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2022-09-10

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在北京召开。十七大报告有诸多理论创新, 其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阶段的主要生长点。

1 准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与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脉相承。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永恒性和对于中国的极端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其目标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努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使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其价值就是实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也就是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

“科学发展观,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 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 就是要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协调发展, 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 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 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 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 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2 正确认识和分析高等教育改革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稳步发展, 规模仍有所扩张。2006年, 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 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 成人高等学校444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20所, 高职 (专科) 院校1147所。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46.05万人, 比2005年增加41.59万人;在校生1738.84万人, 比上年增加177.07万人。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2006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4752.7亿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万亿元的2.27%。200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08亿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83084.8亿元的2.82%。200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465.86亿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59878亿元的2.79%。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亿元, 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102398亿元的3.41%, 为改革开放29年来最高。

2.2 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个人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从1985年开始, 分为三个阶段:

1985年至1998年为第一阶段, 是教育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阶段。198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吹响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号角。《决定》指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改革的关键, 提出要进行招生的计划制度、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 要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结构。1 9 9 3年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才真正开始高等教育改革。《纲要》初次提出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明确了改革方向, 首次提出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到1 9 9 8年, 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1999年至2004年为第二阶段, 是高等教育大发展阶段。1999年6月,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期间, 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改革八字方针和教育投入百分之四目标。从1999年到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年比一年上一个台阶。

2005年开始为第三阶段, 是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阶段。早在2001年, 教育部就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2003年8月, 教育部全面启动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高职高专学校的评估工作开始试点, 2004年全面铺开。2004年8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建立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及成立评估中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开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号) 为标志,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真正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阶段。《意见》强调指出,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 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 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6年4月18日, 周济部长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经验交流暨评估专家组组长工作研讨会上提出, “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的“三大任务”之一, 就是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把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地放到提高质量上来。2 0 0 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 正式提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2.3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 个人认为存在这样四个问题:一是过于追求规模、效益, 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受到很大影响。二是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不公, 贫困生上学难。三是高校分类不清, 定位不准, 失去特色。四是缺乏创新, 高等教育主要产品——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科学发展观, 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求,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改革。”要求“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克服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产生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快实施质量工程, 实现高等教育肩负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3.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高等教育发展准确定位

十七大报告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6年已达到22%, 高等教育规模现居世界第一。必须在坚持现有适度规模的基础上,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打造高等教育强国,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对高校发展予以准确定位, 使其办出特色。高校要从自身的资源配置、发展潜力、产业环境、区域和人文特色等因素出发, 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从总体布局看, 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职业专科学校需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形成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的大学、面向职业教育的高校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的完整高等教育布局。减少目前过多的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必须始终把培养世界一流研究人才和赶超世界一流科研水平作为发展目标。在研究型大学之外, 有一大批注重教学实践, 致力于培养合格人才的院校, 他们努力从学科的实用性和满足产业需求等方面着手, 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学生在参与工作实际中学习。大量发展培育更多面向职业或专科教育、有准确的学科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培养适用性人才的专科院校, 他们的数量和质量更直接决定着我国未来的人才结构是否合理, 以及高等教育普及后就业危机是否得到真正解决。

3.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推进和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改革要努力体现实现教育公平。十七大报告指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而教育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体现公平正义的重要方面。教育公平可以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 这是起点的公平。二是公民接受的教育公平, 公民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到同等的优质资源。这体现了教育过程的公平。这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政策上坚定不移地给予支持, 大力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事业;这要求每一所高校在资源配置上尽可能向广大中西部倾斜, 多招收中西部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 使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3.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完善教育投入体制, 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

十七大报告提出,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必须不断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相当长时间里存在着的教育投资过少, 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严重失衡, 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成为制约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认真落实、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目标”, 应成为我们是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数量指标之一。坚持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切实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 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3.4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教育模式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十七大报告提出, 要“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新模式是: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重, 以质量为本, 科教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结合。精英教育不是培养少数尖子生, 更不是所谓“贵族教育”, 而是通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使全体学生共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 对学生进行高水平、高质量的培养。通过实施精英教育, 让全体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接受到高水平的全面教育, 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增强智慧, 使之具有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研究型大学理应承担起精英教育的重任。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疑虑, 就是缘于对精英教育质量下降的担心。无论社会进步有多快, 社会需要最多的是技工、服务业者, 其次是工程师、公务员, 需要最少的是科学家、研究员。大量的教学型大学、职业专科学校应该是大众化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应该是技工、服务业者最有力的生产者和制造者。以质量为本, 就是各高校要认真组织、严格实施“质量工程”, 真正把高等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 强调教与学的互动, 倡导启发式讲授、批判性思维、思考式讨论、非标准式答案考试等。科教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就是大力推进教学和科研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形成科研支撑教学、实践促进教学的环境,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摘要:科学发展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正处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阶段。克服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对高等教育发展准确定位;使高等教育努力体现公平;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创新教育模式, 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顺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7, 10, 1.

[2] 谢和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开创高校教育教学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1.

[3] 王东.中华腾飞的伟大旗帜[J].中国教育报, 2007, 11, 8, 12.

[4]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J].中国教育报, 2007, 11, 13, 3.

上一篇:浅谈严重外伤性肝破裂的手术方法改进下一篇: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