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音乐评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电视剧《大宅门》是导演郭宝昌根据其在同仁堂的多年生活经历进行改编的电视剧,其故事发生在老北京,所以赵季平采用了京剧为基础来进行配乐创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视剧音乐评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电视剧音乐评析论文 篇1:

论新旧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音乐差异

[摘 要] 音乐是电视剧中重要的结构要素,它对于一部电视剧的思想表达以及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旧版电视连续剧《三國演义》主题曲和插曲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所选用的音乐语汇、创作、风格、时代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明确了音乐对影片艺术风格的强化、主题的揭示和艺术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三国演义;创作特点;谷建芬;赵季平;差异

一、电视剧音乐

电视剧音乐是以电视剧为载体的一种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电视剧艺术的结合,既扩展了音乐艺术的表现空间,丰富了音乐艺术的存在样式和电视剧艺术的表现手段。就现在看来电视剧艺术的繁荣之势必为电视剧音乐提供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与其它音乐相比,电视剧音乐拥有的受众面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新旧《三国演义》曲作者及创作特点

(一)谷建芬

谷建芬,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从小,谷建芬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觉得歌声带给她的东西是那么的美好,有的时候又觉得歌声带给她一种说不上的悲伤,所以谷建芬一直也没有离开音乐。就这样她怀着对音乐的喜爱和执着的追求下,在1952年考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霍存慧先生、寄明先生。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歌舞团,主要从事舞蹈音乐创作。从谷建芬50年代毕业一直但任当时的中央歌舞团的创作员至今,创作作品已近千首,其中近百首作品获奖,主要获奖的有:中国“金唱片”奖、文化部“音乐舞蹈作品”奖、“联合国科教文亚态地区优秀音乐教材奖”等。代表作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就是我》、《绿叶对根的情意》、《烛光里的妈妈》、《二十年后再相会》等。

(二)创作特点

谷建芬先生是中国歌坛上一位非常有成就的作曲家,她的大量作品已成为当代中国歌曲创作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歌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结合具体作品解析其创作特点。首先,她的作品旋律创作清新活泼、细腻抒情。如《清晨我们踏上小道》等;其次,题材选择贴近生活,反映时代,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从节拍和曲式上看,采用的是四四拍,二部曲式。开始的引子旋律在中低音区,有着眷恋深情的情绪,引子时还有钟声,宛如晨钟敲响,预示着举国欢庆的新的一个时代来临;再次,是她的音乐结构简洁、质朴精炼;最后是节奏运用来源广泛,不拘一格。如《那就是我》这是一首吟诵体的抒情歌曲,结构是三段体,歌曲的节奏布局是按照歌词内容和说话的语速调整的。

(三)赵季平

1945年出生甘肃平凉,1970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鲁日荣先生,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在1985年至1991年期间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和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2008年接任西安音乐学院。赵季平先生曾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他为诸多影视作品配乐作曲,许多已经成为经典之作。包括:电影《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电视剧《燕子李三》、《水浒传》、《乔家大院》、《大宅门》、《康熙微服私访》等。除影视剧创作以外还涉及其它体裁。

(四)创作特点

赵季平先生的影视剧创作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华民族审美习惯的影响。此外,借鉴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和配器手法产生的效果,以下从三个方面对赵季平先生的影视音乐创作做一个粗浅的分析和介绍。第一,音乐素材多数直接取材于民间,配乐中运用大量的民族乐器,还从民歌、秦腔等艺术形式中吸取养料,使音乐的民族风格更加浓郁。如《黄土地》的主题曲《女儿歌》是从纯朴的陕北信天游中提炼出的。像这样的作品在赵季平先生笔下还有很多比如《红高粱》等。第三,大胆的配器处理和超常规的乐队编配,使得那种狂放的气势把影片人物形象和心态推到了极致。如《红高粱》音乐中所用的四支高、中、低音笙,和三十支唢呐奏出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调,伴随着大鼓声发出了雷鸣般的鼓乐声,营造了一种磅礴的气势。最后,在他作品中大量运用传统戏曲音乐元素。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所用的开场锣鼓,还有《大宅门》中,锣鼓刚烈的音色和京胡的搭配散发出一种浓浓的京剧味。《大宅门》主题曲虽然旋律结构简单,乐句之间也没有大的起伏和明亮的音响,但却把剧情所需要的沉重和压抑展示得一览无余。他在吸取民族音乐养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音乐理念努力达到音画合一的境界。

三、分析新旧《三国演义》音乐的差异

(一)旧版《三国演义》的音乐

电视连续剧旧《三国演义》是由王扶林、蔡晓晴等十余人导演的,鲍国安、唐国强、孙彦军等主演,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先生作曲的一部电视剧作品。剧中音乐包含15首歌曲,及由此出现了若干段音乐画面引人注目,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这一拜》、《哭诸葛》等。

1.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歌词出于明代文学家杨慎,这首充满着空灵旷达的词作,概括了三国风云际会,金戈铁马的英雄争霸场面,渗透了作者对正面中英雄史观的批判和将士阶层对历史进程无奈甚而无为的精神,谷建芬先生对这首歌风格来源,主要以明清的汉族民歌为主:

该曲采用了北方传统音乐中的六声羽调式,用展开式的二乐段结构,每一个乐段包含起、承、转、合四个乐句,虽然演唱及伴奏的基本音乐以外来音乐元素为主(美声唱法、管弦乐队),但加入筝、箫、琵琶等东方特性音乐乐器,使中国传统风格亦有所体现。

2.插曲:在片中的插曲很多,让人熟记的是第一集里,刘欢演唱的《这一拜》。

这首歌曲所伴随的画面,是刘关张在桃花的簇拥下,歃血为盟义结金兰的场景,这是一首主、副歌结构的歌曲,传统戏曲音乐风格的主歌旋律,由刘欢老师那富有悲伤性的音色传达出来,并结合画面上的人物那庄肃的表情,激动的泪水,紧握的手臂,跪拜的动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段劳动号子式的副歌,高亢应和,为英雄豪装之气,为“结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3.片尾曲:旧三国演义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又称《历史的天空》,采用了現代语言的歌词,运用了通俗唱法。歌曲速度一分钟78拍缓慢的速度,苍劲、充满了古朴的气息,音乐一开始就仿佛走进了回顾历史的沧桑感。

旧《三国演义》音乐亦不可避免的赋予多源文化因素,曲作者谷建芬先生准备的选词,和独特的作曲手法使旧《三国演义》音乐成为中国大型历史题材作品的典范之作。

(二)新版《三国演义》的音乐

新版《三国演义》是由高希希导演的,陈建斌、陆毅、何润东等主演,配乐由当代著名音乐家赵季平先生担任。赵季平的音乐创作非常关注音色的个性化,新《三国演义》的音乐也不例外。

1.主题曲:《还我一个太平天下》廖昌永演唱,这首歌曲高亢雄壮,充满了金戈铁马的刚烈之气。这首歌曲还加入了合唱为伴奏音效,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方式,但这里突出了领唱者鲜明个性的音色。

2.片尾曲:《英雄往来天地间》是新《三国》的片尾曲,采用我国传统民族调式A羽七声雅乐音阶,谭晶采用了类似古吟唱的唱法,将英雄的沧桑演义的非常到位,简洁明了。

(三)新旧《三国演义》音乐的创作差异对比分析

新旧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音乐都是在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制约下完成创作的下面是我从时代风格和各阶层文化审美风格来浅谈。

1.时代风格:旧《三国》音乐的创作的基本取向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风格,对传统风格的选择,是基于当时文化向传统回归为大背景以传统音乐为基因的继承借鉴为目的。所以旧《三国》音乐所用的音乐语汇在今天看来总体上显得较为陈旧,无论在旋律、配器、音色的选择上,都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新意,而创新恰好是青年文化群体主要审美取向之一,他们所需要的传统风格不是停止的,而是发展的。而新《三国》音乐不拘泥传统分格,不脱离传统音乐风格,加入了现代音乐语汇,将历史体裁的电视剧音乐大胆革新,新《三国》从整体来看符合历史的发展。从新《三国》的音乐节奏来看旧《三国》全剧平稳舒缓,而新《三国》快速紧张,这样或许会让青少年文化群体更容易接受。

2.各阶层文化风格:新旧《三国演义》音乐把自己定位在高阶层文化层面,因而缺少多远群体的灌输。歌词——旧《三国演义》照搬古典词作《临江仙》的原词,曲词典雅,意境悲壮,体现了浓烈的历史沧桑感,是典型文人话语但对现代的民众话语来说,则相对陌生不是很容易理解。相对新《三国演义》音乐词作相对较为通俗一些,使人更加容易接受,片头曲高亢激昂,片尾曲荡气回肠。唱法——新旧两部主题曲都采用了意大利美声唱法,虽然美声唱法进入中国已经近百年,但美声唱法到现在还贴着“高雅”的标签,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剧音乐的通俗性。

上述分析并非否定新旧《三国演义》音乐的合理和成功,应该看到电视剧音乐是诞生尚短的新兴事物,电视剧的音乐创作在进一步的成熟。只要牢牢把握住电视文化的阶层属性和电视受众文化心理,以此为取向进行创作中国电视剧音乐终会进入佳境。

参考文献:

[1]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赵志安,陈镇化.中国音乐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朱静.学贯中西音画合一——赵季平音乐创作评析[J].艺术教育,2004.

作者简介:范志龙(1988-),男,汉族,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作者:范志龙

电视剧音乐评析论文 篇2:

由《大宅门》里京剧音乐所产生的意义与启发

【摘要】电视剧《大宅门》是导演郭宝昌根据其在同仁堂的多年生活经历进行改编的电视剧,其故事发生在老北京,所以赵季平采用了京剧为基础来进行配乐创作。在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的电视剧作品,随之而来的电视剧音乐更是层出不穷,本文以《大宅门》中的音乐为例,来发掘剧中音乐对于剧情、人物角色刻画等的紧密联系,而例如曲牌、京剧节奏等在本片中的使用更是显示了作曲家赵季平对于配乐创作的独到之处,这对于我们在今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很大积极意义,证明了传统音乐也适用于年轻的电视剧配乐,将有助于提高国内作曲家们发扬传统音乐的热情,改善国内电视剧音乐创作的环境。文章在这里从京剧的基本元素入手,来阐释京剧音乐在本片内对于剧情发展的推动以及人物刻画有何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的电视剧音乐创作我们应该从中取得的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宅门》;京剧音乐;电视剧音乐;赵季平;传统文化

在剧中赵季平采用京剧为基础来进行配乐创作。仔细观察他的作品我们能发现,他特别善于发掘剧中的民族元素来贴近剧作剧情,并且不单局限于只运用传统手法,又糅杂了很多现代的音乐风格,例如运用了京剧交响乐,京剧节奏配合剧情等等。

一、《大宅门》中的京剧音乐元素

京剧曲牌是京剧音乐中一个重要元素,在整个《大宅门》配乐中,用了很多京剧的曲牌唱段来彰显人物的性格,比如白景琦经常唱的《挑滑车》,展现出男主角豪迈的个性,白玉婷与照片结婚时出现的《柳青娘》,表现了白玉婷单恋的相思之苦,还有《双怕婆》、《战太平》等等曲牌,这些后来都成为了剧中人物的一张名片,把人物的特点用京剧的手法诉说给观众。

片中根据剧情变化,配乐锣鼓经也不停变换,例如四击头,这种京剧音乐里最重要的一种亮身段的锣鼓经被普遍的插入剧中重要人物出现的场景中。根据剧情变化的还有乐器的不同使用,比如板鼓,这个乐队中的领奏乐器此刻也起到了引导剧情的作用。其他的还有铙钹、木鱼、唢呐等等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伴奏效果。

二、以《大宅门》主题曲为例来解释现代京歌的意义

《大宅门》的片尾曲是本片最为人熟知的一首歌。普通大众平时生活中很少会接触京剧,但这首京歌一经推出就受到普遍欢迎,也因为朗朗上口,有京剧的传统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性而让人们喜欢。此曲不同于我们以往常说的京剧,是结合了现代配器、唱法等一系列改良后的京味歌曲。

本曲为a b a的曲式呈现给大家。在曲首以一连串的板鼓开始,速度为58,曲子在这部分显得深沉大气,主要用京剧乐器京胡来伴奏,低音提琴铺底,唱法上引用了京剧的拖腔,间奏用锣鼓经代替。

这首京歌巧妙的将中西的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京剧,但是却具有基本的京剧音乐元素,京剧的几大配器:京胡、锣鼓、铙钹等一应俱全,甚至在其中还有过门的锣鼓经,像这种京歌的曲子还有很多,例如《唱脸谱》、《卜算子咏梅》、《十五的月亮》等,这些歌曲大多采用流行歌曲的旋律感、京剧的唱腔配器等,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所以大力发展京歌也是有利于吸引那些听惯流行歌曲的年轻人,让他们也能有意无意了解到传统音乐的魅力。时至今日,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日趋显现出来,而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发掘还远没有达到应该与之匹配的高度。以昆曲为例,昆曲兴于魏良辅等人的创新,也衰于后日唱法与表现力的落后。所以传统音乐要与时代同步,获得大众的认可,这样才能获得更健康更久远的发展,而现代京歌艺术无疑是走在京剧艺术的前列。

三、赵季平配乐的作曲思维

陕北是赵季平最初的创作宝地,在与张艺谋合作《黄土地》时,他还到安塞找到了农民歌手贺玉堂。其中的安塞腰鼓表达了他对于那片土地的熟悉与热爱。

赵季平说过他创作的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要在配器、旋律、音色等各个方面都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拍摄《红高粱》时,赵季平打破常规地运用几十个唢呐、几只笙等一齐演奏,随着姜文的一声高喊,猛地就把大西北那种人们对生命的呼喊表现出来。这中间,赵季平采用了数种声腔的唱法,曲调也运用了打夯歌的素材,恰好表达了陕北百姓爽朗的个性。

说到《好汉歌》,其创作过程也有一些传奇色彩,因为需要表现出一百多个好汉行侠仗义狂放不羁的性格,所以赵季平经过苦思冥想,灵感闪现出自己熟悉的山东民歌旋律,再加上当地的方言,最后结合了《锯大缸》这个当地小调,使得本土味道更浓。随后这首歌曲伴着《水浒传》红遍了大江南北。包括《秋菊打官司》结合了碗碗腔等,赵季平找来了各种民间艺人与民间歌手在片中做了各种大胆的创新,也为他的创作之路锦上添花。

除此之外,他在所配乐器上也是别具一格,例如埙、唢呐、南音八、排箫、腰鼓等,可以说只要能想到的创作手法他都会尝试去用一用。这反映出赵季平对各种艺术乐器的包容,包括对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准把握不拘一格,也能看出他对传统艺术不光秉承着继承的思想,还做了很多发展改进的工作,为我国本土传统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才是未来发展民间戏曲艺术的源泉。

四、以《大宅门》为例来阐述电视剧音乐的发展

在建国初期出现了我国最初一批电视剧,但到了文革时期这个刚刚萌芽的艺术形式毁坏殆尽。一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受到国外影响,创作出国内第一批真正意义的电视剧,例如《蝴蝶泉边》《女儿情》等。进入九十年代,我国在经过十几年经济发展后,电视剧艺术也日趋完善,《你快回来》、《问情》、《千万次的问》等电视剧配乐都曾引起很大的反响。

到现在进入21世纪,我国已经有了电视剧创作的土壤,但不得不说的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一般来说,好的音乐可以带着观众进入剧情,甚至可以超出电视剧本身的价值。虽然现在各种电视剧音乐很多但很多作品的质量还是显得粗制滥造。例如《士兵突击》等电视剧配乐都涉嫌抄袭日本欧美的音乐甚至还有的直接采用国外网游的游戏背景音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原因也不是唯一的。首先,照搬其他影视或者游戏音乐有成本上的考虑。其次,国内的音乐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包括观众对原创电视剧音乐的需求和认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失去了观众市场,也很难激起音乐人创作的热情。最后,我们国家对于作品版权的维护意识还不足,这也极大的伤害了原创音乐的发展。

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性就是我们自己音乐的民族性,像《大宅门》这种电视剧用上民族的传统的东西,例如《水浒传》、《乔家大院》等这些电视剧都很好的发扬了这种精神,所以中国的电视剧音乐有原创的基础和底蕴,对于欧美等国的现代配乐我们可以求同存异的吸收,对于本土的优势也该大力的弘扬。音画的统一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所必须要的条件,作曲家对于影片的画面要有一种条件反射,像赵季平在创作时,是从剧本阶段就跟随影片进行创作,这样才能完全的把音乐融入剧情,更重要的是也应该有自己本土的民间音乐的基础,因为我们所接触大部分影片还都是写我们这个环境内发生的事情,甚至有很多好的电视剧没有好的民族性的配乐创作来跟进,再照搬其他音乐塞入其中,观众观影时就会觉得突兀生硬,所以创作也应该符合其环境。平时多多接触这些生活化的东西,在创作的时候也才能做到潜移默化。

所以现如今我国的电视剧音乐还有待于完善,这种完善不只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提高,像赵季平这样的作曲家在我们现代的电视剧音乐创作和未来的发展中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的创作思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无形财富。

参考文献:

[1]侯星海.《大宅门》主人公白景琦性格分析——兼论中国文化心理的审美化[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4,(S1).

[2]刘娴丽.试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的音乐运用[J].电影评介,2008,(15).

[3]朱静.学贯中西 音画合一——赵季平影视音乐创作评析[J].艺术教育,2004,(06).

[4]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3).

[5]和谷.音乐家赵季平[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武俊达.京剧唱腔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作者:许秋实

电视剧音乐评析论文 篇3:

面向现实创作的深度论析

201 1年年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将原属于“文学”门类的“艺术学”一级学科提升为“艺术学”门类,同时将“戏剧学”与“影视学”两个二级学科合并后作为“艺术学”门类下设的五个一级学科之一。2011年底,为应对学科调整带来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上海各高校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成立了“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从2012年起,该学会每年编撰一本《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以进一步加强对国产电影、电视剧和话剧的创作现状及其理论批评的研究和评论,更好地推动国产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创作及其理论批评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2012年卷和2013年卷,这是目前笔者所见到的第一本将国产电影、电视剧和话剧三者的创作发展放在一起论析的研究报告。从总体上来看,该研究报告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首次将国产电影、电视剧和话剧三种艺术样式的创作状况及其理论批评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论析,既很好地契合了戏剧学与影视学的学科特点,有利于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组织研究和评论队伍,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和理论批评;同时,三者之间又可以相互参照,在比较中更清晰地显示出彼此创作状况的优劣短长,以利于相互取长补短。至于读者,则可以从一本书中同时了解到三种艺术样式的年度发展状况,十分简便省事。

第二,《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在形式结构上打破了同类研究报告的固有模式,既没有拘泥于行业细分,也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以个性化的分析评论文章为主,体现了学术研究和理论批评的独立性与思想性。正如主编周斌在2012年的研究报告“后记”中所说:“从形式上来看,该研究报告采取了论文集的形式,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使每位作者能充分论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不必受到一些规定形式的束缚。因为不同的作者对某些创作现象和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篇文章的观点仅为作者个人的见解,并不代表编者的观点。编者除了提出选题进行组稿之外,对每篇文章只做了一些技术上的加工,并没有要求作者按照编者的见解去修改稿件,故而每位作者均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这些观点和见解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将由读者诸君作出评价和判断。”正因为如此,所以每位撰稿人均可以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由此凸显出批评个性;而不必担心文章会被反复修改,磨去了原有的棱角。

第三,《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的栏目设置颇具新意,并能注重从实际出发进行一定的增减和调整。2012年的研究报告设置了“年度特稿”、“宏观论析”、“热点评议”、“理论批评”、“关注上海”、“产业发展”和“学术争鸣”7个栏目;2013年的研究报告除了保留了前4个栏目之外,又根据新情况和新热点,设置了“名导新作”、“现象剖析”和“节庆述评”3个栏目;由此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现实针对性,而且使两本研究报告在栏目设置上既体现出延续性,又有所区别。从每个栏目所收文章来看,则能较好地做到宏观论述和微观评析相结合,创作总结和理论探讨相结合。

就“年度特稿”这一栏目而言,所收录的均为论述该年度一些值得纪念和应该关注的重要事件与重要人物的文章,其中无论是2012年的研究报告收入的《国产影片应真切地表达人民大众的诉求与心声——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和《革命电影史观的历史命运——纪念<中国电影发展史>出版50周年》;还是2013年的研究报告收入的《论荒煤对新时期电影理论批评建设的贡献——纪念荒煤百年诞辰》、《五十年,十六次,光影颂英雄——八一厂五十年拍摄关于雷锋电影琐忆》和《上海应培养更多张瑞芳式的优秀电影艺术家——纪念张瑞芳逝世一周年》,都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就“宏观论析”这一栏目而言,所收录的是从宏观上分别论析一年来国产电影、电视剧和话剧的创作情况,并总结其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的文章。2012年的研究报告收入的文章着重对电影导演、电影表演、电影音乐、惊悚片、动画片、纪录片、香港电影、电视剧以及校园话剧的创作状况分别进行了深入评析;2013年的研究报告收入的文章除了继续对电影导演、电影表演、电影音乐,动画片、纪录片、电视剧进行研究探讨外,还对爱情片、魔幻片、中港合拍片、微电影和话剧创作等进行了深入评析。这些文章既通过宏观概述,较清晰地勾勒和概括了整体创作状况、主要特点和成绩与问题,又能选择一些重点作品进行深入评析;既通过一些具体数据论证了作者的理论观点,又体现了其对创作现状的深入观察、认真思考与细致梳理。

就“热点评议”这一栏目而言,所收录的是对该年度一些成为媒体上的热点话题或受到广泛关注的作品进行个案评析的文章。如2012年的研究报告收入的文章分别对电影《搜索》、《白鹿原》和《人在囧途之泰囧》,电视剧《甄嫘传》、《心术》和《北京青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及话剧《红旗渠》、《窝头会馆》和《资本·论》进行了深入论析;2013年的研究报告收入的文章则分别对电影《毛泽东与齐白石》、《天机·富春山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小时代》及其续集,对动画片《魁拔》系列,对电视剧《纯真的年代》、《咱们结婚吧》和《零下三十八度》,对话剧《蒋公的面子》、《永远的尹雪艳》和《如梦之梦》进行了深入评析。这些文章所评论的对象一般都是该年度颇受瞩目的作品,作者无论是肯定其成绩和特点还是指出其问题和缺陷,都能做到观点鲜明、一针见血,并有一定的理论剖析,较好地凸显了作者的个性色彩。

就“理论批评”这一栏目而言,所收录的文章分别对该年度电影、电视剧和话剧的理论批评状况的特点、成绩和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论析;这些文章不仅资料丰富、梳理清楚,而且作者的观点也很鲜明。特别是2013年的研究报告,还增加了对动画片、纪录片理论批评状况进行总结评析的文章,从而使这一栏目的内容更加充实了。由此也可以看出编者对艺术理论批评史和学术研究史的重视,这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第四,《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的作者群体以上海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为主,由此充分表达了上海的理论批评工作者对当下国产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创作及其理论批评的看法。周斌在2013年研究报告的“后记”中写到:“为本年度研究报告撰稿的除了一些基本作者之外,还有一批新作者亮相,其中主要是青年学者,他们的文章也颇有锐气和朝气。我们也想通过每年编撰研究报告的方式,推出并培养一批青年学者,使他们更多地关注现实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状况,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能更好地推动国产电影、电视剧(电视片)和话剧的创作、生产与演出能健康有序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逐步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因此,每一年度的研究报告都会有一些年轻的新作者亮相。”显然,这一举措是值得赞赏的。

除了上述几个主要栏目之外,其他各个栏目无论是栏目设置,还是所收入的文章,均各有特点,在此不逐一评述。当然,2012年和2013年的《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产业发展及民营影视企业和话剧剧团的创作、生产、演出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为此,我们期待以后各个年度的研究报告能弥补这些缺陷,使内容更加全面而充实,形式也更加活泼而多样,从而使《中国电影、电视剧和话剧发展研究报告》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简介:谈洁,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作者:谈洁

上一篇:中小微企业融资论文下一篇: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