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零售业发展论文

2022-04-18

【摘要】2011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决策,并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把零售连锁业的转型发展,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型零售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型零售业发展论文 篇1:

产业集群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厘清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概念,然后提出产业集群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制,并详细分析了产业集群在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新型城镇化对策建议

一、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产业集群又称产业簇群,“产业簇群是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接。”简单来说,产业集群是指产业及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而形成具有关联性、互补性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产业集群是在产业在空间上集中或者集聚的行为和过程,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产业间和空间区域内的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关于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不同的学科存在着不同的定义和侧重点。社会学家认为,城镇化是农村居民“市民化”的过程。人口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是人口的城镇化。经济学家认为,城镇化是指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包括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等。传统的城镇化更多注重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很容易导致城镇化的畸形发展和“城市病”等问题。然而,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关注城市化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和城镇深度融合发展。

二、产业集群助推新兴城镇化建设的机制分析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本质是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城市区域内的高度集聚。新型城镇化的要素和资源集聚是以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可以显著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产业集群助推新型城镇化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即不仅能提高城镇化率,同时能提升城镇化的质量。产业集群助推新型城镇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集群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内和不同产业内大量企业的在地理上的集中,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产业集合。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或经济技术联系。新型城镇化需要产业集群作为依托,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而产业集群可以夯实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提高新型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能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协作化生产,共享各种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产品,能节省大量的资金成本。同时,产业集群通过促使大量中企业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的区域的集中,加速资本、技术、人力等资源要素的集中,充分发挥出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区域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推动第二、三产业的高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化的功能提升。

(二)产业集群能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人口的城镇化

根据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分工的不同,产业集群会产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可以有效的吸纳进城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民及流动人口转化为市民,实现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同时,产业集群可吸纳一批高素质的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出巨大的就业效应,从而有利于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集聚,促进就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此外,产业集群内将会集聚一大批餐饮零售业、现代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会计、审计、法律、咨询业等配套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将提供大量的高质量就业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促进人口的聚集。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引起城镇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和集聚。产业的集聚和人口的集聚可以快速的推动城镇的发展速度,提高新型城镇化的效率和质量。

(三)产业集群能促使城镇空间结构的变迁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过程是产业要素、资源等由分散向集聚的发展过程。产业集群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创新创造氛围,发挥出创新溢出效益。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以此为基础集中在众多城镇的有限空间内,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一步吸引大量外围的中小企业加入集群内,最终促进城镇空间的不断扩大。此外,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可能会因为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向集群周边地区进行扩散,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从而不断发展成为市区。产业集群通过促进人口和产业的集中,可以拓展小城镇发展的地域空间,加快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因此,产业集群可以引导和优化要素在城镇空间内的合理优化配置,从而优化城镇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进而促进城镇空间结构、功能配置的优化和城镇功能的提升再造。

(四)产业集群能推动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集群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和专业化分工效应,促进产业群内基于上下游的具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环向联系等的企业不断集中,实现产业集群内部循环。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可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的相关性和同类型,可实现企业联动的清洁生产,同时为废弃物的集中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提供便利。此外,产业集群的学习创新机制,产生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显著的促进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可以实现信息、技术、经验等有效的交流与传递,相互学习先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理念和方法,创新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彼此之间的技术和经济等多领域的合作,为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三、产业集群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效益不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集群正在不断的发展和转型升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特别是集中在江浙地区,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偏少。此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服装业、纺织业、制鞋业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产业集群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其主要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低、资金少、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等因素造成的。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会使得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缺乏外延伸展性,集群内产业专业化分工效应不明显,企业间缺乏合作交流,难以建立有效的生产协调机制,造成整个集群系统内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从而使得规模经济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国产业集群主要是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的,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集群内企业平均规模较小,规模分布离差小,导致集群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效应不明显。

(二)大多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是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是一种低端的产业集群。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集群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有效的规模和竞争力。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或重点产业是传统制造业,主要是集中在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生产和组装等环节,而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鲜有布局,并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中低端环节,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都相对很低。此外,产业集群的产品研发和流程改造等方面的投入较少,在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投入力度,投入资金额度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导致大多数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以OEM为主的外向加工型产业集群,对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等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不足,集群结构重合度较高,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制约着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受限于当地社会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

产业集群的主要优势之一是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因制度创新而导致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深层次的保障。制度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制度可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正式制度是指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等。正式制度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规制、引导作用。非正式制度是指如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的社会约定俗称的规则。在产业集群内, 已经基本建立起企业关系网络,并由此产业信任,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创新合作氛围,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制度的影响,而相关的人力资本制度、管理机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金融制度制度、信用环境、创新文化制度等并不完善,这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为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保障机制。此外,产业集群区内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招商服务、企业孵化服务、投融资服务、中介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合作交流服务、人才服务等专业化和综合性服务发展不健全,导致产业集群内产业配套协调能力不足,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要强调的是,我国大多数产业集群普遍存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等问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投融资机制体制,融资环境差,融资风险逐渐凸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集群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优化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走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产业集群是推进新型城镇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起科学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将两者有效的协调统一起来。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立足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规划,并且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之中,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先行,以产兴城,以产业集群加速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我们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效益、分工协作效应、技术溢出效应等核心竞争优势,来推动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政府部门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全力转变以往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产业集群数量和质量、新型城镇化的数量和质量的稳步提升,走出一条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产业集群和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协调发展。

(二)整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明确清晰的产业集群功能定位对新型城镇化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至关重要。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要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社会文化等因素因地制宜。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和导向,清晰地定位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始终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转型升级要求和产业集群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要求。在产业引入和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各产业集群的产业方向,找准产业集群的发展突破口。同时,要注重因时制宜,坚持创新发展,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调整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加强主导产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有“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竞争力。

(三)加快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向价值链两端提升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来看,加快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是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大方向。创新集群是“基于技术创新与文化创造力的产业集群”。针对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在产业分工体系中处在“微笑曲线”底端等现状,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一是工艺改造,即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流程体系重组或采用新的生产流程;二是产品换代,即提高集群内企业产品档次,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和款式;三是功能转型,即促进集群内企业从组装生产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等高附加价值环节跃迁(例如由委托加工的“贴牌生产”(OEM)到自主设计加工(ODM)再到自主品牌生产(OBM)的转变)。四是价值链升级,即从一条价值链跨越到另外一条获利能力更高、高附加值的关联价值链,实现集群“链条升级”,实现传统产业集群价值链整合优化。五是发展高技术产业集群,即加快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只有不断加强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才能有效推进产业集群向价值链两端提升,增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四)强化产业集群的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支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强化产业集群内制度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集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建立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在体制改革、体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营造良好的制度氛围,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以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选择和发展导向为基础,加强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建设,推进多元化、多渠道融资,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产业集群的配套服务能力,促进集群内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和互动发展。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根据产业集群实际情况,建立产业集群生态建设的战略发展规划,加强生态功能区布局,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倡导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产业集群生态承载力,促进产业集群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产业集群为基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镇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丽娟.产业集群生态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J].商业时代,2010,1.

[2]陈滢.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分析[J].经济纵横, 2007,10.

[3]王缉慈.超越集群——中国产业集群的理论探索[M].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罗硕(1990-),女,四川宜宾人,武汉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黄密桃(1988-),男,湖南岳阳人,武汉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作者:罗硕 黄密桃

新型零售业发展论文 篇2:

新型城市化下广州零售连锁业转型升级研究

【摘要】2011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决策,并提出了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具体目标,把零售连锁业的转型发展,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本文首先指出了零售连锁业对新兴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助推作用;随后,从经营模式、规模扩张、销售增长、企业规模、商业指数、行业布局、商业层次、电商发展八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广州市零售连锁业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转变经营方式、创新商业模式、扩大企业规模、拓展融资渠道、科学合理规划、提升商业层次、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多元发展八个方面提出了广州市零售连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兴城市化;国际商贸中心;零售连锁;转型

【基金项目】2012年广州市规划委托课题“新型城市化与广州零售连锁业转型升级研究”(批准号:2012-WY04)

【作者简介】余远坤,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连锁经营、市场营销。(广东广州510091)

一、零售连锁业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零售连锁业的兴旺是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标志

零售商业的规模是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要体现,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0亿美元,是普遍公认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标准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东京的零售店铺数量、商品销售额和零售连锁业就业人数等都居该国之首,其零售店铺占全日本的9.2%,是位居第二位的大阪府的1.39倍;零售额占到12.6%,是大阪府的1.78倍;就业人数占到10.3%,是大阪府的1.5倍。而在英国,14%的零售企业位于伦敦,伦敦零售连锁业增加值占英联邦20%的份额。由此可见,零售商业高度发达和高度集中是成熟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因此,作为当前零售业的主要形态,零售连锁业的发达程度是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零售连锁业的发展是建设宜居城宜业市的重要手段

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指导原则首先是以人为本,创建宜居宜业城市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连锁零售行业,不断完善商业公共服务平台和连锁服务网络,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才能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真正把广州建设成为宜居城市。

二、广州零售连锁行业现状分析

(一)联营模式面临困境

广州市的连锁百货业普遍采用的是联营经营模式,即由代理商、经销商在商场内销售,商店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形象,利润来源根据销售额拿扣点,经营费用、经营风险、商品所有权属于代理商的一种经营方式。厂家或代理商以品牌设立专柜,以系列产品进行商品展示,销售终端的主导权事实上属于品牌商。这种招商联营扣点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大大地弱化了零售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减少了企业的盈利空间。中国连锁百货业平均毛利率仅为12%,与普遍采取自主经营模式的国外同行30%的毛利率差之甚远。特别是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广州市零售连锁行业特别是百货业的销售增幅大大降低,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利润更是出现了明显滑坡,2012年上半年,广百百货利润总额下降9.43%,而广州友谊利润总额同比也下降4.94%。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原有的联营扣点模式的弊端更加突出。

(二)规模扩张后继乏力

传统的零售连锁企业,开设店面往往成本巨大,投资风险很高,需要做很多很烦琐的调查工作。而且,随着店面和连锁经营范围的扩大,信息收集与传递、指导控制力度和广告宣传等问题也会随之成倍增加,造成风险增大。2010年年底,广百百货成都店正式开业。然而,仅仅不到2年,2012年9月,成都店就悄然关闭。广州零售连锁企业的扩张之路越走越艰难。

(三)销售增长难以持续

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等影响,近两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广州市零售连锁行业的销售增速大大下降,甚至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现象,利润更是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2012年春节黄金周广百、友谊的销售额同比去年增长仅7%-8%左右,增幅较上年同期下滑一半。2012年五一小长假的销售,广州市内九大百货销售总额为4.078亿元,较上年4.201亿元下降3%。2012年国庆黄金周广州百货业12家主要零售连锁企业黄金周营业额为9.12亿元,同比下降8.86%。

(四)缺少大型龙头企业

广州的零售连锁企业跻身2011年中国连锁百强的仅有4家,说明其市场拓展能力不强。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广州零售连锁企业的组织规模不够大,广州进入百强的企业排名均在第50位以后,其中广州屈臣氏、广百百货、广州友谊、广东大参林连锁药店分别排在第53、54、68和85位。广州零售业中占多数的仍然是众多的小企业,广州零售业整体呈现出一种“小、散、乱”的局面。

(五)商业成长指数偏低

据相关学术机构研究发现,在珠三角各城市中,就商业企业生存环境与成长指数而言,广州不敌深圳、佛山、东莞3市。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广州的零售连锁企业在实力上不如深圳,尤其是大型零售连锁企业数量落后于深圳。2011年广东连锁50强榜单中,深圳的百丽国际控股以289亿元居第3位,天虹商场和茂业国际也分别排名第4和第7位;广州百货双雄广百和广州友谊仅列第9和第10位。与深圳企业的销售规模相比,广州零售连锁企业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广东连锁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2011年广东连锁50强中,17家广州企业实现销售规模441亿元,而17家深圳企业销售规模已达2437亿元。二是因为广州的零售连锁行业毛利率偏低,这与广州高昂的租金成本、激烈的价格竞争等因素有关。

(六)行业布局不尽合理

研究发现,广州的零售业布局合理性和优化指数也不敌深圳、东莞和珠海。其原因在于广州的人均商业面积相对较低,主要是其人口较多,而且虽然有些商业比较集中,但是由于行业发展不平衡,个别区域商业面积还是相当贫乏的,例如黄浦区和萝岗区。零售业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了部分市民日常生活的舒适便利程度,并迫使城市消费人群向少数商业集中区域汇集,对于交通等基础设施也带来更大的压力。

(七)零售商业层次不高

广州零售业十分繁荣,但在城市非核心区域,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存在着大量的小吃店、小士多店等业态类型的小商业,购物消费环境恶劣、卫生条件难以保证,甚至充斥假冒伪劣,这些零售业交易方式落后、交易缺乏规范、社会负效应大,不能成为高层次商贸业态的有效支撑,与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以‘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为导向”的总体要求相去甚远,与提升城市形象和人民生活品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八)电商业务发展缓慢

2011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8000亿元,达8019亿元,同比增长56%。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2.03亿人,同比增长28.5%。广州市零售连锁业的电子商务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网上销售发展缓慢。广州市主要的7家连锁百货企业开通网购平台的仅有广百、友谊、天河城3家,比例不到50%。已开通网购平台的企业,网上销售比例占总营业额的比例也极低。广百股份证券事务代表李亚就坦承,公司电子商务网站现在的销售还很少,对公司经营影响也不大。二是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广州市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电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以广百为代表的独立经营型;另一种是以广州友谊等企业为代表的则主要立足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补充,稳健发展。无论哪种模式,都尚处在试水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模式。三是电商业绩乏善可陈。数据显示,2012年年初,广百百购网日均IP访问量为2400次,日均pv浏览量为5700次左右,广州友谊商店网这项数据则更低。按照日均pv浏览量,根据业界较为认可的转化率2%折算,并按平均每单成交量1000元计算,每日成交额仅有11万元左右,累计全年销售额大约4100万元,只占2011年广百93亿元总销售额的0.44%。虽只是简单估算,但显而易见,广州连锁企业电商网站人气寥寥,销售业绩无从谈起。

三、广州零售业转型与升级研究

(一)转变经营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在原有的联营模式遇到发展瓶颈难以突破的条件下,广州市的连锁百货业必须痛下决心,开始向自营模式转变。由于连锁百货企业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了联营模式,从体制机制、专业人才、规模实力上看,要迅速从联营模式转变为自营模式是不现实的。连锁百货企业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实行联营与自营相结合的混合经营模式,逐步向自营模式过渡。百货企业根据各自的渠道和优势,可以从“联营为主,自营为辅”起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发展自营。百货企业要选择比较可行的自营经营方式,通过培养自营专业人才、打造买手队伍,逐步实行自主集中采购,重新主导和直接掌控销售终端,不断提高自营比例,使自主经营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有实力的企业要注意开始培育自有品牌,将经营触角向行业上游扩展,提升对商品品类、样式、风格定位和质量的掌控能力。转变经营方式的零售连锁企业在开始承担经营风险的同时获得了自主经营的权利和能力,并进而打造零售连锁业自己的核心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了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商业模式拓宽发展空间

随着消费者的需求从“一站式购物”向“一站式满足”转变,为满足消费者对全方位消费空间的需求,国际国内现代零售连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大型超市商品结构呈现百货化趋势;二是百货店呈现购物中心化趋势。

广州市零售连锁企业,特别是百货企业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通过跨界经营、整合重组,创新商业模式,发展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

一是零售连锁企业应积极寻求同餐饮、休闲娱乐等经营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捆绑式的方式开发消费市场。

二是广州市有实力的零售连锁企业可通过进军商业地产,从源头上规划、整合全部零售业态,建设能满足消费者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健身等全方位消费需求的综合性购物中心。

(三)加强支持引导扩大企业规模

以产业组织集中化、经营机构组织化为特征的大企业主导型流通格局,是国际商贸中心流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和本土企业应对国际零售巨头竞争的有效方式就是提升流通组织化程度,培育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广州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为主要消费市场的优势,培育出全国性的龙头零售连锁企业,反而为其他地区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致使广州出现“大市场、小企业”的局面。广州市本土零售连锁企业的规模化水平和在全省乃至全国所处的地位,与广州市的经济实力不相称,与广州市消费能力不相称,更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要求不相称。

因此,必须加强资源整合,支持优势连锁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零售连锁企业向省内和毗邻广东的省(区、市)及其他省(区、市)乃至境外发展,鼓励各类连锁企业开展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战略性调整联合和重组,通过企业法人之间的相互参股、控股以及兼并、租赁、合资、合作等形式,促进零售连锁企业规模化,进一步扩大经营网络和规模,通过连锁化扩张发展,培育立足广州、辐射全国的龙头零售连锁企业。但应力戒政府大包大揽,强令联姻。在税收管理上,为鼓励连锁企业跨地区发展,对零售连锁企业的课税实行法人申报纳税制,即连锁分店不履行纳税义务,由总店统一核算和纳税。从长远角度来看,政府对零售连锁企业的支持,重点应放在创造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条件上,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协调区域之间、部门之间关系,为零售连锁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如期实现“培育1至2个千亿级、30个百亿级商贸企业”的宏伟目标。

(四)拓展融资渠道破解发展难题

一是政府可有选择地对连锁企业的给予资金上的扶持。政府应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对经济实力强、管理基础好、营运机制较完善的连锁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为其拓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可采用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国家入股以及支持零售连锁企业股份上市等多渠道,多层次解决连锁企业资金不足问题。二是零售连锁企业要拓宽发展思路,可以采取特许经营等发展模式,规避资金紧缺的限制,迅速发展壮大。特许连锁经营作为连锁经营的高级形式,连锁特许总部可以在不直接投资的情况下,迅速复制式发展,实现低风险、低成本扩张,是缓解连锁企业资金压力的有效途径。三是零售连锁企业可以通过商业地产的投资、开发,迅速地增强资本实力。中国的零售连锁企业资产与资本积累的方式极少,必须抓住商业地产发展良机,进行资产与资本的积累,缓解租金上涨压力,平衡与调控经营成本与利润的手段,为可持续经营进行资本实力上的准备。但是,零售连锁企业进军商业地产必须量力而行,必须在资金链的供应上保证主营业务的正常经营。

(五)科学合理规划

促进均衡发展

针对当前广州市商业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在对11个大商圈具体规划布局时,要充分考虑城市各个区域的不同层次需求,以高端消费商圈相对集中,中低端、大众化消费商圈均衡覆盖,适当向城市非中心城区和新城区倾斜的原则来进行合理布局。同时,推动中心城商业转型,加快发展新城区商业。通过土地、财税等政策性措施,引导零售连锁企业向非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扩展经营范围,以快速提升新城区现代化的商业配套和生活服务设施的饱和度,向促进城市商业均衡发展,满足全广州居民对便利舒适生活、愉悦消费体验的需求,为全面建设宜居广州、和谐广州、幸福广州服务。

(六)连锁整合改造提升商业层次

2012年9月,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市政府《关于“三旧”改造工作情况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城市低成本生活区”的规划,计划结合城中村改造,选取试点,通过局部整治改造,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环境优化、设施配套的城市低成本生活区。应当以此为契机,推进广州市低层次商业的改造升级。要努力改造提升低层次零售商业。要促进餐饮、零售等中小店铺改造经营环境,提高服务标准,严格安全管理,加强交易信用建设,建立交易信用评估体系,最终通过推行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实现彻底的转型升级。一是可以通过扶持引导其中经营状况较好、管理较规范、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通过鼓励自愿连锁等方式,实现中小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二是引入有实力的连锁超市、连锁便利店和品牌连锁餐饮企业,通过收购、加盟、特许经营等形式对原有的中小零售企业进行彻底的整合改造,使便利放心的购物渠道、整洁优美的消费环境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彻底改变中小商业脏乱差的传统形象。

(七)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交易规模

1.明确电商发展战略。电子商务并不仅仅是网络购物,而是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的全面商业活动,如市场调研、财务、生产、客服、物资配送等。这些活动涉及企业的内外,并与企业战略直接相关。零售连锁企业要想适应网络经济时代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借助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制定并整合企业的发展战略。零售连锁企业做电子商务必须先进行电子商务战略规划、基于电子商务流程再造、电子商务模式的选择,以及配合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战略,比如产品战略、市场战略、组织战略、供应链战略、营销战略、物流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

2.建立电商组织架构。连锁经营模式是具有一定时间限制、区域限制的层级化管理模式,电子商务是突破时间、空间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因此、为了有效发展电子商务,广州市零售连锁企业必须制定适合电子商务的组织架构,这个架构应当包含整个电子商务体系的所有岗位职能。从市场调研、销售、客服、网站推广与运营、产品开发、网站建设、仓储、包装、物流、发货、财务监控所有环节。组织架构是根据业务流程从开发调研、设计、采购、入库、销售、包装发货完成整个物流系统,网站建设、推广、产品规划、商品上传等组成信息流。财务、采购、销售等部门完成整个资金流的整合。

3.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包括从销售到市场运作以及信息管理在内的几乎全部企业行为。因此,广州市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首先必须统筹考虑建立全面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改造和运营手段升级。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涵盖总公司、分公司、自营连锁店或加盟店以及供应商。该平台应当由进销存管理、配送管理、库存管理、销售分析管理、支付网关、网上对账、CA证书电子签名控制等模块组成。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总公司、分公司、自营店和加盟店获得各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业务运营平台,实现完整的产供销链模型及多模式支持。

4.明确电商发展路径。广州市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网络零售渠道,首先要明确网络部门到底是传统零售连锁企业的一个分支还是独立的运营主体;其次要解决的是,线上销售业务是传统业务的补充还是与传统零售并驾齐驱的渠道,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在这方面,根据企业的各自不同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可以有不同的发展路径选择:

一是独立运营模式。对于具备较强实力,发展不局限于本地和区域市场的零售连锁企业,在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时,可以借鉴广百的做法,建立独立的网购运营主体,采用自主采购销售模式,与传统业务分离,采取差别化管理和独立核算。二是业务补充模式。对于定位于区域发展的零售连锁企业来说,可以借鉴广州友谊商店的做法,将电子商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重要补充,立足于稳健发展,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消费者本地线上渠道、VIP客户的维护,做好服务。

5.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网络零售的物流配送相对传统模式,在商品组织、配送速度、配送细化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小规模小批量、点到面、综合性服务等。需要为每一个消费者提供一对一的服务。连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B2C模式,必须认真研究传统物流配送体系与终端消费者的对接问题,通过与快速发展的快递行业的合作、融合,以建立自己的终端配送环节或与快递企业协作等形式,完善物流配送链B2C,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送货时间的要求,使传统零售连锁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真正发挥1+1>2的效果。

6.建设优秀网络团队。适应网络销售模式,企业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网络销售团队,对网络销售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如产品展示网页的页面版式设计和产品信息介绍,必须做到有吸引力,并且容易被搜索引擎抓取。团队要有专业人员管理网站会员,及时回答访客提问,建立一套完整的会员管理制度等。但是,传统零售连锁企业专业人才(如网页设计、网络营销)的待遇比纯粹网络零售企业低很多,流失率高。如果开展B2C业务,需要在人才引进、人才待遇、留住人才等方面有系统的制度设计。如果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和零星的引进难以在短期内完成建立这一团队的任务,有实力的企业就可以考虑通过收购网购企业来弥补在这方面的短板。

7.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一是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二是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健全诚信体系。四是健全售后服务体系。

(八)国际传统并重推动多元发展

1.引进高端国际品牌。一是要引进国外特色商品品牌,这类品牌往往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限于实力相对较小,且对中国市场十分陌生而难以进入。零售商可以利用自己渠道优势,成为这一类品牌的国内代理,一方面提升了品牌丰富度,另一方面建立起了独特的经营体系。二是引进国际知名零售商,特别是一些专业零售商,包括电器电子产品、办公用品、时尚服饰等,提升广州零售连锁业服务于多样化消费群的能力,为广州消费者提供国际化的零售服务。三是引进高品质的国际高端品牌,提升广州消费层级,服务于大量的活跃于广州商务领域的消费人群。

2.推动老字号品牌建设。作为具有悠久商业传统的城市,广州现存老字号有100多家。其中,有63家先后于2000年和2010年被广州市政府正式颁布为老字号。“广式老字号”的发展总原则应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面对自身生态位变化,传承核心价值,创新产品、经营与服务,保持“广式老字号”的文化品格与魅力。一是要积极推进老字号年轻化,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经营,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年轻的商业年龄。二是要进一步深化老字号的改革,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角度,积极引导市场力量介入到老字号的股权改革中去,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实现完全民营化。三是支持特色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字号”企业,运用商品、商号、经营模式、管理技术等优势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发展模式,构建特许经营网络。

作者:余远坤

新型零售业发展论文 篇3:

影响新疆地方财政收支不均因素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实现突飞猛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新疆出现了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现象:财政赤字增大,严重限制了经济增长的速度。本文基于这一问题,从新疆财政收支基本情况出发,从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经济优势向财政优势的转化、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影响财政收支均衡发展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平衡新疆财政收支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疆财政收支 不均衡影响因素建议

一、新疆财政收支基本状况

(一)财政收入状况

财政收入是从国民经济增长中取得的收入。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国民生产总值(GDP)就越多,就会有力地推动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越多。经济增长最理想的状态是财政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协调发展。改革开发以来,新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内地发达地区差距有所缩小,GDP总量从1978年的39.0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418.81亿元,年均增长16.66%。特别是1994年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新疆地方财政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2008年新疆地方财政收入达479.7亿元,是2000年的6.01倍,1978年的67.19倍。新疆地方财政收入占新疆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4.7%增加到2010年的28.3%。“十一五”期间,新疆共组织税收收入2268.9亿元,为国家和自治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二)财政支出状况

财政支出是用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总支出。据统计,财政支出每增加1元,可使GDP增加4.58元,财政支出有力地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1978-2010年新疆地方财政支出从17.02亿元增加到1650亿元,增长97倍。1994年在国家实行分税制后,新疆财政支出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但支出增长各年呈不均衡,2001年(37.89%)达到最高,1981年最低(-8.6%)。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1994年新疆财政支出增长低于全国14.9%,2002年又高于全国20.5%。“十一五”时期,自治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完成5530亿元(其中用于民生支出384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69%。

尽管新疆财政收支增长很快,但由于支出基数较大,增长速度高于收入增长,导致财政收支的缺口越来越大。同时中央补助(是地方财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新疆财政从1978年的9.66亿元增加到2007年498亿元,年均增长16.46%(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从56.74%上升到65%),总体呈上升态势,但国家一般财政预算收入满足率又不足40%,财政存在大量“缺位”和“欠账”,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影响新疆财政收支不均衡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导致新疆地方财政收支的缺口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家、自治区财政体制不够优化、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和资源优势尚未实现转化等因素所至。

(一)财政体制对新疆财政收支的影响较大

建国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财政体制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走的是以渐进式为基本特征的改革路径,总体上实行的是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财权有限的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国家在财政分配领域又以能分灶吃饭的分权改革作为突破口,首先推行了“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体制,财权从中央转移到地方,地方政府负责征税,中央政府按一定基数、比例和增长率提取财税收入。财政分权以后,国家在财政制度上进一步进行了改革,在部分省市、部门进行了试验,各项改革在具体执行中互相影响,引发出一系列的联带关系和敏感、困难性问题。1994年起,我国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体系又实行了重大变革,推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关系正式分开。2002年1月1日,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所得税分享改革,除铁路、邮政、国有专业银行及海洋石油天然气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收入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享,2002年按“五五”分享,2003年改为“六四”分享。尤其是近几年国家财政收入处于下降趋势,财政增收的难度和支出压力不断加大,财政收不抵支的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在国家财政形势的大背景下,新疆财政收支紧张矛盾非常突出。从收入看,受经济增长减速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困难增多,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来源明显减少。受国家政策性减免税费影响,支出增幅也较高。

(二)财政政策效应不均衡对财政支出影响很大

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凸现,政府的主要活动转向提供公共产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国家投资基本建设、教育、行政管理费这三大支出始终居前三位,占到全部支出的40%以上,财政政策效应不均衡性显现出来。

(三)经济优势尚未转化为财政优势

30多年来,新疆经济发展速度大多数年份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但由于基础薄弱,地区差距明显拉大,2001年以后,在全国31个省区经济发展速度排序中,新疆基本都在倒数几位徘徊,仅比宁夏、青海、西藏略强,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中倒退。长期以来,新疆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石油石化等中央企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属于“石油拉动型经济”和“投资拉动型经济”,国际油价的波动以及国家对新疆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变化,都使新疆经济增长受到很大影响。另外,由于新疆石油天然气由中央企业开发经营,除个别零散的服务企业外,其消费税、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大部分上缴中央财政,优势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较小,致使新疆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财政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所致:一是新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县,几乎是油气资源大县,虽然依靠石油、石化企业提高了工业增加值,但并没有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二是属于地方税收的资源税实行从量征收,税收不能与资源价格同步增长,随着资源价格的上升,资源开采企业的实际税负下降;三是新疆石油天然气就地加工少,主要向区外出售初级产品(原油和天然气),没有深加工和下游产品,附加值低,税源转移到资源输入省市,地方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加剧了财政收支矛盾。

(四)经济结构调整相对缓慢

三次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影响着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1978-2008年新疆第一产业比重从35.8%下降到了16.4%,对GDP的贡献率仅为0.4%,对财政收入的直接贡献很低;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其生产总值每增加1%,能带来新疆财政收入增长1.15%。1978一2008年新疆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虽有波动,但基本与全国水平接近,相差不大;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1%,成为这一时段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1978年以来,新疆第三产业虽然起点低,但增长较快,1994-2002年甚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2003年开始大幅下滑,到2007年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不利于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短板”。2009年以来,新疆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所变化,主要以石油、建材、冶金、煤炭等具有优势资源的工业为第二产业的主体,能源开采及加工业为新疆财政收入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由于新疆工业仍然存在传统工业比重较大,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等不足,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构成潜在制约。以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增长态势迅猛,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大。

(五)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大地方财力投入

由于国家一直在基础设施供给、教育文化投入、增加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等方面都需要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因此地方财政支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

另外,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用于刺激经济的财政支出相应减少、非税收入、税收征管和预算内外收入的相对变化也对新疆财政收支平衡产生影响较大,并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计量性。

三、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

1.注重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协调发展

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地方财政收入有着明显拉动作用。据统计,消费每增加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可增长1189元,消费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大于投资和净出口。目前新疆应转变只强调投资、而忽视消费和净出口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思维定式,充分发挥消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重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逐步协调发展。扩大新疆本地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提高,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保体系建设,改善城镇居民消费状况,努力提高本地消费与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2.调整经济结构,拓宽财政增收渠道

近年来,自治区高度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出台了财政支持新型工业化10条等系列政策,但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受前几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90%以上中小企业受国内外多重压力的影响,生产规模收缩,效益水平降低,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导致财政收入增缓或者减收。所以新疆应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拓宽财政增收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才能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3.应“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近年来,新疆财政支出看增加政府公共投资规模,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支出基数较大、刚性很强,财政支出负担较重。所以,各行业必须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狠抓增收节支。一方面要依法加强收入征管,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一般性财政支出,压缩因公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接待费用,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合理使用经费,切实缓解财政支出紧张的压力。

4.积极推进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新疆经济发展,增加税源门类。第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大力引进高新科技企业,改造传统工业,推动工业由加工装配型向开发研制型方向转变。采用激励措施,引导企业积极自主研发,掌握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实现高新产业的不断升级与传统产业的转型;第二,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煤炭等支柱产业,形成竞争力较强的工业企业和工业体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发挥集群经济优势,切实做好战略规划,制定适应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战略,增强企业竞争力;第三,要加快培育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支持、扶持政策,鼓励中介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GDP与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新动力。

5.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近年来,由于所得税、房地产交易税费、营业税、所得税13项税制改革和减免税费的措施,都不同程度的导致减收,全国财政收入减收5000亿元。总的来讲,目前政策减收因素多于增收因素。因此,国家和自治区应进一步对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在增收政策方面,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式,改变部分应税品目的计税依据,有利于以资源开发为优势的新疆地方收入的增加。

6.进一步加强财政体制改革

从历年国家实行的财政体制效果来看,在现行体制下,新疆财政收支的缺口会越来越大,收支矛盾将更为突出。为解决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上下级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解决新疆地方财政不足状况,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应积极响应和实施国家财政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采用发债等方式进行弥补,刺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明确回暖,财政收入才能回归上升通道。国家在中央财政补助及向民族地区制度方面就继续给予适当安排和倾斜,改变新疆财政现状,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缩小与东部省区的差距的重要途径。充分预计财政体制变革的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新疆财政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

财政困境为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机会。未来财税改革方向就是要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为减少改革对财政收支关系产生的影响,新疆应与全国同步,积极调整应对策略,利用经济增长下行和资源价格低位运行的时机,尽快推进实施资源税改革,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适当增加资源地财政收入,提高新疆的财政保障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税收政策完善工作,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陈晓萍

上一篇:英语精读课教学论文下一篇:中职生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