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品评析教案

2024-04-27

新闻作品评析教案(通用6篇)

篇1:新闻作品评析教案

09新闻 周* 新闻作品(凤凰网 深度报道)

杀死最疼自己的人——衡阳留守少年灭门案观察

4月13日。12岁衡阳少年肖豪先后刺死自己的表弟表妹和姑姑。没有人理解这个寄养于姑姑家的少年当时的血腥冲动。

我们试图从可以破解的成人世界,介入少年不可破解的暴戾行为。在成年人遭遇一起血案之前,这个未成年人遭遇了什么?

杀亲惨案

在杀害小姑、表妹和表弟前四小时,光华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肖豪等到了放学的铃声。

这所位于湖南省衡阳县内的全封闭式寄宿制学校规定,每隔一周才放一次假。这天是2012年4月13日,星期五,他刚刚完成了12天的课程。上午是政治、英语、信息技术、数学四节课,上完后老师宣布放假。

7个月前,在广州打工的父亲肖建军将他送到这所县里最好的初中,并将他托付给嫁到县城的姑姑肖玲林照顾。姑父刘文东在县城做建材生意,在地段最好的滨江西路君泰宾馆的家属楼买了房子,装修也比较精致。在到县城读书之前,每到假期,他也会到姑姑家吃住,偶尔也回乡下的老家看爷爷奶奶。

从学校出来后,这个少年应该是出去玩耍了一阵。根据警方事后提取的监控录像,下午四点时清瘦的肖豪出现在上楼的电梯里,在经过一段昏暗的走道后,进入姑姑家中。

“我没有吃饭,肚子好饿。”家中没人,肖豪打电话告诉正在学车的肖玲林。电话那头告诉他,家里有牛奶和水果,可以先垫垫肚子。四下无事,他打开姑姑家卧室里的电脑,玩起了他最喜欢的《洛克王国》游戏。肖玲林平时对侄儿管教很严,不许肖豪在家里的电脑玩游戏。

姑姑肖玲林是亲戚中最疼肖豪的,这个刚满30岁的女人喜欢鲜色的衣服,性格热情活泼。那一阵子,她正在县城的驾校学驾驶。姑姑和姑父婚后生下一双儿女,表妹今年9岁,表弟也有4岁了。姑姑平时挺严厉,表弟表妹都很怕她,凡事都会报告。在肖豪看来,他们就是姑姑的“眼线”。

“你又上网,我要告诉妈妈。”听到说话声,肖豪才意识到门没关好。这时是17点07分,放学归来的表妹表弟发现了自己。肖豪明白,姑姑知道的后果是自己又将要挨打了。

肖豪威胁表弟表妹不许说,但小女孩不依不饶。他拖出家中的水果刀。首先倒下的是9岁的表妹,随后是刚学会说话的4岁的表弟。肖豪将两具小小的尸体拖到餐桌后面,用椅子并排挡住,并用拖把将地上的血迹擦掉。

在清洗血迹的时候,肖豪听到了门外钥匙的声音。

因为身高的原因,侄子的利刃刚好抵达姑姑的腹部。18点,换上干净黑色运动服和牛仔裤的肖豪离开死寂的房屋,带着姑姑的手机、钥匙及2000块钱。

当晚11点,刘文东撬开房门才发现大小三具尸体。电梯中的监控录像显示,案发期间仅有两名老妇及肖豪乘坐,而且也只有他离开,嫌疑最大。听取警方的意见之后,悲伤的刘文东觉得可笑,“侄儿好好的怎么会杀姑姑呢”?

模范留守儿童

除了过年的光景,肖建军在老家衡阳县岘山乡灵官村的家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来过这么多人。贴着白蓝瓷砖的两层小楼坐落在一座小山的收尾处,明丽的颜色掩映在绿树之中。这是他这些年打工的血汗,屋中常年就只有他年迈的父母居住。

这个38岁的男人难以启齿:亲生儿子杀害了亲妹妹以及她的两个孩子。人多时,他会附和亲友们愤怒的议论,“让政府把这个小兔崽子多关几年”。一个人静下来,他又悲伤地觉得“这些年,没能好好地关心儿子”。

儿子肖豪出生于2000年,那时他已经在广州呆了近十年。上世纪90年代初,再度复苏的开放让广东充满了活力,对周围的农村青年充满了吸引。当时,正在上初中的肖建军在假期随村里人一起到了广东,发现这里“动手就能挣钱”之后,他便不想回家念书了。

“一直到3岁多,肖豪都是我在广州亲自带的。”起初,肖建军在广州做餐饮店,过程中结识了来自常德的姑娘刘春琳,并走到了一起。不久,肖建军和刘春琳迎来他们的小孩出生,在这个寄居的城市里搭建着三口之家的生活。

自始至终,肖建军和刘春琳都未结婚。好景不长,就在肖豪快要4岁时母亲决定离开,结束打工者不安定的日子。她回到老家开了服装店,不久同当地人结婚生子。在打工者来去匆匆的城市里,肖建军也很快同一位贵州女子结婚,第二个儿子也在2006年出生。

在同刘春琳分开之后,肖建军将肖豪送回老家,肖豪成为了单亲家庭中的留守儿童。

爷爷奶奶都记得,年轻的新儿媳对自己的大孙子并不怎么好。肖建军之后学了开车,送货挣钱,和妻子常年住在广州。只是在过年时节,才挤着火车回到农村的家中。事实上,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稳定,分分合合,小孩出生之后也被送回老家。

衡阳县是一个有着上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当地官员介绍说有近三十万人在广东等地打工。肖家所在的灵官村,多数漂亮的小楼房都关门插锁,或者只留有老人小孩在家。多数青壮年都像肖建军一样出门在外,疲于生计,无力细致地关照家中老人小孩。

年幼的肖豪有时会想念自己的母亲。远在常德的刘春琳会偶尔送来衣服,并打来电话关照儿子,“但近两三年从未看过孩子”。但在爷爷奶奶悉心的照料下,肖豪健康、活泼。

“每当放学都有好多小伙伴找他下军棋,一起打打闹闹。”肖豪的小学六年都是在奶奶的陪读之下念完的。虽然肖豪就读的檀山完小离家不远,但老人家还是在集镇上租了房子,给孙子做饭洗衣。“除了有些孩子气的倔,挺乖巧一孩子啊。”出事后,一病不起的老人常常回忆起之前孙儿快乐活泼的样子,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

檀山完小的老师们也都记得这个瘦白文静的小男孩是个学习的“尖子”。“看上去乖乖的,考试能在全乡四百多同级生中排前25名。”学习成绩优异的肖豪连年拿到三好学生奖状,并且在班级中担任了班干部。爱好绘画的他也曾获得学校的奖励,如今家中还散落着他画的枪炮彩笔画。

几乎所有的亲友都觉察到,这个有些爱哭的“模范学生”转变出现在进入县城念书之后。

阁楼男孩

刺死三个人后,换掉血衣的肖豪,去了滨江西路附近的新太平洋网吧,继续他未完成的游戏。之后,他又买了两本历史玄幻小说和一本漫画书,其中一本为《大宋日月记》。借助手机,他又将关系要好的一名女同学约出散步。

警察抓到肖豪是第二天早上9点,当时他正在县城的船山广场和同学闲聊。在审讯桌前,肖豪语气平静地承认“人都是我杀的”。

“我明天不想待这里了,我想回学校。”审讯了一阵子,这个刚上初中的男孩觉得有些困倦不安,便认真地向一脸严肃的大人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肖豪就读的光华实验中学位于县城东南角的工业园区附近,这是一所私立的全封闭、全寄宿制初中学校。从2005年成立以来,这所学校一跃成为衡阳县全县七十多所初级中学的领跑者,每年考入高中的学生都占学生总数九成以上。

作为全县成绩最优秀学生的集中所在,很多家长都想将孩子送进这所“贵族中学”。在这所大门紧闭的中学内,初中生们常常需要早上6点左右就起床晨读,晚自习到20点45分结束一天的学习。

光华中学规定隔周放假,也就意味这些孩子需要在学校吃住12天后才能回家。其间学生吃住也都必须在校内完成,住得离学校很近的孩子可以回家居住,他们需要另外缴纳约60元钱办理一张“通宵证”。

由于“小升初”考试中的优异表现,小村庄来的肖豪进入这所全封闭的寄宿学校。肖建军当时想,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把儿子放在寄宿制学校正好方便,“何况光华是县里最好的初中”。在缴纳了4700元的报名费用后,肖建军将儿子托付给妹妹肖玲林,“她很心疼肖豪”。

在进入中学之初,肖豪仍期望着能在强手如林的班级脱颖而出。在新学期召开的班会上,他毛遂自荐担纲班级的语文课代表,负责同学们的课文背诵。老师见他喜爱读书,就应允了。那时候,肖豪已经看过《警犬拉拉》、《丛林守护神》、《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书籍。

“别人家都有妈妈送饭,就只有我没有。”虽寄居在至亲家中,肖豪很快发现自己的异样。每当放学,光华中学的校门口停满了看望孩子的轿车,而他也只能看看罢了。姑姑肖玲林听后很触动,答应有空就给他送饭,“每次去上学都给他书包塞满吃的”。

事实上,姑姑家中也并不温暖。姑父和姑姑感情一直不和,在他寄居的几个月中一直争吵打架闹离婚。“有一次我电话过去,家里刚吵完,他姑姑在哭,姑父带着孩子出去了。”肖建军说,隔着电话他发现儿子声音唯唯诺诺,“听得出是很尴尬”。

2012年3月中旬,肖建军送货到湘潭,回广州时路过衡阳去看肖豪。他发现儿子身上穿着别人的一件衣服,是乔丹牌的运动服。“不想他穿别人的衣服,我就把自己身上的一件安踏的黑色运动服脱给了他。”肖建军看着校门口来往的轿车,家长手中提着的进口牛奶,他察觉到孩子已经变化了。

县城的美丽新世界渐渐席卷这个懵懂的少年。在接触电脑后,他开始沉迷于游戏。在他留下的寥寥几篇日记中,他曾兴奋地写道:今天起得特别早,急急忙忙向电脑房跑去,边跑嘴里还不停地说,赶快登录《洛克王国》。

等到寒假回到乡下,奶奶发现“去了县城,原来活泼好动的孙儿没了”。这个刚放假的少年瓮声瓮气地叫了声“爷爷奶奶”,便兀自上楼去了。桌上,是他获得的“三好学生”奖状。虽然贪玩,肖豪仍然在强手如云的70人班级名列前茅。

“一个人逛街真没安全感啊。”寒假的第三天肖豪在日记中感叹道。整个假期,他几乎都在家中的二楼度过,远在他乡的父亲也一直少有电话。在楼上,他开始看之前表姐留下的日记,上面记录着表姐16岁时面临的学业和生活困惑。无聊时,他还拉着5岁的弟弟下军棋,弟弟不会,他就一点一点教,结果还是乱糟一团。

肖豪的爷爷已经76岁了,奶奶也68岁了,年老体衰让他们已经无力再去管教这个如同野马的孙子,只能用苍老的眼睛看着他。这个寒假,每次肖豪都要等到奶奶说吃饭时才从楼上下来,“他看了好几遍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影片”。

阁楼上,挂着肖豪花了上百元买来的练习拳击的专用沙包。假期中,老人们不时听见楼上传来沉闷的捶打声音。

十二岁的江湖

李喆和宋飞是肖豪在班级中仅有的两个朋友。

在这个封闭式的学校里,孩子们多数时间吃住在一起,常会抱团成“小团体”。李喆和肖豪成为好友源于一次“猜谜”,肖豪当时在宿舍问伙伴们谁知道他暗恋的女孩,李喆一口猜中,被肖豪引以为知己。

“他性格很怪,但是很爱显。”课堂上,肖豪爱跟性格温和的老师抬杠,英语课老师是班主任,会打人,他则不敢妄动。每次当语文课的女老师,说到“可爱”时,肖豪就会在下面接一句“可怜没人爱”。此外,他还经常捉弄班级的女孩子,譬如在清明节用纸折一朵白花送给她们。

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捕捉不到肖豪生活中的异常。在校内,肖豪与朋友们常一起散步,他总是两手插袋望着天,显得很深沉的样子。肖豪会看大家都不会看的书,例如《三国演义》。他崇敬讲义气的人。同学曾把他拉到墙角借钱,他爽快地答应了,同学千恩万谢。他笑道:“不就是借个钱么?有必要这样么?”

“讲义气”也是他对朋友的要求。有一次,肖豪让李喆陪去教室,他不想去。肖豪甩下一句“之前我陪你去宿舍都可以”,气冲冲地走了。事发前不久,肖豪找不到晚间看小说的手电筒,宿舍伙伴没理会他。肖豪对着伙伴们大叫:“我知道你们都在排斥我!”

“后来,他脾气就变得很暴躁,动不动就打人。”长着娃娃脸的宋飞还记得,邻班的小鹏平时爱调皮捣蛋,肖豪决定找个机会教训他一顿。

机会很快就找到了。宋飞目击了肖豪的暴躁。“小鹏的眼镜都被打飞了。”宋飞有些心悸地说,当时小鹏就是站在肖豪寝室门口而已。打完架,肖豪问身边的人,“刚才打人的动作帅不帅”。

在一群只有11到13岁的孩子中间,肖豪160cm的身高让他显得很突出,随着发育的开始,他的肌肉如海绵吃水般膨胀了起来。肖豪十分清楚自己的力气意味着什么。此后,他经常出现在打架的场合。他向同学吹嘘,自己在小学时就曾有五十多个“小弟”,让大家相信他是一个“混得开的老大”。

肖豪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同周围的关系,他四处借钱不还,还常常将同学的手机拿过来玩游戏。2月份,肖豪结识了一名曾被学校开除的学生做“大哥”。

检讨

一直严厉管教他的姑姑,站到了这个青春期刚刚开始的少年面前。

虽然父亲每个月都会给他近600元的生活费,但大手大脚的花钱让肖豪开始频频向同学举债。在家中,刘文东也发现这个沉默的孩子居然悄悄地翻妻子的包找钱。2月6日,学校老师将肖豪的在校表现通知了家长,肖玲林将肖豪打了一顿。

“我成绩退步了,性格也变了。”在当日肖豪亲笔写下的检讨书中,他说会体谅爸爸的血汗钱,将来会“尊敬长辈,孝悌忠恕”。

刘文东仍记得,当时妻子说警告这个学习正在下滑的初中生:如果期末不考进全班前20名,就送回檀山老家。肖豪咬着牙说:“我不!我不!”他看到这个少年的眼神中充满怨恨,“像要吃人一样”。

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住这些少年,他仍然进出网吧,在学校里惹是生非。在他“找茬”打了同学之后,刘文东夫妇再次被肖豪所在1106班的班主任江方林叫到学校,为被打的小孩赔付了200元购买新眼镜。

“记录本上记载他的错误居然有满满一页。”班主任给刘文东看了他收集的违纪状况本,上面记录了肖豪“上课瞌睡”、“晚上玩手机”、“给同学背上贴字条”等等。气不打一处来的姑姑肖玲林让肖豪当着老师的面下跪,还打了他一记耳光。

“她姑姑是最疼他的啊,所以才会严格要求他。”肖建军做梦也想不到,儿子横刀杀亲。而且原因正是“姑姑管得太严”。

事情发生之后,光华实验中学显得十分紧张,县城百姓对其寄宿学校的封闭式管理方式议论纷纷。“学校过度强调学习,没有让孩子全面发展。”为了让在光华中学念初一的儿子多接触家人,黄女士在学校门口开了书店,照顾小孩。

就在肖豪杀亲惨案发生前半个月,3月23日该校1007班学生方磊在被“班主任要求退学”后,在家中7楼跳楼自杀。方磊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母亲常年在广州务工。

“我们也在思考检讨这些事了,希望大家留给学生一张安静的课桌。”光华实验中学校长蒋亚东说,不方便接受采访。而在不久前,光华实验中学刚刚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

“是不是我不该‘离婚’呢?”事发之后,肖建军总觉得自己无脸见人,耽搁了孩子的教育。堂屋中祖宗神位旁的电烛台也被拔掉了,“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的楹联上沾满了灰尘。

在田垄池塘围绕的屋前,肖建军年迈的父亲常若有所思地呆立着,5岁的小儿子在跟前跑来跑去。午后风过,带来一阵阵油菜花谢了的苦香。

(文中涉及未成年人皆为化名)

作品评析:

青春花儿谢 多维度温柔质问

“4月13日。12岁衡阳少年肖豪先后刺死自己的表弟表妹和姑姑。没有人理解这个寄养于姑姑家的少年当时的血腥冲动。”没有声嘶力竭的责问,没有悬念迭起的追溯,文章伊始,作者的笔调于简洁之中流露出异常的冷静。仿佛让人听到了城市施工工地喧嚣的背后那冷酷的宁静。

作者的思路非常清晰——破解这位失足少年暴戾行径的背后原因。“留守”,这个词对于现代社会已经不陌生了。“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少年”……“留守”的背后是每一个务工人员家庭满满的辛酸,甚至悲哀。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 以说是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牺牲品。

但是,这种牺牲并不是孤立的。留守的悲哀与多种社会问题交织,形成一个莫大的陷阱,将这位少年绑架。纵观全文,作者看似温和的语言是如此犀利地指向家庭氛围、学校体制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仿佛一张大网,将这位失足少年的“留守”经历刻画得细致且触动人心。

“肖豪威胁表弟表妹不许说,但小女孩不依不饶。他拖出家中的水果刀。首先倒下的是9岁的表妹,随后是刚学会说话的4岁的表弟。肖豪将两具小小的尸体拖到餐桌后面,用椅子并排挡住,并用拖把将地上的血迹擦掉。”一连串动词,没有多余的形容词,只“小小的”三个字便将一种残酷直逼人心。

“事实上,姑姑家中也并不温暖。姑父和姑姑感情一直不和,在他寄居的几个月中一直争吵打架闹离婚。‘有一次我电话过去,家里刚吵完,他姑姑在哭,姑父带着孩子出去了。’肖

建军说,隔着电话他发现儿子声音唯唯诺诺,‘听得出是很尴尬’。”“是不是我不该‘离婚’呢?事发之后,肖建军总觉得自己无脸见人,耽搁了孩子的教育。堂屋中祖宗神位旁的电烛台也被拔掉了,‘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的楹联上沾满了灰尘。”家庭的不完整、爱的缺失、破碎的氛围——少年压抑的生活显而易见。只是,如果说家庭的不完整不是父母可以选择,那么,父亲那句“是不是不该离婚”多多少少有些让人绝望和寒心。父亲没有认识到,儿子悲剧的种子也许在他和儿子的母亲非法结合之初已经种下了。

从这点来说,留守家庭的悲哀,恐怕并不仅仅是他们现实的经济压力和骨肉分离的现状,更为可怕的是未能跟得上时代步伐的思想观念,因为后者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着后代的成长。如今,“留守困境”的应对方式大多局限在经济救助、亲子交流等方面,大多忽略了打工者家庭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本质的疏忽。

“就在肖豪杀亲惨案发生前半个月,3月23日该校1007班学生方磊在被‘班主任要求退学’后,在家中7楼跳楼自杀。方磊也是一名留守儿童,母亲常年在广州务工。”“‘我们也在思考检讨这些事了,希望大家留给学生一张安静的课桌。’光华实验中学校长蒋亚东说,不方便接受采访。而在不久前,光华实验中学刚刚被评为省级安全文明校园。”用事实说话——作者用这两个事实给学校教育和体制等各项问题扇了一记大大的耳光。似乎还记得上小学那几年,在“素质教育”和“减压”口号的号召下,我们是如何任凭老师偷偷为我们安排各种校外辅导班,书包变得越来越沉。无独有偶,光华实验中学刚刚获得的“省级安全文明校园”不知道是用多少“通过评估”的手段以及学生所谓封闭式管理的苦涩换来的。

作者丝毫没有越界,从少年每天的日常生活——家庭&学校来解构他如此暴戾的行为。语言温柔,情绪平静,却极尽冷酷。

“在田垄池塘围绕的屋前,肖建军年迈的父亲常若有所思地呆立着,5岁的小儿子在跟前跑来跑去。午后风过,带来一阵阵油菜花谢了的苦香。”父亲的思考背后,是无数留守家庭的思考,是整个社会对于留守问题复杂性的重新审视——因为,“留守”不仅仅是“留守”的问题,它与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篇2:新闻作品评析教案

从标题评析:

“领导干部的楷模”让读者明白这是讲的是孔繁森这个人作为领导干部的英雄事迹,简明扼要的交代了事情的全部,也交代了新闻主要人物就是孔繁森。简明醒目。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门面、招牌,是新闻内容的精华所在。标题首先进入读者的视野,其最具抢眼的地方就是标题内容,这则新闻标题给读者先入为主的第一感觉,告诉读者,主要是讲述孔繁森,标题触及到信息的主要内容,该题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消息的重要内容,似的标题本身就有可读性。从主题评析: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政策宣传的需要而寻找典型,在这则新闻中,孔繁森的事迹都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主题思想正确,主题思想与新闻事实是一致的。

新闻构思中的核心问题就是主题的提炼。这则新闻主要是报道孔繁森的英雄事迹,在子那我作品中,主题无疑是新闻作品的灵魂、统帅,纲举而目张,主题很明确、鲜明。作品从孔繁森平时工作出发,从细节中表现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从导语评析:

导语是新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事实的触角,是引发新闻阅读的最活跃的因素。这篇新闻稿件的导语不再是严肃干巴的,是新的导语形式的一种,具有人情味和一种坚韧的信念在里面。导语主要以抒情为主,是聚焦人物式导语,对新闻主体人物的事迹精神进行抒情和简单的叙述,对新闻内容进行开宗明义的交代,它令导语更加形象,生动,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体现了对人文关怀的关注和积极的舆论导向。具有提供消息、简短、明晰、生动等特征。从报道角度评析:

新华社《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这篇报道,洋洋洒洒一万余字,向读者展示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克服一切困难,一心为群众,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是从孔繁森的奉献精神为报道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一心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中国共产党好党员、人民群众好干部的形象。从他对家人的亏欠,在家人的极力挽留下,毅然决然选择去条件艰苦的西藏,以及在藏区工作时为藏区人民所做的点点滴滴实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精神面貌。通篇从细节着手,从话语、动作中表现这位共产党员的无私,让这位领导干部的楷模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对其肃然起敬,达到在群众中宣传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作用,引导社会舆论的导向。

采用多种写作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完整。在文中描写了藏区环境的恶劣,让读者了解知道了以前他们从未知晓的藏区艰苦环境,从这个报道角度,更能够体现孔繁森入藏工作、无私为藏区的精神的可贵,构成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藏区条件的艰苦,孔繁森放弃在山东的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读者对他家人的态度有所好奇,在文章的开头的描述中,家人有挽留、有不舍、更有支持,从这一角度,也使孔繁森的高大形象得到升华。从结构评析:

该通讯运用主要情节和细节描写的刻画来再现孔繁森的崇高精神。《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精神,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时代英雄:面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孔繁森同志高扬理想和信念的旗帜,满怀无私奉贤的高尚情怀,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在新形势下的理想和追求,展示了当代人的博大胸怀,回答了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民应该确立和实践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个根本问题。

报道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浓墨重彩谱写了一曲时代英雄的颂歌。这篇新闻作品虽然篇幅较长,材料很多,经过记者的精心调整,文章结构十分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7个部分。

作品首先以1993年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为切入点,展现其为了国家和人民历时十载两次进藏,克服千难万险,在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奉献自

己的光和热。为了祖国和人民,舍小家为大家,孔繁森在历尽艰难中,精神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文章写到孔繁森含泪离家,接下来很自然地笔锋一转,就开始介绍他离家在工作岗位上作出的卓越贡献。

然后详细叙述孔繁森在阿里上任后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他的努力坚持。下一部分具体介绍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克服阿里高原罕见的特大暴风雪时做的各项工作,体现出一个国家干部在面对困境时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首的优秀品质,赞扬他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他在全情投入工作时竟然置自己的身体于不顾,读者读到这不禁充满关怀。

接着首先由一张献血证明折射出孔繁森不仅在工作上鞠躬尽瘁,而且关爱藏族孤儿。读者能够从多方面了解孔繁森,他的形象鲜活立体。

然后一句“孔繁森是清贫的,同时也是富有的”,引发读者深思。清贫说的是孔繁森的物质生活,富有说的是他那丰富的精神世界。

最后,提到那件“令人痛惜的意外事情”,作者不直接写孔繁森的死,而是通过描写人们得知他死后的悲伤和各式的追忆来体现孔繁森真的是一位受百姓拥戴的好干部。“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钱款——86元;一是他的“绝笔”——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给人以深刻的教育、感染和强烈的震撼,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果。

这样的结构使得这篇人物通讯具有了故事性,全文布局合理,层次清楚,故事环环相扣,情节紧凑,作品的可读性强。

从作品表现手法评析:

这是一则人物通讯,赞扬孔繁森同志的光辉事迹。整篇作品采用了插叙、倒叙手法,开门见山对孔繁森同志的无畏选择作了高度评价。采用了大量的叙述手法,文章中也有许多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使文章内容看起来充实、形象,富有真实感。

在讲述孔繁森同志的调动经历、他的生平运用了插叙、倒叙结合的方法。在

篇3:新闻作品评析不容忽视

开展新闻作品评析势在必行。有人认为, 只要是将新闻事实客观报道出来即可, 其质量好坏无所谓, 其实不然。同样的新闻事实, 如果采用不同的新闻视角, 运用不同的新闻写作手法, 其报道、宣传效果会截然不同, 而通过新闻作品评析对优秀的新闻作品中好的写作手法加以肯定甚至是褒奖, 无疑是给作者及其他从业人员以方向性的提示, 然后举一反三, 在更多的新闻报道中善加应用, 使报纸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在如今各种媒介竞争激烈的当下, 迫使众媒体不能不在新闻作品质量上狠下功夫了。出版独家新闻是以往很多家媒体所拼力为之的, 想以此获得更多的读者群, 但在信息源共享的今天, 独家新闻如同海中之月, 难以满足媒体的愿望, 在现有的新闻素材上多下些功夫, 采用独特的新闻视角和活泼多样的报道手法, 力争把现有的新闻报道写成精品、把版面制作成品牌, 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快速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便成为重要环节。如果每天、每周或每月, 对本报所刊发的一些新闻作品做必要的评析, 指出其成功之处, 不仅会给记者编辑以肯定和鼓励, 也会给采编人员指出一个努力的方向。

新闻作品评析是报社开展新闻业务培训的好途径。随着媒体体制改革的深入, 媒体新人如鲤鱼般“跃”入媒体, 对于一些刚刚走出校门初次尝试新闻写作的人来说, 业务培训必不可少, 即便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新闻工作者, 提高业务能力、提升新闻写作水平也是永恒的话题和经常要做的功课。入门容易, 提升水平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大多新闻从业人员都是经过短暂的业务培训就匆忙上岗的, 所写报道自然不合新闻章法, 有的几乎不知道何为导语、如何写导语、如何使用新闻背景材料、如何制作新闻标题, 使报道无法体现新闻的显著性、新闻性。如, 有的作者在2010年报道导语的一开头就写“2006年……”, 到了第二段才出现较近的时间要素, 有的甚至在导语中根本看不到时间等重要新闻要素, 这样的新闻报道在时下的纸媒中并不鲜见;还有的作为党报记者因缺乏必要的培训, 不讲政治、不讲报道的规范, 将一位身着警察制服的退休人员照片刊登在重要版面上, 引来很多争议。这些都是因为培训不够, 使得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犯了很多常识性错误, 给媒体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而作为新闻单位又不可能经常拿出大块时间对采编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那么利用每天见报的稿件和出品的版面, 及时评析其质量, 现时现事说法, 会更加有的放矢, 也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开展新闻作品评析还是激励采编人员提高业务水平的好方法。随着很多媒体分配机制的改革, 有的成立了新闻考评机构, 如长春日报社成立了新闻考评中心, 将采编人员的的报道、排版质量与收入挂钩, 调动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 考评包括了考核和评析两部分。另外, 从人性的角度讲, 每一名从业者都需要得到肯定和赞誉, 如果哪一篇报道、哪一个新闻标题或版面受到表扬和褒奖, 被拿出来让大家学习, 那是令人高兴和自豪的事, 这无形中会激发从业人员注重新闻业务学习的积极性, 在采编队伍中形成一股学习业务、比拼报道质量、力争受褒奖的良好氛围, 对提高报纸质量大有裨益。

如何做好新闻作品评析?这需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所评析的新闻作品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一, 在新闻题材和新闻价值上意义重大, 如对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春节特刊”报道、几个重大展会的报道以及重大赛事、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等等。重大题材对于记者来说是展示其业务水平的好机会,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是以此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契机, 因此这时的报道是很受关注的。如2011年1月10日, 长吉高铁开通, 各家媒体报道一出炉, 高下自然明了。因在众多同城媒体中, 《长春日报》记者采写的报道很出色, 故报社新闻考评中心人员在当期的《周评》中做了如下点评:本报记者采写的主题为《见证长吉高铁的神奇》, 其中包括几篇个性化报道, 如《第2候车室长吉城际动车组候车室》、《5天售出5000余张客票》、《“高姐”堪比“空姐”》、《维护:每天深夜进行》以及《温馨提示》 (若干) 。这组专题新闻采写很捧。其主要特点是主打新闻采写动感十足, 手法灵活, 多采用描述性语言, 很真实很生动很直观, 现场感很强, 且细节多多, 信息量大……这组专题报道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新闻的服务性, 突出了党报的亲民性, 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二是对于一些日常新闻事件的报道, 主要注重其新闻视角的独特性和新闻报道手法的灵活性。如有的综合新闻采写得不再像以往套话连篇、八股味甚浓, 取而代之的是新闻点具体鲜明, 报道手法灵活生动, 语言活泼, 可读性很强, 这样的报道就要加以点评, 让更多的时政报道、会议新闻或经济新闻都能够生动活泼, 不仅让读者乐读且为必读。如《长春日报》有一篇这样的报道, 本报的考评员在当期《周评》中做如下点评:本报1月18日要闻版头题《政府为百姓密织“幸福网》与众不同。首先是其采写手法独特, 采用一事一“成就”的一对一方式, 即一“民生故事”, 对应一条“政府作为”的具体实施举措和成果, 其新闻性、针对性一目了然。“民生故事”内容具体, 有一定代表性, 以引语形式亲切自然。整篇报道均言之有物, 避免了综合新闻容易枯燥泛味的弊端……

三是在新闻作品评析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客观、实事求是。在新闻作品评析过程中, 常常需要将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同城媒体间的对比并点评, 这时要注意的是时政性新闻要在党报之间做比较, 党报不能一味地与都市类报纸相比较。再有, 就是力求严格按照新闻规律和新闻写作要求公正评析新闻作品。

四是要求新闻作品评析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很强, 要在新闻作品中发现精品、发现创新精神, 要独具慧眼, 指出新闻作品中的闪光点, 并有的放矢地加以业务指导,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有, 就是力求避免一叶障目,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开展新闻作品评析应当形式多样化, 目前《长春日报》采用两种新闻作品评析形式, 一种是以周评和月评形式做新闻作品评析, 然后呈送给报社主要领导, 其优点是比较系统和完整, 缺点是时效性差些 (一周后才看到) , 且阅读者也很有限, 只有个别领导能看到, 而一线业务人员无法知晓, 其作用难以体现;另一种形式是直接在当天报纸上用红色软笔加以“点睛”式的新闻作品评析, 并当天就在类似留言板处展示给业务人员, 其优点是简洁明了、直观醒目、时效性强, 可以充分发挥新闻作品评析的培训作用, 效果会更好些, 其缺点是因为书写面积有限, 寥寥数言有时难以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那么,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上述两者兼而有之。

篇4:张民生写生作品评析

1.《齐云山写生》

张:这是由龙瑞老师带领我们去皖南齐云山写生,画的是一个道观小景,用笔松动,比较尊重现实。前面是菜园,后边是寺院,山坡上是道观和一些小建筑。当时我们距离这处小景很近,我有意识地把菜园放在前面,将景深拉大、推远,使画面富有纵深感。

林:这幅画鲜活、生气盎然,写生作品虽不大,表现的物象也不多,但却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很多北方人画画浑厚,气势大,但要看怎么表现。董其昌说过,平淡天真,笔墨清淡,淡而不薄,清而不俗。张民生作品的清淡很难得,值得让人去品味。人品有多高,画品就有多高,恰如其分。民生敦厚、宽容、淡定,他的画把这种散淡和从容表现出来了。在中国大文化的观照下,中国画讲究耐人寻味、余音绕梁,他的画可读、可品,可以走进去,像虎跑泉泡出的龙井,清新、淡雅、沁人心脾,是值得我们慢慢去品的。

2.《西递村远眺》

张:这张作品叫西递村远眺,这一带地势比较平缓。去往西递村途中走累了,大家找个树荫休息一下,我就靠在一棵树下画了这张画。前面有个小土丘,把这几个田地组合成太极的形状,回旋,向上升,再合成圆。左边是一条大路,我们从这个地方过来。我觉得这幅画中,松和紧的关系处理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前松中紧,后面又松,找到了一种节奏感。中间这个小山包不太高,葱葱郁郁,前面是沙滩,中间是水渠。远山用的是披麻皴,轻轻皴擦一下。当时为了调整画面的需要,在右上角的山峰处加了几笔浓墨,与左边的浓墨相呼应。

3.《黟县途中》

张:从黄山到黟县写生途中,天气阴沉沉的,眼看要下雨了,感觉景色不错,大家就都停下来,各自分散到田边路旁,匆匆忙忙画了几张,画了半个小时。画面凸显天气的变化,幽远、苍茫、阴郁,表现出宏大的阴雨气象景致,所谓“天光云雨共徘徊”。水塘、稻田的皴擦与云相呼应,构成虚实关系,左上角山头的勾线比较强硬,很结实,和云形成虚实关系,虚的更虚,实的更实。远眺山村,实际上房子很多,且朝向不同,但不能画的太全面太具体,所以用概括性的笔触表现山村,隐藏在云气当中,时隐时现。土坡的线条和路形成之字形变化,富有纵深感,画家要有线条意识,路要画得结实、自然,中间加上了一笔小转折,这一点点的小转折就很有情趣,小变化往往让画面充满情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想得不太多,大都伴随着当时的感觉、对自然的意识感悟和激情,笔墨表现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写生回来后基本不作改动,偶尔加一些东西,使画面加更完整。真实的景物是很复杂的,万象变幻,不可能把这复杂景物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在画面上,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还需剪裁、提炼升华,做好构图的布置安排,有些景物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放在某个位置,所以我认为写生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是在写生中进行创作。

4. 《鹅庄山居三则》

张:这三张是一组,和中央美院陈平先生从皖南写生归来,我个人到山东鹅庄写生基地画的一组山居作品。这种构图形式有些像现在的照相技术,是局部性构图,画面四周压得很暗,而光聚焦在画面中心,景物围绕着中心布置,穿插、交错,中松外紧,在这种构图形式里藏着情趣。当时写了首小诗:吾行淄川里,得遇此山村,白云绕回路,飞鸟入幽林,野老谈诗趣,孩童唱声频,欲得归来路,身外唯浮云,以表现当时所感悟。

林:我比较喜欢这三张写生作品,画面里流露出从容和自由,有种天然雕琢的感觉,仿佛使人置身于北方平常人家。错错落落的树,高高低低的农舍,隐逸在密林之中,偶尔有一个人、一只鹅顺蜿蜒小路走来。画家准确把握住了当时的感受,表达出对北方田园的真切体悟。这段时间张民生在用笔上讲究的是用渴笔表现苍茫,和后阶段表现润泽有一定的差别,有极强的中国画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褚:近景石头画得非常好,大中小错落,很圆润,很多人画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符号化,画的大小一样,这样笔锋就没有变化,而张民生先生画的有转折、有用笔,虽然是一笔画出来的,但民生把石头的圆润感和立体感画出来了,这是很有难度的。范扬画石头的时候每一笔都不一样,他通过转折、侧锋和中锋来表现石头的圆润和向背。民生画的小石头非常好,很有趣儿,显得很拙很自然,和房子、山坡浑然一体,感觉非常好。这一点很难表现,很多人往往观察或感受不到,自然的石墙在修葺时是顺着石头的结构垒砌的,所以说自然就是合理的,把自然的景物和感觉画出来就非常美,再用中国画的规律去表现,画出阴阳虚实的对比,笔墨味就出来了,很美、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画的品,说的是一种味道,能让人跟着你的笔线往下走。结构和线条都画的不错,小石头的线条显得很丰富、有变化。这幅画有趣、精道。精道是用笔用线的讲究,趣味就来自他们彼此间的关系。

张:石头的错落里面体现着阴阳关系,单独的线条很难一下子表现出来,勾勒之后还要加皴擦点染。事实上这张画不需要太多精细的东西,石头处理得饱满,画面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就很精彩、很有趣。龙瑞老师评画的时候说:画要有趣味,要好玩,要有情趣,就是这个道理。

5. 《皖南宏村雨后》

张:这是和龙瑞、张桐瑀、胡应康三位老师一起,随中国国家画院文化之旅写生团一起到皖南宏村写生。用渴笔画法表现,渴笔很容易出现燥的感觉,但是我用反复积墨的方法,吸收龚贤的画法,渴而不燥,表现出一种苍润的感觉。用写的笔触来画云,云把山盖住,山峰上蒸腾的云层和山涧中漂浮的云雾,缭绕其中,表现朦胧之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林:这张画采用平远法和深远法两种构图形式,用渴笔表现出一种苍润。小小的篇幅表现很大的场面,近处的三两棵树、广袤的田野、池塘、时隐时现的民房和远山交相辉映,白云悠悠,流水潺潺,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文学性,这种文思境界是许多画家难以达到的,所以说民生的画有诗的意境,有很强的可读性。

6. 《新安江边》

张:从黄山下来,文化之旅团队租了一艘大船,在新安江上航行,沿途两岸风景如画,远山云雾缭绕,近处瀑布溪流时隐时现,民居不断呈现在眼前,感觉回归到大自然中,身心愉悦。 我们同行的人一起载歌载舞,心情非常激动!用速写方式的画法,随写生感悟记录了当时的感受。远处有一道霞光照射下来,远处山峰被染成了橘红色,感觉那一道霞光非常神秘,当时没有带这种颜色的颜料,这是用茶渍捻点上的,作为一种记录吧。

7. 《黄山写生》

张:这是在黄山写生,由排云亭遥望光明顶,与龙先生同画此景。我用的是速写方式来画光明顶。从黄山排云亭往东看就是光明顶,万千山峰像挂在那里一样,云雾缭绕,非常奇妙,难以用语言表达,我凭第一感觉抓住线条,扣住结构,再调整画面的虚实关系。

褚:黄山不好画,因为黄山太美了,黄山是秀美,尤其在有云雾的时候,给人感觉身处神仙的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很难取舍,而很容易把它画成盆景,这样画就不是山水画了,而是像照片。历史上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画得最好,包括宏仁、石涛,但古代人画的大都是一些小画,线条比较细,基本上抓住了黄山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松树。现在人画呢,一方面表现黄山的云来雾去,另一方面表现峰顶的陡峭,就像挂在上面一样。作为北方画家画黄山,不光画出了云雾,最重要的是把黄山的“骨”画出来了,尤其是线条,黄山本身的线条无需取舍,不必过多加工,而你的取舍是用大线条,把“骨”和“魂”画出来了,她的血和肉是自然带出来的,而无需去一笔一笔的刻画。有了“骨”和“魂”,整个黄山的味道就出来了。

nlc202309030501

把斧劈皴和披麻皴结合运用。斧劈皴能产生力度,一般表现陡峭的悬崖,北方山水用得比较多,而用在黄山上,是因为它确实是给你这种感受,同时又有披麻皴的温润和舒情,表现出了上实下虚的感觉。这棵松树加得好,如果不加下面就太虚了,山就峭在上边来了。好似《阿凡达》电影里,西方人参看中国的古画,以为中国的山都悬在半空中,其实我们是为了处理和取舍,故意用云雾把它虚起来,而这个地方如果一律用虚的话,山就没根了,松树恰好把山托住。

树往右伸展,形成了君臣俯仰关系,君臣这样站,江山社稷就稳定了。左下的虚和上面的留白以及右下的虚使画面平衡。山上的松树无需一一刻画,这种大的感觉和山石的处理融为一体,很协调。中间的山用斧劈皴画,但不作过分刻画,而是留白,用淡墨轻轻一点,块面感就出来了,很容易抓人的视觉,看上去很强悍。很多人说黄山“秀”,不好画,但民生抓得恰恰不是他的“秀”,而是他的“骨”和“魂”。其实山水画最重要的是骨架支撑,所谓“骨法用笔”,虽然用的是斧劈皴,但民生把弯曲的披麻皴和斧劈皴糅合在一起,给人感觉很有节奏感和流动感,云山雾罩时,月移山影,山光云月共徘徊,山也在动,给人感觉山是活的。我尤其喜欢这个大线条,真过瘾!这种线条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的画中特别容易见到,像李可染的大线条,很有力度。有一次龙瑞老师讲课说:虽然披麻皴是主体,但偶尔用斧劈皴反倒能显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劲力度。现在用斧劈皴是学浙派、后浙派,浙派的骨气在,但到了后浙派就太峭了,峭了就容易薄,薄了就容易折。潘天寿极力推崇浙派,追求“强骨静气”,把斧劈皴用得非常好。现在新浙派画家,用文人画的画法画小山小景,小心翼翼地继续维护浙派的传统,他们画斧劈皴时画得很温柔,但走笔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斧劈皴的方法。画斧劈皴不可以用侧锋,而是用中锋和长披麻加在一起,把斧劈皴的力度很温和地表现出来了,于是,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小心翼翼地用披麻皴的方法创作出一种新浙派语言,但光用斧劈皴就不好,显得人太刚太楞了。

张民生作为北方画家,用北方人的眼睛看秀美黄山的时候,他找到把传统语言和自己对黄山的感受融合一体的方法,完美的表达出黄山的“骨”和“魂”。

8. 《安徽泾县写生》

张:这是去安徽泾县写生时,画了一个小山村,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田园风光,有一种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表现一种恬静,适宜生活的状态,心情也比较舒畅、悠然。

林:民生的画很讲究意境,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山大水,而是把田园诗化、时代象征意义融入画中。中国画有两大类,一种是中正,庙堂之气,另外一种就是南方的天真浪漫之气。我个人认为张民生追求的是后者,同时他坚持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意境,也借鉴了西方元素:点、线、面,即坚持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同时又借鉴了西画的点线面、开合等技法的运用。他的画有种生机,不同于他人的面貌,形成了个人特质,画给人一种自然天真的感觉。张民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画家,他把诗词、书法,很巧妙、很和谐地运用到画中,能够把诗书画意融为一体,有很好的内涵和修养。

褚:这幅画最精彩的是结构。首先,山有脉,呈大S型,这是一组阴阳关系,山右下角的田野是一组阴阳关系,左边留白和树也是一组阴阳关系,一环扣一环,最重要的是阴和阳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这组大的阴阳关系,是河流顺着画面往里伸,一直到山下而产生的。这里的关键是树,这组树太美了,树的走向是往左伸展,按照山的走势画的,与左边的空地和房子形成俯仰关系,大的阴阳关系就合在一起了。右下的田地处理用留白的方法,用淡墨晕染,而远处的的田地用淡墨轻轻一扫,“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中景的田地和近景的田地产生了对比变化,中间有房子隔着,形成大结构的阴阳太极关系。而树的走向和山势相得益彰,左右两大结构就完美地接合在了一起。假如树往左弯,就感觉不是一个结构了,画面就分开了。左下房子后边的小杂树、大的轮廓线及河道左边的路,处理得非常有意思,线条的弯曲转折,非常有趣味;又和右边的田地产生相互关系,互相映照,线条引导视线,往山里走,又顺着山的脉络往上走,平远转成了高远,往远处延伸。题款非常讲究,整个画面和山势是往左向走,右上角出现一个空挡,把题款放在这里,一下就把视觉往右拉,字写得非常活泼,与山石结构相映成趣,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活脱。上边留白多,田地和河道用淡赭处理,留白也多,但这样容易造成单一,而民生在大的关系中通过用树和题款使画面形成不等边三角关系,这样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大的结构很协调、很活泼。最难画的是树后点的房子,这些地方容易被忽略,但用线勾来处理,就显得丰富而有变化,非常精妙。

9. 《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写生的途中,车出了故障,停下有两个小时,当时就画了这张写生。路旁有很多树,透过树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两山之间有条小径,非常美,当时下着小雨,山中云雾缭绕,山树紧凑,云雾、梯田虚幻,构图比较怪,使画面很具空间感。

培:这张画是方构图,主体明确,对象组合的很好。近景几棵杂树的高低、积点、疏密、虚实关系以及穿插处理得非常好。最精道的是云,云的处理非常妙,竖的画面用横的线条破一下,节奏感就加强了。俯视看下去,云雾中的几个山头、小径,远景雾蒙蒙的感觉,与近景的杂树构成对比,使得画面协调并且富有变化。

10.《婺源写生》

张:婺源山清水秀,景色如画:小山村、树林、山峰、山峰上的小宝塔,都很有神。左边留出一块空白,显出山村的幽静,有种春天大地刚刚复苏的感觉,有种向上升腾的气象,画幅不大,但很饱满。

培:构图很好,几条曲线使整个画面动起来,动感很强。田地、几棵树、树后的河塘,布置安排巧妙,使构图活跃起来,上大下小、上方饱满下方空灵,与其他构图形式不同,很有新意,留白处理得很好,虚实关系的处理也非常有意思。婺源处处入画,皖南多奇景,画不在大小,在于精道。

11.《婺源虹桥》

张:这是赴婺源虹桥写生。右下的小路,本是直路,但把它画成了曲线,有个转折关系,这样就与江形成了呼应关系。

培:这张画本来主体是虹桥,可是最终不把它作为主体,而是作为点衬,后面山峰很好,所以把它作为主体。河的斜线和横线把结构破掉,这是最精道的地方。右下的公路有个转折线,实际上这条公路是直的,但是为了画面需要,必须要用转折线,使画面丰富。写生时不能太机械,不能照本宣科,要拿来主义,根据画面的需要,做一些处理。

12.《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的一个小村庄李坑写生。画得不太经意,有些随心所欲,很轻松,不会让人感觉画得太累太辛苦。整个画面表现出了自然的苍茫,田野的宁静、山林的茂盛,体现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似避开城市的喧嚣,隐居山林,饱含追求惬意的田园生活的乐趣。

篇5:一 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1新闻本位原则:

构成新闻的要素 :事实

新鲜

报道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消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5W)引用材料、背景材料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2)事实的概括真实

3)单个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 新闻评析的真实性原则

分析消息来源:

是否有可靠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的选择、倾向

同质消息源与异质消息源的选择 分析记者提问 分析现场感 把握作品新鲜性原则:

时效性:

事实是否新鲜:

报道的角度是否新颖

4、新闻价值的判断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所包含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引起受众兴趣的素质。分析新闻作品中的新闻价值 是否具有重要性

是否具有显著性:显著性除了表现在人,还表现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生活领域等。

是否具有接近性(地理、心理)是否具有趣味性:(可读性)

积极方面:唤起人们肯定、欣赏的追求真善美的事件和人;消极的方面:满足人们猎奇、窥探欲望的暴力、犯罪的事件。

是否具有人情味:一方面指写出感人的故事,靠真情实感打人;更表现在媒体的人文关怀。将人放在新闻报道的核心位置。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就是对生命的关怀 5 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原则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媒介舆论监督 6 社会指向与文化批评原则 二新闻作品分析的方法:

个案研究:对特定的新闻作品中的不当进行分析 对新闻报道的模范文本进行分析 比较研究

综合研究:对作品表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新闻报道的一般趋势,审视新闻价值观,是否触及突出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三 新闻作品分析的角度 1 新闻语言分析

新闻语言的要求:

A 准确:表达恰如其分 知识准确 时间准确:尽量避免使用近日、日前等词 表达准确 要形象具体 避免笼统抽象

不要滥用修饰词及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套话 避免用文学的想象代替事实的描述 B 简洁:用简约的语言传达丰富的内容 C 通俗易读:容易被读者接受、理解 引语:

A直接引语:完整引用人物的话,加上引号,一字不差。B间接引语:概述或者简要引用。C不完全直接引语: 直接引语的特点: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客观性 借新闻人物之口表达传播者观点 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和感染力的要素

间接引语使用的特点:浓缩素材,对多余的、啰嗦的口语作必要的压缩和修正。不完全直接引语使用的特点:人物话语里的关键信息,富有个性色彩的话语 2 分析新闻作品的主题:

1.所反映的主题是否有价值、意义

2.是否在事实的基础上提炼,又反映事实本来面目。

问题: 制造“典型” 刻意拔高 风马牛不相及 3 作品报道角度、表现手法的评析

好的报道角度是寻找所报道的事实与受众在时间、地点、心理或者利益上的接近点 表现手法:可读性

叙述技巧:顺叙 倒叙 插叙 设置悬念 对比、衬托 描写:细节描写 动作描写 对话描写 四 不同媒介的新闻作品评析 报纸新闻作品的评析 考察报纸新闻的新闻性 考察报纸新闻的文本特性 考察报纸新闻的审美形态:人物形象美 情节美 表现形式美 2广播新闻作品的评析: 广播传递信息特点

广播新闻的评析:时效性 现场感 内容是否精简扼要 口语化程度 3 电视新闻作品的评析: 电视的特点:试听兼备 现场感 参与感——面对面传播 “说新闻” 电视新闻的评析 画面与文字的配合

电视新闻的创新:画面 叙事 镜头

如何“用事实说话”,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4网络新闻作品的评析

网络媒介的特点:信息容量大 多媒体传播 双向互动 新闻追求短、平、快 真实性 五 报纸消息作品的分析 1 消息的特点:短 快 新 消息的语言:准确 简洁 生动 易读 3 凤头:标题 导语

标题和内容要吻合,还要有信息量 标题要有新意、生动 通俗易懂

可以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一些修辞手法

“焦点陈述”,导语是新闻消息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引发新闻阅读兴趣的重要因素。好的导语抓住了事件的实质,同时吸引了读者 背景材料的运用:为表现主题服务 简明扼要 灵活运用 5 消息的结构

“倒金字塔”式结构

特点:最重要、最精彩的新闻事实放在前面,“虎头蛇尾”。

对这种结构的新闻进行评析时,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它的重要性的等级。“金字塔”式结构(编年体式)

特点: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把最重要的结局放到后面去写,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又称“编年体式”结构。

对这种结构的报道进行分析时,注意材料的取舍 六 通讯作品赏析 通讯的作用:深入挖掘事物“如何”(How)和“为什么”(Why)。能够详细、生动地反映我们时代的风貌、时代的人物,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2 通讯的特点:新闻性 典型性 形象性 完整性 通讯的特点和消息比较:

在取材的完整,运用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上,突出人物的活动、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从内容上看:消息一般以报道事实为主,通讯以人物为中心,着重写人物的活动,思想,写事件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因此通讯不仅要写清楚事实,还要写的具体、生动,写出人的行动和思想来

从篇幅和时间性上看,报道同一内容时,消息比通讯简短,但是消息比通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一件事件发生,往往先发一则消息,具体的情况和过程再由通讯去完成,通讯的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也相应的要长一些。3 通讯的种类 从内容上分:

人物通讯:以写人为中心,着重通过人物行动、语言、先进事迹的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运用心理活动的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事件通讯:定义:以记事为主,通过某一事件完整的叙述,反映时代精神。展示人物群像 写作特点:强烈的新闻性 事件的典型性 完整的故事情节 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写作特点:抓住特征,着力写“变” 要通过“对比”来写出新变化 纵向对比:过去与现在 横向对比:此地彼地

传播知识,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 七 新闻特写:

定义: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

特点:展示新闻事件的重要瞬间,写事件的横断面,通过典型事件的刻画,展示整个新闻事件。实践上要求是短暂的瞬间,报道面上要细。

用白描的手法,进行细致的刻画,再现事件的立体感和动感

种类:人物特写 事件特写 场面特写(描绘激动人心的某一场面)风貌特写(和风貌通讯不同的是有很强的现场气氛)八 深度报道作品分析 深度报道的特征:深刻性;广泛性;整合性;递延性 2 深度报道的类别:

解释性报道: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报道的最重要文体之一。写作特点:华尔街日报体

调查性报道: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写作特点:展现调查过程 观点的交锋 预测性报道:指通过对现有的材料的分析,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推论的新闻报道。特点:超前性 科学性 深刻性 九 新闻评论作品赏析: 特点:显著的新闻性 强烈的思想性 广泛的公众性 2 文体的分类:

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是新闻媒体发挥影响力和指导性的重要形式 社论往往着眼于宏观,论述力求全面

评论员文章要求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进行集中深入的论述。优秀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应该是既有理论高度,又能以精辟的文字阐明深邃的道理,深入浅出。

编者按: 编者按又称按语,是编者对其编发的新闻报道、文章所作的批注评论或补充说明性文字,属于小型评论。

作用:提示相关报道的主要内容;表明编者的意见和态度;交代有关的背景材料。

新闻述评:又称记者述评,是介于新闻和评论之间的新闻体裁,既报道新闻事实,又对新闻事实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价,述评结合、夹叙夹议。一般包括事件述评、工作述评等。

专栏评论:在媒体上专门栏目中发表的署名评论,署名可以是真名也可以是笔名。评论有较大的自由度,体现作者本人的立场和风格。因此可读性比较强。

杂文:杂文具有政论性的特点,褒贬时政,形式也很灵活,语言诙谐幽默、文风犀利。

广播新闻评论:广播评论是用来听的,除了沿袭报刊评论的形式,它的选题要求更加大众化,分析要精当,要营造口语化和亲和力的表述方式,还要善于调动多种技术手段,比如在评论中巧妙的穿插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解说。

电视新闻评论:

与电视传播特点相结合,比如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评论等等。

要求合理地调动声音、现场音响、画面、解说、字母、图表、照片等多种传播符号,将复杂、抽象的说理形象化、具体化,将记者、专家、主持人和受众评论有机的结合,增强节目的互动性

3新闻评论的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4 新闻评论的选题

选题来源和意义:对模糊思想加以辨析;对错误倾向加以制止;对善行义举加以倡导;对认识误区加以纠正

立论:论点有的放矢;论点应有新意;论点应立意高远; 新闻评论和一般论述文的不同:

首先是其新闻性。新闻评论要有新闻由头,要触及时弊、旗帜鲜明。

一定要有深刻地分析。分析要深,要到位。通过对新闻现象或热门话题的剖析,把事件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价值讲出来,并且要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十 广播电视新闻作品评析: 广播新闻的评析:时效性 现场感 内容是否精简扼要 口语化程度 2 电视新闻的特点

电视新闻传播的符号:图像 声音 文字 时效性很高 现场感很强 强调生动性 追求深度性 强调贴近性

3电视新闻的整体结构 现场画面 记者现场述评 访问对象的同期声 电视新闻解说 4 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段

讲故事 互动、交流 抓住细节 人是新闻的主角 5电视新闻作品的评析:

电视的特点:视听兼备 现场感 参与感——面对面传播“说新闻” 电视新闻的评析 画面与文字的配合 电视新闻的创新:画面 叙事 镜头

篇6:广告作品评析2006(模版)

1、广告作品的类别(效果分类:好广告,差广告,美的广告,丑的广告,卖货的广告,不卖货的广告,卖乖不卖货的广告,长效广告,短效广告,讨人厌的广告,轰动的广告,无效的广告,违法广告媒体分类:平面,影视,广播、POP,大家讨厌的是电视广告,但最为人们喜欢的也是电视广告,其次是平面,特别是杂志和报纸广告。网上好的广告也为人所乐于传播。广播与POP,还有直邮广告,甚至email广告较少为人所提及,另外一些小媒体广告影响范围较小,一般也不进入公众讨论的范围,如专为楼宇广告制作的广告,在某些地方散发的广告等。服务对象相关的广告类别:企业广告(形象广告,事务广告,招聘广告),服务广告(旅游,金融,运输,航空,通讯、招生),商品广告(家电,汽车,房产,日用品,药品,食物),促销(也可以归入服务类广告)广告等)

2、广告节的情况(饕餮之夜)

3、广告作品评介的机制:对广告主有利的评介,对社会有效的评介,传播效果的评介,艺术表现的评介,语言表达的评介,创新的评介,创意、传播与商品市场的关系及其处理技术与结果的评介,艺术表现与文案表达之间的关系和二者之间所创造的结果的评介

4、广告作品的影响评估,整体或宏观影响广告与传媒业的关系,广告与经济的关系。大创意,有实力的广告有时能制造流行,无创意或小创意的广告也许跟随流行。个体或微观影响:对广告业本身的影响,如仿者众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如刷牙的推广与广告的关系,口臭概念与漱口水广告,头屑的关注与洗头水广告的叫卖强化有关。

5、广告作品的创意与制作评介

6、经典广告作品的解读(五位大师广告精解,老上海广告欣赏,获奖广告欣赏)

7、著名广告人的创意解读 8-

10、广告创意类解:送礼类(有逻辑上错误来吸引来:今年不收,要收。),色情类(用色情来写一般事物,网站:等着你来上。用一般词语来写色情,他好,我也好,做女人挺好,做男人挺更好,),大冲击类(恐怖、恶心,倒胃,血腥,怪异),著名事物搭车广告(比萨斜塔,艾菲尔铁塔,东方明珠,蒙娜丽莎画),名人广告(娱乐明星,体育明星,政治明星,事件明星),代言广告,动画类广告,动物广告,孩子形象广告,低诉求广告,悬念广告,温情类(家庭,友情,亲情,爱情,人间真情,如对下岗工人的同情,对失学儿童的关爱),赞助广告,节令广告参考资料:张家平袁长青主编《影视广告经典评析》,学林出版社,2005听1月,45元,附DVD。张金海主编《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14元。卫军英主编《戛纳广告幽灵》,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1元。[美]杰克逊?李尔斯著,任海龙译《丰裕的寓言――美国广告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39.8元。兰加纳特?纳亚克 约翰?克廷汉著,谭家瑜译《创意成真――十四种成功商品的历程》,海南出版社,1998年4月,19.8元。祁聿民 许之敏《世界著名广告作品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5月,18元。由国庆《再见老广告》,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1月,21.8元於春《有创意才有时尚――成功广告语访谈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28元。

第一章 广告作品评析概论

根据广告作品的特点,在评价一则广告作品时要坚持合法原则、促销原则、创造性.原则、美学原则

等。具体来说,广告作品评析的内容包括广告作品的内容要素(即材料、创意、情节、主题等各部分的有机组合)和形式要素(即广告作品内容的存在形态,主要包括结构、语言、媒体等要素)两个部分。在进行广告作品评析时,本书采用以广告创意为起点、以品牌构建为核心、以文化背景为根基,涉及到诉求方式、媒体、表现、营销等方面的评析结构。

第一节 广告作品评析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好的广告能令人回味无穷,在传达营销理念的同时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差的广告则使人厌烦,也很难实现促销效果。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去评价广告?进而怎样去做广告?各种各样的书籍和观点都有,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做广告和看广告的人。

广告作品是商业化、社会化的艺术形式,以经济效益为主,艺术为用。艺术方法在广告中的运用,主要是根据美学原则的要求,通过创造一种高度形象化的“信息符号”来传达商品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要受到信息传达这一目标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广告作品评析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在对广告作品进行评析时,我们需要遵照广告创作的艺术规律,遵循广告评析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创作和欣赏广告作品时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原则

广告作品必须遵循合法原则,具体说来,合法原则在广告评析中主要体现为思想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

1.思想性

主要指广告内容符合广告法规,观点正确,思想健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的广告要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符合现行的经济法规,在各类广告中,不得包含违犯国家政策、法令的内容,不得包含诽谤性的内容,不得包含有损我国国家尊严的内容。

(2)遵守广告行业的法规,广告必须维护消费者利益,尽可能地提供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来指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不能误导消费者,广告内容必须清晰明白,实事求是,不得以任何形式弄虚作假,蒙蔽或者欺骗消费者。

(3)广告必须重视社会公益道德,要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广告宣传要体现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使用有利于精神文明的语言,不允许低级庸俗的东西腐蚀人们的思想,不能迎合低级趣味,对那些有反动、淫秽、丑恶、迷信内容的广告作品,必须坚决予以抵制。

图1—1是高露洁的一则广告,与铺天盖地的牙膏广告中年轻人满口洁白的牙齿相比,我们可能觉得她的牙齿并不怎么适合对牙膏功效的诉求,但是,这则广告却非常具有震撼力。我们欣赏年轻漂亮,无论作什么广告,都喜欢选用年轻人,但人尤其是健康人最终是要年老的,那时,还会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像这位高露洁老人一样绽放这么灿烂的微笑呢?这则广告不仅告诉我们高露洁牙膏的功效,更在于它成功地传递了健康的理念和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让我们想起多芬的广告策略,它一改过去用年轻、靓丽来吸引入的做法,启用独特的审美视角,把年逾古稀的老人与在身体上稍有欠缺的现代女性推向了美的主题。如果从传统的审美观来看,她们并不怎么美,也因此从来没有被作为广告美的主题而置于前台,但在多芬看来,美并不在于人的外表,而在于人的精神,尤其是女性的美,那种外在的美总有一天会消逝,而内在的精神与自信等品格则是女性永恒美的源泉。多芬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网上选美活动,如图1—2所示。让消费者自己评判美的形象,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智性美的关注。这些广告,不仅仅是从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涉及时代文化建设的主题,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4)广告要有利于促进企业间的竞争,在广告宣传中,不允许有意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广告虽然不直接承担教育人的思想任务,但是,广告的思想性原则却是广告创作和评析的一个重要准则。解放前,我国的一些广告社、广告公司和报馆就制订了自我管理的规定,解放后,许多广告经营单位和部门都根据国家的广告管理条例,制订了管理方案。世界各国的广告行业几乎都有自我管理的规则。如美国《纽约时报》规定:“内容空泛,足以使人误会的广告”、“有诈骗嫌疑的广告”、“攻击他人之广告”等一律拒绝刊登。日本广告界规定:“所有广告,均应根据社会道德及有关法规,给予一般大众福利和便利”、“不得有伤他人,或对自己作过大的评价”、“广告不得有虚假、夸大的表示”等,评析广告作品首先要看其思想是否符合以

上要求。广告作品只有坚持思想性.原则,才能保证广告正确发挥其影响力。思想有问题的广告,不管文辞多么优美,图像多么精致,也无益于广告效果。

2.真实性

广告的本质是传达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广告的力量在于真实。那么,什么是广告的真实性呢?一般而言,凡在内容上实事求是,从整体意义上不会给人造成误解的广告,就是真实的广告。而内容与事实不符,许诺无法兑现的广告,是与真实性原则相违背的,都属虚假广告。真实性是广告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原则规范之一,是广告的根本所在。在这一点上,著名广告人大卫?奥格威在《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告诫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就产品讲了谎话,你迟早会被发现的,好的产品可以因诚实的广告而畅销。如果你认为产品并不好,那你就别费心为它做广告。如果你讲了谎话,或者你耍滑头,那你就帮了客户的倒忙,你背上的犯罪感的包袱就会越来越重,煽起公众对整个广告业的不满。”要求广告评析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在分析广告作品时,要注意广告中所宣传的一切内容,都必须确凿无误,经得起推敲。广告一定要讲究科学性,从商品、消费者及市场的具体情况出发,真实反映产品本身的特点,在表达上要注意分寸,力求做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不能无中生有,自我吹嘘,片面夸大产品的性能。在评析广告作品的真实性时,我们主要看广告:

(1)是否正确处理了艺术与事实的关系。真实性并不代表广告不允许有合理的艺术性,但关系到产品实质性的问题,不能用艺术手法擅加修饰夸张。

(2)是否在广告中使用含糊的语言。在广告中有意利用消费者的某些心理,使用一些可能为消费者忽略或误解的广告词,都是违背真实原则和广告道德的。

(3)广告中推荐语是否真实可信。广告管理法规明文规定,有些产品不得在广告中使用推荐语。如药品广告就不得使用医生、患者的名义做广告。在没有法律限制或禁止使用广告推荐语的产品广告中,使用推荐语必须做到对消费者负责,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信口开河。如一则脑白金的广告借用消费者之口说:“„„吃的效果就是好,我爸妈吃了以后睡得好多了,人也年轻了„„"。这则在杭州刊播的“脑白金”广告显然违反了广告真实的原则。根据《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九条:“食品广告中不得使用医疗机构、医生的名义或者形象。食品广告中涉及特定功效的,不得利用专家、消费者的名义或形象做证明。”广告擅自用消费者的名义,其说辞不可证明,不论广告内容如何,是否实现了销售目的,都是不合法的。

(4)广告中的各种语言、文字、图像是否给人总体真实的印象。真实的广告,实际商品的质量与消费者通过广告所得的印象原则上是一致的。除在国际上获奖,或确实在国外享有声誉的产品之外,不得使用“誉满全球”等类似字样。

虽然我们大力打击虚假广告,但在现代广告中,仍有许多见利忘义,不符合广告法规和真实原则的广告存在,主要表现在:①为吸引消费者,有意夸大商品的优点或用途,有意把劣质商品说成优质商品;②利用消费者缺少商品知识的缺陷,隐瞒商品的有害成分;③宣传根本不准备兑现的许诺,等等。

如哈药集团的一则广告就曾冒用希望工程名义,用一个小学生写给巩俐的感谢信的形式,宣扬其赠送学校哈药口服液的人道主义精神。但经核查,中国青基会从未收过哈药的口服液,该广告为了宣传自己的形象,不惜虚构事实,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干涉下,哈尔滨制药六厂被迫主动撤离“巩俐阿姨”的广告,才使得**渐趋平息。但其品牌形象却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

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广告必须真实可信,必须符合广告行业的行为规范,不允许有片面夸大和虚饰的成分存在。所以,我们评析广告作品,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原则,遵守广告法和广告自律准则。这是我们评析广告作品其他性质和特点的基础。

在广告中,真善美的统一需要以真实为基础。实际上,只有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广告,才有可能是美的,其实,真实本身就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力。请看武汉一家绸布店广告:“本店五折处理一批呢布,降价原因:①存货时间较长,质量有所下降;②年终清仓,减少资金积压。”语言诚恳,内容实在,具有本真的艺术魅力。

理解真实原则还须把握真实与艺术的关系。广告的真实性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真实”,一类是“艺术的真实”,即用各种表现方式、手法、技巧来展示的“真实”。在广告作品评析中,必须把握好夸张与夸

大的界限。因为夸张的手法只要不给消费者造成误解,就不违背真实原则。实际上,在广告作品中,合理地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还能对产品特点、功能、利益进行有效的展示。著名广告人伯恩巴克在为奥尔巴克百货公司所做的广告中用了这样一则有煽动性的标题:“慷慨的以旧换新。带来你的太太,只要几块钱,我们将给你一位新的女人。”几块钱换一位漂亮太太,是极度的夸张,但是并没有违背真实性的原则。

广告是通过自我宣传的形式达到推销自我的传播活动,从本质上说广告语言必然带有自我夸饰的特征。通俗地讲,广告语言的夸饰性主要是指在对商品、劳务和观念的宣传过程中,广告在突出和强调自己的长处、优点时表现出来的对其缺陷或不足面的消解现象。事实上,广告语言的夸饰性并不等同于虚假和欺诈行为。广告虽然要以真实为生命,但为了达到宣传的效果,也需要有夸饰的成分来吸引入。就广告传播的效果而言,广告语言的夸饰性与广告的真实性相辅相成。比如向社会公告一种产品(商品)进入市场这一事实,从一般传达信息的角度,则只需用“××产品上市”就可以了。但从广告要引起消费者注意的角度而言,“××产品上市”就没有“××产品隆重上市”、“××产品缤纷出售”、“××产品闪亮登场”等语言效果来得形象,它能使受众明显地感受到商家的热情和产品先声夺人的气势。再如百贝佳牙膏的广告:“世界的早晨,从百贝佳开始。生命的早晨,由百贝佳创造”,把牙膏的作用无限制地夸大到开启世界、创造生命的高度,确实使人感到不着边际,但也并不能因此就把它列入虚假产品的行列,它传达给人的其实只是一种理念,是诗意的一种表达方式,与虚假、欺骗完全是两回事。

二、促销原则

评价分析广告作品关联到许多因素,但从本质上讲,广告是信息传播的形式,广告主做广告是为了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以获取某种经济利益。所以,从广告创意到广告制作,整个过程都必须为促销这一基本原则服务。

上一篇:窗子技术指标下一篇:中华德行教育 让学生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