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培训工作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以促进体育教师队伍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论文 篇1:

关于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作用的分析

[摘要]大学阶段的社会化对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高等学校应通过各种手段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体育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的社会化有其规律和特点,大学生能否很好地融入社会对于大学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本人都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从社会学和体育训练学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体育 大学生 社会化

[作者简介]梁平(1963- ),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河北 廊坊 065000)葛毕敬(1962- ),男,河北沧州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河北 沧州 061001)张玉荣(1962- ),女,河北沧州人,邢台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河北 邢台 054001)

所谓“社会化”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含义。站在文化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无非是积累时代留下的文化遗产,因此社会化是内化的过程;站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社会化是一个人确立个性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社会化是人类自身的一个成长过程,是人们通过社会互动形成的社会属性,也可以说是取得被认可的社会地位,成为一个有社会资格的人,即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

人生下来只是一个生物人,生物的本性是不足以使其社会化的。人们必须相互交往,参与社会,从他人手中和社会中学习一些经验,并承担一定社会角色,逐步实现社会化。大学中文化学习固然重要,但大学生终归要融入社会,所以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1.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大学生的骨骼、肌肉、呼吸系统以及循环系统等都尚未发育成熟,可以说,大学时期是由青少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其生理系统仍处于发展中。

2.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社会有初步但不完整的认识。对人生观的把握上,大多数人都希望成才,希望被社会接受,采取积极的态度去争取,能够关心国家大事。从社会行为角度讲,充满朝气,易接受新事物,敢想敢干,有一定的开拓精神,但理想主义较浓,易脱离实际。在生活能力方面,逐渐开始追求独立,但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二、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1.体育可以增强体质,锻炼生活技能,促进智力发展。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体的正常生长和机能发展,锻炼身体素质能促进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中的各种动作源于生存技能、劳动技能以及军事技能等,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既要从事脑力劳动又要从事体力劳动,所以拥有健康的体魄十分重要。

影响人脑形成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外界刺激因素。后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脑接受的合理刺激越多发育得越快、越完善。体育锻炼使心血管机能加强,改善大脑供血环境,为大脑提供了丰富充足的营养。体育技能的形成是大脑皮层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人们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接受大量的、多样的信息,另一方面建立条件反射。这些反射的积累有利于新的、更高级的反射的建立,进而为大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体育为大学生提供了模拟实践社会规则和遵守群体规范的机会。社会中的各部分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规则,以约束其成员并促进其健康自然的发展。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法律和规则,唯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规则意识不强。现在中国已经加入了WTO,作为未来人才的大学生应不断增强规则意识,以便我们更好地参与社会,感受经济全球一体化。同社会大环境一样,体育比赛中为了体现公平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各种体育赛事的规则。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在既定的规则中行动,否则不会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由此可见,参与体育活动是增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体育对大学生的群体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第一,群体支柱功能。大学生之所以能因体育结成一个群体并使其得以维持下去,其重要因素就是有大家都认可的行为规范,这是一个体育群体存在、巩固和发展的前提。群体规范作为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和行为尺度,支撑着群体按照同一标准朝同一个目标迈进,凝聚着群体成员的理想,这种群体规范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行为,起到一种精神支柱和理论支持的作用。实践表明,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明确越有约束力,这个群体里成员之间的关系越紧密,整个群体就越有凝聚力。第二,评价标准的功能。体育群体规范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标准存在于群体成员中,成为成员的行为参照,在比赛中群体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群体的要求,往往是以规范的尺度来评价的。第三,行为导向的功能。群体规范行为作为一个目标“指示器”,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及目标实现起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确定了群体成员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么做,这实际上规定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规范了他们活动的范围,但是任何确定都带有一定限定,所以群体规范使成员懂得哪些行为可以积极去做,哪些行为应该自觉克制。这样,就可使其成员保持行为上的方向性。群体规范的这种行为导向功能,对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3.体育是大学生尝试担任社会角色的舞台。所谓社会角色是有特定权利和义务的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总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如教师、科学家等,承担社会角色是社会对人的一种期望。大学生平时都是看书和学习,大部分时间受父母、朋友的影响,很少有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并在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角色,而体育活动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担任社会角色的机会。现实中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朋友或上下级关系紧张等。因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努力尝试担任一定的角色,增强自己在这一过程中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体育中的角色是个体因体育而结成的附属不同社会关系并形成一定的地位,并且这种地位有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如在一场篮球比赛中有队员和队长之分,继而有前锋和后卫、中锋之分,每个队员都有承担的角色,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完成自己的位置任务,比赛中个人如果能完成位置任务就会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体验努力带来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培养,使大学生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增强大学生的团体意识,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与社会互动中完成的,是一个不断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关系的过程。离开与他人的合作,社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体育运动中的交往与合作可产生人际关系,并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体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团体效果,即达到团体训练的效果。团体训练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团体训练的形成一般是通过数次小组聚会活动,参加成员相互沟通与交往。其目的是通过彼此启发、相互接纳、支持鼓励使成员增强自我认知,学会接纳他人获得自信,并在相互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在体育的团体比赛中,大学生会很好地体会如何与人合作,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如在足球比赛中只有相互配合、团结一致才能获胜。

总之,在体育比赛中大学生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团体合作精神的重要和可贵,进而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从中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三、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形成,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1.体育运动对个性形成的主要体现。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和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行为,是一个人较平稳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共性,又有其独特个性,个性心理的发展对一个人事业发展方向的选择和成就的大小有很重要的影响。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在社会中除了要有过硬的本领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坚韧不拔的精神。对此,体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因为竞争是体育的灵魂,在运动中每个参与者都要竭尽全力挑战自我冲破极限。体育运动对个性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强自我意识。体育中的运动学习场面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体力和技能,大学生便会有很多机会发现自己体力差和意志薄弱的弱点,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个性中出色的部分,这有利于正确地认识自己并懂得采用何种方法提高自己。第二,适应群体约束力。个人的某种倾向,常常是在群体中被承认、被评价或被否定。在体育活动中有良好的体力、技能和机智,永远会受到较高的评价和赞美,反之会受到排斥和忽视。第三,提高主体的积极性。在体育活动中,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既要接受来自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要进行自我意识的调整,更加积极、自觉地去参与,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技能的目标。由于反复持续的努力,人们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并自我克服、自我超越,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完善。

2.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的培养。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使人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大学生同样面临许多压力,因此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时有发生。此外,从大学生独有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转变时期,由于独立性不强,对家庭又有较大的依赖性,对社会的理解过于理想化,难以适应环境的突变,自我认识动摇不定而难以定位,都会对他们内心形成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过度的压力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体育比赛或运动中的参与者通过努力拼搏可以很好地培养其主观能动性和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如在跨栏中总是恐惧、畏难,但只要科学合理地掌握技术,再加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信心,是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的。体育运动与保守性格势不两立,强烈的竞争督促着每一个参与者去创新和变革。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排世系,不序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承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这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投入竞争,从而增强参与者的竞争意识。

四、结束语

人类是在不断的进步中向前发展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这种传递过程并非是简单的接力,而是升华,是发展。社会需要一大批既能掌握前人传递下来的精华又能使之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成果,有发明创造能力,这样的人一般是要经过大学教育才能做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过大学教育,所以大学期间的社会化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经过很好的社会化训练的大学生才能胜任重要的角色。21世纪的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正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体育必将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锦高.青年社会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2]吕树庭,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5.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梁 平 葛毕敬 张玉荣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论文 篇2:

关于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教师培训的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教师培训工作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帮助,以促进体育教师队伍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 体育改革 教师培训

[作者简介]柯昕(1973-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陕西 西安 710054)

目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已相对滞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教学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健康的成长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体育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其教师培训工作必然成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首要内容。只有使教师充分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掌握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并能利用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才能为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起牢固的基础。

一、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树立的教学观念

1.转变教育功能,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新的课程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体育教学通过强化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促使学生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和锻炼者,并获得知识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实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思想上理解、适应新理念。首先,要让教师理解掌握新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作为实施者的体育教师必须学习钻研新内容,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大的转变,这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这一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新的教学不再以项目为本,而是“以人为本”,从“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兴趣出发,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创造的天地。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真正享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进行独立思想、判断和想象的自由,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找准了方向,找到了目标,在教学上有了新的认识。教育现代化必须实现教育民主化。体育教师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才能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体育教师爱学生,就要相信学生,要树立“无差生观”,相信学生人人有才,通过扬长避短达到人人成才的目标。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要真诚地向学生学习,包括学习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识能力,以实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2.教学模式上贯彻新理念。(1)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为了最终不需要教,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它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主动学习,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以及具有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等。其次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掌握了方法,获取的知识将是无限的。同时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智慧与方法应是同步的。教师要变传统的声音形态的说教为启迪学生智慧的领悟。(2)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学业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接受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就有可能出现“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现象。作为一个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实现发展。除了教授学生知识、技术、技能外,教师还应更多地教育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世、与人合作共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身体健康,而缺乏道德和感情,人际关系不断产生摩擦,那就与教育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三、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对体育教师培训的新方法

为了使教师能尽快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掌握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笔者总结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几种新方法。

1.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体现一个“改”字,即改变过去陈旧的教育观念,摒弃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的层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要让教师掌握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教师要反思新的课程理念与过去的教育观念有何不同、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何不同以及新旧教师用书的差异,从而使他们进一步理解新的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注重改善自身,拓展知识面,加强在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研究,适应课程(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综合化的需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分享别人的经验等。总之,教师要热情投入,虚心接受他人的经验和指导,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看。教师们通过学习,对课改有了理性认识,但课改工作只靠理论说教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去实施。许多教师由于受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对新课程理念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没有印象,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期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高校内组织教学骨干共同设计各种类型的“体育试点课”,由骨干教师执教、全体教师观摩;还可以采取座谈的形式,让教师们把自己的体会、想法、见解说出来,大家进行讨论,畅所欲言,相互补充,共同提高。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了初步了解,为全面实施课改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3.析。教师们看完“体育试点课”以后,要对“试点课”课堂的全过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交流,对该课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等进行评析。这种评析主要看课程安排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有无需要完善之处以及如何完善等。通过结合实际对照评析,教师对今后的实际体育课堂教学做到了“心中有数”,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课改的中心思想,为课改的实施铺平道路。

4.摹。教师们看完“体育试点课”并进行分析、评价后,按照“试点课”的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并结合本学校的实际,进行模仿教学,从而再现自己对新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及贯彻。通过模仿教学,教师们体验到新教育教学理念是如何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的,体验到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

5.创。教师们在体验过模仿教学后,自己创造性地设计一节“体育观摩课”,在设计课之前向教师们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在设计课程时必须有所创新,必须契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了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活动要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充分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真正实现少一份讲解、多一份练习;少一份硬性规定、多一份自主活动;少一份指责与批评、多一份引导与鼓励;少一份严肃、多一份欢乐;少一份限制、多一份创新练习。

6.比。教师们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已经基本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此时,结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让教师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出来,使教师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使师生们共享体育课教学带给他们的快乐,把教学活动变成了师生双方的一种享受,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四、结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培训,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工作,敢于创新,既要教会学生体育理论和体育锻炼的实践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参考文献]

[1]张崇善.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7).

[2]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3]张涛,郭守康,朱守波.浅论高校体育文化[J].文教资料,2005(18).

[4]方新普,黄文仁.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变革[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4).

作者:柯 昕

体育教学与成才研究论文 篇3: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探讨高尔夫礼仪与规则的课程建设意义

摘  要  课程思政作为引导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新举措,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提供重要基础。课程思政以课程融合思政,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是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本研究以高校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为例,分析当下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在高校的协调育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完善课程思政与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完美融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做出不懈努力,并为探索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新局面,发挥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而不断努力。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尔夫  规则  礼仪

课程思政作为实施立德树人的靶点手段,是实施三全育人体系,协同育人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高等教育工作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有志青年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培育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高尔夫运动的阳光、时尚等特征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价值。高尔夫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礼仪而闻名世界,甚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高尔夫运动对于运动者的文化礼仪尤为重视,从穿着到行为,秉承着“自律、谦让、合作与友谊”的文化精神。高尔夫运动规则对公平、公正的要求以及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要求更严格。参与高尔夫运动的人对自身言行格外重视,球场礼仪延续至今,成就了高尔夫运动。课程思政理念要求高等教育培育优秀的专业人才,以课程内容为媒介,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育人理念,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次研究以课程思政为研究视域,了解高校开展高尔夫礼仪与规则教学的价值,为促进高尔夫运动普及以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界定与育人功能探讨

(一)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界定

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独特属性对塑造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不仅对高尔夫运动的相关规程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也对运动者的球场礼仪以及文化内涵和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这为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世界百年格局变化背景下,传统教育下的思政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有所不足。课程思政下的教育模式转变结合了传统课程内容与思想教育,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做出了不少努力。

1.育人育德,实现高素质人才发展。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对于学生的品德尤为重视。课程开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做事果断和自制能力水平的提高。学生参与高尔夫运动会提高他们的规则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而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借助高尔夫运动的阳光性特点,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与自信心能力,规范学生的运动行为,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课程开展有助于学生感悟学习任务的紧迫与责任,提高学生处事水平和负责任态度。

2.育人育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学生道德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授课对象以高尔夫专业学生为主,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设置。课程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高尔夫运动行为规范,同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融入社会奠定重要基础。因此,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设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领悟到高尔夫运动的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体会学习乐趣。

3.育人育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运动美、尊重美、规则美和秩序美的欣赏与感受,让学生能更好地鉴赏美,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自身审美水平的提升。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及开朗的精神风貌,提高学生对高尔夫运动美的感受,高尔夫运动的实践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对高尔夫技术与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对高尔夫运动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賞与鉴赏高尔夫运动的美,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创造性。

二、高等院校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开设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逐渐从以技能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向以培养学生健康体育运动习惯为核心转变,以增强学生身心素质为目的转变,体能智商机制逐渐向激励机制完善的改革促进了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都以学生兴趣和自主能力为主,对于改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外延伸水平不足。再者,教学方法的使用仍然以知识、技能、技术为传授点,但是如何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从评价体系上讲,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独特内涵对于技术的运用和规则的掌握较为重视,但是在礼仪的严谨和礼仪意识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可以看出,高校高尔夫规则与意识课程对学生的育人、育心以及育德方面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高校课程需要清醒认识到高尔夫礼仪与规则对提升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功能与价值,由此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做出改革与发展。

三、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建设意义

(一)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开设契合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

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提高学生对高尔夫运动规则的认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高尔夫运动讲究心平气和、仁义宽心,与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持之以恒,隐忍与坚持的意志品质是一致的。再者,社交礼仪中强调了高尔夫运动的自律与诚信,公平与正义,从而从侧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正平和以及仁义礼智信等文化与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开设要求如出一辙。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开展既符合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又符合传统教育文化的传承思想,有助于推动学生思想水平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规则,提高学生自我文化修养

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规范自身日常行为,提高自我修养,迎合社会发展。高爾夫礼仪与规则不仅教授学生日常的高尔夫运动规则,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礼仪教育水平的提高。见面问好以及重视日常交际礼仪作为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应该予以重视。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开展重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社交意识,让周围的人重视高尔夫运动的魅力,也为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提供难得的契机。

(三)为学生提供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契机

修养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生的言谈举止以及阅历和气质风度等去判断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准,学生履行个人义务以及提升人生境界作为促进学生个人修养水平的重要手段在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中应被不断深化和重视。高尔夫道德礼仪对于促进学生个人修养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课程的开展可引导学生树立规矩意识,促进学生个人形象的提高,为学生成为文明人奠定重要的基础。

(四)推动学生人际交往,促进学生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与处理好工作关系的能力。社会与人情的交往和熔炼对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利用礼仪的实践效应提高自身的人际处理能力,以自身为中心,以他人为交际点,不断提高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信任能力,这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如此既能满足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又能丰富学生的礼仪知识,提高其社交能力。

(五)以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传播礼仪文化,提高高尔夫运动趣味性

优雅的姿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举止优雅与礼貌待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基本标准。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对于学生的行为举止以及礼貌都有明确的指导,该课程的开展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主观意识,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与礼貌待人的美好品质,这是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同时其也为实现高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现如今,高等教育改革对思想建设的要求愈加严峻,培养符合社会主义需求的人才是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培养目标的完善与实施路径细化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保障。高尔夫运动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实践性。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高尔夫礼仪与规则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生规则意识、个人修养以及文明礼貌等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而这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焕娣.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知识文库,2021(07):1-2.

[2]张程飞,高嫚.“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思考[J].武术研究,2021,6(03):127-131.

[3]董翠香,樊三明,李梦欣,朱春山,季浏.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体育学刊,2021,28(02):65-71.

[4]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3):72-81.

[5]佟云龙.“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耦合研究[J].成才之路,2021(08):6-7.

[6]刘武军,向剑锋,王海飞,杨红丹.高校篮球运动课程的思政机理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2):105-112.

[7]赵富学,李壮壮.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3):12-19.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周立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高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