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

2024-04-18

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通用8篇)

篇1: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

电控发动机维修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总结

杨美田

今年我担任《电控发动机维修》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利用我校的现有资源,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经过近一学期的摸索,我对该课程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积累;对该课程的改革方向有了一些想法,现将我校《电控发动机维修》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及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总结。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手段总结

学校给学生订的课本,与我校的实习设备,汽车维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矛盾,于是我在两周后,就不在按课本上的内容给学生授课,而是按照我校的现有实训设备,结合目前市场的基本需求,自行编写教学方案。从百度文库下载和以前学习时积累的资料作为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经过筛选、比较、鉴别,再结合我校的设备实际情况,编写学生的授课内容。利用投影仪、白板、课件、视频小片、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利用示教板、万用表、解码器、示波器、拆装工具等进行实习操作;每当进行完一个项目的教学后,都会进行一次考核,按照我设计的学习内容,编写考核表,本学期总共进行6次考核。通过考核,学生不仅掌握了电控发动机维修所必需的储备知识,还可以锻炼实际维修的操作技能,以及维修设备的正确使用。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总结

所谓理实一体化,我认为就是一边讲理论,一边进行实践,理论实践互相印证,相互促进,理论实践两条腿走道,才能够走得稳,走得远。

1、理论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原本不爱学理论的同学,比如朝鲁同学,发现离开理论、有些实践课程无法进行,倒逼着他又回头学理论。也有的同学对理论课有抵触情绪,比如贺小青同学,但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忽然对课程很感兴趣,实践理论都学得不错。

2、实践让课程难度相对降低,更容易入手,激发了一些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有个比喻:如果让学生跳起来才能够找苹果,他懒得跳,多年的不良懒惰习惯让他,对学习一点都不感兴趣。可是有一天他发现,只要一踮脚尖,就可以够着苹果。也许他会试一试。实践课就起到了让不喜欢学习的孩子踮脚尖的作用。比如李志龙同学,以前上课不听课,还捣乱,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现在自己也学习,考核也挺积极的,状态不错。

3、理实一体化教学促进教师的学习

都说教学相长,但在我们学校,在传统教学中这似乎相长的作用不大。但是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老师们对理论相对较熟,对实践差些,所以逼迫教师不断地学习,以防被学生问住,这就促进了老师的学习与成长。我本人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学习的,并且我自我感觉良好。

4、理实一体化教学更符合汽车维修课的教学规律

5、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接近就业企业的需求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

1、每一堂课所能够使用的教学设备少、上课教师少、和学生数量相对多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教学中,一个教师可以带一个班的学生,哪怕这个班级有100个学生。但在汽车维修专业的理实一体化中,这是不可想象的。我们试想一下,以一个班30人为例,对一台示教板实习,每次只能实习一组,而一组,的人数不可以超过5人,否则,谁也学不会,没有教学实效。考核时更是每次只能考核一人,这样学习效果很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高,但是学习效率有些低下。班级纪律也不好控制。

2、教师的业务的低能力与课程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

尽管我一直在不断的学习充实,但是《电控发动机维修》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知识,以及良好地课堂安排和组织能力,在实践这块,我由于实践经验较差,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备课,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困难重重,前进从未停止。

3、维修实习的层次较低

按照我的理解,我校的电控发动机维修课实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示教板上的电控发动机的部件,进行部件检测,故障排除,模拟维修的理论与实习的教学;二是利用发动机试验台,进行综合故障的诊断、检测与维修;三是利用实车进行实车模拟故障诊断综合训练。在中职的技能大赛上,基本上是利用实车模拟训练的,但只能对一两个学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实条件不允许进行全班实习,除

非车辆足够多,教师人数足够多,并且燃油、易损零部件的购置、工具设备等后勤方面都能跟得上。而我校连一台合适的万用表都没有,说了好几次,也没买成,学校现有的万用表都是残次品,几乎不能用。我们现在用的唯一的一台还是我自己购买的。这半年我只使用示教板来进行与理论配套实习教学。所以层次还是比较低的,而使用试验台、和实车的教学还没有开发。

就总结到这吧,有啥说啥,实事求是。

2013/6/28

篇2: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

天祝县职业教育中心 李才让

新型汽车发动机普遍采用电子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系统使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性, 燃料经济性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特别是汽油发动机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现代汽车发动机在总体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修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控发动机以发动机作为研究对象, 以计算机控制管理为手段, 对发动机运行中的各种状态进行实时控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解决电路问题时不敢动手, 不知如何建立电子电路故障的诊断思维, 不能建立系统分析的概念。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从静态到动态, 从局部到系统, 从实践---理论---再实践, 以便高效率地让学生系统掌握现代汽车发动机及其电子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本文就汽车电控发动机实践教学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一、教学设备与教具的设置

电控发动机实践教学最好采用以实训室实训主的形式, 也就是说, 电控发动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大部分在实验室内完成的, 尽可能做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原理教学现场化。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学习效率也就容易提高。实训室应根据学生的数量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教学设备, 基本配备为: 1.各传感器、执行器、开关、继电器元件

(1)进气量检测传感器(空气流量计和进气压力传感器);(2)节气门位置传感器;(3)水温传感器;(4)进气温度传感器;(5)发动机转速传感器;(6)曲轴位置传感器;(7)氧传感器;(8)爆震传感器;(9)喷油器;(10)燃油泵控制继电器;(11)主继电器;(12)怠速控制阀;(13)燃油泵。.电控发动机系列的示教板(1)燃油系统;(2)各进气检测传感器(空气流量计和进气压力传感器);(3)怠速控制阀;(4)电控发动机综合测试。.电控发动机实验教学台架

(1)四缸汽油发动机;(2)六缸柴油发动机 4.整车 5.汽车专用万用表 6.解码器 7.汽车专用示波器 8.发动机性能分析仪

二、电控发动机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1.总体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采用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电化教学进行。2.传感器、执行器静态检测

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传感器、执行器各元件的静态检测使学生容易掌握传感器、执行器的安装位置、作用和工作原理。在实训室里, 使用数字式万用表对各传感器执行器及其他元件开关、继电器进行静态检测元件电阻数值。例如, 叶片式空气流量计的VC-VS 端子, 电阻值的变化随叶片开度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可根据实验指导书, 在叶片开度0~100% 之间, 把电阻值具体数据变化做记录。对于水温传感器和进气温度传感器, 用电热吹风机加热或将传感器置于烧杯内的热水中进行加热, 配合水银温度计, 学生用万用表检测传感器的电阻值, 结合观察实际温度, 在实验报告上作出传感器的电阻值变化随温度变化的数据记录。还有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喷油器、开关、继电器等元件可以进行静态检测试验,老师根据每个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 老师先说明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学生分组完成,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检测数据。通过这些实验,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数据处理的能力得到提高, 初步掌握电控发动机维修技术中的元件检测操作技能。3.传感器、执行器动态检测

在电控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元件中有些是不能进行静态检测实验的。因为这些元件在静态(无工作电源进入)中检测电压值是无意义的, 只有在动态(有工作电源进入),才能显示出信号电压、参考电压等。例如, 进气压力传感器、卡门涡漩式空气流量计、热线(膜)式空气流量计、霍尔式曲轴转速传感器、光电式转速传感器等。这些元件的工作原理又相对复杂,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复杂的工作原理简单化, 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示教板。把真实的元件固定在示教板上, 再用各种方法把元件工作条件模拟输入, 让示教板上的元件输出的信号(电压、频率、波形)在设定的仪表、仪器上显示出来。在示教板上进行实验、实习, 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元件的作用、工作原理和实测数据的意义, 使静态检测中所获得知识和信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1)在示教板上进行进气压力传感器检测实验。

进气压力传感器由ECU 提供5V 的参考电压, 接VC 端子, E2 端子为传感器接地端, 信号PIM 端子输出信号电压, 学生用手提真空枪对示教板上的进气压力传感器真空管施加真空, 随着真空度的变化, PIM 电压信号也在随着变化。PIM 信号真实地反映进气歧管真空度即绝对压力。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真空表的数据和电压表的数据, 最后制作成图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指导老师只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实验步骤, 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 而教学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在示教板上进行步进电机型怠速控制阀动态检测。(3)在教学实验台架上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与实习课程。

教学检测台架把电控发动机电脑板(ECU)上的连接端子按原来的排列顺序, 用接线柱排列安装在控制面板上。在这控制面板上的各个接线柱直接、真实地反映了电控发动机ECU 的各端子在发动机运行时的状态、电压、频率、信号波形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使用汽车专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采集各端子信号的实测数据与信号波形。例如, 喷油器的脉冲宽度, 各曲轴转速信号的频率、波形、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信号电压等等。一面测试, 一面把发动机的工作状态, 传感器的工作状态、数据记录下来, 整个过程就是学生对电控发动机结构、工作原理、检测方法的学习过程, 也是对电控发动机故障判断与排除技能的学习过程, 这样的学习模式效率是比较高的。4.故障自诊断功能教学与实验

在电控发动机电控系统中, 一般都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 掌握故障自诊断功能的使用, 对电控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判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1)人工读取故障码操作技能训练。

电控发动机实验教学台架上都设置有故障检测插座,丰田系列电控发动机的故障检测插座上, 用跨接线连接TE1-E1插脚, 打开点火开关, 仪表板上的故障警告灯以代码形式闪烁。显示在电子控制单元(ECU)内存储的故障信息, 在示教板和电控发动机实验台架上设置故障开关, 人为断开某些传感器的信号、造成故障, 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 用解码器读出故障码, 并根据有关资料查出故障内容, 再使用万用表对产生故障的元件、线路进行检测, 查出故障原因, 这样的训练与电控发动机真实检修相一致, 学生理解和掌握后, 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

(2)使用专用检测设备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较新型的电控发动机不仅具有故障自诊断功能, 还有向外输出有关故障信息和发动机运行各实时数据(数据流)的功能, 但必须使用相应的电脑检测仪器才能有效读出。因此电控发动机专用检测设备使用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配备与示教板和教学实验台架ECU 或整车相适应的电脑检测设备, 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亲手使用这些检测设备对示教板或教学实验台架的人为故障进行检测操作技能训练,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检测能力。

篇3: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计理念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是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原先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技能训练”, 即理论课在理论教室进行, 相关的实践项目在专门的技能训练中进行。该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 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课程由于看不到实物, 教学过程比较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技能训练时学生大部分理论知识已经忘记, 实训教师还要重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另外, 技能训练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 与实际工作任务关联度很低。

基于上述情况,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进行了重新开发。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一般包括六个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这六个要素随工作过程的不同而不同。不管什么样的工作过程, 都可以抽象出普适性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架构,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课程的内容不再是“章、节”结构, 而是学习情境结构。学习情境的设计参照系是行动体系, 知识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进行重新序化。教学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在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构建于《汽车拆装与调整》、《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维护》、《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上, 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发动机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和方法能力。通过《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具备与客户交流与协商能力, 能够向客户咨询车况, 查询车辆技术档案, 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 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发动机控制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能对燃油供给不良故障、点火异常故障、进气不良故障、排放超标故障、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综合故障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 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 保证维修质量;能检查修复后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 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废液及损坏零部件

社会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方法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 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在对维修企业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 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共为《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 如表1所示。5个学习情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排序。前面4个学习情境以发动机“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 主要解决各个系统存在故障时诊断、检测与维修的问题。最后一个学习情境以“综合故障现象”为载体, 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根据综合故障现象判断故障所发生的系统, 重点培养学生制定故障诊断计划、形成严密的诊断思维能力。为便于实施教学, 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还设计了若干个学习单元。例如, 学习情境5中设计了4个学习单元, 如表2所示。

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 需要为学生设计相关的教学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决定了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的成败。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学生手册、任务工单、维修资料等。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每个学习单元教学组织过程的整体设计, 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名称、任务的目的、学时、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客户任务描述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教学课件是教师在学生资讯阶段针对任务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理论讲授内容, 主要包括与任务相关的重点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讲解;教学录像是教师采用教学课件进行理论讲授或进行的任务实操演示录像;学生手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字材料, 学生手册的内容是与某个学习单元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集合;维修资料是与任务相关车辆的真实维修资料, 以便学生在资讯阶段查阅;任务工单是引导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引导性文字材料, 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文件。通过任务工单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制定计划、书写、记录数据、绘制图形、分析结果等多种岗位工作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室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在一体化教室中进行。在一体化教室中要体现“工作情境”、“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一体化教室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要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方便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和讲解;要具有学生用来讨论和制定计划的区域;要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 具有实际操作的仪器和设备;要具有教师工作的区域, 方便对一体化教室进行日常管理;要有充足的学生活动场所;要具备消防设施和通风设备。根据上述原则, 为《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一体化教室设计了5个功能区域:多媒体教学区、讨论区、操作区、仪器设备区和教师工作区, 如图1所示。

课程实施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按照“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组织教学, 其实施步骤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 整个班级分成4个小组, 每个小组设有组长。

资讯阶段: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工作任务并发放工单。学生在操作区实际体验要完成的任务, 比如启动发动机、观察故障现象等。之后, 教师根据实际任务需要, 在多媒体教学区对学生进行重点内容讲解, 主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 查阅各种资料, 完成工单资讯部分的内容。

计划阶段: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充分讨论, 制定工作计划。之后, 4个小组分别选取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计划, 教师对4个工作计划进行点评, 并提出修改意见。

决策阶段:学生根据计划汇报情况和教师点评情况, 选择比较合理的计划, 并进行仪器、设备选择和小组成员分工。

实施阶段:各小组到操作区以小组的方式完成预定工作任务, 记录维修过程中检测的相关数据、波形, 综合分析后形成诊断结果, 并根据诊断结果对故障部位进行修复。教师监控学生的操作, 必要时给予指导。

检查阶段:故障排除后, 小组成员检查修复质量, 确保故障完全排除。

评估阶段: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教师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点评。

课程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具体考核的方式如表3所示。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及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单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工单情况进行考核;实操考试是在期末单独组织的实际操作考核, 其特点是学生单独操作, 主要考核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基础理论考核是在期末进行的针对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综合笔试,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平时学习行为, 注重能力的养成, 避免以往“终结性”考试带来的种种弊端。

课程教学效果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在我校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三届学生中进行了实施,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查找信息的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制定计划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教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申荣卫, 台晓虹, 黄炳义.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9) .

[6]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9) .

[7]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篇4: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

关键词: 电控发动机 检测与维修 一体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以较快的发展速度步入经济发展的顶峰,汽车结构在近两年也得到不断改革和发展,从以前的传统型汽车逐渐发展为以电子配置为主的高新技术型产品,并在汽车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汽车中的电子装置越来越常见,但目前市场上仍缺少专门的电子维修技术。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正是以培养技术性汽车维修人才而开设的课程,更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维修的水平。将一体化教学应用到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的课程教学中,通过问题的发现推行改革措施,从而实现毕业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化自身的维修技能。

一、传统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对一体化教学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就要从教学的根本问题出发,从传统课程设置及授课的形式,通过与授课教学的交流找出问题。通过笔者的了解,现如今很多学校大多都采用“理论与实训周”相结合的方式,听起来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事实上的做法是:教师先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将细致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去实训场地做简单的实训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填鸭式”教学模式仍然广泛存在,教师一直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只顾自己完成教学任务,但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应当以实践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很差的教学效果,造成教和学的恶性循环。然而,一体化教学模式正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电控发动机的教学特点,虽然之前的实训周形式能够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实践时间十分短暂,实践项目十分少。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让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做”而不是“学着做”。传统电控发动机教学模式严重束缚学生创造性的实现,必然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授课的知识点常常出现交叉性的知识点,实训得不到及时补充,传统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存在十分明显并且很严重的问题。

二、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措施

1.根据市场需要编写教案

据目前的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教学状况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大都与学校的设备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大相径庭,统一性的教材导致学生在技能上缺乏创造性,并不能满足显示的需要。所以,首先要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学生的特点自行编写教学方案或者订购合适的教材。教师不能仅用教材,还应当在课下的时候通过网络和图书馆资源作为理论依据和技术上的支撑,经过不断地筛选和鉴别,结合学校的设备实际情况编制教材。

2.理实结合组织课程教学

在有了合适的教材基础之上,还应当对课程教学进行理实化的教学组织。电控发动机检测与维修课程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性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教学“电控汽油发动机概述”的时候,虽然是概述性的内容,但是在讲解“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应用在发动机上的电子控制系统”、“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组成”、“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概述”的同时应当配合一些器材的使用,将其贯穿其中。例如最后一部分“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概述”教学,这里涉及汽油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其主要由空气供给系、燃油供给系、电子控制系统组成,教师只是通过口头描述及课本图片的描述就会显得过于抽象,所以通过实物教学,将电控燃油喷射的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从而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实操练习分组制订计划

以“曲轴位置传感器”检测为例,依此实验为基础分组制订计划进行实操练习。将学生分为四组到实车或者台架之上验证相应的传感器位置,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获取到相关的监测信息,比如某一个车型的传感器所属类型及控制的电路图等内容。教师应当选取一个组长进行核心工作计划的讨论,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当分成员进行数据填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并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在万用表的使用过程中,蓄电池在断接的时候要十分注意正负极,点火开关在打开的状态之下不能够断开正在工作中的12V的电气设备等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这样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这一环节过程中,填写工单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所以工单的制定应当分组进行讨论,共同填写,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试验加以认证,并积极思考判断正与误。通过合作做实验、填数据,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学生大体上对曲轴位置的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相应的检测方法有深刻的认识。实操练习分组制订计划让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愈加高涨。

三、结语

电控发动机的检测与维修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具备较好的维修和检测技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校的设备和场地得到改善,一体化教学的不断推广,对学校、社会、企业等都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东盛,彭林兵.建构主义理论下中高衔接一体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汽车电控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疑难故障分析》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5:230-231+235.

[2]董大伟.基于ME7.9.7发动机管理系统故障实训车的设计[D].吉林大学,2012.

[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职教研究,2012,04:1-70.

篇5: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企业岗位任务及所需能力分析,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任务是汽车维修典型和经常性的任务,针对此任务设置的《发动机电控技术》课程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为总体目标,使学生掌握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和检修,熟悉岗位工作的整个过程,同时维修效益、质量、安全、节约、管理和协调等意识强化。但授课课程中发现高职学生具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理论基础差、动手实践能力强、对身边真实的案例感兴趣的特点。

不喜欢在教室听教师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点,更喜欢边动手边学习,这门课程近几年也在积极探索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入一个项目任务中去,让学生在任务中学习,到社会中去找作业。从而培养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职业型的创业者。

1.课程改革思路

首先将原有的针对书本知识点的大纲全部推翻,收集行业、企业各岗位要求,查找出发动机电控技术能完成的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整理,归纳出课程标准,并将整个课程划分为 8 个项目,每个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常见的电控系统维修项目,并利用我系学生创业团队东亚汽车维修有限公司选取出符合本项目需要的工单,作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项目中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需要的理论基础。以此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最终让学生小组对抗,选出最佳方案在故障车上进行故障排除,让学生自己的方案付诸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单选取

一个项目中的工单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选取工单的主要标准就是本项目内的,并且工单的发放要按由简到繁的顺序发放,先布置简单故障案例,教师给定故障原因范围,再进一步发放复杂的多种可能的工单。

3.编写学习任务书

由于课程知识点比较杂而多,学生拿到工单的时候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教师在这个时候需要给一定的指引,将用到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整理归纳,以习题的形式下发,学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先完成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再完成排除故障的解决方案。

4.课堂进行小组对抗争取奖励卡

在课堂上学生首先对学习任务单的知识进行汇报,随机选取两个小组对抗,其他组的同学可以随时提问,最后教师通过几个讨论题将知识点高度总结。课堂上第二部分是学生汇报设计的维修方案,首先一组学生可以主动汇报,汇报完其他组同学觉得自己的`方案更好可以进行对抗,最终选取最佳方案。在对抗后小组互相查漏补缺,让维修方案更加可行。获胜的小组得到一个奖励卡,拿到奖励卡可以参与东亚汽车维修有限公司进行故障车维修(故障车虚伪本工单的故障)。其他组同学则在我系师生共同研发的一汽整车试验台上进行模拟故障排除。在此过程中通过竞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5.师生共同建立维修日记

项目结束后,师生要共同建立一个班级的维修日记,详细记录维修车辆信息、故障现象、故障维修步骤及维修心得,以便在日后的维修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6.发现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整个学期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就是故障车辆和本门课的项目有时对应不上,故障车进厂和学生学习项目距离时间有时会很长,所以计划发展多个实习地点,建立一个可以互相沟通的故障车网络平台。教师将需要故障车信息发到网络平台、实习地有对应车辆和教师联系,这样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故障车辆维修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维修厂维修故障车。达到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结语

篇6:电控发动机实习

一、实习目的:

1、熟悉大众GSI2000型电控发动机使用的传感器布置位置,2、掌握各传感器的作用。

3、利用解码器检修各传感器。

二、实习内容:

1、掌握各传感器的布置位置,作用及工作原理。

2、用解码器读出各传感器输的出信号。

3、用解码器和万用表检修各传感器。

三、器材工具:

1、工具:数字万用表、螺丝刀;

2、设备:桑塔纳GSI2000AJR发动机故障实验台、X-431解码器;

四、实习过程:

1、热膜式空气流量计

(1)布置位置:

(2)作用:

(3)各工况测得的数据:

(4)检修过程:

2、节气门位置传感器(1)布置位置:(2)作用:

(3)各工况测得的数据:

(4)检修过程:

3、进气压力传感器(1)布置位置:

(2)作用:

(3)各工况测得的数据:

(4)检修过程:

4、氧传感器(1)布置位置:(2)作用:

(3)各工况测得的数据:

(4)检修过程:

5、发动机水温传感器(1)布置位置:(2)作用:

(3)各工况测得的数据:

(4)检修过程:

6、爆震传感器(1)布置位置:(2)作用:

(3)各工况测得的数据:

(4)检修过程:

7、曲轴位置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1)曲轴位置传感器布置位置:(2)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布置位置:(3)曲轴位置传感器作用:

(4)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作用:

(5)各工况下测得的由曲轴位置传感器和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共同决定的点火提前角的数据:

(4)两个传感器的检修过程:

篇7:发动机电控系统教案1

一、汽车的发展历史

1.汽车的诞生:

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1844-1929)在曼海姆制造成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1886年,德国 卡尔·本茨;戴姆勒

2.汽车车型的演变过程及发展阶段 ①马车型汽车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上相继出现了一批汽车制造公司,除戴姆勒和奔驰各自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汽车公司外,还有美国的福特公司、英国的劳斯莱斯公司等。当时的汽车外形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造型,因此被人们称为无马的“马车”。

②箱型汽车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1915年生产出一种新型的福特T型车,这种车的车室部分很像一只大箱子,被称为“箱型汽车”。作为高速车,箱型汽车并不够理想,因为它的阻力大大妨碍了汽车前进的速度,所以人们又开始研究一种新的车型——流线型。

③甲壳虫型汽车

193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生产的气流牌小客车,首先采用了流线型的车身外形。1936年福特公司在“气流”的基础上,研制成功林肯和风牌流线型小客车。此车散热器罩很精练,颇具动感,俯视整个车身呈纺锤形,很有特色。流线型车身的大量生产从德国“大众”开始。1933年德国的波尔舍博士设计了一种类似甲壳虫外形的汽车。波尔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甲壳虫外形的长处,使其成为同类车中之王,“甲壳虫”也成为该车的代名词。

④船型汽车

美国福特公司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9年推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型福特V8型汽车。这种车型改变了以往汽车造型的模式,使前翼子板和发动机罩,后翼子板和行李舱罩融于一体,大灯和散热器罩也形成一个平滑的面,车室位于车的中部,整个造型很像一只小船,所以人们把这类车称为“船型汽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船型已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车型。

⑤鱼型汽车

船型汽车尾部过分向后伸出,形成阶梯状,在高速时会产生较强的空气涡流。为了克服这一缺陷,人们把船型车的后窗玻璃逐渐倾斜,倾斜的极限即成为斜背式。这类车被称为“鱼型汽车”。最初的鱼型车是美国1952年生产的别克牌小客车。1964年美国的克莱斯勒.顺风牌和1965年的福特.野马牌都采用了鱼型造型。自顺风牌以后,世界各国逐渐生产鱼型汽车。

⑥楔型汽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鱼型汽车的升力问题,人们设想了种种方案,最后终于找到了“楔型”。就是将车身整体向前下方倾斜,车身后部像刀切一样平直,这种造型能有效地克服升力。1963年司蒂倍克.阿本提第一次设计了楔型小客车。“阿本提”诞生于船型车的盛行时代,与通常的外形形成尖锐的对立,因此,未能起到引导车身外形向前发展的作用,直到

第1页

1966年才被奥兹莫比尔.托罗纳多所继承。楔型对于目前所考虑到的高速汽车,已接近理想造型。现在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国都已生产出带有楔型效果的小客车,这些汽车的外形清爽利落、简洁大方,极富现代气息。汽车发展到鱼型,关于空气阻力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楔型继承了这一成果,并有效地克服了鱼型车的升力问题,使汽车的行驶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当之无愧为目前最为理想的车身造型。

⑦概念车

由英文Conception Car意译而来。概念车不是Ep将投产的车型,它仅仅是向人们展示设计人员新颖、独特、超前的构思而已。概念车还处在创意、试验阶段,很可能永远不投产。因为不是大批量生产的商品车,每一辆概念车都可以更多地摆脱生产制造水平方面的束缚,尽情地甚至夸张地层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概念车是时代的最新汽车科技成果,代表着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因此它展示的作用和意义很大,能够给人以启发并促进相互借鉴学习。因为概念车有超前的构思,体现了独特的创意,并应用了最新科技成果,所以它的鉴赏价值极高。

3.汽车的发展过程: 4.现代汽车发展概况: 5.我国汽车发展概况:

6.世界各国知名品牌汽车:奔驰、宝马、保时捷、法拉利、凯迪拉克、丰田、通用、福特

二、发动机的类型 1.内燃机定义

汽车发动机的作用是将燃料与空气进行混合在其机体内燃烧,推动活塞往复运动再带动曲轴旋转、从而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向汽车提供动力。由于燃料是在气缸中燃烧.因此又称内燃机。

2.类型:

(1)按照所用燃料分类

内燃机按照所使用燃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使用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2)按照行程分类

内燃机按照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需的行程数可分为四行程内燃机和二行程内燃机。把曲轴转两圈(720°),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四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四行程内燃机;而把曲轴转一圈(360°),活塞在气缸内上下往复运动两个行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内燃机称为二行程内燃机。汽车发动机广泛使用四行程内燃机。

(3)按照冷却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冷却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水冷发动机和风冷发动机。水冷发动机是利用在气缸体和气缸盖冷却水套中进行循环的冷却液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而风冷发动机是利用流动于气缸体与气缸盖外表面散热片之间的空气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水冷发动机冷却均匀,工作可靠,冷却效果好,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车用发动机。

(4)按照气缸数目分类

第2页

汽油机;使用柴油机为燃料的内燃机称为柴油机。内燃机按照气缸数目不同可以分为单缸发动机和多缸发动机。仅有一个气缸的发动机称为单缸发动机;有两个以上气缸的发动机称为多缸发动机。如双缸、三缸、四缸、五缸、六缸、八缸、十二缸等都是多缸发动机。现代车用发动机多采用四缸、六缸、八缸发动机。

(5)按照气缸排列方式分类

按照气缸排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单列式和双列式。单列式发动机的各个气缸排成一列,一般是垂直布置的,但为了降低高度,有时也把气缸布置成倾斜的甚至水平的;双列式发动机把气缸排成两列,两列之间的夹角<180°(一般为90°)称为V型发动机,若两列之间的夹角=180°称为对置式发动机。

(6)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分类

内燃机按照进气系统是否采用增压方式可以分为自然吸气(非增压)式发动机和强制进气(增压式)发动机。汽油机常采用自然吸气式;柴油机为了提高功率有采用增压式

三、汽车的总体构造

1.发动机:汽车的动力源,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由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组成

2.底盘:汽车构成的基础,有四大系统组成

3.电器设备:电源组、发动机起动系、点火系、汽车照明、信号装置、音响系统、通讯系统等

4.车身:

作 业:

篇8:电控发动机一体化教学

一、教材编写理念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是立德强技的教育,而教材是其重要的载体,教材的内容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基本技能操作,更要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就是说要学会“做事”。职业教育的改革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技能第一,理论可有可无。实际上会操作不等于会“做事”,只有懂原理的人才能算真正的会“做事”。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必须和够用的基本理论,这样“会做事”的人才有灵魂。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是:学生厌学、教学设备不足、教材落后、教学方法简单。要提高中职教学质量,不仅要有教学设备的投入,还要有适合中职教育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材,以及掌握先进教学方法的师资队伍。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一线的技术工人,因此技能培养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仅仅为了基本技能而教学,没有理论的支持,是教不出合格的毕业生的。如果职业学校仅仅教学基本理论,不学技能,这个学校迟早关门。教材编写的目标是教人做事,在电控发动机这门课程里,就是要学会电控发动机的检修。

二、教材编写思路与分析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重点,以项目课程为主题的总体设计要求思路,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切入点,以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检修的基本技能为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完成和掌握基本技能的需要,来组织和选择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点的联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把发动机电控项目设置成课程项目,每个项目设计成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两个部分内容。基本技能:以控制项目常见故障检测技能设定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是以基本技能的需要来组织。基本技能的教材编写:包括项目任务、教学设备和工具准备、安全教育、项目基本知识复习、教师演示教学、学生实践及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小结、教师讲评总结等内容。基本知识教材编写:包含学习目标,知识要点,系统的作用、组成和工作原理等内容。教材的编写,尽量体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先进教法的应用。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认真落实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就有保障。

三、计划与实施

1.首先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开发小组成员由两名维修企业技术经理和五名骨干教师组成。开发小组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和电控发动机课程任务的要求,共同探讨基本技能的项目和理论知识的要求。拟定技能项目,以及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

课程任务与分析的要求如下:

2.根据电控发动机课程任务和分析要求,研讨出课程技能和知识要点。

3.开发小组根据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要求,制定各个项目的基本格式。初步设计项目格式如下:

(一)项目名称(二)学习目标(三)知识要点(四)基本知识部分(五)基本技能部分

基本知识部分格式:包含学习目标,知识要点,系统的作用、组成和工作原理等内容,对于需要介绍零部件结构和原理的也应包含在内。

基本技能部分格式:包括项目任务、教学设备和工具准备、安全教育、项目基本知识复习、教师演示教学、学生实践及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小结、教师讲评总结等内容。

4.根据项目格式要求,首先编写一个样张,经课程开发小组审议后作为初步标准。安排课程开发小组成员按照样张要求,每人负责两个项目,收集各个项目的教学内容、插图以及检修的项目内容。并把收集到的资料按样张格式和样张要求编写教材。

5.各章节编写完成后,编写小组成员一起研讨,提出修改意见,经认真修改后汇编成册,形成教材初稿。

6.将汇编后的教材投入教学试用,在试用过程中收集修改意见,等三轮试用后再定稿。

四、本方案的特点

1.教材科学性。

第一,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在技能教学部分采用工作引导法,在基本理论知识部分采用问题引导法,高效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

第二,学习领域课程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还做不到,他们的学习还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计划设计中,仍然保留部分课程按课程体系走。在改革的过渡时期,能与目前的教学条件和环境相适应。

第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分开编写,提高条理性和逻辑性。不仅可以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作准备。基本技能教学过程,首先示范讲解,接着老师指导下学生实践,并在实践指导中融入基本知识。这对学生真正理解,以及掌握项目的技能至关重要。

2.教材系统性。

教材根据电控系统的项目,组成九个章节十五个项目的内容。每个控制系统就是一个大项目,这种方法学习电控发动机技术,具有系统性。

3.教材教育性。

第一,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没有协作就不能完成任务。

第二,任务实施需要基本理论知识支持。因此学生必须自觉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习惯。

第三,要求老师全程指导学生“工作”过程。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培养和锻炼。不仅保证实践正确进行,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第四,接受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总结。这个“工作”的过程就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方法。

五、教材实施条件和适用对象

对设备的要求:要建立电控发动机实训室。拥有带电控发动机实车四部或发动机台架四台。KT600解码器,以及电控发动机实训所需的仪器设备,全部按四台套配置。

对师资要求:实训上课的老师需要两名,其中一名实训老师。两个都要双师型。

对学生要求:学生班级人数20~24人。学生实践课前必须完成基本理论学习。

教材适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电控发动机技术的初学者。

六、使用后的效果

经过一轮试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都有明显提高,实训课多了,理论课少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高了。从学生调查反映,都觉得“能学到真技术了”,“上课有意思”。从老师调查反映,都感到“备课容易,上课压力增大,但成就感增强了”。

教材编写是在学校示范校建设任务驱动下进行的,我们在努力探索一种能集教育资源、教改理念、教学方法和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于一身的先进教材。努力实现在技能教学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让新教材能够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全过程,为中职电控发动机教学质量的提升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定置管理规定下一篇:县年度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