织教师与其他学校交流学习等,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广阔渠道。第二,学校应当积极组织教师规划课程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架构符合学生发展的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方案。

最后,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学校、教师也应当积极探求更加深入的家校合作,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相关历史,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爱国情怀。除此之外,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应当力图打造更加生动、活泼具有高覆盖度以及还原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例如在学习《明清的文化发展》这一章节的课程时,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自己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查找明清时期的文化内容以及进步之处、弊端问题,通过课前预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当向同学介绍优秀的明清文化,还应当普及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等弊端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发表自己的看法[2]。

(二)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爱国情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为教师如何创新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

首先,教师应当积极引进先进的多媒體技术以及互联网资源。在信息社会,学生接触消息的渠道十分复杂,信息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初中教师应当主动为学生选择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筛选互联网的学习内容。例如以《觉醒时代》为主的系列电视剧,一方面具有历史教育性,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革命的历史内容,另一方面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培养对于相关历史事件的学习热情,增进对于相关历史的了解兴趣。

其次,初中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原本的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转变为由学生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的教学模式。第一,初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热情为基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以教材中的不同专题为教学内容,将专题的各个部分由小组同学合力完成资料查找、讨论以及上台演讲等教学环节。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查找能力,令学生在主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习相关历史,又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强、具有较强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强的人才。第二,初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资料查找,包括与教材不同的观点、教材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内容等,这些知识内容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以及辩证看待问题的角度,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主动投身于历史资料的学习当中。

最后,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初中教师也应当积极充实自身的知识内容,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历史事件的疑惑。随着历史与社会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教师资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也被暴露出来。在此背景下,初中教师应当坚持不断学习的精神,以教材为基础,不断学习历史史实的不同评价角度、不同史实资料,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教学中为学生答疑解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中,历史与社会教育及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相关历史资料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以更加全面、辩证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初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教材,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香菊.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高考,2019(12):167.

[2]祝利萍.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有效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1):161.

作者:章学雅

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发展,是当今社会教育领域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现今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进程,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予以充分研究,加快改变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将高中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来。本文旨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针对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有效的改进意见,确保学生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中历史;情境教学;情感教育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必须予以有效应对的成长环节。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认知和学习习惯,针对高中历史这一学科体系的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通过对这一学科的了解和认识来借此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保证教学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通过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进而确保高中历史教学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对教学情境进行合理设计

在多媒体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渗透,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为创新化的教学方法,确保高中历史教学得以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不过,高中历史部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设备进行讲授时,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过度忽视,往往照搬他人已经使用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课堂气氛的活跃性,致使学生自身缺乏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最终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2.没有实施有效的历史情感教育

学校教学往往会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理论的考察和评估,而无法与学生建立彼此的情感交流,而学生也只是在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单单学习知识内容,自身对这一学科实际没有什么深刻的情感体验,导致学生逐渐对历史丧失情感,继而影响了学生爱国意识的养成。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育与情感教育的结合

(一)情境教育与情感教育

1.情境教学

情境教育已经逐渐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之中,在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更为重视情境教育的使用和普及。所谓情境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和了解学科知识,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实际情境之中,让学生从中有所体会。高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情境教学的应用,其主要涉及三种方法:其一,实地式教学,去某种实际地点进行学习;其二,通过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设备对历史情况进行回顾;其三,将学生融入到角色之中,进行模仿式教学,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情感教育

所谓情感教育,是指人们自身针对外界环境所做出的一系列内心反映。情感教育在早些年间就已经被人们广泛关注,现今社会也开始逐步提高对情感教育的重视程度,这足以说明情感教育对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情感教育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抓住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和知识储备。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对策

1.创设良好的情感教育学习情境

创设有效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强化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第一,进行实物情境教学,比如文字、艺术品以及遗骨等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物品。通过展现实物,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一个形象化的感知,继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物情境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投影仪等设备向学生进行展示,也可以创建模型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个课外情境,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历史遗址,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知识的增加和积累。第二,通过音乐渲染学习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音乐辅助其教学课堂的开展,将其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以便提高课堂的学习氛围。第三,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教师将教学内容中的历史融入情感因素,将学生引入到现实的历史生活之中,确保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从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的印象。第四,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識逐渐成熟,同时具备着较强的表现情感,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表演情境,并让学生承担起情境中的不同角色,促使学生得以切身体会到历史世界,自然而然的就会形成情感表达。

2.通过情感引发情感,从而营造学生对历史的情感

情感是体现学生真实想法的关键,情感的彰显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历史产生良好的积极思想,为此,教师应当重视自身的形象,利用自身的情感影响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教师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通过形象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情感,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通过强大的教学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唤起学生内心的學习欲望。同样,教师还应当时刻注意语言所展现的艺术性,通过语言的巨大魅力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渲染,历史故事的讲解要重视声调的变化,声调所展现的变化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会说呢过带入到历史情节当中。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从中感受到创造所带来的新鲜和活力,继而推动学生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另外,教师需重视通过一些面部表情、语言表情以及身体姿态等方式更好的演绎教学内容,传递历史所带来的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并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重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高中历史的教学现状,提出合理有效的发展对策,重视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化的展现,将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进行充分融合,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确保高中历史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唐贤美.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 学周刊,2016,(01):140.

[2]戴红艳.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J]. 成功(教育),2013,(23):155.

[3]郭建勋.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2.

作者:赵秀芳

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浅析传统道德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路径

摘  要:历史教学在对于传承道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首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要确立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与情操、并以史为鉴,弘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学校教育应当携手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地全人。

关键词:传统道德; 德育; 综合素质 ;新课改

历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的民族文化未曾中断的国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代代相传。学习历史能够使人正衣冠、知德行,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能够培养人的素质和修养。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主要目标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新课标要求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勇敢、自信、诚实、谦虚等良好品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其目的就是要整合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协调学生的智力与人格的发展。

由此可见 ,帮助学生确立爱国主义精神,具备良好、健全的道德观念,是新时期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历史学科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科定位,这就必然要求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 [1]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情感目标缺位,对能力的考察不够;面教材至上、教与学缺少互动;教学评价方法较单一,等等。历史教学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对历史事件的质疑、比较、判断、分析、概括等认识活动,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确的历史结论,更谈不上形成系统认识。历史教学应该将结论与过程相结合,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的教学事实上是在否定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消化,是一种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与自我认知的做法。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我国现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虽然指出了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积极作用,但是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体现这个理念,显得过于笼统,因此有待于去进一步的完善。

通过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搞素质教育并不是否认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因为知识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历史教学中贯彻传统道德教育必须要结合历史知识的学习,但不能历史教学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不能只通过分数的高低去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其关键是要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二、树立全新的教育评价观

何为评价的目的?“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人。以人为本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原则,是学科教学的最高原则,同样也是教学评价的最高原则。” [2]

《管子·上篇·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格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应试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评价以考试成绩去衡量则显得急功近利,青少年素质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小学是从感情方面诱导’公民素质’ ,初中是从基础认识方面造就‘公民素质’,初中是从观念(信念) 方面成就‘公民素质”’。 [3]转变课程评价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002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和考试改革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新课程框架下的学生学业评价要在不同层面上发生重大变革。在学习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评价的探索。

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教学长期效果的评价,使不少学生因在自信心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因为各方面对德育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实际忽视,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该认识并强调:考试成绩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历史教学评价只能以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为核心。

三、整合教材资源,贯彻传统道德文化教育

我们经常把教材与历史教科书等同,从而以为历史教学必须以教科书為唯一依据,这种认识容易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因此,我们需要以教科书为中心,扩大教学内容的来源,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为方便表述,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为 “材料式”的教材观。

“材料式”做法承认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材料的观念,这将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新的契机。它有助于教师有助于释放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张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批判精神、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对于传统道德的传承。

1.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钱伟长先生曾多次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4]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对伟大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重要的精神来源。如了解兵马俑、长城、故宫、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等世界级伟大工程,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近代史上涌现的林则徐、邓世昌、刘胡兰、左权等民族英雄,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代表;蔡伦、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冯如、钱学森等科学家,则是激励青年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楷模。

2.助人为乐的情感教育

墨子说:“助人为乐,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不为”,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我国先贤们有许多关于助人为乐、成人之美的处世格言,《三国志·蜀书》中有句名言:“每有患急,先人后己。”临危不急、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因为让利于人和帮助别人而感到内心的快乐和满足,则是最高的思想境界,和我们提倡的雷锋精神是一致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为乐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祖国的人。

3.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教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的交往交流与迁徙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涌现了许多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如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康熙收付台湾等。通过这些历史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深切体会到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坚持、秉承的团结统一精神,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情感。

4.加强诚信教育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强调人的优良品质,其中诚实守信就是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但在当前社会下,由于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的泛滥,诚信缺失现象有所蔓延,因此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有许多诚实守信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赵氏孤儿、商鞅立木为信、桃园三结义等,利用好这些素材,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国家相关法规,将大大提高青年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5.树立优秀人物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众多的伟大人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择,并指出积极学习榜样的哪些方面,让这些伟人“活在”课堂教育之中,增强榜样的引领作用。如讲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坚持一生做好事的雷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都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教师要联系生活,让同学们认识到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会对自己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能够积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光盘行动、节约用水、不盲目攀比、乐于助人,等等。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侧重内容有所不同,但是缺一不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是必不可多少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古人很早就重视社会和家庭教育,当代社会更是有诸多或成功或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启蒙教育的必然发生地,同时也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人生成功的开始,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孩子自觉养成优良的品德修养,积极、向上、正直、友爱的家庭环境对于养成健全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学校教育不可代替的。近年来,名牌大学在校或毕业生犯罪的事例并不少见,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家庭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学校必须要注意与家庭协作贯彻落实传统道德教育,帮助家长学会以身作则,给学生积极的正能量的示范作用。

社会层面特别是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历史教育的特殊功能,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注意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协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民族团结的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新高考的实施,中小学历史教学必然会空前加强,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必然会大大提高,这对于提高学校的传统道德教育显然将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就学校层面来说,及时改变对历史课程“副科”的认识,在教学安排中平等对待历史课程,配备足额的合格历史教师,改善教学条件,已经到了需要迫切完成的阶段。

提高教学质量,在历史课中更好的贯彻传统道德教育,要求必须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为人师表,首先自身必须要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必须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榜样。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应以教师自我实践、自我研习、自我修养为主,辅以培训进修,使教师能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学习和交流,不能“关门”搞教改。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利用好“国培”等教师培训项目,帮助教师不断的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质。同时,定期举行专题教学研讨会,以及教学竞赛、比赛等,给教师相互学习、交流提供更多机会。

任何工作要取得优良的成果都需要有效的激励,初中历史教改也不例外。要把教改项目纳入目标管理体系之中,科学评估、奖惩严明。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學效果优良的教师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这对于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通过历史教育教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品德教育是必须的也是艰巨的,它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去探索去奋斗,也需要社会各界及家庭给予积极的支持。未来,历史学科传承历史道德文化的价值,在“四个全面”现代化建设中必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

[3]赵亚夫:《评日本高中新编历史教材的基本特征》,北京:《课程·教材·教法》1995 年第2期

[4]钱伟长:《钱伟长文选(第一卷)》,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5]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作者简介:焦会琦(1977—),陕西铜川人,研究生学历,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741000 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简介:焦会琦(1977—),陕西铜川人,硕士,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

作者:焦会琦

上一篇:语文比较法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