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安徽省农业保险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是依旧面临制度与基础设施不完善、有效需求不足、保险人承保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农业保险创新。政府的大力支持、“三农”政策的保障以及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的积累,使得安徽省已经具备了促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条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保险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海南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摘要:海南的农业生产总值,一直占全省GDP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保险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像海南这样的农业大省,农业保险应该成为保险业的主角,而眼下却出现了发展缓慢、市场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等现象,甚至20世纪中期后陷入了停滞不前、日益萎缩的局面。笔者采用电话采访、发放问卷表,同时赴海口市郊及临高县、儋州市等县市进行实地调查的方式。通过调研,认为若想大力发展海南的农业保险,应该选择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关键词:保险;农业保险;保险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农业保险是指被保险人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因遭受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致使有生命的动植物发生死亡或损毁的经济损失,由保险人给予补偿的一种保险。与其他商业险种相比具有低保额、低收入、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点。

农业保险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新时期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通过农业保险,能够集中金融、政策、资本、市场等资源,为农业发展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功能,有利于国家财政收支稳定,具有深远的历史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保险发展的一般分析

(一)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创建于18世纪初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已在40多个国家推行或试行,主要有五种体制: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以德国、西班牙西欧等国为代表;日本体制;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体制;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体制。分别采取以下措施支持农业保险:

1.制定农业保险法。由于商业保险的《保险法》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于农业保险的特性,美国1938年颁布《联邦作物保险法》;加拿大1959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日本1929年颁布《家畜保险法》,后修订成《农业灾害补偿法》;菲律宾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农业保险的目标、保障范围、保障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政府作用、农民参与方式、初始资本金筹集数额和方式、管理和保险费分担原则、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积累的赔款和处理方式、税收规定、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资金运用等进行立法规范。

2.设立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及提供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是政策性很强的保险,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许多国家组织了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出资建立初始资本和准备基金直接经营或与私营保险公司合作经营。如法国农业巨灾基金由财政部的资金和农业保险保单的一部分税收组成,灾害发生时赔偿农民损失;美国、加拿大等由国家设立专门机构经营大部分政策性业务;日本由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民营保险相互会社开办,政府进行监督与指导,提供再保险,给予保费和管理费补贴;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由国家直接或与私营保险公司成立股份公司经营;前苏联、东欧由国家保险机构统一垄断经营;罗马尼亚等由国家保险局经营;波兰等由国家保险机关管理;匈牙利等由国家保险公司独家经营。

(二)国内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1.1951—1958年探索阶段。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认为“农村保险是整个农村金融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垄断经营。1951年从山东、四川等地的试办推广到全国,由于农民无参保习惯政府干预是第一推力,可很快因经营管理漏洞过多、强迫命令严重而陷入困境于1953年3月停办。1954年入社后牲畜产权关系发生变化许多农民提出参加牲畜保险,11月第四次全国保险会议决定恢复办理,但1958年10月西安财贸会议提出除国外保险业务必须继续办理外,国内立即停办,1959年1月第七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后国内正式停办。

2.1982—1986年恢复试办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广泛兴起,出于分散风险的需要,1982年2月国务院指出“逐步试办农村财产保险、畜牧保险等业务”,1984年指示“农村保险业务将成为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重点之一”,1985年《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应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关于1986年的工作部署》强调“应积极发展农村各项保险事业”。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代表政府垄断经营,实行全国统一核算,农业保险亏损可由内部其他险种的盈利弥补,实际上隐含了政府的隐性补贴,故发展快速。

3.1987年以后的多元化发展阶段。1982年到1986年农业保险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与其他商业保险统一核算,盈亏互补,不利于调动经营积极性,也不利于政府考核保险公司的绩效。1987年6月政府决定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内部特设农村业务部专门从事农业保险的经营。此外依靠民政部门经营农村救灾保险、准许新疆建设兵团经营本地农业保险、允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地方政府合办或代办以推动农村合作保险发展。但由于政府未能理顺与保险公司、农民之间的关系,农业保险经营风险更加集中,商业性经营亏损更为显性化,故难以为继。

(三)农业保险发展的经验教训

1.建国以来中国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与教训。(1)尊重农业经济和农业保险规律。农业及农业保险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在政策法规制定、组织机构设置、费率厘定以及理赔等环节,都应充分按农业规律及农村的实际办事,现存的其他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方法不能简单加以套用。(2)循序渐进。因农民经济承受能力脆弱思想相对保守,农业保险的发展应是个渐进的过程。(3)1953年全面停办农村保险业务证明急功近利是办不好的,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求农业保险的发展不能一刀切,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2.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1)政府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强化农业保险业务的政策性。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直接组建农业保险公司,美国政府给予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大量资助,补贴占保险费收入的50—60%,提供再保险。(2)组织多元性并构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如西欧有小型互助组织、大型互助合作组织、政府保险机构、合股保险公司等;日本有农业互助组合、农业互助组合联合会、政府农业保险机构,相互配合协作构成一个有机的组织体系。(3)发展农业保险立法先行。许多国家重视立法工作,用法律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海南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在灾后自救和恢复生产过程中作用较小

2000—2003年海南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113.7亿元,其中农业损失81.4亿元,保险赔偿只有1868.3万元;2003—2006年7月全省农业保险的赔款支出平均只占总赔款的0.65%,占财险赔款的0.85%;2005年“达维”台风袭击海南18个县市全部受灾,经济损失116.47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1155万亩,减收粮食2.7亿多公斤,水产养殖损失面积16.2万亩、产量2.2亿公斤,农业损失80.26亿元,保险赔付仅1亿多,赔付农业700多万元,不足其损失的1%,保险防灾防损作用显然未得到应有发挥。

(二)农业保险不能满足投保人的需求

2002年海南共有诚利、裕昌集团等国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重点20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2.16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7.02亿元;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4406个,其中股份制4048个,参加农户1.25万户。许多民(企)都有投保意愿,可商业保险公司考虑自身利益不愿承保;同时按商业化操作要求制定的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费率高达9-10%;加之赔偿标准、程序难相吻合,省内惟一经营农业险的人保海南分公司每年保费收入仅300—400万元,800—1000万元左右的保额,显然不能满足需求。

(三)商业保险公司独立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

自1985年海南农业保险起步以来,人保海南分公司开发橡胶、香蕉、西瓜保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营状况却不甚理想。由于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制约较多,至2003年全省的农业保险累计保费收入4306.5万元,赔款支出5225.4万元,综合赔付率高达121.3%,扣除必要的成本费用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如人保乐东县支公司按2003年条款标准每株香蕉向蕉农收取0.5元保费,保额7元,当年投保蕉农少保费收入仅20多万元,“尼伯特”台风后却赔付240多万元。后保费提高到每株0.7元,可赔付率太高且出险后需要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核赔;同时普遍存在资产、定价、利率、道德与逆选择风险,如在投保渔船险时渔民不愿投保新船只投保用过多年的老船旧船等,开办障碍重重。

通过分析以往海南农业保险主要具有四个特点:(1)总体亏损,年均赔付率在120%左右,在不考虑业务费用的情况下综合赔付率109%。(2)效益险种规模不大,高风险业务上升速度较快,逆选择突出,理赔时较难定损等。(3)出于风险控制的目的,经营整体规模不大,积极性不高。(4)多数商业保险公司已经或准备上市,要对股东负责,基本不盈利甚至亏损的农业保险对其吸引力不大。

四、海南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

(一)明确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标

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和农户(企)多方参与相互配合。近期目标应符合省情,以补偿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农民灾后生活自救和恢复生产能力为主,重点保障种、养殖业生产及农(渔)民的人身意外伤害、健康医疗保障。

(二)成立工作协调小组,明确有关各方职责

农业保险自身特点决定难以商业化,需要政府助推,可由省政府牵头,省发展与改革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财政厅、地税局、海南保监局和保险公司拟定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开办;通过政策引导新闻宣传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农民(企)认识和了解;同时各试点地区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农业保险作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组成部分,组织、协助和推动展业签约、查勘定损、配合理赔等具体工作。

(三)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1.选择试点市县。鉴于近期全省范围全面开展农业保险的条件尚未成熟,建议按照“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循序渐进,选择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较为发达且当地政府重视程度高的2-3个市县率先进行。

2.选择试点模式。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探讨主要有四种:(1)政府主办和组织的经营模式,虽有不少优势,但成本高且运行时难以有效监管。(2)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经营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曾在100多个试点县区实施过,效果不甚理想且改革阻力颇多。(3)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在理论上可以降低成本、减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等,但承保范围狭小、风险相对集中,保险基金规模有限,难于应付较大灾害。(4)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即在政府统一制定的政策性经营的总体框架下由各商业性保险公司自愿申请经营农业保险及再保险。结合海南原有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小,覆盖面窄,涉及险种少且政府财力有限等实情,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较适宜农村普遍存在的个体农户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分散经营现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同时利于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现有的人才、技术、机构网点、条款费率优势、迅速搭建起试点平台,因此建议推行此模式。

3.开发具有海南农业特色的险种。根据农业收获的季节性和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等特点推出缴期灵活、缴档多种、保费低廉、广覆盖、保障适度、适合“三农”的险种;根据目前财力薄弱的的实情开发一些具有海南农业特色的险种;标的宜选择符合国家和海南农业产业政策、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且有一定品牌优势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综合考虑保险责任、受自然灾害影响程度和风险损失的可计量性等因素和人保海南省分公司少量开办过香蕉和橡胶保险、太平洋保险海南分公司、新华人寿海口分公司已介入渔民人身意外伤害、失地农民健康和养老保险的实际,先试办海南大力推广的超级杂交水稻及博II优15、II优128和特灿占25等水稻品种,香蕉或橡胶等经济作物品种;渔民意外伤害、失地农民健康和养老保险等险种。

4.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实现以丰补欠、试点模式的转型,确保农业保险的正常开展。可采取以下方式筹集风险补偿基金:(1)政府注资。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补贴并划入风险补偿基金;国家发改委从救灾、支农资金中划一部分出来支持,且将各方责任、覆盖范围、保费厘定、缴费和补贴方式、管理模式等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以便长期运作;同时兼办一些与农业保险有关的效益险种,以险养险。(2)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部分盈余。以持平或保持微利为原则,在当年利润率超过一定比例时划入风险补偿基金。(3)资金运用收益。在保证安全、流动和收益性前提下对资金进行运作,收益划入风险补偿基金。(4)社会各界捐赠。(5)税收优惠返还。(6)将政府每年筹集到的救灾款单独提取一部分建立农业保险风险补偿基金,变短期为长期支持。

(注:本文是中央民建海南省优秀重点课题,中央民建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协四届五次会议优秀提案,且研究成果被海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推广;文中的数据均来源于海南保监局、海南省农业厅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刑炜.墨西哥巴西农业保险对我国农险的启示[J].保险研究,1999,(2).

[2]丁少群,庹国柱.国外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及扶持政策[J].世界农业,l997,(8).

[3]吴刚.农业保险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与借鉴[J].商业研究.2001,(2).

[4]赵学军,吴俊丽.政府干预与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1).

[5]徐伟刚.加快发展海南农业保险的条件和对策研究[J].海南金融,2005,(10).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作者:郑晓玲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篇2:

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安徽省农业保险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但是依旧面临制度与基础设施不完善、有效需求不足、保险人承保能力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农业保险创新。政府的大力支持、“三农”政策的保障以及农业保险发展经验的积累,使得安徽省已经具备了促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条件。本文在分析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可行性的基础上,针对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 农业保险 创新 风险分散机制 保险产品

安徽省农业保险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保险产品、服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效促进了安徽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但是安徽省农业保险在保险制度、经营主体、市场需求等方面依然存在各种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必要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推进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1]。

一、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成果

(一)农业保险产品不断丰富

安徽省积极开发以省内特色农产品为标的的保险产品,截至2016年,安徽省共计有53个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保障范围包括茶叶、果品等经济作物,大棚蔬菜、水产养殖等农业设施等。此外,安徽省率先试点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分别选取了合肥市长丰县、宿州市埇桥区、芜湖市南陵县和无为县为试点地区,总计为149笔保单承保32万亩种植区,安徽省气象指数保险的探索为全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二)農业保险服务质量提高

在农业保险服务创新上,安徽省金寨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推出了菜单式保险服务,为全国农业保险改革提供了“金寨样本”。金寨县菜单式保险服务涵盖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特色养殖保险、市场价格保险等等。金寨县还探索出“三下两上”的保险服务模式,通过保险需求问卷、产品开发与修订等工作环节,使保险菜单能够根据需求及时更新和完善。

(三)农业保险风险管理方式优化

安徽省在农业保险风险管理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保监局2008年委托安徽国元农业保险有限公司在安徽省开展县级种植业保险区划研究,根据安徽省不同地区的风险差异进行费率分区厘定工作,使保险产品定价能够充分反映保险标的的风险,提高保险产品定价的合理性。在风险分散机制上,2012年中国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安徽国元农业保险的农业保险业务提供再保险,该实践为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充足的有效需求是促进农业保险创新的动力,有效需求不足会抑制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2]。近些年来虽然安徽省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但是安徽省农业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依旧较弱。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是最基本的原因,较低的收入水平造成农村保险需求总体较弱;第二,农民投保意识不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风险管理的意识较弱;第三,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理解保险合同条款和保险专业术语,加上对保险的固有偏见,农民往往对保险有抵制情绪。

(二)农业保险相关制度不完善

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依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安徽省在农业保险的相关制度上需要根据实际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安徽省在对农业保险的资金支持上力度不足,和上海、江苏等相比,安徽省财政资金相对不足,从而造成财政资金对农业保险的支持相对乏力[3]。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对农业保险的监管缺少经验。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

安徽省的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不能为农业保险的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首先,1982年~1996年,安徽省的农业保险主要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农业保险,之后又经历了十年的萎缩期,安徽省的农业保险的数据积累不足;其次,安徽省气象设备建设落后,不能满足相关产品的开发等工作;再次,安徽省设在基层的农业保险服务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的专业人员,基层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总体较低。

(四)保险机构承保能力有限

安徽省农业保险主要由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和人财保险安徽分公司两家机构进行开展,主要保险业务由国元农业保险办理,区域内承办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较少,一方面导致行业竞争程度较低,形成垄断局面,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创新;另一方面导致对农业风险的保障能力较弱,农业生产风险较大。

三、安徽省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业保险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理念是农业保险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提高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的服务水平,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支农惠农作用落到实处[4]。首先,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要创新农业保险承保服务,在于农户和企业协商保险合同的过程中,经办人员要积极与农户和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保险标的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及客户的保险需求;其次,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要提高理赔效率,克服出险之后查勘难、理赔难的问题,在承保时就要做好保险标的的登记、查验工作,减少出险之后的手续和流程,做到快速查勘、快速赔付,帮助客户快速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再次,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要提高服务质量,增加保险产品的增值服务,积极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充分了解客户的基础上为其设计适合的产品,协助其做好保险标的的防灾防损工作,实现保险业务各方的双赢甚至多赢;最后,保险经营机构要加强公司内部管理,通过优化公司管理方式,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效率,加强对公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执业素养,从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二)丰富农业保险产品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安徽省要继续推进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满足新常态下农业生产对风险管理的多样化需求。对于茶叶、菊花、中药材、蔬菜、水产、林特产等价值高、投入大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农业保险产品,满足种养大户、涉农企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风险管理的需求;其次,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创新,建立不同金融业态在支农惠农中的联动机制,与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协作,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农产品和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吸收“草莓种植小额信贷组合保险”等已有的经验,探索“农业保险+龙头企业+农户”、“农业保险+利率优惠”等农业保险创新发展模式;再次,加快推进“县级种植业保险区划”的研究工作,在不同种植区实行不同的保险费率,提高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使农业保险产品的定价能够准确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风险程度。

(三)健全农业保险风险防范体系

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天气、病虫害等因素造成的巨额损失的风险,要对农业保险中蕴含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第一,政府要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但发生灾害时,一方面用准备金对农户进行补偿,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对保险机构进行补贴,降低其面临的灾难性补偿压力;第二,利用多种渠道对巨灾风险进行分散和转移,目前国内再保险与农业保险的合作还不成熟,需要探索有效的模式发挥各方在应对农业风险中的作用,比如政府可以为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购买再保险等,此外还要积极与资本市场对接,吸收国际上农业保险风险管理的经验,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中,如探索巨灾债券的使用等;[5]第三,国内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天气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通过温度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可以对农业生产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6]

(四)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农业保险作为一个准公共产品无法完全靠市场满足,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需要政府的适当参与和支持。第一,政府要降低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税费,增加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在经营农业保险中的收益,提高保险经营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第二,完善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制度,通过直接对愿意参保的农户提供保费补贴,降低农户在投保农业保险中的费用压力,使农民能够体会到政府支农惠农的心理获得感,增强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意愿;第三,发挥政府政策在农业保险创新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对产粮大县粮食作物实行差别化保费补贴政策,加大对特色农业保险的补贴,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此外还要提高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监管水平,提高监管透明度;第四,運用多种方式对相关主体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意识,协助农民进行农业风险防范,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的职业水平;第五,重视农业保险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对农业保险相关数据的积累,加大对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的投入,降低保险经营机构在开展农业保险中的成本。

参考文献

[1]段学慧,范纯.安徽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及对策[J].乡镇经济,2008,23(01):98-101.

[2]张进.安徽农业保险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5(13):60-61.

[3]李情民.丁少群.安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J].大众科技,2015,17(07):162-165.

[4]尹成杰.关于推进农业保险创新发展的理性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06):4-8.

[5]周云.雷冬嫦.建立安徽巨灾保险制度的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12,11(03):36-40.

[6]巴曙松.对我国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创新问题的几点看法[J].保险研究,2013,33(02):11-17.

作者:朱振

农业保险发展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农业保险指数化发展研究

【摘要】 农业保险正在由个人产量保险向指数化保险转变,个人产量保险合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市场经济下人们对于降低和转移农业风险的需求,实践已经证明农业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具有信息透明、交易快捷方便、理赔流程简单等特点,必然成为今后农业保险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农业保险指数化发展现状的同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尝试着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指数化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行性。

【关键词】 保险指数化  农业气象灾害  保险理赔

一、引言

农业保险在政府财政以及政策的支持下飞速发展,全国范围内涉农受保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14年末,我国涉农保险保费收缴高达325.77亿元,同比增长6.28%,参保农户升至1.8亿户。总体来看,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的参保覆盖率超过40%。随着农业保险的深入开展,其在转移农业风险、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实行的大都是传统的农保模式,其不断推广发展的同时,传统农业保险的缺陷也日益凸显。例如,传统农业保险模式存在定损难度大、农险产品保险费率难以厘定、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等问题,在分散风险、抵御灾害等方面还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及其保障作用的发挥。另外,与社会上其它商业保险相比,在可保风险上,农业保险的不确定性更强。农业保险的“三高三低”——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低收费、低保障、低保额的特点使得农业保险不可能离开政府财税支持而独立运营存在。在此背景下,农业保险指数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它将是一种抵御风险的有效策略。

二、农业保险指数化产品的设计及优势

农业保险指数化是把一个或几个特定条件(如气候、价格、产量)对应农产品的产量或损益指数化,当实际指标超过或者低于某一拟定水平线时,保险时间发生,投保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赔付。以在我国已经推行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为例,以国家发改委每个星期公布的“猪粮比”作为参考指标,当“猪粮比”低于6:1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养殖户就可以从保险公司取得相应赔偿。

1、农业保险指数化产品开发设计基本原理流程

(1)划分保险区域

基差风险是农业保险指数化与生俱来而又不可避免的,为了降低基差风险,我们必须对保险区域进行细致合理的划分,影响基差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区域内农田降水量、风速、农作物种子、农田土壤成分、耕作方式、肥料农药的使用等,降低基差风险的方法主要是划分的保险区域内以上影响因素尽可能的相似。保险区域的合理划分是保证指数保险的实施以及提高保险效率的前提。

(2)合理评估风险

设计指数型保险产品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区域内保险标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估,例如保险区域内风险影响因子的确定、因子对保险标的的影响程度以及区域内农民的投保意识以及需求等,这就需要保险公司、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当地气象部门的共同协作。

(3)选定参考指数

为了能够使选取的参照指数更好地反映与保险标的直接相关性,而且能够为保险方案设计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参照指数选取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有科学敏感性,可以进行有效地科学测度;第二,有客观独立性,数据必须由独立第三方权威机构发布,不受保险人、被保险人等利益相关方影响;第三,有公开透明性,要公开发布公共信息,使社会公众都能够从正常渠道获得相关信息;第四,有时效性,要能在气象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及时公布,并且尽可能无需进行后期修正;第五,有连续可分性,要有比较长期的历史数据积累,并能够按地区进行细分。

(4)厘定费率

任何保险的基本参数就是费率。根据保险精算原理,保险费率厘定的前提是进行精确的风险区划,风险区划范围越小,所得出的保险费率就越贴近实际;另外,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还要依据统计数量模型作出与实际水平接近的合理预测。

(5)设计赔付方案

农业指数保险方案的核心是赔付方案的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各类指数(气象、价格、产量等)与损失情况的相关性分析、赔付触发点的确定以及具体赔付方案的设计。具体操作:一是根据参保农作物参考年限数据记录的损失情况,利用数量统计模型计算相应年份参照指数与实际损失之间的关联程度,以相关性较高的系数作为参照指数是设计赔付方案的基本条件;二是以参照指数与实际损失历史记录的对应情况来确定赔付触发条件和达到触发水平后,随参照指数的变化确定相应的赔付程度变化情况,如图1为农业保险指数化保险赔付方案的一般情况。

(6)构建保险合同

农业保险指数化产品的设计以及后期的推广实施最终都要落实到以要约承诺方式签订保险合同上,保险合同除了包含保险标的、保险责任、费率划分、保险金额、保险期间等基本要素,更为不可缺少的是明确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列明事故理赔、争议处理等具体事项,确保各方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

2、农业保险指数化优缺点

农业指数保险的赔偿并非基于实际损失,而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具备了诸多优势,图2为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模式的优势对比。总的来看,农业保险指数化主要存在以下优势:第一,从保险合同特点看,合同标准化程度高,双方权益透明客观,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从成本负担看,由于信息透明和条款简化,包括承保、实地查看、定损、理赔等费用大大降低;第三,从保险方面看,存在新兴的气候风险管理以及再保险市场,具备可利用的资本市场资源;第四,从风险控制功能方面看,由于合约的标准化、透明化、触发机制简单等特点,有在二级市场上流动的潜质,可与期货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捆绑组合,有助于构建多元化农业风险控制体系。正因于此,农业保险的指数化发展模式必将成为更有效、更可行、更有潜力的农业风险管理的发展新方向。农业保险指数化在发展推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指数保险基差风险较大

基差风险(Basis Risk)是当根据指数化保险合约计算的理赔结果与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不一致时发生的风险。同一地区的两家农户,可能受灾时的影响因素并不完全一致,从而导致的损失也不一样,但赔付标准是一样,这就出现了理论损失值与实际损失值不一致的情况,可能出现被保险人获得超额或者不足额的损失赔偿情况。

(2)指数的合理选择难题大

农业保险指数化标准合约构建面临的一项技术难题是参考指数的选取。指数选取是否合理,取决于所选指数本身对保险地区农作物产量或者损益的关联程度,指数包括产量、降雨量、温度、风速、价格等。两者的关联程度越大,根据指数化保险合约计算的理赔结果与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差别越小,基差风险越小。但就实际情况而言,保险区域内指数化的理赔结果一般很难与所有的个体损失取得一致,很大程度上给指数保险产品设计工作增加了难度。

(3)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难度大

在指数化保险合约的经营理念里,其选定的参照指数在功能上起到了代理变量的作用,试图将指数代表的损益程度与个体实际损失紧密联系起来。但实际中,受长期农业传统耕作经验以及文化水平限制,大多数农户要在短期内完全理解和接受指数保险产品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农业保险指数化国外发展现状及其启示

1、国外农业保险指数化发展现状

(1)美国

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支持下,美国自20世纪30代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农业保险无论在模式创新上还是覆盖规模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农保发展模式的进步主要是开发和推行了指数化保险产品,主要以产量、收益、气象指数为基础的保险产品覆盖最为广泛。

第一,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区域产量保险的保险事件发生是以实际产量是否低于预定的产量触发水平线为标准,主要的代表性产品有:实际历史产量(APH)、产量保障(YP)以及团体风险计划(GRP)。三种不同的指数化保险产品中,APH、YP是对个体农户遭受的产量损失进行赔付,不同的是YP时根据商品交易条款(CEPP)规定的期货市场价格为参考标准获取理赔,而APH以美国的资源管理机构估测的农产品价格为参考标准获取理赔;GRP一般以县级单位作为一保险区域进行区域内整体产量损失理赔,对投保农户而言,当该区域的受保农作物的平均产量低于指数保险的保障产量时,保险事故发生,而保险区域农作物的保障产量是以国家农业统计部门根据区域内农作物的历史产量为基础计算得出。保险赔偿触发产量与估测产量之比为承保水平,承保水平根据不同的保险费率一般划分为五个档,从70%~90%,以5%间距为一档,而承保水平越高,保险费率也相应地越高。GRP的赔偿计算公式如下:

每英亩赔偿额=预期产量?预期价格?保障规模?max0.{(预期产量?承保水平-实际产量)/(预期产量?承保水平)}。

第二,收益指数保险产品。以农产品价格为计量基础的农业指数化保险产品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它是对农业产量指数保险的改进。其主要的代表性产品有:收益保证保险(RP)、去除收获价的收益保障保险(RP HPE)、集体风险收益保障保险(GRIP)、收获期选择性收益的集体风险收益保险(GRIPHRO)。其中,RP和RPHPE主要强调的是被保险人的最终收益保障,两者的差异存在于保险金额的拟定标准上,RP是以收获价格、项目价格两者中的较高者为计算基础,而RPHPE的保险金额则仅以项目价格为计算基础。GRIP以及GRIPHRO的保险区域划分通常是以县为基本单位,不同的是,GRIP的保险金额以期货交易所的期货价格为计算标准,而GRIPHRO则根据收货价格、预期价格中的较高者作为计算标准。农业收益指数保险的每亩赔偿额度的一般计算公式如下:

每英亩赔偿额=预期产量?预期价格?保障规模?max0.{(预期产量?预测价格?承保水平-实际产量?收获价格)/(预期产量?预测价格?承保水平)}。

第三,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在美国,气象型指数保险产品中的主要代表性产品有:降雨指数保险(RI)和植被指数保险(VI)。RI和VI主要以影响农作产量相关程度高的参照指数为基础进行保险赔付,而非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损失。RI是以该保险区域的实际降雨量是否达到拟定降雨量为赔付触发值。根据每地区降雨量的不同,将全美国保险区域划分为六个梯度区域,每个区域的降水量不同,触发值和费率可能不尽相同。VI是以保险区域内实际的植被指数是否低于该指数化保险产品的触发指数值为标准判定保险事故是否发生。

(2)印度

世界粮食项目研究报告表明,印度在发展中国家推行的27个农业保险指数化项目中试点最为成功。其推行的农业保险指数化产品主要有:降雨量指数保险、干旱指数保险等。早在2003年印度就允许非国有控股涉农保险公司涉足农业保险指数化发展试点,其中以CICI Lombard保险公司(ICICI)和IFFCO Toki保险公司(ITGI)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ICICI Lombard保险公司是印度农业化肥合作机构与日本规模最雄厚的保险公司Tokio共同出资成立。该公司从2004年起在印度农村开始推行农业指数保险,以当地的化肥合作机构作为保险产品的主要销售途径。截止2012年,参与此项指数保险的印度农户超过16万户数,保费率占投保额的3.0%~8.0%。该项保险的投保期主要分为夏、冬两季,受保农作物涵盖了印度主要的农作物,如小麦、芥末、土豆、稻谷、玉米、棉花等。

2、国外农业保险指数化的经验启示

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保险指数化的特点有很多都值得我国借鉴学习,以完善我国的农业指数保险产品体系设计。

(1)管理机制完善

现阶段,国外农业保险改变了以往的国有保险公司运营模式,采用了政府监管、独立运营的经营模式,这些独立运营的保险公司都是些资产状况良好、技术先进的公司,其运营体制比较完善。这种模式不仅采取全国统一监督管理方法,而且具有完善立法保障。例如,在美国,其农业部就农业保险的实施、监督专门成立了风险管理局(RMA),来专门审核通过由农业保险公司批准的各类农作物保险计划,并对保险费率进行核算,管理保费和补贴支出,私营保险公司则负责不同保险单的销售和理赔。

(2)政策支持力度大

农业保险与生俱来的高风险性使其保险费率相对其他商业保险产品较高。针在农业指数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上,不仅加大了保费、运营管理费用补贴,还减免了税收。仅2012一年,美国的农业保险补贴就超过70亿美元,占保费的62%。保费的补贴标准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农户选择的保险产品而定,农户选择保险水平越高,补贴标准越高。

(3)农业保险指数化产品丰富

截止2012年,仅加拿大、美国几个国家的农业保险指数化产品就多达50种,覆盖了超过130种农作物种类(含牲畜类)。其产品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保险标的上,还包括承保风险以及承保品种:就承保风险来讲,其保险指数化产品包括的种类有农作物产量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毛利保险、农作物收入保险等;就承包品种来讲,不仅包含小麦、玉米、稻米以及高粱等常见作物,还包含菜籽、甘蔗、油菜以及向日葵和苹果、香蕉等一系列常见的经济作物和水果。

四、我国农业保险指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一的管理机制缺乏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指数化产品开发、市场投放、运营等大都由私营的保险公司主要负责,并没有配套统一管理机制。实际上农业保险从设计到推广的业务活动、资金补贴、协助以及监督分别由保监会、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等负责,并担任了主要的管理者角色。但由于民政部缺乏有关保险业务的经验、保监会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商业保险的监督管理上等等问题,使得在监督管理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效的管理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保险指数化的顺利发展。

(2)农业指数保险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截止到目前,从指数保险产品种类来看,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只有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和农作物产量指数保险仅仅是在少数几个地区推广,并且也处在摸索阶段;从承保标的来看,虽然已经覆盖的农作物种类包括了水稻、花菜、蜜桔、烟叶、青菜、水产和生猪等多个品种,但是像小麦、玉米、棉花等我国北方常见主要的经济作物还并没有覆盖到。

(3)保障水平普遍偏低

我国农业保险包括指数保险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而低保障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大都是保成本,而远远没有达到保产量、保收入的程度。例如,在上海开展推广的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承保的保费仅仅为每千克1元,其市场价格却高达每千克7元;在安徽开展推广的天气指数保险为每亩水稻承保的保额为300元;北京开展的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为每头猪提供的保额为1200元,据市场统计都分别低于市场价格。

2、可行性分析

从国外农业指数保险发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农业保险指数化的深入推广所具备的现实发展需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可以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

获取准确、完整的数据是开发推广农业保险指数化的基础。与传统农业保险比较,农业保险指数化对相关数据要求更为苛刻、准确。例如,农作物区域产量指数保险需要指定几十年的整个承保区域内完整、准确的生产、损失时间序列数据,而天气指数保险除了需要农作物产量和损失数据,还需要更为准确的气象数据。为能够获取更为准确的农业生产、天气的数据,应该将卫星遥感、无人机侦查和计算机仿真等现代高科技技术引入到农业保险中;为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基差风险,需要引进更为精确的数据统计、分析模型来对农作物的生长、生产、农户行为以及气候、地理信息中不同层次的历史数据和记录进行多层次模拟和细致分析。

(2)农村金融机构是销售此类创新性指数保险产品的重要力量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与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密切合作的战略关系,对于农业保险指数化的普及推广起到关键性作用。具备技术专业性以及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负责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购买指数保险产品与各类农业信贷适当捆绑经营以达到促进销售产品的目的;而政府机构则起到引导监督以及保护参与者合法权益的作用。在这一方面,传统农业保险在推广经营过程中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和基础,经过各方的不断磨合、协调,指数保险产品的销售推广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 李秀香:对我国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思考[J].江西社会学,2013(12).

[2] 吕开宇:农业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2).

[3] 薛晓倩:美国农业保险产品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2015(1).

[4] 谢玉梅:系统性风险、指数保险与发展中国家实践[J].财经论丛,2012(2).

[5] 彭建林:我国农业指数保险的探索研究——兼论对美国的经验借鉴[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7).

[6] 张惠茹:指数保险合约——农业保险创新探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7] 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国的探索[J].保险研究,2010(3).

[8] 李顺会、杨波:气象指数保险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21).

(责任编辑:柯秋萍)

作者:陈克存 陈盛伟

上一篇: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烟草工业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