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非常时期”中小学校延期开学,学生居家学习。长时间的封闭生活,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认知、情绪情感及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由于学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课,常态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都不能使用,這就必须加以调整,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秦岭深处的“空中课堂”

“对着一块电脑屏幕,课会上成啥樣?”“教师如何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怎样保证学习效果?”自从知道延缓开学,需开展线上教学后,宁陕的师生家长们好奇中有不少疑虑。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纷纷延迟开学,地处秦岭南麓的宁陕县跟全国大多数中小学一样,将课堂“搬”到了网上,用一台电脑架起师生交流沟通的桥梁,有效阻断疫情蔓延。

宁陕,这个率先在国贫县实现15年免费教育,填补了乡村早教空白、转变了贫困乡村0~3岁婴幼儿粗放养育方式的山区小县,连日来,正以全县中小学生为中心,全力打造“空中课堂”,让最优质的学习资源,随着全民战“疫”的暖流一起汇聚在秦岭上空,越过山头,走进千家万户,打开孩子们的求知新世界……

资源共享 高效“空中课堂”

宁陕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如何让全县26所中小学、14个教学点的7千余名学生足不出户,在家通过手机或电脑就能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成了战“疫”期间,该县贯彻落实“停课不停学”工作的核心问题。

为此,宁陕县教育局制定印发了《宁陕县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宁陕县关于解决部分不具备同步在线学习条件学生学习问题的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夯实疫情防控,对“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工作进行重点安排。

以宁陕小学、城关初中、宁陕中学3所学校为龙头,搭建“空中课堂”网络平台,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备课领导小组,精心准备课程资源到统一平台,结合宁陕教学实际,周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统一课表和教学计划。

精心挑选全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148人组成教学团队,担任教学直播,按年级、分学科每天定时通过“阿里钉钉”平台推送3~5课时教学视频,供全县各学段学生线上学习。

将全县学生按年级纳入班级群、大学区授课群,各学校围绕教学计划,建立班级群,组织本班学生在线听课、进行资源推送、作业布置、点对点在线答疑、作业批改、网上测试等方式确保网上学习效果。

协调网络运营商支持,保障网络畅通,争取流量优惠政策。成立技术支持团队,帮助直播教师们解锁线上教学新技能,开通咨询热线和微信群,全天候在线解决学生及家长收看过程中出现的故障。

县师训教研中心成立直播课堂“诊断”团队,分学科、分学段开展线上听课指导活动,为直播课堂“把脉”并开出“良方”,确保直播课堂达最佳效果。

对全县69名不具备在线同步学习条件的学生,通过捐赠终端设备、编制导学案、发送讲义、电话沟通、编辑短信等方式点对点为学生推送自学任务、疫情防控知识,适时督查学习效果,答疑解惑。因信号原因无法同步的,将CETV-4空中课堂教学节目课程表、陕西广电电视课堂频道提供的教学节目及时传达给学生及家长,并督促提醒按时收看,确保与线上学习同步。

2月5日起,宁陕县初三、高三“空中课堂”陆续上线,2月12日,全县实现了小学、初中、高中12个年级全覆盖。

精心打造的网课,涵盖了全学科多学段,课程内容以复习巩固和新知识预习为主,包括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专项练习,同时增加疫情防护知识普及,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

“上课的都是名师,抓的重点和难点很有针对性。”每次上课,太山中学杨同学都会很扎实地做好笔记。“教学亮点多,每一节都达到了赛课的水准。我要通过找别人的亮点,补自己的短板。”长坪小学李老师说。

“网络直播作为一项临时应急措施,需从实际出发、科学安排,合理选择学习资源。实施错峰教学,缓解了网络拥堵,减少了直播卡顿、网络掉线的问题,确保了网上直播教学井然有序。待正式开学恢复课堂教学后,各校要精准分析学情,认真对学生居家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将‘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宁陕县教体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石功赋介绍。

致敬英雄 培育“红色”情怀

面对疫情的严峻形势,老师们利用线上辅导时机,致敬抗“疫”英雄,引导培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拓展线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召开线上主题班会,通过播放身处抗“疫”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武警官兵、医护人员、火神山医院建设者等“逆行者”的英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和感人壮举,领略“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中国精神,引导学生为所有“逆行”的英雄点赞,为武汉加油。

引导学生关注了解身边的抗“疫”英雄,通过书信、绘画、书法、手抄报等作品,为在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的宁陕200余名党员干部、400余名卫生健康系统医护人员、180余名公安民警、辅警们致敬礼赞,感谢他们为了全县人民的健康安全,舍小家顾大家,不顾个人安危坚守在一线;号召同学居家期间争当热爱学习、宣传防疫知识小先锋,珍惜每一寸光阴,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做出应有贡献。

举行千人同升一面国旗仪式。直播中,宁陕小学大队辅导员贺娟老师把升旗仪式搬到了线上,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来自宁陕11个乡镇,68个行政村的4323名小学生,自发地起立、唱着国歌向缓缓升起的国旗,敬队礼或行注目礼,用特殊的方式为祖国加油,祝福祖国早日渡过难关。

德育实践 传递教育温度

“空中课堂”上课的日子,宁陕各学校面对疫情,抛出“德育作业”延伸版,引导学生把疫情进展、专家访谈、防护知识、人人参与疫情阻击等当作“教材”和一场巨型的社会实践课,进一步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凝聚师生“战疫”信心。

布置德育作业,引导不同年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围绕“新闻疫情我知道、知恩感恩懂回报、我是整理小达人、我是我家小主人、我是我家小厨师”等,选择相应实践内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宅”在家也能有一技之长,同时,安排学生帮父母洗一次碗,给父母洗脚、捶背、揉肩……在实践中传递教育温度。

学习防疫知识,做好抗“疫”防护。围绕怎样正确佩戴口罩、家中如何做好消毒、如何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怎样洗手、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出门在外应该如何预防感染等问题进行讲解和交流。同时,要求学生遵守疫情防控要求,做到不出门、不聚餐、不串门、不聚会、不吃生食野味,做好居家防护。

通过眼保健操、线上教做健身操等方式,指导学生加强锻炼,缓解线上听课疲劳,增强体质,抵抗病毒侵袭,有效保护自身健康安全;鼓励每周学唱一首健康向上、正能量满满的歌曲,让灵动跳跃的音符打破“战疫”时期的沉闷。

搭建平台 开出“心理处方”

“别人打喷嚏、咳嗽时,我就觉得自己要被传染了。我的担心正常吗?”“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或家人需要心理调适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师生们心头难免会出现一些疑虑。

对此,宁陕县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心理咨询平台,针对广大学生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疑虑进行专业研判,找出应对举措,并通过线上教学、电话沟通、钉钉远程教学、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同时,对心理辅导服务的联系方式、全国各地心理援助热线信息进行公布。

全县每所学校均建成了心理咨询室,落实专、兼职教师,对学生成长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开导,帮助他们进行意愿倾诉,情绪宣泄,还在不同学段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阴影下的心理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我们的心理健康教师会帮助大家采取一些适当措施缓解压力,并通过电话、QQ、微信等平台做孩子的知心人,在他们遇见困惑和情绪障碍时,给予必要的倾听、关怀和专业指导。” 宁陕县教体科技局副局长周邦国这样介绍。

作者单位:宁陕县教育局

作者:胡雪涛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

摘要:“非常时期”中小学校延期开学,学生居家学习。长时间的封闭生活,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认知、情绪情感及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由于学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课,常态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都不能使用,這就必须加以调整,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家校结合的视角出发,建构“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想,旨在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体系的建构不仅适用于“非常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会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非常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校协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以计数的“非常时期”,如自然灾害、战争、公共卫生事件,等等。“非常时期”人们正常秩序生活被打乱,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们可以把2020年冬春之际发生在湖北武汉、持续数十天“新冠肺炎”时期称为“非常时期”。为了阻止疫情的蔓延,国家规定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各行各业要根据当地疫情和自身情况推迟上班时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时间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地方党委和政府部署确定。2月12日,教育部、工信部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停课不停学”,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由于“非常时期”学生居家学习,以往学校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等面对面的教育不能实施,这就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创建一套适于“非常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继续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必须与家庭、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非常时期”,学生每天与父母家人在一起,家庭教育良性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协作,建立一套“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论建构

(一)家校协同合作形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合力

教育学研究早已表明,家庭、学校、社会是构成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和学校是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场所,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家庭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奠基作用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良性与否,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

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在家庭中交往最多、时间最长的人是父母。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都会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人的一生。

(2)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和权威性

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要先于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亲子之间因其具有天然的情感连接而使家庭教育而具有感染性,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得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家庭教育还具有权威性,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的人格品质、知识能力孩子的影响最大。

2.学校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指导下,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学校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如下过程完成:

(1)明确的目标和完善的教学计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要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教基一〔2012〕15号,以下简称《纲要》)

(2)专业教师组织指导下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由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有一定的咨询实践经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具备健康人格的教师来承担。教师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教育活动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创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沙盘游戏、绘画与音乐治疗对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教育活动都是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的,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

(3)相互配合的两条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专业途径,即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施;另一条是非专业途径,是由班主任工作、各学科教师、团队工作及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等构成,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显性的教育,也有隐性的教育。两条途径相互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3.家校协同合作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汉语中的“协同”一词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相互补充的含义。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强调学校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协调一致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1)家校形成合力,彼此支撑配合

家校协同就是把对青少年儿童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组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增强家校两者之间的交流和配合,使学校在“非常时期”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庭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教师的指导。

(2)家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能力

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将学校与家庭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学校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形式及相关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宣传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而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背景,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子女教育的经验及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二)家校协同合作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生态化”趋势,即系统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系统内各要素间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系统的运转。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分布伦纳(Bronfenbrenner)指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其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该环境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了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他将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相互嵌套的子系统。分别是:其一,微系统,即儿童成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还有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其二,中系统,即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即有多个微系统构成;其三,外系统,即个体并没有参与其中,但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其四,宏系统,即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它涵蓋了前面所有的系统,并对她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其五,时间系统,即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及其相对的种种心理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和相对的恒定性。

上述五种系统是一种嵌套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直接的。在家庭中,儿童与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学校中儿童与同伴、教师之间也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联结也构成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儿童的微系统环境为背景进行研究,强调要维护教育系统内外平衡和良性循环,只有系统内外平衡并处于良性循环时,其对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才能体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要与其他系统保持平衡并使其产生良性循环。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性工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教师个人的工作,《纲要》强调,“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问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获得学校内部其他系统的支持。

2.家校协同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会受到系统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来自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教师与学生构成师生关系,同时学生又与家庭中的父母构成亲子关系,学生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因此,《纲要》指出“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家校合作可以展现两者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

二、“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与方法的建构

“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确立既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要体现满足这一时期的特殊需求,做到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

(一)“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建构

“非常时期”是学校与家长在一起共同交流、共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好时机。

1.把握契机,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拥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结果。学校和家庭可以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让他们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及预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从细微的日常洗手、戴口罩、消毒、不随便丢弃垃圾的训练入手,培养学生文明的卫生习惯。

(2)提高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能力

开学时间延长,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学生久居家里,可能出现起居、饮食等不规律,不停刷手机、看电视、拖延学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与家长配合,指导学生做好每天的生活和学习计划。要求他们制定作息时间表,安排好每天的学习、运动、娱乐、休息的时间。班主任要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督促学生遵守。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学习”的要求,教师和家长还要帮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的能力。

(3)培养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

“非常时期”长时间封闭在家,外出等活动受到限制、娱乐活动减少,一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烦闷、焦躁、压抑;还会伴有一些退化性行为,如哭泣、过度依赖父母、破坏物品,等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孩子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绘画、运动锻炼、放松练习、正念冥想等方法加以缓解,提高情绪的“免疫力”。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引导学生向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献出生命的医护人员、基层干部,向那些放弃家庭团圆和个人休息去驰援疫区的成千上万的医疗工作者、军人、志愿者,还有坚守各自岗位、默默守护大家安全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引导学生去感受人间大爱,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心、责任心、同理心和感恩之心。

(4)加强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封闭的生活更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它可以使人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以减缓压力和焦虑。在家庭中,父母要加强语言修养,注意亲子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避免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要鼓励孩子开展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交流信息,沟通感情。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网络交流”时应把握的一些原则,如避免不必要的打扰、使用文明语言、不传播谣言等,提高交往能力。

(5)提升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与外界关系的认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成分。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才能够保证身心的和谐发展。教师和家长应该通过这场“抗疫”过程,与学生一起讨论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认识自我的存在和力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合作能力;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遵守道德和法律;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爱护动物,培养敬畏之心。

(6)激发职业规划的兴趣和动机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本次疫情期间各行各业所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去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及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职业道德等要求,现在与未来社会各种职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选择职业方向,培养职业能力和品德,激发学习动机,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和理想,做好人生发展规划。

2.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应激问题,做好干预工作

“心理应激反应”是一种由激素导致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或各种关于灾害的信息,人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担忧和耗竭等心理应激反应,这是正常人在紧急状态下的自然反应。应激反应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可以调动身体的力量应对险情,安全度过灾害时期,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另一方面,如果过度关注灾害事件并长时间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心理得不到及时调整,就会出现应激性心理障碍,表现为失眠、作息异常、记忆力下降、头晕胸闷等身心症状,心理学将这种身心反应称为“应激性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生活经验少,缺乏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当面临灾难性事件时,有些学生容易出现应激性心理问题。在认知方面,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关注自己健康,担心自己身体出现问题;在情绪方面,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急躁、迷茫、愤怒、孤独、悲伤等负性情绪;在躯体方面,伴有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导致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下降,影响正常学习和人际交往。学生一旦出现上述问题,学校和家长必须给予重视,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

(1)做好科学诊断

学校和家长要紧密配合,运用规范的心理诊断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诊断。面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要轻易贴标签,避免强化学生的负面情绪。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

(2)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科学认识灾害及发生的原因,坚信科学防控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正规渠道获得信息,理性分析各种小道消息,进行科学判断,不信谣不传谣,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3)帮助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学生与老师、同伴、亲友经常保持联系,相互鼓励。教师与家长对他们的倾诉要耐心,帮助他们排解忧虑,减少孤独感。鼓励学生自我调整,保持乐观的心态,以平和的心态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和生活。

3.做好疫情结束之后的心理辅导预案

“非常时期”发生的事件、所有的经历及形成的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习惯都会对中小学生未来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家长要做好疫情结束之后的心理辅导预案。

(1)巩固已建立起来的良好行为习惯

研究表明,一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7天是“刻意、不自然”,需要个体时时要提醒自己注意,会感觉有些不舒服;第二个7天是“刻意,自然”,开始感到舒服,但还需要巩固;第三个7天是“不刻意,自然”,良好习惯已经稳固形成。在“非常时期”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对中小学心理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积极强化,使其构成稳固的人格特征。

(2)提前做好开学前的心理调適工作

每年寒暑假结束后,都会有一些学生出现“开学综合征”,这是一种明显的不适应新学期学习生活的非器质性的病态表现。在生理上表现为失眠、嗜睡及一些查无原因的头晕、恶心、腹痛、疲倦、食欲不振等;在心理上表现为厌学、焦虑、上课走神、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非常时期”有些家长放松对孩子要求,忽视孩子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开学时也难免出现上述症状。因此,家长要在开学前逐渐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慢慢收回假期过于放松的心态,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也要做好开学后学生心理辅导的准备工作。

(3)做好疫情期间心理应激性障碍学生的追踪工作

心理应激性障碍问题的矫正较为复杂,因身体生理与心理素质不同,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同,每一个人恢复正常状态所需时间的长短也不同。对此,班主任和家长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心理教师应为该类学生建立心理成长追踪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辅导,逐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直到恢复正常心理机能。

(4)关注特殊群体

“非常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关注一些特殊群体。例如,家庭成员或亲属中有新冠肺炎患者;父母是驰援武汉抗疫前线医护人员、部队官兵、当地防控一线各行各业工作人员;面临中考、高考的考生;特殊家庭,如留守儿童、不完整家庭、特困家庭的学生,等等。

(二)“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方法建构

“非常时期”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也必须适应这一时期的特殊情况。

1.多种方法并举

学校可以“采取科普工作和专业辅导相结合、个人辅导和家庭辅导相结合、各种服务平台和网络通讯手段,通过电话、微信、QQ等网络手段提供在线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可以为学生和家长编写疫情期间心理调适的在线读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班级群或更小的学生群开设心理课堂。”班主任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随时观察、跟踪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线上作文、绘画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指导家长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以及一些心理游戏,对孩子进行心理调适。

2.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委员会的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认识你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目的在于加强联系与沟通、增进家校互动、促进学生成长。”研究表明,家委会不仅是家校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都设有家委会,有些学校还细化为校级家委会、年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三个层级,分别参与学校、年级和班级的管理,旨在做好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非常時期”家委会在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各级家委会可以通过已有的沟通平台,如QQ群、微信群等进行交流。例如,校级家委会要积极参与“非常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年级家委会要在校级家委会和班级家委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向学校和家委会反应家长的要求和意见、建议。班级家委会要利用班级家长的资源,建立班级家长群,及时交流家教经验,相互学习、支持,协助班主任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长要充分利用假期“亲子共享”时光,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与交流。家长要安排好每天的作息时间,做到饮食起居规律,生活内容丰富。把孩子的学习、娱乐、身体锻炼、家务劳动穿插安排,做到劳逸结合、轻松有趣。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收听收看新闻报道,了解有关“抗疫”方面的信息,学习各种防控知识。通过写作、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对奋战在“抗疫”一线不怕牺牲、不辞辛苦的医生护人员、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及为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敬意,抒发情感,提升自己的人格品质。

4.整合多方资源

疫情发生后,国家卫健部、教育部立即启动危机干预系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随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各级心理卫生系统、高校系统都开通了心理热线。各级各类的教育学会、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学会等学术组织也相继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全国大中小学都开展了面向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工作,各地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也积极开展线上心理咨询与辅导,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咨询网络系统。在发挥家校协同体系的教育优势的同时,还应该整合家校系统的外部资源,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力量。同一地区的中小学之间也可以形成联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享资源。

三、“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组织建构

“非常时期”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进行运作,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非常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在学校制定的防疫预案当中,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做好具体的安排。应包含如下要素:组织领导、工作要求、工作分工和处理流程。

(一)建立组织机构

“非常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可以在学校原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作用。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负责顶层设计,明确工作目标。组长由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团队工作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高年级学生心理委员等,各成员工作职责要明确。

(二)明确工作要求

“非常时期”家校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任务就是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应对风险、抗击压力的心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应激性心理危机,及时发现,及早干预,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三)分工明确合理

小组成员的工作分工要明确,做到各司其职,提高工作效率。

组长主要负责协调系统内外的工作,包括与学校整体工作之间、各部门之间、家长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起着核心作用,主要负责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诊断;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选择、编辑及手段的策划;开展面对学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方法、技能的培训。

班主任要发挥纽带作用,建立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非常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心理健康教师沟通,分析学生的心理表现。各学科教师、团队工作教师及行政管理教师要发挥各自的作用,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家长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主动参与“非常时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制定和工作计划,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息沟通。组织家长学习相关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子女教育的水平。定期与家长联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班级心理委员应做好教师与同学之间、家委会与家庭之间及同学之间信息沟通工作。心理委员还可以组织朋辈间开展心理互助与自主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构建朋辈之间的心理支持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助”功能。

(四)制定工作流程

在学校防疫期间的总体工作框架下,家校协作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也要制定科学的工作流程,以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的工作程序由如下环节构成: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值班制度,开通24小时值班电话—收集学生信息—心理评估—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或转介—定期汇总信息,随时调整工作方案。

虽然“非常时期”的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特殊背景下,但它并非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这一体系在运行之初就已经具备了长效功能。如果能够不断完善,就会形成一种长效、联动机制,既能够在“非常时期”应对学生突发的心理应激问题,也适用于常态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田昊.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

[2] 游旭群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0年2月.

[3] 谬健东,孙绵涛,边玉芳. 疫情期间怎样更好守护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20-02-14.

(责任编辑:李阳)

作者:郭瞻予

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以生态优化促生命成长

:现在很多人对德育工作不满意。您做过老师,当过校长,现在又是负责株洲全市德育工作的副局长,了解学生,了解老师,您认为当前德育工作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李建国:当前德育工作的问题,首先是认识问题。德育工作在一些人那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老师仅是把德育工作当成管理学生的事儿,而没有从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其次是实践问题。德育方式简单,德育内容空洞,德育评价单一,是主要问题。这些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德育生态还不尽如人意。

人是生态之子,有什么样的生态,就有什么样的人。当然,这里我说的“生态”,既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也包括精神生态。所以,抓德育工作,首先就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生态,这是基础。这就像建楼,把地基打好了,才能又快、又好地建高楼大厦。优化了德育生态,德育工作就成功了一半。

:在您看来,如何才算是良好的德育生态?

李建国:家庭、学校、社会,每一个阵地都传播正能量,促使生命向上,这样的生态就是良好的德育生态。对学校来说,就是每个老师都愿意做德育工作,都高兴做德育工作,并且能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

:您好像特别喜欢“生命”一词。

李建国:是的。在我看来,德育就是润泽生命;优化德育生态,就是要在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自主性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成长。

:“学生更好地成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比如基本素质达标基础上发展特长,您是如何理解的?

李建国:这些理解都有道理。我们曾经提出“快乐德育”,就是想丢掉乏味的说教,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成长。最近,我们提出了“快乐德育”的升级版——“生态德育”。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复杂的时空关系中,生态德育就是想让学生在快乐基础上,恰当处理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关系,在关联性中成长。如果说“快乐德育”的关键词是“快乐”,那么“生态德育”的关键词就是“和谐”。在我看来,“学生更好地成长”,就是学生和谐发展。学生和谐发展当然是多方面的,不过我更看重下面几个方面:第一,身心健康;第二,人格健全;第三,具备一定道德修养;第四,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这些都是生命出彩的基础。

我们的很多工作,也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开展的。比如,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我们出台了《株洲市阳光体育运动五年发展规划》《株洲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三年行动计划》,跳出体育课“跑一跑”“测一测”模式,使学生体育锻炼成为一种常态。我们规定是很严格的,把体育工作与校长任期目标考核挂钩,把学生体育成绩与升学挂钩。又比如,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我们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基地,既为全市各中小学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也为全市心育教师提供了一个科研基地。我们还创建了100所心理咨询室和100所心育基地校。心育师资队伍是个大问题。我们建设了3个团队:心育研究团队、心育讲师团队、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团队。我们现在正在做的,就是心理课程的开发,让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优化德育生态,学校是重要一环。如何推进学校建设呢?

李建国:学校如何具体落实,如何出彩,重在学校的创新性实践。我们在全市中小学校没有强制推行统一的教育模式,就是希望不束缚各学校,让各学校放开手脚,自由、主动发展,发展各自的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多样化发展。百花齐放,园子自然香。我们教育局做的工作,就是提要求、出政策、做服务、搞督查和评价。

优化学校德育生态,是个整体性工作,从宏观到微观,都要考虑。

我们启动学校发展模式改革,以办特色学校为目标,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书香校园、传统文化传承等七类特色学校。“一校一品”正成为学校的自觉追求。

课堂是德育主阵地。我们通过市级、县级、学校三级联动推进课改,优化课堂。现在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为了让课改深入推进,我们建立课改基地,建立课改典型人物和典型学校引领机制,进行了区域整体推进课改的探索。各学校的热情出来了,纷纷开发校本特色课程。2014年,我们开展了“德育百优课程”评选活动,一共评选出100门优秀课程。

活动是德育开展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参加活动,最主要的是时间问题。我们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时间。在校外,除了在各县(区)建立青少年活动基地,我们还创建了株洲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以引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校内,我们提倡给学生创造更多活动机会。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对小学生,少考点分数没什么,最主要是在玩中成长。我们的株洲二中,光是学生社团就有24个,学生想发展哪方面的兴趣、特长,都有相应的活动。活动多了,德育就活了。

:优化学校德育生态,教师专业化建设恐怕是关键因素。

李建国:是的,没有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教育、技能精湛的教师,学校德育就没法落地。我们启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计划,包括“四名”(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和名教研员)工作室建设、学科基地建设、“马安健教育奖”评选、“百优十佳”教师评选、“名师集结营”网络平台、青年教育英才成长计划、教育特派员工程。我们就是要给每个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只有每个教师都成长了,以教师成长推动学生成长,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优化德育生态,根据您的经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李建国:我觉得第一点,要有整体观。德育生态是个开放的系统。学生成长不只是学校的事儿,学校教育作用是有限的。学生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如果只重视学校力量,而忽视了家庭和社会力量,德育肯定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我们常说“5+2=0”,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重要的是建立协同机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生育孩子,现在看,生是生了,但很多育不合格:没有正确的育人理念,缺少恰当的育人方法。怎么办?我们成立了株洲市家长学校总校,组织市内外专家到各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知识专题讲座,还开设了家庭教育微信群,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各个学校的“家长学校”,积极推进“三服务”,即了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传授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引导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目前我们已有“省级示范性家长学校”12所,“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62所。我们的一些学校还积极借力家长。天元区一些学校“汤圆妈妈俱乐部”,探索家校共育机制,引导家长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中来,开展亲子阅读啊,协助老师办报啊,促进了家校沟通,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果。

孩子成长中,社会的力量也不可或缺。我们也在探索让社会和学校合力育人的途径。比如,如何让孩子安全成长、守法生活?我们走的是校警共建道路,就是学校和派出所签共建协议,资源共享,共同育人。公安民警任学校法制副校长,深入学校,上安全、法治课,为孩子成长撑起“保护伞”。

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力量往一起使,德育生态才会好,德育才有力量。

第二点,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改变德育单纯说教的方式,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德育,变“要我德育”为“我要德育”。一定要多设计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德育课。学生有了兴趣,生命就有了向上的动力。

第三点,要从实际出发。优化德育生态一定要扎根本土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比如,我们城区共有小学生7.1万多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3.2万多人,有的学校8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有两个特点:一是文化程度比较低,有些就是小学文化;二是工作比较忙,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要很晚才回家。这就导致两个问题:一是没有时间管孩子,学生放学要么上培训班,要么在家宅着;二是受家长影响,学生习惯不好,缺少应有的文明气儿。这与我们要建设的文明城市是相悖的。针对于此,我们推出了两项举措:一是建设社区少年宫。社区少年宫有义工服务,有特色课程,有文体活动,学生放学后或者周六日都可以去,家长放心,学生开心。目前我们已经建成80所社区少年宫。二是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重点是践行仪态之礼、餐饮之礼、出行之礼、交往之礼、学习之礼、观览之礼以及启蒙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每个学段有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注意前后衔接。这两个措施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再比如,我们株洲是红色革命老区,我们就弘扬红色文化。攸县皮影、炎陵瑶舞、醴陵鬼歌等也是我们根据地域特征开发的课程。

第四点,要尊重规律。优化德育生态需要按规律办事。比如,我们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我们没有搞“一刀切”,而是对不同发展程度的教师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对于新教师从上好一堂课开始,进行微格训练,教他如何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对于中等程度的教师,通过专家引领与案例研修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专业素养;对于优秀教师,给他们建设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既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又带动中等程度教师的发展。这就是按照教师成长规律办事。

:优化德育生态,为的是学生生命成长。学生生命成长,方向至关重要。评价左右着方向。

李建国:如果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那么学生就成了做题工具,生命黯淡无光。只有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才能让生命在正确道路上成长,才能让生命焕发光彩。从2004年起,我们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取消纯分数评价,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德育、综合实践课程等表现按等级计入档案,主要考查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实践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等方面,结果作为小学生、初中生升学、评优的依据。我们的目的,就是推进学生全面成长。

责任编辑/江晨曦

作者:刘烨

上一篇: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旅游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