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效能动机研究论文

2022-04-22

自我效能理论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巨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并建立相应的理论。1986年他在《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这部巨作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再次完善了这一理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教学中效能动机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体育教学中效能动机研究论文 篇1:

动机、归因、自我效能与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测验法,研究了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成就归因、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起相关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几个重要的内部因素,内部动机与运动学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内部稳定归因有利于运动学习效果的提高,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三者中以自我效能感的差异性最为显著,是预测运动学习效果的良好指标;最后针对三者与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运动学习效果

近年来,对运动中的归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广泛开展,但有关三者与运动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甚少。文章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量表和问卷对被试进行测验和调查,从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阐述三者之间的互化效应并建立相互关系模型。认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归因方式和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对提高学生运动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自我效能感的强弱是预测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良好指标。文章旨在为高校体育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手段以及加强对学生心理辅导方面提供借鉴,为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一点思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重庆工商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二年级非体育专业学生256名,其中男生150名,女生106名。

1.2测验方法

1.2.1学习动机量表在借鉴孙煌明和王振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制了学习动机量表[5-6],共包括20个项目,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各有10个项目,量表一致性α系数为0.78。

1.2.2归因问卷根据Graudells(1980)编制的《成就归因问卷》修订而成,共24道题目,分为成功归因和失败归因两个维度,评分采用迫选法,问卷一致性α系数为0.88。

1.2.3自我效能感量表根据Gibson&Dembo(1984)编制的《教师功能量表》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分为能力效能和行为效能两个维度,各涉及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5点记分法,该量表一致性α系数为0.85。

1.3施测明确测验实施应注意的问题,并组织被试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动机、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测验。测验完毕,收集所有学生终期体育考试成绩,并把大学生体育成绩分成较好、中等、较差三组,以此为衡量指标,对结果进行方差和回归分析。

1.4数据分析对问卷进行编码,采用SPSS9.0对经过初步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育成绩水平学生的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方差分析

2.1.1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的相关分析表1显示,运动学习效果好的大学生比运动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内部动机强,但三类大学生在外部动机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表明,造成三类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大学生本身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内部动机更强。

2.1.2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大学生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归因,三组类学生有显著差异。优生更倾向于运动的兴趣、动机和努力,更有自我能力感,归因倾向于内部稳定的和自我可控维度,与运动学习效果呈正相关,表现出非常显著差异性。运动学习效果差的大学生更多地体现在不稳定和外部可控性归因,与运动学习效果呈负相关。

2.1.3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结果分析显示,无论是在能力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运动学习效果好的大学生在自我效能感上与差的学生有极显著差异性,表明运动学习效果好的大学生在体育方面自我效能感强,自信心高。

2.1.4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互化效应的回归分析以上的分析表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学习效果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那么,三者之间的互化效应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如何,它们中哪一个影响更大、效应如何?这里对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影响程度的回归效应进行了分析。体育学习动机回归系数β=0.254,P<0.001,归因回归系数β=0.271,P<0.001自我效能感回归系数β=0.417,P<0.0001。结果表明,学习动机、归因对大学生的影响显著。自我效能对运动学习效果影响非常显著,在程度上,自我效能最大,动机最小。

2.2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的关系模型如图1,影响运动学习效果和运动能力的因素包括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其中成功能力归因、成功努力归因、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是积极的,呈正相关;失败努力归因、失败能力归因、外在动机与运动学习效果呈负相关。同时,成功能力归因、内部动机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正强化作用,失败能力归因和外在动机对自我效能感具有是负强化作用,即对自己失败做能力差的归因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运动学习效果的提高。其原因是当个体在外在动机激发下时容易忽视自身运动能力和努力的作用,因此可能会对运动学习效果、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产生消极的影响。

3讨论

3.1内部动机与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外部动机影响较小内部动机主要是以人的生物性需要为基础,包括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内部动机是大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要推动力量。内部动机越强,运动学习效果越好,二者呈正相关。外部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主要包括外部奖励,对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较小。其中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都很明显,而自我效能感的主效应较学习动机更明显,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比学习动机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也高。这说明与学习动机相比,自我效能感是对运动学习效果更有预测力的变量源。

3.2归因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水平和期望值研究发现,成功归因是学生对其学习成功的原因的认识和看法,倾向于把成功看作是自己能力和努力行为的结果,则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信心,调动主体能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努力的程度,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反之,如果倾向于认为那些难以预测和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机遇、教师的水平、任务难易是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那么就会很少去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体育意识。而失败归因则倾向于把学习的失败看作是外部力量(如教师没教好)的结果,那么这对学生的体育意识不会产生特别大的影响;如果倾向于把学习的失败看作是努力的结果,则有可能降低或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水平和期望值,从而影响运动学习效果的提高。

3.3自我效能感是预测体育成绩的良好指标自我效能感对运动学习效果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表明,自我效能感是运动学习效果的一个良好预测指标。这与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高学业自我效能的学生学业成绩更好[6、7]。由于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对自己能力有无信心的表征,往往会通过影响学生的动机水平、目标定向、学习投入程度、应付挫折的能力以及心境等因素来影响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低的人较多强调自己的无能和任务的难度,且会对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感,从而影响任务的完成。

4结论

1) 造成大学生运动学习效果差异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对体育学习本身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报偿等内部动机的强弱。2) 运动学习效果优差生之间对运动能力的归因存在显著差异,优生更倾向运动的素质能力归因,归因更倾向于内部的稳定的和自我可控维度。3) 自我效能感与运动学习效果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自我效能感越强,体育学习动机就越强,自信心就越高。4) 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三者对运动学习效果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最强,动机最小。

参考文献:

[1] Harter 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Competence,Affect,and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Within Classroom:Processes and Patterns of Changes.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A social-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M].Edited By Boggino & Pittm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2:120-136.

[2] Shunck DH.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Competence Through Self-Regulation of Attribution.No.26 APA Presentation Paper,August[C].New York,1995.

[3] McAuley E,Duncan TE,Russell D.Measuring causal attribution on:the revised Causal Dimension Scalc(CDS-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1ogy Bulletin.l992,18:556-573.

[4] 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Englewood diffs,NJ:Kentile Hall,1986.

[5] 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3-112.

[6] 王振宏.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就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1):57-59.

[7] 杨心德等.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9(3):42-46.

作者:房嘉怡

体育教学中效能动机研究论文 篇2: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自我效能理论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巨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并建立相应的理论。1986年他在《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这部巨作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再次完善了这一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影响,但不论何种强化都是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来影响行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因此,对学习而言,当人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并有了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的决定因素。目前国内介绍自我效能的文章较少,而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的文章则更少。因此,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之进行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同

行。

一、自我效能与体育教学

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自我效能理论的必要性

结合自我效能理论,检讨传统的体育教学,不难发现我们过分地强调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强化作用,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我们把期望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也受强化理论的影响,只知结果期望,忽略或忽视了效能期望。没有把自我效能纳入学生的动机激发中,使体育教学的组织过于刻板和僵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有效学习的积极性。班杜拉关于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不以结果为行为的惟一因素,强调行为主体自我行为评价的效能期望,为体育教学任务的确定,以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怎样动员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实践依据。

2.自我效能感与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实质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它包括三方面:一是教育能力的信念;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信念,三是体育教学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乐学、乐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等都与学生的成绩和教学的效果直接相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理解为学生在进行某一具体的运动实践时,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评价与估计。体育学习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往往影响他们对运动的选择,以及继续从事体育活动的意愿。

二、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效能感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对体育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大多是有关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则很少。因此,有关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自我效能感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纵观我国体育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有关自我效能感在体育运动中的可行性,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运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这些文章都是在理论上探讨运用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研究认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并没有学者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做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由于缺乏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控制,而且所用量表的信、效度标准不一致,其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在国外,有些学者对自我效能感采用了实验设计方法,但大多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里进行,与真实的情境还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学的效度也不高。

3.自我效能感训练方法上的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对教学实施更有效控制,教学效果也好,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同时学生也能对教师产生影响。在国内,学者对自我效能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都是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四个信息源来进行讨论的,就是个体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然而,并没有研究者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自我效能感研究所用量表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在自我效能感的量具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在建构量表时都是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而编制,因此所依据的标准是不一致的,这样就导致各个量表信度和效度方面的水平有所不同。在体育领域里,有一些研究者正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编制了一些特殊运动领域的量表。如1979年Feltz等人编制的《跳水自我效能感量表》、《游泳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体操自我效能感量表》等。而在体育教学方面还没有与体育教师相关的量表的研究,而且关于体育这个领域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也没有一个好的量具。

三、体育教学中提高自我效能的对策

1.在研究对象上,注重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性研究

以后的研究中,在对运动员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研究。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态度,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建立适宜的教材、目标体系,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法等,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2.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因果关系的研究

在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与其他理论的关系时,不能只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应分析其因果关系,进一步确定个体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但要重视自我效能感的横向研究,而且要重视它的纵向追踪研究,了解其变化和发展机制,使得更好地知道其作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探讨,而应该注重实践方面的运用,达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3.训练方法上,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效能感训练模式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的训练方法,如目标设置法、表象训练法等,因此要把自我效能感的训练作为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心理工作者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现在已经存在自信心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但是自我效能感并不是指人的自信心水平,而是对自己是否具有信心去完成某一事情的能力判断,它和自信心是有区分的。因此,应该开发一套自我效能训练方法,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它能够使自我效能理论更加完善。今后的研究中,应致力于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积极研制体育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量表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判断,它存在于个体的自我意识里,不能够被观察到。这样用于测量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要求就很高,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因此要开发和研究出一个信度和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就很有必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具体情境中的自信心,体育是一个较特殊的情境,因此我们不能把其他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套用到体育当中。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应在未来的研究中,积极开发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研制和开发其他体育教学情境中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生自我效能感量表,这对今后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春光.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福州体育科技,1996(2).

[2] 张伟霞.试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体育学刊,1998(4).

[3] 陈瑜,徐玖平.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的探讨.体育学刊,2005(5).

[4] 葛剑萍.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6).(责任编辑张茂林)

作者:张予鹏

体育教学中效能动机研究论文 篇3: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自我效能理论”作为心理学众理论当中关于社会认知方面,影响力最为深刻的学派,是人们在支配自身社会活动时内在驱动力,左右着人类的社会行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师生也越发感受到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对此,中外学者也从不从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加强了理论认知,成果显著。我国目前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章整理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功能以及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我国体育工作者开展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自我效能;体育教学;应用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在某一种社会活动中,个体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自我评判,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巨匠班杜拉在其理论著作《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当中最先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其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一经提出,首先博得了教育界,尤其教育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与重视,近年来逐渐细分并用于体育教学科研当中。

1  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领域的研究中成就显著,其理论派系大致分成两块内容:即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学习理论主要阐述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动机理论则论述如何更好地有效操纵自我的行为。不管是哪一派内容,均将自我效能作为研究中的理论核心,重点在于其概念、来源及功能。

1.1  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受行为结果和认知期望的双重影响。具体阐述为:人们或许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当然也有好有坏,因此不会盲目地去实施某种活动。第一,先推断一下自我的胜任能力;第二,评估一下实施这一行为的动机够不够强烈;无形当中,自我效能就这样体现出来了。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受行为结果和自我效能双重期望的影响。通过区别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班杜拉创造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结果期望,属于传统期望的概念范畴,是人们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而效能期望则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推测。

1.2   自我效能的来源

1.2.1 直接性经验

直接经验,顾名思义是指个体亲力亲为的行为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抑或是教训,是影响自我效能因素里面最主要成分。成功的经验往往提升成就感,反之,失败的教训也经常会打压自我效能指数。正是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可预知性,或成功或失败才使得自我效能往往出现高低起伏态势,不会始终停留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或程度。联系到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中来,有时为了强化学生们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体育教师反复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或重在参与的原则等等。又或者,在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技术环节,教师可以人为变更动作的难度及运动规则等,既有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和自我效能。

1.2.2 间接性经验

间接性经验,是与上述所提到的直接性经验相对照的,这种经验的习得往往不是通过人们的亲身实践,而是在社会活动或交往过程中的学习或模仿,最终也变换为自身的经验积累,有时也称之为替代性经验。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亲自讲解示范的同时,安排动作完成质量比较好的学生来当众展示,并予以激励性的赞美和评价。这样可以有力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练习的动机。相反,如果教师随机抽取某一学生示范,出现了失误或失败,学生们首先可能会哄堂大笑、随之就是对自身能力开始质疑。因此,间接性经验是学习者与其他人的对比来开展自我效能的评价。

1.2.3 言语劝说

启发、引导、纠错、劝诫等是言语劝说中经常使用到的,通过摆明正确的方向、纠正错误态度来完善他人自我效能的过程。这一方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但因为缺失了亲力亲为的过程,自我效能的形成缺乏稳定性。例如,在小学生篮球课上,学生身材小,而篮框却是成人化的,这时,体育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言语上的鼓励、劝说、对运动技能的详细解释以及进行鼓励性的积极评价,让学生认为小小的篮球在自己手中可以掌控,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1.3  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对个体的行为结果产生影响。

1.3.1 影响人们抉择的态度与坚持程度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但现实生活中,在对待事情的抉择时我们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又要创设一定的难度标准,激发自身的潜力,尤其对自我效能高的人来讲。因此,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往往同完成某件事情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处理某件事情而当面对一些困难时,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同样会左右能否持之以恒的坚守下去。

1.3.2 影响人们思考的方式与处事效率

态度决定一切!在人们思考和处理事情之前,端正的态度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研究证明,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旧可以归结为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思维方式往往较为灵活,思考问题比较缜密而且往往比较乐观,完成任务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相反,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人,总是不自觉地首先质疑自己的能力,思考问题也较片面,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情绪低落、沮丧,完成任务效率低下。

2  自我效能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2.1  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

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首先由Armor和Berman等人发起,是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大课题分支出来的子课题中展开研究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结果预期反映了教师相信环境能被控制的程度,即教育学界常常提到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求学求知的学生们出身、学习能力、教育氛围可能大不相同,但都是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被改变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较高的自我效能,对待学生们的教育过程秉承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待教育事业要有一份责任心和自信心,这里面又分为一般效能和个人效能。一般教育效能指教师对待教师的教跟学生的学之间互动关系的见解,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存在问题的主观看法;个人教学效能是教师客观总结评价个人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强化责任意识并付诸实践。

2.2  体育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效能的不同是其教学效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体育教学活动既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活动特点。体育教师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有的放矢,对于学生们运动技能的习得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例如,面对相同的学生群体、共同的教学内容、一致的施教环境,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常常能够变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为今后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坚定的基础。所以,将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拓展到体育课堂意义重大。针对这一问题,江宇和施文忠在各自开展的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差异性研究中得出:在一般教育效能方面,体育教师略逊一筹;而在个人教学效能方面,体育教师表现更加优异。此外,随着教龄增长而不断积累提升的教学经验是这一对比性实验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  学生自我效能的研究

完备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的良性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翁,学习效果的好坏一方面与教师的施教有密切的关系,但更多情况下取决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以后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而不是应付家长和老师,这样才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完善。袁艳在学生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得出:学生学习效能的高低往往呈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学生预见自身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教师及教育的主观看法。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强化学习的动机和使命感,在学习效果上往往呈现出良好的态势。Zimmerman和Ringle通过研究,测查了小学生的自我效能在面对困难事情时发挥的作用,得出的结论:自我效能高低会影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管锡清通过设计试验,旨在训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表明:通过施加外界干预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是有效的,并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因此,在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或手段、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互动,使他们能够真切体会到成就感,以此来反向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  结语

“自我效能理论”产生至今历经数十载,国外的教育学、心理学方向的研究中经常会提及或引入这一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却弱化了这一块相关内容,这与我们的体制有一定的关系:注重竞技体育争金夺银、忽视学校体育当中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这既不利于体育学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又对学校体育的科学有效开展带来负面影响。自我效能理论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和方法,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自身潜能,以此作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这既可以成为在各级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行开来的主体方向,也可以作为改革发展进行中的有效补充。目前,我们对于“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还不完善,仍需进一步细致多点化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使不熟悉这一理论的同仁多一点了解,有兴趣的大家再共同探究。

参考文献:

[1]  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力为,任为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4]  Ashton, P. T, Webb, R. B.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M].New York; Longman Press, 1986. 12423561.

[5]  张伟霞.试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体育学刊,1998 (4).

[6]  俞国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 (1) : 722~781.

[7]  葛剑萍.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6).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210014)

作者:杨云卿

上一篇:新课改下多媒体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