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公路特色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公路电影诞生于美国,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通常以主人公自我找寻过程中的遭遇为线索来构建故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电影”,公路电影在形式上有极强的包容性。不同导演用公路电影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考,公路片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作品公路特色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公路特色研究论文 篇1:

浅谈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公路景观提升

摘要:在现代化美丽的乡村建设中,农村公路景观建设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公路的建设能够对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水平充分呈现,也对当地人们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现。景观的建设能够对公路建设和周边生态环境间存在的联系进行改善,将公路充分融入生态环境中,尽可能提升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观赏效果,为公路的使用人员创建安全以及舒适的行车环境。本文研究了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效提升农村公路景观质量的意义,希望为更多的业内人士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公路;景观提升

前言 对于农村独具特色的地区景观而言,可以通过农村公路的景观设计与建设进行充分的体现,这也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前阶段,由于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公路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得以快速增加,只有加强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安全出行提供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升,使人们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需求日益提升,不仅要确保行程安全,还要具有环保性以及美观性。所以,在美丽乡村的农村公路全面建设中,提升公路的景观质量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农村公路景观中不可分割的环节

农村公路与城市公路的差异性较大,是通过公路的线性和关联构建物和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组合而形成的,属于一种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了公路本身的景观,还包括高速公路周围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所以,是一项综合性体系,农村公路对本身的功能性与艺术性进行了充分融合,着重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1.1农村的公路建设

在实际的农村公路建设中,建设的主要体系就是公路,因为农村的地势蜿蜒曲折,导致农村公路的建设也是盘根错节,进而体现出农村公路网络系统的庞大。

1.2公路节点的建设

公路和公路之间互相交汇产生的交叉路口和线路上的变化点就是公路的节点,节点在公路中属于显著性标志,也是形成区域的临界点。

1.3公路人流与车流和谐应用

农村的公路与城镇的高速公路不同之处在于,农村公路是人流及车流共存, 对农村生活的节奏以及气息更好地进行反映,既对农村发展的效率以及活力充分体现,也让农村的公路充满生活气息。

2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时怎样提高农村公路景观

要想对公路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更好的提高,就要加强农村公路景观建设,通过建设公路促进美丽乡村的良好发展。而提高农村公路景观应该从4方面考虑:对农村公路景观的原则性进行有效的提升;对农村公路景观的节点设计进行有效的提升;设计植物的绿化;照明灯的安装设计。

2.1农村公路景观提升的原则性

2.1.1提升农村公路景观安全的原则性

农村公路有效提升的安全性原则在所有原则中属于前提条件。在农村公路的具体建设中安全是不可或缺的,若是行车缺乏安全性,那公路的景观建设再好都没有意义。公路的景观设计以及实际的建设都与安全问题不可分离,且设计的公路景观与实际的建设都间接影响着公路的安全性能,如公路之间交汇处的视线距离等,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以及路人的安全,在实际的建设时应该保证不会干扰驾驶司机和路人的视线,为此,有效提升安全性在农村公路景观建设中属于基础条件。

2.1.2提升农村公路景观整体的原则性

整体性原则就是在建设农村公路时,充分结合景观的设计和其他的建设,使之成为建设的整体,科学布置公路的区域环境与附属构筑物,专注于塑造公路的整体风格和特色,才可以为美丽乡村的综合发展带来保障。

2.1.3提升农村公路景观生态的原则性

在具体的农村公路建设中,应该对公路周边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给予充分考虑,在农村公路景观设计中保持农村生态景观布局的连续性,避免公路在具体的建设中为一些資源带来破坏,在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的条件下,尽可能对原有的不良生态系统进行改善,在实际的景观建设中采用新型的生態技术。

2.1.4提升农村公路景观持续发展的原则性

在实际的农村公路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应该根据提升农村公路景观持续发展的原则性进行。在具体的农村公路景观设计和建设中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特点就是具有时间以及空间性,属于人、自然、时间共同作用下的作品。应该确保对景观进行超前设计,推进农村公路的景观持续、稳定的发展。

2.2加强农村公路景观的设计

2.2.1对公路起点的景观进行设计

公路的起点属于美丽乡村的形象代表,其景观也属于标志性的景观,公路起点的景观设计对人们的第一感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对安全因素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应该对视觉效果的简单设计格外注重,不应该对内涵进行复杂的表达。

2.2.2设计公路间交汇处的景观

在农村公路的景观设计中,若是公路中包含2条及以上形成的公路交汇,公路自身的景观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观由交汇处的景观组成,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安全性的问题,保证景观的设计对正在行驶的车辆以及路人的视觉感受不会带来影响,不应该将强反光的材料应用在公路的景观设计中,并控制绿化植物的高度在合适的范围。

2.2.3设计公路的观赏区景观

公路的观赏区和高速公路的服务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在农村公路的实际建设中,需要遵从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设置观赏区,为司机以及路人停下观赏景观提供场所。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属于人们休闲娱乐的关键场所。

2.3植物绿化的设计景观

在具体的农村公路景观设计中,应该遵从植物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及科学的搭配。在具体的公路建设中,选择植物对绿化景观环境进行改善是较为常见的方法。

2.3.1植物的绿化特点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植物具有的绿化特点是其重要组成环节,绿化植物具有的活性能够将单一与枯燥的公路景观变得活力十足;可以为裸露在外的砂土以及岩石带来绿色点缀,使之充分升级;也可以充分融合人文公路景观与自然社会景观,给公路的行车人员带来舒适、美观以及和谐的行车环境。

2.3.2对空气进行净化

绿色植物在净化被大气污染的自然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气污染是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中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交通运输行业的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在公路中栽种植物可以对车辆为人们带来的有害气体以及噪音污染等进行有效的吸收和消除,保证空气清新。

2.4农村公路照明灯的安装设计

农村公路在进行建设汇总,应该安装照明灯,为人们晚上的出行提供安全。因为部分农村路段较为崎岖,晚上没有路灯照明,仅仅依靠车辆的灯光,如果驾车司机对路段不熟悉,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因此,要想有效减少农村公路意外事故的发生,就需要选取太阳能或者风能不要求铺设地下线缆的照明灯,也不用支付耗电费用,就能为人们提供照明,在所有的安装工作完成后也会为农村公路的照明带来保障,是农村公路非常需要的,不仅为人们晚上的出行提供便利,还能节能减排,且美观适用还能对环境进行保护。

3結语

综上所述,在美丽的乡村建设中,农村公路的景观设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设计的理念不限制在一条路的单一概念中,应该对全方位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在符合公路交通的根本功能时,也要对公路和周边的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等共处关系进行妥善的处理,让公路成为非常重要的载体,特别是对美丽乡村整体环境进行改善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科学提升的过程中,还需要对人们生活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的需求给与满足。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公路景观建设的理念日益完善,主要体现在农村文化建设、科技建设和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由于知识构造和时间等因素的约束,此项研究还应该加强完善,并希望共同努力,为我国美丽农村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韩喜平,孙贺 .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 [J].经济纵横,2016(01):87-90.

[2]杨文韬 .美丽乡村建设下乡村公路景观设计模式初探 [J].江西建材,2016(11):204,206.

作者:陈忠航

作品公路特色研究论文 篇2:

心灵的找寻

[摘要]公路电影诞生于美国,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通常以主人公自我找寻过程中的遭遇为线索来构建故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电影”,公路电影在形式上有极强的包容性。不同导演用公路电影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考,公路片的模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关键词] 公路电影 发展 变奏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8.006

公路电影发展概述

公路电影(road movie)诞生于美国,对公路电影如何定义有不同的说法,从较为宽泛的概念来看,公路电影即以公路作为基本空间背景,通常以主人公自我找寻过程中的遭遇为线索来构建故事。对于公路电影发端于何时并无准确的描述,一些人认为始于喜剧片《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弗兰克•卡普兰,1934),也有人认为《绕道》(Detour,埃德加•乌麦尔,1945)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公路片。但公路片作为一种独有的标记的出现,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是在六十年代后期,以《邦尼与克莱德》(Bonnie and Clyde,阿瑟•佩恩,1967)和《逍遥骑士》(Easy Rider,丹尼斯•霍普,1969)的产生为代表。

这个时期的美国,一方面处于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新型都市形态的形成也加速了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思考,形成了精神上的焦虑,当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情绪滋长起来,公路电影也成为展现内心情绪的一种形式。公路电影产生得较晚,却与最早的类型片之一西部片一样,带有极为强烈的美国文化的印记。公路电影的时代背景设定在20世纪,仅从外部形式来看公路片把西部片中的马换成了车,把荒漠上的西部酒吧变成了马路边的汽车旅馆,但相比较而言,公路片更侧重于表现心理层面上的变化。随着公路片的不断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公路旅行情节所占电影篇幅的多少已经显得不太重要,关于主人公的自我找寻和生命体验这一过程的反映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因为公路电影形式上极强的包容性,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类型电影”,这也是传统的类型研究中较少涉及公路片的原因。理论家们对“类型”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英国学者爱•布斯康布则认为类型的主要规定性特征是视觉元素,因此电影类型“是一个外部形式构成,其中包含着一系列作用于视觉的惯例”[1];美国学者布鲁斯•F•卡温认为类型“尤其指在叙事电影中,以风格化或经常是惯例的方法处理某一特殊主题(或是对人类经验、关怀、关系、行为或意识的特定观点)的电影,根据某一共同的词汇、主题、价值观、人物或符码将论述转型和架构故事”[2],可以看出,无论在哪种定义下,类型电影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惯例系统,类型研究便是从一种综合性的视角对这种惯例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对于早期的公路电影有着很大的意义,但是公路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除了承载叙事的需要,渐渐转向人物内心领域的探索。在叙事上的情节点也从早期事件的高潮转化为人物状态的变化的高潮。类型研究在面对涵义更为宽泛的公路电影时,显示出了某种局限。如果说早期的公路电影在外部拥有比较鲜明的“公路元素”,那么随着公路电影发展,公路电影更应该称为一类内蕴着相同特质的电影,不同导演用公路电影作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考。因此把经典公路电影的发展及其变奏的不同样式称为“泛公路电影”更为合适,本文的研究对象也是这类电影,涉及三个方面:经典公路片、公路片模式的变奏、公路片精神的延续。

公路电影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延续,不断翻新着各种样式。从最早的60年代末的经典《邦尼与克莱德》和《逍遥骑士》开始,70年代有文德斯充满哲学意味的“旅行三部曲”;80年代有雷德利•斯科特的美国式女性宣言电影《末路狂花》;进入90年代之后有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充满拼贴感与诡异色彩的《不准调头》、《天生杀人狂》、《我心狂野》,其他国家的电影创作者也把“公路电影”模式注入了自己民族、宗教的特色,产生了《菊次郎的夏天》、《中央车站》、《你妈妈也一样》这样的经典作品。

经典公路片

这里的经典指的是,相对于之后公路片来说,《逍遥骑士》作为公路片的最初始代表,在外部形式上显得最为“纯粹”,包含了几乎所有的公路元素。《逍遥骑士》情节非常简单,主人公比利和瓦特在倒卖毒品赚了一笔钱之后,驾着哈雷摩托车离开洛杉矶,前往新奥尔良,寻找心目中的美国。影片有一半篇幅都在拍摄沿途风景,配以了极具特色的摇滚音乐。观众们也随着比利和瓦特一起,领略了美国各处的风景和人文画卷。

《邦妮和克莱德》的拍摄时间早于《逍遥骑士》,对暴力的大力描绘使它在开始是作为一部犯罪题材的电影进入影院的。《邦妮和克莱德》塑造了一对雌雄大盗,影片的动人之处在于导演赋予角色的诗意和浪漫色彩,在最后一组激烈的暴力场面里,邦尼和克莱德死得浪漫飘逸,慢动作使得两个主人公的姿态优美而充满诗意,这种极度暴力与极度浪漫的混杂风格我们并不陌生,这也成了美国公路片导演们钟爱的一种风格,在后来的公路电影《末路狂花》、《我心狂野》、《天生杀人狂》里一再看到。同时,《邦妮和克莱德》将两种类型混合的成功经验也影响了此后很多公路电影。

公路片模式的变奏

延绵的公路和宽广无垠的荒芜是公路电影最佳的拍摄背景。美国疆域辽阔、交通发达,成为出产公路电影最丰富的国家。与此同时,欧洲导演们也对荒芜中延生向远方的公路有着无限的遐想,但与美国人相比,欧洲人对于旅途的理解又有着一些差别。在提到欧洲的公路片时,不得不提到一个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文德斯对于公路电影有着极度的执著与痴迷,他在70年代拍摄了被誉为“旅行三部曲”的《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和《公路之王》,奠定他在公路片的独特地位,在1983年拍摄的《德州巴黎》更是摘取了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尽管《德州巴黎》在美国拍摄,文德斯却在片中融入了很强的主观色彩和个人风格,把对公路片的理解上升到了哲学层面,我们从视觉上享受到了美感,更会在观影之外去思考人与人之间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欧洲风格的公路电影,一段旅途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探寻。

随着公路片的不断成熟,它在结构模式上没有墨守成规,反而更加灵活多变。在早期以男性观众为主要对象的公路电影中,主人公通常是情侣或兄弟俩,观众较为容易接受片中的男女之爱和男人间的友情,而《末路狂花》以女主人公命运为主线,改变了男性主宰公路片的面貌。《末路狂花》之后,公路电影的主人公中出现了包括同性恋(《我自己的爱达荷》)、智障患者(《雨人》)等各种角色,其多样性大大增强。除了在人物设置上有所突破外,公路片也与其他类型片相融合,将强盗片、爱情片、悬疑片甚至心理片中的元素吸纳进来,这种类型交汇其实也是当代电影发展的方向。《完美的世界》是公路片、强盗片和伦理片的结合,《天生杀人狂》则是公路片和监狱片的结合,《我心狂野》、《德州巴黎》、《我自己的爱达荷》则有心理因素的加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我心狂野》与《天生杀人狂》,好莱坞两个以风格怪异著称的导演于90年代相继采用公路片的模式拍摄了《我心狂野》和《天生杀人狂》,对公路片模式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在这两部影片中通过碎片化的影像表现出来。《我心狂野》更侧重于主人公的心理分析层面,它表现的是两位主人公逃离现实并寻找自我的精神之旅。而在《天生杀人狂》中,奥利弗•斯通将卡通式的暴力打斗影像与文艺片浪漫纯洁的影像交错展现,同时借用肥皂剧、电视新闻、电子游戏等各种媒体形式任意拼贴,主人公的公路之旅显得更加荒谬离奇。《我心狂野》中莫名的诡异影像与重金属乐相交织,产生了相同的效果。同样是公路片的模式,这两部影片在风格上却标注着时代的印记。

公路片精神的延续

公路片发展到现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方式越来越多样,不断有导演们借用公路做为载体,对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做出呈现。暴力不再是公路片最常见的主题,《邦尼和克莱德》开创的“死亡之旅”也不再是公路片最基本的结构原则。《摩托日记》是一个以公路片为载体的名人传记,通过切•格瓦拉穿越美洲的历程,记录了他年轻时代的心灵成长轨迹。《雨人》运用公路片的叙述框架,表现的是人与人从彼此陌生到相互理解的过程。《关于施密特》套用了公路片的模式,探讨人在晚年的空虚与绝望的情绪。《你妈妈也一样》在墨西哥的公路上留下的是青春的彷徨与迷茫、焦虑与欲望。《中央车站》里,朵拉在陪伴约书亚寻找父亲旅途中,也找到了自我。《菊次郎的夏天》同样是公路片的模式,唤起的是我们童年的回忆。

公路片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成长却很迅速,枝叶非常茂盛,对于其发展的论述可能存在不周到的地方。总的来说,它的发展过程和其它的类型影片有相同之处,由某部影片受到欢迎而引发一种潮流,接着便生产大量的同类影片,在这些同类制作中,又产生出了几部在原有范式的基础上带有一些新变化的作品,于是在这些变化被接受之后,这一类电影的范围便得到扩充。随着公路片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公路片原始的外部特征已较为模糊,我们不必拘于对公路片定义的探讨或是外部形式的研究,公路片所有的发展围绕的都是一种“公路精神”:道路承载的是自我,旅途是心灵的找寻。

在2007年的“异域移民主题欧洲电影展”上,我看到了文德斯94年的作品《里斯本故事》。随着影片开头road movie字幕的隐去,观众便跟随着镜头穿越欧洲,汽车到达一个又一个国家,不断地驶进收费站,又驶出收费站,耳边是不断变化着的广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虽然发生在传统意义上的“公路”上的事件只有影片前面短短的几分钟,它展现的却是电影录音师和他的导演朋友对电影本真状态以及自我本真状态的找寻过程,这也是公路电影的精髓之处。影片最后两人用老式摄影机在街头摄影的段落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主人公找到了心中的答案,我们也体会到了公路电影的恒久魅力。

注释

[1] [英]爱•布斯康布.美国电影中的类型观念[A].邵牧君.电影理论文选[C].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352

[2] [美]布鲁斯•F•卡温.解读电影(下)[M].李显立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3

作者简介

范炀,男,籍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师。

作者:范炀

作品公路特色研究论文 篇3:

国产公路片审美特质研究:风格、形式与审美格局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人在囧途》、《后会无期》、《心花路放》等电影的热映,国产公路片进入大众视野,尤其是徐峥导演的作品《泰囧》更是在2013年春节档打破之前票房纪录且夺得12.67亿票房神话。如今公路片已然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走势火热的电影类型之一。本文以国产公路片为研究范本,借此进入读解国产公路片的审美价值与风格形态重要路径。

关键词: 国产公路片 审美特质 风格 形式 审美格局

公路片最先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美国,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公路片的诞生同时开启了“新好莱坞”电影时代。一些优秀的公路片更是电影所处时代的美国精神文化生活的缩影与反思,以《逍遥骑士》、《在路上》、《末路狂花》等电影最负盛名。对于中国国产电影而言,国产公路片的诞生并没有背负太多光环,最初的几部作品(《走到底》、《落叶归根》等)未引起评论界及电影市场太多关注。然而随着《人在囧途》、《泰囧》、《后会无期》、《心花路放》等一系列公路片在市场上既叫好又叫座的表现,国产公路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逐渐被中国观众接受,并且形成独具特色的审美特质。国产公路片首要的特征便是“旅途”二字,有观点认为宁浩导演作品《无人区》从属于公路片类型(文学报2013年12月19日)。

好莱坞公路片与国产公路片的起源发展的社会背景虽不相同,但是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通之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汽车总数目已经达到九千万辆,汽车已经成为家庭必备的交通工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同时也出现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除了汽车普及率高之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正在经历新旧时代的交替,面对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的竞争,好莱坞在经历一系列尝试之后终于进行了制作人员的大换血,一大批年轻的电影从业者进入电影行业,为好莱坞注入了新鲜血液及全新的创作思路。

一、叛逃与落网:现代文明的离心趋势

对于任何电影类型的研究都不能忽略其产生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如果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越现实的辩证统一的话,那么电影艺术更是如此。以好莱坞公路片的发展为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汽车总数目已经达到九千万辆,汽车俨然成为美国大众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公路片展现电影主人公开车旅行更接近大众的生活,由此获得观众接受的前提。其次,好莱坞公路片的发展是美国自1860年的拓荒热潮之后伴随1950年—1960年出现的又一次迁徙高潮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延续。人们的精神领域产生空前的恐慌与迷茫,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年轻的一代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崇尚摇滚、思想开放、充满反叛精神。经济沸腾时期的中国人一方面享受着高度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成果,一方面面临大城市病的种种弊端,包括从未有过的高节奏生活、生活压力加大、环境污染、个体孤独等。社会大众一方面不得不加入这一历史进程之中,另一方面思想中充斥着逃离大都市生活的“集体无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产公路片完美承接了好莱坞公路片中“逃离”的美学意义。

“逃离”与其说来源于公路片所展现的内容,不如说这是由公路片所独有的“形式”决定的。“路”这一原型指向人类的心灵世界,承载着无可比拟的精神象征意义。首先,“条条大路通罗马”路的存在本身就象征着寻找与指引,寻找着物质世界,寻找着精神世界,在这过程之中或是充满艰险或是光怪陆离惊喜颇多。其次,这里还隐藏着另外一层意思,但凡寻找便是有原因的,暗含出发地缺陷式的存在。也正因这一点,使得公路片或多或少地拥有了讽刺性或者反叛性。再次,路联通着城内城外两个世界,是封闭空间指向外界的渠道所在,这里的路暗含着“逃离”之意。

以电影《人在囧途》为例,徐峥饰演的李成功虽然事业有成,却处在家庭与情人之间的两难抉择之中,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家国思想、提倡集体主义,主张抑制个人欲望。而爱情更像是后工业文明中个体追求自我解放与自由的体现。如果说家庭象征着中国社会的传统道德,那么情人便是个体享乐主义的外化表现。影片开始之初李成功的纠结更像是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大众的一种身份迷茫。在与王宝强饰演的牛耿的回家之旅中,李成功始终在妻子与情人之间逃避问题的实质,在潜意识中呼唤李成功必须回家的并不是妻子而是家庭,只是李成功直到最后一刻才明白。另一方面,这一次旅途可以说是李成功的成长之旅,不断追寻自我内心的身份所属。

其实关注个体成长的国产电影中,一直存在对于“向谁成长”的不同的答案。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影类型,国产公路片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刻意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过多地介入。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产公路片本身就存在审美意义上对于政治的逃离,这与好莱坞公路片存在明显的区别。在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之下,我们认为这种使得国产公路片缺乏更广度与深度的思想意义,但不失为中国电影的一种进步。

《后会无期》始终规避掉现代都市形象,韩寒作为中国年轻群体的意见领袖因其深刻的文学作品与犀利的博客言论备受推崇。虽然韩寒式的语言风格一定程度地影响观影流畅度,但是其影像化手法对于电影主题的表达不得不说高出他的同行一个层次。瑰丽的风景、各色人等不同的人生理念与遭遇共同构筑起了一个“白日梦”般的世界。只是在这个实际中,人们始终逃离不了城市文明的影子,被偷走的晒着钱的挡风玻璃、偷车的旅行者(钟汉良饰)、在城市打拼的龙套演员周沫(陈乔恩饰)微笑上演赴死的戏份等使得《后会无期》这部电影多了一层现实意味,也使得电影对于现代文明的逃离多了一层宿命般的讽刺与无奈,好在电影最后给了观众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始于逃离、沿途挫折、结局美满终究是影片增添了一丝梦幻色彩,观众在观影中的心理期待得到满足。

二、皈依与重逢:完满的追求与情感的缝合

如果说国产公路片与好莱坞公路相比在审美特征方面有哪些不同之处的话,对于“反叛”之意的弱化就可以说是最突出的差别。无论是《逍遥骑士》中骑着摩托车追求心中理想圣地的两位年轻人与现实社会的格格不入,还是《末路狂花》中被男权社会打压、欺辱最后走向毁灭的两位女主人公无不透露着对于主流社会的反叛之意,弘扬导演心中真正的自由、民主与平等。而对于国产公路片来说,电影中总是充满着脉脉温情,与《逍遥骑士》中被人枪杀不同,同时也有别于《末路狂花》中的自我毁灭。国产公路片中无处不在的是对于主流价值体系的回归。在《人在囧途》中,徐峥饰演的玩具集团老板李成功历经春运艰辛,因为在旅途中与讨债的挤奶工牛耿的一系列遭遇与相处,唤起了李成功对真情的呼唤、对家庭的重视及改变冷漠的性格与悲观的认识态度。影片中李成功的婚外情更像是一份有缘无分的爱情,影片并没有一味地谴责婚外情,而是对其赋予在情感上发生的合理性,摒弃爱情功利的态度,这本身就是对真情一种美丽的幻想。影片抛弃问题的对错评判之后将问题的解决放置在情感、道德与家庭的维度中,法律所代表的现代社会解决机制在影片之中备受质疑(牛耿讨要工资未果更显法律在社会中备受质疑的尴尬地位)。

虽然传统文明更像是现代文明中的乌托邦式的想象,传统道德在影片之中得到弘扬,更显回归之意。《人在囧途》中情人曼妮放弃这段感情与其说是悔悟不如说更像是互相之间的成全,这里便引出了国产公路片中的另一层母题:回归完满。完满之意不同于完美,其更强调“完整圆满,没有欠缺之意”。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天圆地方的哲学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哲学传统在诸如家庭的团聚、章回体小说结构等中都可见其影响。相比《逍遥骑士》、《在路上》等开放式悲观结尾,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更乐于接受完满的结局。这就使得诸多的国产公路片主人公的经历大体都是从影片一开始处于缺失或者寻找的人生状态,经历一系列波折之后或是感悟人生真谛或是走出人生阴影或是人生困惑得到解决开始全新人生阶段。这种手法的采用可以看做是艺术向市场和政治做出的妥协,也可以看成是主人公人生旅途仪式般的结束。亦如《心花路放》中,影片从分家开始,以成家结束;以离婚开始,以结婚结束;以分手开始,以相识结束,这里透露出创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轮回循环的理解。

三、社会景观解读:国产公路片的发展前景远瞻

因为公路片独特的类型特点,国产公路片天然地继承了好莱坞公路片叙事特征中的审美奇观特征。中国广阔的地貌、风土人情,阶层分化带来的社会生活百态面貌,甚至电影《泰囧》选在泰国取景,自然风光的奇观化表现是其不可忽略的考略因素之一。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奇观化是公路片的题中应有之意,并非公路片区别于其他电影类型的特征。如果缺少对“路”这一意象的理解、对个体生命精神世界的关怀等,那么为表现奇观来拍片的公路片终究不会获得观众的喜爱。

女性形象的长期缺席是国产公路片的另一叙事特征。这一点并不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女性出门远行抛头露面等活动在民族潜意识中接受度并不高,虽然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但在文化领域尤其是电影艺术作品中女权主义影片并不多见。国产公路片中女性形象更多承接了符号性质的功能。可以说在这一层面上,国产公路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以上两点之外,在近年兴起的国产公路片的叙事中,也有着明显的互文性特征。在《飞越老人院》中依稀可见经典影视作品《西游记》的影子,《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剪辑手法、叙事空间与《一个都不能少》有戏曲同工之妙。随着社会怀旧思潮的兴起,一些公路片也增加了怀旧色彩。

中国公路片出现令人欣喜的发展不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未来路更远,对于国产公路片过高的期望与过多的苛责未免有些过激。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陈林侠.中国类型电影的知识结构及其跨文化比较[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王一帆

上一篇:国外民间索偿法律论文下一篇:资产负债定义收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