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高校的教育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获得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较大,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利用科学的理论对管理实践进行指导,让管理工作能够在更加合理的方式中进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1:

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

摘   要: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因学生个性化的日益凸显,傳统的刚性管理方式弊端越发明显,学生管理质量不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此,依照高职院校学生的时代特征,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成为高职院校发展重点,因此对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展开探析。

关键词:柔性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应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运行中,学生管理都是以刚性管理理念为主,强调规章制度的关键地位,奖惩分明,制度面前学生平等。刚性管理方式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诸多优势,促进了院校的现代化与规范化,保证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学生个性化凸显,刚性管理出现了种种弊端,已经无法承担院校管理的重任,学生管理的改革亟待展开。柔性管理理念从学生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展开了灵活管理,中和了刚性管理的弊端,学生管理质量显著提升[1]。对此,本研究阐述了柔性管理理念的应用。

1    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手段,通过对人们心理特点、行为规律等的研究,以非强制手段对人们内心进行潜在说服,将管理由组织上的意志转变为个人主动的行为。柔性管理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是针对刚性管理弊端所提出的手段。在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要求以员工为中心,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则学校管理人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在高职院校中,柔性管理理念的应用精髓在于以人为本、考虑学生需求、重视人文关怀,推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实现最佳的学生管理效果[2]。

2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网络的包围圈,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存在错误思想,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受所处时代影响,个性独特、心理压力较大、依赖性较强,若仍采用刚性管理,将很难达到原有效果。学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全面发展[3]。刚性管理已经无法实现学生管理目的,转变传统管理方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落实柔性管理,具有以下意义:其一,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是院校管理的目标。因此,学校在展开学生管理时,应认识到学生管理并非约束学生,而是使学生在规矩范围内生活、学习,完善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刚性管理模式却与该目标偏离,过于束缚学生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柔性管理理念下,尊重学生个体意识,重视内在激励,其本质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致。其二,提高了学生团队精神。学校是一个由教职工、学生构成的紧密团队,学校的发展需要教职工与学生的团结协助,而非由单个部门或个人完成。柔性管理理念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尊重人的个性化与努力,提高了学生与教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师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其三,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柔性管理理念下,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逐渐由管理者角度转向学生角度,刚性管理的不足被弥补,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校环境。柔性管理由学生内心出发,尊重人的需要和价值,以内在激励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实际管理时,当前管理模式与学生发展不符,导致学生管理中出现各项问题。

3.1  管理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

当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管理理念并未随着时代转变而革新,仍以传统管理理念为主,未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以管理者为主导,以制度强制性地管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管理质量不佳。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在刚性管理模式下,学生所处的生存空间压抑且封闭,久而久之,学生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受到阻碍,主观能动性受到影响,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生活环境改变,学生很难承担自身责任,阻碍了其就业与未来发展[4]。

3.2  学生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管理学生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教育管理模式仍较为传统、单一且枯燥,未依照社会发展相应调整。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学生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压力之下,枯燥的课堂氛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了学生自由发展。智能手机应用广泛,网络诱惑良多,学生管理缺乏人文关怀,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开小差,管理困难度较高。

3.3  忽视了柔性管理的落实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90后”“00后”学生大多个性化明显、想法独特、叛逆心理严重、依赖性较强,若忽视柔性管理,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不主动配合学校,影响了学生管理质量。单一的刚性管理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未来发展受阻。

4    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优质学生进入学校,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培养学生正确观念,推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对柔性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实践与应用展开探讨。

4.1  培养以生为本的理念

柔性管理作为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以实现隐性育人的最终目的。因此,身为管理主体,学校应该重视柔性管理的内涵与作用,重视以生为本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工作,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在学生管理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各项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管理人员应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发挥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能力,将柔性管理理念充分落实到学生管理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5]。

4.2  加强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结合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相对较多,而学生性格、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不同,若仍采用单一的刚性管理,很难保障学生管理质量。对此,在学生管理中,管理人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管理措施,以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提高学生管理质量。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对应,遵循学生的人性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心理特征与个性化,两者并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方能发挥最佳效果,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对此,管理人员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状况,有机结合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最终目标,既保障学校的统一与稳定,又不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4.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时,自我管理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挖掘学生的潜能,降低学生管理难度。在柔性管理落实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环。对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与独立性。在学生实际管理中,应提高学生管理的民主性,为学生构建民主管理平台,使学生自觉参与学生管理,为学生管理提供建议,进行自我管理、管理学生等,降低教师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4.4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落实柔性管理理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所沉淀的价值观体系,是学校师生精神的家园,影响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色氛围,是学校全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意义。理想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生存、发展,有助于增强学校凝聚力与持久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为柔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落实奠定基础。可以说,学生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同,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发展。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与院校情况,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统一认识院校的历史与发展前景,增强学生对院校的荣誉感,将学校所授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行为,推动柔性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4.5  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者素质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生时,管理人员应引导学生,使学生自主表达自身看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当前,高职院校想要转变传统思想、适应新时代,应转变传统、单一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沟通学生、服务学生,突出学生性格,发挥学生优势,推动学生长远发展。管理人员应与学生和谐相处,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另外,学校应为管理者提供各项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向心力,培养管理人员的主动学习意识,潜移默化地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养,为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完善奖惩制度,增强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人性关怀,为柔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落实提供保障。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关系着学生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对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以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管理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建设。然而,在学生实际管理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管理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作用,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此,应全面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培养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结合,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新管理理念。如此,全面发挥柔性管理理念的效用,促进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管理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推动高职院校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詩伟.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6):159.

[2]宋志勇,穆亚敏.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7(22):226.

[3]刘  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198-199.

[4]郭  雯.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22-23.

[5]周  娟.探讨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环球市场,2016(26):76-77.

作者:唐小芬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哲学视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摘要:高校的教育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获得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较大,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和探讨学生管理工作,利用科学的理论对管理实践进行指导,让管理工作能够在更加合理的方式中进行。

关键词:哲学 高校 学生管理 工作研究

引言

基于哲学视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要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要学会灵活变通的工作方式,对学生的管理不能一味的压制,要运用正确、科学的管理方式开展工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很早就已经提出,并且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本文以哲学视域下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基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一、问题

我国进行课改教学使高校教育在教学领域取得巨大成效,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及时解决。

第一,管理者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管理者要清楚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学生是主体,管理工作要具有服务学生的意识。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既要对学生进行管理,也要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服务工作;第二,一直以來,现行体制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将行政化的制度管理作为基础,过分强调管理的“统一性”,对管理制度产生过度依赖。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对管理风格和步调的一致性过分强调[ 1 ]。同时对学生的个体需求忽略不计。即使在一定意义上使学校能够保持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但在教育管理制度的需求下,还是会忽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阻碍;第三,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上,只将学校的稳定与发展作为重点内容,没有将学生的发展作为重点管理内容。现如今,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不注重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高校只将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和学校发展方面。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依据具体情况,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切忌“一刀切”的管理方法。要追求个性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并且将其作为高校创新发展的关键内容。所以,仅仅对高校的需求产生重视,从而对学生具体需求进行忽略,这种管理观念不利于高校长期、健康发展,违背其发展规律。

二、作用

1.对世界观的导向作用

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时,管理者要对学生的世界观进行充分了解和掌握,进而可以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涵义,同时,能够帮助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更多的想法。

学生管理最开始属于教学管理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主要对学生学籍、成绩、学生的基本信息以及学生干部的实务方面进行管理[ 2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使高等教育制度得到深化,对于学生的管理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含义更为宽泛,以原始的内容为基础,其中包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对毕业和就业的学生进行指导以及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工作等,这些都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因此,基于哲学视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够使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使用正确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并且能够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充分使用与哲学有关的理论与方式,使其能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涵义进行充分的掌握,同时要具有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非常正确的认知与深层次理解的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要将哲学当成指导理论,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按照培养高校的人才与相关原则为基础,对学生在指导和咨询以及服务方面设立一些有计划性、组织性的工作内容,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接班人。

2.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对高等学校中的学生进行管理,其中包含着哪些价值观和含义?针对这些问题作出的答案,能够反映出高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态度。因此,一定要清楚地了解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的两个问题,分别是元问题和本问题[ 3 ]。元问题属于高等学校在开展学生管理时,其工作有无价值和存在的价值有多大。本问题属于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价值方向引到何处。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关键,能够起到最根本作用,同时也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方向有着直接的关系。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成为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工作中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成为高等学校完成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本质方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科学指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因此,要制定完善的制度和管理策略,根据学生的情况,让学生的身心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此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政工作中的一部分内容,将学生的管理工作和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结合,用教育将管理带动起来,用管理使教育得到促进,建立一个在思想教育方面能够晓之以理、在管理方面能够科学进行的组合模式,使高校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对策

1.利用世界观与方法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方法,但是运用哲学视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就要运用世界观与方法论,利用辩证统一概念,将实践的意义凸显出来。实践是对真理进行检验的唯一标准,也是进行所有管理工作的源头,高等学校中进行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管理者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等进行管理,究其本质,学生管理的成果与学校稳定性有着密切联系,培养人才的质量与学校长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4 ]。因此,一定要运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要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门下发的方针政策,促进学校改革创新,对教育的质量进行提升,使之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要突出重点,运用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管理方式促使教育不断发展,使大学生能够全面、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2.体现管理者素质

管理者本身具备的素质是学生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指人文素质,也包含了政治素质和理论素质,它是管理者综合素质的体现,属于整体概念[ 5 ]。第一,在政治素质方面,所有的社会活动其目的就是服务于政治活动的,因此,管理者就要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素质;第二,在理论素质方面,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时,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管理工作切忌盲目进行,要在科學的理论下开展;第三,管理者自身的能力素质要被凸显出来,提升能力素质,这就需要管理者在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教训,查漏补缺,将自身的能力进行提升,这部分内容已经成为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3.以人为本

对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管理工作,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与环境。以哲学作为基础,会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一定要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观念,对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所具有的主体地位不能产生动摇。高等学校进行的管理工作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起到更好的保障,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学生管理的情况下,学校的管理部门要让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选择,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做其感兴趣的事情,从而充分发挥出人生价值。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从而推动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在高等学校进行管理工作时,需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学生能够拥有一个相对比较宽松与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激发,真正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目的,从而提升高校教学效率。在比较轻松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被完全的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轻松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关系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对高等学校进行管理时,其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并且能够对大学生在创造力方面进行提升,做到真正的为学生所服务。

4.适当调整管理方法

因为高等学校中的学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使学生的主体中存在的独特性质得到体现,因此,在高等学校进行管理过程中,不能使用统一的方法进行管理,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管理,对不同学生运用不一样的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实将高等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好。同时,在进行管理时,不能急于求成,高等学校在管理学生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对学生具有足够的尊重,能够充分理解学生,对学生在自身才能的发挥方面进行引导,对学生中的差异保持尊重。

在高等学校进行管理时,会碰到比较难解决的管理问题,寻找合适的管理方法也是寻找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进行很多的实践,才能得到最终的真理。在以哲学为基础的条件下,高等学校进行管理工作时,要进行不断地创新改革,充分分析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运营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得到提升。

5.使学生能够参与

大多数的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皆是由学校中的教师以及与之有关的工作人员所担任,这也造成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极易对学生管理工作中产生的作用忽视。事实上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的管理,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非常充分发挥。首先,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身具有的问题,从而及时改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推动作用。其次,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产生促进作用,并且,高等学校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对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起着推动作用。最后,在进行学生的管理时,促进学生在辨别能力方面的提升,使学生在认识行为的对错方面更加深刻,并且要对具有错误行为的学生进行惩罚,对具有良好表现的学生提出表扬,这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对发展学生哲学方面的思维起着推动作用。

学生加入到高等学校的管理中,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起着积极作用,能够对创造能力进行提升。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维、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性,教师在管理思维上的欠缺,会让学生在很多方面提出很多的建议和意见,比如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以及能够提升管理效率方面等。高等学校在进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其管理与所服务的人是学生,因此,学生在管理工作方面是对其实际情况最为清楚了解的,学生在管理工作方面所提出的建议,能够使高等学校整体管理工作水平得以提升。因此,使学生加入到高等学校的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能够使高等学校进行管理时的思路得到扩宽,也可以对学生的责任感进行提升,使学生对于加入高等学校的管理中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这样不仅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与机会,使学生实践与创新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够在高等学校的管理方面,提出数量更多的相关管理方法,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

用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管理工作的指导,能够发挥出高校管理工作的优越性,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而言自由和轻松的氛围。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对学生的三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为管理工作提出更好的意见,让高校的管理工作得以提升,同时也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6 ]。在此条件下,高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以及探索力方面也要进行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对探索真理能力的提升,从而提升自身的价值。

四、结语

哲学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思想,在高等学校进行学生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以哲学作为基础,进行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要吸取哲学中的经验,以科学合理的三观对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体现实践作用,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

[1]徐瑞坤,徐宗华.哲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电子工程学院学报,2019,008(011):69-70.

[2]刘纯,霍群.试析哲学指导下的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J].现代交际,2019, 497(03):189-190.

[3]孙潇宇.试论哲学经典文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8, 000(013):64-65.

[4]武艳玲,王昭炀.浅析哲学实践观在高校的育人功能[J].教育现代化, 2017(07):194-195+198.

[5]姜林林,于泉蛟.论进一步增强医学生对人的社会属性的深刻认识——基于哲学的视域[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7,034(004):12-14.

[6]孙潇宇.试论哲学经典文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8, 000(013):64-65.

(责任编辑:姜秀靓)

作者:侯玮薇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阐述了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魏可嘉(1978- ),女,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陈京辉(1964- ),男,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校园管理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李超(1981-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质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河北保定071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是构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管理系统”,因此构建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对立面,与“和谐”对立的一面是“不和谐”。以往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管理和谐的一面,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管理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已日渐凸显。对这些矛盾和不和谐,我们不能回避,相反,正视这些矛盾和不和谐,恰恰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階梯。

1.学生与管理者的不和谐。一方面,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于是从决策到实施,都是管理者包办,很少听从学生的意见,从不考虑让学生参与。而当代大学生身心日趋成熟,他们渴望成才、渴望独立、渴望受人尊敬。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他们的维权意识在加强。因此,管理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很难管理,这无疑加深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学生与管理者的不和谐。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者更注重学校的声誉与自己的政绩。作为管理者,他们希望自身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认可和肯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只对上级负责,因此将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简单化,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少倾听学生的心声,这造成了管理者与学生认识上的分歧。

2.学生与管理制度的不和谐。制度是实现学生管理的重要保证,加强制度建设使高校学生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某些学生管理制度,在制定时却很少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规章制度脱离学生实际,甚至侵害了学生的利益。如某些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只规定了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学生的权利。另外,长期强调管理制度的作用,使管理者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养成了“管理者本位”的思想,在这种思想驱动下,由管理者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成为片面约束学生的“金科玉律”。

3.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的不和谐。高校除学生管理工作以外,还有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工作等,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为高校培养人才这一目标服务,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而轻视学生管理工作的现象,在实施其他管理工作时很少考虑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的不和谐。一方面,其他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往往只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听取学生管理部门的意见。另一方面,学生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缺少协调。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围绕学生展开,然而,学校的各个部门往往缺乏协调,并且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合力,因此,作用于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是多方面的,常常使学生管理部门不知所措。

二、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将学生管理工作的部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树立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法治校,是实现学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和途经,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妥善协调社会与学校、学校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依法治校具体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首先,要求学生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实施依法管理。其次,要求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必须把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一座公正、平等之桥,实现二者的和谐。以人为本是依法治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校是以人为本的保障,把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学校管理的正确方略和途经。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2.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这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构建和谐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其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适应高校学生特点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聪明好学,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充满青春活力,具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期,因此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下矛盾冲突:一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缺少责任感的矛盾;二是强烈的个性扩大与集体感不强的矛盾;三是强烈的参与愿望与适应能力偏低的矛盾;四是多元价值取向与辨别力差的矛盾;五是强烈的维权意识与义务感较低的矛盾。此外,他们还普遍存在着渴求独立、渴求成功与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学生管理体系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在理念、模式与方法上必须与之相适应。另外,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总则条款中增写了相关内容:“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为建立和谐学生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途径

1.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学生管理体系中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学认为,制度是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新时代的大学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需要,迫切要求用法律和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遵循高校学生管理的规律。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在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对高校学生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根本要求。一是在管理目标上“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的、鲜明的、多元化的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三是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四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强调学生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五是要体现学生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管理,以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成。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构成。组织體系由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各教学管理机构组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学生申诉部门等。组织体系的和谐要求各个机构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随着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要实施层级管理,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这是提高学生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制度体系由高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组成,包括学籍管理、学生奖励、学生违纪处分、学生校内申诉管理等。制度体系的和谐要求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时,要严格依据国家法律,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生的管理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各种管理制度既要保证学生的权利,又要体现学生的义务,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对待。和谐的学生管理体系是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

3.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实施必须坚持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树立管理育人的意识。首先,要转变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强化学生管理部门的教育服务功能,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本身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者要成为学生享受权利的服务者,而不单单成为学生尽义务的监督者。其次,在实施管理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管理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理性、有感情的。无论教育手段多么先进,也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思想沟通;无论传媒手段多么发达,也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正是这种情感作用,才使得管理产生融洽和理想的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师生感情交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党、团组织的关心和学校的温暖。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良好的管理氛围要求管理者对学生要真诚、尊重、理解、关怀和信任。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通过平等的讨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全员育人的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能力得到锻炼,才干得到发挥,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身心愉悦,拓展视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志伟,陈京辉.构建和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魏波.建设“和谐校园”从概念到行动[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3]陈德静.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新体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

[4]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5).

[5]刘绿丝.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需以人为本[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作者:魏可嘉 陈京辉 李 超

上一篇:黄灌区节水改造分析论文下一篇:广告创意新思维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