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公安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改革开放与公安范文

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动因、目标与路径

【摘要】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动因是综合性的、复杂的,宏观上与国家的政治生态、社会转型相关,中观上与地方公安机关维稳压力、部门利益冲动和绩效竞争联系,微观上依赖警务信息技术进步。社会转型背景下,地方公安机关改革需要从警务理念变革、警务体制调整、机制创新和技术革新方面适应国家与社会的安全需求。

【关键词】警务改革社会治安治理动因

【中图分类号】D631.1 【文献标识码】A

问题的提出

2015年,中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以此提高社会治安治理水平,提升公众的安全感和对警务活动的满意度。①该《意见》提出了包括完善公安机关管理体制、深化公安行政管理改革、创新社会治安治理机制完善和规范执法权力运行机制等在内的七大任务,并推出了100多项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今后公安机关改革做出了总体的规划和部署,是指导公安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如何落实这些改革举措是各级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中心任务。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地方公安机关已经开展了大量的警务改革试验,既有体制上的调整,也有机制上的创新。同时,理论界对警务改革的研究多属于及时性的回顾与解读,将研究聚焦于警务活动中的某一环节或领域,对地方公安机关改革缺乏总体上的发掘和深度研究。而研究警务改革必须综合考量其现实的需要和最终的目标,探索其合理化的路径,构建一个总体的框架。

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动因

警务改革动因是综合性的、复杂的,宏观上与国家的政治生态、社会转型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观上与地方公安机关维稳压力、部门利益冲动和绩效竞争有紧密联系,微观上与警务信息技术进步有实际联系。

宏观上,国家政治统治方式变迁是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主要动力。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方公安机关的警务工作变迁,其政治统治特性十分明显,这与我国国家政体和政权结构具有密切关系。正如有学者指出,任何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总是随着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必须与政治生态保持某种一致性。②回顾公安机关发展历史,其中心工作一直围绕着国家政权稳固和建设展开。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公安机关中心任务是镇反、平匪、锄奸、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文革期间,公安机关虽然遭受严重冲击,但依然通过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基本的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后,公安机关从国家政权的中心工作出发,通过打击违法犯罪,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从国家政权组织结构形式而言,公安机关属于国家政权组织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门,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整体国家机关的体制和机制变革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地方公安机关警务体制与机制变革往往受到国家顶层设计的影响,与其保持一致。

社会转型有力推动了地方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财、物等各生产要素配置,令社会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人们的行为失范较少。随着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变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乡村人民公社开始解体,户籍制度出现松动,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在城市允许单企业破产,自谋职业,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人、财、物等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贫富差距加大,违法犯罪率快速上升,而城市建设和企业大规模发展带来的征地、拆迁以及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社会矛盾不断累积,群体性上访、极端暴力事件和治安事件频发、高发,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迅速上升的社会矛盾和违法犯罪案件对地方公安机关传统的警务体制和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工作难题,各地公安机关开始建立应急警务机制,以情报信息和问题为导向,建立警务研判机制。此外,警务工作开始向基层拓展,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警民沟通机制,争取通过基层社区警务化解社会矛盾。④因而,社会转型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催生地方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

中观上,由于“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地方公安机关既要回应本级政府的维稳压力,还要从部门利益出发,解决警力不足、职级待遇低的问题,面临着同级地方公安机关的绩效竞争。

一方面,囿于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地方公安机关人事决策与财务权限掌控在同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手中,而且新世纪以来国家对地方党委政府政绩考核中,维稳实行一票否决制,而维稳的压力主要落在地方公安机关头上。公安机关为了维稳,将其警务机制和工作重心进行了局部调整。另一方面,公安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迫切希望部门自身发展得到满足,增加职级待遇,提升警务效能。因而,从地方公安机关自身逻辑出发,如何回应政府维稳要求,维护和提升部门利益,并能够在绩效考核中取得较好成绩成为其工作的重要考量。⑤

微观上,警务信息技术进步是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推力。职业警察初创期,警务技术落后,警用器械装备简陋,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主要依靠人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发展,警务技术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对警务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推动着警务工作机制不断变革。随着技术革新,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犯罪出现智能化、信息化等特点,迫使公安机关不得不大力推广新兴技术,以更好地应对违法犯罪。如110报警制度建立、勤务指挥系统建立、“金盾工程”实施、网络安全警种设立、“天网”工程的实施及区域警务协作制度的建立都与警务技术,特别是与警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关系密切。

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目标

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方向在于探寻一条符合地方实际的治安治理道路,构建一整套符合地方实际的现代警务体系。现代警务体系是以市场经济和法治公安为前提,以警务体制协调和警务机制高效为支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以公众社会为基础,合力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形成的多方参与、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体系。

现代警务的构建与我国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公安构建这一宏观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快速积累,违法犯罪急剧上升迫使地方公安机关形成高效的警务运行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水平与执法能力,提升公众的安全感。

其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上要求构建现代警务制度。从治理理论出发,警务属于公共事务,并非警察的事务,而是一个秩序维护活动。⑥现代警务要求国家和社会合作维护社会秩序,公安机关作为专业化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的机构,其主要任务在于主导治安秩序维护的进程,动员公众参与治安秩序维护活动,而非一力承担这些事务。这就要求在警务机制设计过程中,注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警务活动中,为公共安全产品的供给提供多种渠道。

最后,法治公安建设要求公安机关必须推进法治建设,坚定执法规范化的道路,这是现代警务的本质要求。从这一要求出发,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必须要对警察权力重新分配并予以规范,其基本价值取向应当是寻求警察权的规范行使与社会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平衡。

总之,现代警务是一整套的警务理念、制度和器物的有机组合,是警务工作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逻辑展开,既要回应构建现代国家的关切,同时要与整体社会转型相适应,还要在体制和机制上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路径

构建现代警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革新警务理念,其次应当理顺警务体制和机制,最后是加快警务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地方公安机关的警务改革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要革新警务理念。构建现代警务,必须在理念上树立现代警务的思维。现代警务是以市场经济和法治国家为基础的,其终极目的在于通过法治的方式维护治安秩序,提升公众安全感,更好保护人权。在我国,传统的管制型的警务思维模式是防范一切,甚至将国家与社会对立,对社会处处设防。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潜力被激活,国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如果还秉承传统的警务思维和理念,显然与时代发展趋势悖逆。市场经济的法制性要求建立法治国家,构建基本的人权和产权保护制度,形成现代的国家治理模式。循此观点,地方警务改革的基本路径是革新警务理念,将人权保护和法治公安构建结合起来,从公众的安全需求出发除旧布新,这也是任何一项现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应有之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⑦基于此,地方公安机关在警务改革中,必须明确警察权力的边界和范围,规范警察权力的行使,在具体管理和执法过程中,增加法制考核与监督,将规范执法和保障安全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公众。

从国家关于警务改革的整体思路看,特别强调要“提高公安机关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从政策上、制度上推出更多惠民利民便民新举措,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这说明,国家顶层设计已经将现代警务的理念纳入其中,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要与这一理念适应,结合地方实际,推出更多相应的便民服务措施,提高公众满意度。警务工作还要摒弃对整体社会设防的旧思维,树立大警务格局,从治安治理的理念出发,发动社会参与到警务工作中,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在治安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创新公安工作的群众路线,培养公众社会责任和安全意识。

其次,要构建适合现代警务需求的警务体制和机制。从地方公安机关警务体制和机制的试错性改革可以看出,其改革遇到了多重阻力,极容易出现反复。警务体制是指公安机关整体行政层级设置、管理权限分工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⑧在我国主要体现为同级党委政府对其组成部门的公安机关的组织领导,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的业务指导。这种体制的弊端,集中表现在地方政府违法行政,或是由于发展的冲动所造成的维稳压力可能直接转嫁于地方公安机关。实践中,由于管理体制所限,地方公安机关不得不参与公安部明令禁止的非警务活动,既浪费了大量的警力,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造成警民关系恶化。⑨

警务机制侧重于公安机关内部职能分工,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高效的警务机制其目的在于提升警务运行效率。当前警务机制运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部门之间沟通不畅,信息难以共享,重复建设导致警力与资源浪费;二是基层警力不足导致的工作困境。在具体分工上,民警倾向于选择压力小、待遇好、晋升快的岗位,导致机关成为人员流动的集中地。⑩这使得基层警力不足,工作难以开展。

因此,地方公安机关警务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在于理顺管理体制。要加强上级公安机关对下级公安机关事权的控制。因而,在具体改革中,应当通过修订《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加强省级公安机关的事权,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加强省级公安机关对下级机关财权的控制,地方公安机关考核由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共同实施。通过制度升级,有效缓解地方党委政府给公安机关摊派的各种非警务活动的压力,确保公安机关内部的政令畅通。在警务机制改革方面,要结合地方实际,压缩行政层级,实行职级待遇差别化,引导警力向基层流动。同时,单独依靠投入方式提升警务活动效率总会出现管理学上所谓的“力有所不逮”的情形,因而,应当向综合用警和精细化管理要警力,通过内涵式发展提升工作效率,通过情报信息预警判断,科学布警、精准用警,提升警务的专业化水平。此外,还要通过引导、培训和监督等方式,将社会力量纳入整体警务工作的规划中,有效弥补警力不足。简言之,警务机制改革要摆脱传统的主观型、经验型、粗放型、警务运作模式,向警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方向前行。

最后,推动科学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应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网络违法犯罪大量滋生并急剧上升,警务工作已不仅局限于实体社会的管理,还要回应虚拟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需求。这就要求地方公安机关在警务改革中要主动重视新技术在公安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将公安机关的专门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相结合,提升现代技术在警务工作中的效用。同时,还要在组织机构管理方面给予回应,如一些地方公安机关成立专门机构开通微博、微信为公众提供点对面的安全引导与服务,还有一些公安机关结合视频技术发展成立视频防控和机构,提高了防控水平和破案的效率。

结语

地方公安机关是警务工作的主阵地,是整个国家警务工作运行的实体,承担了转型期违法犯罪治理的重任,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安全的支柱。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的成效关乎整个公安改革的成败,其警务运作的实效对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众的安全感构成直接影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当前公安改革的整体框架下,地方公安机关警务改革应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其在改革过程中的试错应得到更多支持与谅解,其改革发展的成效应当更多地被认同和推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地方实际的治安治理道路,才能真正构建起中国的现代警务。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已经中央审议通过”,新华网,2015年2月15日。

②夏美武:“当代中国政治生态建设研究―基于结构功能分析视角”,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③徐春燕:“我国公安机关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④左卫民,马静华:“论派出所解决纠纷的机制―以一个城市派出所为例的研究”,《法学》,2004年第9期。

⑤林辉煌:“法治的权力网络―林乡派出所的警务改革与社会控制(2003~2012)”,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⑥[英]罗伯特?雷纳:《警察与政治》,易继苍、朱俊瑞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

⑦李小波:“多元逻辑视角下的警务改革―一个分析的框架”,《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⑧赵炜:“公安机关体制改革论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⑨公安部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调研小组编:《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专题研究报告》,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⑩赵炜:“结构改革:公安改革的新趋势”,《公安教育》,2016年第3期。

责编 /王坤娜徐娟(实习)

第二篇:信访改革(公安)

浅议信访制度改革后的森林公安机关信访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这为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

公安部为此专门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要围绕源头预防、强化基础、创新机制等工作重点,深入开展公安信访“抓源头、打基础、强机制、促规范”活动,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提高预防和化解信访问题的能力。要紧紧抓住落实信访风险评估、规范信访事项办理、严格责任倒查追究、完善信访事项终结和维护信访秩序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细化操作规范,力争把规范执法做在信访问题发生前、民警走访做在群众上访前、排查化解做在矛盾激化前,从执法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

森林公安局管辖国有林区19.6万公顷;林区人口3万多人。随着国有林区改革、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等政策的实施,各种涉及林区群众生活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涌现,各类信访呈上升趋势。目前看,森林公干机关信访工作呈现出多样化、多发性、群体性的特点。

一、由于国有林区改革、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造成部分人员经济收入减少,生活面临窘境,转产转行过程中发

生各类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处理就会产生信访或上访。

二、是群众维权意识高涨,一些群众对法律理解不深不透,遇事不能冷静处理,甚至把公安机关按法定程序办案误解为不尽职责、拖案不办,故而上访;部分上访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法制观念仍比较淡薄,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心理,漫天要价,行为激烈,不顾后果。三是少数民警素质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责任心不强,群众观念、服务思想、责任意识淡薄,“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破案、轻办案质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信访、上访渠道不畅通,群众信访难。

国家信访制度改革就是一要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信访渠道。二是要依法规范信访工作。三是要大力推行“阳光信访”。四是全力推动群众合理诉求的有效解决。根据我局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点做好森林公安信访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一把手责无旁贷。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认真分析本警种、本单位面临的信访工作形势,切实掌握相关案件的详细情况,及时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精心制定化解息访工作措施,不遗余力地开展,确保实现“案结事了、息诉停访、人不回流”的目标。要掌握苗头,坚持集思广益,把公安信访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克服畏难、轻视、厌烦、无所作为等思想,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确保不发生新的有责涉法信访案件。

二、是换位思考,真心为民。要切实做到真心为民执法、真

诚服务群众、真情关爱民生,认真进行换位思考,认清自身责任,站在信访人角度,坚持抓好处理信访突出问题与抓好处理初信初访并重,以高度负责、积极主动态度,切实抓好公安信访工作。

三、是对排查出的信访苗头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深入研究,因情施策,有的放矢,切实做到正视问题、敢于面对,全面了解、详知案情,区别性质、合理分类,集思广益、拟定措施,准确切入、稳步推进,及时调整、实现目标。对息诉罢访和结服的案件,要建立定期回访制度,加强与信访人的沟通联系,深入细致做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出现反复。

四、是健全机制、狠抓落实。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狠抓规章制度落实,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构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网上信访模式,引导林区群众多上网、少走访,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逐步把网上信访作为解决信访问题的主渠道。建立健全信访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信访部门和派出所的信访接待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力求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初信初访,解决在萌芽状态。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所队,大事不出局”,为促进社会和谐平安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深化公安管理体制改革

一、深化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公安机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机遇的同时又迎接新的挑战,公安工作的改革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牵动整个公安工作改革大局的关键。只有抓住和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才能继续深化公安工作的其他改革措施,增创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优势,从而全面推进公安事业的发展。那么,深化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是什么?

难点:

(一)条块布局改革受到当地行政机构改革的限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治安状况,都已经打破了“块”的封闭性,趋向于“块”与“块”的联系性。因此,这种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明显地使公安管理权力过于分散,阻碍自上至下的警令畅通,已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条块的布局以更好的加强对公安机关的管理。但是,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机关,必须与当地的行政机构改革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能脱节、管理盲区现象。

(二)公安管理体制改革收到公安业务范围的限制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行政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探索公共行政的新模式、新方法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新现实的挑战方面,公安行政部门进行了许多对于中国公共行政具有重大影响的制度创新。如“漳州110”与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社区警务模式的提出等。但是公安机关所承担的是的职能。这些职能复杂而具有难度,只有公安机关可以完成,这就使得在公安改革过程中,对内部职能相关或相接近的业务部门进行有效合并和整合,极其困难,公安机关的部门及其结构不会发生本质的变化, 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机构,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也就成为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三)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对的限制

按照现有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太长,容易产生惰性,不利于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增强队伍活力。尤其在重点、热点岗位工作时间过长,也不利于对其廉洁自律的监督。更有甚者,在思想上产生懈怠,反对改革,不求上进,只求在一个岗位平庸地工作一辈子。同时这种机制还会培养成官僚作风,使整个机关内死气深深。腐败不堪。

改革的配套资金不足。

《人民警察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经费短缺的状况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地困扰着各级公安机关。尤其是改革

的前沿阵地,每项新实行的制度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资金的短缺不仅会影响改革的脚步,还会在公安机关内部养成一种不良风气,即通过罚没返还、社会集资、行政性收费或者摊派等非财政渠道自行解决,由此引发了诸多的不良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的社会形象,也阻碍着公安工作改革的深化。

重点:

一、保持与当地行政改革的同步进行,理清条与块的关系。

公安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牵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公安管理体制从“以块为主”向“以条为主”的改革,并不仅仅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情,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公安机关,一定要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争取得到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创造和解决实行“以条为主”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深入研究自身内部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对其他方面工作进行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保障新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以及有效运行。

二.完善配套资金,为改革提供物质条件

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使公安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公安经费的分担比例。根据目前情况,有必要统一制定公安经费的基本保障标准,使各级财政部门在编制公安经费预算时减少主观随意性。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巩固国家政权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逐年增加对公安机关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公安工作的物质条件。只有充足的财力,才有改革 的勇气。

三、首先在思想上进行改革

四、提供良好的改革环境,保障改革的成效

二、概述现行公安队伍建设的法制规范体系。

第四篇:公安警务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为了更好的推动公安警务专业学生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保安人才,使其成为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结合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课程设置及内容

全部课程分为专业理论知识和军事技能训练两大科目。

其中专业理论知识内容包括:保安理论知识、消防业务知识、职业道德、保安礼仪、救护知识。

军事技能训练内容包括:队列、防卫术、交通指挥手势、勤务技能、消防技能、救护技能。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教学目的

1、保安人员培训应以保安理论知识、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员全面熟知保安理论知识及军事基础知识,在工作中的操作与运用,并基本掌握现场保护及处理知识。

2、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而予以不同的内容,使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养成具有本职业特点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3、军事技能训练以队列、擒拿格斗及交通指挥手势为主要内容,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运用擒敌技术同不法分子做坚决斗争,保护国家财产以及自身安全。交通手势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出入及停放在执勤区域内的车辆能够运用正确的手势进行指挥、疏导,防止交通堵塞及事故的发生。

(二)教学要求

1、保安理论教学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保安工作性质、地位、任务、及工作职责权限,同时全面掌握保安专业知识以及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及一般情况处置的原则和方法。

2、军事训练

队列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军姿,严整的军容,协调一致的动作,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以及强壮的体魄,使学生在今后的执勤任务中能有效地防卫和制服违法犯罪分子,达到克敌制胜目的。

3、消防知识及消防器材的使用

通过教学使学生熟知掌握消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意义,熟知各种防火 的措施和消防器材设施的操作及使用方法,做到防患于未燃,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现场救护

通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学习,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军事训练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讲解每个动作的方法要领,亲自做好示范,使学生能够充分领会,防止摔伤、扭伤等安全事故发生。

2、理论教学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案例分层次进行讲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听的懂、记的牢、理解透、会运用。

四、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表

(一)教学内容

1、保安业务理论知识内容:(1)保安门卫服务;(2)保安守护服务;(3)保安巡逻服务;(4)现场保护知识;(5)各种特殊行业保安服务;(6)保安技术防范设备;

2、消防知识及器材使用共五章十五节 主要包括:(1)保安消防业务概述;(2)燃烧与灭火原理;(3)火灾常识;(4)火灾预防;(5)消防器材与操作使用方法。

3、军事技能训练

队列、格斗拳、交通指挥手势、防卫技术、消防技能、勤务操作、救护技能。

4、职业道德

根据保安工作的特点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进行授课。

(二)教学分配表

保安专业培训时间为3年,在校2年,在校外实习一年,为全封闭军事化管理,课时安排理论为852课时实习为一年;

1、军事训练: 480课时

2、保安理论: 238课时

3、消防知识: 54课时

5、职业道德: 80课时

6、实 习: 一 年

五、教学建议

保安培训以军事项目的训练为主要内容,始终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原则,使学生尽快从一名普通群众转化为一名政治可靠、业务熟练、技能过硬的专业保安人员,保安理论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 作性,务必使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应其今后的工作。

中等职业教育保安专业教学方案

中等职业教育保安专业教学方案:

保安人员作为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在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在《2003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组织,大力发展保安服务业,加强保安队伍建设”,要“完善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全社会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能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安人员数量、质量的要求日益增高。2004年,我国保安从业人员已达70余万人,警察与保安的比例约为3∶1;而按照发达国家警察与保安1∶3的比例来推算,我国如果达到警察与保安比例相当,也还需要增加近100万保安人员,其中大部分应为中初级保安基层管理人员和保安员。因此,中职保安专业还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现代保安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深圳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有100名员工的保安公司。中职保安专业创办于1993年左右。学校类型主要是全日制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校等,以各省市人民警察学校和警官学校为主,也有一些职业高中。由于以前没有开办该类专业的经验可供借鉴,各地区或各学校的保安专业教学计划各不相同,使用的教材也是借用相关专业的,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有能力的学校自编了一些校本教材,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有中职保安专业的教材相继出版。

目前,中职保安专业教学需要进一步规范,教材需要更新和提高。这是因为:(1)据中国保安协会的调查,达到保安业务较高岗位要求的中职毕业生仅占从业人员的1.5%,保安业中级及以上从业人员缺口较大,急需培养。(2)近年来,与保安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新较快;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生源状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中职保安专业的教学计划有待调整和规范,对教学形式和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吸取了一些保安专业办得较好的地区和学校的经验,制订出专业教学方案,并出版了一套中等职业教育保安专业教材,对中职保安专业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鉴于保安业的迅猛发展和中职学校保安专业教学教材建设的滞后,2003年底,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山东、山西、河南、福建、天津、江苏、湖北、 江西等省市开办保安专业的相关学校,联合行业人员,对保安专业进行了专题调研,认真分析了中职保安专业面临的问题,研讨了新形势下中职保安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原教材的不足,计划2005—2006年对中职保安专业教材进行更新。

二、中职保安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保安服务公司是在公安机关领导和管理下的服务性企业,是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的社会治安防范组织,是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保安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应根据保安业的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的办学道路;以能力为本位,通过综合和具体的技能教学模块,帮助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 1.以人文素养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用科学的防卫观和执法辅助者的职业定位为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保安职业的规范性和重要性,充分认识职业和技术实践活动对经济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其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正义感,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学生培养成为行业、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2.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将满足保安业的岗位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关注本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听取并吸收业内人士对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的意见,根据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

3.适应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关注新颁布的行业法律法规和最新保安技术,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结合行业发展的潜在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将保安及相关领域的新政策、新法规、新技术融入教材,强调实训教学和情景教学,体现保安职业教育的特点。

4.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需求的灵活性

根据各地经济技术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知识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知识能力通用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结合学分制管理制度,以满足 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职业教育担当着学历教育和培训的双重任务,随着学分制的推广和办学体制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应职业技术院校的学历教育,而且要适应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三、中职保安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核心课程设置 专业名称:保安专业

修业年限:3年

培训对象:初中毕业生

培养目标: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和保安公司,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律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保安劳务服务和保安技术服务等方面工作能力的中初级保安服务、管理人员。

本专业应突出以下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1.具有学好本专业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2. 熟练掌握保安法律法规知识。

3. 具有巡逻、守卫、押运、防盗防火,大型活动的人流、交通疏导知识及技能,能够协助公安机关维护服务区域的社会治安秩序。 4. 具有保安设备器材的设计、安装、维修知识和技能。

5.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具有一定的礼仪修养。

就业方向 区县级保安服务公司从事守护、押运、大型活动保卫等的保安员,企事业单位保安部门管理人员等。 保安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保安概论:保安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本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保安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保安业的服务范畴和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操守,提高学生从业以后的职业忠诚度。

法律基础:包括基本法理知识,宪法、刑法、刑诉法、民法、民诉法、经济法等保安工作将涉及的法律以及相关的治安管理法规等,使学生具有正确判断所发生事物的性质、并能够正确处理的能力。

保安员人文素养:包括保安工作所要求的言行举止、礼貌礼仪、 民风民俗等人文知识,以及保安调查实务等实用写作知识。

保安防卫技能:包括队列、体能训练、搏击技术、制敌技术、车辆驾驶、救护技术、消防技术等。

保安安全防范技术:包括无线电基础知识、防盗仪器仪表及操作、监控仪器仪表及操作、防火仪器仪表及操作、安全防护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安全检查技术及仪器设备的简单操作等。

保安预防犯罪技术:包括概述,预防犯罪策略,保安观察与犯罪识别、擒获,保安防范犯罪技术(防范盗窃、防范诈骗、防范抢劫抢夺、防范强奸、防范杀人伤害等),保安职务犯罪预防等。

社区保安:包括社区保安的特点、社区治安管理、社区要害保卫、社区消防保安、社区交通保安、公共场所保安、社区紧急事件的处置、社区保安管理等。

公安警务专业 2012年11月11日

第五篇:关于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李文南 陈金禄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公安工作的改革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尽管各级公安机关近几年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但是,由于公安机关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这些探索和尝试大多都还停留在具体警务工作上,对现行公安管理体制是否需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们自身的思想束缚太多,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不够,因而从理论研究至实践探索则仍然步履蹒跚。当前,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公安机关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牵动整个公安工作改革大局的关键。只有抓住和解决好这一关键问题,才能继续深化公安工作的其他改革措施,增创新时期公安工作的新优势,从而全面推进公安事业的发展。

一、现行的“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存在的不良状况

公安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可概括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即由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为主的体制。这种“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确实在过去的公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以前,它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治安状况,因而运行顺畅。但是,随着整个国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管理体制所引发的弊端,在近几年来就显而易见了,主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条块分割过细,管理权力分散。

对于公安机关这一庞大的工作系统,要管理其工作及人事、财政等等,划分适当的“块”去实施是必要的。由于我国地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如果公安机关搞全国上下“一杆子”插到底,显然是不现实的。现行公安管理体制规定以块为主、分级管理公安工作,这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区域内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经济及治安状况,是能够适应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治安状况,都已经打破了“块”的封闭性,趋向于“块”与“块”的联系性。因此,这种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明显地使公安管理权力过于分散,阻碍自上至下的警令畅通,已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更为突出的是,有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在“分级管理”、“以块为主”的名义下,出于分担公安经费而不是工作需要的考虑,把“块”划得过细,如把市的公安分局放到区、把派出所放到街道(乡镇)去管理等等,由此导致了基层党委、政府使用警力从事诸如催粮、征税、推行计划生育等等非警务活动,招致了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诸多非议。还有些地方把“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视为划地而治、各自为警,把所管辖区域内的公安机关当作保护本地局部利益的一支“自建自用”的武装力量,因此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

(二)系统指挥不灵,执法监督不力。尽管现行公安管理体制中也强调“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下,客观上却形成了统一领导不了、条块结合不成的局面。从当今治安状态的特点来看,跨区域的刑事犯罪,区域之间息息相关的治安问题等等,都要求公安工作加强“条”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以实现在更广大的区域内公安队伍行动上的集中统一。然而,在有些地方的基层公安机关,由于其人事、财政管理权主要归同级党委、政府,上级公安机关被架空,成了“名义”上级,往往对系统内部的一些必要管理措施都难以实施,自然也就更难做到在更广大区域内公安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有效。

实践表明,以块为主的分级管理不仅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妨碍着基层公安机关正确地行使职权。在“以块为主”的屏障下,有些地方的基层党委和政府往往由于自身区域的、眼前的某些利益得失,甚至由于某些领导人的法制观念淡薄,而打着党对公安工作实施领导的旗号,强行对公安机关的正常执法行为进行不良干预。在这种强行干预面前,基层公安机关由于人事权、财权都受当地的管理制约,亦显得无可奈何。上级公安机关也难以对下级实施有效的执法监督,管理权、指挥权更是名存实亡,“条”的权力在“块”的权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长此以往,将严重地削弱公安机关的整体战斗力,引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不良现象,最终将构成对国家法制建设的极大阻碍。

二、确立“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

现行“以块为主”管理体制存在的种种不良状况,已经严重地制约着公安事业的发展,明显地不适应当今公安工作的实际要求,必须进行改革。而且,现在已经基本具备了改革现行管理体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根据公安工作的发展趋势和国家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管理体制而引发的诸多弊端,我们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确立“以条为主”的新管理体制,以求得在“条”的统一前提下,实现“条”与“块”的有机结合。即:公安部接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其它各级公安机关接受同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双重领导,以上级公安机关实行统一管理为主的体制。这一体制可以概括地表述为:“党委领导,统一管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

确立和实行这一新的公安管理体制,将至少给公安工作创造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一)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治安状况。

实践告诉我们,公安管理体制能否与社会的经济和治安状况相适应,是直接影响着公安工作成败得失的首要问题。公安工作面临的经济和治安状况变了,就必然地要求公安管理体制作出相应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任务的实施,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经济领域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小“块”,使人、财、物的流动进入更大的“块”,甚至向无“块”扩展。由此,牵动了社会治安在原先小“块”范围的相对确定性,向更大

“块”以及块块紧密关联的趋势转化。因此,现行管理体制中的“以块为主”的“块”,已经无法体现在经济和治安方面的独立意义,被毫不留情地打破了。只有建立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公安机关统一的指挥、监督和管理的力度,才能使公安工作在更大“块”的范围或者无“块”的状态下得到适应。

强调以条为主的条块结合,有利于各级公安机关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做到与执行地方性法规的一致,这也充分地反映了宪法中体现的法治原则。根据宪法规定:省、直辖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安机关担负着治安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两方面的任务,无疑地不仅要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而且也应当执行本省级行政区域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因此,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一方面可以使各级公安机关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管理下,保证全国公安工作在大局上的整体一致性;另一方面,各行政区域的党委和政府又可以根据自己区域的经济和治安状况的特点,灵活地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安工作实施领导和监督,以适应“块”内的特殊性。

应当特别强调,对公安机关的管理如果忽视“块”的特殊性,一律实行“条”的领导和管理,也是不适合我国现有国情的。各行政区域之间在经济和治安方面的差异,在短时期内是不可能彻底消除的,因而在对公安工作的管理上也就应当关注各自的不同特点,不能搞“一刀切”。

(二)能给基层公安机关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

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是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公安机关要实现这一要求,就必须排除来自各方面对执法工作的干扰,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特别是县、区一级的公安机关,它是承担执法任务的基本单位,要办理治安行政管理的全部具体工作以及各类刑事犯罪案件。调查表明,有些基层公安机关在执法工作中的不严不公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许多都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强行干预下发生的。 实行“统一管理”和“以条为主”的方式,基层公安机关在工作中,如果遇到同级党委、政府与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有矛盾时,就可以以来自上级公安机关的指令为主,去处理工作事务。这样,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地方基层党委、政府对公安业务工作的不良干预。同时,从工作监督方面来看,“条块结合”又保证了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安工作的监督权力,有利于各级公安机关实现公正执法。

(三)有利于完善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公安工作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这是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公安工作中如何体现党的领导,是公安机关在理论和实践都应当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长期以来人们视为敏感的问题。过去,在-些地方的公安机关乃至党的机关中,有不少同志认为公安工作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使各级公安机关(包

括派出所)一律接受当地党委的领导和管理,公安机关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在当地党委的领导之下进行。似乎一提到公安机关要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就是犯了摆脱党的领导之大忌,越了“雷池”,失却了原则。其实,这是一种对公安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片面理解,歪曲了党的领导的基本含义。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这就表明: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是通过政治、思想和组织三方面的领导,而不是去干预具体的公安业务工作;公安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开展工作,与接受党的领导是一致的。因此,从组织的领导上来说,中共中央以及公安部党委(党组)的领导是党对公安工作的最高领导;各级公安机关的党委(党组)依照宪法和法律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本机关公安工作实施的集体领导,就是党对公安工作进行领导的具体体现;地方党委对公安机关的领导,主要是配合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党组)加强对公安工作重大原则问题的领导和监督。公安机关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可以避免地方基层党委对公安工作的权力干预过大,保证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进一步完善党对公安工作进行领导的实施。同时,也加强了中共中央以及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党组)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作用,从而能有效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于整个公安工作之中,实现党对公安工作的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维护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权威。

三、实行“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公安管理体制的改革,必然牵动公安机关其他方面的改革。“以条为主”取代原先的“以块为主”体制,不仅是管理观念上的更新,而更重要的是管理格局上的调整和管理权力上的转移。因此,就要求公安机关在其他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乃至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来保证“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顺利实行。当前,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精干高效原则设置公安机关的各级机构。

目前各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从总体上看,呈现出一种无序和膨胀的状态。特别是在80年代中期以来,各级公安机关不仅机构的名称、级别五花八门,而且机构的数量也急剧膨胀。据调查,与80年代初期相比,省、地、县三级公安机关的内设机构(不含派出所)和领导班子人数,在15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增加了一倍左右。由于机构设置的无序和膨胀,也直接地引发了诸如机构之间职责交叉不清,管理层人员过多,机关化倾向严重,文山会海,办事拖拉推诿等等弊端,严重地制约着公安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和战斗力的增强。

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必须贯彻精干高效的原则。既要有精干的机构,也要有精干的领导班子。目前,要大力精简中上层管理机构及人员,充实基层,使有限的

警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同时,要体现公安机关的特殊性:它既是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又不同于一般的行政部门。因此,有必要适当提高地、县两级公安机关的机构级别。在人事管理制度上,也要采取设级别侦查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等措施,妥善地解决基层公安机关由于人员多、领导职位少而存在的严重压职压级的现象,提高广大基层民警的政治生活待遇。为了规范各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应当尽快制定公安机关机构设置规章,使各级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有章可循,这也是“以条为主”“统一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二)根据事权划分原则,提高公安经费的保障水平。

《人民警察法》第三十条规定:“国家保障人民警察的经费。人民警察的经费,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经费短缺的状况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地困扰着各级公安机关。据调查,许多基层公安机关每年得到财政部门核拨的经费,仅占全年实际支出的50%左右,不足部分只能通过罚没返还、社会集资、行政性收费或者摊派等非财政渠道自行解决,由此引发了诸多的不良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的社会形象,也阻碍着公安工作改革的深化。

要使公安经费得到切实保障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就应当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按照事权划分原则,确定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对公安经费的分担比例。根据目前情况,有必要统一制定公安经费的基本保障标准,使各级财政部门在编制公安经费预算时减少主观随意性。同时,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从巩固国家政权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逐年增加对公安机关的经费投入,逐步改善公安工作的物质条件。作为公安机关,也应当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量入为出,避免铺张浪费和减少不必要开支,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三)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强化条块结合的公安工作监督机制。

公安机关的工作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与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工作紧密关联。在“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尽管“条”的监督权力得到加强,但仍然需要“块”的监督。为了保证公安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从严治警,减少和避免执法偏差,必须强化条块结合的监督机制,形成条块结合的监督网,对安工作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各级公安机关切不可借以条为主的统一管理为名,去摆脱或者削弱“块”的监督权力。

“块”的监督,主要有同级党委、人大、政府的监督,其他机关或组织的监督,以及来自舆论的、人民群众的监督等多方面的监督。这种种监督,都是公安工作所不能缺少的。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在接受上级公安机关的管理和监督的同时,应当自觉主动地接受来自“块”的监督。

公安管理体制从“以块为主”向“以条为主”的改革,并不仅仅是公安机关一家的事情,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公安机关,一定要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争取得到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和协作,创造和解决实行“以条为主”管理体制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深入研究自身内部管理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对其他方面工作进行改革的步伐。这样,才能保障新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以及有效运行。

(作者单位:江门市公安局)

上一篇:广告牌施工方案范文下一篇:观话剧后的感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