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国内手机媒体发展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普及,逐渐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虚拟化和个性化等传播特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形势下国内手机媒体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形势下国内手机媒体发展论文 篇1:

手机媒体对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手机媒体显然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手机媒体在学生群体之间的普及,手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都产生了极为深重的影响。然而由于学生在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下频繁使用手机媒体,使得手机媒体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基于手机媒体对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且给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在手机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它以其便携性、直观性、交互性、个性化集中传播、多媒体集成等特点在当代初中学生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手机媒体被敏感地称为“体温媒体”。手机媒体为学校在新形势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的机遇。然而,由于国家和学校在手机媒体的管理、建设和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手机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击和挑战。从手机媒体的角度提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促进学生德、智、形、美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一、手机媒体对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建立在个体知识增长阅历丰富经验积累上建立起来的。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显然在逐步提升,针对于现实社会的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甄别。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身心思想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分别是非,明辨善恶,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趣,一些错误的强势的网络文化的价值观通过手机进行全球性的渗透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手机媒体浏览到这些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将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学生便喪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降低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严重者将会在这些低级趣味的文化中产生信仰危机,走上错误的道路。浩如烟海的信息通过手机媒体传递到学生的手里,没有任何的过滤和筛选,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色情信息以及为了金钱名利毫无下限的低速文化正在一步步腐蚀青少年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导致学生丧失理想信念,进而道德沦丧,人性扭曲[1]。

二、解决策略

1.顺应时代潮流,科学正确运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身为一名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教师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提升运用手机媒体的能力和意识,比如,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社交软件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软件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想交流,让学生打破空间的限制,与教师畅通无阻的沟通,在这种虚拟的交流环境当中,学生不再畏惧高高在上的老师形象,极大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可以不必拘束,将心中所想畅所欲言,尽情释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教师可以创建班级交流群,实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群内积极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通过微信群对国内外的大事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判断事情的是非对错,从而了解事情的真相。同时可以在微信群内上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优质的学习资源,励志语录。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还能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可以在转载一些优质的视频和学习资源到微信群供学生下载学习,通过网络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当中,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加强思想教育政治网络平台建设

学校可以以校园网为平台,学生个人参与校园媒体,如BBS校园网、微信校园公共平台QQ群、网络一级等媒体的实践过程,将增强对媒体性质、制作和操作流程的感性认识,掌握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提高批判意识和运用媒体的能力,最终通过媒体实现自我培养和自我治理的目标,使手机媒体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和平台。教育环境不仅限于学校,在当今社会,网络环境也应该得到优化。网络环境还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学校能够利用网络的力量,为信息传播和全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的氛围。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微博和聊天室,符合社会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同时,它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实践。如今,许多中小学都把这个网络作为一个新的阵地,将微博、聊天室、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扩大师生之间的交流范围。这一载体以信息的自由交流和广泛参与为基本原则,在校园内为微博和webchat开辟了一个官方平台,让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我们需要创建一个灵活多样的微博和微信,及时更新、共享和维护各种信息,以吸引更多的师生,吸引对校园官方平台的关注,开展更多的互动行动。一方面,他们通过官方平台传递校园动态,深入了解社会和当前政治焦点和社会现象,利用网络吸引学生关注当前政策,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传播正面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与此同时作为官方层面应该针对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予以了解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与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多元化形态各异的网络教育资源,确保教学资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传递有价值的观点和信息,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健康成长[2]。

三、结束语

伴随着手机媒体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该先入为主,从源头上肃清一切的不良信息的传播,教师应该加强对手机媒体运用能力和思想意识,帮助学生有效甄别信息,引导学生善于筛选信息来源,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王芳. 利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2019(6):245.

[2] 贾飞霞. 手机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 公关世界,2021(11):54-55.

作者:吴书令

新形势下国内手机媒体发展论文 篇2:

新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的影响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普及,逐渐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虚拟化和个性化等传播特点。新媒体的涌现,为新形势下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模式、丰富党的群众工作内容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党的群众工作的传统方式、方法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面临一系列挑战。

[关键词] 新媒体;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党的建设

一、新媒体的内涵

(一)新媒体的概念

近年来,大众传媒领域中新媒体迅速崛起,并引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运用媒体的方式的深刻变革。那么,何为新媒体?

学术界关于新媒体的概念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狭义新媒体仅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媒,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以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被称为“第五媒体”的移动网络(以手机等移动通信工具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络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形式),这两种新媒体又可以被统称为“网络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融合而产生或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等。[1]因此,本文以新媒体的狭义概念为视角,考察新媒体对党的群众工作的影响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多数理论概括和阐述以“网络媒体”为依托展开,即所述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和以手机等为终端的移动网络媒体。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新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新形态,以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依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特点。

1.即时性

一般来说,传统媒体对某个信息的传播需要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从信息的发现、信息的正式发出、信息的传播过程再到信息的接收,这个时间链条比较漫长,而且其长度无法确定,其中任何一个链条发生意外,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信息的传播进程。这样,信息的传播时效就被降低了。新媒体却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即时传播。新媒体的传播机制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传播信息,信息可以实时更新,而人为主观控制因素、自然条件都很难影响到数字化这种传播模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发生的新闻,跟踪事件发展进程。比如门户网站的新闻就实现了 24 小时滚动播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普及,门户网站还推出了手机新闻客户端,实时向用户推送消息,让用户能随时随地知道发生了什么。

2.交互性

相对于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新媒体能够双向互动、自由点播,实现了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参与个体都拥有控制权,信息不再是依赖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在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中,传者和受者是严格区分的,而新媒体用户除了可以在极大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参与信息的制作与传播,人人都可以成为拥有话语权的“媒体”。

3.虚拟性

传统媒体环境中,若想匿名进行消息的传播,在现今媒介管理运行体制下是很难做到的。但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则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所受的时空等方面限制的局面。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迅速成为新媒体传播的目标信息,只要具有基本的接收设备,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可以接收到新媒体的信息。由于新媒体的迅速普及,新媒体的使用门槛越来越低,任何人只要具备必要的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就都可以用一个虚拟的名称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这些没有疆界的、随时随地的信息传播,使信息本身在迅速、广泛传播的同时具有显著的虚拟性。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2月第29卷第1期于燕:新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的影响4.个性化

新媒体可以做到向个人点对点传播,这就使传播者可以根据用户个体的信息需求,向用户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多媒体信息服务。用户个人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订制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可以利用各种搜索、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获取个性信息。个人还可以自由选择接收时间和地点,不必拘泥于传统媒体条件下规定的时间,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节目。[2]这与传统媒体受众只能被动地阅读无差别复制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5.海量与共享性

传统媒体受版面和播出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容量有限,如报纸要受版面限制,发行地域也有限;广播和电视则有播出时间的限制。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将电脑、手机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拥有海量信息的数据库,并且这个数据库随时都在增加新的数据和资料。新媒体突破了时空条件的限制,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受控严格的局面,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方便,为世界各个角落的机构和个人获取信息、输出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只要具备上网条件,人们通过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就都可以获得世界各地的各种消息。

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个性化、信息海量与共享性是新媒体最鲜明的传播特点。另外,基于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它还能够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于一身,使信息传播具有多媒体性。新媒体的这些传播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在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存在不容忽视。

(三)新媒体的角色定位

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促使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快速普及。新媒体在新闻宣传、参政议政、舆论监督、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等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益成为大众主流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新媒体已深深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中。2009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下发了《关于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方案》。按照该方案,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千龙网、大众网等10家中央和地方的重点新闻网站被确定为试点单位,拉开了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的序幕。而像新浪、搜狐、腾讯等商业门户网站更是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具有明显的商业色彩。但从政治学视角看,新媒体是党的一种特殊的执政资源,党政机构运用新媒体发布信息,人民群众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表达意见,同时借助新媒体实现党群直接、平等的沟通交流。可见,新媒体日常所做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接触新媒体的时候成为受众,党政机关对新媒体的管理、运用则是其执政需要。

新媒体利用自身特点,在党与广大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沟通的桥梁,成为改进和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平台。一方面,新媒体凭借技术优势和传播特点,为人民群众便捷地提供各类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信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关注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和利益点,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呼声和要求,激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并使之参与互动。另一方面,党可以通过新媒体全方位倾听群众的心声与意见,及时、深入地报道所制定的纲领、政策,引导舆论,促使群众工作得到加强与改进,从而巩固执政基础。因此,新媒体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党政机关运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将直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二、新媒体给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机遇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规模也已经达到3.88亿。[3]新媒体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新媒体的思想表达和参政议政功能明显提升,社交功能、商务应用功能进一步强化,文化、娱乐功能稳步拓展。新媒体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应用,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机遇。

(一)新媒体为中国共产党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供了新平台

正确科学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党的群众工作面对不同的阶层、群体要有不同的沟通平台和方式方法。当前,党的群众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已经分化成若干个阶层和群体,一些旧的工作方法已经不太适应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中新崛起的力量,其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视。因此,运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已成为当前群众工作的必然趋势。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信息,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人民群众对于国家的重要决策、政府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上当前发生的与自身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的知悉权利,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是辟除谣言、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运用大众传媒报道事实、发布消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各级党组织和政府以往都是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发布信息,宣传大政方针,这些方式传播时效相对较低,而现在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传播特点,及时发布消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取信于民。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传播特点,及时、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解答群众疑问,压缩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如2012年7月25日,江苏启东市市民在网上对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产生疑虑,部分民众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自发组织向政府请愿。次日,官方即予以回应。与此同时,启东副市长张建新在官方网站通过视频发布《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表示已经暂停建设工程。28日,市民在市政府门前抗议,场面一度失控,市委书记被民众扒光上衣,但官方保持了克制,当日即郑重回应,永远取消有关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在此次事件中,启东市市民运用网络媒体表达了自己的利益诉求,党政机构也及时运用网络等作出了三次有效的回应,使事件在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得以平息。[4]

2.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在党的群众工作中,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加强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当前,新媒体揭露问题,传统媒体关注跟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入互动,推动事件发展,这种新的舆论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应该积极开拓新媒体领域,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补,不断扩大群众覆盖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如2012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人民网、新浪网两大平台正式上线。《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内容设计以传播《人民日报》观点和信息为主,兼顾国内外重大事件和服务类信息,相继推出了“你好,明天”、“微评论”、“微议录”、“微直播”、“微调查”等一系列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针砭时弊,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目前新浪微博粉丝数量已超过两百万。《人民日报》将报纸信息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就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与群众交流互动,必将在众声喧哗的舆论中提升自身的引导力。

(二)新媒体为加强和改进党群沟通开辟了新渠道

沟通是化解人民群众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党群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是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时效快、容量大,而且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运用新媒体进行党群沟通,既可以及时给人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又为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提供了新的平台,群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其呼声也得到快捷上达。

1.新媒体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便捷工具

报纸、广播、电视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传统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选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新媒体的大量普及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平等的话语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作为表达者运用新媒体发表意见和评论,维护自身的利益。

2.新媒体为党了解民意、汇聚民智提供了畅通的渠道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需要倾听群众的意见,凝聚民智。广大新媒体用户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对社会的发展体验最深刻,意见最直接、最坦率,通过新媒体征求意见与建议,能更直接、更广泛地了解到群众在关注什么,对党和国家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是通过人民来信和热线电话等方式了解社情民意,这种方式已经不太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于是,很多地方的党组织和政府也纷纷借助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通政务博客和微博,建立反映社情民意的畅通渠道,引导人民群众合理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这既体现了执政者对民意的重视与尊重,也表明新媒体已经日益成为执政者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凝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

3.新媒体方便了党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为快速动员组织群众提供了便利

新媒体实现了党与群众的便捷交流,互联网衍生出来的网络论坛、QQ、微博等都是很好的互动平台。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运用新媒体与群众交流,并且主动上网,通过网络与网民在线交流沟通,倾听网民意见。与此同时,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递,传播信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为一体,既能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又能增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也为快速动员组织群众提供了便利。如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种传播媒介尤其是新媒体,24 小时滚动报道灾情信息,直播抗灾进展。新媒体更是凭借其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迅速动员群众,举国上下组织开展了各种抗灾救灾活动。

(三)新媒体为中国共产党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创造了新途径

群众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不仅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且需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毛泽东一直很重视执政党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与舆论监督的问题,建国以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这一思想。邓小平曾多次告诫全党,作为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对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如果离开了必要的监督,那就很容易犯错误,从而丧失力量的源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党员都要接受监督,包括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5]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开放性,不仅促使党务信息、政务信息、公共信息的公开,而且拓展了群众的监督空间和渠道。以往的群众监督机制,如信访制度、举报制度、社会调查制度、巡视制度、政治协商对话制度等,实施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较高,而且时效性相对较低。现在,每个新媒体用户都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发布信息、发表评论、臧否人物、参政议政,这就为形成广泛的舆论监督提供了信息资源和工具上的便利。

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全社会的集体监督,使一直被官方牢牢掌握的话语权逐渐瓦解,扩大了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主编的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显示,近年来,由新媒体作为首次曝光媒介的舆情事件正逐渐增加,其占全年社会舆情热点事件的比例从2007年的略过半数增加到2011年的65.2%。[6]从 “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的落马,到“表哥”杨达才的被审查,人民群众借助新媒体掀起了规模强大的舆论监督风潮,彰显了新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的新空间。

三、新媒体给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挑战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机遇。同时,新媒体的个性化、交互性、虚拟性、信息海量与共享化的传播特点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考验。

(一)新媒体使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工作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的党的群众工作方式在党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党和国家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以“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群众工作方式已不受新时期群众的欢迎,许多传统的群众工作方法如“谈心”、“家访”等形式的有效性减弱,走访制度、接待制度都是不定期进行,往往形式大于实际作用,而信访制度缺乏必要的监督,其成本较高且时效性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效率日趋提高,潜在的信息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众多。特别是新媒体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的特点,打破了过去长期存在的新闻信息发布和传播难以逾越的地缘壁垒和政治壁垒。现在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其相关信息都可能被人们通过电脑、手机发布,这些事件一旦在互联网上传播,很可能会被迅速放大,演变为社会焦点。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更愿意选择通过新媒体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引起公众和各类媒体的关注,从而推动事情的解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如2011年年底,北京有位网友书面向北京市环保局提出公开PM2.5数据的申请,这一申请遭到环保部门的回绝。这一情况在新浪微博公开后,借助新媒体超强的传播威力,PM2.5迅速成为互联网以及各大传统媒体热议的话题,甚至在2011年十大网络热词排行榜中以931724次搜索次数高居第8位。[7]在这种舆论压力的推动下,PM2.5监测值最终纳入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北京也在2012年年初开始公布PM2.5值。PM2.5监测数据值的公开,显示了新媒体能快速汇集民意、扩大舆论的重要作用,这是传统群众工作模式所无法做到的。

(二)新媒体使中国共产党宣传引导群众的有效性受到挑战

宣传群众是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础。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党加强宣传引导工作提供了便捷的工具,但也使党宣传引导工作的有效性面临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独立性、选择性在不断增强,但同时也使人们对信息的思考和辨别能力有所退化,人们的社会判断、社会认同越来越取决于形象感知、情感体验和认知互动。所以,新媒体用户往往不愿接受传统的群众工作说教式的宣传引导,不喜欢那些被树立的、已远离人们群众生活的典型,不喜欢空洞的官话、套话,更倾向于自主选择,选择那些贴近百姓生活、活泼生动的语言。这样,党的传统式的宣传引导工作的效果就弱化了。因此,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党的宣传引导工作能否被广大新媒体用户接受将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此外,新媒体上存放的海量信息,内容庞杂,更新速度快,让人民群众应接不暇,而且信息真假难辨。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速度快,可以使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遍全世界,若是虚假信息,则会压缩真实消息的存在空间,引发社会混乱,甚至可能导致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对抗辐射要补碘,请尽快打电话告诉家人也买一些盐与海带放家里以防断货。”这样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瞬间从中国的最南方传到最北方,从城市传到乡村,中国大地尽现“抢盐”风波。出现“抢盐”风波后,相关政府机构及有关专家借助各类媒体迅速进行“辟谣”,但“抢盐”风潮已风靡全国。新媒体环境下,党在宣传引导群众时,如果措施不及时或者不当,党的声音就极其容易被淹没、被虚假信息所取代。若因为党的宣传引导措施不到位,导致人民群众利益受损,人民群众就可能对党的领导产生不信任感,党的舆论引导能力就会受到质疑。

(三)新媒体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面临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的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其应用不断丰富,其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运用新媒体为党的群众工作服务已成为当前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挑战。

1.在新媒体环境下,广大党员干部是新媒体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其思想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面临新媒体的挑战

新媒体便捷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信息,改变了自上而下的单向的党群沟通方式,实现了党群之间的互动,成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新平台。人民群众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各种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干扰,新媒体的开放性还催生了群众参与无序化、网络暴力现象等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与时俱进的观点,全面认识新媒体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的作用,学习和把握它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负面影响,推动新媒体在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中的运用。

2.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新媒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其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面临考验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当某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一些党员干部总是试图通过控制、封锁消息传播来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这种封、堵、删、关的管理方式,使媒体没能起到党和群众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群众有了更为自由的发言权和发言地。一些新闻资源和新闻事件,根本无法封堵,某个地方发生某个事件,几分钟之内就可能被网络广为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捂盖危机已不可能,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更新传统的管理思维,才能化解危机。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数新媒体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如何正确领导、管理这些新媒体,平衡其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成为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3.广大党员干部同时又是新媒体关注和监督的对象,其工作作风面临考验

新媒体上信息公开透明,传播关系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传播速度快,这为群众监督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提供了信息资源和工具上的便利。执政党的工作作风,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人民群众关注和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判断其执政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根据。如2012年8月26日,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局长、党组书记杨达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因面带微笑被人拍照传到网上。随后,杨达才被网友指出拥有多块名表。杨达才就此曾开通微博与网友互动,解释“微笑”的原因,澄清多块名表的来源,但在与网友交流过程中,没有正面回答网友的质疑,随后更被曝出拥有价值十万多元的眼镜和名贵腰带。在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推动下,9月21日,杨达才被撤职接受审查。新媒体成为群众监督的利器,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面临考验,这也必将促使广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优良作风。

可以说,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深入研究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特点,学会运用新媒体做好党的群众工作。

[参考文献]

[1] 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

[2] 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7.

[3]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07-2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207/t20120723-32497.htm.

[4]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年地方党政机构舆情应对能力研究报告[R].北京: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21.

[5] 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M]//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

[6] 王蔚.2012舆情蓝皮书发布 6成事件由新媒体曝光[N].新民晚报,2012-08-18(A2).

[7] PM2.5跻身十大网络热词 掀起环境新思潮[EB/OL].(2012-03-01).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2012-03/01/12890187-0.shtml.

[责任编辑:赵玲]

作者:于燕

新形势下国内手机媒体发展论文 篇3:

浅谈如何发挥手机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飞速发展的手机新媒体,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双刃剑”,积极探讨如何在手机新媒体时代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手机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手机成为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更是手机的主要用户,据统计,目前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已经达到95%以上。把手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媒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利用好这一有效媒介,充分发挥手机的重要作用,主动占领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新问题。

一、加强信息素质培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水平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崭新的要求。除了传统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以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这就要求高校加强信息素质培养,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针对手机新媒体而言,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各种繁杂的智能手机软件,比如:手机QQ,微信,飞信,微博,手机邮箱,手机论坛等等,借由此保持同大学生最为紧密的联系,贴近他们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敏锐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教育主体对信息的敏感度,以及捕捉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手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之间的联系,还能拓宽工作者自身的视野,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以便迅速对信息进行分类和作出反应,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益面临的被动性。

二、创新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开展手机主题活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高校要重视手机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将手机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独特文化背景的文化环境。要充分利用好手机平台,开辟主题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高校应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地开展手机主题文化活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手机文化活动中。如通过手机微信、易信等软件,开展校园文明行为投票、校园学习标兵评选,通过手机BBS平台开设学生生活服务指南,开展“中国梦,我的梦”手机摄影大赛,正能量短信征集活动,手机校报、简讯等活动,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信息化、数字化。让大学生通过这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合理有效地利用好手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营造健康、和谐、平安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平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手机新媒体这一有效途径,努力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利用手机新媒体传播广泛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利用手机新媒体互动性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互动,利用手机新媒体传播即时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新内涵。

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尝试通过建立学院微博群,班级微博群,思想政治工作者个人微博来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近学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在国家重大庆典、重要会议、重要节日时,第一时间发出正面的声音,利用手机新媒体的短信功能或博客功能,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激励学生发愤图强。对于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大到国家宣传的先进人物,小到班级的优秀学习榜样,都用手机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和颂扬。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过课堂教育和以活生生的身边例子的微博短信形式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而非单靠传统的课堂灌输。另外,挖掘手机新媒体的各种软件功能,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疑惑和心理问题,手机在线短信答疑解惑,设定心理健康手机热线,大学生心理健康手机信箱,通过多途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克服传统的面对面教育给大学生造成的压力感。既教育了学生,又易被学生所接受,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一举两得,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还可以尝试利用手机新媒体打造新的共青团工作新平台,试行“手机建团”,建设一个贴身、贴心的空中团员之家、青年之家。同时,可建立“手机党支部”,让大学生党员随身随时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时时刻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有效增强大学生党员的自律性。针对大四毕业班学生长期校外实习,流动性大的特点,可建立“就业空中服务站”,让学生第一时间知道学校的新闻和动态,并且可第一时间接收就业知识和信息。

四、制定手机管理制度,净化传播环境

首先,加强校园手机使用的监管。高校应针对日益发展的新媒体技术和手机使用率的提高,而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将手机使用纳入高校日常管理范围内。为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的良好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应制定高校教学楼和图书馆内手机使用限制条例,如课堂手机需静音,不得在上课期间接打电话,提出不带手机进教室的倡议。杜绝在考试期间带手机进考场现象,严肃考试纪律,加大检查力度,必要时可在重大考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采取技术手段,对考场进行屏蔽,断绝学生的侥幸心理。对违反考试纪律,采取手机多媒体方式作弊的学生,予以严厉追究,警示其他学生提高重视,诚信考试。

其次,完善手机信息传播管理制度。通过校园网、公告栏、广播站等校园传播媒体普及大学生法律意识,宣传国内外电信诈骗的相关案例,提高广大学生的安全意识,防止学生受到欺骗和不良蛊惑。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短信信息管理制度,出台手机信息的法律法规,通过实名制、GPS手机定位、有效屏蔽等措施,规范手机信息的使用。进一步加大对手机传播淫秽信息、虚假信息的打击力度,对散播不良信息的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最后,高等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在大学生法律基础等必修课中强调我国对信息管理的法律法规,避免学生因缺乏法律意识给自己和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

参考文献:

[1]杜亮.3G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2]徐兴,赵芸.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浙江: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12):380-383.

[3]徐海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北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33-34.

作者:刘爽

上一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困境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子产品设计成本控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