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论文

2022-04-30

摘要:“交通环境与保护”是以交通运输为主线,涉及生态、水域、大气、噪声、振动环境保护与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与评价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学时较少、内容偏多,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贯保持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程教学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程教学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论文 篇1:

OBE理念下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大环境下,OBE理念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专业必修课程“交通运输安全工程”为例,结合“交通运输安全”课程的性质、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从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优化及课程考核成果产出等方面探讨了基于OBE理念的“交通运输安全工程”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OBE理念;教学改革;交通运输安全工程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学习结果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教育者要切实树立“学生中心”意识,对学生学习结果负责并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系统[1-2]。在OBE理念中,必须对学生应达到的能力及水平有深入的构想,设计恰当的教育教学手段,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目前高等教育中突出的问题是毕业生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而OBE理念恰恰关注的是学生的培养过程、教育的产出质量[3],坚持将OBE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学生中心的意识融入每个教学课时中,提高专业课程的产出质量,利于學生更早接触工程实践,使学生能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一、“交通运输安全工程”课程的性质

随着交通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交通运输专业在200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增加了“交通运输安全工程”课程,随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深入,经历多次培养方案修订,该门课程已由专业选修课发展成为专业核心课程。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面向大学四年级学生开设,在OBE理念引导下,课程以交通运输安全理论基础知识为基础,综合多门专业知识,通过对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各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的实际安全案例的深入讨论等,培养学生严守职业道德,训练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

二、“交通运输安全工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基于OBE理念的十二条毕业要求通用标准为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等十二个方面。现行2014版培养方案的专业毕业要求为十条,其能够完全覆盖十二条通用标准。“交通运输安全工程”设有以下四个课程教学目标。

1.通过交通运输系统中的某安全问题实例,设计出其事件树或事故树,设计过程中能够从人、机、环境、管理等方面考虑该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尝试给出其相应的整改措施。

2.学生应掌握统计图表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方法等分析评价方法,并能够利用其针对某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尝试给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3.使学生在学习致因理论和预防理论的过程中了

解理论的核心理念,在处理交通运输安全问题时能严守职业道德。

4.让学生在学习事故致因理论、预防理论、各种分析评价方法、事故处理的过程中,了解交通运输安全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四个课程教学目标依次对应专业毕业要求中的3、6、8、10四个毕业要求和3.2、6.2、8.2、10.2四个二级指标点。

三、基于OBE理念的“交通运输安全工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内容与OBE理念融合

“交通运输安全工程”教学内容共分为安全理论基础、运输安全分析和运输安全评价等七部分。每章教学内容都会实现相应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的对接。教学的同时,将二级指标点的相应思想内容融入到相应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每一次授课时都融会贯通OBE的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包括交通运输安全理论基础(支撑课程目标3和4,对应指标点8.2和10.2)、交通运输安全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3和4,对应指标点3.2、6.2、8.2和10.2)和交通运输安全评价(支撑课程目标1、2、3和4,对应指标点3.2、6.2、8.2和10.2)等。

(二)教学方法与OBE理念衔接

在使用2009版培养方案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接触到了OBE理念并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OBE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逐步采用了案例分析教学、分组讨论等方法,并增设了阶段考试,督促学生重视过程式学习等。在“安全管理”“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等章节采用分组讨论的方法,学生组内成员自行分工进行调研、收集整理资料、数据分析、PPT制作,以学生组内讨论为主、教师评价讨论为辅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学生团队沟通协作意识;在“安全分析”与“安全评价”部分则采用实际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可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2009版培养方案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成果产出不明显;随着对OBE理念理解的深入,执行2014版的过程中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增设了在线课程学习、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

在线课程学习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手机资源,在课上或课后点击手机就可以轻松地进行课程过程性学习并完成相应作业,教师可以与学生实时无障碍沟通。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对部分较难课程章节进行自主复习、预习,学习的自主空间增大。此外,还可以利用在线课程资源给予学生很多课堂时间不能充分讲解的资料,便于学生根据个体差异进行选择性学习。在线课程学习中还设置了讨论环节,倾听学生心声,及时了解学生状态,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翻转课堂环节,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和自学的部分内容,对部分章节内容进行翻转式学习,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组内阐述和补充、组间讨论和质询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思考,小组讨论确定组内讨论方向协同作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又发挥了团队协作能力,更充分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团队协作与责任担当意识。

(三)教学考核评价与OBE成果产出

教学考核评价是学生成果产出的重要依据,而OBE理念中的评价正是围绕成果展开的,OBE成果评价既应包括结果性成果的评价,也应包括对学生的过程性成果的评价[4]。

传统的评价内容都是以教师的评价为主,不全面。在本轮“交通运輸安全工程”的评价中,“分组学习+翻转课堂+在线课程讨论”的评价方式,加入了学生自评与小组间互评的方式,使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本课程评价的种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对学生的评价及成果展示延续了教学的全过程,课程评价及成果产出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多年课程质量跟踪及学生反馈发现,随着OBE理念在教学中逐步实施,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深入,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幅提高,并能在后续的实践、设计或工作中对相关安全理论和安全分析评价方法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整体成果产出明显。

将在线课程、翻转课堂与分组讨论相结合,是较好展现学生成果产出的方式,也是师生间一个良好的沟通方法,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实时沟通、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相近的方法可不断扩大使用范畴,实时观测学生产出成果。

参考文献:

[1]顾佩华,胡文龙,陆小华,等.从CDIO在中国到中国的    CDIO: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J].高等工程    教育研究,2017,(1).

[2]顾佩华,胡文龙,林鹏,等.基于“学习产出”(OBE)的工程    教育模式——汕头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    研究,2014,(1).

[3]苏伟,李丹,马鸿志,等.OBE教育模式在冶金工业环境    保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冶金教育,2018,(6).

[4]张怡.基于OBE理念的“装饰综合材料与设计”课程改革    研究[J].设计,2018,(23).

收稿日期:2019-04-20

作者简介:韩锐(1977—),女,黑龙江海伦人,东北林业大学交通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汽车运行品质控制和交通安全研究。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OBE模式的‘交通运输安全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GY2017-12);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OBE和社会需求的道路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SJGZ20170013);东北

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院教学管理建设研究”(DGY2016-35)

作者:韩锐 裴玉龙 张邢磊

课程教学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论文 篇2:

“交通环境与保护”教学方法研究

摘要:“交通环境与保护”是以交通运输为主线,涉及生态、水域、大气、噪声、振动环境保护与防治及道路、桥梁工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与评价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目前该课程学时较少、内容偏多,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贯保持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因此,为了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实践的能力,从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高环境保护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特点;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冯焕焕(1979-),女,吉林九台人,苏州科技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苏州 215011)

中国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国内经济的发展阶段决定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实用型的特点。[1]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贫乏,污染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急需高素质环保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交通部《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交环保发[1993]1386号)文中要求,各交通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都要设置环境保护基础课程,为交通环境保护培养人才,结合建设项目必须遵守环境评价制度,以确保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进行。[2,3]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较高环境保护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研究更加适用“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授课内容

“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是苏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环境科学的有关概念和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的原则;公路景观设计、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和城市互通立交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和相关的工程实例;道路交通环境影响(噪声、振动、汽车尾气、自然资源)、污染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以及噪声、振动、汽车尾气的测量方法;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道路交通环境管理、监测;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和环境经济决策。

二、“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弊端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以系统讲授为主的结构式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优点为授课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4]但是,对于“交通环境与保护”这门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课,如果采用系统地授课方法存在着以下不足:

首先,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连续灌输知识,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没有独立的思考时间,这样会使学生主动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受到限制。

其次,系统的授课方法专注于知识的传授,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尽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辅以增加工程实例的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补充系统讲授法的不足,但是在培养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方面,仍显得薄弱。

再次,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笔试闭卷的形式,题型涉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综合分析、案例分析、计算等,并按照学校规定的考核要求,即考查课期末考试出A、B两份试卷,试题不得重复,综合题目应占试卷分数40%左右。在出卷时尽量覆盖授课的所有主要知识点,力求全面贴近实际工作。但试卷分析的结果表明,涉及理论的客观题目试题的成绩较高(试题难度系数为0.8以上),案例分析题、综合分析题的成绩较低(仅有试题难度0.4,个别学期甚至更低),究其根源,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常常对主要知识点死记硬背,忽视对知识的应用,对同一个知识点不能举一反三。

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手段

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开设的“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总学时32学时(2010年以前为34学时),周学时3,其中,理论教学2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课程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这时学生大都已经修完“工程地质”、“大学物理”、“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交通工程基础”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以上课程是本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航标,所以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交通环境与保护”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环境科学的有关概念,掌握道路交通环境问题的来源、特征和规律以及道路交通环境保护的原则,掌握道路工程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道路交通环境污染的防治技术与方法,了解道路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监测以及环境经济分析方法和决策。能够应用道路工程、环境工程和系统工程等综合方法寻求解决道路交通环境问题的最佳方案,使道路交通建设与环境建设相协调。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交通噪声振动测量实验、汽车排气测量实验,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噪声、振动、汽车尾气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噪声、振动及汽车尾气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工程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于“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学时较少(2010年以后仅为32学时)、教学内容较多,这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以达到既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的目的。理论教学的26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的形式,一般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对于道路交通噪声振动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等内容,采用多媒体为主,并辅以实验演示,对于难点和重点公式内容,则通过板书进一步讲解和推导,使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印象。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推敲并精简提炼,条理清晰,避免与课本内容的重复和大量文字的堆砌,做到图文并茂,并配合使用Flash等动画形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交通环境与保护”教学方法的研究

基于对“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1.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一味传授,而是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各种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现代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相应的改革。

2.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对于“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要摒弃现有对知识传授的“一味填充式”及“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法。尽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对授课内容的思考,这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在授课时要对所讲授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思考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如何辨析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等。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忱,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突显实验教学在本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众多学科而言,实践教学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5]“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但是目前开设本课程的本科院校屈指可数,自2006年开课以来,教研组一直坚持在“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教学中特别安排6学时实验(尽管2010年以后该课程课时缩减为32学时),认真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实验内容包括:

(1)交通噪声振动测量实验。该实验为综合性实验。学时数为4学时,每组人数5-6人,学习掌握评价道路交通噪声振动的物理量,学会使用HS5633B型普通声级计、HS6288B型噪声频谱分析仪、HS5933A型环境振动分析仪、HS5660X型多通道噪声振动测量分析系统测量道路交通噪声的方法。

(2)汽车排气测量实验,该实验为验证性实验,学时数为2学时,每组人数5-6人,学习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尾气排放量的特点,学会使用FGA-4100型汽车排气分析仪测量汽车排气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热情很高,在测量的过程中,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主动提问,形成师生间的互动,教学效果较好。因用于教学的测量仪器不是很充足,学生能够主动排序,做到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并测出相应观测点的噪声和振动,使实验井然有序地进行。尽管实验的学时数只有6个,但学生的前期知识准备时间比较长,知识贮备充分,所以实验的效果较好,另外,安排实验教学时间时,考虑到实验课应是理论学习的应用和补充,摒弃了以往在理论课程全部结束后才实验的做法,并按照理论课程内容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学以致用。

4.改革总评成绩的考核内容的组成,拟定新的考核标准

以往对“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考核的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实验、作业三部分,每部分各占1/3,这种几分方式往往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如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30分(百分制),而总评成绩“及格”。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对该课程的总评成绩考核方式进行如下改革:

(1)总评成绩的组成。平时成绩60分,主要包括实验(30分)、课堂讨论(20分)、作业(10分),期末成绩占40分。

(2)评定标准。及格的标准为:实验(18分)、课堂讨论(12分)、作业(6分)、考试成绩(16分)。如果各考核项目均达到及格标准,考核结果为及格(60-69分);如果有一项未达到及格标准的,考核为不及格;总评成绩70-79分,考核结果为中;总评成绩80-89分,考核结果为良;总评成绩90-100分,考核结果为优。学生的平时考勤在总成绩中综合体现,无故旷课每次扣总评成绩5分,迟到或早退每次扣总评成绩3分。

2010-2011第2学期,对交通工程2008级学生执行此考核标准,综合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期末考试成绩较往年有显著的提高,平均分为78.9分,标准差为6.10,成绩分布理想,说明该总评成绩的考核方式效果良好。

五、结束语

通过对“交通环境与保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但在课程的教学及考核方式上仍然存在不足,为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地与时俱进,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学生今后从事交通环境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琳,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3):58-61.

[2]刘天玉.交通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道路交通环境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路峰,马社强.《交通安全工程》课程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改革初探[J].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6-79.

[5]帅斌,杨飞,郑芳芳.交通工程专业实践和实验教学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122-124.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冯焕焕

课程教学道路交通安全工程论文 篇3:

《制图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专业课课程思政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制图基础》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专业课的讲授中,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升,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本文从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案例两个方面探索《制图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學研究;育人

1.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安全威胁多元化同时并存。各种思想、文化、价值理念的交融交锋,潜移默化中对高校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造成影响。一个国家的青少年是否有良好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生机活力。因此,我们要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德育与智育结合起来,抓好思政课这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主阵地,科学地引导好青少年,筑牢他们的科学信仰根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要求,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立足学科特色、专业理论及方法,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有助于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1]。

《制图基础》作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原理和方法,一直备受开设机械相关专业各高校的重视,在该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极为重要。为响应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根据课程教学内容,从爱国主义、责任意识和工匠精神等方面做了如下探索,将思政教育有机地嵌入图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2.《制图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实例探索

2.1《制图基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制图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必修课,要系统梳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的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并使其相互交融。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不是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内容生硬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要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模范人物、闪光典故、鲜活案例等出发,结合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等多个方面发掘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贴近生活[2]。此外,在具体实施中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课程特点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2.2结合《制图基础》课程内容开展课程思政

2.2.1在绪论知识中融入思政教育

《制图基础》课程在绪论部分,除了介绍课程性质和课程学习目标外,也要介绍课程的德育目标,踏出课程思政的第一步[2]。从为什么学习这门课入手,讲述机械工程图样的作用,引入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以及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解读《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政府的“制造业强国战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2.2.2在制图规范中融入思政教育

《制图基础》课程中的制图规范主要介绍机械制图有关的国家标准规定,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结合国家标准,从“无规不成圆,无矩不成方”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切入思政教育。告诫学生立身处世乃至治国安邦,必须遵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规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法规、校规、交通规则、文明公约、道德规范、考试规定等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还会影响、干扰他人。例如如果违反了交通法规,会使各道路交通造成混乱,甚至受到大自然和法律的惩罚。使学生具有责任意识,养成严格遵守各种标准规定的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2.2.3在机械图纸的绘制和识读中融入思政教育

《制图基础》课程中机械图纸的绘制和识读主要讲解三视图的作图和识读方法,是本课程的最终技能目标。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学生扮演的设计人员或者加工人员的角色,在绘图技能的训练中向学生们讲解“工匠精神”的概念。“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讲解大国工匠的案例,如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朱工勇于创新,屡破技术瓶颈,他的定向钻探技术彻底颠覆传统,将取芯时间由30多个小时缩短到了40分钟,在全国50多个矿区推广应用后,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达数千亿,填补了7项国内空白,创造了新的“中国深度”,在业内被称为“地质神兵”。通过案例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工匠”精神,树立认真负责、严谨踏实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结语

在高校进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是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文从《制图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案例两个方面探讨了落实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问题。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内容中,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要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中,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郭抗抗,蒋永清,秦勇.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2021,7,88-90.

[2]朱洪波,王伟.高职《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1,37(2),126-127.

作者:沈琴 项阳 张美华

上一篇:创新理念与信息化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职业院校创新团队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