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论文

2022-04-21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阐述,指出它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五个统筹”思想,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论文 篇1:

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摘要:高校教育的协调发展,展现高校教育的重要功能,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核心,而科学发展观显然是构建和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含义进行分析,通过明确科学发展观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进而分析促进科学发展观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的措施,从而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一、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就是通过以人为本来实现全面和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综合性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突出社会要发展的基础就是科学性,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指导社会经济以及人的发展,要遵循社会的客观规律,选择合适的战略模式,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和人的全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构成,是社会人才的专业培养机构,其可持续发展同样要遵循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维来指导其自身的发展,总结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科学发展观来进行改革,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義高等教育,就要全面创新观念,深化改革,根据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将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工作落到实处,并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建设,从而全面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和高质量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提和指导,而高等教育又能够不断提升人才素质,为科学发展观的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因此,只有搞好科学发展观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此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促进科学发展观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一)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

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和核心。高等教育要把服务人民当成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只有做到了服务人民,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够让高等教育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为社会培养多元化的创新性人才,更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基础,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而要想高等教育融合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就需要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以人才为本,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高等教育要坚持以人才为更本,要落实老师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对此要全面依靠教职工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对此要做到下面几点:其一要实施民主直销,充分发挥校代会的作用。其二要尊重校、院等学术机构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决策权。其三要把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提升了老师的水平,才能够提升高校的教育水平。

第二要以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实现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高校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培育青年大学生,培养人才中的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育人为本。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从之前的知识传授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转变的必然趋势,更是从道德和政策管理相依法管理,注重德育教育的必然趋势。为此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其一,要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目标,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新需求的有用之才,更要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二,要确立在教育实践中学生作为主体的地位,高校的发展要坚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要围绕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各项工作的前提,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各种可能创造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将工作放到育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上来。

其三,要维护好学生的利益作为学生教育工作的出发点,要从学生的根本需求为基础,将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工作首位,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当前要全力搞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

其四,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而且还要做好关心学生工作,尊重学生的意愿,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育工作中要突破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要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潜能,从而有传统的对学生的刚性管理逐渐过渡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性管理,从原来的共性管理转变为个性化的管理。

(二)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统一

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核心内容,而高等教育的改革核心也要遵循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因此要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完善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

第一,要树立科学的定位观念,从传统的单一性和趋同性转向多元化和重优性方向转变。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全面协调发展,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首先就有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问题。高等教育要克服传统的培养的单一性和绝对化,而是从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更要面向世界来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能够让学生能够灵活的使用这些知识,只有这样教育培养的学生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的需求。对此在办学类型上,重点大学要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大力开展研究生的教育工作,科研教学齐头并进。而一般本科院校要加强优势专业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高职院校则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应用一线类的人才。而在高校的发展方面要强调差异化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在教育管理上要实现机制和体制政策上的科学设计和指导,引导高校各得其所各展其能。

第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系统,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社会经济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对“通才”型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才本身也能够更好的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很好的满足当前知识经济的需求。因此,为了实现这个重要的教育目标,现有的高等教育就需要针对性的调整专业结构,从而促进毕业生的适应性和应变性,强化专业系科的交叉性和优化课程体系。与此同时,还要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重理轻文的现状,在高校的教育前期不应该分文理科,开设能够弘扬人文精神强化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的相关教育课程,另外还要拓展专业口径,设立一些跨学科的专业,比如材料科学、生态环境等,在教学内容上要以学群和学类为基础,结合主攻领域来构建复合型的课程体系。同时在施行学分制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选修科目,并尝试文科理科双学位制度,并鼓励学生跨系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促进高校学术的思想的争鸣,并通过教育改革提升大学生学习更多的自主权。

第三,引入主动适应发展观提升高等教育的适应能力。高等教育的功能形成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如果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据此抑制教育功能的负向形成,就能够有效的释放教育的正向功能。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坚持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深化认识高等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要深入分析高等教育的负向功能的主要表现以及危害和可能的原因,从而有效消除负向功能,释放正向功能促进高等教育正向功能的不断完善。而主动适应就是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来自不同思想的冲击,高等教育必须要加强适应的主动性,特别是要适应科学发展观,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正向功能。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其一要完善高等教育的外适功能,就是通过社会对高等教育社会适应的认知,进而构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能够发挥其对政治的监督维护以及整合。同时也能够对市场经济的适应和矫正。对科技的传播和创新,对文化的选择和融合以及对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协调等。其次要完善高等教育的个体适应功能,也就是通过对人的发展意义的深刻解读,从而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内容,并根据个性化的需求来创新高等教育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精神潜能和智力潜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其三,要完善高等教育的自适应功能。这需要通过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一种深化认识,从而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断强化自我发展和激励和完善的能力,从而有效促进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以及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观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完善。

第一,要促进高等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战略规划方面,也就是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从而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基础。比如说,如果高等教育不考虑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水平不断去扩招,或者不考虑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人才供需的影响,就会很容易造成高等教育和环境的发展产生矛盾,从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在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环境的发展水平,要紧密联系社会环境的需求来调整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和环境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第二,要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样需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的發展如果不能够根据其自身的承载力而不切实际的扩张,就很容易造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失衡,从而极大的影响到办学,所以高等教育要充分考虑系统的承载能力,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更要重视其质量的提升,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质量和数量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才能够有效的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构建高等教育的终生学生体系。终生学习是在当前的激烈社会竞争环境下所产生的概念,之前活到老学到老是难能可贵的品质,而如今活到老学到老已经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人类的一种必要的技能,所以高等教育通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来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就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终生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因为存在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和形式,这也为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

三、总结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发展的价值观,同时也是一种发展的方法论,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赋予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供了发展方法。选择不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只有遵循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能够维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当改革和创新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才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教育方面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杰.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10(13).

[2]雷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改革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8).

[3]庞南雁,刘娜.科学发展观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指导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

作者:陈佳

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论文 篇2:

论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性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阐述,指出它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并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提出了新的“五个统筹”思想,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发展 五个统筹

发展观,就是人们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和主张。人们对于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在以增长理论为核心的发展观指导下,全社会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增长,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客观上却忽视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这种发展观的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不健全的。大规模的学校设施建设、巨额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数似乎都在为GDP增长作贡献。可是,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人们没有想到如何去解决,反而认为这是“高校扩招”所不可避免要带来的问题。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规模、数量上去了,质量、效益却降下来了。各种高等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却并非见到该有的产出,这种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做法,归根结底,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观作指导。

那么,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来正确地指导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呢?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问题。这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发展观问题认识上的重大进步。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含两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就要求在发展的内容上,我们要注重全面;在发展的内在机制上,我们要注重协调;在发展的长远目标上,我们要注重可持续性。

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全面、准确地把握了发展的本质与内涵。它不仅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变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才能真正由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处于龙头地位,尤其是在近年来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和调整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上:

首先,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大的关系。内涵发展的实质,是讲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是以充分挖潜为基础的。这符合我国的国情,是一种良性机制,也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然而,在最近几年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却大量涌现出只要规模不要效益、只要数量不要质量的种种迹象。其中,高校合并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要知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是有条件的,是在外延扩大与内涵发展相统一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同时,外延的扩大并非仅仅是通过无限度的开发和投入新的高等教育资源来进行规模扩张,实际上还有其他几种途径:一是通过对现有教育资源(包括社会闲置资源)的优化组合;二是利用各种形式实现现有优质资源的适当外延等。

其次,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质和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质量是以一定的数量为前提,数量也总是以一定的质量为基础。质与量的内涵标准,是相对的,是不断变化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中,需要始终注意的,就是如何辨证地处理好质与量这一对矛盾。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人们更多地注重数量,但对于质量,一些地方的高校却疏忽了,导致办学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的降低。按照长远发展的观点,办学质量是每所高校生存的生命线。随着人们对上大学心理预期的变化,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大学需求的变化,质量无疑成为每所高校的“立身之本”。因此,在科學发展观的指导下,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走质量优先,兼顾数量的路子。更何况,质量本身也是一种发展,而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发展。

第三,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高等教育是国家的长久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状态,是持续、健康地发展。然而,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只考虑当前的热门专业,追逐眼前的市场空间,却没有去深入调查和研究潜在的未来社会需求,最终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时也大为不满。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长远考虑,牢固树立持续、健康发展的思想,不能急功近利。此外,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规模发展、校园建设、奋斗目标等方面,也必须有长远规划,既顾眼前,又顾将来,远近结合,统筹规划。

三、科学发展观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同时提出的“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正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同样,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我们也要按照这“五个统筹”的要求来做。所以,将这五个统筹的思想与高等教育发展相结合,可以概括为新的“五个统筹”。

第一,统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各高校之间也存在不少差距,且这种不平衡和差距一下子还无法消除。因此,努力促进高等教育区域间均衡发展,逐步缩小乃至消除差距,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坚持分类指导,对于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扶持,如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经费支持、新增高校资源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而高等教育已比较发达的地区,对数量的发展要适当减慢,重在巩固成果,提高办学质量,保证持续发展。

第二,统筹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二是高等教育发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三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科技。所以,要想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成为高教强国。同时,经济发展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决定着对高教的需求和容量,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因此,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处理两者的关系,统筹规划区域经济与高教的发展问题,努力促使二者之间协调发展。在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在不超越经济的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推动高教适当超前发展。

第三,统筹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各层次、各类型的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从横向类别来看,要促进普通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尤其是要大力支持非普通高等教育机构发展,因为它们具备许多独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从纵向层次来看,必须坚持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讲层次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是分层次的,因此,在发展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办好高职(专科)教育;从办学机制来看,由于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多元化,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公办高等教育,还要大力支持与鼓励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对其不断增长的广泛性、多样化的需求。

第四,统筹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新世纪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是什么呢?美国加州大学校长戈斯认为:“大学对人的教育,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是全方位的素质的培养。”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根庭在谈到大学面临的挑战时说:“大学要提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教育,这就是不仅赋予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而且使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塑造健全完善人格。”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指出:“高等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之,在知识与经济结合日益密切的今天,思考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单纯从经济和技术的角度来看问题,不能把教育只看作经济全球化竞争中取胜的工具,而必须看到高等教育对未来人类社会所担负的历史责任,因此,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中赖以生存的灵活的头脑和双手,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情操,使之全面培养。

第五,统筹高等教育的民族化与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一方面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优秀人才的大量流失,本土文化传统的扭曲和衰减等等。因此,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树立正确的民族化观念,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必须认识到两者是相伴而生,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法国著名教育家加斯东·米亚拉曾指出:“一个教育系统只有当它牢牢地扎根于本地的、地区的和民族的环境中,才能以它的经验、思考能力尤其是它的判断来丰富别国的文化遗产。然而,具体地确定各国教育系统的特性又得仰仗国际合作。”鲁迅先生也说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因此,惟有立足本国国情,对外来文化进行精心鉴别与选择,并使其与本土文化的优良因素相交融,才能发展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能顺应国际化趋势的中国高等教育。

总之,只有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实践“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才能使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地發展,才能迎来高等教育事业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保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3(10).

[3]彭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怎样的民族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4]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R].2003-10-14.

作者:徐 晖

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论文 篇3: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置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教育

0 引言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深入领会十七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提法,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到科学发展观是其主线。因此深刻领会,准确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并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以此作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么,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呢?

1 要切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准确内涵

科学发展观简而言之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 要清醒认识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就整体上看,我们工作的科学性都在不断增强。但必须看到,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到位的过程,对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有一个不断创新、逐步完善的过程。从这一点来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有些问题的存在,往往是由于我们自身紧迫感不强、主观努力不够所导致,它集中表现在: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理解不到位,对在发展上如何处理好又好又快、在好中求快认识不清。不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许多时候仍然沿袭传统思路,在工作中,不能做到统筹兼顾。二是工作能力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知识尚有欠缺,能力尚待提高,经验有待丰富,不能依照科学发展观很快开展工作,打开局面,扭转被动。三是干部作风不过硬。主要表现在工作作风浮躁,做表面文章,正确的业绩观尚未完全确立,报喜不报忧。四是体制机制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一些管理体制改革还不够到位,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监督约束还不够有力。五是规章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制度还不够完备,有的还不够科学,监督检查不力,执行不力。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既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思想认识问题,既有能力问题也有作风问题,既有长期积累的老问题也有现实工作中产生的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因此,我们必须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根本,以作风建设为保证,全面推进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确保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地得到贯彻落实。

3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就是要按规律发展,即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就当前而言,高等教育更要把握好规模发展的节奏,保持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统一,在总体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与高校的办学条件相适应,与经费的投入水平相适应,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努力发展内涵,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3.1 充分认识青海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科学发展,首先就要对实际情况有一个客观准确地分析。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青海省的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各项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历史与现实等各方面的原因,目前我省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还比较低,和内地一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青海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具有迫切性,又具有长期性。只有对这一实际状况有一个全面准确地认识,我们才能有的放矢的开展各项工作。一方面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3.2 进一步领会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置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这一表述,既明确了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从而将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同时也凸显了教育在社会建设从而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根据十七大的要求,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2020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要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高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培养大量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在政治建设中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落实这项任务,高校责无旁贷。

十七大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此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校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和示范地,在文化建设多方面的任务中,尤其是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责任重大。

3.3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发展,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理清工作思路格外重要。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高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样是第一要务。因为发展是高校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许许多多的问题要靠发展去化解和解决。对于青海省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思路,抓住机遇,实现我省高

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就至关重要。只有高校发展壮大了,实力增强了,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素质,从而实现人才强省的目标。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教育创新,确立准确的目标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引导学校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高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3.4 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努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到青海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青海省高等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很多,发展中的困难也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既要立足当前实际,又要考虑未来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兼顾整体发展要求,将当前和长远,局部与整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化解一个个危机,破解一道道难题。因此,在发展方式上,必须做到外延拓展与内涵强化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强化内涵上来。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政绩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挖潜力,苦练内功,强化特色,整合师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扎扎实实地抓教学质量、抓科学研究、抓学科建设,强化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同时坚持走数量质量兼顾、质量优先的发展道路。高校要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教事业在风浪中前进,在磨练中成长,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5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高校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明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明确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强调要“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另外,还首次使用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一方面要更好地处理学校发展与教职员工发展的关系。要更加注重教职员工对学校工作的民主参与,充分体现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主体意识,不断改善教职员工工作、生活条件,让广大教职员工更充分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同时随着工作平台不断扩大,还要更加注重教职员工职业生涯设计,为个人发展创造更好的事业发展条件,靠事业留住人才。同时还要注重对教职员工的人文关怀,关注关心教职员工的精神和心理健康,形成包容、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因为教师是高校发展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了,高校才能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支撑等四支队伍的主体性作用,积极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切实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吹响了号角。只要能够真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抓实干、深化改革、努力创新,青海省高等教育事业就会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作者:张西武

上一篇:基础教育与高校教育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