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022-11-05

制度是反映和把握规律的重要形式,制度是机制的外在形式,机制是制度的核心内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浅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作用

 2011-10-07 09:23:55

钟万里

摘要:通过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制约改革发展的主要原因,强调改革现有退休制度,全面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对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养老保险,人事制度改革,作用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发展还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还很不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还没有形成。因此,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早在2000年就联合发出《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第一要建立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第二要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第三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来聘人员安置制度。然而经过近十年的改革,目前还有诸多改革不到位的地方,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又如何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现状

1 2000年开始,各地政府对事业单位进行聘用制度改革试点,想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在聘用过程中,单位与个人签订聘用合同,权利与义务都写在合同条款上。但都是形式上的合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按合同进行管理,并不能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单位自主用人、职工自主择业也无法实现。 2 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未能取得预期目标,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滞后。许多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岗位是聘用的基础,岗位设置是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岗位培训、收入分配等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是人事聘用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于是在2006年国家人事部下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人部发[2006]70号),事业单位推行岗位设置管理,要通过对事业单位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因事设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合同管理,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的转变,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分配制度,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为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等三类。经过3年的改革,目前仍有部分省区未实现岗位设置管理,改革的阻力很大。

3 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还未落实的情况下,国家又下发文件,2010年所有事业单位将实行绩效工资。2009年1月,义务教育学校率先实施绩效工资,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教师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I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费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在考核的基础上,由学校确定分配方式和办法。目前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基本兑现,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他两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更不知道何时解决,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困难也不小。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仍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笔者认为,是现行的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制约着改革的进程。

二、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制度

1 目前事业单位执行的退休基本政策文件为国务院1978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退休费按本人标准工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标准工资即为本人退休前档案记栽的国家统一制定的工资标准表中的级别工资。

2 事业单位经过1993年10月工资制度改革及2006年7月工资制度改革。1993年10月的工资制度改革是将原来统一的级别工资分解为固定工资和活工资,到2006年7月,全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则实行的是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制度,岗位工资是指以岗位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评价要素确定的岗位系数为支付工资报酬的根据,工资多少以岗位为转移。岗住工资随岗住变动而变动,通俗说是"岗变薪变"。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只要职工考核为合格,每人每年都可以增加1个薪级工资,通俗说是"涨大水"。职工退休前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限为计发退休费的标准工资。职工退休前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对职工的意义重大,它关系到职工退休后退休费的多少。

3 我国的退休政策自50年代制定以来,虽然在70年代末期有所调整,但基本是几十年一贯制。尽管它曾时保障老年劳动者的经济利益,促使其合理退休养老,享受应得的退休待遇,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几十年不变的退休政策,已显示出诸多弊端。

三、事业单位退休制度制约着人事制度改革

退休前一个月的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办法,严重影响人事制度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现有工资,步步提高,只能增,不能减,反映在岗位上就是只能上不能下。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经过几次改革,已取得不少的进步,2006年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变",在3年多的实施过程中,职工岗位工资变动的也只有因职称或职务晋升而增加,几乎没有因职务变动而减少工资的。某事业单位有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因错误问题,单位对其作降低职称聘任处理,准备减少其岗位工资,本人认为处理过重,多次找单位领导、上级部门反映,上级部门则从"和谐稳定的高度",建议单位对其工资不作减少处理。目前的工资制度对单位职工来说,只有增加工资而没有减少工资的,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一次的工资减少,将影响今后的工资直至影响到退休待遇。 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守"铁饭碗",不愿离开事业单位半步,只能进不能出。目前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单位和人个不需要缴纳养老保险金,而企业单位和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个体工商户、城镇居民都可缴纳养老保险金,甚至农村居民也都缴纳养保险金。除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全国人民都可以根据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计算退休养老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则按退休前的基本工资计算退休金,一但失去"铁饭碗"。由"单住人"变成"社会人",这些人的退休金如何计算?退休待遇怎样得到保障?顾虑重重的"单位人"自进入事业单位后就靠稳单位这座大山,死守这个"铁饭碗"。其实有一部分人员不太适应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到企业或自谋职业更能发挥其特长优势,但有以上顾虑的人也只能呆在事业单位。

四、全面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 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单位缴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全部计八个人账户。单位和个人是以职工个人上收入而不是以职工个人档案工资为基数缴纳缴费养老保险金,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在事业单位、企业之间流动,以及事业单位参保人员转为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国家政策转移社会保险关系。计发退休金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方案,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系数由于基础养老金与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挂钩,个人在职工资收入越高,缴纳养老保险金越多,退休时养老金则越多,反之退休时养老金则少。

3 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制改革以及绩效工资的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原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不以个人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为基数计算退休金,而是与职工整个职业时期的收入有关,因此职工不只是追求职业生涯的最后终点,假如职工退休前岗位下降,工资收入低,只要职工在此之前的岗位高,收入高,职工的退休金也不会少。相反,即使职工退休前岗位高,而在此之前的岗位低,工资收入少,同样退休金也不会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及聘用制改革,必然有职工岗位变动,有上有下。在第一轮的聘用时职工可能下来了,但经过职工努力,在下一轮的竞聘中职工就有可能到更高岗位。岗位低,但工资收入并不一定低,实行绩效工资,只要在岗位上作出贡献,取得好的业绩,收入不少,退休待遇也不低。岗位变动不一定影响职工收入,自然也不一定会影响职工退休金。这个问题解决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就能得以实现,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制度以及绩效工资改革就能顺利实施。

4 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进能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他们若离开现在的单位到企业工作或自谋职业。不必重新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也不需要从头开始缴纳养老保险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企业或走向社会就变动顺畅了。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制度,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水平与城镇企业中的同类人员基本相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到企业工作后,退休待遇的心理预期下降而心存后顾之忧自然消失,这也有利于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富余人员的分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进能出的机制也得以实现。

来源:《经济师》2011年第3期

第二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解释

《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5〕4号), 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

1、为什么要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大体相同的退休制度,即退休费由单位负责,标准按退休前工资水平的一定比例确定。随着国有企业改变统收统支体制,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率先实行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一直沿用原有退休制度,形成了养老保障的“双轨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一是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负担畸轻畸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二是由于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跨地区关系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三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待遇差距拉大,对“双轨制”、“待遇差”等问题,社会反映强烈,要求实现养老制度公平的呼声渐高。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险法》和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也作了相应规定。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先后多次听取汇报、研究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改革的基本思路,认真开展改革政策研究,广泛听取意见,精心测算论证,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我省改革实施意见,同时在全省选取近60万人作为测算样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测算,并在7个市启动先期模拟运转,为实质性操作积累了经验。1月4日,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印发后,我们结合我省实际,加快政策研究步伐,制定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经省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印发实施。我省成为国务院《决定》发布后,首个启动改革的省份。

加快推进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逐步化解“待遇差”的矛盾,全面体现工作人员的劳动贡献,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贯彻国务院《决定》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改革的决心,有利于全省上下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及早安排部署,稳定各方预期,确保我省改革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改革的目标任务是: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一个统

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改革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制度,建立与企业职工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统一的缴费标准、待遇计发办法和调整机制,从制度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3、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改革适用于我省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这样规定,与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和经费保障制度是相适应的。需要说明的是,编制外人员目前大都依法签订了劳动合同,要继续推动其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其养老保险权益。再就是,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不纳入此次改革范围,继续按照国家和省统一规定发放并调整相关待遇。

4、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是什么?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这样规定,符合《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与企业缴费政策保持一致,有利于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同时也符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有利于促进缴费和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待遇。我省《实施意见》规定: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个人缴费工资超过省或市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和低于60%的,分别按300%和60%确定。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统一计息。

在缴费基数方面,我省根据国家政策精神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凡国家和省统一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等项目,均纳入缴费工资基数。需要说明的是,在单位工资总额和个人工资中包含了现行规定不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部分,在单位工资总额中还包含编制外人员的工资,这些都要在计算缴费工资基数中予以扣除。

5、改革后的养老金待遇如何确定?怎样保证改革前后待遇水平合理衔接、平稳过渡?

改革后的养老金待遇,是大家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国家确定,要立足于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为此,我们在研究制定政策时,总结吸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的成功经验,坚持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办法”的原则。

改革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原待遇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其中,符合规定的待遇项目,经审核确认后,纳入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其他项目,仍从原渠道列支。

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退休时执行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养老金,以省或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这部分主要体现的是“长缴多得”,缴费时间越长,待遇水平越高。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以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国务院统一规定的计发月数,个人账户储存额包含历年个人缴费的本金与利息之和。这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多缴多得”,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总的来说,改革后基本养老金待遇的确定,将与工作人员在职时的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紧密联系,这样更能够全面历史地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

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由于改革前的工作年限里未实行个人缴费,其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中没有体现这段时间的劳动贡献,是此次改革的难点。如何解决呢?我们在《实施意见》中规定,将这段时间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一定比例的过渡性养老金。这种办法,与企业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相统一,有利于公平合理确定“中人”退休待遇,同时改革后按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覆盖率也有所提高,有利于实现待遇水平的合理衔接。

为更好保持“中人”待遇平稳过渡,自改革之日起设立10年过渡期,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办法对比,新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老办法的,按老办法补齐;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老办法的,高出部分分按比例予以封顶限制。这样,基本可以保障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7、改革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怎么调整?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结合我省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省政府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逐步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这一做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有利于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避免因待遇调整机制不同而造成待遇的不平衡。

8、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我省是怎么考虑和规定的?会不会出现机关事业单位“吃”企业养老保险结存基金的问题?

按照社会保险“大数法则”,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可以增强基金调剂和支付能力。考虑到我省实际情况,在财政分级管理体制下,改革一开始就实行省级统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省现阶段暂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征收、管理和支付的责任。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有关政策,统一缴费基数和比例,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统一编制和实施基本养老保险预算,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和相关业务流程,逐步向省级统筹过渡。

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工资的供款渠道主要来源于财政资金,单独建账管理基金,有利于明确财政责任。同时,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职工负担系数、替代率水平相对较高,基金支出压力较大,为了避免机关事业单位“吃”企业养老保险结存基金,我省《实施意见》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基金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

9、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接续?

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两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是一致的,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人员的有序流动。具体分两种情况: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指设区的市,含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的,只转接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二是参保人员跨统筹范围转移或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的,在转接养老保险关系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并按规定转移部分基金。无论哪种转移,转移前后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都连续计算,参保人员的利益不会因转移而受损。这就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人员正常流动,打开了“通道”。

10、为什么要建立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这种多层次的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实践中,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企业年金的形式存在和发展。这次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为改革范围内的所有工作人员(不包括已退休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实现新老制度待遇的平衡衔接。

职业年金的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这两部分资金构成的职业年金基金都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工作人员退休时,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下一步,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还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我省的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

11、我省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政策如何实现与新制度的平稳衔接?

自1993年以来,我省多地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试点,实行了单位和个人缴费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退休费用的统筹互济,切实减轻了一部分单位的负担,保障了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但是,这种模式仅是实行了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在基本的退休制度、退休条件、退休待遇、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既不能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原则,也不符合现代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客观规律,需要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并入改革后的新制度。

实现原有政策与新制度的平稳衔接,妥善处理好现行试点中有关问题,是此次改革面临的十分现实的一个问题。对此,我省在《实施意见》中作了规定:各地现行开展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要按照新制度即行并轨。改革前,各地已积累的统筹基金并入新制度统一使用,应收未收的养老保险费要确保征缴到位。各地统筹期间的个人缴费部分,由于缴费与本人退休待遇不挂钩,为保持政策的衔接和人员待遇的平衡,按照国家精神,要返还本人。返还的方式是,已退休的人员一次性发放,仍在职的人员可在其退休时一次性发放。具体发放方式由各地结合实际确定。

12、如何确保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是保障广大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确保改革顺利实施的基本要求,我省在制定政策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充分考虑,从多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一是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通过建立机制,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作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作为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改革平稳推进。同时,为避免部分非财政供款单位因欠费造成退休人员待遇降低的问题,《实施意见》规定: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缴费确有困难的非财政供款单位,经审核确认后,可由同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二是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三是加强经办服务。按照全省统一业务经办流程,通过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由社保机构按时足额支付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13、在贯彻落实《实施意见》方面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实施意见》的出台,明确了我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政策。下一步,还要根据国家有关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许多细致复杂的工作要做,不能一蹴而就,必须积极稳妥、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当前,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制定我省改革实施细则,制订全省统一的经办业务流程,打造统一的信息系统平台,加快推进改革步伐。二是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培训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全面解读政策,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理解、积极支持改革。分期分批、分层次组织相关业务培训,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为改革顺利推进打好基础。三是做好社会稳定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信访维稳和舆情工作预案,妥善处理社会关切和群众来信来访,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省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名词解释

一、“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职工历年缴费工资占当年省或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比重的平均值,与退休时上省或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乘积。主要体现职工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大小,并通过养老金计发与之挂钩,建立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二、“职工负担系数”,是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值,“职工负担系数”越高,养老负担越重。

三、“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重。替代率越高,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相对越高,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则较难维持,更可能出现基金收支缺口。

四、“按新办法计算的养老金覆盖率”,是指新办法养老金高于老办法养老金人数占总退休人数的比例。这一比例越高,说明新办法养老金覆盖到位的人数越多,越有利于保持改革前后退休待遇水平的平稳衔接。

第三篇: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论文

统一而有特色——浅议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街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然而,机关事业单位是党和国家行政的主要脉络,情况比较复杂,制定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又切实可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尤其显得重要。

一、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主要成绩

我国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制度,其主要特征为:一是经费全部或部分来源于财政;二是待遇与工作年限挂钩,以退休时基本工资为基数,按一定比例计发;三是退休人员管理与由原单位关系保持不变。这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参保人数达到1862万人,占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46.55%,滚存基金节余500亿元。

从改革试点的轨迹来看,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经历了起步、发展和完善三个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6年为起步阶段。有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福建、湖南、重庆等(个别由地市自行出台试点政策,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

1997年至2005年为发展阶段。不少试点地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机关公务员全部纳入了参保范围,队伍不断扩大。

2006年至今为完善阶段。事业单位中的农林渔工、民办学校教师、

科研院所改制转企人员、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开发区引进高科技人才等特殊群体以及原在机关社保参保的刑满释放人员等参保、续保、转保等问题,各地从实际出发,较好地得以解决,弥补了制度的空缺。

二、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制约因素

1、法规相对滞后,理论研究不够。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十多年来,基本处于法律法规缺乏支持状态,仅国务院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没有经过人大立法程序,其强制性已大打折扣,并且,其内容还没有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2、基金监管不力,支撑能力不强。社保基金进入财政专户后,财政部门片面认为是财政资金,转存定期,购买国债,经办机构包括主管部门都没有知情权,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的基金监督委员会也是形同虚设,同级审计部门的监督不可能做到公正、公平。

3、经办方式不统一,计发办法不合理。各地在实施改革方案时,其缴费基数、缴费比例、支付项目、发放方式 、结算办法等是根据本地参保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离退休人数、离退休金总额等数据测算而设置的,因而,缴费基数不尽相同。

4、管理体制不顺,人员流动不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人事部门成建制划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后,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政策的制定和退休审批权,仍由人事部门负责,包括在职参保人员缴费基数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确定仍依赖于人事部门工资福利政策,造成个人账户与待遇不挂钩的矛盾,也使得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失去主动权,形成管人管事相分离;特别是特殊工种提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领取资格和待遇问题,也因为国家退休制度与基本养老金领取制度不配套,

而造成工作的不协调。

5、精算工作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经费长效机制没有得到很好建立。“精算”就是:“预测未来”。 “精算”可以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对基金收支量、替代率、参保人数、死亡率、退养比、基金积累率、存量及投资回报率、工资增长率、缴费比例等等及其可能的变化趋势作出长期预测,提供基金运行总体风险评估数据,为确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发展战略保驾护航。但是,精算工作在大部分地方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里,至今仍然没有被重视,面对人口老龄化、人员流动、特殊人群的特别需求及机关事业单位历次调待的大潮,只能仓促应战。

三、设计全国统一有特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技术细节多层次

“多层次”是指在制度设计上要立足国情,统筹兼顾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特别关注机关事业单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否则,制度再好,也难以统一起来。

1、在地域分布上,国家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差异,已划分出不同地域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地域、就业观念、工作领域、服务对象是有很大差异的,呈现出多样性。

2、在单位性质上,有机关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之分,有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之分,有行政监督、公共服务和生产经营之分,并且有的单位性质很难界定清楚,如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界定就十分模糊,没有标准,很难操作。

3、在工资构成上,实行工资改革后,公务员工资由两项组成,各地财政给予福利津贴,事业单位工资中有绩效工资,根据单位性质,财政给予不同标准的补贴;全国各地津补贴标准不会统一,尽不相同;高寒缺氧、边防边境地区还有特殊津贴,如高寒补助、边防补助等。

4、在启动时间上,已经启动改革试点地区,启动时间很不一致,山东是1993年,新疆、湖北是1995年,湖南是1996年;公务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启动时间更不一致,有的地区在改革初期就实行全员启动,有的地区随着改革的推进,分别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纳入参保范围,有的地区至今没有启动。

有特色

“有特色”是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所扮演的主角地位、承担的主要使命、履行的主要职责,其获得的合法权益,合理报酬,合规待遇理应有别于其它群体。

1、特定的工作职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法行使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职责神圣而重大,这是其他人员所不具备的,他们要扮演好国家公职人员角色,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承担更多的职责,履行更好的职能。

2、特别的录用条件。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都有特别严格的录用条件,一般都是凡进必考;通过严格的考试,公开的面试,全面的考察,按照德才兼备等标准择优录用。

3、特殊的纪律约束。一旦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则要受到严格的特殊纪律约束,依法履行规定的权利与义务,不准从事其职业之外的第二职业,以求保证其廉洁、公正和较高的工作效能。

4、独特的管理模式。中国的公职人员具有多层次性,公务员职务从

办事员到国务院总理,其中有十二层次,对每个职务层次人员的工作要求、条件标准、待遇水平都不相同,事业单位大多实行竟聘上岗,按岗计酬。

四、今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

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到2020年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险方式多层次、保险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

原则: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遵循权利与义务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及统帐结合的原则。

制度结构:一方面,统一基本养老保险,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制度;实行个人缴费制度,缴费比例为8%,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组成,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单独立帐,独立核算,加大投资运营力度,实现保值增值;另一方面,进行补充养老保险,结合廉政建设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依据公职人员本人工作时间的长短、工资水平的高低、廉政情况和现行制度规定的养老金总体水平,确定职业年金水准。通过建立相对稳定的职业年金制度,既可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色,又能使新老退休人员养老金总体水平基本保持平衡。

围绕这一改革思路,应采取以下措施来保证实施:

1、国家尽快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制定全国统一方案时,要认真总结各地的

经验和教训,在养老保险范围和对象、缴费比例、支付项目、养老金发放形式及转移办法等方面,都要作出统一规定。

2、加强社会保险法制建设。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该纳入国家《社会保险法》的适用范围,力争从法律高度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有关问题。

3、参保范围实行“全覆盖”。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都纳入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是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但是,门槛必须仍然抬高。

4、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这样能够改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国家和单位统揽统包的状况,实行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

5、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第一层次是国家立法。第二个层次是机关事业单位根据级别职务工龄等情况确定的职业年金。第三个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6、理顺管理体制。要从有利于工作开展的实际出发,对养老保险管理职能包括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基金的管理等进行合理调整。综上所述,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给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创造了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工作要求,蓬勃发展的社会保障事业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而有特色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真正起到社会保障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

第四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业务经办问答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业务经办问答 (4月28日)

一、信息采集指标规范

1、2014年10月以后确定的公益一类单位,拨款方式目前仍为自收自支,经费来源如何选择录入?

答:单位参保登记时,经费来源仍应选择“自收自支”;待改为财政全额拨款后,再向社保经办机构提出申请,对经费来源类型进行修改,之后职业年金单位部分再采取记账方式管理。

2、编办认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省公务员局认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如何录入单位信息?

答:录入单位信息时,选择“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

3、目前各单位职工发放的工资为2014年调标前工资加预增发工资,申报2014与2015年度月平均工资时,是按实发工资核算,还是按审批过但未执行的应发工资核算?

答:豫人社„2016‟10号文件规定,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是指职工本人上一自然年度内应该发放的,按国家和我省规定纳入缴费工资基数项目的全年工资收入的月平均值。根据这一规定,申报2014与2015年度月平均工资时,应分别按

1 当年的应发工资核算。

4、2014年9月30日以前退休人员,基本退休费是按目前发放的录入(例2016年4月份),还是按2014年10月份以前未调整的基本退休费录入?

答:按目前发放的基本退休费录入,包括按国办发„2015‟3号文件增加的退休费。

5、某单位2012年以前是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参加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2012年改为全供单位后中断了缴费,改革实施前参加的企业养老保险信息是否录入?

答:改革实施前曾参加养老保险情况,录入“是否参加其他养老保险”信息时,选择“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6、财政统发事业单位,缴费账号与拨付账户是用以前缴医保账号,还是财政厅重新制定?用基本账号还是零余额账户?

答:参保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提供社保经办机构可托收养老保险费的银行账号和能接收养老保险结算费用的银行账号即可,二者可以是同一个账号。

7、2014年10月1日以后调入人员参保日期如何填写? 答:2014年10月1日以前在企业参加工作,2014年10月1日以后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参保时间应按照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时间录入。2014年10月1日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之后调入其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参保时间按照

2 2014年10月1日录入。

8、参加工作时间是否以人社厅工资处审核确认的为准?

答:参加工作时间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确认的首次参加工作时间。其中在职人员参加工作时间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确定,退休人员参加工作时间应与退休审批时确认的参加工作时间一致。

9、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是按基础性绩效(70%)工资计算,还是按加上奖励性绩效(30%)一起计算?

答:根据豫人社„2016‟10号文件规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及人社、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基本水平参考标准(含原年终一次性奖金)纳入缴费基数。

10、2014年9月人事信息中“职务”一栏按实际职务还是按工资待遇信息输入(例如:一人职务为“主任科员”,工资待遇为“处级副职”,信息如何输入)?

答:工资类型选择“非标准工资”, 职务选“主任科员”,工资按实际“处级副职”待遇录入即可。

11、某军转干部分配到我单位工作,自2015年1月开始发放工资,2013年工资收入如何填报?2014年工资收入如何填报?

答:该军转干部应自2015年1月开始缴费,参保时间为2015年1月。根据人社部发„2015‟32号文件规定,该

3 军转干部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应按起薪当月(2015年1月)的工资缴费,填入“2013年工资收入”字段;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也应按起薪当月(2015年1月)的工资缴费,填入“2014年工资收入”字段。

12、录入退休人员信息时填写的银行卡,是指现在使用的养老待遇发放工资卡,还是社会保障卡?

答:即可以是现在使用的养老待遇发放工资卡,也可是开通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能够满足退休待遇发放即可。

13、办理参保登记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工资收入申报表》是否可以由别人代签?“被双规”人员、援疆等在外人员无法及时签字的,如何处理?

答:可以代签,但应有单位书面授权,留存备查。

14、豫人社„2016‟10号文件缴费工资基数中的“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津贴补贴”如何认定?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省直单位首次批量参保时,在职人员工资信息(缴费工资基数)由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负责牵头复核确认。“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津贴补贴”项目的认定,请与省人社厅养老保险处联系确认。

二、信息采集特殊人员处理

1、2014年9月30日后死亡的在职人员信息是否采集? 答:按照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4年9

4 月30日后死亡的在职人员需要采集信息,并注明中断时间及中断原因。

2、某位工作人员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一直未办理退休手续,该人员是以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还是以退休人员进行信息采集?

答:根据现行人事管理权限、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仍应作为在职人员办理参保登记并进行信息采集。

3、2016年1月辞职人员信息是否采集?

答:按照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6年1月辞职人员应按照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并补缴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关系注明为中断状态,原因为“辞职”。

4、2014年9月前已办理退休、后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的人员,现在录入信息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间为2014年10月1日,2014年10月1日至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前期间,已发放的退休费待遇应作为资金结算的一部分;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后,被刑罚取消退休费待遇的人员,刑满释放后待遇问题如何处理国家政策尚不明确,为稳妥期间,此类人员信息应予采集。

5、2014年10月1日至今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编制已核减,如果按在职人员登记,编制如何处理?

5 答:根据省人社厅、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批分类参保登记及认定程序问题的通知》(豫人社„2016‟11号)精神,省编办负责对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进行复核确认,其中包括2014年10月1日至今已办理退休手续人员的编制情况。参保单位录入此类人员信息时,养老保险关系中断原因选择“退休”,并注明退休时间。

6、省纪委驻厅监察室人员,目前工资由所驻厅局保障,但编制在省纪委,这部分人如何办理参保?

答:应随所驻厅局采集信息,办理参保登记手续。

7、去年我厅集中调整了一批干部(30多人),这部分人员已到新单位工作,但编制人事手续仍在办理中,新职位工资也没有审批,在哪参保?

答:应及时办理编制人事手续调整,本次信息采集由主管单位与编办、省人社厅协商后确定。

8、2014年10月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如何参保补缴?

答:根据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2014年10月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且符合本次参保登记范围的,由调入单位办理参保手续,并补缴2014年10月以来的养老保险费。

9、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人员,工资关系没有转入

6 的怎么办?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首批参保登记时,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由编制部门复核确认,人员身份由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此类工作关系与工资关系不对应问题,应由主管部门与省编办、省人社厅协调确定本次参保登记隶属单位;社保经办机构将根据编制部门和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结果,办理参保手续。

10、某工作人员编制已转出,但工资仍由原单位支付,该工作人员如何参保登记?

答: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首批参保登记时,单位编制总数、人员编制类型由编制部门复核确认,人员身份由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此类工作关系与工资关系不对应问题,应由主管部门与省编办、省人社厅协调确定本次参保登记隶属单位;社保经办机构将根据编制部门和人社行政部门复核确认结果,办理参保手续。

三、原试点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问题

1、某单位自2004年参加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试点)至今,改革实施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答:

(一)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参加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单位和人员,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参保登记。

(二)2014年10月1日前个人缴费本息,划转至2014年10月1日后的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2014年10月1日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启动实施期间相关费用,另行结算。

(三)省养老局根据参保登记情况,适时启动养老保险费征缴和养老金发放。按月征缴发放前,将提前通知单位,单位报原试点社保经办机构停止缴费和发放。

2、改革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试点、且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退休人员,目前在原试点领取养老金,这次是否采集基本信息?

答: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的,应采集基本信息;其中退休(职)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暂按原试点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发放。

3、原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变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已退休人员在职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后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养老金,本次参保登记是否采集基本信息?

答: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属于首批参保单位和人员范围,应采集基本信息,其中退休(职)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暂按原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领取的养老金标准发放。

4、符合首次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这次是否录入?

8 答:根据豫人社办„2016‟17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内合同制工人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四、费用结算

1、2014年10月1日以后从企业调入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其调入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如何处理?

答:从企业单位调入的人员,调入前应在企业参保缴费;本次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时间为调入时间,由调入单位缴纳调入后的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

2、2014年10月1日以后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2014年10月1日至其调入期间的养老保险费如何办理?

答:从其他机关事业单位调入的人员,根据豫人社„2016‟11号文件规定,由调入单位申报参保,并缴纳制度实施以来的应缴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含2014年10月1日至调入前期间部分。

3、单位改革前已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目前也由企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符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条件,单位和个人2014年10月至今会重复缴费吗?

答:省养老保险局根据参保登记情况,适时启动养老保险费征缴和养老金发放;2014年10月至按月征缴发放前的费用,会根据省人社厅、财政厅有关文件另行安排结算,不会重复收费。

五、工作年限及待遇

1、原在企业工作、制度改革前已调入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企业工作期间应参保缴费但未参保缴费,退休时如何计算工作年限?

答:根据豫政„2015‟68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前曾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施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其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予以确认,不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并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实际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原在企业工作期间应参保缴费但未参保缴费的时段,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也不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

2、某工作人员1993年9月至2013年7月在省内企业工作,2013年8月调入一事业单位,其在企业工作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该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后,其缴费年限怎么计算?

答:(1)1993年9月至12月应缴未缴期间,不能认定为视同缴费年限;河南省自1995年1月为企业参保职工建立个人账户,该职工1995年1月至2013年7月应缴未缴期间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在事业单位的工作时间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1日以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段计算缴费年限。

3、某单位一工作人员2011年7月起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在省人才交流中心缴纳养老保险费,2013年1月中断缴费;2013年10月份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至今未交,中间这段时间怎么衔接?

答:(1)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未缴纳养老保险的年限不能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2)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期间的年限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2014年10月至今按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规定进行补缴后,计算为实际缴费年限。

4、改革前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等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改革后退休时是否加发基本退休费?

答:豫政„2015‟68号文件规定,“对本办法实施前已获得此类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退休时给予一次性退休补贴并支付给本人,资金从原渠道列支。退休补贴标准按照我省有关规定执行。符合原有加发退休费情况的其他人员,按照上述办法处理”。我省即将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养老金计发办法,并配套出台“2014年10月前获得荣誉称号人员”一次性退休补贴办法,明确范围、标准和渠道;原退休时加发基本退休费10%的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不再执行。

5、根据制度改革规定, 2014年10月以后晋升职务(职称)人员,退休时(十年过渡期内)按老办法计算时,是否仍要使用2014年9月职务相对应的基本工资?

答:根据人社部发„2015‟28号文件规定,十年过渡期内,在按老办法计算退休待遇时,档案工资统一封定在2014年9月,包括基本工资和对应的退休补贴。

第五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金如何计算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现阶段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按照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公益类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国务院在没有出台新的文件之前,仍按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

二、《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

三、《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

第一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在《试点方案》实施后仍然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并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也就是说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之前人们猜疑《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将按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并降低养老金的说法是对《试点方案》的误解。

事实上从《试点方案》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对于已退休人员,国家采取完全保留原待遇标准的政策。这与之前的国发[1997]26号文对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政策相一致。

第三种情况 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泛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退休当年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之积。如:某工作人员当年缴费工资为 3000元,而当地当年上年度岗平工资为2000元,其当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3000元/2000元=1.5,之后将历年缴费指数相加除以缴费年限 (精确到月)即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将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本人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而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泛指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退休时间的不同,将个人账户储存额按规定的对应月份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该金额标准退休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直至发放到本人逝世。

《试点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同样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YJBYS小编为您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1.>>养老保险领取计算

>2.>>个人养老保险怎么交

>3.>>养老金余额去世可继承

>4.>>养老保险缴费基数

>5.>>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怎么算

>6.>>城乡居民怎么办理养老保险

>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如何办理

>8.>>约2万亿养老金或入市

>9.>>养老金入市方案下半年有望出台

>10.>>超三成意见反对养老金入市办法

解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1、《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后称《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及条件?

解读:根据国发[2008]10号文规定,《试点方案》在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山西省试点。这些城市在进行试点之前,必须先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具体适用的事业单位后才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现已公布的《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来看,现行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

3、公益类事业单位。其中只有公益类事业单位才是《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其它两类事业单位前者要撤销与国家机关合并,后者则进行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制成为企业后,改制前已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如何领取养老金?

解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质上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发[1997]26号文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实行养老金调整办法。

简单地说改制前如果某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是两仟元,事业单位改制进入社保后从第一个月起其养老金的标准不得低于两仟元,并在今后按照社保的规定调整养老金,不再执行事业单位增加退休工资的规定。

国发[1997]26号文规定不仅适用于《试点方案》的城市,且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缴纳?缴纳工资基数有无限制?

解读: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缴纳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缴纳工资基数最高不得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

在国务院没有下达新的文件之前,缴费工资基数根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按照个人工资总额确定。工资总额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第 1号令)规定: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其中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

4、在特殊情况下个人账户储存额可否提前支出?

解读:个人账户储存额由于只能用于个人养老,故不能提前支出。如参保人逝世,其个人账户的储存余额可依法继承。

5、基本养老金依法领取的条件?基本养老金的金额如何计算?

解读: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

二、《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

三、《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

第一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仍然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并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也就是说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之前人们猜疑《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将按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并降低养老金的说法是对《试点方案》的误解。

事实上从《试点方案》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对于已退休人员,国家采取完全保留原待遇标准的政策。这与之前的国发[1997]26号文对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政策相一致。

第三种情况 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其中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泛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退休当年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之积。如:某工作人员当年缴费工资为3000元,而当地当年上年度岗平工资为2000元,其当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3000元/2000元=1.5,之后将历年缴费指数相加除以缴费年限(精确到月)即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将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本人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而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泛指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退休时间的不同,将个人账户储存额按规定的对应月份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该金额标准退休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直至发放到本人逝世。

举例:如某一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并同时缴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35年后达到退休年龄退休。

其退休时上年度岗平工资为x元,缴纳养老保险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T,个人账户储存额为Y元;其退休年龄为60岁,按规定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份为139月,累计缴纳社会保险年限为35年。

其领取养老金的金额计算公式为:

[(x元+x元*T)/2]*35年*1%+(Y元/139月)

第二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所谓过渡性养老金,就是补偿这一阶段退休人员由于参加养老保险时间短,如仅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养老金,必然存在与前期退休人员在养老金上的差距,支付过渡性养老金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一差距,这也是试点城市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必须要严格、准确制定的标准之一。但总的来说过渡性养老金的金额是逐年减少,并逐步与《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相衔接。

6、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份如何确定?

解读:个人账户的储存额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年龄的不同,按照规定的月份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具体计发月份为:

退休年龄40计发月数233 退休年龄41计发月数230

退休年龄42计发月数226 退休年龄43计发月数223

退休年龄44计发月数220 退休年龄45计发月数216

退休年龄46计发月数212 退休年龄47计发月数208

退休年龄48计发月数204 退休年龄49计发月数199

退休年龄50计发月数195 退休年龄51计发月数190

退休年龄52计发月数185 退休年龄53计发月数180

退休年龄54计发月数175 退休年龄55计发月数170

退休年龄56计发月数164 退休年龄57计发月数158

退休年龄58计发月数152 退休年龄59计发月数145

退休年龄60计发月数139 退休年龄61计发月数132

退休年龄62计发月数125 退休年龄63计发月数117

退休年龄64计发月数109 退休年龄65计发月数101

退休年龄66计发月数93 退休年龄67计发月数84

退休年龄68计发月数75 退休年龄69计发月数65

退休年龄70计发月数56

7、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是否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解读: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基础研究、群众体育、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履行职责依法取得的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不能自主支配。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第二类 面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其公益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政府规定,其他业务活动项目与收费标准接受政府指导;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服务性收入,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不同程度地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按拨款的比例承担。

第三类 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来自服务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社会力量投入等,实行经费自理;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视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相应支持。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主要实行经费自理,只有在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才给予相应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主要由事业单位负担。

8、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是否发给基本养老金?

解读:《试点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同样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9、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如何调整?

解读:现阶段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按照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公益类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国务院在没有出台新的文件之前,仍按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

10、什么是职业年金?它具体起什么作用?

解读:职业年金实质就是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

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年金是在企业具备负担能力的情况下为职工增加的补充养老保险;而职业年金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而企业是否为职工办理企业年金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具有强制性。

11、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是否实行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如何建账?

解读: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即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现阶段独立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分别管理、使用。

1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工作单位时,其养老保险如何办理转移手续?

解读:如在同一统筹地区调动的,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养老保险基金。如果跨统筹地区调动的,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安排到国家机关工作时,其原有的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工作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国家机关的相关规定计发退休工资。已建立的个人账户由社保机构继续管理,退休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按国家机关办法计发的退休工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安排或者其它原因到企业工作的,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企业,并同时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

上一篇:大学班干部竞选后总结下一篇:队伍作风纪律整顿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