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2022-04-1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提出2020年全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任务。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解决好群众特别关注的“入园难、入好园更难”问题,必须解决好“公益事业、公办为主、公办教师、公共投入、公共服务”的问题,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前教育科学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前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篇1:

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 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

日前,教育部正式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并就《指南》的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国家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今天,我们邀请以《指南》研制团队为主的专家队伍,在这里举办《指南》的国家级培训班,目的是为各省(区、市)培训一支在当地组织和策划《指南》培训的专业化队伍,指导和推动各地逐级做好《指南》的培训与贯彻落实工作。借这个机会,我首先代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向几年来为研究制订《指南》付出辛勤努力、作出突出贡献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长期以来对中国学前教育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来自各省(区、市)的学前教育管理干部、教研人员、园长和教师们为推动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所作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指南》下发后的贯彻落实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把握新机遇,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当前,学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教育规划纲要》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坚持公益普惠。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方向,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短短两年时间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增长了11个百分点,各地普惠性资源快速增加,财政投入大幅增长,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入园难”问题在全国范围开始逐步缓解。中央国务院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回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成为促进社会公平,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新亮点。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一个艰巨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加强科学保教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因为没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难以承担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更难以承担为亿万幼儿终身发展和未来国家综合实力奠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贯彻落实《指南》,对于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的普及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贯彻落实《指南》是加强科学保教,推进学前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适龄幼儿的入园机会不断扩大,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逐步提高。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对有效转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规范和指导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央国务院颁布《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这是指导今后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和制度建设的总体方向和要求。《指南》正是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为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指南》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必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对于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贯彻落实《指南》是提高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一项紧迫任务。《指南》全面、系统地明确了3-6岁每个年龄段幼儿在各学习与发展领域的合理发展期望和目标,也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正确领会和理解《指南》的理念和要求,熟知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行为表现,是每一个学前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要求。《指南》的出台对全面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贯彻落实《指南》是普及科学育儿知识。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手段。近些年,广大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普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引导,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各种商业性宣传的误导,社会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家长牺牲了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盲目追求“提前学习”“超前教育”,不仅让幼儿“伤”在了起跑线上,也严重干扰了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指南》的出台,为广大家长科学育儿提供了权威性的参考和指导,对切实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很多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的评估结果表明: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研究制定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引导家长。提高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政府学前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和管理职能的创新,是继学前教育“国十条”之后,新时期新阶段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史上又一件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将贯彻《指南》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贯彻落实好《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幼儿园一项长期的任务,涉及多个层面,覆盖城乡各地,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配合,要重点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逐级组织好全员培训,确保培训质量。做好逐级培训是确保每一个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学习和理解《指南》教育理念、内涵和基本要求的重要环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指南》培训纳入近期和今后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计划,精心组织。一要确保金员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级幼教干部、教科研人员和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培训。二要注重遴选专业力量雄厚、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和专家,确保培训质量。三要积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努力改变讲大课、满堂灌的单一培训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注重调动教师的已有经验,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解决日常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2.建设好《指南》实验区,构建好实践探索和研究的平台。《指南》是一个具有高度操作性,用于指导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的文件,《指南》的贯彻落实更需要在实践层面上扎扎实实地研究探索、分享经验、总结推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全面贯彻实施《指南》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实验区,重点探索贯彻落实《指南》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层面的组织推进方式,以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法。实验区所在幼儿园要大力开展、推广行动研究,幼儿园要制定具体的行动研究方案,每个教师要制定自己的行动研究计划。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研究者、践行者,从日常教育实践中提出需要研究的方向和问题,在运用《指南》的实践中分析问题,探索解决策略,反思教育实践,让广大教师在行动研究中感受自身理念和行为的变化,在团队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中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信心。要通过《指南》的贯彻落实,彻底改变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发展、机械依赖教材上课的现状,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地方各级教育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实验区组织和推进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专业支持,并积极发挥实验区的区域带动作用。教育部将对全国各地实验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实验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3.开展广泛宣传,营造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持配合。教育部将利用2013年的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重点宣传《指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开展深入持久的社会宣传作为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广泛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进一步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引导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自觉抵制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创设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4.加强规范管理,做好幼小衔接。《指南》的贯彻落实不仅需要幼儿园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还有赖于小学教育的支持配合和科学衔接。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对《指南》意见的过程中,广大家长对禁而不止的择校现象和小学入学选拔考试对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影响表示了极大的忧虑,这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花大气力,加大整治力度。一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二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三要积极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坚决整治幼儿园“小学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减少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坚决铲除催生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土壤。

三、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监管体系,全面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质量

当前,在继续抓好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缓解“入园难”的同时,要以贯彻落实《指南》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科学保教,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努力保障适龄儿童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1.精心组织部署,建立行政、教科研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是贯彻落实好《指南》的根本保障。《指南》的实施量大面广线长,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行政推动、科研引领、专家指导、典型示范四个轮子一起转,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特别要有效整合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计划,统筹协调,充分利用教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优势,发挥专家和一线骨干园长教师的作用,分工协作、协调配合,做好《指南》的宣传、培训、实验等工作。要建立常态化业务指导机制,组织有关学前教育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园长、教师组成巡回指导队伍,针对幼儿园保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入城乡各类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幼儿园贯彻落实《指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抓住关键,努力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以《指南》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一要抓职前培养,把《指南》系统融入幼儿园教师教育的课程教材体系,并根据《指南》的理念、原则和要求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二要抓入口关,把《指南》全面纳入幼儿园教师招考的考试考核内容,将对《指南》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录用幼儿园教师的重要指标。三要抓幼儿园实践,把贯彻落实《指南》的任务细化为幼儿园工作的具体要求,使幼儿园教师把《指南》学深学透、入脑入心,转化为科学保教的高素质,表现为高水平组织幼儿一日生活的实际能力。

3.树立科学导向,建立学前教育评估考核新体系。贯彻落实《指南》,必须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观和政绩观,充分发挥督查评估的重要导向作用。学前教育的对象在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教育内容、方法等方面与其他阶段教育有较大的区别,建立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评估考核新体系,是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提高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关系到能否切实保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一要改革幼儿园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广大教师注重观察了解幼儿,注重尊重每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发展需要,注重关注每个幼儿的变化和成长,注重反思和总结日常教育实践经验,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科学保教能力。二要建立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机制,强化科学保教的制度建设,对教职工配备、资质、待遇和流动情况,师生比以及游戏和教育活动的组织等影响保教质量的关键因素实行动态监管。三要把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纳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4.加强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幼儿保育教育水平。各地要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保教工作业务指导机制,确保城乡各类幼儿园的广大基层幼儿园教师能经常性也得到专业支持和指导。一方面要建立覆盖城乡各类幼儿园的教研网络,充分发挥各级教研部门的作用,指导各类幼儿园形成片区协作组,建立健全片区教研制度,定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及时总结交流教育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健全园本教研制度,幼儿园要围绕《指南》的学习理解和实际运用,定期组织专题研讨和教研活动,交流体会,分享经验,反思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志们,对于学前教育战线来讲,贯彻落实《指南》既是一个重要机会,也是一个艰巨任务:既是一个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希望大家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指南》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组织、大力推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指南》贯彻好、落实好,让《指南》的思想、观念、要求和方法转变为学前教育战线的实际行动,转变为幼儿园科学保教的实践,转化为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的丰硕成果,为推动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作者:李天顺

学前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篇2:

强化“五公”,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提出2020年全国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任务。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解决好群众特别关注的“入园难、入好园更难”问题,必须解决好“公益事业、公办为主、公办教师、公共投入、公共服务”的问题,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一、坚持公益属性,明确学前教育的政府责任。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

现状分析。近年来,学前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办园条件不断改善,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扩大,江苏等东部地区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与此同时,学前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公办幼儿园总量不足,管理体制不完善,办园条件亟待改善,农村幼儿教育严重滞后,经费投入严重缺乏,师资队伍整体薄弱,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学前教育已成为影响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瓶颈”。

落实措施。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低投入、高回报的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二是确立公益导向和普惠为民的发展理念。学前教育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民生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提供面向社会的普惠性学前教育。三是切实履行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中央主管领导同志指出:“地方政府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把它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办实办好。”当前,首先要纠正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学前教育是学校之前的教育,不属于国民教育范畴;政府的责任是发展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属非义务教育;学前教育一直是社会“大家来办”,政府不一定要办,等等。四是加强学前教育立法,为促进学前教育大力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坚持公办为主,完善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

现状分析。学前教育的现有体制极为复杂。表现在:一是公办园不“公”。从江苏省统计情况看,目前幼儿园总数中公办幼儿园占一半左右。事实上,这些幼儿园只是具有公办性质,除少数城市幼儿园有编制和财政拨款外,绝大多数是自收自支;乡镇、部门和群团组织办的幼儿园只是资产公有的公有园,基本上无公办教师,无公用经费。二是民办园没“名”。民办幼儿园除少数条件好并能以高收费获得发展外,大多数民办幼儿园条件一般,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无证园难“无”。无证幼儿园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流动人口密集地区和幼儿园布局不合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其总量普遍超过规范幼儿园数。这类园情况复杂,已成为隐患众多、屡禁不止、难以根除的社会问题。总体上看,城市公办幼儿园和新举办私立高收费幼儿园条件好,乡镇园和民间非正规幼儿园条件差,“一好一差”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发展。

落实措施。一是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法制建设、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标准制定、投入保障、评估督导、管理服务、营造氛围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构建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群众满意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二是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把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作为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抓手。各地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实施“农居工程”时,要规划设计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配套幼儿园,并与建设区的住房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配套幼儿园建成后交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按公办性质办学,对以出售、出租、委托、承包等形式交付其他组织或个人的配套幼儿园,由当地政府牵头限期收回。重点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各级财政都要建立农村幼儿园建设专项经费,办好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和一批公办村级幼儿园,形成城市、乡镇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一体发展的格局。三是积极扶持并规范民办幼儿园。关键是落实政府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政策,实现公办民办并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学前教育需求。

三、优化师资结构,突出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现状分析。当前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总体不容乐观。一是教职工人数缺口多。按国家有关规定要求,配齐“两教一保”(即幼儿园每个班应配备3名教师:班主任、配班教师和保育老师。班主任和配班教师主管孩子的课业,保育教师主管孩子的生活),幼儿园保教人员缺口在三分之一以上。二是无资质教师较多。调查表明,有些地区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园教师所占比例最低占28%,最高占70%;持有教师资格证的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小学教师资格证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三是聘用教师比例较多。幼儿园专任教师中聘用人员所占比例最低占33%,最高达84%。四是无职称人数较多。学前教育缺乏职称序列,公办教师评职称只能参与小教职称序列,聘用教师在许多地方不能参与职称评定。五是低收入人员较多。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园际之间、正式人员和聘用人员之间差距较大,年均收入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并且绝大部分以低为主。“一高一低”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由于普遍是自收自支、差额拨款,幼儿园只能通过扩大班容、压缩教师、降低水准的办法实现收支平衡,许多幼儿教师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这种“一增一减”,又严重影响学前教育提高质量。

落实措施。一是严格按编制标准配备幼儿园教师。人事编制部门、教育部门根据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制定幼儿园编制配备标准,将保育人员列入编制并配齐、配足各类人员。增加公办教师特别是男性教师的比例。民办幼儿园也要参照公办幼儿园的标准自主聘足各类人员。二是建立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等均应取得相应岗位任职资格。实行幼儿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对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择优录用,对尚不具备相关任职资格的在职人员要限期整改。三是大力开展培养培训。优化学前教育教师结构,大幅提高在编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比例。加强学前高等教育,吸引优秀初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完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体系,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教育培训。鼓励幼儿园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取得高一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历。加强名园长、名教师、省特级教师的培养。四是建立学前教育职称序列,出台相应的职称实施办法。聘用教师和在编教师享有同等的在职培训和职称评定权利。五是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逐步形成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社保由政府提供保障的机制。聘用教师和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保经费,当地政府要给予一定补助,其余费用由幼儿园和教师个人分别承担。建立并完善幼儿园教职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提高工资收入水平,使其逐步达到当地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准。

四、加大公共投入,形成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

现状分析。学前教育办学经费尽管实行“政府投入、举办者筹措、家长分担的投入机制”,但实际情况则是过度依赖市场、依赖收费办园。一是缺乏财政经费保障。学前教育没有建立预算单列制度,没有公用经费和事业费,缺乏公共财政保障。在各类教育中,唯独学前教育没有稳定的专项发展经费。二是普遍依赖收费办园。公办园公办教师比例普遍较低,即使城市幼儿园公办教师比例高,但“两教一保”的班级保教人员结构中,“保”者一直没有列编,迫使幼儿园至少要自筹三分之一以上人员工资。大多数公办幼儿园没有公办教师就意味着没有财政投入,办园成本基本要依靠自筹。据统计,有的地区幼儿园保教人员69%的工资、62%日常运行经费、60%的建设经费来自收费。民办幼儿园办园成本完全由幼儿家庭负担。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出现“上幼儿园比上大学贵”的现象。三是许多幼儿园负债运行。公办幼儿园无财政投入但又必须按物价部门要求按公办收费,使得幼儿园办园经费捉襟见肘,许多地方办园条件十分简陋,只能负债。四是无证幼儿园应运而生。由于幼儿入园成本过高,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办园条件差但收费低廉的无证幼儿园,尽管质量甚至安全都得不到应有保障,但却迎合了广大低收入家庭特别是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近入园、廉价的需要,这也成为无证幼儿园一直难以取缔的重要原因。

落实措施。一是制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国家要制定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各地根据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并逐年提高。二是增加公办幼儿园在编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增加幼儿园公办教师,加大财政事业经费投入。三是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幼儿培养成本由政府、社会举办者和幼儿家庭共同合理分担。民办幼儿园按照“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在确保发展基金提留比例25%的前提下,确定收费标准并报所在县级教育、物价、财政部门备案。公办幼儿园根据办学成本和类别,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确定收费标准。四是建立财政补助制度。政府要对所有低收费幼儿园进行一定补贴。五是建立困难家庭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进入规范幼儿园,每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相关费用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共同承担。有条件的地区可试行“教育券”助学方式,帮助幼儿入园学习。六是实施农村幼儿园条件改善工程。近两年,江苏每年投入1亿元开展农村幼儿园合格建设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加强公共服务,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优势。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学前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现状分析。一是建设规划不到位。学前教育未能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学前教育机构的布点不够合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入园需求。农村幼儿园布点过于稀疏,不少幼儿园采用校车接送,存在安全隐患。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管理责任不明确,幼儿园用房普遍被作为商业用房承担高额租金。二是多头审批难管理。幼儿园的设置、注册准入和日常管理存在多头审批、交叉管理、实际管理严重缺位的混乱现象。无证幼儿园难以根治,一些幼儿园安全措施不到位。三是0至3岁婴幼儿的早期保教机构管理不够规范。

落实措施。建立省级统筹、以县为主、县乡共管的管理机制。一是实行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所有学前教育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均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举办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均应进行登记,登记机关为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在审批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培训、教育咨询等机构时,需严格界定其经营范围,防止违规经营,变相举办学前教育。二是建立齐抓共管的机制。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地区学前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教育、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物价、建设、卫生、民政、公安、工商、妇联等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有关工作。三是建立幼儿园年审制度。确立公办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制定幼儿园建设和装备标准,根据标准和有关管理规定,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幼儿园进行年度审核,结果公开并与收费标准挂钩。年审不合格者限期整改,否则依法处理直至取消办园资质。四是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加强园舍安全检查,建立专项资金,形成园舍改造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配齐安保人员,落实安全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幼儿园食品的采购、运送、储存、制作等环节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五是加强对无证幼儿园的清理整顿。由县乡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无证幼儿园的清理整顿,并形成长效机制。维护良好的学前教育秩序,确保幼儿安全健康成长。

总之,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通过强化“五公”,彻底改变当前幼儿教育“公办园少、贵族园贵、农村园难、民办园乱、无证园差”的现象,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任小艾任国平)

作者:马 斌

学前教育科学发展论文 篇3:

学前教育亟待科学发展、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人的素质的培养,是从生命降生的那一刻开始的。作为一项为儿童成长和社会发展造福的事业,学前教育亟待科学发展、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需要科学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七大精神是指导我们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指针,也是不断发展和巩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指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重视学前教育”,我们认为,“重视学前教育”,就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来发展学前教育,通过发展学前教育,推进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通过发展学前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要真正重视学前教育,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关键离不开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是对人生的投入。学前教育不只影响人的幼年,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只关系到幼儿阶段的发展,而是对整个人生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是具有长期产出的长效投入。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民生的投入。中国是人口大国,学前教育是涉及到近亿个家庭的一件大事。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子女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项之一。学前教育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民生工程。因此,关注学前教育就是关注民生。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未来的投入。我们的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我们的国家是否具有竞争力?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综合实力,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取决于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水平。一个不关注学前教育的民族不会有真正的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投入。对人的教育是从幼年开始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早期积极刺激的缺乏,甚至某些重要的营养成分的缺乏,将会给人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应该在人生的早期及早接受适宜的教育,让儿童尽早接受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这也是对民族和未来社会坚固“长城”的投入。

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着地区间、城乡间、不同性质的机构间、不同阶层间的不均衡现象,学前教育从受益面、教育物质条件、师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和无数年幼儿童的根本利益,也是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逐步缩小这些差别,是实现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逐步缩小这些差别,也是政府重要的职责和使命。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如何通过积极稳妥的政策重构学前教育的投入体系,使学前教育真正得到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前教育需要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是一项复杂的事业,涉及众多的层次、类型,涉及众多的利益群体,涉及众多的机构和组织。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关注以下两个基本原则:

坚持给予的原则。首先,给予学前教育事业投入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学前教育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没有政府的投入,不可能真正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从西方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社会越发达,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越大。江苏省张家港市近十年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对应的,不断增加的教师编制,不断出现的政府投入建设的幼儿园,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进一步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事实上已经存在的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不能依靠“剥夺”来解决,而应以“给予”来改变。在一些地方,为了实现所谓公平,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对一些公办园的投入,这实际是一种剥夺行为。依靠剥夺来实现所谓的均衡,学前教育就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是因为,我国的学前教育总体发展基础还很薄弱,学前教育投入的力度还不大,投入的制度化程度还不高。只有在保证现有投入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改善投入,学前教育才能确保一个基本的发展基础,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通过减少对现有公办园的投入以实现所谓公平的做法是无视学前教育发展现实的平均主义的表现。事实上,任何通过剥夺实现所谓学前教育公平的地方,往往会出现事业滑坡,既毁坏了公办园的发展平台,也不能让非公办园得到真正的利益。就政府的投入而言,公办园有了,非公办园才会有;公办园没有了,非公办园更不可能有。我们认为,只有在保证公办园、关怀非公办园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共同发展。我曾写过《关于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一文,其中谈道:“政府对公办园的投入是具有延伸性、扩展性的,也就是只要一些幼儿园得到了投入,条件接近的幼儿园也有得到投入的可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投入也有一定的公平性。当然,这种投入也是具有辐射作用的,表面上是投在一个幼儿园,由于幼儿园示范作用的发挥,有可能对其他幼儿园产生影响。”

江苏省南京市实施的“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村幼教普及率和幼儿保育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加大投入、激活机制为保障,全面提升了農村幼教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农村幼教与城市幼教、幼儿教育与各类教育统筹、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该计划设立了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扶持计划”专项奖励资金,每年450万元~600万元,奖励在幼儿园建设和发展中达到政府标准的15~20个乡镇,考察范围涉及到乡村的办学点。奖励标准是:5万人口以上的乡镇(街道)为30万元,4万~5万人口的乡镇(街道)25万元,4万人口以下的乡镇(街道)20万元。该计划让政府财政进乡村,让最基层的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政府的支持,提高了包括乡村办学点在内的各种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

坚持利益与义务对称的原则。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应该也必须有产出,这是学前教育机构的义务。对于长期接受政府投入的公办幼儿园来说,在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不断满足学前儿童和家长需求的同时,应主动发挥示范作用。很多公办幼儿园是当地的示范幼儿园,示范幼儿园的制度设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当前,如何使公办幼儿园切实发挥示范和辐射的作用,是公办幼儿园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具有示范的水平是示范性幼儿园的基本条件,努力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是公办幼儿园的基本职责。公办幼儿园应该从所处的社区环境出发,积极为其他幼儿园服务,为社区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公办幼儿园的建设,需要付出,需要努力,也能获得社会的回报。只有这样,公办幼儿园才能不断得到政府和公众的信任,才能获得更多的投入。公办幼儿园必须对人民群众、对政府负责。除了公办幼儿园,还有大量非公办幼儿园也在为社会服务,为政府分忧解难。他们的付出只从民众那里获得了很有限的回报,这些回报常常不能保证他们的持续发展(那些提供给高端家庭以高端服务、以暴利为目的的幼儿园除外),他们往往无力留住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房舍设备经常有一些隐患而又无力去解决,他们的师资特别需要培养但又缺乏经费。给这些幼儿园一些必要的帮助,对于民众而言是功德无量的,对于这些幼儿园而言是公平合理的,对于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言是行之有效的,对于这些幼儿园更好地履行促进学前儿童发展这一核心使命而言,可谓“雪中送炭”。其实,也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真正有效加强对非公办幼儿园的管理。因此,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对非公办幼儿园的扶持制度。只有这样,学前教育才能从整体上得到和谐、均衡的发展。

学前教育发展应处理好几对基本关系

要实现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和均衡发展,必须协调和统筹涉及学前教育的一些基本关系。我们认为,在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对基本关系:

入园率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入园率和教育质量关系的本质是受教育权的机会与过程之间的公平问题。入园意味着获得了受教育机会。入园率是衡量学前教育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有时还不是本质的指标。在我国的一些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今天真正代表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是入园率个位数上的差异,而应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差异。在基本普及幼儿园教育之后,应该关注的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关注学前教育的品质。在今天的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还存在,压抑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还存在,让幼儿学习成人认为重要但对幼儿来说毫无意义的内容的现象还存在,让幼儿端坐静听、剥夺幼儿动手操作机会的现象还存在,将幼儿以后要学习的东西过早前移至幼儿园的现象还存在。因此,今天的学前教育除了关注入园率,还应关注甚至更应关注的是质量和品质。而影响学前教育质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是师资,影响师资的关键因素是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房舍设备与师资的关系。房舍和设备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房舍、设备只要宽敞、安全、舒适就可以,不必奢华。80多年前,陈鹤琴先生和陶行知先生都曾批评学前教育中的“外国病”和“富贵病”,但遗憾的是这些病至今没有痊愈。实事求是地说,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甚至是一些乡镇幼儿园的房舍比欧美发达国家幼儿园的房舍还要好,但我们不能据此认为我们的学前教育的品质也和发达国家一样高。衡量学前教育品质的核心因素是师资。政府在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完成以后,是否能加大对师资的投入,包括增加编制,制定教师补助和奖励政策,加大对教师专业培训的投入,是否能让教师感到职业的安定和社会的关注,是否能让教师有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和条件,是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

公办幼儿园与非公办幼儿园的关系。在我国,无论是公办园还是非公办园,都在为人民群众服务,都在为政府分忧,都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公办幼儿园是政府长期投入的幼儿园,其园舍、设备及师资与非公办幼儿园相比大多有明显的优势。但从全国范围看,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进入公办幼儿园,在有些地方,大部分幼儿园是非公办的。政府是否只能向公办园投入?非公办园里的孩子也是纳税人的子女,他们也有权利享有政府财政的支持。非公办园质量不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就永远不会真正全面提高。因此,應在保证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考虑政府投入方式的改革。我国一些地方实行的教育券制度,让政府财政直接给家庭,让幼儿将政府的支持带入不同性质的幼儿园,这对于促进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学前教育政策,不同的学前教育政策或促进或抑制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些短期的政策,但从根本上说,更需要影响范围广泛的、长效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因为,学前教育法律、法规能保证整个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各级政府真正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自己的职责范围,能催生更多的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加快学前教育立法的步伐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必然之举。坚持依法行教,能真正促进学前教育投入的制度化、持续化和合理化。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不同地区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推进学前教育品质的提高,使人民群众能不断提升对学前教育的满意度。

(作者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虞永平

上一篇:职业倦怠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通信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