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

2022-04-16

摘要:2017年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18年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由此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目标已定,但是如何达到目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区域分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该因地制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 篇1:

湖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与研究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多维度考查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测算出比较接近湖北实际的人力资本存量,分析人力资本发展状况与趋势,测算出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通过与上海的对比研究,获得促进湖北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存量

1 前言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资本决定论到技术进步决定论,再到人力资本决定论。从一系列的理论演变来看,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的研究曾多次证明了不同时期人力资本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巴罗、萨拉伊马丁等经济学家对世界上98个国家从1960年至1985年间人均GDP增长率的比较分析也证明教育投资的增长是人均GDP增长的重要原因;当代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戴维•S•兰德斯在其名著《国富国贫》中曾经写到:“国家的进步和财富的增长,首先是制度和文化,其次是钱,但从头看起而且越看越明显的是,决定性因素是知识”。这说明,在现代国家的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一、经济增长模型的介绍

由于本文研究的经济增长是包含人力资本这一变量的,故本文采用沈利生、朱运发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所用的计算模型。该模型为:

2 指标的选取和计算

2.1 经济增长指标的选取和计算

要评价某一地区或某国的经济增长,就应当选择与地区经济增长有关的指标。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有很多,从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我们可以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判断增长的基础指标。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湖北统计年鉴中历年GDP当年价数据,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我们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GDP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可比价GDP值见表1。

2.2 物质资本存量的测算

资本投入量应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或简称资本存量),它既包括直接生产和提供各種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活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如住房等。估算按可比价格计算的资本存量最常用的方法一般为:(1)通过普查或根据一定的假定估算出某一计算基期的全社会资本存量;(2)取得各年份产业部门的投资数字,并将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各年投资额分别换算成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投资额;(3)按每年投资额中各类资产的投资构成,以专门调查测算的各类资产的平均使用年限为依据,测算出每年资本报废的价值,并予以汇总;(4)从历年投资额中扣除报废总值,得出各年资本的实际增量;(5)根据上年资本存量加本年资本增量等于本年资本存量的原理,推算出历年资本存量的数字。

计算资本存量K常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利用统计年鉴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资料,而且可以任意选取某一年作为基期往后逐年递推,因此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广泛被应用。本文运用这种方法的步骤是:

(1) 首先对1992-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均用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平减处理;

(2) 采用Hall和Jones(1999)的方法计算出1991年基期的全社会资本存量;

(3) 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率,并从各年资产中扣除报废总值,得出各年资本的实际存量;

(4) 逐年资本存量相加,得出历年资本存量数字;

本文以1992年为资本存量基期,采用Hall和Jones(1999)的方法模拟当年的资本存量,即

〖JZ〗L92=L92/(g+δ)

其中I92是199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g是1992-2007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几何平均数。δ为重置率。本文假定重置率等于折旧率。Hall和Jones(1999)模拟世界127个国家资本存量时采用的6%的折旧率,本文参照了张军(2004)在资本相对效率呈几何递减的模式下求得的各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经济折旧率9.6%这一数值。

然后采用永续盘存法公式:K(t)=K(t-1)+I(t)-K(t-1)

即当年资本存量等于上一年净资本存量加上当年投资额,其中t是年份。数据来源为1992年-2007年各年的《湖北统计年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物质资本存量的计算结果见表2。

3.2 人力资本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所得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和各个阶段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长率,计算各个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得结果见表3。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的结果,在近16年来,人力资本对于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为32.21%,资本的贡献占61.58%,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不高。分阶段来看,1997-2001年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最高,达到了43.58%,1992-1996年最低,为22.69%。资本的贡献在1992-1996年和1996-2000年分别达到了66.23%和67.5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很高。

4 人力资本对湖北和上海经济增长贡献的对比

根据上述的计算方法,我们收集了上海的GDP、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数据,应用经济增长模型计算了各要素在上海经济增长中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见表4。

根据经济增长模型的结果,在近16年来,人力资本对于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为49.58%,资本的贡献占45.30%,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较高。分阶段来看,2002-2007年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最高,达到了57.26%,1992-1996年最低,为39.75%。资本的贡献在1991-1995年和1997-2001年分别达到了54.23%和40.95%,呈下降趋势。

据表3和表4,可以发现,湖北与上海的GDP增长率相仿,均为14%左右,就1992-2007年来看,后者的物质资本要素的贡献较低,而人力资本的贡献较湖北高出17个百分点。从近16年的上海经济增长来看,经济增长速度略有下降,但是投入要素已趋于合理,经济的增长更多的依赖人力资本的投资。

5 结果和建议

5.1 计量结果解读

根据上面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以下结果:

(1) 湖北物质资本驱动经济增长明显。根据表3,对1992-2007年湖北经济增长来说,物质资本存量的贡献高达61.58%,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为32.21%,余值贡献为6.22%,充分说明湖北经济投资驱动的发展特征。特别是2002-2007年间,人力资本的贡献出现下降趋势。对比上海的人力资本存量贡献(见表4),可以看出,上海已经开始转变了投资模式,逐步走上了依靠人力资本投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果湖北经济想要缩小与上海的差距,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物质资本投资转变为依靠人力资本投资。

(2) 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要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效率。表面上看,湖北物质资本存量的贡献为人力资本存量贡献的2倍左右。但是我们看一下湖北历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就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远远小于固定资产占GDP的比重(见表5)。从总量上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5倍左右,而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人力资本的2倍,这就说明投资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远远高于投资于固定资产。而且,上海的经济发展也说明,上海1992-2007年平均物质资本投资大于人力资本投资,但其贡献却小于人力资本贡献,说明了物质资本投资会产生边际递减,如果一味的偏重物质投资,而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只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沈利生(1999)曾对人力资本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模拟预测,结果也显示,平均来说,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并相应的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方向的。

5.2 政策与建议

人力资本的开发已成为落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已进入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的发展阶段,人力资本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特殊资本。为了更好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本存量,促进人力资本投资,发挥人力资本效益,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改善投资的结构和效率

首先,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最重要方面,政府应该增加教育方面的投资,完善义务教育,向正规培训以及职业培训提供补贴。培育教育投资多元化主体,要实行多渠道、多形式的全民教育,除社会团体、海内外人士募捐外,国家、企事业单位和受教育者个人都按一定的比例共同负担,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实行多种办学投资形式,通过“转制”等多种途径加大社会民办比例。其次,加大卫生保健投资,提高劳动者身体素质。卫生保健投资应当分层推进,统筹安排。

(2) 改善人力资本配置方式,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人才管理、流动、激励、保障机制

第一,我们必须革除原有的僵硬的人才流动制度,建立统一的、完善的、具有竞争活力的人力资本市场体系。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会给人力资本所有者个人带来直接收益,如收入提高、生活改善等。当下,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把流动本身看作是一项收益显著的人力资本投资。从社会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本配置其实是通过投资己经形成的人力资本在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其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相应的市场体系和机制的各个环节的匹配程度。

第二,要改革现有的人事制度,建立面向社會化服务管理的市场中介机构,使人事管理适应专业化人力资本流动和人才市场运行的要求。应当认识到,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专业化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的关键。我们要鼓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一些民间社团组织共同参与到专业化人力资本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来,加强专业化人力资本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应从法律规范上和政策措施上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化流动提供宽松适宜的外部环境,建立健全企业家注册制度、档案和技术级别认可制度、任职资格制度和任期业绩评估制度及相应的中介组织体系。这样才能使人力资本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

(3) 完善保护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的制度体系

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大小、投资的效率和结构、流通是否畅通等等。外部因素就是指人力资本在有效发挥对经济增长作用时所需具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外部条件对于提升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有时起着关键的作用。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对物质资本保护的制度体系,但我们对人力资本却依然缺乏重视。事实上,人力资本的浪费、损耗以及配置不当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迫切需要建立人力资本的法律保护制度。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明确规定人力资本的法律地位;规定人力资本浪费的惩罚条款;规定鼓励高效配置人力资本的行政性法规;建立对人力资本所有者保护的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

[1]王超、罗然然,《我国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4).

[2]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

[3]王金营,《对人力资本定义及涵义的再思考》,《南方人口》2007(1).

[4]王蔚东,《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商业研究》,2006(3).

作者:叶红春

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 篇2:

基于国民收入法测算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摘 要:2017年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18年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由此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目标已定,但是如何达到目标有待进一步研究,而且房地产市场发展出现区域分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该因地制宜。论文基于国民收入法从全国、四大区域、分省三个层面测算了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了解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提供研究支撑,进一步为房地产市场差别化调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民收入法 房地产投资 经济增长 贡献率 贡献度

一、引言

1998年房改之后,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通过房地产开发投资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但是由此导致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一是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从实体企业融资、实体企业利润空间、居民消费需求等方面全面挤压实体经济,使经济发展脱实向虚;二是导致各地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房地产投资,创新驱动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三是在发展房地产市场和发展实体经济方面,地方政府倾向于选择“见效更快”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泡沫增加,对民生尤其是居民的住房需求产生不利影响。

2017年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18年提出“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在此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目标已定,但是如何达到目标有待进一步研究。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与金融机构等深度嵌套;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趋势下,房地产市场发展呈现区域分化的特征。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需要在把握好定位的前提下进行差异化施策,而这建立在对各地房地产市场现状与问题的深入研究基础上。

论文在搜集分省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基于国民收入法从全国、四大区域、分省三个层面测算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了解不同区域房地产市场发展与当地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为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差别化宏观调控提供参考。

二、贡献率和贡献度测算方法

在经济分析中,经常会用到贡献率和贡献度两个指标,这两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经济总体中某一部分对经济总体增长所起到的作用。经济总体中的某一部分,可以理解为某一部门或者某一行业,如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或者制造业这个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等;也可以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来理解,如经济增长需求侧的“三驾马车”包括消费、投资和出口,那么可以测算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或者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而在贡献率和贡献度的具体测算方法上则是一种投入产出的思维,即有用或有效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或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因此贡献率可以用来分析经济中各因素作用的大小程度。

目前比较常用的计算贡献率和贡献度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国民收入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在国民收入支出法的基础上,利用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来测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种方法是投资乘数法,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基于投资的乘数效应进行计算。投资的乘数效应即增加一单位的投资会导致多于一单位的产出,那么只要测算出这个投资乘数,就可以根据投资乘数乘以固定资产投资额测算出产出的增加,而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可知,投资乘数等于边际储蓄倾向或者说是(1—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第三种方法是投入产出法,一般用投入产出表来测算投资对不同部门产出的影响。

以上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国民收入法在计算过程中仅使用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这种结果很好地衡量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但是由于投资引致出来的消费增加等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的间接效果没有体现。投资乘数法和收入支出法较好地规避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两种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间变量的测算结果不稳定,相关数据的获取有难度而且数据质量不高,这就导致了通过这两种方法测算出的结果不稳定。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分析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测算结果的客观性和数据的可得性出发,选用第一种方法,即国民收入法测算中国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

国民收入法的计算分两个步骤,首先利用可比价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增量和可比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来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法是用可比价的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增量除以可比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量,测算出来的结果一般表述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百分之多少;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用计算得到的贡献率乘以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可以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计算结果一般表述为投资拉动了国[JP]内生产总值多少个百分点的增长。

三、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在测算不同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前,需要搜集分省的面板数据,数据的时间范围从2004年到2017年,数据指标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数(上年=100)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年=100)。

在数据处理上,首先计算分省的可比价房地产开发投资,将分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上年=100)转换为分省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004年=100),在此基础上利用分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2004年=100)计算分省的可比价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2004年=100);其次计算分省的可比价GDP,利用分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和GDP指数(上年=100)计算分省的可比價GDP(2004年=100)。

在此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划分标准[ZW(]四大区域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新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另外,西藏由于部分数据缺失,所以在计算西部地区各指标时西藏没有纳入。 ,计算各区域的可比价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增量、可比价GDP增量、区域GDP实际增长率等指标,进而计算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

四、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结果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国民收入法测算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第一步通过计算我国可比价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的增量以及可比价GDP增量,然后用前者除以后者,计算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經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步通过第一步计算得到的贡献率乘以我国实际GDP增长率来测算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测算结果见表1,贡献率波动见图1。

从测算结果看,2008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三个峰值,分别出现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贡献率分别达到了2203%、2682%和1367%。总的来说,在2013年之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开始坚定地下滑,到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91%,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仅为013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可知,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与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基本相符,2010年、2013年和2016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活跃,而2012年和2015年则处于收缩期,2017年中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下降。

(二)四大区域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国民收入法测算我国四大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测算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的测算结果和图2的贡献率波动情况可知:

一是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贡献率波动趋势与图1中全国的波动趋势基本同步,2008年以来,三个区域均在2010年、2013年和2016年出现阶段性峰值,其中中部和西部在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有接近1/3是依靠房地产投资拉动的。

二是东北地区的贡献率波动趋势在2013年以后脱离全国大势,2013年至2016年直线下跌,房地产开发投资严重萎缩,成为拖累东北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三是2017年在严控房价上涨的形势下,只有东部和中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0,其中东部地区的贡献率仅为21%,中部地区的贡献率略高,达到835%,但是也是10多年以来的最低点。

(三)分省测算结果及分析

笔者的测算是建立在分省面板数据基础上的,因此在分析了全国和四大区域的测算结果后,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中国大陆30个省级行政区(西藏由于部分数据缺失无法测算)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各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测算结果见表3,测算结果包括2005年至2017年,由于篇幅限制,表3仅列出2017年测算结果。

从表3的测算结果可知:

一是2017年海南、安徽、广东、甘肃、广西五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高于15%,其中海南的贡献率仍然高达6791%,安徽的贡献率接近经济增长率的1/3。说明这五省的经济增长在2017年依然以房地产开发投资驱动为主,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尤其是海南和安徽两省。

二是与海南等五省对应的是宁夏、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五省市,2017年这五省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为负,即这五省市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严重拖累其经济增长,其中宁夏和山西的贡献率分别为-5917%和-5146%。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在全国、四大区域、不同省份三个层面测算和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在2005年至2013年间,四大区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较高,对东部地区的贡献率平均在1491%,对中部地区的贡献率平均在1726%,对西部地区的贡献率平均在1945%,对东北地区的贡献率平均在2191%。这说明四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都较高,其中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最高。

二是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开始实施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一直到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此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三是2013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下降趋势,仅在2016年略有反弹,其中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14呈“断崖式”下跌,2016年的贡献率为-10716%。

四是2017年中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下降,体现了中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思路和决心。

五是从2017年分省贡献率看,仍然有部分省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投资,如海南和安徽;而宁夏、山西等省则因为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度萎缩开始对当地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从分省测算结果看,多数省份面临加快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压力。

(二)政策建议

一是坚持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具有金融属性,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会占用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增大会挤压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发展关系民生,在中国“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有恒产者有恒心”等观念深入民心,而目前居高不下的房价则成为挤压居民需求的重要因素。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从论文的测算结果看,在2005年至2016年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高不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导致各地创新动力不足。当前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萎缩,各地抵御经济增长下行的能力不足,风险逐渐暴露。因此,各地要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坚持鼓励创新,加快促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三是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在把握回归民生的前提下因地施策。201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开发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2016年以前显著下降。从分省测算结果看,宁夏、山西、内蒙古等省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严重萎缩,但是海南、安徽等省的经济增长依然高度依赖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分化,因此要想促进房地产市场和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注重因地施策,防止全国“一刀切”。

四是加快构建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房地产市场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的城市建设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土地出让金,它们有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因此,为了从根源上落实中央关于“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需要加快完善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房地产税的发布实施。

参考文献:

[1]张琦,陈伟伟“人才争夺战”背后的城市竞争与房地产调控逻辑[J].中国经济报告,2018(7).

[2]张琦,陈伟伟房地产税焦点辨析[J].中国经济报告,2018(2).

[3]孙伟增“以地生财,以财养地”——中国特色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14(8).

[4]孟延春,汤苍松中国房地产业的关联测算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S1).

[5]许宪春,彭志龙,等基于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我国投资乘数测算和变动分析[J].统计研究,2011,28(3).

[6]李万茂关于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算方法应用简析[J].统计研究,1999(5).

作者:陈伟伟

经济增长直接贡献论文 篇3:

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问题,从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对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给出综合评价。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贡献;贡献率

一、引言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为动员储蓄、促进资本形成、增加就业以及提高生产技术和效率等方面。该贡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衡量,即贡献度和贡献率。贡献度是指某一指标某一组成要素增加值在该指标基期总值中所占比重。贡献率是指某组成要素的贡献度在该指标总增长中所占比重。金融业的直接贡献,是将金融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核算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金融业的间接贡献,是从金融服务功能的角度考察金融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青岛市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生产角度分析,GDP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之和。产业部门贡献是指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长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率的增加额;产业部门贡献度即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的贡献所占的份额。用公式表示为: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金融业可比价新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新增加额*100%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拉动百分点)=金融业贡献率*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百分点

金融业的贡献率和贡献度两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金融业增加值对GDP产生的直接影响及贡献能力。本文以上一年为基年计算各年的金融可比价格产值和GDP可比价格产值,进而计算出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在2000-2003年期间,不存在十分明显的变动趋势,波动性较高,甚至大部分年份的贡献为负值。但自2003年以来,二者呈现逐年上升之势,2004年二者均转化为正值,2006年发生了飞跃,金融业对GDP的贡献率开始突破5.0%,至2008年已经达到了7.93%。通过青岛市金融业对GDP贡献率和贡献度的走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逐年增强(见表1)。

表1青岛市金融业对GDP的贡献

三、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资本形成、劳动投入、技术实现是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金融业通过上述三个要素的传递对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间接推动作用。

为了研究青岛市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引入两个参数ρ1,ρ2,其中ρ1的经济含义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2的经济含义为技术实现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技术实现投资价值总额之比,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具体的衡量,而是根据相关的资料取其近似值来表示。

(一)青岛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度量

1、青岛市金融-资本相对形成量。为计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资本形成的作用,引入金融-资本形成相对增量(d),同时引入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投资转化率(β)、金融中介费用率(Φ)、投资-资本形成率(χ)和资本产出系数(К),资本形成投资资金来源中金融性资金供应总量与资本形成投资价值总额之比(ρ)。金融业与资本形成之间的公式可以表示为:d=ρ*

其中d表示金融-资本相对增量;储蓄率相对增量(s)=储蓄增加额/国内生产总值;储蓄-投资转化率(β)=投资增长额/储蓄增长额;投资-资本形成率(χ)=生产能力增长额/投资增长额;金融中介费用率用金融机构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差额如表2所示。

近10年来青岛市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0-2002年其值基本在1%左右,2003-2005年其值基本在3.5%左右,2005年达到最高值3.828%,但是2006年又下降到1.291%,随后连续两年上升,至2008年其值已经达到2.634%,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资本形成相对量的变化体现了金融业通过资本形成途径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资本形成对于青岛市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递增。

2、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劳动力追随货币与实质资本,引入金融-就业相对增量(m)来表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金融业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将其定义为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与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之和。其中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e)等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除以总就业量(L),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n)等于产业基本就业相对增量(h)与由资本形成增长而引起的就业相对增量(j*g)之和。经验表明,金融体系就业相对增量与金融发展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产业部门就业相对增量在超过基本就业率以后与产业部门资本形成规模呈正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增长时期,产业部门资本形成与金融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长期来看,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反映了金融与就业的基本联系。其公式表达式为:m=e+j*g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如表3所示。

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的波动性较强,2000-2008年的9年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01年,这两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都是负值,表明在这两年中金融业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二阶段为2002-2004年,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自2002年开始呈现正值,并且连续三年上升,2004年达到最大值8.657%;第三阶段为2005年以后,青岛市金融—就业相对增量开始逐年下降,到2008年仅为0.244%,这一过程体现了就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正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趋于稳定。

3、青岛市金融-技术实现相对量。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无法对其进行比较准确的衡量,根据相关数据假设其历年值为0.12%。

(二)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的衡量

1、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度量。金融业发展通过资本形成、就业与技术实现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主要是通过加速资本形成,并利用先进技术,吸收就业,将观念上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来实现的。因此,要研究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首先需要衡量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青岛市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可知,青岛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分别为46.7%、42.4%和10.9%。

2、青岛市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间接贡献。采集青岛市经济自2000到2008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结合青岛市经济增长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进行计算,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四、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综合评价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部分,将二者进行加总便可得到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0-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5所示。

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波动性比较大,在2003年以前,金融业贡献率较低,2000年和2002年甚至出现了负值,2004年以后青岛市金融贡献率比较理想,基本都在7%左右,只有2005年降到了3.35%,但2006年马上又开始上升,2006年和2008年青岛市金融业的贡献率都达到8%以上。青岛市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波动性比较大,但在整体上青岛市的金融贡献率是在提高的。

参考文献:

1、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1996(5).

2、闻岳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贡献度测量研究[J].金融管理与研究,1999(4).

3、薛斐.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2).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黄 娜 孙文娟

上一篇:房权登记法律救济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学改革做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