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探究

2022-09-10

人本理念, 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向。“人文主义”的理念, 最早在13~14世纪的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这个理念在当时的欧洲还掀起了一阵关于“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思想狂潮, 乃至为今后欧洲几百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奠定了一个“人文主义”的基调。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尊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权利等等方面。如果将其运用到管理过程中, 则强调在管理过程, 要注重被管理者的全面发展以及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一、人本理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运用的原则

管理的人本原理, 就是指任何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 都要以调动和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为宗旨, 并且在这一管理模式下, 可以使被管理者们实现全面的自我发展。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 人本理念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一) 激励与动力原则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求管理过程中, 先满足其基本需求以保证被管理者不会产生不满情绪,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 对于学生来说, 物质要求的满足可以是教室的多媒体配备、宿舍环境、食堂饭菜质量等一系列的基本的硬件设施的配备情况, 而精神要求的满足则是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老师的教学质量、学校的学术氛围是否能够满足他们等。对于教职工而言, 物质要求是薪水福利而精神追求则是学术上的创新与被肯定。

(二) 能级原则

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强调知人善任, 要求管理者可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把人的能量发挥在管理活动相适应的岗位上。高校在管理学生组织的过程中, 可以将不同的学生职务指标发放下去, 有学生自由竞选, 依照各自能力选拔出最合适的人选。在对教职工的管理过程中, 对于教师的职称的评选可以依据他们的授课质量、教学能力以及学术贡献等方面可以证明他们能力的标准来评定。这样既符合了管理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原则也照顾到了作为被管理者他们自身的感受, 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 制度与民主原则

高校在行政管理的工作中既要讲求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体现民主思想。注重在管理过程中采用商讨、评议的方式, 给学生、教师一个表达、阐述的平台, 以尊重、平等、民主的工作氛围促进学校内部的行政人文管理。

二、传统模式下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科层制下的理性主义与人本理念产生冲突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曾提出了“官僚制”的理论, 他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在他看来, 所谓的“官僚制”, 是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

目前, 我国的一般高校行政管理也是采用的这种传统的模式:合理分工——校—院 (系) 两级管理层次或是校—院—系三级管理层次;职责分明——明确划分每一种角色 (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后勤等) 的职责权限;体系严格——从校级到院系到学生, 实行自上而下的统一管理;制度明确——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以正式的文件来下达并记录在案, 具有一致性和明确性。这是科层建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优越之处。但同时, 这样的传统制度模式下, 也出现了压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是被管理的师生们成只会机械的例行公事, 各司其职, 这也是高校行政管理中理性主义与人本理念最大的冲突所在。

(二) 学生管理压抑个性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 高校要求学生遵守每一项行政指令, 但问题在于——注重形式往往大于注重内容, 本末倒置。如, 学生常常会收到一些学校下达的“通知”, 要求学生必须作为观众出席, 而院系为了完成指令, 会以扣除学分等一些强制手段使学生出席, 为的是在这些活动举行时形式上可以更加完美, 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另外, 在专业选择方面,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由于接触的学科范围并不广, 对于各专业不够了解, 甚至只是为了上大学而随意报考专业, 这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是极为不利, 然而目前高校在选修第二专业学位和转系、换专业等事宜限制过严且选择面过于狭窄。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地自由地在大学阶段学习与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 教师管理忽略感受

首先, 不同专业的教师收入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此问题不妥善解决, 会影响其教学积极性。此问题主要是由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各大高校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由学术效益带动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现象增加, 各大高校看中此“创收”方法并加强对学术的利用, 最终导致学校根据“创收”的程度来进行薪资等级的划分。这就导致挫败教师的正常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倾心于追逐社会市场经济的利益。

三、人本理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运用的方法

(一) 打造人本文化氛围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 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组织, 只要是在进行人事管理时, 要想很好的管理人员, 就一定要把被管理者们的需要作为第一考虑因素, 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同样的, 高校行政管理中人本理念的贯彻说到底, 也就是要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把人的需求置于首位。以人为本, 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注广大师生的需求, 了解教师们的职业理想、学术追求、人生目标, 了解学生的学科兴趣、课余娱乐、未来的人生规划等等, 以此为出发点去更贴切地进行人本管理。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 巧妙地将人本理念同科学的管理方法相结合, 在规范秩序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师生们的需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二) 树立以服务为先的管理意识

人本理念下的高校行政管理, 必须以学生和教师为中心的, 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管理工作的主体, 而管理者是服务于整个学校的工作。因此, 高校行政管理首先是服务, 其次才是管理。

1. 发挥教师的管理作用

教师可以说是高校的中坚力量, 而一所学校要想良好的运作下去、取得各种优秀的学术成果、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作用是重大的。在教学管理工作中, 可以将管理权力扩大, 分散下放至每一位教职工, 而不是完全的集中于学校的行政管理工作者。因为对于教学的计划、任务、进程这些最了解的当属教师, 如果管理的权利只集中于行政管理部门, 僵化的进行统一指挥, 一定程度会挫败教师的工作热情。若将教师的作用引入教学管理工作中, 使教学管理计划的制订或教学任务的安排由教师们在制度允许的框架中自由掌握, 就能使行政管理者的工作减轻, 同时还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参与感。

2. 以学生为中心

素质教育背景下最紧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人本理念下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可紧紧围绕这一点展开, 培养专业性与综合能力具备的复合型人才。要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内心需要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其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 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 不能只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死读书”, 而是在稳固的学习基础上开展各种丰富的学生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发展个性的空间。以学生为中心还可以从制度上进行安排, 使学生也成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 以保证学生权利的实现。比如, 目前各个高校都积极发展的各类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各种社团组织等等, 这就是一种最简便的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的制度安排。

摘要:高校如何更好更加有效地进行行政管理, 一直是各界人士非常关切的问题。近年来, 管理者们一直在探索怎样才能够突破传统模式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壁垒,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问题。而在这个突破创新的过程中, “人本理念”这一概念被广泛地提及,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 人本理念的渗透与运用在当下高校行政管理中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本文将运用一些行政管理学的理论, 并且以当下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切入点, 来分析到底如何将人本理念更好运用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之中。

关键词:人本理念,以人为本,高校行政管理,传统模式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6.

[2] 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7.

[3] 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M].第二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8.

[4] 刘立龙.人本管理理念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教育与职业杂志, 2014 (26) :29.

[5] 贾文婷.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困境解析[J].社会纵横期刊, 2012, 27 (1) :212-213.

[6] 闫华超.人本主义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时代内涵[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91-93.

[7] 陈德斌.人本主义与高校行政管理[J].世纪桥, 2009 (13) :77-78.

[8] 姜波.人本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的路径创新[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6) :110-115.

[9] 付皓轩, 魏凯.人本理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职业教育期刊, 2016 (35) :194.

[10] 刘瑶, 李洋.浅析高校行政管理管理性与服务性的统一[J].科教文化期刊, 2011 (36) :265.

上一篇:23例类风湿关节炎伴贫血临床分析下一篇:当代女性画家工笔人物画中的时尚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