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新型农业发展论文

2022-04-22

作为世界性的共同课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倍受关注。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大部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曾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资源性产品,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伴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主导产业的衰落,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就业水平逐步下降,城市陷入发展危机之中。因此,尽快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转型。并利用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资源型城市新型农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资源型城市新型农业发展论文 篇1:

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机理及现实对策

摘 要:缩小收入差距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独特的发展方式,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尤为严重,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分析资源型地区的概念及收入差距现状,研究资源型地区行业收入差距,政府、企业、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提出解决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的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和谐农业—矿业关系,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升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机理;政策建议

资源型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赖当地丰富的资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资源收益分配不公、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以及荷兰病的挤出效应、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等原因,造成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更加严重。单纯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并不能解决这一地区的收入差距问题,而且还会陷入越救越穷的怪圈之中。所以,深入研究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及机理,可以为资源型地区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切实贯彻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有效解决资源型地区的脱贫问题,提供政策建议。

一、认识资源型地区及其收入差距

资源型地区指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尤其指在一定阶段,以本地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大规模动用和耗费资源且资源型产业长期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区,在类型上可分为煤炭资源型地区、石油资源型地区等类型。资源型经济与外部性是资源型地区的两大特征。矿产资源开发主导的经济形态称为资源型经济,资源型产业是资源型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资源型经济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的波动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波动。同时,矿产资源开发也会产生典型的负外部性,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形成区域生态环境难题,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地区产品生产主要表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与可耗竭性、矿产开发的负外部性和高风险性、矿产品的高价格波动性以及矿业的低产业关联性与强资产专用性四个特性。资源型区域作为以矿产、能源等可耗竭资源开发主导的经济区域,加之矿产开发的特殊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更为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这些收入差距主要指行业差距、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矿产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因其区域的特定性,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有其自己的特点,资源型地区的各种收入差距都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严重,单纯依靠旨在提高农村一般收入水平的现有扶贫政策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须依靠提高收入低下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应根据资源型地区的特有属性,解決其收入差距扩大问题。

二、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及形成机理分析

(一)资源型地区的收入差距现状

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资源型区域的行业贫富差距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的行业差距更为严重。资源型地区的资源型行业主要以垄断的形式存在,相较于竞争性行业,石油、煤炭等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要远远高于非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形成独特的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2.政府、企业、矿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拉大的趋势。矿业开发收益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主等少数人或者团体手中,在资源繁荣时期,政府部门的税收增加幅度往往超过居民收入,政府部门与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地质灾害,对当地农业造成巨大损失,土地肥力、粮食产量的下降,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矿区农民生活更加困难,矿产企业与农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3.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区别于一般地区的城乡关系,资源型地区城乡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表现得更为严重。矿产资源的开发一方面会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等方面,另一方面,其外部性会对矿区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矿区农民的福利水平。

(二)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形成机理分析

1.荷兰病以及政府片面投资资源产业造成资源型地区行业差距更为严重。资源型地区的荷兰病效应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资源型地区,为了大力发展作为经济支柱的矿产企业,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其大量的支持,矿产开发的超额利润,吸引了大量的投资,生产要素大量聚集在矿企及相关行业,挤出了其他中小企业,因而一般的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致使资源相关的高收入行业与收入较低的非资源行业形成了鲜明的行业差距对比。尽管资源型地区一直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但缺乏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不完善的配套设施,使新兴产业没有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显著效果,资源型地区仍然是一业独大。

2.矿区居民自身发展能力低下造成资源型地区政府、企业、当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资源型地区,矿工大都从事一些危险的采掘工作,较高的收入产生职业锁定效应,使得他们不愿改变现状,竞争意识淡薄,忽略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在资源匮乏、矿产品价格波动时,其收入也会面临较大波动。在矿产资源整合以后,甚至面临着失业状态。工作技能的缺失及哄抬的物价水平,使矿工在收入低下的同时还要承受过高的生活成本,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收入差距也更为明显。此外,矿业的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改变了农民维持生计的自然条件,资源开采造成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人居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和谐的矛盾加剧了当地居民的困境,也加剧了当地居民与矿业、政府之间的收入差距。

3.农业—矿业的关系不协调造成资源型地区的城乡差距扩大。资源型地区的矿业与农业是相对立的关系,二者发展不协调,采矿业的发展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矿区农民不仅担负较高的生活成本,同时还要为资源开采的负外部性买单,导致农民更加贫困,资源型地区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第一,矿产开发破坏农用土地。矿产开发本身会占用较多的土地,减少农业的经营面积;矿产的大规模开发会在地下出现采空区,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原有的农业生产的土地条件产生不利影响。第二,矿产资源开发破坏水资源。在矿产开发过程中,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都会被破坏,影响矿区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用水需求;而矿区排出的矿井水污染程度较高,不能被直接利用,直接排放会污染土壤。第三,矿产开发破坏气候资源。矿业及相关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导致资源型地区二氧化硫、粉尘、可吸入颗粒物等排放较多,影响到气候条件,污染物随着下雨、刮风,进入土壤,破坏原有的土质条件,导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生产非常不利。综合来看,矿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挤出效应,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三、缩小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资源型地区收入差距在深度与广度上较之于非资源型地区程度都较深,解决资源型地区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调整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加强产业结构的关联度,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构建合理的资源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各种经济协同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进军农村市场,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民的多元化收入创造条件。

第二,提高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其就业水平,促进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加大资源型地区的教育支出力度,提高资源型地区的教育水平,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居民的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和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应变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第三,协调农业与矿业的关系,提高矿产资源开采的科学性,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道路,用发展的方法解决城乡差距扩大的问题。矿业发展应同时兼顾当地农业的良性发展,创设环境基金制度,治理矿产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保护人居环境和农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与矿业的和谐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复明.资源型区域面临的发展难题及其破解思路[J].中国软科学,2011,(6).

[2]  武鹏.行业垄断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

[3]  赵康杰.资源型区域多维贫富差距及其治理——基于包容性增长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5,(4).

[4]  郝丽芬.对鄂尔多斯贫富差距及其所引发的问题的思考[J].北方经济,2013,(8).

[5]  李世涌.矿产资源开发外部负效应及其成因分析[J].问题研究,2007,(11).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张波 邓鹏程

资源型城市新型农业发展论文 篇2: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与对策建议

作为世界性的共同课题,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倍受关注。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大部分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曾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资源性产品,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伴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主导产业的衰落,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就业水平逐步下降,城市陷入发展危机之中。因此,尽快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转型。并利用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特点

吉林省是资源型城市聚集的省份,共有29个县市列入,其中地级市5个,即辽源、白山、松原、通化和延边州,县一级除了原有的九台、舒兰和敦化外,还有国家重点扶持的边境贸易口岸珲春、白山市管辖的临江等。

1、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这些城市按资源性质大致可分四类:一是煤矿城市,包括辽源、九台、舒兰、临江等,资源基本枯竭;二是油气城市。包括西部的松原、大安等,资源还没枯竭:三是森林工业城市,如仅敦化一地就有4个省属林业局,由于国家近年严格实施天然林保护政策,对地方经济影响很大;四是金属矿城市,如有80多种矿产的通化、有金矿的桦甸等。到2009年,资源型城市累计国土面积为10.99万平方公里,人口1021万人,2009年地方生产总值26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6.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38%、36%、18%。2009年,全省资源型城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35.28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8%,比全省同期增速高出10.5个百分点。特别是辽源市。通过发展三大接续产业,摆脱多年由于煤炭资源枯竭而导致的工业持续下降局面,工业增加值对GDP贡献率提高到35%:白山市通过发展能源、林木加工、食品制造、现代医药、新材料、旅游等产业,工业增加值占GDP贡献率提高到43%。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总体来看,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如辽源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5.4:35.7:38.9调整为2009年的16.4:47.1:36.5。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稳步推进。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主体框架,健康产业已成为强势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呈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到2009年末,三大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如白山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年的20.1:50.6:29.3调整为2009年的14.3:52.2:33.5。整体上反映出工业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加突出,拉动作用更加明显,产业结构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得到优化。工业重新获得发展。如延边州三次产业结构由2004的11.5:45.6:42.9调整为2009年的10.3:48.0:41.7。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4%。

3、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近几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通过积极筹措和科学安排资金,及时拨付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补贴、企业退休职工取暖费等资金: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尽力提高各类保险标准。开展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试点。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疾病防治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强城乡扶贫帮困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水平。2009年,全省资源型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164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8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45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39.25亿元,占全省25%,同比增长12%。在岗职工人数78.43万人,占全省24.8%。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资源型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主导产业衰落,综合竞争能力急剧下降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以资源性产业为主导产业。并形成一条关联度高、依赖性强的产业链。资源性产业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资源性产业的产值曾占整个城市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从业人员占40%左右。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40%~50%。但目前资源型企业普遍处于不景气的状态,很多企业破产。城市有大量劳动力溢出。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正在走向衰落,整个城市处于投入多、产出少、效益差的尴尬境地。2004~2009年,吉林省资源型城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了2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辽源、敦化、和龙和舒兰等地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超过了30%。但工业企业的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却都很低。如2009年。辽源、白山、蛟河等城市的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30%和60%。舒兰市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11和7.78。部分资源型企业管理粗放,技术装备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非常弱。对全省41个县市综合竞争能力进行比较,在综合积分后十位的城市中,资源型城市占了6个。

2、下岗和失业人数增加,部分群众生活困难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由于其产业衰退,造成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到2001年,辽源失业约8万人,约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4%白山林矿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已达6.1万人,占全市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75%。全省18个国有林业局在册职工18.8万人(不含退休和集体职工),有近10万人富余,且相对集中。还有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就是随着资源的衰退和清理整顿,依赖资源而生存的人员要转移就业,而且这部分职工劳动技能单一,自身无再就业能力。由此而引发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安定等问题接踵而来。

3、林、矿区群众生存条件差,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由于森林资源的大量采伐、工矿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炼制与加工、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开采与加工等。对城市自然景观的破坏,对大气、水体、生物及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都十分严重。因此,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要远比其他城市大。目前,吉林省矿山占用土地面积达2.82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2%,而且每年正在以300~450公顷的速度增加。一些煤炭城市。挖走的是煤炭,留下的是报废的矿井、塌陷的土地、污染的水源、堆积如山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江河之中。污染严重:煤、煤矸石、尾矿、自然粉尘、扬尘和一些易挥发气体,形成了大量的废气、废渣、废水,其

中矸石堆自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大气污染源,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财产的安全。另外。由于资源长期的开采,矿城与油区出现城市塌陷问题。如辽源、通化、珲春、舒兰4个矿务局采煤沉陷区,沉陷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受损面积262万平方米,涉及居民5.7万户。白山市矿区下沉面积870多公顷,受影响的地面建筑物面积有124.3万平方米,严重地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安危。

4、城市发展高度依赖国家投资

资源型城市受国家对资源型产品价格的长期限制,资金利税率很低,资本积累和产业转型发展受到制约。资源型产品和加工产品之间实行价格“剪差”政策,造成资源开发和输出越多,利益流失也越多的困境。这使资源型城市形成了一种依赖型发展理念,城市发展高度依赖国家投资。2004~2009年,辽源、临江、珲春、和龙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11.3%、8%、7.1%和4%,而同期财政支出却分别增长了15.2%、12.5%、11.3%和16.3%。2009年,资源型城市人均财政收入仅相当于财政支出的34.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资源型城市的资金来源主要集中在国家投资、财政补贴和基本经营活动收入3个部分。但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基本经营活动部分——资源型企业的效益低下,亏损严重,自我发展能力弱。

三、国外资源枯蝎型区域改造经验对吉林省的启示

尽管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具体模式与传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区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国外资源型区域转型的许多成功经验仍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发展教育科研事业是发展接续产业的前提

老工业基地遗留的劳动力通常受资源型城市环境的制约,技能单一,往往对传统的生产技术比较熟悉而对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比较陌生,因而,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解决发展接续产业需要的人才缺口问题。从国际经验上看,德国、日本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因而在转型过程中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例如,上个世纪60年代,鲁尔区所在的北威州抓住新技术革命契机,树立教育优先的战略思想。该州陆续建立起一批新型综合大学、高等专科院校以及相关的新兴学科。目前,该州共有53所大学与专科学校。科研方面,北威州还先后建立了21个高级专业研究中心,以及涉及微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其它研究中心。该州已发展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十大科技创新区之一,鲁尔区也从一个没有大学的地区成为欧洲大学密度最大的工业区。

2、发展新兴产业

从国际经验看,发展新兴产业是解决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弹性的较好办法。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发展新兴产业才能使资源型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德国鲁尔区在改造过程中,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充裕、交通便利、市场巨大等优势,吸引各类新兴工业企业扩大投资和迁入,同时积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使化工、电子、汽车、炼油、服装以及饮食服务等各类企业遍布全区。法国洛林工业基地改造的特点就是进行高起点的工业转型。洛林地区的新产业发展很快。核能、汽车工业、电子计算机、生物制药、环保等高技术产业取代了传统煤钢、纺织业成为了该地区的支柱产业。日本在对九州工业区进行调整时,结合区位优势,植入新兴替代产业,在九州地区发展集成电路(Ic)产业。大量富余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以及发达的航空运输设施为九州发展IC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Ic产业为九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极大地促进了九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自1965年三菱电机公司确定在九州建造第一座集成电路工厂以来,东芝、日本电气、松下、富士通、索尼等大公司接踵而至,甚至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也将其集成电路工厂建在九州。随着半导体产业繁荣发展,IT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开发基地不断聚集到九州,德国国立信息处理研究所(GMD-JaDan)、英国Cranfield大学日本中心等世界性研究所和大学先后落户九州,而日本国内的日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大企业也就近成立研究所。九州正成为日本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3、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对资源型城市的改造不是仅靠用新兴产业来替代传统产业,而是要把先进的技术利用到传统产业中,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提升传统产业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力。对于没有发展潜力与竞争优势的产业,要实行主动放弃,把资源让位于改造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这样做也是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结果。例如,法国洛林地区主动关闭煤矿、逐步放弃煤炭产业,减少煤炭产业的从业人员。运用高新技术对原有的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促其实现自动化,提高产品附加值。保留的钢铁公司发展市场短缺的汽车板材、镀锌板等,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需求,使洛林钢铁工业的附加值提高一倍以上。英国政府也始终坚持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与改造。一方面,削减那些生产过剩、竞争能力差、企业效益低下的传统工业部门。如煤炭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煤炭委员会运营的煤矿多达172座,而到90年代初,只留下15座;另一方面,对一些传统工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加以改造,以提高产品质量或降低成本。增强其竞争能力。

4、建立高新技术园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鲁尔地区重视技术的市场化,区内大学和研究所都有“技术转化中心”,以帮助企业把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州政府还与市镇政府、当地银行及工商协会等机构共同投资在大学或主要科研中心附近兴建科技中心与科技园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让速度。法国政府通过签署“国家一地区计划合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签订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合作契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联为一体的科技开发体系。日本在全国建立了26个技术城,把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产业技术结合为整体,把开发高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提高了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日本的“产、学、官”联合是一种在政府支持下,充分利用大学强大的科研队伍和企业的经济实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发新兴技术产品、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机制。它为九州老工业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提高发挥了极大作用。

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地区产业竞争力。我们也应注重“产、学、官”结合。一是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产学结合。例如采取专利提成奖励措施、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向高校投资、对高新科技风险企业采取免税措施、改变高校和其它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

评估办法、鼓励将企业项目纳入科研评估体系等:二是加强地区交流中心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增进高校与企业界的联系。如召集企业人士与学者座谈、调查和汇总企业的需求、匹配相关大学或科研院(所)、指导产学科研方向等:三是鼓励高校建立专门的科研成果推销机构,加快技术转让速度。如建立企业项目咨询公司、企业项目联络办事处、大学专利转让机构等。

四、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分析

1、寻求新的资源,促进资源型产业接续发展

目前,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另外。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储量仍很丰富,具有继续发展的潜力。吉林省经济发展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迅速增加。据预测,在未来5~10年内,煤炭缺口将达55%、石油35%、铁矿石为60%。目前,吉林省现有煤炭储量10.1亿吨,其中,九台市羊草沟、梅河口煤矿、珲春煤田板石矿等地区的大型煤矿尚未被利用,如按生产能力1800万吨,年计算,这些煤炭储量可继续开采20年以上,可以解决约28万人就业(到2001年末吉林省矿业城市从事矿业生产的在岗人员为28.69万人)。铁、铜、金的储量分别为1.8亿吨、30万吨和60370千克,如果进行适度开采,可解决5~10万矿业职工的就业问题。此外,油页岩、镁、镍、钼等矿产资源的储量均排在全国前4位,它们也是资源型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继续寻求新的资源。将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2、实施产业和城市的整体转移

吉林省部分资源型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还有一些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到区位和资源条件的束缚,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非常有限。这些城市急待通过土地置换、拍卖等方式进行整体转移。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又可筹得一笔资金,用于异地开发和启动其他产业。

3、积极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资源型城市赖以生存的资源终将走向枯竭,而城市经济却必须向前发展。因此,对于资源性产业仍有潜力的城市。必须未雨绸缪:对于资源既将枯竭的城市来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目前,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发展非资源型产业的主要方向有:

(1)机械及新型材料制品加工业。辽源市目前已经形成良好的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发展基础。纳米科技园及环保型汽车内饰表皮生产项目、轿车起动机、发电机生产等项目的纷纷启动,使特种合成纤维材料、高性能特种合金材料、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其发展接续产业的主要方向:舒兰市可以依托机械、农机产业发展的优势,扩大为汽车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加工产业发展。围绕为资源型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开发各类新产品,如褐煤造气炉等,加快发展机械加工业。

(2)种植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养殖业。与发展第二产业相比,第一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同时,吉林省资源型城市农业发展又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和龙、抚松、靖宇、安图、敦化、蛟河等资源型城市分布在长白山区,这里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以及林地资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道地药材种植、绿色食品加工以及特种养殖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化市、白山市、敦化市迅速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当竞争能力的医药、食品龙头企业,将带动这些资源型城市逐步形成新的主导产业群。

(3)矿泉水产业。吉林省拥有丰富的矿泉水资源。目前,在已探明的矿泉点中,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矿泉点260余处,约占全国总数的7.4%。年允许开采量为5593万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12%。而且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山区的资源型城市中。抚松、靖宇、和龙、安图等城市的矿泉水储量占全省的70%以上。因此,在规范市场环境的条件下,鼓励矿泉水产业发展,必将在这些城市形成新的支柱产业。

(4)服务业。一是发展运输服务业。资源型城市大部分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地区。运输成本相对较高,是阻碍其接续产业发展的最大问题。鼓励发展专业运输企业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二是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长白山区的矿产和森林资源成就了资源型城市的过去,其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又将成就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安图、抚松、靖宇、和龙、蛟河等城市可以通过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辽源、舒兰、蛟河、通化矿务局的部分保存较好的矿井以及矿山也可以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辽源、江源、临江、舒兰、蛟河、珲春等以矿产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可以充分发挥在掘进、土建、通风、排水等方面较强的技术实力。对外承揽隧道开凿、桥涵建设和其他土木工程等,还可以组织精干力量走出国门,到海外去承包工程,谋求发展。敦化、和龙、安图、抚松、靖宇等以森林资源开采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可以发挥人力和技术优势,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从事森林采伐: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业,促进境外就业。安图、和龙、珲春等城市可以发挥地缘优势,进一步加大向韩国和日本输出劳务的力度,加速资源型城市的人口转移。

4、创造产业园区的集聚发展平台

吉林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需要突破固化的分布结构。在林、矿产业加工链的其他产业发展上,创造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产业园区成为强势产业发展的载体、引领加快发展的“极点”。一是创造以集约化经营为特点的集群发展模式。依托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和上新项目的力度,引进成长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进入园区:二是以战略合作为重点的共赢发展模式。坚持从支柱企业抓起。拿出最好的产品、最好的项目、最好的企业,提高与强者合作的本领:三是以引才、引智为主导的自主创新发展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合作发展,通过创造循环园区发展模式,培育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具有废物吸纳作用的环境无害化、资源再生与循环利用产业,扶持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建设。

5、重视城市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转型的前提和保障。吉林省资源型城市要积极争取成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速产业集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对外辐射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加快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争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改造棚户区、解决塌陷区改造欠账问题,改善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加强环境保护,搞好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改造,完善城市功能,吸引外来投资,解决产业转型资金不足。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作者:孙雪梅 吴艳丽

资源型城市新型农业发展论文 篇3:

资源型城市转型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传统发展观而言,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当务之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辽宁不仅是一个资源大省,又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众多的省份,阜新作为全国惟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经过三年的实践,转型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先行了一步,我省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为加快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质的飞跃,我们在转型的实践中注意处理了以下几个关系。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因地制宜的关系

发展接续产业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矿产资源开发的阶段性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矿业的生命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矿产资源储量的限制,随着矿产资源储量和开采量的日渐减少,开采成本的不断上升,矿业也必将经历一个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这是由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本质所决定的。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能科学把握资源产业的生命周期,不及早培育和发展接续产业,势必会遭致“矿竭城衰”之厄运。

资源型城市选择和培育接续产业,一方面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无论发展什么接续产业,都要符合市场需求,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市场需求是一切产业、企业和产品发展的外在动力,也是接续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里所讲的市场,既包括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也包括明显的当前市场和潜在的未来市场。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弹性,它在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怎么变化,市场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我省的资源型城市类型各异,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各地发展接续产业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可搬,需要的是因地制宜,走符合市情的发展之路。也就是说,要注意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体现在市场上就是一种竞争优势。

阜新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接续产业,本溪选择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和旅游业,抚顺则形成了以石化为主的产业格局,目前这些城市的转型均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市场规律和从实际出发,才能使发展的接续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安置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下岗职工多、就业岗位少、社会保障能力弱以及由此引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在转型的过程中,只有把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作为各项工作的优先目标和基本目标落到实处,转型才能顺利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有很多目标,有经济发展目标,有社会进步目标,但在众多目标当中一定要把就业工作作为优先目标和基本目标加以确定,要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

解决劳动力再就业,要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基本原则,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一部分劳动力就业,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对特殊弱势群体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尽快就业。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环境,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有意识的引导职工自觉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岗位,使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既能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同时又具有抗拒风险的心理和思想准备,让市场调节就业充分发挥作用。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想富、能富、敢富的氛围。

转型中职业培训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关键在于如何搞好它。这里大有文章可做。一要根据矿业寿命周期,对矿业不同发展时期的岗位需求作出科学的预测,然后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培训,逐步将部分矿工转移到其他产业,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因矿山关闭而导致矿工大批集中下岗的被动局面。二要大力加强转岗培训,根据新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个人志愿,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力争把培训的过程转变为劳动者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培训的内容不单是技能、业务方面的,也包括思想道德、就业观念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观念很重要,人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就好办多了,这种力量是无穷的。

低成本投入和高起点转型的关系

从法国洛林、德国鲁尔、日本北九州等国外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转型的实践看,都是属于政府主导型的。这种转型模式,一股采取依靠中央政府高投入的方式,应该讲,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资源型城市特别是资源衰竭型城市转型所必需的,但这种高投入的前提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法国、德国、日本等都是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利用雄厚的资金支持某一个区域的转型,对于他们来说是容易办到的。而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财力有限,再加上资源型城市量多面广,都正在或即将面临转型问题,国家只能是有条件的支持,而不可能像法国、德国、日本等国那样拿出巨额的资金对转型区进行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探索出一条低成本的转型路子,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低成本投入决不是说我们的转型要保持低调,恰恰相反,我们要坚持高起点转型。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将迈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经济时代。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那么选择和确定转型方向,也必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从长远看,如果我们继续围绕原有的传统产业修修补补,将肯定无法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又会面临转型的问题。资源型城市坚持高起点转型的关键就是要尽可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高新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有意识、有步骤地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产品,以增强企业及地区经济发展后劲,着力把转型演变成全球化的过程。

当然,坚持高起点转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要量力而为。法国洛林、德国鲁尔的转型大都瞄准高新技术和复合技术产业。这对于当时的洛林、鲁尔来讲,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因为他们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工业发达,技术先进,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渐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他们所谓的这种高起点转型实际上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而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种自然过渡。而我国特别是辽宁资源型城市的情况比较特殊,不同城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如果不分情况,一味追求发展高新技术,转型恐怕难以收到实效。

效益和效率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中要“双效”联动,即效益和效率两个轮子一起转。转型首先要体现以效益为中心,无论是国家投资项目、引进项目,还是自筹项目,都要讲效益,不仅要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维护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这是转型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要讲求效率,办什么事都要做到高效。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既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发展举措,别人迈一步,我们要迈一步半甚至更快,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发达地区拉得太远。

阜新试点三年来,全市GDP由2000年的65.05亿元跃升到2003年104.2亿元,取得了GDP增幅连续两年超过20%并越过百亿元大关的历史性突破;2003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50元,比2000年净增928元,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50元,比2000年净增992元,年均增长24.7%;三年共安置下岗职工近10万人,其中仅2003年一年就实现就业和再就业4.2万人……这些变化壮大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凝聚了力量,为加快转型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阜新市委市政府、阜新市人民“快马加鞭促转型,求真务实谋发展”的结果。

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资源产业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产业,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时期,仍然离不开资源产业的发展。探寻新的接替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是当前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具体而言,一是要拉长产业链,提高共(伴)生资源的利用效益。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产业优势。改造提升现有资源产业,走技术改造和精深加工的路子,广泛推广和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大力发展原材料深加工,实现资源、原料产品的多次转换、加工、增值,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不断延伸资源产业链和产品链,提高主导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彻底改变“出大力,挣小钱”的被动局面,使资源型产业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发展。二是要积极开发新的矿产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的人才、技术、资金、设备及开采、加工等经济技术优势,不断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加大对新的、有优势的、“非主导”矿产资源的开发,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面对矿产资源日益减少的现实。在矿业开发中必须牢牢树立开发与保护并举的观念,适度开发和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不仅要对各种共(伴)生矿床进行综合开发,而且要对资源开发和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变废为宝。对于因采矿造成的环境恶化问题,衰老矿区有很多的教训,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也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蒙上了阴影,而且治理所付出的成本又是巨大的,因此,作为新采矿区必须要坚决改变这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开采的第一天起就要做好规划,把环境污染消灭在萌芽之中。吸取国内外一些衰老矿区所面临的“矿竭城衰”的历史教训,新采矿区可根据当地交通、信息、经贸等各方面情况。因地制宜,即宜建城就建城,宜建镇就建镇,就近有城市或城镇的宜利用就利用,从而彻底改变有矿就必然有城的传统观念。

城市和乡镇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搞产业转型,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弥补过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欠账。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善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对产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起推进作用,才能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般情况下,资源型城市的财政状况都比较紧张,城市就业压力也比较大,富余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的机会很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单一,接续产业滞后,城乡差别加大,“三农”问题突出,下岗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使资源型城市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好城市发展与乡镇发展的关系,我们提出了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想,把过去先经济后社会、先城镇后农村、先物质文明后精神文明的发展路子转变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上来,实现协调推进,良性互动,把先发展后富民的个别做法转变到富民优先上来。

阜新市在转型过程中,提出做大做强“四大经济板块”,进行区划调整,加大了以城带乡的作用。在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通过科技支撑和龙头牵动使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现代农业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让一些农民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到二、三产业中来,较好地形成了城乡联动的局面。目前已建成的20个绿色农业园区,凸显了新型小城镇的雏形,可以预见,经过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建设,一定会成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辅以蓬勃发展的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卫星城。不仅城市的下岗失业人员可以到这里就业,一些农民也将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新型城镇居民。

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解决这些历史形成的困难和遗留的问题,实现经济转型与复兴,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必须依据轻重缓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从长远上看,要组织精干力量,搞好调查研究,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和现代化城市的标准,编制出城市转型的专项规划和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所谓当前,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抓住那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可能给转型带来“震动”的问题,只争朝夕的加以解决。在这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妥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那些失业人员的饭碗子的问题,耽误不得。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前面我已经讲过了,就不再多说。

第二件事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辽宁是国家完善社保体系试点省。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试点工作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实现并轨职工175万人,做实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达到88亿。偿还并轨职工的债务48亿,偿还率已经达到85%,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75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69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已经达到622万人。这几个大数报下来,就可以感觉到,我们这个试点工作是很成功的,当然这需要我们克服一系列的困难,要咬着牙去做,我们把它列为“一号工程”。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困难就更大,但是他们挺过来了,经过不懈努力,每个城市都完成的很好,保证了转型稳定发展。有人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社会“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覆盖城市居民的最大的“安全网”。这话讲得很有道理。

第三件事是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我们辽宁全省有7个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的任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这代人必须偿还的欠账,事关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人命关天,宜早不宜迟。在各有关市的积极努力下,全省这几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家在阜新开会,抽空可以去看看这里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标准还是很高的,人民群众也是非常满意的。

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

从我省的实际情况看,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企业都是国有企业,这种单一所有制结构,形成了国有经济包打天下的格局,在主导产业逐渐萎缩的情况下,城市困难重重,缺乏生机和活力。资源型城市要搞经济转型,急需大量的资金,急需向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这一切国有经济都无法满足城市的需要。纵观国内外成功的转型经验,惟一的出路就是发展民营经济,鼓励私人资本大量的投入到转型事业当中来。

那么,对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的关系如何摆布呢?我们的做法是:改变长期以来所固有的过于偏重国有企业的观念,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快国有中小企业的转制步伐,实行能转则转,能股则股,能售则售,能破则破,缩小国有经济在城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为城市减压。与此同时,放心、放手、放开、大胆发展民营经济,让老百姓手中的消费资金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经营资本;发展民营经济,走“以小为主,以多取胜”的路子;认真解决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市场准入、融资难等问题,切实保护企业所有者和职工权益,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我们辽宁现在有存款余额9000个亿,其中居民存款是5400个亿,这5400亿的居民存款实际上属于消费资金。如果这部分消费资金,哪怕有1/5,也就是有1000亿转化为经营资本,发展实业,辽宁经济的构成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局面了。

我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曾经概括成四个“民”:民办、民有、民营、民享。什么意思呢?一是民办。老百姓办企业,老百姓办实业,老百姓办经济。二是民有。老百姓拥有生产资料,我刚才讲了5000多亿是消费资金,可以拿来买东西,买消费品。如果有1000亿转化为生产资料,转化为经营资本,老百姓就拥有了生产资料,老百姓一旦拥有了生产资料,民营经济就发展了。三是民营。老百姓自己经营。四是民享。老百姓享有民营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因为资本投入带来的资本收益,可以享受分红。做到这四“民”之后,就能真正做到“劳者有其产”,“能者有其得”。现在我们辽宁民营经济发展的势头很猛,形势很好。可以这样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起来之时,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工作就大有希望了。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人才匮乏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是由于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资源型城市的人才畸形聚集。资源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单一,科技人才结构也单一。比如阜新市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有关煤矿生产方面的科技人才就聚集在这里,而其他学科的人才就很少。由于煤矿生产方面的科技人才多,使这里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煤矿型的,连培养人才的教育阵地也大多是煤矿型的。长此以往,使这里的人才结构单一性进一步刚化,适应不了城市转型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二是对人才缺乏吸引力。资源型城市大多处于偏远山区或欠发达地区,落后的交通通讯,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及较低的工资福利待遇,均难以对人才产生吸引力。同时,在当前人才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许多人不安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向往生活环境优越、工作条件好、工资收入高的城市和地区,结果大批本地人才外流,使本来就人才匮乏的城市更是雪上加霜,导致城市转型所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短缺。

我们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问题。走出去,就是挑选本地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相关大专院校或国外去深造,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人才。几年来,仅到法国洛林地区学习考察资源型城市转型,全省就去了5批,近200人。省政府从财政拿出一部分钱来给予补贴。这些人现在绝大多数都工作在转型的第一线,缓解了资源型城市人才短缺的矛盾。引进来,就是将外部的人才招到我们这来工作,或者是请到我们这来帮助我们工作。这里有三种方式:一是提供较为优厚的条件,将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吸引到我们这来工作,成为我们自己的“专用”人才。二是根据人才结构的需要,聘请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兼职到我们这来工作,成为我们的“客座”人才。三是千方百计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将我们的资源型城市主动作为他们的实验基地,作为政策研究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调研基地,请他们随时为转型把脉,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专家学者都成为我们的“借用”人才。

依靠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资源型城市转型要取得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尤其是国家的支持。但这种依靠不能变成依赖。依据我国的国情,现阶段资源型城市转型还是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国家支持为辅。

走以自力更生为主搞转型的路子,我们主要采取了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资源型城市转型事关城市生死存亡,是城市和支柱企业共同的中心工作,要把各种力量整合在一起,发扬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的精神,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作为城市政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组织社会各界多调查、多研究、多探索、多讨论,多提出一些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的根本措施和相关政策;同时,还要争取国家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支柱企业要抓好当前生产,做好职工的稳定工作,为城市转型争取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赢得宝贵的时间。转型也与市民的利益悠关,通过引导他们自谋职业,大办民营经济,使每个市民都自觉加入到转型队伍中来,形成上下一心搞转型的局面。二是全方位对外开放,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加速我们自身的发展。借助经济转型这张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搞招商引资,推进对外开放向全方位、宽领域、纵深化发展。今年1至7月,全省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200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7%。三是借助区域以外的力量推进转型。主要是挂靠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政府相关部门,争取智力支持。

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当前,辽宁全省上下正在抓紧做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开局起步工作。今年前7个月,全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方位向前推进。全省生产总值实现3400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29.9亿元,增长28.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1003亿元,增长4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85亿元,增长14%。

作者:张文岳

上一篇: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论文下一篇:质量管理与配网工程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