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022-11-18

第一篇: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紧盯“四风”严抓“三不”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人心向背,历来是决定一个政党兴衰成败的根本因素。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为主要表现的“四风”问题是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危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危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教育作为民生之基、社会福祉,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前途命运的重要事业,是国家和民族崛起兴盛的力量之源。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总书记多次把教育摆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首位。教育关乎民生,教育紧连民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根本之举,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领域里的最好体现。

干事创业必须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保持一股优良的作风。应该说,多年来楚雄州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流是好的。但一段时期以来,在社会不良风气的浸染之下,教育发展也深受“四风”之害,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甚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譬如,有的学校形式主义泛滥,干部作风漂浮、不求实效,做表面文章,唯上不唯实,搞文山会海,工作有部署没检查、有号召没落实、有检查没效果。有的领导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搞“一言堂”,办事不透明、不公开,不下基层、不深入师生,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作指示,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有的甚至借招生、分班等名目向学生家长“吃、拿、卡、要”,收取学生家长礼物、礼金,严重影响学校声誉。有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受享乐主义思想影响,精神空虚,职业倦怠,对待工作马虎应付,混日子、装样子、不学习、不研究、不提高,教学吃老本,对待学生没有真情,敷衍塞责,应付了事,导致学生、家长十分不满;还有的追求奢华,相互攀比,讲享受比待遇,热衷于游山玩水、吃吃喝喝、打麻将、斗地主,甚至参与赌博,等等,损害了教育形象,也背离了人民群众的期盼。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四风”危害在教育部门的集中体现,本质上却是校风不严、教风不正、学风不浓所造成的。

总书记指出,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只有始终牢记宗旨使命的政党,才会在前行中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个善于不断自我净化的政党,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体现了我们党在深刻变化的执政环境中的战略考量,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对破解当前教育改革困境和改革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群众利益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利益,深入转变教育工作作风

教育是人类进化、发展、提升最有力的工具,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最多的领域之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全面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因此,教育系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就要以群众利益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利益,回应社会关切、解决实际问题,把人民群众的支持作为最大的力量源泉,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用人民的力量推动教育的公平、普惠。任何漠视教育、延误教育、压制教育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党的群众路线在教育领域的背弃。

当今我国社会已进入改革攻坚的深水区,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改革的系统性、关联性、协同性问题日益凸显,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在一些具体实际的问题上,如广大教师在面对购房、子女入托入学、父母赡养等巨大经济压力下如何坚守教育的操守,学校布局调整怎样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小学课业负担怎样减轻,职业学校办学如何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使得教育改革已不是教育本身的改革,还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配套。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本身就是顺应改革发展形势需要,推动改革稳步向前的重大举措,是凝聚改革核心动力的重要推手。在教育系统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一次考验,更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所以,我们应当充分提高认识,通过深入转变作风,冲破固有的樊篱,实现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通过转变作风,让群众看到教育的变化,共享发展带来的实惠。

二、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最强推手,真正凸显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众所周知,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内部管理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其中,校风是校园之魂、立校之本,是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共同努力后积淀、升华而成的一种风气。教风是教师德与才的综合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学风既是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又是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中表现,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因此,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关键是要回应群众关切,维护群众利益,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工作作风,真正让群众受益。去年,省委书记秦光荣和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同志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并以此作为全省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教育系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着力解决学校校风不严、教风不正、学风不浓的“三不”问题,作为活动的主要载体和推动教育发展的最强推手,认真对待,持之以恒,严肃整改。

解决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问题,实现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一是要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总结,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切实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是要更加重视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培育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三是要进一步弘扬园丁精神,教好书、育好人,以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师德和高效的工作,赢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尊敬和赞誉。四是要强化学校管理,加强作风建设,经常抓,抓经常,努力推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常态化。

三、以建章立制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保障,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制度是行动的纲领,管理的依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作风建设关键要以建章立制作为根本保障。一是要着眼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二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一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队伍来带动引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坚决落实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要强化舆论监督,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反面典型,予以查处和曝光,决不姑息。三是要健全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制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加强励志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刻苦学习的精神,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善学。四是要注重落实规范,从基础抓,从细节做,对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批改作业、考试命题、评卷、学生评价、课后反思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抓到底,切实找准教学工作重心,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要加大教育督导和宣传引导。要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纳入年度教育目标管理考核、教育督导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奖优罚劣。要建立违反校风、教风、学风的责任追究制度,实行责任到人。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培育和树立校风、教风、学风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传播正能量,汇聚教育的正向力。

总之,教育问题是关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问题。破解当前教育改革难题需要我们有一种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精神。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四风”, 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大力转变困扰教育发展的校风不严、教风不正、学风不浓问题,向问题“叫板”,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成效,让群众“叫好”,确保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更好地维护党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第二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应用外语系教工党支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活动总结

按照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系从2009年3月份开始,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广大师生得实惠,科学发展上水平”的目标,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稳步推进,注重结合学院实际,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历时近5个月,顺利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各项任务,达到了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目标要求,取得了预期成效。

一、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思想发动

1、领导重视。为切实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领导,按照上级的要求,学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活动,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系组织的学习实践活动,并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详实的学习活动实施方案。我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还抽调党性强、作风正、熟悉党务工作的同志组成指导检查组,对党支部开展活动的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和督查。针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职工党员、学生党员和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分类指导。

2、全面动员。3月13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党支部书记作动员报告,领导小组就如何按要求搞好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达到学习实践活动目的,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要求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层层抓落实,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

3、营造氛围。为了进一步提高全系师生的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系范围内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广播台、校园橱窗、校园网和院报等形式,广泛地宣传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同时,专门编发了

1 活动简报,及时地与学院其他党支部学习科学观活动动态进行交流,及时发布最新消息,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学习,全系上下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学习

我们针对教育教学的工作特性,为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既要保证学习效果,又不影响正常教学,切实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和两促进。我们采取集中学习或自学、研讨交流、观看影片和讲座辅导等等多种方式组织党员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1、认真学习理论。各个党员都能认真组织学习《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等重要文件材料。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院工作实际、畅谈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和内涵。

2、打印学习资料。为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学习,增强学习效果,调动全系党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使全体党员更加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打印学习资料,党员自主安排时间开展自学。

3、分类学习。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达到使每一名党员都能够受到教育。党员干部通过自学、集中学习、观看录像片、听取讲座、座谈讨论、写读书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文章等方式进行学习。积极带头学习,做好读书笔记,结合自身工作带着问题学,学用结合;教工党员和在校学生党员以支部为单位,利用每周固定活动时间集中学习,业余时间自学。

4、开展丰富活动。围绕“三学三落实”活动,根据院党委的安排和部署下,支部结合工作实际,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①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写好一篇学习心得体会;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写好一篇整改个人总结。并要求党员要以学习促发展,以实践促提高,结合学院的评估准备工作,加强外语系的内涵建设,力争在完善制度建设上,有新的突破。②以学习活动为契机,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推动教学工作的深化与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配合学院的教学,服务于教学,以科学发展观的姿态配合学院的发展。围绕学院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宗旨,结合部门职责,对教学工作力争做到三优先:优先满足教学 2 工作对物资的需求;优先解决教学各系部的困难和问题;优先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③举办了“结合本职工作谈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学习辅导报告。④开展“一对一”沟通谈心活动,支部书记与党员、党员与学生、干部与党员通过面对面深入谈心,肯定了当前的成绩,提出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师队伍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⑤提出了“三贴近”的教改思路,即:公共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

学习活动期间,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校园文化活动中。

(三)扎根基层,深入调研

我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

在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明确、组织动员深入充分、学习培训扎实有效、调研工作深入细致的前提下,具体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实际情况,党支部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专题调研活动。①党支部围绕“学生的就业”、“学生的生活”、“学生上课玩手机”和“学院文化形象建设”等调研课题展开了一系列活动。②党支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围绕“以内涵建设为目标,紧紧围绕学院示范性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师生员工生活实际,树立优质服务的调研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展开优质服务,促进学院和谐、持久、健康发展。③党支部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关注科学发展,开创特色教学”为主题,努力做到实训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的突出作用。④党支部围绕“在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如何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三个调研课题展开各项工作。我系教工党支部将科学发展观用于指导教学工作,不断探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听课、备课、集中研讨等多种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收到了较好效果,学生的上课出勤率、晚自习情况等有明显好转。

通过调研学习,我们比较全面地查找了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思想问题,如部分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还不深入、不全面;也 3 有工作中的问题,如部分教师价值取向、职业精神有欠缺,在教学特色上要进一步下功夫,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完全激发,部门之间组织协调还不够等等。总之,通过调研进一步发现了问题,理顺了情绪,密切了干群关系,为今后改进工作明确了方向。

(四)明确整改方向,认真制定科学发展的整改措施

我们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立足单位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教育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系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责任要求。对需要整改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我们都明确了整改措施。

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成效

(一)形成了共识。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和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要取得显著成绩,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工作,统筹学院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二)明确了方向。通过深入学习调研、分析检查,运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实情,系领导班子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差距和不足,把科学发展观在高职教育中具体化、系统化。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构建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就要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从提高教学育人质量、增强创新能力、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提升师资和管理队伍建设水平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就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三)转变了作风。通过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了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等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定决心、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转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实际行动,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展现出了新的作风和新的形象。

(四)推动了工作。通过学习调研、分析总结、建言献策,开展专题教育等活动,充分反映了教职工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求实、爱校重教、关心学院事业 4 发展的主人翁精神,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对推进学院改革与发展的热情和干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精神状态、思想境界、工作作风等方面有了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学院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同时,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学院“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迎评促建理念落到实处,充分认识到评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结合实践活动和评估工作开展了“站好讲台,当好教师”的教育活动,并举办专家论坛,大大加强了教师的师德建设,落实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整个学习活动期间,全体党员以务实、扎实的态度和方法,确实做到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习、工作两促进。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体会

回顾近五个月的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有以下四点突出的体会:

(一)领导带头,发挥表率作用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院级领导充分发挥了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宣传,带头深入调研、带头分析检查、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为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开门纳谏,走群众路线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

在活动中我们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师生,坚持开门教育,充分发扬民主,注重征求群众意见,吸收教师、民主党派人士、学生、家长参与,全程参与监督,把广大教师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尊重依靠、引导、凝聚、惠及广大教职工的过程,形成了教职工有序参与、效果良好、评价客观的良好局面。

(三)结合实际,突出实践,是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与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相结合,必须落脚到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实际工作上,把实践特色贯穿活动全过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学院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既扎实开展了学习实践活动,又有效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以学院教育教学紧张有序、教辅后勤围绕服务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实际成效展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四)突出整改,解决突出问题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把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对需要整改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方案,落实了责任,强化了措施。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方向

我系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虽然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整改落实和巩固提高工作中予以加强。一是由于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学习实践活动中集中学习还不够充足,个人自学落实还不够平衡。二是不少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还不透彻,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习调研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不多,创新特色少。三是整改落实虽然稳步推进,但部分整改项目落实周期较长,充分显示效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一项集中教育活动具有时间性和阶段性,但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却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将以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整改措施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院的每个部门、每个干部的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深化和巩固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下一步,将重点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推动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完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 科学发展观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领会,并与学院工作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习与实践相互促进,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推动发展的实际能力。

(二)全面落实整改措施,切实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关键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二是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三是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突出整改落实重点。四是务求实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既要防止畏难情绪、无所作为,又要避免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努力使整改落实工作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三)要切实做好活动成果转化

党支部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的实践成果和思想认识成果,提炼有特色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把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时运用到推动各项工作的实践中去,把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具体行动,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个阶段性工作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实践活动却是一个永恒主题。在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与指导下,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努力实现学院科学跨越,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石化学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社会建设的内容,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妥善解决。

一、发展农村教育

(一)现阶段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

发展农村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平等进入市场的机会。基础教育就是创造这样的机会,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并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给予农村困难学生以必要的资助,才有助于弱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富裕程度不同的家庭之间,造成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差距。在以后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就不会有心理上的不平衡。

2、发展农村教育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所必须的基础工作。 科技兴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农业,这就必须发展农村教育。

3、发展农村教育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农村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长期落后于城市,国家有责任,

现在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也必须发展教育,包括农村教育。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力,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我国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有2.6亿在校学生,还有上亿人在接受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有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2万多所各种类型的学校。我国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

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4、加强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5、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

6、加强教育信息化。

7、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

(三)如何发展农村教育

1、总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4、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5、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

6、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7、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8、改善高校课程设置。

9、鼓励人才到农村一线工作。

10、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

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一)文化及其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它是价值、信念、知识、思想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文化又是一个层次体系,它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多层次要素并构成层次构架,属于表层文化的叫外观文化,外观形象。规章制度属于中层文化。价值观念就属于深层次的文化。一种文化是一种通则,

它通过一套的理念体系,指导和影响人的行为。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文化的一般功能:协调、综合、激励的功能。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要达到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要完备。

(三)繁荣农村文化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农村的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2、广泛开展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的道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4、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扶持农村体裁文化产品创造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

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举办演出团体和其它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第四篇: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

分享到:

游啊游旅游网 时间:2011-03-19 09:45:3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游啊游 浏览

31次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各少数民旅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重和保护少教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岌展和创新,鼓励各民簇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要内容。新疆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样、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目前新疆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术支持、社会参与的宝贵格局.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保护和岌展少数民旅语言文字。自治区政府制定实施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各级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在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少数民族语文教学、科研和翻译的人才。在新疆,新闻、出版、广播、电髟、电视等都广泛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新疆日报》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4种文字发行,新疆电视台用4种语言播放节目,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5种语言广播,新疆人民出版社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文宇出版各类图书。新疆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与音像制品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占到70%以上。在各类教育中均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中小学校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俄罗斯等七中语言文字授课:高校使用4种语言文字授课。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新疆使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等多种文字的试卷。为保证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政府还组织编写、翻译、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已研发出“博格达维哈柯文排版系统”、“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新疆2000多种图文排版系统”、“阿拉伯文及多种排版系统”等软件。新疆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

第五篇: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

黄南州司法局 谢忠兴

司法行政工作是政府软实力的体现,是政府运用柔性机制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面,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具有综合性、前导性、治本性、基础性等特征和独特的职能优势,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日益发挥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青海司法行政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建设“平安青海”、推进依法治理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主要表现在: “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成效显著;人民调解的职能优势得到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初步形成,预防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不断增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业务不断拓展,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快速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础逐步夯实;司法行政工作机制逐渐趋于健全,干警队伍精神状态得到较大改观。但在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干部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在认识上存有误区,相当一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薄,司法行政工作机制尚不完善,基层基础薄弱,法律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干警队伍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还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

1 以人为本,立足于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强化基础、服务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司法行政工作的新发展、新突破。笔者就这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转变思想观念,在创新司法行政理念上求突破。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树立全新的司法行政理念,是实现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按照这一要求,当前重点应教育引导司法行政干部充分认识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建设法制社会、提升政府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司法行政工作,明确司法部门的基本性质、工作职能、工作重点,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大司法意识和依法治理意识,大胆探索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司法行政理念、模式、方法、载体、机制、体制,切实提高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创新工作思路,在提升司法行政创造力上求突破。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特点和规律,及时总结以往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用创新的思路引领、指导和推动工作。在“法律七进”中,结合青海实际,当前要突出“法律三进”,即进农牧区、进寺院、进学校。在法律进农牧区中要增强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持续性。所谓“针对性”,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体现人文与民本精神,重视农牧民的个性特征,针对农牧民文化程度低、农牧区生产季节性强等特点,

2 编写通俗易懂的普法读本,把握好时间和空间,适时利用农闲时间开展普法教育。所谓“实用性”,就是以满足农牧区、农牧民的需求为立足点,及时了解农牧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考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紧跟形势,围绕热点,做到应时应景。在宣传内容上注意选择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普法宣传贴近农牧区实际、贴近农牧民生产生活,使农牧民能够学以致用。所谓“趣味性”,就是要创新普法手段,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形式,培养农牧民学习法律的兴趣,对法律知识、法律文化、法律思维的探索愿望。在具体方式上,逐步从以往的以集中式、灌输式和填鸭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向互动式、交流式、熏陶式、感染式为主的方式转变,使农牧民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法治精神,接受法治思想熏陶,从而使普法宣传有机地融入到农牧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使农牧区普法在广度、深度和力度上不断有新的突破。所谓“持续性”,就是要研究探索法制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在继续搞好法制教育培训班、举办法制讲座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农牧区法律明白人,由他们适时给农牧民宣法讲法,促使农牧区法制宣传教育从集中培训为主向经常性教育为主转变。在推动法律进寺院方面,针对部分僧侣有抵触情绪、缺乏长效机制、方法单一等问题,着力解决“能进去、能入脑、能持久”的问题。所谓“能进去”就是要针对僧侣的思想实际,循序渐进,

3 逐浅入深,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按照这一要求,在选择学法的内容时应首先向僧侣讲清作为公民享有的权利,讲清近年来僧侣同其他公民一样所享受到的各项惠民政策,在此基础上讲清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使广大僧侣充分认识到寺院不是世外桃源,僧侣不是特殊公民,僧侣应该同其他公民一样知法、懂法、用法、守法,使其从“要我学法”向“我要学法”转变。所谓“能入脑”,就是要拓宽法制宣传教育的渠道和载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宣传的实效性和渗透力。所谓“能持久”,就是建立寺院学法制度,将学经与学法结合起来,将发放僧侣证书与发放法制培训合格证书结合起来,促进僧侣学法经常化、制度化。在法律进校园方面,重点解决当前存在的“无计划、无教材、无专业教师”的“三无”问题,将法律进校园、进课堂纳入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心理特点编写适用教材,抓好法制课教师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法制课教学,推进法律教学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

三、创新工作机制,在建立司法行政工作长效机制上求突破。推进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需要各种机制作保障。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应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并把重点放到建立长效机

4 制上。首先是工作运行机制。在继续协调落实好“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全社会参与”的司法行政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按照构建大司法格局的理念,充分利用好社会各类资源,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推动社会各种力量协调联动,举社会各界之力共同做好司法工作。其次是组织保障机制。通过积极汇报协调,进一步建全完善各级司法行政内设机构,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健全司法组织网络,整合基层维稳力量,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为司法行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三是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制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基层司法所工作经费和基层人民调解员、法制宣传员报酬保障体系,确保司法行政工作正常开展,调动基层司法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第四是制度保障机制。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针对“法律七进”、法律服务和单位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以往行之有效的制度的同时,着眼于新情况、新问题,加大制度建设力度,特别是注重将工作中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和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第五是责任考评机制。司法行政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关键是能否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责任考评机制。建立责任考评机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瞄准目标,科学设计,量化指标,注重公平,加强督查,改进方法,注重实效。通过建立严格的责任考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司法行政队伍中存

5 在的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从而达到增强活力、激发潜力、推动司法工作良性发展的目的。

四、狠抓基层建设,在增强司法行政承载力上求突破。基层司法所在基层维稳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加快推进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适应形势要求的司法所运行机制,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配齐配强基层司法助理员,进一步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维稳的能力和水平。人民调解组织是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在排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要重点解决对人民调解重要性认识不足、调解不规范、人民调解人员素质偏低、工作无经费、调解员无报酬等问题。在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的同时,进一步转换矛盾调处工作思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注意多采用非对抗、非诉讼的方式,少运用强制性、对抗性和诉讼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纠纷问题,尽可能以柔性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政仲裁的衔接配合,探索建立乡镇政府、社区、人民调解机构与法院和法庭联系制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使人民调解工作向法制化、正规化方向发展。逐步探索建立由驻乡(镇)司法助理员担任乡镇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在社区可将本辖区内有一定法律专业知识、热爱调解工作的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

6 律工作者选聘为首席人民调解员,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效率。社区矫正工作是新形势下创新刑罚执行的重要举措。在探索安置帮教、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管理机制中,通过加强与社区、公安、法院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做到减刑、假释、刑(期)满出狱各个环节及时沟通协调,大力提高改造质量,减少脱管漏管,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五、落实为民服务措施,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求突破。为民服务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进一步拓展法律服务领域,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实现法律服务的规范化、诚信化和法律服务市场管理的法制化。法律服务要向经济社会建设前移,向基层延伸,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拓展业务,在服务经济建设中求得发展,具体做好以下五个结合:一是将法律服务与普法工作相结合,把法律服务的过程转化为法制宣传教育的过程;二是将法律服务与信访工作相结合,主动关心、听取信访群众诉求,从法律和政策上做好疏导解释工作;三是将法律服务与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相结合,把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处置纳入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促使突发群体事件得到依法、有序化解;四是将法律服务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相结合,对于当事人的申请,在立案前有调解可能的,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先行调解或会同有关调解组织进行调解;五是将法律服务与司法救助相结合,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协调配合,实现法律援助与司法救

7 助在目标、途径上的和谐统一。法律援助是司法部门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平台,当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服务:一是建立完善法律援助网络体系。从纵向上讲,将法律援助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在省、地(州)、县建立法律援助接待大厅,在乡镇、社区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各村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点。从横向上讲,推进法律援助机构与老龄委、残联、工会、妇联、团委、民政等单位联合共建,使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更加顺畅有力。二是抓好便民服务。逐步推行上门服务、持卡服务,对行动不便的申请人由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人员上门服务,对持卡的特殊困难群体简化审批程序,快立快办,及时将党委、政府的关怀传递给受援群众。三是放宽法律援助界限,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法律援助,为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和解决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作者系黄南州司法局局长)

上一篇:服装市场营销调查报告下一篇:法治建设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