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文本“空白”夯实语言实践——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加强语言实践策略

2022-09-12

2011版新课标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过程,它也是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情感体验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

“空白”原是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而这里的“空白”是指小学语文文本中的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行个性填补,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能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从而夯实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能力。

下面,我结合高年级阅读教学,谈谈如何用好文本“空白”,夯实语言实践。

1巧用课题“空白”, 挖掘蕴义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窗户”、“眼睛”, 是作者(或编者)精心拟定的。它反映了课文的主题,指明了写作的对象、范围、重点。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解读课文的内涵,学习课文的语言奥秘,体会课文的精髓。因此,如果抓住课题“空白”,发挥这个“眼睛”的传神作用,夯实语言实践,就会使学生更正确地理解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用心,真正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效率。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发现课题的“壮”字隐藏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我先让学生给“壮”组词,学生就发言了:壮丽、兵强马壮、强壮……接着我问:“‘壮’字在字典有这几个意思:1大,有力,强盛,勇敢;2增加勇气和力量;3中国少数民族。题目这个“壮”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经过思考,明白了题目的“壮”意思是第一个,同时也了解到中国字特有的特点,同样的字在不同的词语意思不一样, 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丰富了学生词语的积累。接着又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壮士”是谁,猜猜课文主人公为何被称为“壮士”。再接着让学生从课文找出能表现出这些战士“壮”的词语。最后,当上完课文后我又反扣题目,问:“现在你们明白作者为什么题目不用《狼牙山五战士》而用《狼牙山五壮士》? ”这下子,学生顿时就明白了作者的用意,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那是要表示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对他们很尊敬;有的说因为他们不是一般的战士,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敢于献身,所以他们就是豪杰,是壮士;还有的说一般的勇敢不能称为壮士,勇敢得为了胜利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从课题入手,由课题的空白,挖掘蕴义,架起语言实践的连接点,巧妙地指导学生思考、咀嚼,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在“用”中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语言实施内化为自己的言语体系,夯实语言实践,提升了自己理解的能力。

2借用插图“空白”, 发挥想象

“图文并茂”可谓是现行文本一大鲜明的特点 ,它是根据文意插进去的,色泽鲜艳、形象生动。紧密配合课文内容的重点部分,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是学生把握课文重点的手段。教师应该借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借用这些插图“空白”,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发相关话题,让插图与学生之间无形地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如,第十二册的课文《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 体会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并从中受到教育。课文配了一幅插图,图上画的是周总理在他的办公室工作。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总理的办公室里有些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看到办公室里有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然后我就问学生:“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们马上脱口而出:“实在是太简朴了!”我又紧接着问:“要是老师让你们给敬爱的总理设计一间现代化的办公室,你们想怎样设计呢? ”教室里先是鸦雀无声,然后是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应该让总理坐按摩椅, 好让总理累得放松放松;有的说绿色植物药摆几盆,好让总理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有的说需要一台空调,好让总理在炎热的夏天乘凉乘凉……这时,我话锋一转,问:“这些条件是可以满足的,但是总理会答应吗?为什么? ”学生们明白了,是呀,我们的总理生活就是这么的简朴,品质就是这么的高尚,不得不让人敬佩呀! 此时,学生已经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完全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美丽插图的“空白”, 引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一 ,“训练”和“感悟”的共生 ,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

3妙用情节“空白” ,还原情景

有些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的相当简单, 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那些藏匿在文本中的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填补和阐释。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对这些地方作补充,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还原,激活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想象,建立起文本和读者沟通的桥梁。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夯实语言实践。

如,第11册《唯一的听众》这篇文章,课文一开头就写到: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作者就用这么短短的一句话概括父亲和妹妹是怎样的“打击”我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我妙用这个情节,引导学生想象、还原父亲和妹妹到底是说了什么话来打击我的情景:小小年纪的我对小提琴充满了兴趣, 当我开始学习拉琴的时候却听到了爸爸说:“……”“我”心里想着:……;小小年纪的我对小提琴充满了兴 趣 , 当我刚刚 学习拉琴 的时候却 听到了妹 妹说 :“……。”“我 ”心里想着 :…… ;父亲和妹妹这些话语词语像一记重拳落在了我的心上,我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我感到……,我感到……就是这样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情景, 激发了学生表达的热情,是原本情节的“空白”变成了可视可感的表象。在这情景还原的过程中, 学生对文本的空白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填补, 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中,带领着他们用一次次的独特体验来充实语言。

总之,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形成。作为一名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细读文本,用好文本的“空白”,多提供一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实践机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语言实践的良好环境, 使学生一方面体会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能在平等、宽松的环境中夯实语言实践。只有这样, 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才能提高, 语文运用能力才会发展,语文素养才能形成。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过程,它也是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情感体验和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要用好文本“空白”,夯实语言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实践,课题“空白”,插图“空白”,情节“空白”,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