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信息化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西北地区物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此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阐述了物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通过分析认为当前西北地区物流业无论在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机遇,但是同质化竞争、物流业缺乏联合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西北物流业的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西北地区信息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北地区信息化分析论文 篇1:

西北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西北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政府主导、ASP、协同商务等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

[关键词]西北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

按我国外经贸部规定,凡是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或者员工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据此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总数约有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对于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地区这一比重显著增加。中小企业业务流程大多处于混沌状态,需要先进的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降低运营风险。如何迎接信息化的挑战,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已成为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西北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价格下降,许多中小企业购置计算机设备,组建局域网,企业信息化已初见成效。但是,信息化的应用程度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以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龙头新疆为例,截至2006年,中小企业为3.95万户,占自治区工业企业的99%,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疆工业总产值的41.5%,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疆工业总增加值的27%,从业人数占全疆从业人数的72%;在全疆85个县、市区中,几乎所有的县、市区都是以中小企业为经济支柱,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角”。然而,中小企业所有制成分异常复杂,涵盖国有、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制、三资和港澳台等所有成分,工业只占28.8%,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如乌鲁木齐市52%的企业已经建立内部局域网,但75%的企业依然沿用传统的电话拨号和ISDN等窄带接入方式,采用专线等宽带接入方式的仅占17%;建网目的方面,77%的企业是为了信息查询,8%的企业没有明确目的,6%的企业是为了信息发布,竟无一家企业是出于广告宣传和网上交易;计算机应用大部分处于单机处理阶段——61%的企业尚属于单机商务应用的层次,31%的企业属于简单的局域网建设,只有8%的企业介入计算机个性化管理和电子商务。

二、西北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制约因素

(一)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乌鲁木齐市一项小型民营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有70%的企业资金不能满足其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37.5%的企业认为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的支持力度一般。96.6%的企业主要依靠民间借贷等融资方式筹措资金,一旦企业发展起来,资金需求量大时,便会陷入为难的境地。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仅是银行和担保公司的问题,企业诚信难估也是造成融资难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新疆中小企业信誉体系还不健全、管理水平较差、资金运作不佳,缺乏有效的融资环境,而银行对中小企业偿还贷款的能力把握不准,结果造成银行有钱而中小企业只能望“钱”兴叹,这就需要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截至2007年末,全区已在12个地州(市)成立了54户信用担保机构。覆盖率达80%,但多数担保公司只为国有企业服务,只有鑫托等少数民营企业服务于各类中小企业。因此,许多企业认为,建立一个完备、客观、公正、透明、随时可供查阅的企业信用信息库是减少合同风险的最可行办法。

(二)中小企业寿命短,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薄弱

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超过7年;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如此短暂的企业生命周期,决定了市场需求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五大需求的第一位。中小企业在决定要不要信息化时,大半的考虑,是看它是否有助于自己开拓市场。然而,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或中小集体所有制企业,多数民营企业家个人综合素质偏低,观念滞后,守业意识浓于创新意识。有些企业家对信息化知之甚少,认为工业化还没有实现,搞信息化是否有点超前;有些企业家对计算机略知一二,认为计算机只是打字、玩游戏、上网聊天的工具;对信息化有较深认识的企业家又担心搞信息化必须精简人员,加重企业的负担。调查表明,西北地区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人数很少,更不用说了解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致使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的重点与开拓市场这种短期利益的脱节,造成许多中小企业产生信息化“无用”的误解。

(三)中小企业技能人才缺乏,人力资源受到“瓶颈”制约

在新疆现有企业职工队伍中,高级工以上的技术技能人员仅占6.7%,中级工也只有30%左右,绝大多数是初级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技术等级。从年龄结构看,新疆现有高级以上技术工人队伍中,大多数在40岁以上,且技能单一,中青年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极小。企业在当地招不到急需的技能人才,一些关键岗位和工序上的职工技能水平不适应要求,特别是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导致企业产品质量不高、安全事故频发。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安全事故中,有60%以上是由于岗位职工技能不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

(四)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对现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

新疆地区中小企业生产设备达到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仅占43%,80年代水平的占49.5%,仍有7.5%的设备处于70年代水平;引进技术片面,只注重硬件而忽略软件,企业计算机应用仍然停留在文字处理上。中小企业很难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等环节来形成自我开发的能力,掌握长期发展的核心技术,导致企业重复引进,难以在技术创新上有大的突破。扶持和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西北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

借鉴国内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功实践经验,西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信息化模式。

(一)政府主导,帮助中小企业“拉单”

指政府为了促进当地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搞活地方经济、促进就业,而提供较多的优惠政策和网络平台,鼓励与强化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一种模式。如网上展洽会,即政府出面,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交流会搬到网上,构建中小企业交流的统一虚拟平台,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销售、采购、网上谈判、拍卖和租赁,积极开展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交易。自从广东首创了这种被称为“永不落幕的广交会”模式之后,泉州、杭州等发达地区,普遍兴起网上展览洽谈会这种有效的市场开拓形式。在中部地区,河南省建立了网上中小企业商品博览会和中小企业产品发布和采购需求库;在东北地区,黑龙江通过举办各类中小企业经贸合作洽谈会、推介会帮助企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对于网下市场基础不太好的西北地区,2006年,新疆成立由新疆电信有限公司、新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200多家中小企业加盟的新疆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二)ASP模式

ASP即应用服务提供商,指通过广域网络,基于中央服务器实施、管理和远程托管套装应用软件,从数据中心为多个实体提供和管理应用服务的第三方服务。ASP的所有应用服务产品被放置在ASP的数据中心供客户随时调用,ASP动态地管理、维护和更新这些服务产品,并通过软件、硬件、网络和专业技术的合理搭配,提供给客户更优质、完善的服务。企业通过ASP的外包应用租赁模式,将使用软件的一次性投入分摊到每次使用的过程中;同时不必为传统软件的升级而付费。ASP负责更新软件,用户只需浏览器软件便能适应各种ASP模式,从而降低企业使用信息化成本,符合中小企业资金少、专业人才缺乏的特点。

(三)基于供应链的协同商务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化,单一企业很难在各个方面与竞争对手抗衡,竞争已不仅简单存在于企业之间,而是扩展到供应链。因此,企业不仅要考虑内部员工技能和部门资源的集成,还要考虑与其他企业的协作,实现流程的跨组织化,以便共同提高对顾客的响应速度。即利用信息技术,将产业水平分工原理中上下游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实现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共享,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的需求和企业本身的活动能力。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的竞争优势的整合,对客户的需求、供应、生产、采购、交易进行协同,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供获利能力。

作者:袁 亮

西北地区信息化分析论文 篇2:

“一带一路”下的西北地区物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西北地区物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此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阐述了物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通过分析认为当前西北地区物流业无论在发展潜力和政策支持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机遇,但是同质化竞争、物流业缺乏联合以及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西北物流业的发展。因此,深化西北地区物流战略合作,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等是促进西北地区物流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西北地区 机遇 物流业 挑战

1 “一带一路”的内涵

随着全球贸易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为进一步我国经济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2013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此增进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该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即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此后,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2015年3月国家专门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而更加清晰的勾勒和描绘了“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即通过全方位的经济合作,构建一条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一中亚一西亚、中国一中南半岛等的陆上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依托部分重要港口,打造海上安全运输通路,从而将欧、亚、非三个大陆连接在一起。通过“一带一路”的实施,增加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互信,使地区和平得到保障。同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更加可以使中国企业闯出道路,得到更多的发展,改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东西经济差距。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北地区作为连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区域,则需要承担其现代国际物流通道的使命和责任。由此,正是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更加凸显出西北地区物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而西北地区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将物流的发展摆在优先的位置,大力发展物流所需的基础设施等。

2 “一带一路”下我国西北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西北地区的物流业拥有人口、经济总量以及政策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得西北地区物流产业迎来广阔的发展机遇。一方面,西北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经济带,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优势。由此,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得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迎来较好的政策红利,如在“一带一路”下,国家将加大对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为物流业的发展都带来潜在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易也逐步增长。根据一份统计显示,在2013年,我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到了我国整体外贸的25%。而贸易额的日益增加,也一定会加快物流业的发展,使得物流需求也日益增加,进而促进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全方位发展。

3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西北物流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3.1 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较深,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竞争也日益加剧,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以西北地区为例,为更多的获取“一带一路”的红利,各个地区都专门制定有关支持“一带一路”的政策。但这些政策也带来的很大的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如陕西作为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地理、资源、科技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优势;而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同样在地理、资源等方面也具有极大的优势。由此,在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也变得异常的激烈。

3.2 缺乏區域联合,未形成合力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开始纷纷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制定和发展“一带一路”的政策,以此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但是,由于“一带一路”实施还处在初期,西北各个省份自身在定位方面不清楚,同时在发展方面未形成共同意识,从而造成重复建设,甚至出现资源浪费等问题。而要促进西北地区物流业的长远发展,西北各个省份首先应该要结合自设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优势,理顺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角色定位。只有通过这种清晰、明确和相互协调的定位,才能更好的发挥“一带一路”的优势,为未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3.3 自身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从经济总量来讲,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比较靠后,并且在整体经济结构还存在诸多制约的因素。比如通过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统计发现,西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这就严重的影响了西北物流业的发展。

二是物流业与地区产业发展联动性弱,物流需求不足。对西北地区来讲,虽然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方面比较突出,但是从整体的布局方面还显得比较分散,而这对物流的潜在需求很大。但是,由于西北地区在物流服务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以此造成西北地区的物流业与各个产业之间的联动内在动力不足。

三是在西北地区普遍存在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进而导致整体的物流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受西北地区物流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之后,导致大部分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平台,从而使得这些企业很难在现代信息化浪潮下,满足对物流高效的要求。

4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北地区物流业发展对策

4.1 加快推进西北地区战略合作力度,推动西北地区物流发展沿“一带”的走向

充分借助西北地区与欧亚之间的交通枢纽的作用。以甘肃为例,充分发挥“陇海——兰新”铁路网联通新亚欧大陆桥的优势,借助与沿线友好城市的投资合作,形成路上战略支点,在政策支持、物流服务、价格机制等方面合作创新,研究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推动铁路全程物流发展。积极打造国际货运班列集装箱品牌,发展高端国际集装箱班列物流服务,如“兰州号”等。青海则可以充分依托西宁的地理位置优势,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最具规模的现代综合物流基地,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提升青海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4.2 以区位优势为依托,扩大物流需求

西北地区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物流通道,其正处沿线经济带贸易的密集区域。因此,在这种区位优势下,西北地区要着力打造和推进贸易园区、物流园区、保税园区等方面的建设,通过扩大自由贸易的方式,更充分的激活自由贸易的活力,并借助这些平台,提升地区物流交易的总量,释放其内在的物流潜力。

4.3 转变西北地区物流商业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

当前,随着物联网、云储存和电子商务等的发展,我国商业模式开始出现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下,智能化、信息化等成为当前的一个主要标志。对此,在该背景下,西北地区物流发展必须转变当前的思路,走一条创新型的商业发展模式。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主导作用,构建覆盖西北全物流业的云平台,以此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区域下的物流信息数据交换;另一方面,从物流企业的角度,要大力转变传统的模式,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将企业的各个营运环节纳入到网络平台,从而使得通过网络即可满足人们的物流需求,并节约物流成本,提升西北地区整体物流业的运转效率。

5 结语

总之,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只有抓住这些机遇,才能更好的促进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在面对机遇的同时,西北地区也要直面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时推进区域物流联动合作,以此更好的促进西北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泗薪,侯蒙.“一带一路”战略架构下基于国际竞争力的物流发展模式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15(08).

[2] 罗明,张天勇.“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物流技术,2015(20).

[3] 李雷,陈娜.“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物流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6(05).

作者:顾海鸿

西北地区信息化分析论文 篇3:

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摘 要:河西五市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对研究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实施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乃至对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观察法,从学校信息化建设投资情况、硬件环境建设情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教学资源需求情况、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对河西五市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将调研所获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河西五市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河西五市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1]。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甘肃省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还是不高。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之际,调查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全省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1.调研内容和方法

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包括学校信息化建设投资情况、硬件环境建设情况、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观察法。

2.调研实施过程

调研组于2012年9月至10月深入甘肃省武威市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座谈等方式了解教育信息化情况,为科学制定调研方案做前期准备。经过调研组多次论证,确定了调研方案和调研问卷,于2012年12月组织学校和市县区教育管理部门填写了《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现状调查》电子问卷,问卷分为学校问卷和市县区教育管理者问卷。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校长和市县区教育管理者。本研究以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市(简称河西五市)的学校为研究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1091份,覆盖了183个教学点、599所农村完全小学、115所乡镇中心小学、4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0所初级中学、19所高级中学和17所完全高中。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信息化建设投资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被调查各类学校近年来共投资24486.6万元,平均每所学校投资22.44万元。其中,教学点共投资41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7%,平均投资2.28万元;农村完全小学共投资4347.9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7.8%,平均投资7.26万元;乡镇中心小学共投资4172.7万元,占总投资额的17%,平均投资36.28万元;九年一贯制学校共投资210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8.6%,平均投资43.79万元;初级中学共投资556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2.7%,平均投资50.55万元;高级中学共投资5992万元,占总投资额的24.5%,平均投资315.37万元;完全高中共投资189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7%,平均投资111.47万元。各类学校数比例和投资数比例如图1所示。

图1各类学校数比例与投资数比例对比图

2.硬件环境建设情况

调查显示,77.7%的被调查学校接入了互联网(Internet)。其中,各类教学点网络接入率为28.4%,农村完全小学网络接入率为82.3%,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的网络接入率都达到了90%以上,高级中学和完全高中的网络接入率都达到了100%。在接入互联网的各类学校中,大部分教学点和农村完全小学的网络接入带宽主要在2Mbps及以下;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的网络接入带宽主要集中在2Mbps~10Mbps;高级中学的网络接入带宽主要集中在10Mbps~30Mbps;有近一半的完全高中接入带宽在2Mbps~10Mbps,有近一半的完全高中接入带宽在10Mbps~30Mbps。

调查显示,各类被调查学校共配置计算机33825台,其中,学生专用机22981台,占总量的67.9%,被调查学校平均生机比为18.5:1,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1[2]。被调查学校中有418所学校共配置了1235套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系统,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38.3%,有161所学校共配置了707套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占被调查学校总数的14.8%。不同类型学校“班班通”(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计算机+多媒体投影仪系统)建设情况明显不同,被调查的教学点中,没有学校达到“班班通”水平,农村完全小学、乡镇中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完全高中达到“班班通”水平的学校比例分别为1.67%、4.35%、4.17%、7.27%、21%、16.7%(如图2)。

图2 各类学校教室终端环境达到“班班通”情况统计

3.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

信息技术课程在各类被调查的中小学已普遍开设。调查数据显示,在需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已有86%的学校达到“部分开设”或“按照国家要求全部开设”的水平。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中,不同类型学校开设情况差异明显。90%以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高级中学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80%以上的初级中学和完全高中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70%以上的农村完全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能够按照国家要求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仍有57.4%的教学点、6.3%的农村完全小学、7.8%的乡镇中心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4.教学资源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考试题库和媒体素材资源,有76.9%的学校选择非常需要优秀课件,态度系数为 0.92;有78%的学校选择非常需要优秀教学设计,态度系数为0.92;有76.4%的学校选择非常需要优秀教学案例,态度系数为 0.92;有75.3%的学校选择非常需要考试题库,态度系数为 0.91;有71.5%的学校选择非常需要媒体素材资源,态度系数为 0.89。相比较而言,其中,需求较少的是网络课程、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等。

5.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调查显示,平均有70.85%的教师能够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平均有73.54%的教师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资源的有效检索与下载;平均有67.96%的教师能够非常熟练或比较熟练地运用交流软件(如:QQ、微博、MSN、博客等)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平均有43.06%的教师完全不会加工与处理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平均有39.03%的教师完全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进行教学;平均有34.98%的教师完全不会使用PowerPoint或思维导图等软件整合多媒体资源,说明需要加强这些方面能力的培训。

三、河西五市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信息化建设投资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

河西五市的基层学校(包括各级教学点、完全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数量占学校总数的82.2%,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却只占总投资的36.5%,33.9%的教学点信息化建设投资金额为0,政府投资相对较少,学校又无其他经费来源渠道,导致基层学校信息化环境较差,因此,出现了教学点的网络接入率只有28.4%,生机比达到22.8:1以上,且超过57.4%的教学点不能按国家要求完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较差的信息化环境导致了基层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恶性循环,教师无法获取需要的资源和信息,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导致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越来越弱,甚至使一些教师失去了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信心。此外,基层学校配备的设备更新较慢,设备的交互性等较差,甚至影响使用,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差距。

2.信息化硬件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缺乏科学规划和专家团队指导

河西五市的教育信息化硬件水平整体偏低,而且由于存在资金投入、系统规划等多方面的原因,信息化硬件建设存在盲目性、攀比性等,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视软件平台建设,不能够与学校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3],不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建设资金,市县级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科学的引导与监管,缺乏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缺乏技术过硬、人员构成合理的专家指导团队。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较少,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不高

一般而言,城市地区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比农村地区要好;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比小学要好。调查显示,河西五市80%以上的高级中学、完全高中、初级中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仍有57.4%的教学点和6.3%的农村完全小学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因素很多,其中,学校的计算机数量和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数量是核心因素。调查发现,许多学校是因为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所以才没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当学校有1位及以上的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时,大部分学校就可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且随着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数量的增加,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也逐渐好转。

4.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较少

调查显示,教师最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优秀课件、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案例、考试题库和媒体素材资源等,但从目前的各级各类资源库的使用情况看,真正适合教师教学实际的资源较少,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较多,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版本较多,现有资源不能覆盖所有版本的教材,另一方面是不同的教师对资源的需求不同,对资源的喜好也不同。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本地区甚至本校的资源库,使本地区和本校的优质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外来资源和本地资源同时发挥作用,同时为教师服务。

5.重视硬件环境建设,忽视人力资源建设

调查发现,各市县在大力建设硬件环境的同时,忽视了人力资源建设的问题。河西五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总投资的83.53%用于硬件建设,只有7.19%用于教师培训,呈现出硬件投入过高,教师培训投入严重不足的状态。硬件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但最终硬件设备和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4]。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大基层学校投入,努力缩小城乡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差距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向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进行资金、政策方面等的倾斜支持,更加关注基层学校硬件建设、资源配置、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需求,采取分类、分层、分步实施的建设策略,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逐渐缩小城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促进河西五市乃至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2.组建市、县区专家团队,科学合理建设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要加大投入,更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地人力资源优势,与本地大中专院校、通信企业等合作,组建一批结构合理、理论水平较高、技术水平过硬的专家团队,指导本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能根据本地经济条件和教育的实际情况,使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具有科学性、前瞻性,既不过度建设,又要保证硬件设备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使有限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效益最大化。

3.注重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配置,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质量

积极吸引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学校工作,鼓励在职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自学、培训、进修等方式更新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等,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通过政策支持、提高待遇等方式,提高教学点、农村完全小学的信息技术专业对口教师的配备率。在保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逐渐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学校开不出、开不全、开不好的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差距。

4.整合各种有效教学资源,注重有效利用

根据河西五市的具体情况与实际需要,在充分利用国家、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等各种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收集本地教师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的教学课件、经典的视频案例等资源,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借助各类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使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资源共享[5]。

5.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在加强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关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让硬件建设水平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协调发展。对于在职教师,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培训,合理的培训内容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教师培训的内容应该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经过多方调研,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应该更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尤其要注重实践。

6.加快区域内示范校建设,探索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提出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是为了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区域内也可探索示范校建设,探索适合本区域、符合本地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区域内示范校的建设,更要侧重应用层面的示范效应,探索在本区域条件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已有的信息化资源,使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可探索符合本地区条件的硬件建设方案,研究各类教育信息化设备和资源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权重,为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依据。

河西五市教育信息化现状在甘肃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解决措施对甘肃省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乃至对西北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一定的意义。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们相信未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状况特别是西北地区的教育信息化状况必将会有极大地改观。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838/201209/141670.html.2012-11-12.

[2] 教育部.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3342/201211/144240.html.

[3] 郭绍青,杨晓健等.甘肃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26-32.

[4] 周玉霞,张喜艳等.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远

程教育,2010,(6):54-59.

[5] 周应华.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12.

[编辑:郑方林]

作者:李志明

上一篇: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论文下一篇:数学化思想途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