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前,手机对于大众来说,不仅仅只是通信工具,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介,为大众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文章试图从手机媒体的概况入手,探讨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人际传播的界定、功能等,重点分析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文章还对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借以对未来这一新媒体的发展给出自己的观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篇1:

疫情背景下手机短信传播的可供性研究

[摘要]媒介可供性以技术的社会应用为主视角,分析短信技术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环节和情境下的可能性及其差异,这有利于从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分析手机短信传播模式的演变轨迹。本文基于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以重庆市部分手机短信用户为访谈对象,对手机短信传播的可供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手机短信传播的可供性在其生产可供性中,用户基于疫情期间收到的各政府机关部门的疫情通知和报告,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展开合理安排;在其社交可供性中,短信用户可通过短信和陌生人搭建起人缘网络;在其移动可供性中,定位技术使得短信用户能够快速查询到个人的行动轨迹,为疫情期间出行或复工证明提供良好依据和帮助。

[关键词]媒介可供性;5G技术;手机短信

一、研究背景

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微博、QQ等多种通讯交流平台兴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工具。多种通讯交流平台在实现基础功能之外,还可以传播音视频。这种具有全面媒体功能的通讯平台的蓬勃发展,给传统手机短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手机短信业务被大量取代和变更,手机短信面临用户流失的困境。而在众多通讯交流平台更新换代时,手机短信也开始突破传统功能,融合新技术,开启新模式,通过改造自身不足来应对新媒体发展。

手机短信从开始普及,到业务顶峰,到逐渐衰退,再到重新起航,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是通信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以及通讯从业人员的具体可操作性。而其媒介可供性正是以技术的社会应用为主视角,分析短信技术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环节和情境下的可能性及其差异,这有利于从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分析手机短信传播模式的演变轨迹。

作为新一线城市,重庆市的通信行业在近年来迅猛发展,建成开通5G基站达10010个,迈入与北上广深同等规模的5G第一方阵[1]。笔者通过对中国移动重庆分公司的手机短信技术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结合5G技术,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手机短信在重庆的应用及其可供性,试图展现手机短信发展背后的通信技术变化以及5G短信的传播潜力。

二、研究方法及内容

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阅读分析已有资料,搜集相关媒体报道、公开数据等二手材料,对这些所得经验材料构成的文本展开解读,以期对手机短信的发展潜力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

研究通过对疫情期间用户收到的手机短信进行分类并展开调查,尝试在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生产可供性三个维度对手机短信的传播现况做出总结。同时,通过对通信行业技术相关人员的访谈,文章分析5G技术在疫情期间给手机短信带来的变化、在短信变化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方式、这一系列技术给用户带来的可能性,由此做出手机短信在疫情期间的传播可供性研究。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媒介可供性

可供性(Affordances)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James J. Gibson提出[2],它意在表示环境和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吉布森强调,可供性是环境提供给行为主体的条件,环境对主体而言的意义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是行为主体基于对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条件的认知而激发出来的能动性。国内学者景义新和沈静在《新媒体可供性概念的引入与拓展》[3]中详细讲解了潘忠党教授提出的媒介可供性以及关于媒介可供性的应用的观点,其中包括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4]。媒介可供性便可以从这三个维度来研究技术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互相作用为对方提供的能动性。

可供性并不是人或技术独有的特征或属性,而是人与技术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关系。由于手机短信在传播中为用户提供的可能性并不单纯依附于手机短信自身,在此背后是通信行业人员对短信技术的操作。因此,文章的研究选择使用媒介可供性这一理论视角,拟站在技术层面,对手机短信所能提供的可能性进行浅析。

(二)手机短信技术

手机短信(SMS)是在各手机之间发送文字信息或使用其他终端向手机发送信息的一种方式。在既有研究中,程洁论证了短信作为新数字媒体的正负影响,分析了短信行业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并提出监管是完善价值链的重要措施[5]。牛国义认为即使在QQ、微信对短信业务冲击如此之强的现况下,短信依旧有其独特的优势:不需要流量、不需要加好友,这使得短信、QQ、微信成为人们的主要交流手段[6]。

在既有的短信相关研究中,多数文献集中于短信模式的发展变化研究,以及短信业务的更新换代分析,而手机短信和平台用户之间的互动研究较少。手机短信技术研发者从何种角度、何种意义对其进行开发,短信技术的开发给传播环境、传播模式及用户带来了什么影响,短信技术和可感知的结合拥有哪些传播潜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5G技术下手机短信的大背景,从5G短信背后的技术研究短信为用户提供的可能性。

四、 5G背景下的短信传播衍变

笔者在与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技术部门人员的访谈中,针对5G技术的基本运作原理及其发展去脉向访谈对象做出了相应的咨询,双方就此开展讨论。技术人员首先对5G技术做出以下解释:5G主要是基于核心网产生的一系列服务。核心网是基于服务的网络架构,它支持切片,可以实现灵活部署。

5G技术因为核心网的切片服务而具有超高速率、低消耗、低延时的特征。超高速率可以理解为移动宽带的性能较之以前变得更为强大,拥有超高速率的网络可以实现覆盖范围更广,并且能够保障5G用户在更多的场地领域内使用到高速网络。除此之外,超高速率还体现在数据传输速率方面,在多人集中使用流量的情景下,其依然可以保障用户对网络的高速使用。低消耗是指用户在使用5G技术相关功能的时候消耗的电量较之以前有所减少,手机等终端可以实现更省电的模式。5G的低延时是指在行为主体发送行为指令时,5G技术可以在短时间,甚至是即时进行传输,延迟将会缩短至毫秒的程度。这些特性让5G相关应用几乎实现了“萬物互联”,5G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各个方面,连接终端也将从手机、电脑、iPad等扩展为家用电器、日常起居用品,亦或是医疗器械、车联工业等领域。

5G技术运用于手机短信时便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原本只能传播文字、图片的短信实现了传播视频、音频或者发送定位等功能。短信用电话号码当作个人ID,在5G短信中,其还可组建群聊,实现群发功能。此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率先推出5G,并与行业客户、终端厂商进行合作。5G短信不光实现了人与人的日常信息交流,还因其具有丰富的传播形式,用户能直接在短信界面进行订购票、支付、查询等业务,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也可以跟客户进行及时的交流反馈,这营造出了良好的5G短信运营生态。

五、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5G短信可供性

重庆市建成开通5G基站达10010个,迈入与北上广深同等规模的5G第一方阵[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重庆市的疫情防控相关短信業务也迅速增长。因此,基于潘忠党教授对媒介可供性做出的分类,文章立足于疫情期间重庆市部分手机短信用户的访谈调查内容,对所访谈调查的用户手机短信传播状况进行可供性分类,并结合危机传播特征,分析手机短信在新冠疫情期间和5G技术的双重影响下,其所发生的改变以及表现出的传播潜力。

参与研究访谈的一共为36人,全部为重庆籍贯,访谈方式以面谈和电话访谈的形式为主,访谈对象年龄分布在20—58岁。绝大多数访谈对象使用手机短信时间超过10年,其对短信功能的发展变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够较为熟练地使用短信平台上的各种功能。短信平台技术为用户所提供的能动性以及用户和短信技术之间的沟通,在此访谈中会得到一定的阐释。

(一)短信实现场景化转向

疫情期间,各大电信运营商支持用户通过短信查询自己的活动轨迹,以用作复产复工的证明。2020年2月18日,为支持复产复工,帮助返回岗位复工的用户证明自己近期所到访的地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统一组织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全国手机用户免费提供个人到访地短信查询服务,用户可通过编写“CXMYD”发送至10001、10086或者10010,并按运营商相应短信提示,实现到访地查询[7]。该行踪查询服务是基于手机定位技术开发出来的短信功能。此前在手机短信技术相关的文献研究中,有学者曾提及关于手机短信涉及用户隐私的问题,就本次访谈内容来看,访谈对象确实存在对定位技术隐私安全的顾虑。受访谈人员表示,手机定位一方面可以为后台数据统筹提供便利,在疫情期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其使个人行动轨迹曝光的做法会让人感到不适,让人下意识产生抵触情绪。

(二)短信平台激活用户社交致意性能

疫情期间,新世相和中国日报新媒体共同筹办了“晚安短信计划”。这一活动是手机用户通过官方公布的网络链接进入活动平台,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码,在验证通过后,便可参与此项活动。该活动持续时间长达一个月,除了短信用户与官方短信平台的互动,用户与用户之间还可以通过短信平台进行晚安短信的交流。在晚安短信计划实行期间,官方平台同步在微博发起寻找陌生人的话题。在这里,短信平台调动了用户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情感表达,为参与用户提供了传情致意的能动性。

2020年2月20日,在“晚安短信计划”基础上,主办方又发起了“晚安短信湖北计划”。通过“晚安短信湖北计划”,在湖北的用户能够每晚接收到晚安短信,并且有机会和同样参与活动的其他省市地区的用户进行短信交流,通过短信平台搭起用户间的交流桥梁。在此次36人的受访对象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户参与过此项短信计划,其中有受访谈对象表示,能够通过发送短信的形式与湖北武汉同胞一起为抗击疫情打气,自己也能感受到温暖;更有受访谈对象提到,通过“晚安短信”,编辑好自己想说的祝福,传送到陌生人的手中,恍惚在跟自己的老朋友叙旧,在情感上忽然被拉近,而且现在的5G短信平台的表达方式也越发丰富,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三)短信平台灵活调度内容生产

根据对36个访谈对象的调查统计,访谈对象有14人订购了《人民日报》手机报,在疫情期间,《人民日报》手机报会每天在相同时间段向用户发送当天的“疫情关注”。“疫情关注”一栏首先会发布当日的疫情统计数据,包括新增确诊病例数量,确诊病例的来源地等。其次,《人民日报》手机报继续报告各省市地区累计治愈出院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数量等。最后,短信会在结尾处对世卫组织发布的全球累计病例最新统计数据做出详细报告。用户通过手机报形式的短信便可及时知晓当日全球疫情相关报告数据。疫情期间,信息内容最为明显的传播特征便是以官方或主流媒体为信息传播源,通过短信、微信、微博、电视新闻等信息渠道,把所需传播的内容传送至用户手中。笔者通过对短信技术人员的访谈得知,一般政府部门对外发送的短信由其相关负责人员编辑好文本,再由手机短信运营商协调各方资源,最终转发至相应的手机用户。同时,短信平台还可将网络新闻等内容通过编码设置成手机报形式,以应对短信用户的信息需求,用户则能够通过短信平台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

上文提及的“晚安短信”活动,在2018年,其参与人数为60万人,2019年,其参与人数增长。对比2018年的“晚安短信”计划和2019年的“晚安短信”计划可得知,2018年的“晚安短信”计划,用户只能单方面接收来自官方短信平台的短信,不能参与互动;2019年的“晚安短信”计划,增添了用户互动环节,参与活动的用户能够通过短信平台进行互动,高度调动了用户的能动性,赋予了用户较高的自由度,让用户能够参与内容生产,短信生产的可供性也就相对的更强[8],短信传播的潜能也由此得到印证。

六、结语

随着当下5G技术的发展逐渐成形,信息传送渠道和社交平台渐渐多元化,微信公众号、微博热搜、短视频平台等众多新兴传播方式大量涌现。在这种背景下,短信平台如何和用户产生有效互动,如何吸引用户,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手机短信平台的传播潜力,这些都是手机短信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文章结合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基于媒介可供性的理论视角,对手机短信技术和用户主观行为之间产生的联动及可能性进行研究探讨,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相较于4G技术,5G技术的运行机制使用户体验速率更高、核心处理传感器更强以及可以依据用户需求实现定制化切片式服务。5G技术在众多场景中的应用状况也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它和手机短信平台的相结合,使得短信平台的传播更加及时,传输容量也随之扩大,信息传播模式更加多样。因此,短信平台给用户提供的可能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

媒介可供性的三个维度对短信平台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短信平台的生产可供性下,用户通过对短信平台功能技术的使用感知,可关联这一特征的影响最为突出,用户通过短信接收疫情相关报告数据,以得知身边的疫情情况,并对自己的日程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短信平台的社交可供性中,其可传情这一特征的影响也很突出,短信用户可通过短信和陌生人搭建起人缘网络,并通过短信平台的不同功能和传播模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媒介技术在此给予了受众更多的人文功能。从短信平台的移动可供性研究来看,短信平台可定位的这一特征也尤为突出,特别是在此次疫情的大背景下,具备这一特征的短信平台给用户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服务功能。

基于上文对疫情期间短信平台的可供性讨论,文章分析了在危机传播中手机短信的传播功能。短信作为即时性传播渠道,比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更为直接,而5G技术的加持也使得短信拥有了多元的传播形式。但与此同时,手机短信给予用户极高的自由度,会很容易滋生不实言论。此外,其按照算法对不同用户推送不同的营销短信,这也造成垃圾短信的堆积,使用户在翻阅短信界面时很容易就被垃圾短信干扰,漏掉重要信息。手机短信的发展过程是一条光与影的道路,其发展应该要正确挖掘手机短信在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潜力,进一步优化短信技术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李舒.数字未来重庆今年将新建5G基站3万个[EB/OL].(2020-04-01)[2021-01-18].https://m.focus.cn/cq/zixun/92980aac09e48b57.html.

[2]Gibson.J.J.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M].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6.

[3]景义新,沈静.新媒体可供性概念的引入与拓展[J].当代传播,2019(01):92-95.

[4]潘忠党,刘于思.以何为“新”?“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潘忠党教授访谈录[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7(01):2-19.

[5]程洁.新数字媒介发展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4.

[6]牛國义.新媒体文化对传统通讯文化的冲击—以微信、QQ对短信的冲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01):242,250.

[7]信息通信管理局,工信微报.工业和信息化部提醒:短信可以为您提供“行程证明”[EB/OL].(2020-02-18)[2021-01-18].https://www.miit.gov.cn/ztzl/rdzt/xxgzbdgrdfyyqfkgz/tzgg/art/2020/art_64731d1cc4584b219f5737982676dd42.html.

[8]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07):37-44.

作者:陈蕾帆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篇2: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思考

摘要:目前,手机对于大众来说,不仅仅只是通信工具,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新型的媒介,为大众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文章试图从手机媒体的概况入手,探讨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人际传播的界定、功能等,重点分析手机短信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塑造作用。文章还对手机媒体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借以对未来这一新媒体的发展给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手机短信 人际传播

手机从最开始的一种通信工具成为今天传媒界的一颗明星,正慢慢发挥它对传统媒体的作用,并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认可。

手机所提供的短信业务已经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最便捷方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它,审视它究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从而获得对这一新兴媒体的更深刻的认识。本文的讨论重点是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思考,我们的论述首先从手机媒体的概况入手。

手机媒体概况

手机,是一种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在美国英语中叫做Cell Phone;在英国英语中则表述为Mobile Phone。手机目前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总量有望达到30亿。全球总人口为65亿左右,手机用户数量已接近其中的1/3。

2007年7月18日,CNNIC发布的《第20次中国因特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突破5亿。而在2006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才刚刚达到4.6亿户。手机市场的飞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衍生了大量的受众群体,给传媒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息。

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

手机短信的传播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的便捷化

之前我们谈到网络的优点时,就会提到它的速度与报纸、广播或电视比起来要快得多,无论当事人身在何处,只要他轻轻按下键盘上的“确定”,信息就可以实现全球的流通。但是如果说打开电脑、找到网址也需要时间的话,手机媒体几乎可以将我们的操作时间忽略不计,只要我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想定制某项业务,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按下“发送”,这种便捷性是任何媒体都不会具有的。

(二)用户的大众化

现在的手机用户可谓来自各个阶层和群体,有企业公司管理人员、大中院校学生,甚至普通工人和广大农民都将它作为沟通的必备工具。随着技术的成熟,手机的成本会越来越低,到时候任何人都可以消费得起,它将成为日常用品走进千家万户。那时候它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为用户提供从娱乐到咨询各种不同种类的服务。低成本和优质服务的结合将使手机的传播工具性质愈加明显。

(三)传播的互动性

手机短信传播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信息接收者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复收到的信息,尤其是选秀节目盛行之时,手机短信成了受众与媒体和选手互动的平台,这样,不仅受众真正参与到了平民化选秀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意见左右着活动的发展方向,真正体现了“使用与满足”模式中受众的能动性。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层面意义分析

日益成熟的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手机短信作为业内和业外人士共同关注的焦点,不仅给我们现存的传播方式带来了挑战,而且在人际传播方面发挥了空前的作用和功能。

(一)手机短信增进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率和相互间的感情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不张扬的传统,不习惯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说话时十分注重措辞的分寸和得体,爱面子,喜欢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实际上他们骨子里可能也有幽默和乐于交往的成分。让他们获得方便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成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传播媒介很大的功能就在于促进个体间的交往,实现个体间信息和情感的沟通,在受众越来越成为媒体发展关键的今天,关照受众特点、服务受众需求成了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手机短信似乎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新的方式。如果说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还要受到时间或者地点的限制的话,手机短信完全可以不用考虑这样的问题,用户可以不用开口表达,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沟通带给自己的快乐,任意将自己喜欢的信息转发给好友或同事,通过文字或图片来实现思想的溝通,而报纸、广播和电视要实现这种“共时体验”则要麻烦得多,并且成本要大得多。正是由于这样的低成本和快捷性,人们之间的交往也会随着消息的发送密切起来。

(二)手机短信促进了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

人际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在同一或同质的群体中进行的,因为拥有共同的文化体验和文化积淀,这样,成员交往起来自然顺利、流畅得多。文化认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在一定民族地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的共同个性、行为模式、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民族心理或我们通常所说的国民性。媒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我们的政治、经济贡献自己的力量。它要在倡导主流价值观、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属于同一国家的受众在选择内容、价值判断或兴趣爱好方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属于同一阶层或群体的受众一般都会定制类似的服务。

在很多情况下,手机短信也能够促进对国家或主流价值观的认同,2006年11月,非洲48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北京,北京市民支持政府决策,换乘公交车上下班,事后,北京市政府以短信的形式向广大市民表示了谢意,这不仅塑造了政府亲民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市民的民族自豪感,“一个洲访问一个国”是史无前例的,也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

(三)手机短信促进了个体间交流的反馈,使反馈的效果更明显

一方面,传播者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获得尽可能多的受众,他就必须要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别,改进传播策略,丰富传播内容、完善传播形式,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

另一方面,反馈也反映了受众本身对传播者信息的情感或认知判断,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背景等对特定信息做出自己的回应,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能动性和价值观。

手机短信的反馈有两个特点:

一是快速化。在个体与个体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无论传者发送的信息如何,对其做出简单的回应只需要“回复”即可,其快速的特点和便捷性无可比拟的,而这样的反馈对对方也是一个有利于再次传播的因素,它会提醒对方注意传播的时机或内容等。

二是范围广。当我们发现好的消息或者把自己的心情要和自己的朋友分享时,朋友也就成了潜在的传播者,如果他喜欢消息本身并且愿意把这样的快乐继续传播下去的话,这就会构成一个无限的传播链,接收信息的受众数量和规模从某中程度上来说就是我们的反馈信息,人数越多、规模越大,证明消息本身越受欢迎。

手机媒体发展的“瓶颈”分析

手机媒体的兴起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抢占手机媒体市场,开始发展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业务,我国也加快了手机市场标准化的进程。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的手机媒体要想长远发展,也要解除以下瓶颈:

(一)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泛滥

由于手机短信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隐匿性和自由度,这就加大了对传播的监管的难度,给虚假信息提供了一定的机会;另外,像互联网上的垃圾邮件一样,垃圾短信满天飞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形形色色的广告和淫秽信息,目前已经遭到了手机用户的集体抵制。

(二)社会控制的弱化

对于手机媒体而言,社会控制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手机传播信息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信息受传者数量的海量性,要想有效、及时的控制手机短信的传播内容是不现实的,在全国人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媒介传播实施一定的控制和引导更加重要和迫切。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M].新华出版社,1993.

[2]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化的解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刘惠芬.手机媒体的现状与前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朱峰.手机广播的现状及发展模式[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11).

[6]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张 娟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篇3:

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与缺陷

手机短信是一种新兴的以人际传播为主的传播媒介,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手机短信在英国沃达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后,短信便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个人通讯工具。2005年底,我国发送短信总量为3046.5亿条,平均每天有9亿条短信在用户的拇指间传送,而2000年短信发送量为十亿余条,六年间增长了300倍。(1)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短信聊天已经成为继谈话、书信、电话、E-mail、网上聊天之后的一种新的重要的人际传播手段。

一、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优势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个人媒体的飞速发展是因为它在人际传播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更好地满足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需求。

1.短信传播的特点

双向传播,反馈性、互动性强。手机是随身携带的,传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受时间、距离的限制,通讯技术的进步使短信的接收越来越快捷,这样就保证了传播的及时性,让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接近于面对面传播。除了一些有意不予回复的情况外,一般短信的回复率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短信传播可以更直接,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传播的高质高效。

渠道多,方法灵活。手机短信传播信息依靠的主要是文字信息,但除了文字,短信还可以传输声音、图片、图像、照片、数字、指示性符号等信息,从而构成丰富的文符交融成趣的视觉和意义景观。

保密性强。手机及手机号码是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短信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具有很强的私人性特点,追求封闭性。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们常常期待交流环境有较高的安全性,以保护个人的隐私,但限于种种因素,人们仍经常担心被偷听、偷看。手机携带方便,短信文字、图像等静态符号的传输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和影响,因此比面对面、电话、电脑等的传播更具私密性。

非制度化传播,感情色彩浓,随意性大。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一次调查显示:在短信使用中,节日问候占57.9%,日常联系占50.1%,沟通交流占37.3%,享受娱乐占22.2%。(2)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手机短信主要使用于人际之间的日常信息感情交流,维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随意性强。

除了这些和人际传播特点相契合的特征外,手机短信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优势。

例如,手机的记录功能让它比面对面和电话传播的保存性好;因为是无线移动,手机用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进行交流,无聊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收发短信消磨时间;短信一条0.1~0.2元无长短途之分的收费标准使其显得实惠,特别是在一些不太紧急的、需要时间做出答复的交流中更是经济、方便;充足的回复时间,为传播者谨慎而确切的编辑、修改提供了可能,减缓了面对面、电话传播中不稳定的情绪因素,使交往更为理性;手机短信超越空间传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受双方由于阶级层次、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紧张不安和焦虑,更有利于真实全面地自我表达。

2.手机短信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几千年的历史沿革造就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特征:内倾性、封闭性、和谐性、中和性。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特征仍在时时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和美国人的爽朗直率不同,中国人的性格多倾向于含蓄、拘谨、理智、不张扬。在人际交往中,不习惯于直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说话时十分注重措辞的分寸和得体,爱面子,喜欢委婉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性格中又有幽默、诙谐、乐观、开朗的一面,但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这些性格是通过一种相对“中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婉而多讽”,这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显示出中国人在自我表达时的节制、理性和深沉。

利用短信进行人际传播、人际交往是符合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合理选择。首先传播者在编写短信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选择恰当得体的言辞来表达自己,不用担心现场交流的意外导致仓促或不妥当的回答;其次,双方谁也看不见谁,在一些请求可能被拒绝的情况下,不论对于传者还是受传者,都可以保全“面子”和避免尴尬,也可以让彼此有一个回旋的余地。再者,手机短信为人们相互之间幽默诙谐的调侃提供了一种比面对面传播更适当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人际传播中,人往往用书信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当以情见长的书信日渐衰落的时候,手机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担负起书信传情达意的功能。人们说“短信情长”,细腻的文字、优美的图片,使人际间的感情交流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二、短信在人际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现代人际传播的一种必备工具和流行时尚。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它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的新型交流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既要肯定手机短信备受欢迎的合理性,也要充分认识它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显示出的矛盾性和负面性。

1.以文字为主的符号传播使传播效果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传统的人际传播主要靠面对面、书信或者电话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靠语言,还有非语言符号的参与。例如人们的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可以辅助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义。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的信息。电话里的声音也可以通过说话者的声调、音量、节奏等表达语言之外的信息,即使是书信,人们也能通过字迹、字体、笔画等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素养。所有这些非语言符号都有助于使语言表达更接近传播者的本意,使受传者更好地理解传播者的意思。而手机短信是依靠文字为主的传播,虽然现在手机短信可以传输图片照片图像铃声等,但这些符号的传输要受到手机功能及技术层面的限制,也就是说,手机短信还是以文字为其主要的传播载体的。

文字是一种纯粹的体外化媒介系统,是符号的符号,传达性和反馈性较差。没有了非语言符号的参与,传受双方受“选择性定律”的约束较大。选择性定律是就受众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存储而言的,它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层含义。这条定律的基本思想是说,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都势必要根据个人的需要和意愿而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曲解,以便使所接受的信息同自己固有的价值体系和既定的思维方式尽量地协调一致。(3)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一条短信的内容是“我很忙”,如果把这句话说出来,它可能是歉意的,可能是不耐烦的,可能是冷漠的推辞借口;把这句话用手写出来,看者可以从字迹的潦草、笔画的轻重与否来对书写者的意思做出不同的理解;面对面的话,可以直接看出来说话者是否在忙,或者从其说话的表情语气中判断出真假。可是不同的人看到这条短信,除了这三个字外,看不到其他文字符号以外的信息,看信息者会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猜测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是等会儿再说?还是不想再聊了?这种理解可能是和说话者的意思不尽相同的,容易造成误解,影响传播的有效性,传播内容部分传通或传而不通。传播是为了让彼此的意见和感受得到表达、让对方清楚,但手机短信由此造成的效果有时却事与愿违,造成了故意的理解偏差或无意的多重意义。

2.复制技术导致手机短信内容同质化和情感低浓度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工具的高度发展引起人的异化,急剧变化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让人们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忙碌的生活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对减少。人们渴望变化和刺激,也渴望情感上的交流,手机短信作为一种轻松、随意、快捷的沟通方式,既给人们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给人们带来许多乐趣和安慰。风趣幽默的、调侃的、富有哲理的、讽刺的……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内容使得手机短信成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速食文化。

可是当一个人不断收到相同内容的信息时,相信谁也不会再觉得有趣了。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更为普遍,很多人会收到来自不同人的同样的信息,有的甚至会一下子收到十几条一样的短信,在这种情况下,短信中所含的感情成分还有多大?手机使用者常常追求“个性”,却不知“个性”的复制不但抹杀了个人的个性,也使个人的感情在传送过程中降低了浓度,从而给人际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

3.传播情境的交叉重叠使现实中的面对面交往受到干扰

在一本杂志上曾有这样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饭桌旁,每个人都在低头收发短信,发出会心的微笑,家人之间却并不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景并不少见,在办公室里、教室里等一些公共场合,随处可见忙于“拇指传情”的人们。人们或者是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或者是边和眼前的人说话边用短信和不在眼前的人聊天。短信的短小轻便灵活使得它“无孔不入”,容易造成不同传播情境的交叉或重叠。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手机使人们实现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对于异地传播的人们来说,它延伸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但这种便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许多人越来越习惯于单纯的依靠某种媒介如声音、文字来与人交流,逃避现实中的面对面传播,逐渐形成人际传播中的“媒介依存症”。人们之间的联系看起来越来越多,但是却也越来越浮于表面化、形式化,内心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并不会得到缓解,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焦虑和孤独感。

4.身体的缺位降低了传播者的责任感,为谎言提供了方便

利用手机短信进行传播,由于传受双方是看不见彼此的,交流行为丧失了面对面的现场感。身体的缺位让有些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不像面对面传播那样负责任,因为有对方无从验证的心理,说谎、欺骗在一些人看来变得很正常。电影《手机》把手机的这一特点演绎得淋漓尽致,片中的男主人公把手机作为道具,把生活变成了自己随时可以进行表演的舞台。这些故事情节虽然有些极端和夸张,但在现实中确实经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手机短信作为手机的功能之一,不可避免地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而且,文字比声音更容易伪装,受传者一方接受的信息更有限,也就更方便于传播者根据需要编织各种谎言。

手机短信以文本的形式代替了身体的莅临,使传播情境单一化,割裂了传统的时空感,增加了传播内容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比较敏感的感情交流中,短信传播有时不但没有增加彼此的感情,反而会导致双方情感疏离,互相产生不信任感。由此可见,单纯的短信传播在人际情感交流方面是乏力的,还需要短信之外的其他交流方式的参与。它作为个人交流方式具有一定的有限性。

此外,手机短信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手机短信在人际传播中会演变成传播流言蜚语、进行诈骗传销、扩散不良信息等不良信息的工具。对手机短信的规范管理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已经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需要。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人际传播媒介,其本身是没有善恶对错之分的,关键是人们在生活中怎么使用它、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利用它来做什么事情。在功能上,它有自己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缺陷。但它不是人际传播的唯一途经,它和其他的传播媒介是互补的。我们需要对它有一个比较全面理智的认识,这样将有助于对其进行更好地利用,在使用时尽量发挥它的优点,避免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和危害。

注释:

(1)时统宇:《收集短信火爆的文化基因》,《青年记者》,2006第13期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手机用户使用网站短信息的类型和用途》,2003.09.05

(3)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研究生)

作者:郝晓云

上一篇:农民工伦理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自主学面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