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信息化建设分析探究论文

2022-04-28

农机技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运用可以提升生产的效率,节省人力投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农机推广和应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了改变现状,就要在推广工作中积极的运用信息技术,全面发挥出其优势,优化推广手段,促进农机技术的深入运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机信息化建设分析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机信息化建设分析探究论文 篇1: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目前,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存在思想观念滞后与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还需立足于现实,通过多种举措确保推广成效,以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基层;农机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农机技术推广是利用技术培训与试验示范等手段,将农机技术进行宣传推广,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与成效,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实际上,农机技术推广是系统性工程,需要基层农业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引导,共同解决群众认识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确保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有序展开。

1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1   观点与技术滞后

首先,在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中,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与专业水平不达标,组织结构不合理。基层农机技术推广者多为农机与机械专业领域人员,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业机械整合了食品技术与生物技术等专业知识信息。受经费等因素影响,推广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严重缺乏系统性,知识结构体系并不完善。其次,受工作环境与待遇等因素影响,人员流动性差,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农机化推广工作停滞不前。

1.2   组织功能不完善

基层农机化推广工作主体多为乡镇行政人员兼职负责,对农机推广工作不重视,导致推广工作趋于形式化。并且,农机组织缺乏互动交流,相对推广服务更注重效益。农机大户、合作社对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差,以成熟农业作业为主。

1.3   农艺与农机结合度差

农机技术的优势发挥也受农艺技术的限制,对此,应当加强两者之间相互结合。但实际上,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与农艺技术人员的互动性差,推广的农机技术与农艺生产方式并不贴合,无法发挥农机化技术的增产增收等作用优势。

1.4   示范力度不足

农业科技发展始终以农民利益为主,农民是新农业技术与机具的使用者,在农机化推广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相关部门在科技宣教与示范户培植等方面并不重视,导致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影响力小,无法让广大农民受益现代化农业生产功能,学习新机具与技术的积极性随之降低[1]。

2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对策

2.1   转变思想观念

首先,需要立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实际,加大农机推广工作的结合力度,尽快完善高效、高产与优势的农业体系,提高群众参与农机化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切实为基层群众致富增收提供农机化服务。其次需引导舆论宣传发展方向,采取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与内容,激发基层群众使用农机技术的兴趣。再利用技术承包合同与说服引导等推广服务模式,逐步取代传统强制性推广宣传的形式。充分利用农机部门责任权利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约束机制。最后深入了解农民生产需求,提高新机具推广宣传的针对性与可行性,向农民灌输“兴机富农”的思想,促使其主动自觉地使用新机具,实现现代农机技术的普及[2]。

2.2   构建一体化推广机制

联合科研院校与生产企业、农机推广部门等机构,通过各自优势发挥,形成一体化的农机产品推广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农机推广工作者的参与性。加强分析機械使用成效情况,收集群众反馈建议作为机械研发与改进参照依据,提高基层农机技术需求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主动消费。

2.3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利用燃油补贴与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手段,拓展农民自筹或信贷资金等投入渠道,确保资金投入成效。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提供院校与农机生产企业等进修学习机会,鼓励推广人员学习市场营销与农业食品等知识信息,掌握艺术沟通交流技术,确保农机技术推广成效。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其成员主要为农民且对当地情况十分了解,易被农民群体接纳,并鼓励合作组织推广性价比高的农机技术,能够确保推广辐射与带动等成果。引进的技术应当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深入到农户中推广,拓展服务领域。优化推广形式,实现以点带面。生产企业加强与经销部门的联系,共同解决推广难等问题;加强农业与农机部门的联系,实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下,建立以市场、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网络,带动现代化农机行业发展。动态分析农机市场发展情况,向农机销售与生产等多方面提供信息化服务,并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农民通过网络可完成农机技术的咨询与选购等工作。

总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同步,成为了中央重要战略部署。尤其是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加大农机技术推广,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显得尤为关键。但制约农机技术推广的因素较多,包括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与资金投入等,为此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加大内外部环境分析力度,逐步摸索出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农机技术推广路径。

参考文献:

[ 1 ] 武开恒.加强农机推广工作促进农业机械业发展探究[J].南方农机,2018,49(22):56.

[ 2 ] 卢达鹏.浅谈提高农机推广工作水平的相关措施[J].种子科技,2019,37(4):175.

作者:黄冰辉

农机信息化建设分析探究论文 篇2:

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农机技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运用可以提升生产的效率,节省人力投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农机推广和应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了改变现状,就要在推广工作中积极的运用信息技术,全面发挥出其优势,优化推广手段,促进农机技术的深入运用,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

1、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应用的意义

第一,可以促进信息技术和农机技术的结合。农机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要素,也是发展趋势,所以,应基于传统农业技术运用的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机械作业的效率和效果,降低农机操作难度。推广人员要加强农机技术的推广,提升农业生产中农机技术的运用效率,推动信息技术和农机技术的结合,促进推广工作的开展。第二,可以提升资源的可用性。现阶段生产资料不足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限制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增加对农机技术的运用,可以减少人工投入,将人工投入到其他产业中。通过推广工作的开展,可以促进机械化工具的运用频率提升,提高效益。在推广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促进农业市场中信息的高效传播,提升信息的利用效率。

2、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策略

2.1建立推广体系

结合现阶段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资源管理现状而言,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实施整合,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能够提升推广体系建设的交互性,避免信息资源垄断和封闭等问题的出现。基于构建信息平台,并对有关的农业机械管理信息工程进行优化,比如,优化工作人员培训系统、农机设备监测系统等,加大管理力度,可以保障系统平台能够稳定的运行,促进信息建设中的共享及沟通,提升推广体系建设的效益水平,促进农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2.2创新推广方式

推广人员应该结合推广的特点,合理的建设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针对县级及以上机构,要由相应的部门实施管理,接受上级机构提供业务方面的指导,结合农业发展特点和需求,不断的创新推广方式,拓展推广途径,进而提升推广的范围和效果。除此之外,推广人员还要了解具体的生产需求,探究主推技术和设备,明确和其相适应的配套技术,有针对性的实施技术培训。推广人员要积极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在促进推广信息化、现代化的情况下,针对农户的问题和疑惑做出解答。还要通过示范基地的方式加强推广,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推广活动,以提升农机技术推广的有效性。

2.3构建云平台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高速的发展中,在推广工作中应该加强和信息化网络技术的结合,提升推广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基于促进推广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云平台,对其建设发展进行规范,有利于农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且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提升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农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提升,再加上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高效的管理产业,体现出农业发展的优势,信息化的农机操作可以促进农机技术整体的发展。

2.4有效的运用监控技术与远程操控技术

以往农机作业在种植中缺乏先进的设备,只能靠作物自身生长,没有能够对其生长进行调节的条件。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改变这一现状,能够实时的监控农作物生长,及时了解其情况,阶段性的对作物生长的各项数据实施分析,做出合理的判断,这样有利于提升种植的科学性,作物产量会得到显著的提升,有利于销售。通过运用远程操控技术,能够有效的节省技术人员的时间以及精力,自动的实施灌溉、播种、监控和收获等,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所以,在农业生產中,要促进远程操作技术和监控技术的运用,减少劳动成本,适应现代化种植的需要,实现增收增效。

2.5改进灌溉技术

以往农业生产中对作物进行灌溉,只能通过人力完成,依据经验把握浇水量和时间,缺乏精准性,使得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影响,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当前要对灌溉技术进行优化,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规律的实施灌溉,把控好灌溉的量和力度,合理的调控灌溉时间,有利于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有关人员基于监督排查灌溉情况,做好记录工作,可以随时对数据实施分析,提升灌溉的精准性,提高产量。

2.6科学施肥

合理的施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通过在推广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更好的把握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基于对土壤情况进行分析,如养分含量、成分,能够科学的规划各种类型的作物,有针对性的进行施肥,提升施肥的科学性,增加作物的产量和收益。最后,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的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效率的提升,提升应用的效果。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现代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趋势,要想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就需要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高效的对农业生产信息实施收集、利用、处理和分析,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农机推广中,同样可以提升推广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农机的运用。所以,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农业发展的趋势,改变理念,加强领导,促进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加强技术培训,给信息技术在农机推广中的运用提供保障。

作者:热比亚·吾甫尔

农机信息化建设分析探究论文 篇3:

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在我国扶贫事业中的影响

摘要 从长远来看,开发智能农业机械是全球的灯塔。 近年来,智能农业机械在中国发展迅速。 着眼于优化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工程的发展,结合智能农业机械的发展和自身的脱贫特点,协助有针对性地脱贫。

关键词 智能;农业机械;扶贫事业;影响

Key words Intelligent;Agricultural machinery;Poverty alleviation cause;Effects

基金项目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级统筹基本科研业务费(Y2020XC10)。

作者簡介 檀律科(1981—),男,安徽安庆人,硕士,从事农业工程类成果转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0-10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正式发文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指示精神。同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1]。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云南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2]。精准扶贫简单来说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靶向定位贫困个体,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精准帮扶,最终使其脱离贫困状态。

精准脱贫相对以往的粗放扶贫而言,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帮扶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实际效果更加明显有效。智能农机装备无疑是扶贫事业发展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最为重要的实现手段,它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国的扶贫事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现状

智能农机装备是指将现代通信技术、软硬件集成技术、遥传感控制技术、大数据云平台技术以及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在传统农业机械上集中体现。它一般具有专业性强、稳定可靠、省力高效、智慧精准等特点,通过灵活高效的操作系统,系统级芯片(SoC)、无线移动传输技术与各种交互传感器配合应用,达到各种作业数据精准获取,进而深度挖掘的目的(图1)。

欧美发达国家在智能农机研发方面起步较早。美国的农业智能化装备研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Illinois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共同开发出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ds)。一个未经训练的普通人,使用该系统能够识别大豆病害症状,并提出管理方案。1985年研究出棉花管理专家系统COMAX-GOSSYM,能在农场内为棉花管理提供咨询,用于确定灌溉、施肥、施用脱叶剂和棉桃开裂的最佳方案[3]。90年代初开始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农机技术装备,政府、研发机构、大型企业成立相关推广部门,大力推行农业物联网技术。目前,美国农场的信息化率超过90%。未来10年,美国将围绕AI识别、AI精准感知、大数据挖掘等关键技术力求智能农业领域的科技突破。

德国于20世纪70年代完成国家农业信息化系统搭建工作,建成了世界先进的从终端到后面数据存储挖掘的成套计算机装备。从2000年至今,德国在农业作业基础算法、作物识别、病虫害防治等众多关键性基础领域中实现前沿性突破。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普及网络化建设,90年代建成全国性的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网络,2010年以后,开始全面布局农业机器人和农业云技术产业,目前在高端智能农机领域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4]。

相比之下,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晚,底子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应用端,基础性研究薄弱。1996年,国家“863”计划计算机主题在原来技术探索和储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以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及推广应用为重点,帮助农民提高种田水平,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益,帮助农民增收增效[3]。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智能农业机械的发展速度迅猛,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发力的良好态势,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从各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给予该产业发展巨大的推动力。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速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更是达到了零增长。中国制造2025 计划将智能农业装备列为十大发展领域之一,未来5~10年,我国的农业机械产业发展主要动力必将来自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的智能设备集成度非常高,可以实现基于GPS或者激光定位的行走控制、图像识别、各种作业参数调校控制、作业效果适时监控、高速移动通信信号实时连接等诸多功能。如美国卫西·弗格森公司研发的产量计量器,能准确收集有关产量的信息,并提供下一季种植参考;日本研制的自动控制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可根据发动机的转速、收割状态等作业参数实时调整作业状态[5]。我国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棉花生产机械研发团队研制的智能棉花打顶机械针对棉花生产打顶需求,基于图像识别等技术,应用神经网络等算法对棉花顶尖智能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打顶控制系统,实现仿形精准打顶[6];种植团队研发的智能化气力式水稻直播机,通过可视化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堵塞、种子余量、机具前进速度等关键参数实时监测,播种作业仅由机手1人即可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作业精度,有效降低作业劳动强度。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它是继2G(GSM)、3G(UMTS、LTE)和4G(LTE-A、WiMAX)技术之后的延伸,具有高数据速率、低延迟、低功耗、大规模设备连接等特性[7]。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产业经济贡献》预计2020—2025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5G支撑应用场景由移动互联网向移动物联网拓展[8]。智能农机装备的相关研发应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5G通信技术在智能农机装备上的应用为我国的扶贫事业的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2 智能农机装备对我国扶贫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智能农机装备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农业科技工业化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由农业支援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重大转变。智能农机装备科研人员怀揣梦想,努力将靠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一步步推向以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为支撑的规模化扶贫事业的发展轨道上,實现了我国扶贫事业跨越式发展[9]。

2.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力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3次重大调整。第一次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压缩粮食作物的比例,鼓励扩大经济作物生产;第二次是在21世纪初,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为主;第三次重大调整始于2015年底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兴农、绿色兴农领域[10]。每一次调整都是我国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节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为主的集约型生产方式。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上转变到“好不好、快不快、合不合理”的问题上。每一次调整都对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也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支撑。换句话说,扶贫事业发展想要做到“稳准狠”就必须依靠以数字化为导向,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提高扶贫事业的发展质量和产出效益

当前,我国扶贫事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总体而言发展质量偏低,量变有余而质变不足,高成本投入和低实际产出以及日益消耗的自然资源产生出越来越难以调和的矛盾。加上几十年来第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原本就比较缺乏的土地、淡水、人力等必要生产资料越发紧缺。长期化肥农药超量使用致使全国普遍出现耕地质量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污染、农产品农残超标等问题[11]。很显然,这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质量低下的农产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和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的要求,从而加剧导致各种问题周而复始地恶性循环。智能农机装备依靠高效精准的作业模式和深度挖掘的大数据平台,实时提出农业生产中的合理化建议,如根据实际农田及周边环境等复杂的变量参数适时给出施肥施药的配比及施药量,有效控制农资投入成本,减少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降低运营风险压力,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优质绿色农产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2.3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我国扶贫事业的主战场。2017年习总书记在《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大宗农作物机械国产化水平,加快研发经济作物、养殖业、丘陵山区农林机械,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显示出党中央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的信心和决心[12]。因此不难看出,国家在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给予了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科技厚望。

2.4 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智能农机装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杆之一,也是缓解农业劳动力短缺,减少用工成本,降低劳动强度,发挥产业化效应,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效益,优化农业供给侧结构重要举措。我国绝大多数贫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产,拓宽贫困人口的收入渠道,提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看,智能农机装备服务社会化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恢复贫困地区青山绿水、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带动特色经济作物产业的发展。从耕种管收运等具体生产环节上来看,智能农机装备能极大地提高了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作业品质、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的主要技术手段、有效减低贫困地区农业生产风险的有力保障、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3 智能农机装备在我国扶贫事业发展中的不足

3.1 智能农机装备成果研发集成难度高、周期长,回报率不稳定

一个成熟的智能农机装备成果从立项到产品上市销售一般要经历很漫长的过程。短则3~5年,长则10余年。不仅高度集成众多高端技术,期间要经历无数次参数设计修改、样机调试、田间小试、中试熟化、成果转化等等一系列流程[13],而且最终投放市场、接受度也是个大大的问号。此外,我国除少数大型国有农机企业具有研发能力,多数研究成果出自国家科研团队。高校科研院所耗时耗力的科研成果往往与市场的需求是脱节的,因此,多数的成果以写论文评职称报奖为主,成果市场转化率不高。这导致目前市场可供选择的成熟产品不多,难以形成带动产业发展的普遍效应。

3.2 农机农艺融合度低

智能农机装备对于农田作业条件、作物种植模式等有较高的要求,比如要求作业田地有一定的体量规模,田间配套设施相对完善,良好的野外作业移动互联通信信号覆盖等;有的机具要求作物在栽种的时候就按照一定间隔排列种植,否则管理收获都无法达到良好的作业效果[14]。然而,这些琐碎而具体的现实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很难一蹴而就。

3.3 农机的地域针对性有待提高

智能农机装备对于作业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同一种机型放着北方可能作业效果非常好,但是到了南方就很一般甚至没办法用;在平原地区效果很好,在丘陵山地地区就没法用。由于其研发难度高和周期长等原因,导致其在目前阶段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15]。

3.4 缺乏适用于特色经济作物的智能农机装备

目前我国智能农机装备主要集中在动力机械或者主要大田作物领域中,如水稻无人植保机械、小麦智能收获装备、无人动力拖拉机等,大多数作物还处于使用传统农机装备,甚至人畜力作业的状态。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在下大力气扶持相关技术的研发,但是到真正投放市场尚需时日。

4 提升智能农机在扶贫事业发展中积极作用的建议

(1)各地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扶贫政策,发挥政策指挥棒的作用,加强农机科研院所及企业的研究目标的导向性,把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难题的需求加入研究思路中,成为影响成果最终功能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加强农业机械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智能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农机农艺融合的意识、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稳定的从业人员结构是智能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决定了智能农业生产的生产方式和整体水平。

(3)稳定政府专项资金用于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的持续供给。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相关一系列的研发优化修缮工作才能得到长久的维系,智能农机装备的推广普及基本面貌才能从根本得到改善。

(4)围绕地方特色农业开展耕种管收储运等环节的关键性技术攻关,切实助力智能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的整体水平,发挥智能农机装备作为扶贫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艳玲.习近平扶贫新论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和精准扶贫[EB/OL].(2016-01-03)[2020-06-25].http://news.china.com.cn/txt/2016-01/03/content_37442180.htm.

[2] 李婧.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EB/OL].(2015-08-04)[2020-06-25].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508/04/t20150804_6121868.s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电脑农业”:现代化农业的试金石——电脑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EB/OL].(2002-11-13)[2020-06-25].http://jiuban.moa.gov.cn/fwllm/jrsn/200211/t20021113_24938.htm.

[4]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J].信息化建设,2006(6):50-53.

[5] 郑文钟.国内外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发展现状[J].现代农机,2015(6):4-8.

[6] 郝延杰,石磊,曹龙龙,等.棉花顶芽识别定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11):72-78.

[7] 周一青,潘振崗,翟国伟,等.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标准化展望与关键技术研究[J].数据采集与处理,2015,30(4):714-724.

[8] 张辛欣.我国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EB/OL].(2019-06-06)[2020-06-25].http://www.gov.cn/xinwen/2019-06/06/content_5397978.htm.

[9] 智能化农机装备——农业现代化“推进器”[EB/OL].(2014-09-03)[2020-06-25].http://www.nongcun5.com/news/20140903/32036.html.

[10] 乔金亮.农业调整重在优化经营结构[N/OL].经济日报,2018-05-09(009)[2020-06-25].http://www.xinhuanet.com/food/2018-05/09/c_1122804290.htm.

[11] 农业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EB/OL].(2015-01-30)[2020-06-25].http://www.moa.gov.cn/nybgb/2015/san/201711/t20171129_5923389.htm.

[12] 檀律科,胡良龙,郑砚砚,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我国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7):90-93.

[13] 贾小京,褚红春.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新途径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7(6):141-142.

[14] 杨旭志,陆华忠,吕恩利,等.农机农艺协同融合机制与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8):4886-4889.

[15] 殷炟.农艺农机结合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9(2):18-19.

作者:檀律科 胡良龙 刘勤 郑砚砚 王叶萌

上一篇:专家系统个性化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财务人员素质与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