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论文

2022-04-23

本文通过梳理江西省“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脉络,全面分析了全省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并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工业产业24部门按相关系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综合分析出“十二五”时期江西最应大力发展的八大产业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论文 篇1:

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定位的思考

摘 要:介绍了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其发展的定位,最后指出了其经济发展的五个方向。

关键词:泾川工业;经济发展;方向定位

1 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泾川县历来以农立县,工业经济起步较晚,但经过多年来推进改革创新机制,招商引资新上项目,有效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地方工业框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由于传统观念、总量不足和市场冲击等问题的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形势又相当复杂。

从工业经济本身看,在农业县办工业普遍遇到的规模、结构、人才等问题,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发展的受制因素较多。

突出表现为“三小”:

一是规模小,总量不足。2017年,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户,年总产值为11亿元,工业增加值为在4亿元亿元左右,企业数量、产值、增加值都比较小,对财政的贡献率比较低,对县域就业、产业以及民生的带动能力非常有限。

二是市场小,结构不合理。80%的企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属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较高,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而且与果、畜、菜三大农村特色产业相关联,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企业较少。

三是科技含量低,人才奇缺。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属于初加工、高耗能、劳动密集型,自主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的能力较弱;基本没有企业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企业对前沿科技的利用、转化意识不强。职工中专业技术达不到员工总数的5%,难以担负起科技兴企的重任,优秀企业管理人才也相对奇缺,

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看,资金、市场制约加剧,企业改制、招商引资空间有限,扩张发展十分乏力。

突出表现为“三难”:

一是融资为难。县属中小企业自身资金积累缓慢而且有限,加之企业自我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目前主要的融资途径还是银行借贷。但随着去杠杆、防风险以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抵押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制约条件也越来越多,筹措发展资金的压力增大。

二是改革艰难。一些已经改制的企业遗留问题较多,资产变现难,在退休职工养老、下(离)岗职工安置等方面历史问题多,存在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三是招商困难。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推进,各地都对招商引资工作投入巨大精力,相对于其它地区,泾川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到位,配套服务严重滞后,竞争优势不明显,招商引资难度比较大,大企业招不来、小企业进不来的困境一时难以改变。

2 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定位

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面临困难大,那么工业经济到底要不要发展,能不能發展?面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分析,无论从经济发展需要看,还是从经济发展基础看,工业经济必须大发展,而且能够大发展。

从经济发展需要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实现全县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工业强县”仍然是全县发展的重点战略,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在工业。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看,现在世界上经济发展靠前的国家,工业经济都占有绝对份额。泾川要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重点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出路在工业。“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泾川的基本特征。究其根源,就在于加工企业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的能力有限,对农业的拉动作用不强。目前,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非靠工业推动不可的阶段,农业发展要上去,就必须按照“围绕农业办工业”的思路,加速县域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

三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城镇是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人口集中、生产要素聚集的载体。要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关键的一条就是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用工业项目作载体,加快城镇化发展。

四是财政增收的主体在工业。根据泾川县经济发展情况,第一产业持续发展的潜力较小且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大;第三产业受一、二产业的左右,自身突破的难度大;唯有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才具有较大潜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五是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的关键在工业。工业是安置城乡富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没有工业的发展,没有企业效益的提高,许多社会问题就解决不了。要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从经济发展基础看,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面临着诸多利好因素。

一是工业经济积累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泾川县工业基础虽然较为薄弱,但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门类,全县工业企业开发各类产品80多种,并在重点行业表现出较强优势,成为工业经济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积累。

二是农村产业开发为工业经济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原料基础。全县果品、畜牧、蔬菜等产业初具基地规模,特色优势明显,亟需配套工业促进转化。

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工业经济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泾川县地处秦陇交界处,312国道横贯全境,银武高速公路、西平铁路都已开通,区位优势明显,是比较理想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集散地。

综上所述,泾川县工业经济不但要大发展,而且也能大发展,只要坚定信心,找准优势,狠抓落实,就一定能够开创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3 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根据泾川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和新形势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内,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应定位为:立足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带农业,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多方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扩张工业总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努力促进提质增效,全面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根据这一目标,工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应定位于以下五个方面。

3.1 产业链条的延伸方向

泾川县以果、畜、菜为主的农村特色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平牌效应,发展地方工业,必须立足于这一基础产业优势。要按照“企业—基地—合作社”的模式,积极招商建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重点环节,完善产业链条。果品重点向果汁、果干、果脯、果酒方向转化;蔬菜重点向脱水、冻干、冷藏保鲜、精品化方向转化;畜禽产业重点向高端屠宰、精细加工、皮革制品等方向转化。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结合点,促使龙头产业化企业与合作社、农户订立供销合同,逐步打造“市场需要——企业生产——农民种植(养殖)”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突出塬区以果、川区菜、山区畜的区域产业梯次和特点,凸显优势,差异化发展。

3.2 招商引资的项目方向

破解泾川工业经济发展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要解决好“大企业不愿来,小企业进不来”的尴尬现状。要营造全社会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人多信息广、渠道多、力量大,只有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招商,主动招商,才能够更大可能的把泾川的信息传递出去,把泾川的优势宣传出去,把泾川招商的重点传播出去;只有动员在外的泾川成功人士参与家乡招商行动,才有机会把人才吸引回来,把关注泾川发展的目光聚集回来。要不断提高泾川工业集中区的知名度,持续极大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完善金融、公交、通信等配套服务,切实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宣传园区、推介项目,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要充分利用“以商招商”的优势。发挥陇商会、平商会等平台,利用泾川人士担任主要牵头人的优势,邀请客商来泾川考察;发挥好泾川现有企业优势,动员企业家介绍其上下游企业在园区落户,形成产业链条。要加大与大型企业的对接,对符合园区主导产业的国内外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进行深入对接,获取信息后第一时间针对企业制定政策、进行走访,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要规划建设建材、食品、科技等小微企业孵化园,建设标准化厂房和楼宇经济创新园,与市场需求、科技发展有效对接,促进园区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

3.3 联合改造的链接方向

面对社会生产分工越来越精细,消费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宽广,品牌形成的市场成本越来越高的实际,积极与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开展大型企业来料加工,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通过挂靠或联合,参与社会生产分配,促使中小企业直接与市场链接,不断发展壮大。要着眼于存量资产的盘活。通过挂靠联合,促使企业满负荷运转,所有资产都能发挥效益。要着眼于扩大融资,纳入大企业运作的总体盘子,统筹安排资金,特别要积极争取挂靠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要着眼于技术水平的提高。多方争取大企业支持开展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同时,广泛开展人员代训等活动,学习先进技能和管理方式。要着眼于龙头企业的培育,以食品饮料、饲料加工、建筑建材、轻纺化工、机械修造、煤炭工业等优势行业为依托,通过向省内外知名企业挂靠联合,努力培育骨干企业。

3.4 建办园区集约发展方向

在工业集中区建设上,要抓好规划布局,努力提高建设品位。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循环经济”作为集中区定位,高标准规划,大手笔建设,全方位招商,集中抓好泾川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要抓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轻纺、能源化工、现代物流等五大特色产业培育,努力形成产业集群。要在不断加快园区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解决入园企业在用工、用料、用地、用资、用水、用电、用路“七用”方面的突出问题,全方位服务企业生产、服务员工生活,把循环经济产业园真正建成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和重要载体。

3.5 科技进步的催化方向

科技進步和技术创新是工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和重要引擎。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各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等单位结对子,开展技术攻关、模式创新、管理精进研究,打造“杀手锏”产品,优化营销策略,改革管理方法,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要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科技的合作交流,掌握时代发展方向、市场最新需求,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始终保持企业良好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要大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千方百计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不拘一格启用优秀人才和技术人员,积极吸纳县外人才到县内发展工业,制定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广揽人才,借脑兴工,聘请院士、专家学者开展咨询、指导规划,促进泾川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信彩琴

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论文 篇2:

产业结构变化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研究

本文通过梳理江西省“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脉络,全面分析了全省工业产业结构变化,并利用投入产出表对工业产业24部门按相关系数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综合分析出 “十二五”时期江西最应大力发展的八大产业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并提出重新确立支柱产业、加速产业集中集聚步伐,合理规避产业风险、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导向作用;江西;“十二五”

赵波(1970—),女,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韩坤(1984—),男,江西省中小企业局副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江西南昌330022)

本文为江西省2010年社科规划项目“以打造新型工业体系为核心的江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项目编号:10JY22)阶段性成果。

一、“十一五”时期江西工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

(一)工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江西继续实施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三次产业进一步得到调整,工业产业主导地位基本巩固。图1显示了1978年至2010年33年间江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及第二产业中工业产业占当年GDP比重的变动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自1978年以来受工业产业比重影响,与工业产业比重一道呈波浪式发展的特点。“十五”期末的2005年,工业产业比重与第三产业比重基本持平,其后呈加速发展态势,在“十一五”期间全面超越第三产业,达到46.2%,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二)工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十一五”期间江西工业产业增长幅度出现窄幅波动。2006-2010年,全省工业产业实现增加值为1 806.2亿元、2 264.1亿元、2 766.9亿元、3 170.1亿元、4 359.2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9.0%、21.6%、19.8%、18.4%、20%,高于全省GDP增速6.7、8.6、7.2、5.3和6.0个百分点。据测算,江西省工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4%、63.4%、65.1%、60.0%和59.7%,五年来工业产业拉动全省经济增长分别为6.8、8.2、8.2、7.9和8.4个百分点,整体高于“十五”末水平①。

(三)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时期是江西省工业结构变化极大的时期。通过对比2002年及2007年江西投入产出42部门表②发现,在2002年工业24部门排名前5位的部门中,有3个部门出现了位次下跌,1个位次持平,1个位次前移,其中2个跌出前5位。从各部门占工业总产出比重看,各部门差距进一步拉大,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2002年时,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③比重为零外,总产出最大产业部门与最小产业部门在总产出中比重的极差扩大到18.9个百分点,拉大5.3个百分点。同时两个年份排名第一产业部门占总产出比重相差4.7个百分点。上述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的产生与2003年江西省开始实施的六大支柱产业④发展规划分不开。

二、工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每5年编订一次,因此本文将利用2002年、2007年江西省投入产出42部门表数据作为江西“十五”、“十一五”时期数据,通过分析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这4大系数⑤,对“十一五”时期工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江西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进行研究。

(一)直接消耗系数分析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投入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在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单位产出需要消耗的各部门产品或服务的数量(价值)。直接消耗系数越大,说明某一部门在生产过程对其他产业的直接依赖程度越大,该产业的发展能推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较大发展。2007年江西42部门直接消耗系数表显示,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2个工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在0.2以上,即每亿元产出直接消耗另一产品达0.2亿元以上。而同样的指标,在2002年时则有14个工业部门。退出直接消耗系数为0.2以上的工业部门有4个,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交通设备运输制造业,由2002年的0.3233377减少到0.18822976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2002年的0.2355628减少到0.173028190;非金属矿采选业对非金属矿采选业,由2002年的0.2212352减少到0.078451100;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由2002年的0.2004388减少到0。新进入直接消耗系数为0.2以上的工业部门有2个,分别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对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由2002年的0.1701734增加到0.2823056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2002年的0.1296722上升为0.25638742。此外,2002年直接消耗系数超过0.2的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对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对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金属矿采选业,其直接消耗系数在2007年时均小于0.2。由此可见,这3个工业部门经过5年的发展,正处在由以初级加工为主的、低附加值、资源前向依赖型,向精深加工为主的、中游及下游环节移升的过程中。同时,2002-2007年的5年间,江西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对其产业内部直接推动力正在迅速减弱。而由于受“十一五”时期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影响,江西工业及能源消耗结构也发生根本性改变,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由原以煤炭为主,调整为以石油和天然气消耗为主。

从2007年数据看,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个部门对内部直接消耗较大,产业内部关联密切,正处于产业由前向到后向发展的过渡阶段,能够直接带动自身产业的发展。而通过在表3中加入完全消耗系数分析,则发现金属制品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对农林牧渔业这4对产业间关系联系最紧密,对相应产业综合拉动作用最强。因此,可以推定,在“十二五”时期,上述产业仍将处于产业升级通道内,并会在“十二五”期间更加表现出后向发展趋势,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调整与附加值提升显著。

(二)完全消耗系数分析

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活动中,除了相互间的直接消耗联系外,还存在间接消耗联系。直接消耗和所有的间接消耗之和构成了完全消耗,它全面地反映了部门之间蛛网式的连锁联系。通过2002年、2007年江西省42部门完全消耗系数表各工业部门工业消耗量汇总对比发现,2007年工业消耗总量>1的部门比2002年时新增3个,减少1个。新增加的3个部门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减少的1个部门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些新增加的产业部门多为能源供应及原料供应部门,从这可以看出,“十一五”时期江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以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长为支撑的。特别是2007年24个工业部门中有17个工业部门工业消耗量>1,为24部门总数的70.8%,在体现江西各工业部门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也反映出江西工业科技含量低、效率不高,整体物耗、能耗工业偏高的现实硬伤。

2007年工业消耗总量排名前5位的部门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过与2002年对比发现,造纸印刷及文体教育用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退出前5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进入前5位。在这两退两进中,既反映出了5年来江西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也反映出了江西工业消耗大户正在向重工业集中。而2007年工业消耗总量<1的部门包括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品废料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从直接消耗系数看,在这6大工业部门中,有3个是前项自然资源关联型基础工业部门,受自然禀赋要素限制较大,在江西省发展空间有限;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主要与农林牧渔业联系密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于江西而言,与其他产业联系并不紧密。

(三)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了当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或拉动程度)。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各投入产出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该部门需要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根据江西省统计局提供的2002年、2007年江西42部门影响力系数表及感应度系数表(表5),分别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建立二维坐标系,得到2002年、2007年江西省工业24部门投入产出部门关联系数分布图(图3,图4),若以坐标点(1,1)为分界,就可将各产业部门分成四种关联类型。

(1)敏感关联型(Ⅰ)。此类型的特点是感应度系数>1,影响力系数>1。从2002年、2007年情况对比来看,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与推动力正在下降,能源类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增强,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产业部门在江西省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依然较弱。

(2)影响关联型(Ⅱ)。此类的特点是感应度系数<1,影响力系数>1。与2002年相比,2007年该区域新增4个部门,达到11个部门,主要有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这些部门以为其他部门提供“拉力”为主。

(3)感应关联型(Ⅲ)。此类型的特点是感应度系数>1,影响力系数<1。与2002年相比,2007年该区域减少2个,目前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大产业,主要提供初级中间产品,以“推力”促进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

(4)迟钝关联型(Ⅳ)。此类的特点是感应度系数<1,影响力系数<1。从2002年、2007年情况看,该区域较为稳定,主要有废品废料,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大部门。这些产业部门均效益滞后,在一定时期相对独立性较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甚明显,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由2002年时的Ⅰ类区域跌落至该区域,说明“十一五”期间该产业部门对江西其他产业部门拉动力与推动力均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江西工业结构偏向重工业有关。

三、今后江西工业产业发展对策

(一)优先发展的工业部门

基于“十一五”江西工业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对工业产业24部门按上述系数由高到低进行排队,通过综合分析,列举出八种“十二五”时期江西最应大力发展的部门如下:

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该产业为当前江西产出最大,消耗第二大的工业部门,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73和1.39,均为24部门最高值,是对江西经济的拉动和推动作用最强的部门。从完全消耗系数看,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需求较高,因此该产业的发展可促进这些部门的发展。而与该产业密切相关的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和现代家电产业更是江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因此,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江西工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必须大力发展。

2.化学工业。江西第二大工业部门。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2.34和1.13,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化学工业产品应用范围广,需求依存度高。从完全消耗系数看其内部需求较高,并且对纺织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的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而化学工业的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需求较高,化学工业的发展将有力地拉动这些部门的快速发展。化学工业对于新工业、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现具有较大的诱导作用。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关联,还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化学工业完全可以确定在新一轮国民经济发展中充当主导产业。

3.纺织业。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02和1.2,前项影响力较大,可以有效拉动江西农林牧渔业、化学工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发展,同时能够积极推动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造业发展。

4.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分别为0.85和1.03,对工业其他部门的拉动力大于其对工业其他部门的推动力,属消费依赖型产业。但由于是江西的传统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与优势,在吸纳劳动力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5.金属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前项影响力明显。当前其影响力系数为1.33,感应度系数为0.69,对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仓储业及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发展有较强拉动作用,是江西金属冶炼及压延产业的主要关联产业,对江西工业产业链延伸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金属新材料产业已列入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今后金属制品业发展的重点培育方向。

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其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65和1.23,对江西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第三产业中的卫生产业、公共管理部门都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同时能有效拉动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等产业发展。

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产业影响力系数已由1997年的1.21,2002年的1.25上升为2007年的1.33,是目前仅次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第二大最具影响力产业。从完全消耗系数看,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应作为江西今后工业产业发展的一大方向。

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影响力系数1.19,感应度系数0.96,对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两大部门具有拉动作用,是“十一五”时期江西迅速突起的一大产业,从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看,居于24个工业产业部门中的第五位。特别是其中的太阳能器具制造、节能灯具制造在整个“十一五”时期从无到有,发展迅猛,表现优异。而光伏、风能发电、新型动力电池、半导体照明更是入围江西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最为集中的部门。

(二)发展上述八大工业部门的对策建议

一是重新确立支柱产业,加速产业集中集聚步伐。经过近10年的发展,江西工业产业已处于由“十五”时期以初级原料加工型基础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精深加工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趋优。特别是近两年来,以光伏、风能发电、新能源动力电池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为江西“十一五”时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带来了新亮点。但江西资源、能源依赖型工业的性质不但未能改变反而进一步有所加剧,现实矛盾依然突出。“十二五”时期是江西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攻坚阶段,也是江西实现进位赶超、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这一新的起点上看,2003年时江西确立六大支柱产业时的产业环境已不复存在,重新确立与培育支柱产业,不断加速与引导优质资源向支柱产业集中,已经成为江西在“十二五”时期工业政策制定中亟须注意的问题。同时,政府还应按照动态中调整、工业产业各部门内部调整的思路,以促进产业集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94个工业园区的平台优势,围绕上下游产业耦合配套,连点成线及面上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集聚质量,并最终形成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产业平衡与调整升级。

二是合理规避产业风险,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当前江西已经将具有资源优势的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文化及创意等十大产业列为今后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必将为江西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江西进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希望所在。然而,任何处于萌芽孵化期的产业比稳定成长期的产业都更具产业风险。这十大新兴产业,新在技术,风险也在技术。江西新兴产业发展必须打破以往“引进-生产”的两步发展模式,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生产”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将江西先行一步的先发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技术优势与产业优势,最终成为规避产业风险、实现跨越发展的捷径。“十二五”时期是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萌芽培育的关键时期,政府应在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的基础上,出台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交易平台,为知识、资本、人才三者相结合提供有效平台。同时,无论从政府还是企业角度讲,新兴产业新在当前,兴在长远,这些新兴产业注定是一个发展周期与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江西省政府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培养十大产业发展,千方百计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稳定产业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江西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与能源消耗将快速增加,特别是江西工业向制造类重工业部门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且势头强劲,未来的5年将是江西工业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江西工业物耗、能耗迅速攀升的重要时期,更是江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战时期,预计在这一时期江西对各类环保产业的需求也将出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关键是建立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工业体系。江西自2008年7月,全面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工作,目前已审批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单位42个,占全省园区总数的43.6%,还将大范围开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江西除继续实施上述两大建设工程外,还应从微观与宏观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强制推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鼓励以治理污染、降低能耗、吸纳工业代谢废弃物质为主的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理念,重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加速循环型社会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注释:

①2005年,江西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6%,拉动经济增长6.6个百分点。

②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投入产出表(2002、2007).赣新出内准字第0004218号,江西宜春资料印刷厂,2004、2009.

③目前,江西无此产业。

④六大支柱产业为: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

⑤邓盛平:《从产业关联看江西产业结构调整方向》,2010年11月13日。http?押//www.hg1988.com/kz b_wenzhang_detail.asp?id=82802.

⑥图内数字为产业编码。

【责任编辑:高平】

作者:赵波 韩坤

工业经济发展贡献研究论文 篇3:

工业发展对“三废”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工业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是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与“三废”排放的关系是当今环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工业发展与“三废”排放的关系为分析对象,构建了能较好反映二者关系的因素分解模型,对2005年至2007年工业部门演变中“三废”排放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排放强度效应等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工业发展“三废”排放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排放强度效应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理论综述

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验证分析。关于导致环境污染经济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污染物排放影响效应因素的研究,Grossman and Krueger(1995)和Panayotou(1997)开创性地将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解为三部分: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质量的变化方向是这三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于峰、齐建国(2006)通过计算环境污染及其经济影响因子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得出产出结构和GDP、收入分配和贸易结构是我国环境污染关系最为密切因素的结论。二是模型及方法方面的研究,如运用因素分析方法定量分解出经济发展各因素对污染排放的影响程度。王海建(1999)利用投入产出技术给出一类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模型,分析部门污染物排放系数、生产技术变动、最终需求变动及其联合影响等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三是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或因素分解分析模型等对经济社会等各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或预测。如马小明等(2006)提出了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产业结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结果表明,环境经济静态投入产出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变化量。

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围绕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分析。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没有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影响环境质量的途径,只是单纯使用减量模型对收入水平变化和环境质量指标进行简单的统计相关分析,而经济增长过程中影响环境质量变化的因素很多,人均收入变化只是经济规模扩张的一个影响因素,减量模型抽象掉了太多环境质量其他影响的因素,研究方法过于简单(Stern et al.,1996)。我国以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都采用减量模型,但收入增长背后的规模、结构和技术变化因子对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的效应。目前具体针对工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研究较少,从工业经济内部角度进行的效应分解分析则更为罕见。

工业经济内部角度是指工业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规模、部门结构、技术水平(包括环境技术水平)等方面。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拟从工业经济内部分解了工业发展各种效应对“三废”排放的影响,以判断工业污染的具体来源及影响程度,为工业发展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工业发展对 “三废”排放影响的因素分解模型

随着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我们发现经济活动水平和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状况。根据Grossman and Krueger(1995)和Ekins (1997)模型,用Ei表示环境质量因素,如污染物的排放,用yi表示该部门的产出,?琢i是该部门环境压力系数,Y表示所有经济部门的产出总和,si表示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对任一经济部门,环境和增长的关系可以表述为Ei=?琢iyi,式中,总的污染排放等于各部门排放量求和,即:

鉴于本文研究内容的限定,在此选取工业增加值来代表工业经济活动的水平和规模,工业内部部门的增加值为yi,i部门在工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为?琢i,?琢i=yi/Y,令E表示工业总排污量,bi表示i部门单位增加值排污量,那么污染强度为bi=Ei/yi,则有工业污染物排污方程为:

E=∑yibi=Y∑?琢ibi

为了分析工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妨考虑两个时期污染物产生的变化(下标t表示比较期,下标0表示基期)。由此,增加的污染物排放量ΔE可以表示为:

是在保持基期规模和基期污染强度也即基期环境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工业结构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第二项表示经济规模的增量部分在基期环境技术、政策水平及保持基期污染强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工业结构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

第三部分Y0∑?琢i0(bit-bi0)+(Yt-Y0)∑?琢i0(bit-bi0),分解出了排放强度效应,第一项表示的是在保持基期工业规模和基期工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环境技术水平及环境政策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第二项表示工业规模的增量部分在其它一定条件下,由于污染强度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

第四部分Y0∑(?琢it-?琢i0)(bit-bi0)+(Yt-Y0)∑(?琢it-?琢i0)(bit-bi0)是交叉项,第一项为二项交叉项,表示的是在基期规模下,由于工业部门结构和污染强度同时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第二项为三项交叉项,表示工业规模、结构及污染强度同时变化导致的排污量的变化。

三、工业发展各因素对工业“三废”排放影响的实证分析

根据2005年和2007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中各行业工业“三废”排放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各部门增加值及工业增加总值数据,再利用?琢i=yi/Y和bi=Ei/yi这两个计算公式可得出2005年和2007年工业各部门增加值在工业总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及污染强度。

其中:2005年和2007年万元增加值排放废水量最大的前3个行业分别为造纸及纸制品业(320.5,243.59)、化学纤维制造业(99.97,60.48)、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77.20,44.14),括号里的数字前者为2005年数据,后者为2007年数据,计量单位均为吨/万元(下同)。

2005年万元增加值排放废气量最大的前3个行业分别为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制造业(0.26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0.17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0.152);2007年则是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制造业(0.237)、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152)、造纸及纸制品业(0.042)。

2005年和2007年万元增加值排放固体废弃物量最大的前3个行业分别为采掘业(0.094,0.053)、石油加工及炼焦业(0.027,

0.017)、非金属矿物制造业(0.060,0.013)。

再根据本文上一部分的模型,通过整理和计算可衡量出工业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且对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动的来源进行分解,分别衡量其单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与预估结果一致,规模效应全为正。除了固体废弃物,另外两种工业污染物的规模效应在其排放增加中起到最大的作用。从2005年到2007年,以可变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从72187亿元上升为117048.4亿元,增长速度为62%,这造成工业三废在相同的时期内分别增加了62.09%、61.23%和62.14%,几乎和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程度相同。说明在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在不断给我们的环境增加压力。

表1表明,2005年至2007年工业内部各部门结构变化也导致了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工业废气的变化,比2005年增加了19.54%;而工业废水则只有轻微增长;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则呈现负增长。具体原因是我国工业内部排放废气量较大的部门,如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制造业在迅速扩张,其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从0.260降为0.237;而排放固体废弃物较多的部门,如采掘业、石油加工业则明显缩小,其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从0.094降为0.053。

从表1中的排放强度效应这一项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工业各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环境技术水平有很大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的排污量大大减少,从而导致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减少。此因素在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使得2007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比2005年减少了85.05%。此结果可能是受循环经济理念影响所致,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率提高,从而排放量减少。因工业废水资源化再利用的限制因素多于固体废弃物,二者对减排的贡献度均显示出递减态势。

结果表明,对于工业“三废”而言,除固体废弃物以外,工业规模的扩大是其排放增加的最大原因;对于固体废弃物来说,工业经济的排放强度效应比规模效应更大,是其排放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工业废气排放量明显增加,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明显下降;排放强度效应在工业“三废”减排方面起着显著作用。

四、结论

第一,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增长,在工业“三废”排放量持续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工业发展的规模效应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对于工业废水和废气来说,规模效应是其排放量增加的最大因素。

第二,2005年至2007年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导致工业废气排放量明显增加,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明显下降。说明调整工业部门结构、加快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减少工业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第三,排放强度效应在工业“三废”的减排方面有显著作用,说明在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和规模扩大的同时,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环境技术水平也在显著提高。启示我们在追求工业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注意与此相联系的各方面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要制定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提高的政策法规。

第四,工业发展的排放强度效应大于规模效应,是导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说明产生固体废弃物工业部门的生产和环境技术水平有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的结果。我们应继续提倡工业循环经济思想,不断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率,减少污染,走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Grossman G and A.B Krueger: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

[2] Panayotou:T. Demystify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urning a Black Box into a Policy Tool[J].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7(2).

[3] 于峰、齐建国: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解析[J].生态经济,2006(2).

[4] 王海建:经济结构变动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7).

[5] 马小明、张立勋、戴大军:产业结构调整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7).

[6] Stern et al.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World Development,1996(24).

[7] 侯伟丽、成德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效应的分解[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

[8] Ekins P.:The Kuznets Curve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xamining the evidenc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7(29).

(责任编辑:李文斐)

作者:彭丽娟 姜志德

上一篇:区域经济体化路径选择论文下一篇:校外学习中心远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