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途径。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优劣,反映出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富与肤浅,体现出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的高低。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

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那么,怎样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解

信息技术能够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于一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解决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

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了信息技术的参与,教师可以呈现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和汉字重点笔顺、笔画的写法,而距离学生较为久远的语文知识,则可以通过视频,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的直观展示,降低了学习难度,突破了学习难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虽然有的语文课堂有了信息技术的介入,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原因在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整合,教师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的深度融合,正如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所说,“以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只从改变‘教与学环境’或改变‘教与学方式’的角度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只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类‘渐进式的修修补补’上”。可见,浅层次的整合难以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改变,也无法真正有效地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当然,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与浅层次的整合是不同的,那么,何为深度融合呢?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这一观念与做法的本质与内涵是,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如图1),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效率高效化,进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文素养。当然,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

既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教育信息化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路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现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既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标志,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是:一要着眼于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在教与学的主战场中开展应用,这种应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应该是对既有教学方法的改造与提升;二要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应用、实现新的应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改变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语文学科教学创新,形成个性化学习、自主性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依据教育部公开表示的基本思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只有聚焦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才能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点,并通过这样的融合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网络环境下的“电子书包”,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一)运用“电子书包”,进行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

首先要准备资源。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学习程序、学习资源和反馈信息等嵌入预先设计好的“电子书包”(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可以不用提供)。“电子书包”里的“资源包”有“自主学习单(如图2)”“电子书”以及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导引资料等。

其次是自主学习。学生利用“电子书包”中的“电子书”“自主学习单”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学习主要是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最后是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查阅他人已完成的“自主学习单”,了解他人关注的重难点、易错点和兴趣点,共享学习成果。

(二)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功能,确定学习难点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困惑,“电子书包”会将学生所填写的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柱状图呈现出来。比如,“电子书包”会根据每个学生认为最难读的字词或最难写的字词,自动生成数据排序,教师再结合数据排序进行统计,找出全班學生普遍感到最难读的字词或最难写的字词。比如,学生认为排名第一的最难读的字是“散发”的“散”,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做到“以学定教”。“电子书包”的反馈系统还可以将学生普遍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呈现出来,如“妻”是学生认为最容易写错的字,据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好该字。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字词,还会提出一些疑难问题,比如:为什么文中有的段落在段前有引号,段落的结尾处却没有引号?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等等。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而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及时将问题通过“电子书包”推送到大屏幕上,“电子书包”反馈系统会根据提问人数的多少,自动生成柱状图或提问率,教师依据“学情”,抓住提问率高、大多数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共性问题——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从疑难问题中筛选出最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共性和个性需求,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统计功能,确定学习难点和最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实现“以学定教”和高效课堂。

(三)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实现迁移运用

学生带着共同筛选出来的最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后将学习结果输入“电子书包”的批注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此时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查阅资料,或者通过“电子书包”的求助功能,寻求同伴或老师的帮助。

利用“电子书包”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实现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在交流环节,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子书包”看到他人填写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借鉴他人的做法,进行选择性学习。

在合作探究、分享成果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题,尤其是学生理解不到位的深层次问题,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提炼文章要点的技巧等。比如,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儿子表面“给”父亲高尔基的是物质层面的“栽种的鲜花”,实际上送给他的是什么?从而领会隐藏在“鲜花”背后的精神层面的“快乐、幸福、儿子对父亲的陪伴,以及对父亲的牵挂和爱”的深刻内涵。那么,如何理解高尔基的行为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表面上给儿子的是“一封信”,实际上送给他的却是精神层面的“在字里行间所流淌的关爱儿子的真情,以及给儿子做人的哲理和美好精神的引领”,进而体会“给”比“拿”的愉快,突出父子之爱(如图3)。

通过探究以上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情感,同时还可以总结归纳得出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即由句子的符号意义到文本意义、社会意义的由表及里的理解方法,以及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探究解惑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拓展迁移,要求学生“给父亲写一封回信”或要求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阅读与父子情深相关的文章。

这样的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可以总结为“五步导学教学模式”(如图4)。

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力图改变课堂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的指引下,通过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而实现的,这样的深度融合,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存在、创造、传播、获取的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也给语文教學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合的视野出发,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者的中心环境,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方式,开展以“自主—探究”为标志的教与学的活动,即教师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将自己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学者”、借助大数据的“诊学者”、探究体验的“合作者”、隐于“云端”的“助学者”,进而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路径,构建数字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当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还应表现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运用信息技术评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助学、助教、助评、助管等作用,除了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开发课程资源,还实现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商德远,齐鲁名师,教育部优课评审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出版专著《小学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艺术》《让生命之花自主绽放——语文个性化教学建构策略》,主编、参编教材等书籍近20部。)

(责编 欧孔群)

作者:商德远

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2:

让文本解读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设计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终途径。合理、科学的文本解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是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基础和前提。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优劣,反映出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富与肤浅,体现出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的高低。但应该看到,对文本做深刻而又仔细地解读仅仅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前提,这只是教师专业性构成的核心元素之一。而更能体现出教师专业不可替代性的是,你如何把解读文本的所得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实现解读与教学的连接,寻找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接口”。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文本解读后急需重视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价值;转化

一、教学设计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凭着原有的知识积累,只是对所教的文本初略一看,知道个大概,根本没有深入地解读文本,对文本而是照搬教参进行简单地教学设计,结果是人云亦云,缺少新意,这样的教学设计所取得的效果必定很难让人满意;有些教师虽然对文本解读得很透彻,对文章的内容主题把握得很到位,可真正到了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却还是无从下手,心中一片茫然;也有些教师,把解读文本所得全部搬进课堂,无重点无选择,其结果只能让学生云山雾罩,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与教师事先的设想相距甚远。

二、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深刻的文本解读难以转化为有效地教学设计,究其原因有:

(一)不能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无法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

(二)部分教师缺乏应有的理论功底,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

(三)有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设计能力,不知道如何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来设计教学目标 。

(四)脱离学生的实际求知需要、情感需要来进行教学设计。

那么如何把文本解读有效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呢?

三、应对策略

(一)遴选与取舍

文本解读虽然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但文本解读不会自动生成阅读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解读文本中的创见、深刻丰富的体验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教学内容。那些解读应该舍弃,哪些解读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并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这就需要取舍与鉴别、比较与选择,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这是确保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前提条件之一。取舍与遴选的标准是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实际需求、文本的特点与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最终寻找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可能途径与接口。 (二)确定教学目标

有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我们在设计目标时,应规定做什么、怎么做、做出怎样的结果。任何一个优秀的文本都可以解读出许多独特又有价值的体验,有很多值得学习欣赏的地方,都可以作为一个目标来制定,但不管如何,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根据单元目标、文章导读、学生已有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来选取其中的几个作为教学目标,所以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

(三)确定主旨

在解读文本时,由于主体的不同或情感经历不同等原因,往往可以解读出多个主题, 例如郑振铎的《猫》一文,教师对文本解读后可能有以下理解和体验: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文章所要表现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重要的是弄清事实。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则会认为文章提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而猫的不幸遭遇也说明,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也需自我完善;还有通过此文告诉我们要关注身边的弱小。那么,这些文本的价值、丰富的解读是否都要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纳入到教学设计中呢?当然不行。对此应该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本文人文性的核心价值凸显的是作者可贵的人性,表达的是我在毫无证据的主观臆断下残害了一个弱小生命的痛悔,并由此而引出的严于律己的精神。因此,尽管教师有很多深刻、丰富、独特的感悟,但都不能偏离这一主题。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从文章的片言只语所得的感悟(它可能是独到的、新颖的、有创见的、陌生化的)确立为课文的教学目标,而应该从整体把握文本传达出的主旨与价值意义,同时要考虑主流、普遍的价值标准。据此,《猫》一文的人文性目标可以这样确定:正确感受“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和做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所以,在对多主题的文本(特别是鲁迅的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我们要抓住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主旨。

(四)确定语文知识技能

一个好的文本,内含深刻的意蕴值得我们去关注,文本中所展现出的语文知识技能同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本。以《故乡》为例:文章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准确传神,心理刻画真实而细腻,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文章结构清晰明了;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具体细致的描写,又有概括的叙述,还有富于哲理的议论;立意谋篇构思巧妙,选材以小见大;还有精彩的环境描写。这么多的知识技能随便哪一个都是初中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但是仅靠一篇课文一节课想要全部掌握,根本不可能,只有择其一二,至于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选择的标准不外乎这样几个维度:文本的体式特点与突出的描写方法,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和学习需求,课程标准及年段目标,从教学的角度思考确定教学重难点与训练点。就此文来说,其语文能力的训练点很多,但突出的一点,那就是“能够抓住对比、肖像、语言、动作、以及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变化,引导学生品味理解关键词句”。这既有语文知识的教学,更有语文能力的培养。把文本解读化为实际的教学利用,寻找到文本解读与教学内容的接口,进而把文本解读生成为适当的教学内容,这是确保教学设计成功的前提,当然选择与转化需要教师的眼光与丰富的知识素养。

四、教学展开

教学展开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向来展开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层层推进,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文本解读是否准确、全面、深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创意。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从别人不经意的地方发现新的亮点,并赋予其独特教学价值,因而能设计出与众不同教学方案来。在教学展开环节,在处理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关系时,要关注这样几点。

(一)关注教学切入点

在深刻地解读文本后,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来考虑教学思路,设计教学问题,为教学寻找到一个支点。需要教师把解读文本浓缩后的精华,从教学的角度进行重构与整合,找准切口,从而设计高效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与讨论。这样的问题往往是高屋建瓴、统领全文的,思维跨度比较大,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形成教学板块,它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需要大视野、大手笔,更需要一种教学的灵感与直觉。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聚焦于文章的标题,着眼于其中的关键词,抛出了两个问题:消逝和消失相同吗?仙湖应该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其实却紧紧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所在,“消逝”有某些事物永久消失不能重现之意,蕴含一种可惜伤痛之情,“消失”却普通平常。仙湖的景怎样,可由学生天马行空,尽情想象心目中的仙湖。美丽的仙湖却消逝了,文本的精华已露出端倪,社会中的环境破坏令人触目惊心,课还没有上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已经被牢牢地抓住,后面的教学便轻松自由。在上《竹影》这篇文章时,我找了“我们今晚干些什么呢?”这句话作为教学这节课的切入点,有“拔出萝卜带出泥”的作用,不难发现,玩是孩子的天性,是文本的起始点,画竹影,爸爸的出现讲解,我的领悟都是玩出来的。通过恰当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有时还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作为教学文本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中寻找依据,从整个课文的前后联系中去寻求理解,如《好嘴杨巴》一文,可让学生讨论到底是杨七厉害还是杨巴厉害。通过辩论,教师即使不讲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定相当深刻。当然,独特的设计需要教师对文本的精彩解读,以及对其教学价值的准确把握与巧妙呈现。从而实现文本解读向教学设计的有效转换。

(二)关注教学流程,优化教学结构

这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学习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对教学环节进行重组、合并、增删、移位,使各环节的安排合理、优化,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如何把文本解读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更多是要考虑文本的体式特点、思想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结构语言等方面,寻找到教学设计的主线。或从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内容入手,或从结构线索切入,或从文章的标题介入,或从激发联想、拓展思维入手,等等。当然,设计最好能“一线串珠”,提纲挈领带动整篇文章的学习。教学环节设计,尤其要注意整合,而整合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准确把握,且一定要有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如对于小说类的文章,我们往往从它的三要素入手,偏重于从结构线索切入,《孔乙己》一文,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可以抓住“笑”这一根主线,从而理出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离场”的结构,来体会笑的深层意蕴,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一家人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来展开,揭示了世态变化中的人情冷暖。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我们可以从标题介入,由标题生成两问:悲剧悲在哪里?伟大又体现在哪里?这两问犹如两根线可把全文的内容拎出来,文本的主旨引出来。有了这样的设计,教学流程就显得清晰明了,真正做到了“一线串珠”。

(三)关注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课文内容、语言特点而不拘一格,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出发,或朗读感悟、或默读静思、或对话交流、或自学质疑,如古文应朗读为主,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品读,加上教师对学生适时巧妙地引导,那么教师对文本深刻解读后的感悟就会象珠子一样落入学生的心中,从而引起共鸣;抒情写景的散文也应朗读感悟为主,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梁衡的《夏感》等一类的文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朗读这一手段,那么任何独到细致的讲评赏析都是苍白无力的;小说应以默读静思,自学质疑,议论文和贴近平时生活的一些文章则可以对话交流……当然,在教学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管齐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

(四)关注文本的重点词句

通过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转化为教学设计。例如《背影》的教学,以文本中的关键词句为小切口,从而引领学生对某个段落或整个文本内容作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如紧扣“父亲的背影” “我的眼泪”(四次出现的“父亲的背影”、重复三次的“我的眼泪”)极力渲染,层层追问,并通过对话交流、朗读(换词、范读、引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既感受体验到了“父爱子子爱父”的具体表现与内涵,爱的厚重与艰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词语的品味。《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13节中有这样一句话“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巨大”一词看似平常,难以引起注意,其实有引领前后两段内容的作用,因为前后面有关生态严重破坏的描述照应了“巨大”这个词,并且还能让我们体会到环境破坏的严重,从而内心产生一种沉重感。不过这样的设计要求我们每个老师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本解读能力,且能敏锐地捕捉到其教学价值,并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设计资源。

五、结束语

文本解读是集知识能力、鉴赏水准、逻辑思辨及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一种阅读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教学设计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它的优劣则是决定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两者只有紧密地结合,我们的阅读教学才会风生水起。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将更加深入,实践经验将更丰富.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M].

[3]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7).

作者:陆新华

哲理与文本教学小学语文论文 篇3: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文本细读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所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旨在为学生创造高效、适宜和科学的阅读学习条件。文章将以文本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为主线,首先,系统性地分析了文本细读教学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些许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合理性适合践行文本细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策略

一、 引言

文本细读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倡导以阅读文本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精细和仔细的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阅读文本中更深层的蕴意和思想,继而整体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基于此,为保证语文阅读教学中践行文本细读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和成功性,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着手,并且要重点教授学生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立足于扩展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视野,如此一来,才能切实发挥出文本细读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特点,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及效率的目的。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推行文本细读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通过文本学习知识、认识世界、懂得道理、丰富情感的主要途径,更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本细读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将起到十分重要且关键的作用,下面将从多个层面作出详细的分析和研讨。

(一)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成效

现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理念与方式的革新和创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适应性和科学性,继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整体成效的目的。所以文本细读教学方式的推行与应用,当属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之所以认为文本细读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主要是由于该种阅读教学方式,不再以单一性、枯燥性的朗读为主,而是倡导学生以文本为核心进行精读、细读、深思等,确保学生可以读到重点、读懂内容、读透蕴意。此外,文本细读教学方式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成功奠定了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人翁身份。如此一来,学生不再以跟随教师的形式开展阅读,不仅为学生创造了更大的阅读空间和条件,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由此可见,文本细读教学方式不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体现出了先进性、科学性和适应性,所以文本细读的应用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成效具有积极促进的意义。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和积极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教学方式创新的主要方向,从而帮助学生由被动性的阅读转变为主动性的阅读。基于此,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恰到时机,主要是由于学生在文本细读教学方式下,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学习自由和空间,还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自信,在此情形下势必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另外,文本细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包容性,即文本细读可以与多种阅读教学方法和元素实现有机融合,这就可以起到丰富阅读教学形式的效果,从而消除阅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等局限性问题。总而言之,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起到了有效支撑。

(三)有益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素养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心和最终目标。基于此,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将使得语文素养及能力培育呈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精读、细读和深思,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本内容所蕴藏的含义和道理,尤其是在细读人生哲理类型的文本时,将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第二,文本细读可有效地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思想共鸣,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和丰富;第三,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的精髓,并将文本中好的语言化为己用,继而达到语言积累和语感养成的目的。由此可见,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还极大的阻碍了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下面将从教学方式单一和枯燥、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两个层面,进行全面与系统的分析及研究,以便为文本细读的有效践行奠定基础。

(一)阅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枯燥

教学方式的适应性、丰富性、科学性的属性,能够对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科学的阅读方式则能够成功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丰富的阅读教学方式则可以扩展学生阅读学习的视野。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和枯燥是较为典型的问题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多以带领朗读的形式为主,即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此种阅读教学方式毫无新意和趣味,久而久之势必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很多教师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问题,即只关注学生是否可以正确、顺畅的朗读文本内容,却忽视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体会和感受,更没有给予学生语言和思想表达的机会,从而将学生至于枯燥、被动的阅读学习境地。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然在各阶段教学和各个学科中普及与践行,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和效果。但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基于小学生自主能力差的特点,很多教师仍然推行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从而造成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丧失的不利局面。例如,在开展《牛郎织女》阅读教学活动时,由于文本内容过长,教师为保证教学进程,通常会采用教师读学生听的方式实施教学,当遇到重点内容或者关键词汇时,也只是进行重点标记和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全程处在被动性的阅读学习境况下,只能一味地跟随教师的思想了解文本内容。如此一来,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还导致学生对阅读内容呈现出一知半解的现象。

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践行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

前文提及文本细读不单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同时其还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包容性,所以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践行,可以从多元化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方向思考和创新。第一,为学生创造丰富、高效的阅读学习条件,第二,为学生开展阅读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一)将趣味性融入文本细读中,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给予学生充足的推动力,就必须致力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从被迫变自主。为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探明学生对何种教学方式感兴趣,进而明确文本细读教学方式改进的方向和要点。基于此,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生对游戏、动画、音乐等元素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将学生的兴趣喜好合理地植入文本细读教学中,以此提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继而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以游戏化文本细读教学为例,教师需要做好多个方面的教学工作:首先,要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寻找适合融入教学的游戏素材,保证学生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学习之乐,又能达到精细化、细致化阅读的效果。其次,为凸显出学生阅读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文本细读学习中,教师应该减少对学生的干涉和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教师可以放任学生于不顾,而是要求教师在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式与启发式教学,用以提高游戏化文本细读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将相和》文章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推出以“角色扮演”游戏为载体的文本细读学习模式,即倡导学生通过细细品读文本的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文本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重点内容,并以表演的方式形象还原出故事的来龙去脉。接下来,教师需要做好一个旁观者和引导者,密切观察学生文本细读的学习动态,并且在必要的时机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而学生则需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投身于文本细读学习中,以便深刻洞悉文本内容和所含情感,同时还要深度揣摩文本人物的内心活动、语言动作和表情特点,从而为生动还原故事情节做好铺垫。如,扮演“蔺相如”的学生在文本细读中,会重点探索描写“蔺相如”的章节,并研究如何表演才能展现出“蔺相如”临危不惧、宽容大量的人物特点。由此可见,将游戏作为文本细读教学的载体,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精读、细读和深思的能力。

(二)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文本细读情境,给予学生阅读动力

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是一种形象性和体验性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有利于实现高效教学的元素,为学生创建出适宜、形象、生动的教学体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的目的。基于情境创设教学方法的优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其与文本细读融会贯通,用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继而激发学生文本细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慈母情深》课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学生创设出貼合实际生活的文本细读学习情境,以此使学生在情境的渲染和支撑下,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并顺利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有感而发的积极地开展品读和细读。如,教师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母爱亲情的视频资料,像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等。然后再为学生展示有关伟大母爱的故事文案,像是“一个母亲正在用自己的鲜血,喂食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等。接下来,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尤其是学生的表情和动作,有的学生被视频内容打动陷入深深的沉思,有的学生已然发出了啜泣声。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此时此刻的心情,认真地品读《慈母情深》文本内容。通过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创设细读学习的情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和感知,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及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有效践行文本细读,需要教师明确阅读教学的目标、方向和重点,并且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文本细读的形式和方式,以此才能为学生营造出适宜、高效和积极的文本细读环境,才能为学生创造源源不断的阅读动力。

参考文献:

[1]安平.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应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159-160.

[2]闫新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刍探[J].成才之路,2021(19):78-79.

[3]刘裕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7):55-56.

[4]李美菜.从整体到细节:略谈初中语文阅读文本教学[J].新课程,2021(25):93.

[5]马占海.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9):35-36.

[6]马风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2021(6):110-111.

[7]高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J].文学教育,2021(5):126-127.

[8]张宝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和创新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1(11):27-28.

作者简介:

巫明慧,福建省三明市,福建三明市清流县实验小学。

作者:巫明慧

上一篇:民族文化精神下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风险管理下的建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