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工业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期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农机工业服务化为农业机械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机工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机工业发展论文 篇1:

江西省农机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通过对江西省农机工业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发现其存在以小型农机为主、农机装备结构区域不平衡、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及适用性差等问题。因此提出,“十三五”期间,明确农机技术及企业经营基础、优化固有布局,加快搭建产学研技术创新平台,攻克机具研发难点,破除农机覆盖不全盲点,以上这些对策将成为加快推进江西省农机工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江西省农机工业提速发展。

关键词 农机工业;对策;江西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YE Chun ,LI Yan-da, SHU Shi-fu et 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chang, Jiangxi 33020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dustry;Countermeasures;Jiangxi Province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机工业的发展[1]。从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至今,依靠市场需求的刚性增长和政策的强力推动,我国农机工业高速增长,带动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迈入新台阶[2]。2015年江西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51%,预示着当前江西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中级发展阶段,并向高级阶段迈进[3-4]。为探索新阶段符合江西省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有必要开展农机工业发展现状研究,进而找准问题、理清思路,确保“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实现新跨越。

1 江西农机工业发展现状

1.1 农机工业内涵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仿造国外农机具开始建设自己的农机工业,现已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农机产品。农机工业的主体是企业,载体是农业机械。专家学者们对农机工业的研究通常包含农机企业、农机装备2个方面[5-8]。

1.2 农机企业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江西省农机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江西农机装备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处在全国第一方阵,但进入80年代中后期,由于企业改制,新的发展动能不足,造成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并逐步萎缩[9-10]。

2016年,笔者面向江西全省共发放了63份企业问卷,回收58份,其中有效问卷57份。问卷共涉及39家农机企业,问卷内容包括经营方向、产值、制约因素等,统计结果如下:①江西全省农机企业主要集中在南昌、贛州、吉安3个市,企业数量占总数量的67%(图1)。②企业经营方向以旋耕机(微耕机)、手扶拖拉机、谷物脱粒机等中小型农机具为主,数量占比为66%(图2)。③有27家企业认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紧张,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有16家企业认为主要制约因素是缺乏人才和技术,产品竞争力弱;有少部分企业认为农机产品鉴定困难,购机补贴款项手续繁琐,对其经营影响严重;另外还有场地、融资等也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江西农机生产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只有5家,全省规模以上企业15家,只占全省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数的0.70%。2016年,江西省农机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收入占江西装备工业比重为0.36%,占全国农机装备工业比重为0.43%。江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18.0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同期,全国农业机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 200.0亿元,实现利润225.0亿元[11-12]。

从购机补贴方面看,2016年,江西省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7.0亿元,补贴各类机具12万台(套),但进入江西省购机补贴范围的513家企业中只有40家为本省企业,占比7.8%,获补资金仅3 500万元左右,占比5.0%。

1.3 农机装备结构情况

从农机装备保有量分析,“十二五”期间,江西农机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2015年底,江西全省农机总动力为2 260.82万kW,全省共有拖拉机35.1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96万台,小型拖拉机33.20万台。小型拖拉机中又以手扶拖拉机为主,数量达到

30.52万台[5]。

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是,江西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78%,丘陵山区田块小、分散,规模无法达到使用大型农业机械的程度[13]。因此,江西以小型农机为主的农机化生产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

江西农业生产地理区域可以大致划分为4个区域,赣西南山地(赣州、宜春、萍乡)、赣中吉泰盆地(吉安)、环鄱阳湖平原(包括赣抚平原、南昌、抚州、九江、新余)和赣东北山区(上饶、景德镇、鹰潭)[14-15]。随着江西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装备有效供给的重点慢慢从增加供给能力转向提高供给效率。通常农机化作业水平可直观地反映区域农机装备结构水平高低,但是仅凭农机化水平无法得出装备结构的农业生产效率,也就是供给效率。该研究以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评价指标,试图从农业生产效率(耕地产出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江西省农机装备结构现状。从表1可以看出,吉泰盆地单位面积粮食作物产值最高,为165 150元/hm2,其次分别是环鄱阳湖平原、赣东北山区和赣西南山地,且相差悬殊。而农业机械总动力方面,吉泰盆地的农机总动力为最低。因此看出,吉泰盆地的农业生产效率最高,鄱阳湖平原其次,其他山区最低。

2 存在问题

2.1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从装备结构上看,小型机具多,大型机具少。“十二五”期间,江西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010—2015年,年增长率为18%,但是整体依然是以小型农机为主,以小农机为主的现状将长期存在。从企业经营内容上看,江西省生产的耕种机械多,收获机械少,基本以旋耕机(微耕机)、手扶拖拉机、谷物脱粒机等中小型农机具为主。

2.2 地区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江西省农机企业主要集中在吉泰盆地和环鄱阳湖平原等地区,且各区域之间农机装备结构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机装备有效供给的供给效率整体偏低,这些都制约了江西农机化水平整体提升。

2.3 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

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从企业反映的主要制约因素和资金来看,江西农机装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明显,龙头骨干企业数量缺乏,核心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力弱,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2.4 在品种和适用性上存在明显缺陷

农业机械作业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而目前江西省大部分农机具均为从外省引进产品,在农机适用本地化过程中,品种和机具不适应的现象显著。以马铃薯收获机为例,当前市场上较为成熟的马铃薯收获机大都从北方引进(如青岛洪珠),由于土壤特点、种植制度等迥异,常出现伤薯、漏薯,不适应南方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收获[17]。

3 发展对策

农机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前提,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江西农机工业的发展应以解决当前问题为主要目的,以小中型、多功能、地形适应性强为主要方向,走小型机械精细化路径。

3.1 明确农机技术及企业经营基础,优化布局

立足江西农业大省实际,应明晰江西农机工业弱小、农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的基础,优化农机装备布局,努力促进江西平原、丘陵和山区农机化协调发展。还应明晰江西农机装备大都从外省引进、适应性弱的基础,优化农机企业经营方向,引导企业改进农机装备,着重提高机具适应性。有重点地发展江西农机装备由低档次向高性能、单项作业机具向多功能复式作业机具转变,实现粮食作物生产机械与其他农产品生产机械的合理配置。

3.2 通过“双引进”方式加快搭建技术创新平台

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涉农各行业的沟通联系与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农机作业规范、农艺技术标准和农机农艺融合模式。着力搭建农机技术创新建设平台,推进政产研推合作,促进建立合作平台和实践基地,依托平台建设进行有目的的创新。

平台的搭建可以通过“双引进”的方式加速实现——优势企业引进与人才引进。引进外省或国外农机生产企业或农机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引导企业进行农机本土化创新改进的方式。拓宽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农机人才,培育本土农机科研人员,为农机化发展培养业务管理和科技工作的领军人才。

3.3 攻克机具研发的难点,破除农机覆盖不全盲点 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创新方法用于农业机械制造、销售、作业、维修等各个环节,大力提升农机信息化水平。攻克开发小地块多功能农业机具难点。把握马铃薯等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破除新兴产业链机械化生产技术盲点,提高农机产品总体制造质量水平和制造能力。在全面机械化上实现江西全省农机工业信息化的跨越。

参考文献

[1] 白人仆.我国农业机械化10a巨变凸显四大特点[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4):2-3.

[2] 国外农机企业抢滩中国市场力度继续加大[EB/OL].(2014-04-10)[2017-04-20].http:∥www.chyxx.com/news/2014/0410/237037.html.

[3]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2015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4] 白人朴.“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6-04-25(006).

[5] 尚书旗,鹿光耀,王东伟,等.农机工业生产线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工程,2015,5(2):22-24.

[6] 李侃,任洪斌,王德成.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J].农机化研究,2005(2):1-4.

[7] 陈志.农机工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J].农业机械学报,2003,34(3):131-134.

[8] 马成林,左春柽,陈晓光,等.中国农机工业现状与展望[J].农业机械学报,1993(4):1-5.

[9] 刘云.农机化与农机工业 两手都要硬:江西省農机局组团赴江浙学习考察侧记[J].南方农机,2014(2):7,6.

[10] 任俊.江西省农业机械化战略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015.

[12]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13] 叶春,李艳大,舒时富,等.江西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综合效益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6(1):264-268.

[14] 李银秀.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5.

[15] 莫明浩,叶滢.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555-558.

[16] 吕金庆,田忠恩,杨颖,等.马铃薯机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15(12):258-263.

[17] 崔彬彬.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模式研究[J].农业机械,2015(11):117-120.

作者:叶春 李艳大 舒时富 陈立才

农机工业发展论文 篇2:

刍议农机工业服务化建设与发展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新时期农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通过合理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农机工业服务化为农业机械化的稳步推进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当前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决定了旧有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迫切地要求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农机工业服务化,即农机工业与农业服务的融合,农机工业企业将产业链向农业服务方向延伸,利用本企业生产的农业机械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服务,以解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匮乏和个体农户财力不足难以购置先进农业机械的困局,在无须改变农田产权状况的情况下,通过农业服务将先进大型农业机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促成先进大型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和应用,加强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催生“规模农业”、“科技农业”和“集群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

[关键词]农机工业服务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模式

农业强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农业机械化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标志[1]。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基于先进农业技术和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而来的现代农机工业是推动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模式变革的重要力量。技术先进的高效农业机械的应用可以大幅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的使用量,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农业经营收益水平。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和大范围的配备使用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农田增产、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农业产业模式变革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发展的基础要素和中坚力量。

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从传统上大而不强的农业国家转变成农业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2]。农业产业的升级,必然地要求农机工业升级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和进步。现行的“分田到户,分散经营”的农业产业模式从1978年至今已经实行了30余年,该项变革适应了当时农业发展的要求,符合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农业生产绩效。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显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非适应性,其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速度长期缓慢,迫切需要农业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改造、升级和变革。在新的形势下,农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引入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农业发展的成果表现为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农业非生产要素投入带来的产出[3]。

一、农机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农机工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新的契机。因循守旧必然会导致每况愈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淘洗中苟延残喘,直至寿终正寝、灰飞烟灭。在剧烈变化甚至动荡的时代中生存,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发现新机会,迎合新形势,因势利导地随机而变、寻隙伺间、相机而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同庖丁解牛一般而游刃有余。

1.农机工业服务化的含义。本文述及的农机工业服务化,是指农机工业企业利用本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组建农业服务公司等经营性组织,为农户提供田间机耕服务,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灭虫除害、抗灾防灾、田间管理和成熟作物收获等农业生产高度相关的服务,将农机工业的业务领域从单纯的工业生产向服务提供转化,延伸产业链条,使农机生产与农业服务相互融合,以此加速大型先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普及,在推动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会促进农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机工业服务化是工业发展的潮流所向,是农机工业调整结构、提升附加值的有力措施,也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途径。

2.“互联网+”框架下的工业企业服务化。与传统的制造企业不同,服务供应企业的目标并不是生产有价值高质量的产品,而是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4]。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为农机工业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使得农机工业能够更深、更广地走近用户,在生产、制造和销售农机的同时为农户提供相关的农业服务,实现农机工业服务化的发展。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实施“互联网+”战略,促进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农机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的重要内容之一。

3.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随着新技术和新思想的涌现和应用,产业之间的逐渐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行业与产业之间跨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日甚一日。农机工业与农业服务业的融合也是势之必然,农机工业服务化的发展方向是顺应时代发展脉搏的明智举措。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可以引发“协调效应”,产生“1+1>2”的效果,而经济上的“收益递增规律”会引导企业自发地追加投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对长期的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更强的拉升作用[5]。

二、农业服务需求的产生

农机服务需求的产生,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必然性。构成生产力的多种要素之中,一种或者几种要素发生了某种或者某些变化,当该变化足以影响生产方式的时候,相应地,必然会催生出与以往相比,迥然不同的某种需求。如今,农业生产力中的劳动力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人口的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老龄化特征,因而需要农业服务的提供者为农业生产助力。成本收益方面的经济效益考量,也是农业服务获得发展之机的重要原因。

1.劳动力状况决定了耕作业务的外包。现今农村人口的状况已与往昔大不相同,农村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岁到45岁之间的适龄劳动人口大量外流并向城市转移,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转移到城市定居或者工作,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在城市中度过,只有在春节等少数的节假日才能回到农村与家人团聚。农村的留守人口主要是儿童和老年人等一些非适龄劳动人群,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更加明显,以老年人占主体的农村常住人口,其身体素质、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导致了农村生产力中以往最活跃的这部分“人”,现在却不活跃了,这极大地削弱了农村生产力的水平,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劳动力不够充分,所以需要将农田耕作业务外包出去。

2.成本收益状况决定了耕作业务的外包。农田的面积有限,按农业人口平均分配后,单个农户的田亩面积太小,由此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单个农户农业产出太小,不足以供应全体家庭成员的生活开销,同时,有限的产出明显小于精壮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劳动所得。因而,农村的绝大多数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脱离了农业生产,留给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非老即幼,基本上无法拓展和提升农业生产力,甚至进行基本农业生产的能力都已不足,自家的田亩耕作都已经相当吃力。因此,很多农户将农田出租给其他农户耕种,自己在收取租金的同时,再到城里务工赚取另一部分收入。如果能够将耕作业务外包,并且收益大于农田租金,那么,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二是田亩面积过小,导致农业产出水平很低,农民收入很少,经过多年的积累,也无力购置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而只能受迫选购小功率而且功能单一的小型农业机械,无法进行综合化、集成化的农田作业。即使农户通过借贷的方式筹足货款,购买了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也因为农机作业面积太小而无法收回成本,因而,此类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很低,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户无力购置和使用先进农机,再加上劳动力老弱,耕作难以为继,由此催生了农田耕作业务外包的需求,由相应的农业服务公司等类似组织进行农耕代管。但是,迄今为止,尚无此类组织来开展和经营这一服务。

三、农机工业服务化发展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在生产领域与服务领域内部及这些领域之间形成紧密联系,构成企业集成网络,重构了企业的价值创新体系,企业可最大化利用其内部与外部资源,从而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6]。农机工业企业,必须审时度势,转变思想,以用户为中心,积极向用户靠拢,适当调整组织架构,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组织、安排、设计和生产等多项职能,主动探索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向服务化转变。与其他组织相比,农机工业企业在提供农业服务方面(耕作代管)具有天然的优势,也具有必要性。

1.农机工业企业服务化发展的优越性。农机工业企业向服务化发展的优势表现在:一是农机工业企业在组建农业耕作服务公司时,可以使用本企业自产的农业机械,不必高价采购外源性农业机械,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二是母公司本身从事农业机械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储备雄厚,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三是农机的维修、保养、零部件的备份和更换等后勤保障要及时、有力。四是本身就是农业机械的制造企业,更容易取得农户的信任。五是可以更快地根据农田特征来改进、设计和制造新型适用机型。六是符合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可以享受财政和税收方面的优惠。

2.农机工业企业服务化发展的必要性。农机工业企业向服务化发展的必要性表现在:一是迎合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农户耕作业务外包市场需求。二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三是拉近农机设计制造与实地应用之间的距离,机械在实地作业方面的数据获取和回馈更快捷,有利于设计部门修订、改进和设计新机型。四是提高本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本企业产品的宣传、推广和抢占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五是工业企业服务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是企业寻求发展的必要选择。六是消化和转化本企业农机产品的库存。

四、农机工业服务化的实现路径

农机工业企业从单纯的生产制造状态向农机工业服务化转型,需要综合考量自身的资源状况、能力水平、竞争对手的状态以及自身所处行业价值链的地位,进行综合分析和理性判断,因时因势地选择不同的转型路径,并且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进行适当的调整。本文认为,农机工业企业向农机工业服务化模式的转型,可以通过5条路径予以实现。

一是服务外包。农机工业企业可以选择将其服务功能剥离出来,集中必要而且有限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进行农机研发与制造这一主营业务,提升研发与制造能力、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和根除不必要的消耗,逐步提升农机制造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价值,拉动“微笑曲线”向上移动。一方面,从专业的生产性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取专业化的服务,将制造环节的交易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农机工业企业提供农机制造流程的业务协作,以此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将自身发展为服务型农机生产的供应商。二是农机技术服务化。农机工业企业可以将自身的经营范围向产业链上游延展,充分利用自身相对丰富的技术储备和专业农机知识积累,介入农机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如农机研发、设计与规划等,以此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农机工业企业通过提高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关的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水平,形成并且巩固其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例如,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将履带式拖拉机、大功率与中功率轮式拖拉机、非道路柴油机及其电子控制系统等产品,连同相关专用测试设备的设计、研发作为主要业务,为中国一拖集团和其他农机工业企业提供相关的研发、设计和咨询规划等高端服务。三是农机产品服务化。农机工业企业可以向其所处产业链的下游扩展,依靠品牌、销售渠道和客户管理等优势来获取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的附加价值。农机工业企业以其制造的农业机械为依托,逐渐加大对产业链下游的渗透力度。通过品牌管理,配合精巧的营销手法和完善的售后服务,通过向顾客和农户提供农机产品以及附属于产品的服务,扩充企业的获利空间。例如,中农集团农机控股有限公司按照“农业装备制造与流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集团的品牌、渠道,在其所处产业链下游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四是产品服务一体化。农机工业企业依托其领先的专业农机知识、农机技术储备和其他资源禀赋,同时向农机工业的上游和下游扩张,通过上游和下游服务环节分别来提高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农机工业企业立足于自身的核心业务领域,注重农机产品的研发、设计到销售再到售后的生命周期的全程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链体系,为客户和农户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这一策略,将增加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同时也会提升价值增长的空间。例如,约翰迪尔公司针对精准农业的特定需求,将农机、农具、传感器技术及GPS 卫星定位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科学分析和研究土地墒情,为顾客提供变量播种、变量施肥及变量喷药等农业信息服务。五是农业服务产品化。农机工业企业根据自身的竞争能力,可以选择放弃或者完全外包其竞争力弱、增值能力低的农机加工制造环节,而将企业的资源聚焦于附加值较高产业链的两端。选择这种转型路径,意味着农机工业企业的核心业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将最初的“以农机生产为中心”转化为“以服务为中心”,变成一个完全立足于服务的提供商。

五、耕作代管的运作流程与经济绩效

耕作代管是农业服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服务的一种形式,是适应农业时代特征与要求的新生事物,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利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生产环节的能源减耗、土地增产与农民增收的问题。耕作代管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经济绩效,熟悉并且掌握耕作代管的运作流程,有助于理解耕作代管是提升农业经济绩效的内在逻辑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1.耕作代管的运作流程。耕作代管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农机工业企业出资设立农业服务公司或者组建新的部门开展农田耕作代管的业务。农户与农业服务公司签订农耕代管合同,耕作代管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农田翻耕、播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防灾抗灾、喷施农药、田间日常管理、农作物的收割入库、果穗的收获与销售,等等。期间所用的农业机械都由农业服务公司以较低的成本从其母公司获得。农作物果实销售后,农户以其销售所得向农业服务公司支付耕作代管费用。这种耕作业务外包的模式,可以使零散的地块连接成片,便于连片大规模地种植,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上也能形成集中和统一,将分散的采购汇聚成大规模的集中采购,提高了议价能力,可以从农资厂家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所需农资,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连片种植也可以使得某一种或某几种农作物的产量实现规模化,提交销售环节的议价能力。这种种植模式,便于大功率先进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也有利于引进农业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

图1耕作代管服务的业务流程

2.耕作代管的经济绩效。现阶段,因为没有农业服务公司经营耕作代管业务,所以,农田经营模式有两种:其一,自理耕作。农户自行耕种农田,农户各自独立采购农资,独立进行田间耕作,雇用其他农户的农机进行必要的机耕作业,仅有很少的一部分耕作是由几家农户联合在一起合伙完成的,如水稻育秧、秋季收割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农户,在春种和秋收两个重要环节中,家中的青壮年成员必须在家完成必要的农业生产作业,其余时间可以选择进入城市务工,每年最多在外务工5个月,每月务工净收入约为3000元。其二,农田出租。家中的农田全部租赁给其他农户耕种,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一定数额的租金。租金数额一定小于农田产出所得。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农户,家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全年在城里务工,只有春节假期才会回到农村过年,家中的孩子留给年迈的父母看管。全年的收入农田租金和务工工资由两个部分组成。

如果有了农业服务公司,农户对农田的经营就可以采用第三种模式:耕作代管。农户可以将农田耕作业务外包给农业服务公司,青壮年成员可以全年在城里务工赚取工资,家中的农田收入减去耕作代管费用,剩余部分是家庭收入的另一部分来源,只要这个剩余部分大于农田出租所得的租金,在经济上就具有可行性。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海伦市辖区的一家农户进行调研的数据显示,耕作代管模式具有最高的经济效益,农田出租模式的经济效益次之,自理耕种经济效益最低。

自理耕作、农田出租与耕作代管的经济效益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耕作代管的方式,农户将田间耕作业务外包给农业服务公司,由其代为打理,不但更大程度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而且有助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在土地不需流转的情况下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催生“规模农业”“科技农业”和“集约农业”,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与变革。

六、农机工业服务化的未来展望

农机工业服务化是农机工业发展的方向,其实质是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其目的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工业资源、服务资源与农业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实现资源、技术和信息的集成,为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支持与助力。未来的农业,是系统化的农业,也是集成化的农业,更是精细化的农业,这样的农业业态,必然会融入更多的高科技成分,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生产模式创新,甚至是思维和思想的颠覆,可以预见,农机工业服务化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壮美的发展前景。

1.农机工业服务化将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这要求在农业生产作业过程中充分利用农业机械,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先进而且功率较大的农业机械,但是,这类农业机械的购置成本很高,普通的个体农户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且,单个农户自家的农田面积较小,农业收入微薄,采购大型先进农机之后,长期处于闲置状态,机械根本无法满负荷工作,投入的大量资金也会因为农田收入较少而长期无法收回,如果农机采购款项是通过有息贷款取得,那么利息就会进一步加重农户的负担,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先进大型农机无法广泛普及,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农机工业服务化,就是农机工业企业利用自己生产的农业机械,向广大农户提供农业服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农户就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大型先进农机的使用权,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在不增加资金压力的前提下享受先进农机技术带来的好处。这就有利于大型先进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和应用,从而提高和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进程。

2.农机工业服务化将促进农机工业的长远发展。以往的农机工业单纯从事农业机械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没有向农业服务的方向延伸,造成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适用性和可靠性等指标数据无法快速回流到农机工业企业,农机产品的改造和完善无法快速回应农业生产的要求,造成农机产品的更新和改进速度相对滞后,不利于农机产品的快速普及和推广,无法给农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支持和技术保障,这在客观上为农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隐患。通过农机工业服务化的方式,将农机工业的制造能力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的服务性需求,进而转化为销售收入和市场份额,实现农机工业各项投入的回流,并且进入新一轮的流转过程。而且,农机工业涉入农业服务领域,不但加速了农机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也为农机工业开掘了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为农机工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农机工业服务化将为农民创造价值和财富。农机工业服务化,降低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甚至完全将农民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民可以进程务工,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生意,开展多业态经营,可支配收入会逐渐增加。农机工业服务化能够帮助农民在不增加或者少量增加生产投入的情况下,显著提高农田产出总量,通过先进的耕作技术来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愿望,而且,先进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抗击风险的能力,比如,病虫害、旱灾和涝灾等等,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系数,为农业生产的安全提供保障。较高的农业产出,再辅以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无疑会增加农民的年度总收入,从更广的层面上说,为农村,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4.农机工业服务化将推动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农机工业服务化,能够将各家各户零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连片种植,实现规模经济的效果。集中耕作与管理,为农用物资的集中采购提供了条件,也为先进农业技术的施用创造了机会,农业服务机构可以根据土地的特质来选配适宜的作物品种,合适的化肥、农药等物资,这不但可以保证农用物资的采购价格更低,而且可以实现对农用物资质量问题的追究和索偿。农民可以利用自己的田地取得更高的收益,农业服务机构可以获得服务收入,两者之间通过农田耕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进退,损益相连。农业服务机构为农户赚取的收益越高,自身的收入也就越大,形成激励相容的态势。农业服务公司愿意采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帮助农民致富,农民也会因为自身的收益增加而给予农业服务机构更多的酬报。这样,先进的农业机械、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先进的农业经营理念都会以较快的速度投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来,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不断加强,整个农业都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阶段,农机工业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对传统的农机制造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农机工业企业必须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需要,与农户走得更近,搭建价值共创平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机工业服务化逐渐成为我国农机工业企业发展和转型的新趋势。本文剖析了农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考察了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条件,研究了农机工业服务化发展的价值创造模式,提出了农机工业服务化的转型路径,对农机工业企业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诚然,农机工业服务化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如何构建农机工业服务化体系以及完善农机工业服务化的运营模式,无疑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桃林.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求是,2012,(14) : 21-25.

[2] 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6) : 34-41.

[3] [美]T·W·舒尔茨.经济增长与农业[M].郭熙保,周开年,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10 .

[4] 宋华,张松波.服务化战略对关系资本、关系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来自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J].当代财经,2013,(4) : 34-41.

[5] 王新利,赵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4,(6) : 31-37.

[6] 刘庆龙.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探讨——以LM公司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5(9) : 24-25.

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rvitiz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ZHANG-Wen, WANG-J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aqing 163000)

〔责任编辑:崔家善〕

作者:张文 王晶

农机工业发展论文 篇3:

江苏高职农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研究

摘 要 专业设置要与区域产业特征相吻合,为区域经济服务。江苏的农机产业位于全国前列,农机人才的缺口非常大,通过分析江苏省农机工业发展实际情况、农机人才资源现状,进而提出农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机专业;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Adaptability about Higher Professional Setting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jor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 Jiangsu//CUI Yong, ZHAI Xujun, WANG Guoqia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jor; professional settings; regional economic

专业是高职教育与国民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高职专业的设置反映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决定了高职在专业设置上要吻合区域产业特征,为区域经济服务。江苏省是农业大省,与之相适应的是,江苏农机化发展水平同样位居全国前列,因此,开展农机专业设置与省内农机产业吻合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江苏省农机化发展现状和农机人才现状

江苏省农机发展新阶段状况 截止2013年,全省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占比15.2%;粮食实现连续十年增产,2013年全省粮食总产达684.6亿斤,粮食总产保持全国前列;水稻单产居全国第一,农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

2014年11月8日,经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委托,中国农大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学者50余人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了“江苏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专家论证会”。论证会成员一致认为:2013年江苏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高于70%,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低于20%,江苏省农业机械化开始进入高级发展阶段。

目前,江苏农业机械化新阶段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在全国率先攻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瓶颈”,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水稻机插率达75%,机插秧面积达2460万亩。二是形成沿江地带和不同区域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带。江苏省现有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常发集团、常柴股份有限公司、井关农机(常州)有限公司、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农机企业近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余家。近年来,农机行业企业的产业集群化逐步开展,农机产品集聚区域逐步形成,出现了苏南农用发动机、拖拉机生产集聚区,苏北旋耕机、渔业机械生产集聚区。

江苏省农机人才现状 根据测算,2013年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比例超过40%,到2016年,这个比例可达到50%。同时,农业从业人员中还伴随着女性化和低文化程度化。从江苏省的农业现状来看,平均农业从业年龄还高于全国,为59.6岁,农机的从业年龄比这个要低5~6岁,但同样年龄老龄化趋势堪忧。按照江苏省农业机械推广法规要求,从事农机技术应用与推广的专业人员的比例应当不低于80%,而实际上农机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还不到30%,从事农机监理的专业人员则更少。所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会种地、能种好地的,有文化懂技术又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业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2 江苏省高职农机专业教育现状

开设农机专业高职院校数量少、招生量少 江苏省是农业大省,而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因此,办好农机专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对江苏的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江苏省开设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三家,均为公办院校,每年的毕业生在200人左右。可以看出,农机后继人才储备明显不足。

农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毕业生中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未从事涉农工作,人才流失严重。同时由于近几年江苏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的逐年减少,以及江苏在高职院校中开始实施的注册入学制度,对弱质性的农业高职教育影响较大,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

3 农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度分析

江苏省开设农机专业的高职院校中两所为农业特色类院校,分别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农委;一所为工业类院校,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隶属于江苏省教育厅。三所院校在农机专业设置上,结合江苏省内地方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目标、就业定位等方面的设置基本相同。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有所区别:两所农业类院校结合院校在农牧领域的专业优势,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融入了农艺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加强了学生农机与农艺的结合;工业类的院校充分利用自身在制造业领域的学科优势,并结合江苏农机制造企业产品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设为独立课程,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制造企业的结合度高。但三所高职院校在农机专业设置与农机产业和农业结构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与区域产业的吻合度还有待提高。

教学计划安排与农业生产季节性存在偏离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因此,农业机械专业顶岗实习的设置不同于其他工科专业,要充分考虑本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但目前很多院校的实习环节设置由于受到整个学院教学安排和场所的制约,生产实习通常安排在大二连续几周。这样的实习安排对于农机专业非常不适宜,实习时间与农忙时间重叠少,学生不能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实践学习。

农机专业报考率低,招生规模小,生源质量下降 当前,农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涉农类专业报考率低和生源质量下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专业和院校的发展以及教学的质量。招生规模的变小和生源质量的下降将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农业高职院校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终将影响区域内农机产业的发展,造成农机制造企业和应用行业人才匮乏,优质人才流失。

与区域内农机、农业行业、企业对接不充分 高职教育强调技术技能的培养,需要采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需要真实的设备和生产场景作保证,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都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必须与区域内行业、企业实现高度对接。目前,省内开设农机专业的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开展“订单班”和企业实习等模式,但深入程度仍然不够高。特别是在农机应用场所的实习,受制于季节性、教学安排和现场管理的限制,开展较少。学校多采取短期去农场参观实习的方式,实际农业生产基本不参与。

4 农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安排教学实习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因此,农机专业教学实习的安排要充分考虑本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又要兼顾其他课程学习。可采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作物种植和收获的时间,在一年内的两次农忙时节各安排一次教学实习,使得学生深入农场,去农业生产一线实习。

构建基于农机行业认知的课程,更新农机专业学生就业观念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城乡差距较大,从农村出来的学生也希望能够通过上大学来跳出“农门”,甚至是学农专业的学生也希望到经济发展好的城市就业。一些学生在毕业择业时不愿回到农业生产的一线工作,改行从事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行业,造成极大的人才流失。所以,有必要建设相关基于农机行业认知的课程,从入学开始就加强对农机行业认知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农机行业和专业,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农机人才的需求和行业发展前景,更新就业观念,把一技之长发挥在需要的地方。更新就业观念不仅仅是对农机专业学生主体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人群的认知要求。

依托省内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 农机专业设置应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农机人才需求现状相吻合,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依托江苏省优质农机企业,在校内理实一体课堂、实习基地和校外农机生产制造企业双重保证下,形成“课堂—基地—企业—就业”的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在农机专业设置上,结合企业对核心技术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使学生所学为实际所需,未出校门就已掌握将来工作的环境、特点及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

5 总结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江苏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本文立足于江苏省农机工业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农机人才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开展农业高职院校农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重心吻合度的研究,进而提出农机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发挥高职教育对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文娜.基于人才结构与农业结构相适应的吉林省高职教育发展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2.

[2]王东生.江苏省农业机械化进入高级发展阶段[N].农民日报,2014-11-13.

[3]顾卫兵.江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4]张燕.江苏省农机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3-5.

[5]农机学院农机教研室.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研究,2011,3(4):1-68.

作者:崔勇 翟旭军 王国强

上一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英语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