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9

【摘要】家国情怀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的民族荣辱感,而民族荣辱感对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学生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提升有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进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积极强调家国情怀现实意义显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课堂优化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备受关注。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初中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倡导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意识,加强学生历史价值观和辩证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提升思辨与分析能力,自觉主动地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做历史学习的主人和有心人。文章选取初中历史学科探讨其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动初中历史教学,实现核心素养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引言

历史学科是人文素养底蕴丰厚的学科,其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时代赋予历史学科教学的使命,而这离不开历史教学中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关注,离不开人文素养指导下的具体教学策略的创新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知识技能的讲解传授转移到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创造性地教学,优化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在兴趣激发的基础上做好初中历史核心知识的学习,也自觉提升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内涵

谈到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必须从核心素养的定义明确入手。核心素养,就是基于以德育人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中凸显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对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必要性,也具有自身的学科属性。历史核心素养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对历史学科充满兴趣,由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对历史知识的主动探索学习,真正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历史课堂主体地位的凸显,让学生自觉参与历史探讨,达到课堂优化的目的,提升教学实效。加强对初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历史学科教学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丰富,历史问题的时空性探讨、求真务实史料精神的培养、历史事件的客观辩证分析态度、健康开放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等都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智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现实紧迫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核心素养的渗透,让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思路和途径。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历史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核心素养培养要想贯彻渗透到位,必须与兴趣的激发融合起来。因此,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正向的引导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教师作为教学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在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及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兴趣的激发离不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元化,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是关键。让学生在趣味性的课堂互动中感受到历史学科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才能使其自觉产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探讨学习的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做好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良好历史学习氛围的营造和积极作用的发挥,让学生有历史学习的代入感,更好地融入特定的历史背景,学习历史事件,自觉提升历史感知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2.科学设计教学,循序渐进深化历史的学习

要想实现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体系中,对历史学科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了然于心。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目标导向清晰,方法论指导到位,能保证历史学科教学的预设性,也能避免历史学科教学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有成熟的设计思路和方案,基于初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做好教学的深入剖析,基于历史学科知识的特点和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培养思想组织课堂教学,确保实际的历史教学既契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实际,也符合历史学科新课改课堂优化的要求。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分模块体现的。首先是时空观念的培养阶段,让学生能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做好历史事件和内容的把握,提升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其次是史料的实证处理阶段,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深入剖析,客观真实地分析歷史史料,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再次是历史理解阶段,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基于自我实践加强对历史意义的思考,获得历史人文情怀的启迪;然后是历史揭示,要求学生能更加理性地分析历史事件,做好历史现象背后客观规律的把握;最后是历史价值观的培养阶段,让学生在深入的历史学习后,为“我”所用,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指导自己做出正确的思考判断,用历史学的经验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中,教师必须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坚持循序渐进、依次培养的原则,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讲解“盛唐气象”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艺术发展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多维度引导,让学生思考盛唐气象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唐朝的外交、民族政策、诗歌发展、服装特色等方面掌握唐朝开放、健康、蓬勃发展的历史文化观,感悟到盛唐的气势恢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将探索互动与启发教学融入其中,让学生被唐朝的文化与繁荣所折服。

3.开展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历史人文视野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教师必须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古今贯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握,从而自觉转化为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在实际的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中,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史料实证思想,组织学生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做好知识的内化与延伸学习,扩展人文视野。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历史调查实践,对周边的古迹文物、历史典故资料加以考察整理,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查阅知识,对当地的历史概况有清晰全面的认识,也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参观学习,在真实的历史资源呈现中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将课堂知识的学习与历史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也激发其历史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其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时,教师可以从学生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入手,引导学生探讨这些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不同地区中不同的习俗表现等,让学生明白节日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熟悉当地的节日庆祝方式。学生在调查思考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传统节日及文化的认识,具体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关联起来,实现学生多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注重历史知识的延伸,将历史学科的前沿问题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与时代发展的关联认识,寻求两者的内在关联性,能够用历史知识反思现实,用历史辩证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有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也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讲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基于时代背景,加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多方面去了解事件的背景。

4.坚持分层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做好分层教学。不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把握不同,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差异,遇到学生理解不透的知识必须转化思路,调整教学方案。调查问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最有效的途径,每学到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一次调查。教师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详细记录,在讲课方面有所调整。例如,在讲解“唐朝文化”时,学生对唐朝诗歌和诗人的把握不同,教师在讲解时要特别注意,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组织其延伸学习,对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取最基础的诗歌进行讲解,选取有代表性且为人熟知的诗人进行诗歌文化的讲解,透过诗歌让学生了解到唐朝文化的思想和内涵。不同的学生其历史学习的兴趣点不同,有的学生对盛唐文化感兴趣,有的学生对清朝历史感兴趣,而有的学生更喜欢秦汉文化;不同历史阶段学生的热爱关注程度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提升历史教学实效,也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现在时空观念的把握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角度,基于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自主分析与判断,用独特的思维来梳理历史事件的内在关联,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放在时空环境下进行判断分析,从而将历史事件的局部以及整体相结合,获得更加良好的历史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基于个人的生活实践经验,站在时空的角度来了解我国历史的现实情况,分析不同历史事件的必然,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历史学习的快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历史的剖析,树立历史观,提升核心素养。

四、结语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必须渗透到历史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实现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历史教学活动的科学安排让学生做好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历史知识学习的融会贯通。坚持分层教学思想,坚持因材施教,基于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教育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培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云华.设计有度 精彩无限——“核心素养时代”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7):52-56.

[2]喻学忠,胡利利.历史学科核心素養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以新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学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1):106-109.

[3]夏宏业.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8(2):110-111.

[4]李新英.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解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2):71-73.

[5]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2):43.

[6]迟令秀.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师教学的困惑与解决方法[J].新课程(中学版),2017(6):268.

作者:李生龙

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家国情怀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家国情怀能够让学生有更强的民族荣辱感,而民族荣辱感对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要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学生民族、国家认同感的提升有助于民族团结与国家进步,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积极强调家国情怀现实意义显著。

【关键词】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论文作为南京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互联网+’视域下初中‘多维补充式’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时的支撑材料,该课题的批准号为L/2020/035。

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历史不论是在教学考核中还是在学生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培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做分析与讨论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做分析会发现,初中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足和学习方法的欠缺,导致其学习能力不足,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基于问题的解决强调教学方式的改革与转型,对于促进教学进步意义显著。研究发现,采用线上线下多维教学模式对初中传统课堂进行补充,实现师生交互式教学,实现更具个性化的教育,可以使学习不再拘泥于课本,从而增强课堂时代性、有效性。总的来讲,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而增强初中常态课的有效性,有积极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的解读

在家国情怀理念下强调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的创新,需要对家国理念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方法等做全面的分析与阐述,使相关教学开展的方向和内容更加明确。以下是概念的具体分析。

就家国情怀来讲,其具体指的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1]。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它既与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有重要联系,又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超越。“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幸福家庭,增强公民意识等方面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强调家国情怀是非常必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必须要明确教学策略[2]。就目前的资料分析来看,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被广泛推广。就此种教学方式的具体使用来看,需要明确三个概念。

第一,初中常态课,又被称为初中原生态课。它是初中课堂平常状态的展示,是教师基于现有的教学条件,运用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呈现的。常态课既可以是朴实的,也可以是精彩的;既可以关注局部,也可以关注整体[3]。

第二,双线多维是一种“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方法,由初中常态课堂学习变为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每一堂课的知识要点由教师提前通过网络发布,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思考、理解、掌握等,在线下课堂上进行交流、答疑解惑和知识点的扩展。课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对学生进行课后检查及补偿性教学,做到全方位地查漏补缺。

第三,补充式教学,是针对课堂教学问题采取的教学方式。它和通常意义的补偿性教学不同,补偿性教学是针对学生课上和课后的不足采取的弥补措施,而补充式教学是基于学情和校情,采取线上教学补充先行和课后线上拓展并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不好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的分析可知,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中表现最为显著的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足和方法的欠缺[4]。从教学实践来看,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历史这样的学科,其需要解读的内容比较多,而且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做组合比较分析,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出现事倍功半的问题。这种问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对学科的兴趣明显降低,对于历史学科教学进步也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比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长时间使用一种方法,不仅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下降,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固化,导致教学效果不利,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也有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教学方法的改善与应用是有重要价值的。

三、基于家国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在历史教学中,家国理念是必须要强调的,而上文中提到的历史教学问题也是必须要解决的,所以需要基于家国理念强调教学方法创新。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不论在家国理念强调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模式创新方面均有不错的表现,其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发挥积极的效果。因此,基于教学实践,对此种教学方式的具体应用做分析与讨论便有了突出的现实意义。以下是具体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關注教学设计

基于家国理念运用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方式开展具体历史教学,需要注意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注教学设计[5]。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其是教学的基本指导,对于明确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目的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本指导和参考,如果设计方面存在问题,那么相应的教学实践也会出现问题。

就历史教学实践分析来看,要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家国理念,需要基于家国理念的中心对历史教学内容做合理的安排,同时要对具体教学方法等做设计与分析。这样,教学实践中的家国情怀会得到突出体现。总而言之,教学设计是基本的教学指导,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对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与强调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强调教学方法的应用

基于家国理念运用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需要对教学方法的应用做分析。从现实分析来看,在传统历史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字阅读与分析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与分析,明确内容的核心与重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述。就整个课堂的开展情况来看,教材内容都是基于文字来作解读的。这种教学方式立体性弱,互动性差,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激发不出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所以综合教育实效不理想[6]。

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方式,不仅强调线下课堂的利用,而且关注线上教学的实施,即此种方式实现了线下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基于网络应用,教师可以在讲述相关内容的时候寻找相应的视频资料或者更具震撼性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激发会更加强烈。比如在抗日战争的具体讲述中,教师引入相关的视频或者图片,带给学生震撼,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怀,从而使家国情怀培养效果更加突出。总的来讲,在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实践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用,现实意义显著。

(三)重视教学总结与补充

基于家国情怀运用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方式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还需要重视教学的总结与补充[7]。

就教学总结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对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的表现做记录和分析,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价值发挥以及对学生的显著影响;第二,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接受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态度、意识和兴趣等。总结明确具体的问题,对于教学效果改进与提升有突出的作用。

从教学补充来看,其主要指的是利用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方式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进行补充强调。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素材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也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弥补历史课堂体验的不足。總的来讲,在教学总结的基础上实现补充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强调的内容,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对如今的历史教学做分析发现,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实际效果的提升。本文基于家国情怀对基于初中常态课双线多维补充式教学方式应用做分析,旨在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李严万.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 [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9):260.

樊平.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策略 [J].华夏教师,2020(02):15-16.

苏莉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J].新智慧,2020(09):138.

蔡振莺.基于家国情怀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探讨——以“伟大的开端”为例 [J].西部素质教育,2018(18):89.

吕墦墦.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研究 [J].新课程,2019(36):223.

余潇.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研究 [J].进展,2020(01):18.

杨文明.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策略 [J].中外交流,2018(12):257.

作者:曾庆晖

历史教学社会实践论文 篇3: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02年8月在江苏扬州市组织的全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是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次活动得到各地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有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选派历史教师参加了比赛。通过这次历史课堂教学比赛,使我们看到,教师们在教学改革的实际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同时,也反映出在深入进行教改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的。这次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反映出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进展和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赛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他们主动地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开始时的导入,教师们就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复习旧课式导入、提出问题式导入、图片赏析式导入、讲述故事式导入、引用诗词式导入、播放乐曲式导入等等,由此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尽快投入到历史学习的情境中。而且,在一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一直是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尽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当前提倡主体性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就是其学习主体性的基础。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提倡创新精神,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他们发展的根基,是他们求知、探索的原动力。而且,没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没有学习的创造性。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2.注重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

从课堂教学的情况看,教师们很注重学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采取了多种方式。例如,通过阅读、演示、议论、竞赛等方式,使学生投入其中,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与教师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学生的参与,是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只是个别学生的参与。正是由于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因此改变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状况,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活跃而和谐的气氛。这是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很重要的一个变化。

过去我们曾经认为一堂好课,就是教师讲得好,或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现在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一堂好课,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活动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脑,使学生思想活跃,态度积极,使其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3.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这次课堂教学比赛,也可以说是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集中展示,既有传统的、常用的教学方法,又有新颖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不拘一格。其中,讨论、问答的方法被广泛采用,模拟、竞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也比较多地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还有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等。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们很注重自己教的方法与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有意识地注意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此外,所有的参赛教师都能够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直观性、动态性强,反映出现代化教学技术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教学可以说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既然是艺术,就要不断创新。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在新编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已成为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教学方法,我们常说:法无定法,法无止境。正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才使得历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同时,现代化的教学不仅体现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而且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技术也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4.注重对问题的探究。

从教学的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比较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教学过程的进行,教学活动的展开,经常是围绕、伴随着对具体的历史问题的研讨。无论是教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议,很多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一些教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重大的历史问题,以及较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可以看出,教师们对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正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掌握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这就需要给学生机会,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自主的学习与探究。现在提倡研究性学习,以突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能够运用知识,妥善处理信息,学会分析推断,进行表达交流。对问题的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体现。

5.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采取多种途径,如运用投影、录像,分发资料卡、阅读纸等,向学生提供各类材料,包括文字、图像、统计材料等。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习,师生展开对历史问题的论述,这样就改变了教学中仅仅是对教科书的释读,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具体、丰富的材料,拓展了视野,促进历史学习的深入进行。

历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性,这是因为要直接观察逝去的历史是比较困难的,必须在掌握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学习和认识历史。所以,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历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材料。正是通过对材料的收集、辨析、推论,使学生了解了历史的情况,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

6.注重历史与实际的联系。

很多教师在讲述和分析历史问题时,有意识地与现实问题进行恰当的联系,如联系当前国内、国外的发展形势,联系本地区的具体实际,引出有关国际冲突、两岸关系、改革开放等话题,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社会,认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还有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安排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等,把历史学习与认识社会联系起来。

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了解古人或死人的陈年旧事,而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现实世界。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人生,贴近学生,这样才会有生命力。

以上几个方面,反映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发展的一些突出的特点,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目前,历史教学正处于改革与发展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此次课堂教学比赛,就是一次探索的机会,从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下面就一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

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或是讲授新知识内容只有10~20分钟。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是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

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教学大纲中概括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历史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基础,是不可以剥离出历史教学的;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2.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

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内容,组织重点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或就一些枝节性问题组织讨论,或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例如,在讲授一战、二战的结束时,对世界大战的结果、影响的分析和论述一带而过,却花很多时间谈论与战争有关的某一个事件;讲授隋唐时期的文化,教师只是组织赛诗活动,让学生进行背诵唐诗的竞赛。这些都可以说是对教学重点的选择、发掘、组织的不合理。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在这方面,青年教师尤其要多下工夫,深入钻研和把握教材。

3.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虽然教师们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教学,但在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例如,组织讨论、模拟、竞赛等课堂活动,如果学生尚未了解一定的知识或材料,这些活动能否真正展开;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最适宜的教学方法是什么;在教学时组织抢答竞赛,应明确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什么;运用提问法时,提问的关键是什么,把问题提给全体学生还是只针对一个学生发问;运用讨论法时,让学生从课本上寻找知识点的讨论有无必要,等等。

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意义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如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关键是为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对历史进行认识。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围绕着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而展开。在学生的活动上,要让学生动脑,而不是单纯地动嘴或动手。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包括课程、教材、班级、学生和教师的实际)选择最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而不是刻意模仿和简单借用某些方法,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4.对教科书的使用。

从教学的情况看,目前还存在着对历史教科书过分依赖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依靠教科书,不越教科书“雷池”一步,甚至除了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别的一概不讲;有的教师还是在让学生简单地念诵书上的字句,圈点书中的知识点;有的教师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看书,然后通过提问、抢答等方法,让学生把从书中找到的知识点复述出来,等等。

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是在教学关系上,学生、教师、教材这三者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而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的教学和教材的使用是为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不应被动地被教材牵着走。二是在教科书与教材的关系上,教科书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教材,但不是惟一的教材。教学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不能只是局限在教科书上。三是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教材只是教学内容中知识的组成部分,而教学内容还包括能力培养、方法掌握、思想教育、情感发展等很多方面。教师的备课与上课不能只是局限在教材的使用上。

5.对电教技术的运用。

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像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重点是不是放在记忆训练方面,以及如何克服技术上的干扰,解决操作上的问题,等等。

6.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是必要的,但有的教师在这方面存有一些偏差。例如,简单地提出一些口号,生硬地进行说教,不恰当地联系现实,甚至出现错误的观点,如抽象、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等。

我们所教授的是历史科学,史与论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学的思想性是内在的,而不是附加的或外来的。因此,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有正确的导向,要贴切、自然,教师应当善于寓论于史,寓教于史,把历史教育中丰富的思想养分发掘出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

7.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问题。

这次参赛的历史教师,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教师,虽然从教的时间不长,但已经具有了良好的素质,这是非常可喜的。但是,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青年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的不足。例如,在专业知识方面,根底尚不厚实,讲述历史时还显露出“硬伤”,出现一些史实上、表述上的科学性错误;在材料的选择和舍取上,主观性较强,以至用了不适当的材料,甚至把野史的材料用于教学中;在教学语言上,有的教师还不够准确、生动、丰富,个别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板书还欠规范、流畅;教学技术的掌握还不熟练;应变的能力也比较弱,等等。

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历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名好的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本领,需要对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有扎实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与总结。

(本文是作者在2002年8月全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比赛总结会上的发言稿)

【收稿时间】2002年8月

【作者简介】叶小兵,男,1953年出生,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学研究。

【责任编辑岳林】

作者:叶小兵

上一篇:水资源管理学研究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营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