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教育改革论文

2022-04-15

摘要:改革因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推进。自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同时,随着这一战略布局的实施,对公安队伍建设及其工作机制的完善形成了新的更高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公安教育改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安教育改革论文 篇1:

公安教育改革与发展路径解析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飞速发展,促进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国公安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由于基础薄弱、人才缺乏和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公安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步伐还不是很快,尤其是长期以来公安高等教育与公安工作脱节,公安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跟不上公安工作改革发展需要的问题比较突出。

【关键词】公安教育 改革与发展

一、公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背景和现状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关心公安教育改革和公安队伍人才培养。2015年,《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其相关改革方案,中央已经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发展理念、定位目标、基本方针、政策要求和工作措施。

根据《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的内容,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二、当前公安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学脱离实践

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课程,从师资上来说,这些老师都是按照教育部的规格招进来的地方大学毕业的高校学生,他们根本没有公安实践,和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安院校,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根本不听讲的现象很多。

三、公安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对策分析

1.坚持制度创新,推进公安教育发展

为了更好推进公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必须不断坚持制度创新,实现公安教育发展的新台阶。

一方面,要打造品牌,发展具备地方特色的公安院校。针对犯罪问题,不同的国家情况不同,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单单依靠公安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办出公安教育的特色,为我国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

另一方面,不斷创新公安院校职称考评机制。公安院校应该在充分为任课教师考虑的基础上,建立以警衔为依托,以晋升为主线的考评细则,扩大考评的深度和广度,实行淘汰制,提高公安院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持。

2.积极引入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所谓的“双师”就是指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为了适应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必须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研究机构人员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本校公安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任课教师走出去,深入到公检法等部门进行调研和学习,及时了解这些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

3.完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公安院校应该从当前公安教育的发展实际出发,加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结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第一,强化公安实习基地的建设。作为未来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公安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为公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因此,公安院校必须集中主要资金,强化投入力度,购置器材和设备,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第二,教材编写和课程指导方面,要按照学科建设的主线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删除重复的、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新的公安教育课程需要增加课程内容。

第三,应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管,制定以公安专业能力为内容的技能考试标准,探索产学合作的教学方式,提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公安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4.逐步缩减规模,实现和谐发展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服从服务于公安工作,服从服务于公安队伍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公安人才的培养基地、在职民警的培训基地和公安理论与公安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

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政治建校和警务化管理,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授衔的人民警察必须纳入公务员管理。要强化警务化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牢记公安教育的核心是铸就忠诚警魂;再次,要根据公安院校的发展实际,优化招生流程,合理控制招生规模,把招生环节与入警环节融合起来,实现两者的有序统一。

参考文献:

[1]孟勤.实践性教学是公安教学改革的突破[J].公安教育,2008.

作者简介:

李志刚(1963.8-),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大学,湖南警察学院警务指挥与战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警察战术、警察体育。

作者:李志刚

公安教育改革论文 篇2:

公安教育改革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摘 要: 改革因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推进。自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出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同时,随着这一战略布局的实施,对公安队伍建设及其工作机制的完善形成了新的更高挑战。为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新要求、推动公安事业取得重大发展,必须紧抓机遇、深化公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当前公安教育与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全面深化公安教育改革、完善公安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公安教育; 改革; 人才培养

一、公安院校教育改革背景和现状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关心公安教育改革和公安队伍人才培养。2015年,《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及其相关改革方案,中央已经审议通过并印发实施。进一步指明了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发展理念、定位目标、基本方针、政策要求和工作措施,这也为深化公安教育体制改革和推进公安队伍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①

根据《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的内容,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体现人民警察职业特点、有别于其他公务员的人民警察管理制度。到2020年,基本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管理制度体系,实现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和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①

当前,陕西省公安院校及其公安专业主要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和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的相关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两所院校为陕西省乃至全国公安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促进地方公安司法工作开展输送培养了一大批公安警察人才。但我们应该认识到:首先,这些院校在办学层次上,陕西警官职业学院属于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主要进行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只有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属于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公安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公安类专门人才以满足行业需求。其次,在公安院校毕业生就业上,大部分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执法部门及公安消防部队、武警边防部队工作,而依据当前公安民警招录体制,毕业生一般都必须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到相应机关就职,高等职业学历往往成为很多毕业生的就业障碍,使得他们无法与普通本科层次公安专业毕业生进行竞争。

以“公安院校改革、公安人才培养来服务于陕西公安事业发展”为主题,陕西省公安院校坚定公安定位,发展公安特色,重视教育目标,积极参与和进行公安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和完善全省公安教育制度和体系。深刻研究和领悟《意见》内容和精神,才能成为地方公安教育改革发展的引路人。通过学习调研,笔者对陕西省公安院校教学改革、体制改革进行了思考并作了一些分析。

二、新形势下公安教育改革和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公安院校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覆盖面窄,趋同化倾向严重,基础学科发展不足

学科专业是现代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的顶层设计,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公安院校的办学宗旨主要以服务于行业需要为目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大量的公安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发展靠前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但是从该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校特别是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行业性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结构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专业基础学科发展起点低、专业设置单一等问题严重。[1]基于已有资料查明,公安教育在专科层次的院校中,江苏、上海等地的公安专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先进,居于全国同等院校前列;但也能明显地看到,在本科教育层次中,多数院校发展相对缓慢,难以满足社会对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在各级本科教学培养中,公安院校传统的“优势特色专业”主要是“治安学”与“侦查学”等学科,这导致全国各公安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趋于同质化,无法体现教学培养的基础与特色,将直接导致院校发展与地区就业需求相矛盾,但院校办学“基础”与“特色”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毕业生的就业都有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因此,公安院校在改革中科学认识二者关系,是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必须首先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此外,大多数公安院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对学科专业研究较少,理论基础较低。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基础理论学科在整个公安院校的学科体系中研究较少,使得公安院校学科专业特色发展缓慢、原创性差。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公安院校的个性与特色,从而不利于相关院校的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这些院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也必将趋于老化,无法适应多学科交叉发展与复合型人才整体发展的教育目标实现。

(二)公安院校毕业生在就业上面临“专业”与“就业”不对口

高等院校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及其定位是不断发展的起点,对学生毕业后就业去向的问题起决定性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公安院校以服务和满足行业需求为培养、发展目标,培养了大量公安应用型人才;但另一个事实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犯罪等各种新型犯罪形态和犯罪工具不断出现,这些都对公安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形成了新的更大的考验,因此,高等院校教育不断面临新的发展与挑战,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专业和职业选择一致性难度越来越大。

如果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无法得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影响到公安院校的招生,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公安教育系统的发展。一方面,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导致公安院校招生数减少,生源质量降低,而且给在校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发展感到前途渺茫。主要表现为在学校学习期间学习主动性不足;同时,公安院校教学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呈下降趋势,造成公安教育系统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从公安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率来看,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②这不仅是当前的制度设立问题,更是人们思想认识问题,从深层次来说,主要表现为教育培养与毕业生观念中“专业”与“职业”的选择问题。专业教育主张使学生在学校教学与培养中掌握公安某特定专业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对于公安院校而言,职业教育主张重视公安基础教育,但这与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职业教育是不同的,该教育理念主要是侧重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岗位所需通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公安院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正面临着继续发展专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的选择,即继续坚持当前体制,培养与警察职业甚至对应岗位的专业实践人才,还是倾向于强调宽厚的基础教育,主张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使其具有广泛职业适应性和选择性的全面人才。[1]过于强调专业需要,会导致公安院校的发展更加缓慢,无法跟随社会对公安人才的需要。而过于强调职业需求,也可能导致教育培养脱离原有专业的支撑,失去专业特色。因此,针对公安院校毕业生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在公安教育改革背景下,也是每所公安院校需要重新思考和界定的問题。

(三)相关公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突出

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新的社会形势也是千变万化,需要有新的理论知识来丰富和指导社会实践与工作。仅仅依靠在职教师的教学研究,难以及时和准确地发现公安工作中的新变化、新问题,同时,公安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也难以及时反映于教学和形成新的理论知识,造成公安院校教学教材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2]在全国进行教育体制深化改革和普及教育的大环境下,就公安院校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程任务,还要体现出地方和专业公安办学特色。目前,在职教育方面,学生们往往为了考学历等目的,而非真正学有所长,将所学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导致教育培训内容流于形式,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很难做到提升自己职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由于相关理论研究不足和培养应用实践警务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学中出现机械性将本科教学内容压缩化的现象,导致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同质化,无法达到国家对于公安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再有,我国东西中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省情特点,对于公安学生的培养教育内容也是复杂多样,往往缺乏统一的基本培训标准和特色培训内容划分。从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公安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在大多数公安院校的教学过程当中缺乏相关的实践锻炼,学生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难以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或者虽有相关的实践锻炼,往往由于执行不到位,导致流于形式。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应用问题尚未形成体系,这对高校开展公安学生实训教学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也造成影响。

(四)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缓慢和缺乏连续性

之前我国公安法学基于其服务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加之由于其专业本身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及其良好的就业选择,多数公安高校的专科或者本科毕业生在其毕业后往往会直接选择参加工作,仅有少部分同学会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导致公安法学在理论发展和科研方面发展相对缓慢,不利于构建完善的刑事侦查体系。[3]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新型犯罪形态借助于高科技,呈现出了复杂性强、侦破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并且其发展态势在不断强化。如果相关公安高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无法及时学习、掌握和应用到最新的科研发展成果,在以后侦破案件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专业能力有限,认识、分析问题的视野较窄,使得案件侦查的难度加大,侦查效率变低。另一方面,高校工作者由于缺乏科研交流的机会,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技术和侦查方法,使得相关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较差。

在教师队伍方面,主要表现出一是我国公安院校缺乏高素质高水平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当前,一些公安院校教师往往都是照本宣科式讲授,无法全面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二是多数高等院校教师往往是从校园毕业后直接到另一所学校的学习工作过程,缺乏在基层实践工作的经历,对一线公安工作者的工作情况缺乏真正的了解,导致在教学研究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良好地结合統一。最近即使一小部分教师经过一到两年时间的下派挂职锻炼,其对公安工作实践的了解也局限于表面,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对学习动力和热情不高,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学习。最终,这使得学生无法达到公安基层工作的要求,无法满足公安工作中的高实战技能需求。

三、完善公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措施

全面深化公安教育改革是我国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教育战略选择,是对公安教育方式认识上的重大飞跃。当前,公安教育改革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坚持科学定位、规范发展、质量提高、合理布局。公安教育体制改革是公安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安教育体制发展需要制度支撑和人才支持。在制度逐渐健全和完备的当今社会,公安教育院校人才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对于公安教育改革的调整和约束有决定性作用,是引导其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拓展思路,转变观念,明确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公安院校作为我国公安专门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公安人才的重要责任。在新形势下,公安院校改革发展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变化,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发展的需要和在实际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准确把握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相关公安高等院校的发展不仅要通过国内公安司法实践的经验来完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公安教育和院校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并结合我国国内的情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公安院校,努力培养出能够适应基层公安机关工作需要的全面性实践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基于当前公安教育体制和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急需构建和改革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公安学生的学历层级和综合素质,做到科学定位、明确目标,重点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特色性。为此,公安院校要紧紧抓住培养综合能力和基本技能的目标,加大对公安教育的教学资源和经费投入,发展立足地方,面向全国的公安专业院校。基于服务公安实战的原则,借助于满足行业需求办学的优势和国家的支持,明确工作职能和重心,促进公安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推动我国公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基于相关公安高校在公安人才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公安教育改革将被赋予更高的历史使命。在公安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单纯理论化的教学模式必然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是指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升华到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的过程,其在公安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一环。公安高校实践既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演练”,也包括公安工作中的实战。实战既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的严格检验,也是对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严格检验,更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严格检验。

相关公安高校在公安教育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新时期公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公安院校教育管理制度和培养方式是发展核心和重点。上级教育主管与领导部门和地方同级党委和教育部门应统一结合起来,保障给予高校教育经费投入和发展激励自主权,保障其招生、科研、学生实践、就业的顺利发展。其次,公安高校管理体制的成败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和院校的发展。因此,公安院校要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教学培养、学生服务和师资建设的关系,明确重点、有机统一,来保障学校的发展。最后,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注重创新发展公安部所要求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方式培养,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体能素质,熟练掌握队列指挥、擒拿格斗等警体技能。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将用人和选人密切地联系起来,也有利于突出公安高校在培养公安专门人才中的作用,更有利于推动公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坚持制度创新和人才引进,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实现公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实现公安教育的发展迈入新平台。首先,公安院校要树立和维护自己的教育品牌,发展具备地方特色的公安院校和学科专业。针对实践中出现的层出不穷的犯罪问题,要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公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局限性,单单依靠对公安工作者进行公安教育培训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另外,我国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历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个地区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和实际情况,办出公安教育的特色,推动公安教育立足地方、面向全国、长远发展。其次,应不断提高公安院校教师的能力,不断创新公安教师考评机制,发挥教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基于传统考评模式的影响,当前公安院校的公安教师职称考评机制缺乏有效性,有些学校通过每学期由学生对教师进行打分评定,有些学校通过学评教综合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说,公安院校应该在充分为任课教师考虑的基础上,建立以教学为基础,警衔为支撑,以晋升为激励的考评规则,在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过程中,应完善并严格适用相关的考评细则,与此同时扩大考评的深度和广度,实行末位淘汰制,提高相关公安院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公安队伍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奠定和提供强大的支撑。

积极引入和发展优秀教师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公安教育要坚持规模合理、强化特色、着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品质的发展方式。[4]在公安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对我国的公安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着力培养和引进学科基础理论深厚,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①为了适应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目标,必须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5]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强与相关司法机关密切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进入高校任教、讲课。由于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故可以弥补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公安高校教师的发展,加强对教师培训和深造的持入力度,鼓励教师深入实践,到基层司法机关工作锻炼,促使其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此同时,有利于其了解实践中对公安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保证其对学生的培养结合社会的需求,促进学生对公安工作的认识和及时作出职业规划选择,适应社會的发展需求。

(四)完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公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努力打造与公安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完善课程结构设计要和教师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知识考核、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公安院校应该从当前公安教育的发展实际出发,加强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课程结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第一,强化公安实习基地建设。作为未来公安专业人才实践的摇篮,公安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为公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因此,公安院校必须集中主要资金,强化投入力度,购置器材和设备,满足实践教学需求。[4]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和校外机构单位进行联系和合作,保证和推进学生实习环节能够顺利开展。第二,教材编写和课程指导方面,要按照学科建设的主线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删除重复的、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新的公安教育课程需要增加课程内容。

(五)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公安院校应该建立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管,制定以公安专业能力为内容的技能考试标准,探索产学合作的教学方式,提倡“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公安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各高等院校逐年扩大招生已经发展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但是,随着招生数目的扩大,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却呈现出下降趋势,这样不仅不利于高校教育的发展,更是违背了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教育发展目标与理念。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公安院校教育首先应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的目标定位。公安高校作为我国培养公安人才的教育发展基地,在党的领导下,公安教育要坚持做到服从服务于公安工作,服从服务于公安队伍建设。在培养理念方面,公安教育要保持与公安队伍的密切联系,要不断强化学生警务化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牢记公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卓越公安人才,铸就忠诚公安警魂。其次,公安教育改革体制上应逐年缩减院校招生规模,坚持人才培养精英式教育方式。并根据社会发展对公安人才的实际需要,相关公安院校应当逐年优化招生流程,合理控制和调节招生规模和数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实现教学与实践两者的有机统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公安工作实践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根据政法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公安工作现实情况的需求,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①对于复合型警务人才不仅仅要求具有多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并且需要能够将专业知识与能力素质进行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和贯通,将其转化应用于工作实践中,将所学知识上升为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有机统一并发挥综合作用。目前,针对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的人才培养,一些公安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清、认识偏差等问题,主要存在两种倾向 。[6]一是强调学科型的倾向。教学培养模式和方法仍旧遵循普通教育的理念,沿用本科、专科普通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体系,或者只是根据本(专)科的相关专业进行细化压缩。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属于研究型的学术性人才,而不是属于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过多地强调运用型的倾向。一些院校片面地强调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把公安理论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打乱,把各个知识点逐项归入警察职业技能的各个环节中。这种教育模式虽然体现出了公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多样性,但忽略了教育的综合性、互补性和系统性,混淆了“应用型”和“运用型”的培养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而培养“运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模式则属于专门职业教育。专门职业教育适用于在职民警针对公安工作某个方面的短期培训,如刑侦、治安等业务内容的培训、警务综合平台应用培训等等。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的定位应当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既不能搞本(专)科普通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局限于某岗位、某技能的专业职业教育,要找准培养目标定位,建立一个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提高警察业务能力满足和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深化公安院校教育改革,创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不仅事关我国公安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而且对我国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具有重要指导和实践研究意义。因此,公安院校教育机制改革要做到外交内强。所谓外交,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其他公安院校、公安基层组织乃至社会的交流合作,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做到明确目标、达成共识。合作共赢、服务社会。所谓内强,就是要结合时代发展和掌握引进最新技术,重点发展地方公安高校特色专业和学科,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研究,不断提高学科理论层次,深化理论研究,为人才培养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积淀和创造理论源泉,立足当下,促进学科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胜.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视域下公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2,(1).

[2]郭宝.构建国际化视野的现代警察大学[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4):1-6.

[3]管瑜珍.政法院校招录体制改革下的公安法学教育改革[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6):182.

[4]孙琳.关于深化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研究,2015,(9).

[5]王平生,秦立强.关于公安大学发展总体定位的若干思考[J].公安教育,2006,(3).

[6]康杰,李鑫磊.职业化背景下公安高校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4).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作者:齐晓亮 刘学涛

公安教育改革论文 篇3:

完善公安继续教育 推进公安教育改革

摘要:在新一轮公安教育改革中,公安院校将由单纯的学历教育转向以培养公安职业技能为主的继续教育。为使公安继续教育良性有序地发展,本文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继续教育;公安教育改革

2008年11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警学院等17所公安院校相继举行了首届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新生开学典礼。从众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和军队退役士兵中经严格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入学考试单独组织,一并进行)选拔出的4300多名新生,一入校就具有了国家公务员资格和预备警官的身份。他们属于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培训费、服装费均由国家负担,并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在公安院校接受一年半的专业培训和半年的实战锻炼,取得公安专业学历(或二学历)后,即到定向招录的公安机关办理入警手续,成为一名正式警官。此举标志着全国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也预示着令人瞩目的公安教育改革即将全面铺开,这在公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次公安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三个重心的转移”,即公安教育重心从职前教育转向职后教育,职后教育重心从学历教育转向专业培训,专业培训重心从注重理论学习转向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公安教育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为公安一线培养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警务人才,促进公安队伍的职业化、正规化建设。这次改革涉及到公安院校招录对象、招考方式、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公安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师队伍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举措之多远甚于历次公安教育改革。

在计划经济时期,公安院校长期以职前学历教育为主,学生享受“统包统分”的政策,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公安部门或其它部门工作,即“一学定终身”。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后,依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被取消,代之以双向选择、竞争就业的市场化人才配置的机制。国家公务员招考面向社会,实行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政策,公安院校学生的“铁饭碗”被彻底打破。尽管公安院校为加强市场的竞争力,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革,如成人院校转为普通院校、中专升格为大专、大专升格为本科。但公安教育改革始终围绕院校升级、升格、扩招做文章,没有认真研究分析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和公安工作的走向,没有根据公安一线的实际需求招录人才和安排教学,仍立足于经院式的学历教育、理论教育,与公安工作实际严重脱节。这种只求学历,不求实际的经院式教育模式既浪费了公安教育资源,又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创新与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公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治安形势的急剧变化,使公安民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仅凭职前一次性学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顺应公安工作的发展变化。所以,科教强警、终身学习的氛围已在全国公安机关形成,在新一轮公安教育改革中,继续教育必将脱颖而出,成为公安教育的主力军。事实上,公安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凸现出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全国公安民警知识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制约了公安工作的发展创新。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各级公安院校大力兴办成人函授教育、远程教育、自考、电大、夜大、专业证书班等,通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使在职公安民警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学历层次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公安工作跨越性、创新性发展。

时至今日,公安继续教育并未因成人学历教育萎缩而停滞不前,而是紧密围绕公安部提出的“深化公安教育改革,从实战需要出发,建立起适应警务工作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公安特色”,“要把职业培训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突出任务来抓”的要求,与时俱进,另辟蹊径,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公安继续教育的新路子。已初步构建从职前预备警官培养,到初任培训(大学毕业生、军转干部、优秀士官和其他调入人员)、晋升培训(职务晋升和警衔晋升)、专业技能培训(各警种业务技能培训、各岗位业务技能培训)的模式,加之目前17所试点公安院校正在进行的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一个覆盖全国涉及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对象、不同培养目标,分级管理、分级培训的公安继续教育网络业已形成。并以其灵活、实用、高效的特点,日渐受到公安一线的青睐,为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保证公安继续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承载起新时期公安工作所赋予的艰巨使命,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公安继续教育:

一、必须建立一支既会教学又懂实战的教官队伍才能保证公安继续教育的长足发展

公安继续教育突出公安职业化教育,突出实战性教学,不同于职前学历教育。职前学历教育注重教师的学识水平、理论素养、科研能力、演讲技巧与口才,培养的是学者型的师资队伍;继续教育注重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教师不但会教,还要会训、会练、会战,培养的是教官型的师资队伍。在当前公安教育改革中,公安院校教师必须完成从学者型向教官型的转轨。从公安院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看,差距很大。绝大多数教师是政法院校和地方院校科班出身,并且一到公安院校就登台授课,经过多年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但他们普遍缺乏实战经验,除少数教师到基层调研、实习过,大多数教师长期呆在学校,照本宣科,不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和公安工作实际,他们在短期内很难胜任实战性教学。另一方面,公安院校急需富有实战经验的公安一线优秀民警来院校任教,但由于受体制、编制、待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无法落实。

为切实解决公安教师队伍结构单一,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警察院校的所有教官都需要警察机关和警察院校推荐、考核选拔。全国各级警察院校的教官都是从优秀警官中选拔出来的,在从事2—3年的教学工作后,仍回原岗位工作。美国警察部门也十分重视高素质教官队伍的建设,对教官的选拔非常严格。他们招募有大学文凭和5年以上警龄且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资深警官担任专业教官,这部分专业教官约占全部教官的70%。我国与日本、美国的国情不同,不能照搬照套。我们可以实行公安院校教师和公安一线的优秀民警双向交流的制度,即教师到一线挂职锻炼,一线优秀民警来院校任教。对教师可以采取调研、锻炼、教学三结合的做法,将教师分期分批交流到治安形势复杂、犯罪多发地带的刑警队、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挂职办案,不固定时间,形成长效机制。有课时回校上课,无课时在挂职单位办案、调研。在校是教官,在实战单位就是刑警、治安警、社区民警。通过培养锻炼,强化他们的实战意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保持专

业知识的及时更新与灵敏的专业理论嗅觉,发掘、总结实战部门的经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解决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明显提升。

同时,对公安一线学历层次较高、实战经验丰富、愿意献身公安教育事业的优秀民警摸底排队,并组织试讲,从中选拔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佼佼者来院校任教。对于选拔的优秀民警既可以采取不固定期限(长期任教)的做法,也可以采取固定期限(任教三、五年后再返回一线)的做法。并想方设法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公安继续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二、大幅度压缩公共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科学地设置专业课程,突出公安专业特色

目前公安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公共课过多,专业课过少;基础理论课过多,业务技能课过少;重复交叉课过多,创新特色课过少。因长期从事职前学历教育,许多公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贪大求全,每个专业均设置几门到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程,甚至超过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整天忙于应付各种理论考试,使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状况在公安院校由职前学历教育转向继续教育后有所改进,但离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警务人才的目的和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公安继续教育应紧密结合公安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首先,公安院校应大幅度缩减公共、基础课程。此次公安教育改革已经明确,今后公安机关主要从地方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公务员,他们已接受过系统完善的公共、基础知识的教育,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公安院校只须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无须再进行重复内容的学习。公安院校除保留少量的与培养民警政治信念、忠诚意识、献身精神、纪律观念、顽强意志、职业素养相关的公共、基础课程外,其它均应砍去。

其次,公安院校要“走出去,请进来”,由封闭式办学变为开放式办学。公安院校应深入公安一线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治安形势,参与基层民警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开展追踪调查,召开不同警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座谈会,广泛征询实战部门对公安继续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详细的论证,以保证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合理性、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以设置大公安专业,培养公安通用型人才,拓宽学生工作适应面为抓手,打破学科体系界限,压缩基础理论课程,剔除陈旧、过时的课程、合并过于分散的课程。将公安工作的新成果、新经验引进课程教学,突破传统实践课程和内容体系的桎梏,设置与现代警务运作机制相匹配、与现代警察岗位能力结构相适应、贴近实战的课程。如《警察战术与指挥》、《警察查缉战术》、《群体性事件处置》、《人质解救术》等操作性、实战性强的课程。课程经整合后所挤出的大量空间,可以充分安排实训教学,以达到公安教育改革提出的实训课程比例应占到总体课程的50%以上的要求。

三、围绕提高警察职业核心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训教学

公安继续教育要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在理论基础上的知识运用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公安工作所必需的应用操作能力,如行政执法能力、治安管理能力、侦查破案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更新知识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公安继续教育只有始终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为教育工作的主线,才能培养出受公安一线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警务人才。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变抽象深奥的理论教学为形象直观的实战性教学。

如在《犯罪心理学》等较为抽象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聘请一线破案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切实掌握各类犯罪人作案特点、手法、心理及其防范策略等等;也可以设置各种模拟犯罪现场,由教官提出情况,将学生分为警匪双方,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进行犯罪心理的描述和分析;还可以把学生带到真实的案发现场和犯罪的多发地带,由办案警官和教官现场演示、讲解。另外,还可实行互动式教学,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当小教官,在他们准备充分的基础上登台授课,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在《公安实用法规》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公安实际,针对基层公安机关经常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使学生融会贯通;在《警察查缉战术》等需要团队合作的课程教学中,教官通过设计各种复杂的情况,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协同意识。在《法医学》、《痕迹检验》、《刑事照相》等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中要加大实训教学的力度,使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在实训教学中要努力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新模式,精讲多练,将大量时间用于案例分析、座谈讨论、沙盘作业、现场推演、实地对抗演练、仿真情景模拟以及到公安一线参观、实习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毕业入警后即可投入实战。

作者:于 力 孙书洁

上一篇:汽车营销发展论文下一篇:三农问题认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