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表达权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网络媒介一方面为公民表达方式的变化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从而成为公民在公共政策决策中行使表达权的强有力的工具和催化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 篇1:

哈尔滨市政府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典型形式与主要经验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多次强调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不少地方和城市政府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实践有较大进展。哈尔滨市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和职能履行过程中,吸纳公民意见的典型参与类型主要包括:人民建议征集制度、政府立法全过程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市长公开电话的参与平台等。推进公民参与的主要经验有:领导重视是促进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和架起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规范来保障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等。

关键词:政府管理;公民参与;典型途径;基本经验;哈尔滨市

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当前城市管理系统日益复杂化,市民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大城市都面临着由经济全球化以及诸多国内社会民生问题带来的巨大挑战。面对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公众和社会的力量共同治理城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在这种背景下,公民参与对于城市政府的管理过程就越来越重要。在中央政策的发展方向指导和现实发展的挑战之下,城市政府层次的管理过程中,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状况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哈尔滨市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公开参与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分析。

一、哈尔滨市政府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典型途径与平台

近些年,哈尔滨市政府在促进公民参与政府事务管理方面,实行了多种探索。在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和职能履行过程中,哈尔滨市政府逐步增加了公民参与的途径与范围。尤其是通过以人民建议征集、政府公开立法和市长公开电话为主要途径和平台的参与,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为民众参与提供了重要途径

哈尔滨市近年一直把人民建议征集工作作为吸纳民智、凝聚民心的重要渠道。哈市人民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主要负责常规性的建议征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代表市委、市政府在广大市民中征集并办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进行综合协调,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到有权处理的职能部门,并从组织、制度上给以保障,强化督办。

对于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重要作用的定位是:从百姓日常生活出发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积极办理百姓提出的建议来化解矛盾。建议征集主要是起到集中群众智慧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改善党和群众、政府和人民关系。通过征集意见和建议,在一些事情上让百姓监督。通过这些小事改善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也反映了执政为民的思想。正是在这种定位之下,征集建议和意见针对的是普通百姓,就是那些没有建言渠道的普通市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的建议,该处是不征集的,还有本行业的一些专家提出的建议也排除在外。建议征集就是为了给普通市民提供一条向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的渠道和途径。征集处的工作原则是:热情接待、细心倾听、耐心解释、及时回复,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看建议。

在征集建议和处理建议方面,还有相关配套的制度来保障对意见和建议的反馈。先后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人民建议征集和奖励办法》、《哈尔滨市人民建议成果转化工作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还有一系列程序保障。为保证人民建议落到实处,哈尔滨市制定了一套人民建议交办、转办、督办、回复等落实监督制度,把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对没有及时落实建议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直至一票否决。据统计,对直接上报市级领导的1600多件人民建议,领导批示率达100%。领导亲自批示、督办,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对人民建议的及时处理,有70%以上的人民建议得到了有效落实。对百姓建议的处理也是政府接受群众监督、提高执政能力的基础,有利于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早在2005年,哈尔滨市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在全市开展了“我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人民建议有奖征集活动,人民群众提出了555件建议,其中“加强城市节能环保”、“强化社区建设”、“扩大与俄罗斯合作”等92件建议被写入“十一五”规划。据了解,截至2007年底,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共受理人民建议5.2万余件。近两年,哈尔滨市通过拓展征集渠道、尝试人民建议成果转化新方法等,逐步建立起人民建议征集、办理和成果转化工作运行机制,人民建议办结率已达97.8%。

2008年,由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和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哈尔滨市首届“十佳人民建议成果”评选,从1996年以来哈尔滨市办理的几万件人民建议中筛选出20件已经落实且效果显著的建议成果,列为参评的候选建议成果,在市民投票阶段共有3180名市民参与投票,投票数量3万余票。经专家评委的最后审定,确定了哈尔滨市首届“十佳人民建议成果”,如表1所示。从建议成果转化的情况看,获得“十佳”建议的成果都十分具体地反映了百姓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加具体、真实地展现广大市民优秀建议成果对促进城市发展和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进一步地激发广大市民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热情。哈尔滨市通过建立一系列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制度与机制,参与人民建议活动的市民越来越多,建议的数量越来越多、群众提建议的渠道越来越多,建议成果得以转化的越来越多。

(二)政府在立法过程中分阶段公开征求市民意见和建议

哈尔滨市政府的立法工作,坚持“政府立法,百姓参与”,并通过制定《哈尔滨市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将公众参与政府立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实行立法前、立法中和立法后的全程参与。

在立法前,公开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优先解决群众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通过“政府立法,百姓做主”的方式,从2004年起,每年的第二季度初,经市政府同意,通过《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开向社会征集下一年度的政府立法项目。根据征集到的立法建议,区分轻、重、缓、急,形成下一年度政府立法计划征求意见稿,再次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根据反馈的建议对立法计划做进一步调整后,形成立法计划草案,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与政府立法计划说明一并在《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政府法制信息网公布。近五年哈市制定的政府市法计划,大部分立法项目是根据社会征集的立法建议制定的。例如,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挖掘城市道路问题,制定了《哈尔滨市挖掘城市道路管理办法》;根据群众意见,制定《哈尔滨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暂行规定》时,创新规定了对交通事故处理实行“打分定责”,真正做到“一把尺子量责任”,避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标准不一、随意性大的弊端。针对群众提出的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的立法建议,制定了《哈尔滨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办法》;针

对群众提出的保障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的建议,制定了《哈尔滨市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哈尔滨市西泉眼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针对群众提出的保障公众居住的建议,制定了《哈尔滨市城市房屋安全管理办法》;针对群众提出的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的建议,制定了《哈尔滨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暂行办法》、《哈尔滨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等。

在立法过程中,拓宽公民参与立法的渠道,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广泛征求意见,充分集中民智,使立法过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政府管理、参与法治实践并受到法治宣传教育的过程。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立法尽可能地通过报纸、互联网公布,广泛征求公众建议和意见。把征求意见工作做充分,使立法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摆脱“花架子”,使制定的法规规章具备良好的执行基础,真正达到立法的高质量、高水平。例如,在制定出台《哈尔滨市城市公园管理办法》时,哈尔滨市政府法制办把征询立法意见活动“搬”进了公园,认真听取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市民就如何建设城市公园、公园的维护和安全管理及公园管理部门应有的权责等问题提出合理化意见一百多条。通过深入群众征询立法意见活动,集中了民智,拓宽了立法思路,真正让立法符合民情民意,奠定了立法工作的群众基础。又如,在制定《哈尔滨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暂行办法》时,跑遍了全市农民工聚集的工地、工棚,与农民工座谈、与其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在研究制定《哈尔滨市物业管理规定》等立法项目时,通过召开广大业主代表座谈会、物业企业代表座谈会和到开发企业进行走访等形式,征求大家的意见,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同时,为了增强立法工作的公开与透明,建立政府立法者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机制,还及时向市民反馈征集立法意见和建议的结果或采纳情况。例如,2009年3月24日至4月3日期间,哈尔滨市政府法制办在网上公布了《哈尔滨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全文,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据统计,共收到意见或者建议13份,其中包括网上意见或者建议11份,书面来信2份,主要对《条例(征求意见稿)》提出了19条具体意见或者建议(重复意见不计)。其中,4条意见、建议被吸收采纳,3条被部分采纳,6条未予采纳,5条属《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已有规定或者实践中已经操作实施,1条采取其他方式处理。之后,该《条例(草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些情况都通过市政府法制信息网向社会各界反馈。

在立法后,让公民参与立法后评估,及时发现规章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规章实施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发现规章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立法机关及时修改,保证规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立法机关和实施机关必须建立健全立法项目实施情况评估制度”的要求,哈尔滨市探索建立和完善地方立法质量和绩效评估机制,制定了《哈尔滨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规定》,把立法评估权交给公众,每年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规规章在《哈尔滨日报》、哈尔滨市政府法制信息网全文公布,倾听群众的意见,根据管理相对人的建议对现行的政府规章进行清理、修改或者废止。例如,《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就根据群众的建议几次进行了修订。

(三)开通市长公开电话为公民参与政府管理提供重要平台

在哈尔滨市,市长公开电话已经成为联系市民与政府的重要桥梁,以及公民向政府提出意见建议和监督政府的重要平台。

为了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哈尔滨市政府2007年第17次常务会议决定,由哈尔滨市政府办公厅负责,对全市服务热线电话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统一高效、协调有力的市长公开电话系统。2008年12月,正式开通市长公开电话,电话号码为全国统一的地方政府公开电话号码——“12345”,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一个号码对外,统一窗口服务。通过市长公开电话,受理全市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咨询、诉求、意见、建议等。

哈尔滨市长公开电话开通后,受理快捷,督办及时。按照“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诚心为民,服务大局,积极为民排忧,切实为民解难,努力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逐步赢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和人民群众信任,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创建“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市长公开电话开通以来,受理了大量市民来电,化解了诸多民生难题,70名受理工作人员日均受理群众来电1600多件,接听率达到80%以上,回复率达到95%以上,办结率达到90%以上。市长公开电话以实际的工作成效,受到了市民的好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这种途径和平台对政府管理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市长公开电话已成为连接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重要纽带,也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谋。根据百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分别对相应职能部门提出督办措施,对其形成一种监督和约束,从而促进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二、哈尔滨市政府促进公民参与的主要经验与特点

(一)领导重视是促进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

公民参与从总体上与政府领导班子、主要官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有关,主要领导体察民情、为民着想,这与公民参与的进展有很大关系。哈尔滨市领导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也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广大市民对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对于当前全市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等,理所当然地有提出建议、发表意见的权利。在政府治理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的形势下,就应更加重视公民参与在政府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这是推动公民参与的重要前提条件。

领导的重视体现在为公民参与开辟拓宽渠道的实际行动上。市长公开电话的开通、人民建议征集处的设立、政府网站上网络论坛的开通,公民参与渠道和途径的开辟、参与平台的搭建,都与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民意的重视有很大关系。这些渠道和平台都是真实了解群众情绪、广泛吸纳群众意见的重要举措,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重大意义。网络媒体的新形式与传统的建言渠道相结合,广开言路,平等交流,形成优势互补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

领导重视还体现在作为城市管理者应有的推进民主政治的勇气。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显现出来。对此,百姓作为国家的主人,有权利发出各种议论、提出各种意见。关键是看城市管理者对百姓参与意见的态度,不能因害怕矛盾公开化而不让百姓说话,应该采取提供渠道、途径和工具去疏导,想方设法倾听

老百姓的心声、意见和诉求,而不是一味地“堵”。有了这种推进百姓民主的政治勇气,也才能够真正重视公民参与在政府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领导重视还体现在作为城市管理者要真心实意地听取并分析百姓心声,把百姓的参与摆在重要位置。不论通过哪种渠道和途径,政府管理者都能保证让市民百姓无所顾虑地发表意见和建议,从而倾听到直接的、真实的民意,拉近百姓与政府的距离,有效地提高执政效能。例如,通过对市长公开电话的耐心倾听和及时回复,通过对网络论坛上的意见和帖子的明确答复,都体现了城市管理者重视民意、倾听民意的诚意,是实实在在的执政为民思想的反映,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同时,在复杂的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政府管理者还必须树立民主行政的理念。要明确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现代社会的公民不再是完全被动服从政府命令,而是有参与、监督、评估政府管理状况等方面的基本权利。

从图1可以看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回应与需求的合理平衡的互动关系,是民主行政的基本要求,其中有效的公民参与是实现民主政府的重要途径。要保证政府能够及时地通过多种民主参与的渠道和途径来把握和回应民众的需求,更好地为百姓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二)不断拓宽参与的渠道和架起政府与市民沟通的桥梁和平台

哈尔滨市政府在推进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渠道和途径方面,近年来表现出了渠道越来越宽,形式越来越多的特点。

人民建议征集的渠道和窗口。在常规的对政府主要T作和事项的建议方面,设立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哈尔滨市率先成立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同时在全市11个县(市)、8个区、67个委办局成立专门机构或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建立了覆盖全市的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网络与干部队伍。同时,通过免收邮资、征集工作电子邮箱、专人接听电话记录、建议人直接送达、机关内部公文交换和网上信箱、无信息费的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为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广开渠道。群众既能通过这些渠道反映涉及自身利益的意见,也可对政府的重大决策或工作提出建议、进行监督,形成了自下而上、相互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人民建议和意见的征集渠道,另一方面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及时回应,不断加大建议成果的转化力度,使有益的人民建议真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改善市民生活的良策。总之,通过建议征集及时了解百姓的需求和疾苦,重大事项决策广泛倾听民声,利用百姓最关心的热点建议监督改进工作,体现了执政为民的理念,改善了政府与百姓的关系。

网络参与的途径和形式。在参与渠道上,政府还不断开发利用网络平台,多方面听取民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2004年,在哈尔滨市政府网站“中国哈尔滨”开设“百姓谈”栏目,这一栏目受到广大公众的欢迎和政府各部门的重视,成为网站公共服务的新窗口。除此之外,还在哈尔滨市网站上开通了议论风声哈尔滨、公众评议、监督信箱等栏目,向公民提出诉求、意见和建议敞开大门。

政府开门立法的重大突破。从2004年起,坚持“政府立法,百姓做主”,立法围绕让老百姓“了解、理解、支持、遵循”的思路实现政府公开透明民主立法。在立法前通过重要报纸和政府网络公开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优先解决群众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近五年来哈尔滨市制定的政府立法计划,大部分立法项目是根据社会征集的立法建议制定的。在立法过程中,为了增强政府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包括深入基层和群众的调查研究,举办各种论证会,通过电话、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征求公众建议和意见,真正促进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

听证会的形式和途径。在一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市政管理、城市建设和拆迁等问题上,政府还采取了听证会的形式和途径,吸纳利益相关的百姓代表来参加听证会。在调整污水处理价格方面、供热价格、天然气价格等方面,都实行了听证会的形式,听取不同群体代表的意见。还有,在城市拆迁和改造方面,也增加了听证会的形式,赢得群众对拆迁工作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市长公开电话的渠道和平台。为了更多、更好、更及时地为百姓分忧解难和解决实际困难,在整合各种热线电话资源的基础上,搭建了市长公开电话这一政府的平台。公开电话号码为“12345”,实行全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市长公开电话充分发挥系统网络反应迅速、信息量大、辐射面广的优势,直接了解百姓的诉求与意见,密切关注全市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发挥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参谋助手作用。这也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促进政府更好地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

(三)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规范来保障公民参与政府管理

在哈尔滨市,重大决策倾听民声已经成为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有效途径。哈尔滨市政府不断从制度规范入手为市民百姓的参与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构筑起多条通道。在许多市民参与的渠道、形式和途径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范,避免公民参与流于形式。

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和相关办法。哈尔滨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负责向全市人民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对于征集来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按照《哈尔滨市人民建议征集和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设立特等奖和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由市政府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同时,还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市人民建议成果转化工作实施细则》,切实促进对人民建议的反馈、采纳和向实际建设工作的转化。

市长公开电话的受理也是通过整章建制来规范对于百姓诉求和来电的答复工作。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做好市长公开电话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市民的诉求得到真正有效落实,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从实际出发,着重在制度建设上动脑筋、下功夫,相继出台了《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管理制度》、《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管理制度》和《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工作人员考核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对受理工作的每个环节提出高标准、严要求,从而保障了市长公开电话稳定、高效、畅通运行。

政府立法过程中吸纳公民参与的一系列程序和制度保障。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立法法》的规定,哈尔滨市对公众参与政府立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坚持“政府立法,百姓参与”,并通过制定《哈尔滨市政府规章制定程序规定》,把公众参与政府立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哈尔滨市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法制环境。同时,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要求,哈尔滨市政府探索建立和完善地方立法质量和绩效评估机制,制定了《哈尔滨市政府规章立法后评估规定》,把立法评估权交给公众。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公开立法制度规范,力求实现在立法和修法的过程中真正权衡好部门利益与百姓利益的关系、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履行好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能。

组织听证会方面的依据和规范。2005年3月,哈尔滨市重新修订了《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其中要求市政府各部门提请市政府讨论决定的重大决策建议,必须以基础性、战略性研究或发展规划为依据,经过专家或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的论证评估,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般应通过社会公示、听证会等形式听取意见和建议。根据《黑龙江省价格听证目录》,由哈尔滨市物价局主持听证的项目是:居民管道燃气价格;居民供热价格;居民住宅物业服务收费;辖区内主要景点(公园)门票;城市公共电、汽车票价,出租汽车运价;城市垃圾处理费等。在制定或调整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时,必须组织听证会。此外,出台并实施《哈尔滨市城市房屋拆迁维稳风险预测评估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实施拆迁前必须邀请群众代表参加拆迁维稳听证会,并在综合各方意见形成拆迁可行性研究报告后,方可启动拆迁,目的是切实维护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市民代表旁听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规范。为建设诚信政府,哈尔滨市政府2007年出台了一个特殊的文件,即《哈尔滨市诚信政府建设实施意见》。根据该文件,哈尔滨市实行市民代表旁听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对不能兑现的政府承诺,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并公开城市建设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等相关内容,公开交通行业各种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

通过上述诸多的制度规范,使得公民参与政府管理的民主权利有了重要保障,也使得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吸纳百姓意见和建议有了依据,从而保证公民参与的实际推进。

总体上评价,哈尔滨市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之下取得了不少进展,上述一些主要经验也是值得其他地方和城市政府借鉴的。当然,在推进公民参与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也是公民参与和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得到更好的解决,从而促进公民参与实效性的提升。

[责任编辑:王篆]

作者:孙彩红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 篇2:

公共政策决策中的网络媒介与公民表达权探析

摘要:表达权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网络媒介一方面为公民表达方式的变化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从而成为公民在公共政策决策中行使表达权的强有力的工具和催化剂。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是公民表达权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公民表达权实现的载体和手段,而实现表达权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活动的目的。网络媒介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传播不仅成为公民日常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且在满足公民对公共政策决策知情权以及表达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键词:公共政策;网络媒介;公民表达权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是“表达权”概念在中共党代会文件中的首次公开出现,而且党的十八大报告肯定了保障人民表达权的重要性,要求把公民表达权及公民的其它权利与权力的正确运行有机结合起来。这表明,执政党对网络媒介环境下的表达权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表达权是公民参与现代社会民主治理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自由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具体实践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它是构成公民信息自由权的一项核心内容,因此也被称为自由表达权。表达权实现的核心在于公民思想、意见、态度、价值观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范围内不受其它任何强制性力量限制的自由表达和传播。传播媒介既是表达权实现的重要载体和渠道,也是推动表达权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工具。究其原因,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变迁不断为公民表达提供可资利用的便利手段和渠道。无论是印刷媒介技术还是电子媒介技术的出现,都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在不断促使人类将对自由的追求转换为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媒介的出现及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及一方面为公民表达方式的变化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另一方面网络媒介舆论又激发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信心,从而成为公民在公共政策决策中行使表达权的强有力工具和催化剂。因此,本文重点探讨网络媒介环境下,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政策决策过程表达方式,以及如何在法律规定的框架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参与表达,同时避免国家及其他社会强制性力量对公民参与中的表达权进行非法、不合理的限制。

一、表达权形成的渊源及网络媒介技术下的表达特征

1.表达权形成的思想基础及历史溯源

表达权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权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在反对中世纪宗教神权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得到发展的一个基本人权概念。具体地讲,现代意义上的表达权源自于古希腊、古罗马自由辩论中形成的表达自由思想,并形成于近代出版印刷业较为发达和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祥地的英国。因此,表达自由思想“是一个有着深刻历史积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思想体系,其基本的原则和属性在长期以来的大量研究和讨论中已基本确定,尽管存在着很多的争议”。实际上,古希腊罗马盛行的自由辩论传统仅仅是公民自由表达思想的一个表面性现象,而当时古希腊实行的严格的言论审查制度则是促成自由表达思想萌芽的根本性制度因素。相对于中世纪产生于英国的书报审查制度更早之前,古希腊就已经用极端的敌对手段甚至死刑对付那些宣扬与城邦主流道德、宗教观点不符的异端分子。苏格拉底因为发表了与当时雅典人格格不入的观点,被宗教法庭宣布犯有渎神罪和腐化青年罪而被判处死刑,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因为表达思想和言论而被处死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但是,古雅典人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开展的公开辩论对现代民主治理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和有益启示。古希腊罗马的城邦民主对文艺复兴运动中欧洲表达自由思想的最终形成和不断丰富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以科学、文化和人权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想逐渐打破了宗教神学长期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桎梏,为以“言论自由”为核心的表达自由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性基础。其中,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自由以及理性思考的观念成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而现代印刷术的发明不仅标志着人类历史上媒介传播技术的重大突破,也意味着广泛的阅读和大规模的文字印刷打破了少数贵族和封建主在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中的垄断。大量书籍和报刊的刊印不仅带来了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也成为思想启蒙和反对专制的重要工具,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恐慌,如英国王室采取了严格的书报审查制度。在此背景下,以约翰·弥尔顿、约翰·洛克为代表的思想家发起了反对王室出版审查制度、争取以出版自由为代表的思想自由表达运动。在《论出版自由》中,弥尔顿指出:“因为我们想获得的自由,并不是要使我们共和国中怨怼从此绝迹,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指望获得这种自由;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开明地听取人民的怨诉,并作深入的考虑和迅速的改革,这样便达到了贤哲们所希求的人权自由的最大限度。”他继而呼吁:“让我用自由来认识、抒发己见,并根据良心做自由的讨论,这才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标志着自由主义理论思想开始形成,其本人也由此成为西方新闻自由运动和新闻自由思想发展史上的先驱和奠基人。如果说弥尔顿从反对书报审查制度角度论证了思想自由传播的重要性,那么洛克则从政治和法律的角度强调表达自由对个人的意义,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不受他人的束缚和强暴……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2.网络媒介技术下的表达特征

表达权是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信息采集和报道自由以及艺术表现和集会、结社等自由在内的公民合法享有的基本人权。表达权的核心和目的在于表达自由,即发表意见的自由,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社会中公民依法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其它一切权利的基础。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公民表达权的实现必须借助具体的手段和适当的方式,其中媒介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公民表达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成为促进公民表达形式多样化的主要工具和手段。特别是印刷技术的发明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成为人类思想传播、价值观念不断更新的助推器,它突破了之前少数统治阶级集团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垄断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钳制,对人类思想多元化的交流和社会整体进步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而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及互联网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不仅拓宽了公民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成为推动公民多样化表达形态和方式的重要载体和渠道。特别是网络媒介技术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不仅丰富了人们表达的内容,而且为人们思想、意见和观点的表达及传播搭建了方便、快捷的舞台,推动并影响了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与公共事务管理相关的公共政策决策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以网络媒介传播技术为途径的表达自由呈现出与传统媒介时代截然不同的特征:

一是表达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网络媒介对于公民表达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再一次颠覆了社会政治精英群体对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传播的控制和垄断,为一般社会公众和社群组织提供了思想表达和意见交流的大众化平台。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网络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公共决策中公民表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已经引发了政府及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涉及到与普通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政策决策方面,通过网络媒介进行调查和征询正在逐步成为决策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关键步骤。不仅如此,网络媒介传播编织的虚拟社区空间和参与网络媒介传播活动行为主体的匿名性不仅使得舆论主体不容易被辨识,而且客观上减轻了公民因为公开表达意见而导致被惩罚的担忧和心理压力,从而使舆论主体通过网络传播活动进行意见表达更加主观随意,呈现出较强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二是意见表达的瞬时性和发散性。网络媒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的海量性传播,这种海量性信息的存在一方面满足了公民知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使得大量信息存在具有瞬时性,因为网络媒介参与主体对事件的关注点处于不断的变化中,而网络媒介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也导致了大量网络舆论瞬时呈现扩散性的发酵状态。这种瞬时扩散性特征一方面与网络事件被炒作的程度和重要性及猎奇性密不可分,同时也与众多网民网络围观心理密切相关。这种情况表明,由网络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意见领袖发挥的舆论支撑作用不仅很容易被其它更具有轰动效应的网络事件所耗散,而且也很容易受到其他舆论意见主导者从事件不同角度发展得出的相反意见攻击而溃败。

三是意见表达的迅速聚焦性和时效性。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区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前者能够凭借强大的技术支撑优势,在极为短暂的时间使被曝光事件成为具有热点新闻价值的焦点事件,从而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点燃舆论和意见表达的烈焰。这种对相关事件的聚焦有可能是因为网民大规模随意跟帖所形成,也可能是事件本身确实具备了足以成为被关注的热点所致。但是,网络舆论有关某一事件的聚焦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很少像平面媒体那样能够对于同一个事件进行长时间大幅度的跟踪调查。这不仅因为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多样性能在短时间内转移一些网民的注意力,更是因为网民对网络事件普遍呈现出喜新厌旧的鲜明特征。

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中的表达权及其特征

对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是现代政治学的重要内容,“在有关政治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中,参与都是一个核心的概念”。麦克弗森指出,公民只有不断直接地参与社会和国家的管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才能充分实现。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治理中体现公民对公共领域事务关注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或试图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行为和活动,又可以称为公共参与或公众参与。总体上讲,公民参与不仅是公民政治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公民充分自由获取公共政策决策信息、自由表达政治意见、自觉合法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过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是公民表达权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或者说是公民表达权的载体和手段,而实现表达权则是公民参与的目的。在公民参与的诸多领域中,公共政策决策参与是集中体现公民表达权的重要领域,它是指公民或社群组织通过适当方式合法地参加公共政策决策过程并施加影响的行为或表达公共领域建构的思想、意见、态度和观点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本身就是为实现表达自由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政府组织或公共当局的一系列有目的性的行动,反映出作为个体的公民私域利益或非公共当局组织的集体利益与公共领域所承载全局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实现表达权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根本目的。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表达权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表达权主体的排他性。对公共政策决策的参与是普通公民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影响政治体系构成或政府运行过程的行动,因此参与公共政策决策中实现表达权的主体具有明确排他性。那些专门从事政治活动的职业人士如政治家、政客、政府官员、政治骨干、政治候选人及职业院外活动分子及政府组织或对公共资源拥有权威分配的那些机构和组织所采取的政治活动,不属于公共政策决策中行使表达权的主体范围。对此,亨廷顿和纳尔逊在《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中指出:政治参与就是“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这就明确地排除了职业政治人士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可能,尽管亨廷顿是从政治参与而非公共政策决策的角度谈论参与主体。但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是,对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参与是政治参与的最集中和具体体现。由于对公共政策决策的参与主要是“平民或多或少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或)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因此,那些专门从事政治活动的职业人士及政府组织或那些对公共资源拥有威权性分配的机构行动就成为公共政策决策中表达权主体所要影响或改变的目的对象。就此而言,这些人及机构均应该排除在公共决策中行使表达权的范围之内。

第二,表达方式的受限性和可变通性。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受到法律的诸多限制,而且这些限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表现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公共决策参与中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制度环境里受到限制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同。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由于执政主体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对公共决策表达的限制也会有差异。在一个时期内被法律禁止的表达方式,在另外一个时期有可能成为合法的表达。特别是在政权发生革命性突变时,这一特征表现尤其明显。表达方式的可变通性主要指公共政策决策参与者根据形势变化而对表达策略及表达手段进行的调整,如区域发展中因为群众对所在地方政府的征迁政策不满,但是按照正常程序又不能改变地方政策的决策,于是就采取诸如越级上访或其它过激的行为。虽然这些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法规许可范围,但由于表达主体诉求具有一定合理性以及未对公共安全造成重大而明显的损失,所以一般都不会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这种表达方式的变通转换所承受的法律风险仍然是很大的。

第三,表达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公共政策决策参与过程中表达权行使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表达内容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这种目的性和指向性就是普通社会行为主体以自身利益诉求为导向对公共决策主体试图施加政治和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决策过程,使决策目标在最大程度上与表达者利益诉求目的相吻合或重合。但是,由于参与公共决策过程的普通社会行动者通常是从个体或局部利益出发进行诉求表达,而决策内容主要从全局利益来考虑,所以表达者的诉求一般很难得到满足。此外,公共政策决策参与中诉求表达主体大多是基于短期而非中长期利益考量进行表达方式的选择。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关键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既有的发展基础差异造成不同阶层和群体在公共决策参与中表达诉求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的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对立和冲突。即使在西方由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参与公共政策决策中表达主体利益诉求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差异更是五花八门。

三、网络媒介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及其表达权的影响

毋庸置疑,网络媒介传播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重要手段和表达方式。海量性信息存储和传播不仅成为公民日常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且在满足公众对公共政策决策知情权以及表达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调查性新闻报道方面更是弥补了传统媒体调查性报道中所需时间长、人力不足的缺陷,成为培育公民意识和推动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引擎。斯尔威·维斯波特在谈到新闻调查对民主的重要性时说,“调查性新闻对民主的贡献还在于它培育了信息灵通的民众。信息是给予警觉公众权力的主要资源,公众最终通过投票和参与使政府切实负起责任来。随着以新闻媒体为中心的政治在当代民主国家中地位的上升,新闻媒体已经使其它社会团体黯然失色,成为影响公民生活的问题和进程的主要信息来源”。不仅如此,网络媒介在公民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政治知识进行简单的传播,而且在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自我认知和把关中扮演了其它传统媒体所无可企及的“守门人”角色——即网民凭借自身已有的常识性知识积累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那些涉及公共事务领域的信息究竟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这些信息有无传播的价值。这也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拥有公共资源威权分配的精英团体或机构在一些事关公众最需要的信息方面的垄断。对这些领域的关注成为网络媒介时代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热情高涨的重要诱因。

网络媒介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及其表达权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媒介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传播方式的便捷性既满足了公民对公共政策决策参与知情权的需要,也给公民参与中的认知判断带来了混乱和困惑。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基本前提就是对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领域的充分知情与了解,而网络媒介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大众化以及海量性不仅拓展了公民了解公共决策涉及对象的范围和视野,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公民对公共事务观察的角度和方法,形成了信息化时代新型的“网络民主”。同时,网络媒介传播的虚拟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一方面为不同阶层、群体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提供了方便顺畅的表达渠道和手段,另一方面,网络上有关政府行政过程、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知识的传播对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庞杂、混乱、无序,也导致大量真伪难辨、鱼目混杂的信息对公众的辨识带来了困难。此时,一些所谓专家或舆论领袖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就成为影响其他公民判断和认知的重要依据和标杆,而且这些专家或舆论领袖不仅能够主导网络舆论,有时还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运动。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专家或舆论领袖的意见在某种情况下不仅是错误的,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如2014年2月东莞“扫黄”活动时一些网络人士和网民的表现,就反映了个别公众人物为了哗众取宠而做出的“逢公权力或权威必反”的变态心理。

第二,网络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不仅能够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而且对塑造公民健康的政治人格发挥重要作用。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民主治理和公共政策决策以及实现表达权的重要前提,其核心在于通过法制、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以及公平和正义的观念。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是塑造公民现代政治人格的重要社会环境。所谓政治人格是社会行动者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参与中形成的政治理想、政治品德和政治规范的总和,是这些要素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内化人社会成员个体人格系统中形成的相互影响、制约的有机复合体。拉斯韦尔干脆把政治人格说成是将私人动机移植到公共事务上的结果。拉斯韦尔对政治人格的界定只是建立在对职业性政治人物的分析基础上。但是,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则是普通公民的政治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政治国家中显示出来的“抽象人格”是最高的政治人格,是整个国家的政治基础。通过网络媒介,公民被塑造成具有理性、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的现代政治人格。一方面,网络媒介为公民提供了学习政治文化的渠道和平台;另一方面,网络媒介对政治文化进行教化和传播,通过传播公共事务信息和政治意识形态,使公众接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思维模式和政治行为。公民对政治文化的学习和政治文化通过网络媒介在公民之间得以传播的过程就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公民个体政治人格向着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中,对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参与是政治社会化最有效的具体方式和手段。

第三,网络媒介技术造成了新的数字鸿沟并由此导致了公民之间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不平衡和表达权实现的不公正。虽然网络媒介使用门槛低,不需要太多的经济力量和较高技术要求作为支撑。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特别差、没有受过教育或者由于所在区域自然条件恶劣而不能铺设网络所需基本的光缆设备以致不能联通网络的地区而言,使用网络媒介的可能性非常小。除此之外,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也是造成网络媒介使用差距的重要因素。网络媒介使用的差异决定人们的网络媒介传播能力和使用网络媒介时间及使用方式的不同,也直接导致了及时获取和利用社会政治信息及公共事务信息能力的不平等。一些具备使用网络媒介条件的社会行为主体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媒介信息,及时、主动参与政治及公共领域的事务,及时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更好行使自己的表达权;而那些因为主观或客观条件限制不能正常使用或不会使用网络媒介的人由于获取信息渠道不畅,不能将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利用新媒体进行表达或者表达不充分,势必会导致他们采取体制外的手段进行参与,这就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如近几年来发生在农村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是因为公共决策中农民利益受损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并解决而采取激烈方式对抗地方政府。

第四,不同阶层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差异造成了对网络媒介信息解读和使用存在差别。这也造成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参与目的和表达的不同甚至对立,不仅诱发新的社会矛盾,而且还会导致社会阶层撕裂。随着我国社会进入关键转型期,改革和发展进入深水区,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愈加激烈,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这种情况表明公共政策决策满足所有社会阶层和公民的利益诉求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同的人在决策参与中对同一个事件从不同角度分析考量就会得出不同甚至对立的思想、观点和意见,从而导致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方式或手段产生重大的差异,有时会形成激烈的对抗。而网络媒介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不仅使得信息传播主体不容易被辨识,而且客观上减轻了担忧因为进行公开表达而有可能导致被惩罚的心理压力,降低了公民逾越社会道德规范参与公共事务所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及违法犯罪的门槛。在客观上促成了一些公民将网络作为非理性发泄或散布谣言、中伤蛊惑的场域,出于私利原因借助对公共决策个案的不满对现行政治制度进行诋毁、攻击甚至煽动其他社会公众采取过激行为扰乱社会治安。

第五,网络媒介为不同阶层社会精英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决策的表达提供了分流的渠道和途径。社会分层是现代社会具有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分层相应的是各阶层都有代表其阶层群体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的精英分子,可以称为“阶层精英”。阶层精英的行为和思想代表其所在阶层进行利益表达诉求,如果其他社会阶层长期忽视这些阶层精英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势必会引发他们的心理挫折感,从而选择激烈方式引发社会的关注。而网络媒介为不同的阶层精英群体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一方面,网络媒介能在较大范围内及时传播阶层精英的利益诉求和表达倾向,从而引发其他社会阶层的关注并取得这些阶层的帮助以实现其愿望的满足;另一方面,阶层精英也会对其它网络媒介信息进行选择并换位思考,从而增加自身按规则采取行动的自觉性,避免因为贸然采取行动造成对其他阶层利益的损害。不同阶层精英群体通过网络媒介交流相互融合,减少了因为沟通缺失引发的分歧和对立,有助于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总之,网络媒介环境下公民政治参与及表达权实现与传统媒介环境下相比更加方便快捷。社会行为主体通过网络媒介不仅能够获得更多更充分的知情权,而且表达权的实现方式和内容也比以往更自由、更多元。特别是网络媒介在参与目标、手段等方面都为社会行为主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同时,网络媒介对公民的政治素养也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培育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政治文化方面发挥了传统媒介和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作用。但是,网络媒介的虚拟性、开放性和行为主体的匿名性也导致了社会行为主体进行政治参与动机、目的和形式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给政府的有效应对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性的力量对公民的网络表达进行干涉和管制,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控制目标,而且还会诱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用法律规定严格限制公民表达权的同时也必须利用法治力量规范公民利用网络媒介参与公共事务领域的决策,形成公民表达与遵纪守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美]Orlando Patterson.Freedom in the Making of Western Culture(Vol.1)[J].New York.BasieBooks,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chers,Inc.1991.

[2]吴小坤.自由的轨迹——近代英国表达自由思想的形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M].吴之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4][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7]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关]诺曼·H·尼,西德尼-伏巴.政治参与[A].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Silvio Waisbord.为什么民主需要调查性报道[M].ht-tp:∥chinese.usembassy-china.org.cn/j1020301why.ht-ml

(责任编辑 郑良勤)

作者:周宇豪

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管理论文 篇3:

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摘要】对高职学生的现状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云计算技术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即构建一个基于教育云平台的交互系统,实现师生间交流互动。

【关键词】教育云平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交互系统

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学生素质不高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实行了扩招。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源质量不高的问题,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国情的原因,大部分家长内心都难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到高职院校去学习,这就使得在高考中分数没有达到本科线的学生相当部分选择回高中补习而不愿意到高职学习,这就加剧了高职生源质量的下滑。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多样,有普通高考入学的,也有单招的、中职升上来的,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了高职生源质量不高的现状。这些特殊性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对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多样化个性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我行我素,常常对家长和教师的管教置之不理。同时,由于心理素质较差、自控能力弱、容易受外界影响,他们的个性表现得更加强烈。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都不太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是简单地命令与服从。对个性鲜明的高职生来说,简单的命令与服从更容易造成他们的反感,从而使工作很难推进。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难度

高职生也属于社会的一个群体,他们更加活跃、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丰富、快捷以及开放等特点,使得学生通过台式机、手机或者移动的平板电脑,就能很方便地连接到互联网上,从而轻松获知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可以说,计算机网络已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习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高职生们更愿意通过QQ、微博、微信以及E-mail等新兴媒体的方式进行沟通。而且,通过新兴媒体进行沟通更加隐蔽,如果管理不到位,更容易出现问题。

此外,在计算机网络构成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突出、个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很多高职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难以自拔,这使得他们缺乏与人沟通,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就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容易出现精神上的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虽然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网络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也是一个很好的师生沟通、交流的平台。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如果能有效利用这个平台,那更容易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这对进一步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二、教育云平台概述

(一)教育云平台的基本定义

教育云是首个把云计算技术运用到教育领域的专业教育平台。云计算辅助教育是一门计算机和教育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它主要利用自身提供的、强大的计算能力来辅助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探索与主流学习理论融合的应用规律,为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资源共享以及各种教学的设计与管理等。整个素质教育云平台架构主要实现以云计算为架构、集中托管提供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摒弃信息孤岛,以学校教育社区为现有的教育网、校园网升级,为无网站的学校提供新一代教育网、校园网、班级网。教育云平台实现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跨平台使用并且手机短信支持联通、电信、移动全网覆盖。教育云平台主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云平台,平台中所有系统平台实现一码通及一卡通统管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云平台根据用户类型不同所提供的内容有所不同,主要实现个性化服务。

(二)教育云平台的基本功能

教育云平台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功能,比如基于云的协作互动平台、在线论坛、在线文档、Wiki、Blog等。学生在辅导员老师的引导下,在教育云平台的环境下,可自主协作创建班级资源、班级动态、班级公告、班级相册、班级作文以及班级竟赛等栏目,利用这些栏目开展相关的活动,能有效拉近班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同时,这些栏目也给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建设提供了渠道,从而使家长参与班级的建设和管理成为可能。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提供管理、教学、沟通一体化的服务平台。

教育博客便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相互沟通,共同进步;还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博客或微博里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孩子的父母可以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且培养学生具有思想,善于并勇于表现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事务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特别是高职学生管理,更具有重复、实践和复杂等特点。为了能更好地开展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建立更多、更好的管理平台,才能对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教育云平台的出现,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契机。

三、基于教育云平台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教育、育人”,不断提升每一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他们符合社会需求,成为生产一线的蓝领技术人才。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围绕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来展开。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为了把这一原则落到实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适应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只有互动起来,才能使班级各方面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开展。而通过教育云平台的互动系统,可以充分实现各个不同地理位置的校区之间信息的互通、全院各个班级之间的互通以及全院学生间的互通等多种交互功能。因此,该教育云平台的搭建可以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共融的班级交流互动平台。

具体来说,教育云可以为学校提供服务器支持,也可以帮助学校建设独立的校园社区,同时让每个班级都拥有自己的班级互动社区。在每个班级的社区中,每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或者自己的个人感悟和思考发到社区的论坛中。社区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可以对所有的帖子进行回帖,这样就提高了班级成员的互动性。当代大学生渴望理解和尊重,特别是个性强烈的高职生,通过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发帖与回帖,班级社区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在网络的互动平台中平等的交流。这种方式能进一步提升班级同学之间的感情,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校园社区这个平台可以成为各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实现师生间的零距离交流和班级事务的全方位展示,并充分记录学生在校园的成长点滴,同时也可以加强班级间随时随地的交流,让学生一起随时分享成长点滴。班级互动社区满足了教育信息化要求“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需求,同时教育云平台为学校搭建的“学校互动社区”是一个实现班班之间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校互动社区,学校可以新增校园动态内容、方便学校展示优秀教职员工的个体情况及班级活动情况,有利于学校开展校园思想品德建设,展示校园风采。同时,学校师生及家长的优秀博文也能通过该平台展示。

为了方便所有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访问,还可以利用“教育云终端”的无线接入接口,搭建一个无线校园网络。通过该平台,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查询到自己的相关信息,比如所学的每门课的成绩、个人的档案、个人的综合素质考评成绩、学生月度评测成绩等。通过教育云平台,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轻松地创建和管理每个学生的虚拟学习档案,进一步提升工作的效率。

通过教育云平台,不仅能很好地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还能进一步加强院内各系部的合作,从而在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上互相学习和借鉴。在校园网接入教育云平台后,以学院教务处为主导,调动院内各部门,共同合作建立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统一管理。搭建好的教学资源库支持校内跨班教学、同步广播、课程录像点播及实时课程录制等功能。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此,高职学生管理者应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又可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从班级到学校到区域,充分利用教育云平台提供全校全班级范围的交流,同时提供共享平台和开放的观点,让师生友好互动,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曹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1)

[2]戴海群,陶薇.做好高职高专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

[3]陈志彬.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工作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4]王建林,梁军刚,祝凤清.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山东高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董素玲.专业思想教育是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J].高等建筑教育,2003(2)

[6]罗峥.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7]蔡玉云.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谈[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1)

[8]艾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职教论坛,2013(2)

[9]石芳娟.智能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C0187)

(责编王一)

作者:王静

上一篇: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探析论文下一篇:退耕还林法律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