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工程”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知识构成和当前教学模式特点的分析,从内容体系、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面向交通工程专业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思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路工程”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论文 篇1: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探讨

摘 要:“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道路工程”课程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编制了“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任务及指导书,从3年的使用情况看,效果良好。

关键词: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任务及指导书

一、“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意义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道路工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通过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道路工程课程的核心知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受力情况、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有更深的认识。

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要求学生每天到设计教室,一天点名2次。具体要求如下:

1)安排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过程中,老师会时刻在教师里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根据设计指导书及老师的现场答疑指导进行各部分的设计计算。

2)根据设计题目,学生可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专业资料,如设计规范、手册和教材等;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合理拟定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路面结构厚度的计算和验算。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绘制相关图纸。

3)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内容上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尽量采用简图和表格形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符合我国现阶段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观上要求字体工整,纸张和封面统一。

二、“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能单独完成设计

在道路工程的课堂教学上,作为代课教师,我发现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知识掌握的肤浅,在课程设计中,若每个人的设计题目相同,自然会出现这些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习风气,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计中的抄袭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计选题存在局限性

在内容上面,由于教师参与的实际工程较少,理论性较强,因此工程资料有限,所以在给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题目的相似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理想的课程设计效果。

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多方向的设计选题,尤其是选题要结合工程实际。

(三)学生设计思路不清

我們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尤其是对于“道路工程”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性较强。但是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并没有真正的去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对于实际工程了解不到位,而且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且课程时限等因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也未能很好的消化,最终致使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清晰。

(四)成绩评定不科学

在成绩评定方面,我们虽说是要根据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分数等综合情况进行打分,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存在的通病就是通过设计图纸质量、计算及说明书等书面材料来进行判断。往往忽略了平时的表现。这样会出现最终成绩不公平或不合理现象,所以应该考虑由提交的成果情况和平时表现共同构成最终的成绩。

三、“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的编制与应用

(一)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目的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让学生迅速进入设计状态,完成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路面设计两部分内容,熟悉路面设计流程,掌握路面设计方法,较准确地、完整地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及相关图纸的绘制。

(二)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内容

本任务及指导书分三章,第一章是课程设计任务,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第三章为课程设计实例。

1)在课程设计任务中,给出设计题目,每人要求完成两个设计题目,即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为了避免抄袭现象发生,尽量做到每人一题,在设计资料中将道路交通量数据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不允许雷同。如表1所示。

2)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本章将沥青路面设计中轴载换算方法、沥青路面结构及厚度组合、各层材料的相关参数,体系换算图及所用到的换算公式等均进行了总结归纳,目的是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和麻烦,提高设计的效率。

3)课程设计实例一章中,列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工程资料、不同路面结构初拟、各层材料参数拟定、验算弯沉和各结构层底拉应力等详细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两种路面设计的步骤。

(三)任务书及指导书的应用情况

目前为止,此任务及指导书已使用3年,从这3年来学生的使用过程看,效果理想。在这几年中,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以前,在没有课程设计指导书时,学生在给出课程设计任务后,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两天进入不了设计状态,大大的浪费时间,导致进度缓慢,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了指导书之后,学生免去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时间,很快了解设计过程和方法。

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提交的路面设计说明书和路面结构图纸,以参考这一周的课程设计中表现情况给出最终成绩。评定标准也比较明确,我们一般会在任务书中清楚的列出来,同时,带课程设计的老师也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疑难解答。

参考文献:

[1] 徐文娟.课程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59.

[2] 潘美萍.道路工程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117-118.

作者简介:赵桂娟(1980-),女,吉林,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道路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作者:赵桂娟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论文 篇2: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分析了交通工程专业的特点以及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在交通工程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知识构成和当前教学模式特点的分析,从内容体系、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面向交通工程专业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思路。

关键词: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PBGS教学法

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是道路工程领域的专业特色课,本课程主要研究道路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的原理与实用方法。从而,具备独立进行道路路线勘测设计的能力,为就业后的设计工作及科学研究打下基础。设定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先决问题。在设置有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的不同专业中,对具体的道路几何设计方法要求掌握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理论分析能力,突出对道路几何设计基础汽车行驶理论的掌握;有的侧重培养对规范的熟悉程度、软件使用能力和制图能力,突出对设计的熟练性掌握。因此在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时,应该针对交通土建工程的不同专业分工,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但目前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在各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却是比较相似,在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比较接近,都没有系统考虑到不同专业分工的差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因此,“卓越计划”,提升教学质量,使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真正为交通土建专业的特色课程,兼顾交通工程和道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内容体系

1.“卓越计划”的特点。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卓越计划”的特色点为: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从交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本身是主干课程,而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是要求学生对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教学内容的综合运用,所以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熟悉道路设计规范的基本能力。

2.交通工程专业特点。交通工程专业属于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交叉复合型工程领域。该领域的特点是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因此,领域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有数学、系统科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综合采用规划手段、工程设计手段、管理手段来解决交通系统的问题。

从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就业于道路设计、道路施工和监理工作,而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和这些实际工作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是一致的。所以,实践性是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故而,本课程应完全围绕卓越计划的特点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形式的展开。

3.课程内容设置。由于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涉及的知识面广,既包含基础知识也包含计算绘图知识,既要懂理论也要懂技术,而且很难通过教材将设计知识讲得很透彻。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路的选线与定线,主要包括:道路的总体布局与方案比较、道路选线的要求与步骤、自然条件对公路路线的影响、平原区道路选线、山岭区道路选线和丘陵区道路选线、道路纸上定线和道路实地定线;第二部分内容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文件的管理、数字地形模型的应用、平纵横设计工具的使用;第三部分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山区低等级公路的道路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达到实际道路建设工程中初步设计文件编制的要求。

二、教学形式

1.现状分析。以往的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形式主要为:让学生独立在一张1∶2000的纸制地形图上进行一条山区公路的纸上定线和道路平、纵、横设计,设计路线的长度约为1.5km~2.2km。所有计算和绘图工作要求手工完成。期间,教师对主要设计方法进行讲述,并对主要设计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多年教学,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为:(1)学生初次接触设计问题,从原来的习题式作业变为了实际工程作业,非常不适应。(2)学生之间要么缺乏相互交流,要么交流过足直接抄袭。(3)手工绘图工作量大,不利于反复修改提高设计经验,并与实际工程设计方法脱节较大。

2.完善课程实践形式。完善课程实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PBGS,即Project- based Group Study(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在西方国家属于比较流行的教学方式,就是将学习内容与带有复杂性与实用性的项目结合起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帮忙解决项目中的各种问题,进而能够了解和认识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链,在学生的锻炼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然而,PBGS在国内本科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个障碍,即工作最终落到组内一个优秀学生的工作,而且其他组员却很少干活儿,反而起到了不好的教学效果。故而,必须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对PBGS进行改进,本课程提出:PBGS(Project-based Group Study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模式)的设计校对审核制度。选择新疆G207国道实际工程作为设计背景,每3个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个设计,其他两位学生分别担任这一项目的校对和审核工作。如此,不但保证了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了设计,还保证了团队内的充分讨论。进而,这与设计单位的实际设计工作的步骤也是一致的。根据道路几何设计的特点,平纵横设计的每一环节息息相关,如放坡方案不合理,直接导致导线方案不合理,也就不会有好的平纵横方案。为保证学生设计工作的质量,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设计方案的关键环节进行一一把关,这些关节主要为:放坡方案、导线方案、平面方案、纵断面方案。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理论教学环节主要是道路的选线和定线,一般为6~8个学时。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规划路线,初步确定路线总体布局,拟定路线的基本走向,如何选定路线的有利地带,决定路线分段布局,选定轮廓线位;如何按照选定的路线方案,在地面上确定道路中线的具体位置就是道路定线。在此期间,须引入大量的实际工程,让学生讨论每个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以此,为后续的实际设计提供经验和帮助。同时在课堂教学方面教授学生设计实践时基本步骤,即对山区复杂路段及重要路线,可利用1∶500~1∶2000比例的地形图先在纸上定线,最后实地现场布线。纸上定线时,先按路线平均纵坡拟定导向线(零点线),再拟定交角点及曲线半径,具体布设路线。同时绘出导向线的纵坡线,比较研究最后确定路线方案。另外,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国内常用的道路辅助设计软件主要有纬地道路、路线大师、EICAD、海地等。纬地道路辅助设计系统(HintCAD)是路线与互通式立交设计的大型专业CAD软件。该系统具有专业性强,与实际工程设计结合紧密、符合国人习惯、实用灵活等特点。系统使用ObjectARX及Visual C++编程,支持AutoCAD R2000-R2012平台WindowsXP-Windows8等操作系统,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公路路线设计、互通立交设计、三维数字地面模型应用、公路全三维建模(3DRoad)等适用于高速、一级、二、三四级公路主线、互通立交、城市道路及平交口的几何设计。在学生设计实践时,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掌握软件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考核方式

当前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与其他各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几乎类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查学生课程出勤情况、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依据课堂记录和作业情况评定分数;二是最终设计成果的评定,主要是由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文件进行评阅,主要包括:设计说明、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及其他设计图标等,以此判定学生对山区道路几何设计的掌握情况。而在上述两方面考核环节中,最终设计成果在学生总成绩中的比重远大于平时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加强对平时教学环节的考核以完善课程的考核机制。平时成绩的考核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出勤和最终设计完成情况。最好能够将案例教学及课程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考查学生参与案例讨论及课程实践的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例如,可以将学生最终方案演讲和讨论的成绩计入课程成绩。总之,这些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不仅能够激励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本文基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现状,并进一步探讨适合交通工程专业和道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道路规划与几何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式,以期为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康晶,冀鸿.多元化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4):131-133.

[2]刘赞英,王岚,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40-42.

[3]沈洋.浅析PBGS教学法在应用性本科专业教学中的角色定位[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0,(13):74-75.

[4]张兰芳.面向交通工程专业的《机场运营与管理》课程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5]王青,陈志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文教资料,2010,(12).

[6]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om/view/59a4d978168884868762d6ba.html[DB/OL].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辑-百度文库.2012.

[7]辛嵩,刘音,陈静.“知行合一”思想在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07).

[8]王家臣,钱鸣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科学采矿人才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1,(09).

[9]徐让书,牛玲,陈雷,寇志海,刘宇.“卓越计划”合作模式探索研究[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12).

作者:王俊骅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线上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本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青马工程”存在培训时间、空间受限,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培训缺乏长效机制与成果运用不足等问题,阐述高职院校创新开展线上“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探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线上“青马工程”培养模式,提炼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线上“青马工程”培养模式实效:优化线上培训成果应用,育人效果不断凸显;强化线上模式内涵建设,育人深度不断加深;打造线上模式创新品牌,育人影响力不断扩大。

【关键词】青马工程 青马导师 线上培训

当前,全国高职院校广泛开展“青马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从严治党治团、深化共青团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改革和持续推进高职院校“青马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青马工程”全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旨在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使青年大学生能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青年大学生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的复杂环境中,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冲击和文化侵染,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意志动摇,理想信念缺失。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广泛开展“青马工程”,帮助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职院校“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始终聚焦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系统、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切实提高“青马”学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高校青年学子,并通过“青马骨干”发挥辐射与带动作用,影响更多的青年大学生。但仍处在探索阶段的“青马工程”也遇到一些问题,特别是传统的线下“青马工程”培养存在培训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缺乏创新形式、缺乏长效培养机制、缺乏培训实效等问题。如何让培训真正贴近青年、吸引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影响青年,切实提升“青马工程”培育效果,值得关注和深思。

(一)培训时间、空间受限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2年,校外综合实训1年。该模式顺应了高职学生工学结合、技能成才的培养要求,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加之受到专业课程学时时长限制,能够系统化、长时间開展“青马工程”难以实现。许多高职院校只能利用周二下午教师政治学习时间或周末间隔开展培训。加之高职校园教学资源不足、师资不足等因素,导致培训模式无法固化,培训时长无法保证,培育实效无法保障。

(二)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现行“青马工程”理论课程一般采取集中面授和“领导讲话”的培训形式,邀请校内领导、团委负责人、思政教师或辅导员担任授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势政策等固定课程。这种培训形式呈现师资力量薄弱、理论课程设置单一、授课课时不足、授课时间相对集中、授课内容涉及面广等弊端,“青马”学员往往不能消化吸收课程知识;同时,课程内容与思政课程高度同质化,也使得“青马”学员对课程的专注度不高,造成“青马”理论课等同于思政理论课的刻板印象。部分“青马”学员甚至对理论课程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理论学习实效不明显。

(三)培训缺乏长效机制与成果运用不足

受“青马”学员培养周期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青马工程”普遍注重短期培训效果,精英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前期选拔与后期考评、集中培训与跟踪培养、组织培养与自我提升之间存在脱节甚至分离现象。“青马工程”培训结束后,基本未形成后续跟踪培养的长效培养机制。同时,在“青马工程”成果运用上也存在不足。“青马”学员的培育过程缺乏过程性的记录、考核,培训后缺乏跟踪教育,经过培训后的优秀学员没有纳入党员培养发展体系,没有关注“青马”学员后续发展的长效培养问题。此外,未能形成新老“青马”学员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优秀“青马”毕业生未形成反哺机制。

二、高职院校创新开展线上“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

青年大学生是富有活力与朝气的群体,他们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善于从新媒体中获取资源、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而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为新时代“青马工程”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因此,分析研究新媒体特征,依托网络资源,创新开展“青马工程”线上培养模式,使之渗透到“青马”学员的选拔、培训、考核、跟踪、反馈、成长回馈的全过程,实现线上线下培育模式有机融合,对新时代“青马工程”的发展与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开展线上“青马工程”,合理规划网络课程,开展线上授课、线上讨论、线上答疑、线上考核,能最大限度运用碎片化时间,有效提高培训效率,扩大培训覆盖面,缓解培训时间受限、培训资源不足等突出问题。合理利用线上培训资源,设计开放菜单式课程,引入专家名师开展线上培训,能切实增加培训的广度与深度,提升培训质量。同时,线上“青马课程”有益于高职学生克服害羞自卑心理,增加交流、分享机会,甚至可以采取翻转课堂模式,增强学员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获得感。网上培训模式,能改变专注于特定群体、特定时间、特定环节的培养模式,强化各项培训课程、各期培训学员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如优秀的“青马”毕业生可以通过线上课程,反哺教育现阶段“青马”学员,分享成长经历,发挥榜样与示范作用,影响与带动更多的“青马”学员。合理运用网络系统跟踪教育功能,能进一步强化党团联动,将“青马”优秀学员纳入党员培养发展体系,有效解决“青马”学员后续发展与长效培养问题。

三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线上“青马工程”培养模式探索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交通运输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荣获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广西优质高职院校等称号。该校自2016年开展第一期“青马工程”以来,至今已开展了6期,共培训学员2200余人,初步形成以辅导讲座、专题学习、素质拓展、社会实践、能力训练和交流研讨等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线下培训体系。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青马工程”在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明确将“青马工程”列入“双高院校”与“三全育人示范校年度建设任务及考核要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学校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运用智慧化校院建设成果,通过智慧职教、腾讯课堂、到梦空间等网络平台,探索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团委也针对“青马工程”线上模式开展大量的实践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创建线上“青马”导师团队

专业的线上导师团队是切实提升“青马工程”培养实效的重要基础和保障。高职院校传统的线下“青马工程”培训,受到空间、时间、经济等因素影响,缺乏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西交通职教集团及校友联谊会,广泛邀请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交投集团、北投集团、南宁城市轨道集团等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业界领袖和青年典型,构建线上“青马”导师团。通过视频直播授课、录播视频教学、网络留言互动等方式,开展题材丰富的线上授课。同时,该校尝试聘请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导师,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强化对“青马”学员的思想引导与专业指导。校内外导师定期开展课程设计研讨、新导师培训考核等活动,提升“青马”导师教学水平与业务能力。

(二)创新线上“青马”课堂内容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优化理论学习、交流分享、红色教育、劳动育人等线下培训模式的同时,依托易班、QQ、腾讯课堂等平台,积极搭建线上课堂,分享教学资源,创新构建“云”教学线上“青马”课程。一是“云”读书。利用网络App资源,开展以马列经典著作、红色党史、时代楷模为主的经典诵读活动,结合视频、音频资源,扩大“青马”学员学习体验。二是“云”讨论。组建线上学习小组,通过撰写心得、留言分享、跟帖交流、在校辩论等形式,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线上“思想碰撞”。三是“云”参观。通过组织开展革命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东兰红色教育基地、校史馆等线上虚拟参观,让“青马”学员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拓宽学习面,增强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怀。四是“云”运动。灵活使用keep、宥马、QQ运动等App开展线上运动打卡,学员每周分享上传运动成绩,互相勉励,比学赶超,帮助“青马”学员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保持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五是“云”心理。通過“交院心理”微信公众号、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官方QQ账号等,开展“青马”学员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辅导等活动,帮助学员构建阳光心态,缓解学习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三)建立线上党团联动育人机制

“青马工程”的培养对象往往较之普通学生具有更强烈的入党意愿、更成熟的入党动机、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对党组织更深刻的认同。在全面加强党建带团建的大背景下,学校团委主动将“青马工程”培训纳入党建体系中,加强党团联动育人。同时,党组织培养联系人可以通过“青马”学员线上课程完成情况、交流分享情况、导师评价情况,更加全面地掌握“青马”学员的思想动态和发展情况,针对性地考察发展优秀“青马”学员,推优入党。此外,党校教师和“青马”导师在党团育人方面可以实现师资共享、培训材料共享、培训场地共享等,最大化地提升学校党团育人水平。

(四)构建“青马工程”线上长效培养机制

学校依托智慧校园网络平台,构建“青马”学员从选拔、培训、考核、跟踪、反馈,到成长反哺等多阶段闭环式培养机制(见图1)。首先,通过易班、到梦空间等App,实现宣传信息点对点推送,“青马工程”宣传全员全覆盖,从而拓宽“青马”学员的选拔范围,打破以往只在学生干部中选拔的传统形式。广大青年可以通过网络自荐、他荐等方式,公开透明地参与“青马”学员选拔。同时,通过网络实时公布“青马”学员动态考核结果,确保“青马”学员培养和考核实效。其次,学校将“青马工程”培训班开发成一门二课线上课程,顺利结业的“青马”学员可以获得相应的二课积分,充分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再次,将优秀的“青马”学员纳入评优评先、学生干部选拔的考察范围,加大对优秀“青马”学员的宣传表彰力度,强化“青马”学员的激励效应。最后,完善“青马”学员线上培养跟踪机制。针对传统线下“青马”学员档案管理不便、无法长期跟踪、无法及时反馈等问题,尝试建立各期各类“青马”学员成长电子档案,实现学员长期跟踪教育。“青马”导师可以通过跟踪记录学员主要培训情况,开展横向、纵向对比分析,进而更有针对性、持续性地建设培养课程体系。此外,在“青马”课程设计中,不定期邀请优秀的“青马”毕业学员开展线上经验分享,传承和发展学校“青马”精神,培养和铸造“青马”文化,构建“青马工程”培训长效机制。

四、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线上“青马工程”培养模式实效

(一)优化线上培训成果应用,育人效果不断凸显

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线上“青马工程”培养模式注重以成果应用为导向,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网络平台记录、跟踪、考核等功能,主动将“青马工程”选人育人成果与共青团“第二课程成绩单”、入党推优等工作有机融合,实现从优秀团员到优秀党员的贯通式培养。其中,已完成260名“青马”学员学分与二课成绩单积分互认,切实增强两种培养模式间的耦合育人实效;已尝试开展在校院二级“青马”班建立团支部12个,有效打通“青马”班支部推优渠道,实现优秀“青马”学员在“青马”班团支部进行推优入党考察。

(二)强化线上模式内涵建设,育人深度不断加深

学校注重线上“青马工程”内涵建设,从导师团队建设到培养内容优化,线上“青马育人”的思想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加。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克服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将热心青年思想教育、具有扎实理论学习和实践功底的30余名“青马”导师凝聚组建团队,发挥“政企行校”联动育人作用,将“青马”课堂“云”搬迁至乡村基层、生产一线、企事业单位,激发“青马”学员的学习热情,丰富“青马”学员的视野。另一方面,主动将抗疫精神、乡村振兴、交通强国战略等时代主体和时政热点与线上培训课程内容相结合,明确培养导向性,优化培训课程内容,形成“抗击疫情,交院同行”“智志双扶,励志奋进”“青春交院学子,赋能乡村振兴”等主题系列线上课程。同时,引导“青马”学员参与创作《春》《祝福武汉》《交院青马百色行》等25部“青马工程”线上音视频文化作品,并通过交院青年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点击量达到16万次,形成良好的辐射教育效应。

(三)打造线上模式创新品牌,育人影响力不断扩大

一是借鉴“第一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打造线上“青马”精品課程,切实提高“青马”学员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以第六期“青马工程”校内调查为例,“青马工程”选拔机制认可度达76%,考评机制认可度达82%,课程设置认可度达78%,学员培训满意度达88%,培训满意度不断提升。二是充分利用“交院青年”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搭建“青马工程”网络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认识‘青马’—了解‘青马’—熟悉‘青马’—热爱‘青马’”的路径,实现从被动参加到主动参与的意识转变。5年来,学校校院二级“青马”学员总体培训数量增长8.5倍,“青马工程”在学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是积极开展校际“青马”交流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与区内外15所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经验分享和学习交流,选派18名优秀的“青马”学员参与上级“青马工程”及相关培训,邀请团中央、区内外各高校“青马工程”负责人、教师来校举办讲座20余场。在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青马工程”优秀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不断提升学校“青马工程”线上培养模式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优势,在充分调研分析高职院校青年成长成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青马工程”线上培养模式,通过创建线上“青马”导师队伍、创新线上“青马”课程、建立线上党团联动育人机制、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青马工程”新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青马工程”育人实效,促进“青马工程”可持续发展,从而培养和造就出更多理想信念坚定、思政政治过硬、专业素质出众的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阈限探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2]庞玉清.高校开展“青马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11).

[3]杨敏.探索以党建为引领,强化学校“青马工程”的实践研究[J].上海教育,2020(19).

注: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一般项目“高职院校‘青马工程’线上培训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马工程’为例”(JZY2020B05)

【作者简介】麻新桃(1975— ),女,广西大新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张 佺(1985—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共青团工作、思政教育、学生管理。

(责编 苏 林)

作者:麻新桃 张佺

上一篇:CATV设备有线电视论文下一篇:本科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