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2024-04-12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精选6篇)

篇1: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浅析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老舍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宝库.老舍因此获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对于这些美誉他是当之无愧的。因此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的老舍的作品便成了们更好的精神食粮.其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学爱好者们学习和研究的根本。因此,本文就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练亲切、“京味”+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的艺术风格略作一些探讨与同仁们共同商榷。

一、老舍作品中的“幽默”

所谓的幽默指的是:有趣的、可笑的、意味深长的。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幽默文字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我们读读狄耿斯的,马克吐温的和果戈里的作品,便能够这个道理。听一段好的相声,也能明白这个道理。”“看透宇宙见得种种要素,而后用强烈的手段写画出来”①而能引人发笑者为幽默。因此,老舍认为“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②

要想得到幽默:首先要认真学习、博览群书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它是前提,是基础。其次善于观察,并且要思考的深刻。再次要多读,即要认认真真地阅读一些有关幽默语言的文学作品,并且作到能领悟他们的作品内容,而从中受益。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人说的好:学以致用。即把自己从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去。这样做不仅能加深理解,而且能是我们的大脑更加充实。老舍就是这样,他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想的深,看得透,说的俏,因而形成了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

老舍的青年时代也正是中国封建帝制的崩溃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时代,老舍才能从小羊圈胡同走向泰晤士河畔。在代的初期英国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首,工业经济高度发达,社会文化人情风俗与当时中国大不相同。老舍从一个保守的、愚昧落后的旧中国走到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以后,就像从发着霉味的“铁屋子”(鲁迅语)里走上了视野开阔的一望无垠的绿野中一样。他此时此刻深深的感觉到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和社会的进步。当他再度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故土的时候,心中总是感觉到不舒服,觉得许多事情是乖庆的、不合理的、违背自然的、可悲的、可笑的,但是,老舍从没有把自己从炎黄子孙中除去,自己也仍然是这个古老民族中的一个小小分子,也应该在这一可笑的行列当中,但是他深刻的认识到要批判这些不合情理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呢?采用何种方法来批判社会,这便由每个作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来决定的。老舍,北京人,旗人,182月3 日 生于北京西城一个贫民的家庭。他们兄弟姐妹八人,但是只活下来了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是老小。父亲是一个皇城的护卒,在老舍出生的第二年,他在与八国联军的作战时阵亡。母亲不识字,仅靠做杂工缝缝洗洗的活路来维持生计。老舍从小身子骨弱,性情也不开朗。在这贫穷的家境中靠一位慈善的刘大叔的帮助才读上书。19小学毕业考入北京市立三中,但由于家里穷交不起学费,半年后又转入膳宿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存该里的赞赏。19夏毕业后,老舍便在教育界连续多年供职,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但“五四”成为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触到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对帝国主义维护祖国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做洋奴”。③这种成为老舍创作基本指导思想。1922年,他受洗加入基督教,秋到天津南开学校任教。自此,开始发表作品《小铃儿》等。他在母亲的影响下,他穷而有志,性格刚强,自尊自重。也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他对社会的腐败的落后的现象深恶痛绝,可是又因为他穷有同情心,因此常常是“半恨半笑”的看待当时世界。他作为一个温和的民主主义者登上文坛,他没有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刻,也没有郭沫若式的诗人激情,更不似茅盾一开始就擅长理论思维“笑骂”却又赶尽杀绝。而老舍也是“笑骂”却步赶尽杀绝。他说:“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④正因为有着这样性格素养和接纳的思想的影响决定了在他的批判的武器中,老舍选择了幽默。在英国五年创作的作品 《老张的哲学》等三篇及三十年代回国后创作的作品《猫城记》等五篇可看到这把搔痒的耙子,企图用笑声来掩埋旧世界。老舍的笑声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疾恶如仇的愤感,有对愚昧落后的人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遗恨,这便与鲁迅相通了。这便是一个时代的特征:观世音在云头看到芸芸众生的平庸、卑滔耀靛从而产生出悲怜之情,无可奈何的自嘲,个人的酸楚的感受,这一切都用了哈哈的笑声倾倒出来。譬如: “说起‘胡涂’来,我近几日非常的高兴,因为在某画报上看见一段文字——题目是老舍,里面有这么两句:‘听说他的性情非常胡涂,抽经抽得很厉害。从他的作品看来,说他性情胡涂,也许是很对的。’‘抽经’的‘经’字或者是个错字,我不记得曾抽过《书经》或《易经》。至于‘性格非常胡涂’在这个年月,是很不易得的夸赞。” ⑥这就是老舍式的幽默。“他主张幽默须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有极强的正义感”,“决不偏袒自己” ⑦凡知音者都能从老舍的笑声中品读出酸楚的味道来。老舍用笑声来治病态的旧社会,治病态的社会中的了病的人们,让这些病态的人们向善向真向光明,但是老舍对自己的同胞并未失掉信心。他的格言是:“光明永在,潜力无穷。”所以他不把病态的人们一下打倒深渊中去,而是让他们来改邪归正,换一翻头脑重新生活。在这种意义上说老舍是笑的哲人。为仕么称他是笑的哲人呢?哲者聪明,老舍清醒的看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的一面,同时也清醒的看到了几千积淀的传统的负面,对人们精神的残害与毒害。老舍讥笑的就是这文化传统的负面。例如:爱面子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世故巧滑、虚荣浮夸沽名刁誉、委过于人把麻烦别人,不当作一会事儿,自私自利表里不一。

二、简练亲切,“京味”+足

简练亲切的语言往往会是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产生愉悦的兴致,时刻吸引着读者继续往下读,却从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

老舍便是如此,“辛田(罗常培)是我自幼的.同学,我俩曾对掀小辫打,也一同逃学去听《施公案》”这是孩提时代的真实的故事,自自然然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语言大师学问的佩服。简练的语言我们读起来不是觉得十分有趣吗?

简练的语言,据计算机统计,((骆驼祥子))全作近十一万字,只用了二千四百个汉字,出现频率最高的都是些常用字,认识六百二十一个字,相当小学高年级水平的读者就可以读通,这部杰出的文学名著。他还善于有选择的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的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的为人家做丧事时,“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曹先生家的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焦”,都是取此北平人的口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如写虎妞为了勾引祥子,强迫他喝酒时骂他“窝窝头脑袋”,说如果不喝就“揪耳朵灌你”,不让祥子拉车就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他个贱骨头!”……,这些个性化的口语,更是闻其声如见其人,使虎妞这个老处女,这个车厂主女儿的泼辣、粗俗又工于心计的性格跃然纸上。如《给茅盾兄祝寿》一文中:“他永远要说出他以为值得说的话。勇敢使他永远年轻,而时间增高了他的智慧。他创作、他翻译、他研究、他编辑,他的勤劳与成绩,从五四到今天,老跑在我们前面。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这简练、亲切的语言,不仅到出了老舍对茅盾的尊敬,而且也深刻地体现出老舍本人也有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时代、为民族、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思想,像“他使我们敬爱他,甚至嫉妒他。”前面说我们敬爱他,然而后半句突然笔锋一转说嫉妒他。难道真的嫉妒他吗?不,这样不仅增加了生动感而且加大了亲切感。也恰切点明了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亲切!

老舍作品经常采用京味十足的北京口语,老舍作品的“京味”重点儿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气息的“上海文化”。老舍聚集其北京的生活经验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这画卷所充溢着的北京味儿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生活态度的懒散,苟安,廉和,温厚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老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既是北京人的风习,亦是北京人的气质,“连走卒小贩全另有风度”。北京人多礼,《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的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中放出来也要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需送礼;《四世同堂》则直接详尽描写祁老人“自幼长在北京,耳濡目染跟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四世同堂》第一章就这样写到:无论战事如何紧张,祁家人也不能不为祁老人祝寿:“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绝不能忘了礼节。”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熏染了这种北京“礼节”: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女流氓大赤包打了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跟女斗”的“礼”!这种“北京文化”甚至影响到中国市民知识分子,《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就是这样一个衰老的北京文化在新思潮冲击下产生的矛盾性格。小说写了一个细节,当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作为一个“当代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没有“高呼狂喊”;“即使有机会,他也不会高呼狂喊,他是北平人。他的声音似乎是专当吟咏用的,北平的庄严肃穆不允许狂喊乱闹,所以他的声音必须温柔和善,好去配合北平的静穆与雍容。”祁瑞宣因此而感叹自己缺乏那种新兴民族的英武好动,说打就打,说笑就笑,敢为一件事,不论是为保护国家,还是为试验飞机或汽车的速度去牺牲了生命。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了他的全部复杂情感的:这里及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及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致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衰败而惋叹不已。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老舍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三、自然率真、深入浅出

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的作品语言不仅是通俗、俏皮,而且也是自然率真的。

所谓的自然率真是指极其随便的说出写出、直接而毫不隐讳的语言,但又不失常格、不落俗套,能是读者读起来都感觉到都在情理之中。这可以在老舍的作品《悼赵玉三司机》中看到“在抗战的今日,凡是为抗战舍掉自己生命的,变是延续了国家的生命。”这些话没有一个生僻字几普通、极自然,惟具、这样才能显得更加深刻而有味。老舍的《习惯》中写到:对于朋友,我永远爱交老粗。长发的诗人,洋装的女郎,打高尔夫的男性女性。咬文嚼字的学者,都跟我无缘。看不惯。老粗的言谈举止是咱们自己听惯的。一看见长发诗人,我老是要告诉他先去理发:即使我十二分的佩服他的诗才,他那些长发使我堵得慌,家兄永远到“推剃两从便的地方去剃,亮堂堂的食悦目,女子也剪发;在理论上我极同意,可是看着别扭,问我该梳什么样的头,我也答不出,我总以为女性应留长发。我的母亲,我的大姐,不都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么?他们都没剪发。”这是多么自然、率真的语言。我们读来觉其是随随便便地说出,没有一点隐讳,但它确在情理之中。

老舍的作品从体裁看,无所不包,从体式看,又无所不有。无论什么体裁,也不论什么体式,诸如悼文,祭文,小品等在语言上都做到了随类赋彩。他无论写什么,都是在心中想透了才下笔,由于心中有底,所以他的语言笔笔有着落,一句接一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千万别看一句接一句。语言是思想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思想的透彻,才会带来语言的流畅。

那么,研究老舍的语言,首先要研究老舍的深刻思想,在老舍的作品里的文化因素极浓,当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读老舍的全部作品时,将会.惊异的发现,老舍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成为语言大师,没有前者,便没有后者。前者为根,后者为枝叶,因此,研究老舍的语言必须得先学习老舍的深刻思想。有喜有优,有笑有

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些语言没有一个生僻字,没有一个晦涩难懂的句子,在这极其浅显的语言中,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若没有一个崇高的思想,是不会有这样的认识,也就不会有或者说他便不能够说出如此好的语言。

正像矛盾所说:“《赵子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老舍先生的喜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祖国的挚爱和热望。”⑤这说明有好的思想才有好的语言,因此,只注意文章的文字语言而内容贫乏的作品,便不是好的作品,就像花生一样,如若只有一个厚实的外壳,而没有一粒饱满的内核,吃着便没有很好的味道。

结论

综上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幽默,简炼亲切、“京味”十足,自然率真、深入浅出,之所以有这样的特色,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爱国思想情操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来读他的作品,广大的学者来研究他的作品的语言。因此我们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能让人不断的阅读,挖掘、研究的作家实在不多。老舍是其中一个。

篇2: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诞生于一个忧患深重的年代,他在19世纪末(18)出身于现代中国市民阶层的中、下层,此时此刻国家民族正面临着危亡。老舍幼年一直在北京贫困的大杂院中生活,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他的生活经验和观察体验主要来自这里,他的小说的材料也来自这里。1924年初到1929年夏天,老舍在伦敦整整生活了五年,同时老舍全部创作生涯,差不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欧美度过的。老舍一生写作了一千多篇(部)作品,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3:试论老舍作品语言的幽默艺术

一、通过调整语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语言,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传递社会信息的工具。从信息论的角度看, 语言就是信息代码。由于社会的约定俗成, 处于语言体系中的信息代码本身往往具有较确定的语义, 能传递较固定的信息, 这是其理性信息。当具体运用语言时, 使用者常可使这些代码在理性信息之外附有其他的补充信息, 如多余信息、潜在信息、美学信息等, 由此达到特殊的幽默效果, 老舍作品中就常用这种手法。

(一) 使用多余语言信息制造幽默

例如, 赵子曰大声地说:“你赶紧跑, 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 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 那张字少, 别揭破了, 带着底下的纸揭就不至于撕破了!办得了办不了?” (《赵子曰》) 这段话是小说中赵子曰“献演成功”之后对旅馆伙计李顺的一番吩咐。从小说中我们知道, 李顺是个专门跑腿的小伙计, 对旅馆周围的地形很熟悉, 对于揭戏报子这么简单的事根本不在话下。本来赵子曰只要明确告诉他:“到后门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就足够了, 但却叮嘱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都是多余信息。在这些多余信息中, 蕴含着潜在信息:赵子曰陶醉在自己的“成功”里, 得意忘形, 飘飘然。读者联系全文, 看到他身为大学生不学习, 却为演出成功而如此得意, 会产生幽默的感觉。

(二) 故意减少语言信息量制造幽默

有意增加或特意减少语言信息量都能造成幽默效果。如:“回家把弟妹接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 可是她是你的夫人, 一个真人, 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 (《正红旗下》) 这段话是小说中的张大哥对同事李科员说的。老李在婚姻问题上感到不满足, 有一定追求, 张大哥不赞成, 但他和老李是同事, 不便说得太明确。“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一句故意减少了信息量, 但含有潜在信息, 提醒老李注意。因为他们二人都懂得《聊斋志异》大多是讲那些狐女花仙的故事, 这样就产生了幽默效果。

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制造幽默

(一) 运用歇后语

老舍善于运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歇后语, 使语言含蓄幽默、耐人寻味。如:我还得听听你入弦不入。光有嗓子, 不入弦, 还不是猴儿拿虱子, 瞎掰? (《方珍珠》) 。

(二) 使用夸张手法

顾名思义, 夸张就是把事物或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夸大。但这种夸大并非荒诞无稽, 作为幽默技巧, 夸张是将客观事物内的矛盾性, 通过显微镜将它的状态放大, 给读者以更鲜明的形象和情趣。夸张是老舍表现幽默的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法之一, 老舍的夸张是一种“阿Q说自己祖先富贵”式的诙谐。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老舍小说中不乏其例, 多用于否定反面现象。如:“十万八千毛孔, 个个像火车放汽似的, 飕飕的往外射凉气” (《赵子曰》) 用夸张手法刻画出赵子曰颓丧泄气的状态, 不禁令人捧腹。

(三) 使用奇特的比喻

老舍曾说:“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在生活中没有仔细的观察、广泛的注意, 这种联想便无从得头”。他善于从表面看来似乎毫无联系的两种事物中觅出内在相似点, 然后以此喻彼、相映成趣。如:“像喷过火的火山掩映在红云赤霞里似的” (《老张的哲学》) “横竖差不多相等。整是一大块四方墩肉, 上面放着个白馒头, 非常的白, 仿佛在石灰水里泡过三天, 把眼皮鼻尖耳唇都烧红了, 眉毛和头发烧剩下不多。” (《离婚》) 他把赵姑父喝酒后醉意朦胧的笑脸比作喷过火的火山。把吴太太的身材相貌比作一大块墩肉, 极为形象生动幽默。

(四) 巧用比拟

老舍还善于运用比拟手法, 把物比成人或将人比成物。物一旦赋予人的特点, 或人赋予物的特点, 便显得滑稽可笑。如:一直到年底, 他 (王老师) 和天赐成了很好的朋友, 《三字经》走得很慢, 可是天赐得到好多知识。 (《牛天赐传》)

三、对老舍幽默的评价

大致有批判与赞成两种态度。

长之在论老舍的作品《离婚》时论老舍的幽默:“那不经意的错失, 是有三种。第一是, 他太喜欢用堂皇的字样了, 便因讽刺太过而失味。如此一来, 幽默中失掉了力量, 会变成浅薄。第二是, 他有时忘记了这种幽默是作者所有的, 因而把书中人物的谈话, 也演出同样的口吻, 就容易失却书中人物的个性。原故在, 这种幽默, 是种风趣, 太呆板的人不会有, 太实际的人不会有;能专有的是作者老舍, 他一不当心, 便把书中的人物也老舍化了。第三是, 常有些地方是不必的, 令人觉得画蛇添足, 有了, 反而把趣味降低了。”

赵园也说道:“老舍小说艺术风格最突出之点是幽默, 而最能败坏人们胃口的也恰是幽默。在文学作品中, 真正的喜剧性是由描写对象本身的喜剧性和作者从喜剧方面看生活的主观态度的结合中产生的。当老舍真正把握了市民生活、市民人物性格中实际存在的喜剧性矛盾时, 他的幽默是自然的。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 当幽默不是从对性格的发掘中产生, 不为情节所需要而是一种外加的‘作料’, ‘为招笑而招笑’时, 他的幽默就显得肤浅。这种情况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最为常见。更足以对作品的思想意义造成损害的, 则是在这种场合:当他的讽刺遇到了如冠晓荷、蓝东阳一类对象的时候。‘温和’本身不足为病, 病在要求无情鞭挞, 要求火一样的憎恨时, 他所表现的是温和, 甚至宽容。这种温和、宽容仍然要归结为如下原因, 即‘缺乏对人的社会本质的深刻把握’。老舍的幽默风格的效果, 也如契诃夫那样多种多样。它有时使可笑的见出可爱, 使可悲的同时可悯, 有时却使可憎的仅仅可憎, 事实上缓和了读者的愤怒。对于后一种情况, 仅仅从风格方面, 就显得不够用了, 这里才用得着作者那句严格坦白的自我批评:‘我的温情主义多于积极的斗争, 我的幽默冲淡了正义感’。”

毕树棠则对老舍的幽默另有看法:“老舍自开始作小说就好弄幽默, 这一点老早就为读者所注意, 一直到现在他这个风格没有改变。不同的是, 玩弄的品级日见提高, 便是已得幽默的旨趣。近年散文盛行, 幽默成为其中要趣之一, 然而当时实际上多半是讽刺, 便是笑骂和嘲弄, 心肠是冷酷的, 态度是责备的, 这是智者嫉俗的表现, 在‘世事日非’的今日, 这是不可免的事, 然而不是幽默。幽默是仁者之心的笑, 却绝不是恶意的笑。老舍最近在本刊上有一篇《谈幽默》的短文, 说得很是明白:‘它表现着心怀宽大。一个会笑, 而且能笑自己的人, 决不会为件小事而急躁怀恨。褊狭, 自是, 是“四海兄弟”这个理想的大障碍;幽默专治此病。嬉皮笑脸并非幽默, 和颜悦色、心宽气朗, 才是幽默。一个幽默写家对于世事, 如入异国观光, 事事有趣。他指出世人愚昧可怜, 也指出那可爱的古怪地点。世上最伟大的人, 最有理想的人, 也许正是最愚而可笑的人……’这一段话正是作者对他自己作品的解释, 老舍的幽默和时人的不同之处在此, 他的可爱与可敬之处也在此。讽刺在文学上有重要的地位, 文人讲率直, 遇到不顺眼不顺心的事, 就忍不住, 得来点讽刺, 甚至于得骂, 他的笔就是武器, 是有时带着杀气的, 用不着给不合理的事留余地, 这是对的。但在另一方面, 幽默则体现着慈善可亲, 心田落得平静些, 亦自‘可人’。或者可以说, 智者爱讽刺, 仁者好幽默, 而后者显着难能, 也就可贵。老舍从前似乎是一半儿讽刺, 一半儿幽默, 近来却是‘死啃幽默’了。”

然而, 无论人们对其评价如何, 幽默的风格确乎是老舍创作的特色了。

摘要: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其作品语言生动幽默, 极具艺术魅力。从修辞学的角度看, 老舍利用语言的多余信息与潜在信息造成幽默效果, 还通过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其语言通俗风趣、妙趣横生, 达到幽默效果。

篇4:论白诚仁合唱作品的艺术特色

白诚仁的合唱作品通俗易解、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

一、素材取自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1.民歌的原型: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原曲原味的直接运用,用旧曲反映新内容,即“旧瓶装新酒”。有些传统民歌符合今人的欣赏需要,它们中的一些直接运用于新的作品中。如《土家茶山歌》中所运用的“茶灯调”。原民歌音乐形象与新内容所需要的音乐形象近似,稍稍进行整理运用于新的作品中。如韶山地区的民歌《插田曲》:

原民歌高亢辽阔的音乐形象,类同于新词山高气势雄的音乐形象,所以稍加整理就能利用。

2.民歌的变体:对民族传统音乐加以装饰、加花或变形式的改编。①许多传统音乐的音乐形象不能完全和新内容所要求的音乐形象相吻合,必须对不相吻合的部分加以改编发展使其转变为满足今天人们要求的新形象。在尊重原曲的精神下,把握好其风格特点及其艺术魅力,在改编时应尽量保持并扩展这些艺术特色。如《娘喊女》原民歌为:

改编后音调基本一致,三连音的节奏使旋律口语化,把2/4与3/4的节拍改为4/4与2/4,使结构更方整。

②有些古老的传统音乐虽然有着迷人的风格色彩,但就其音乐形象来看,显得过于陈旧、过于古怪,对于这些素材的处理,保留组成它迷人风格的调式、音列,对它的节奏、结构、情绪等以现代人的意识脱胎换骨似的重新组合,使它变成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崭新的乐曲。如《太阳光芒照瑶寨》原民歌的形象根本不同于新民歌,需要对原民歌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完全改变它的音乐形象。

原瑶歌(1)是江华南山过山瑶的“纳发调”,节奏散慢;原瑶歌(2)是“还盘王愿”里面的一段,呆板的切分节奏难于表达新词需要的情绪。

曲作者保留调式特性音“si”,把节奏打乱重新组合,把哀怨、悠长的山歌改变成节奏规整、活泼、轻快、欢欣鼓舞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曲。

3.民歌的繁衍:吸取传统音乐中最精华的部分,哪怕是点滴因素,作为作曲家凭此而联想、而发挥、结构出崭新的民族音乐作品的主导动机,这些动机或基因在新曲中常常显示了它强劲的生命力。如《围坐火塘唱苗歌》的主题音乐的获得就是这种方法的运用。此曲音调根据苗族对歌时“怎么办?”的音调发展而来。作者把这个曲调加以美化扩展音域就成了:

4.民歌的气质:彻底摈弃民歌的影响,完全依赖得心应手的写法,既不是某一地区某一民歌的特定音调,又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这主要在于民族传统音乐所提供的创作经验的运用探索,学习民歌源于生活的创作方法、民歌结构曲调的旋律手法、民歌怎样进行音乐的形象思维等方面,而这些正是构成音乐民族特性的重要因素。对“经验”的巧妙运用,可以突破对特定地域的强调性和对具体民歌原型的依赖性。

白诚仁的绝大部分的歌曲是把民歌中的基本音型、习惯音调、特征调式、调性等因素灵活地摘取出来,再利用合理的发展手法,大胆地打破旧的创作意识(包括他人和自已的习惯旋法、习惯结构、习惯构思、习惯用语),适当的借鉴新的因素创作而成。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能成为广大专业作曲家的典范,又能适应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既有地方性又有普遍性。

二、音乐形象鲜明、生动

音乐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它不是通过视觉来感知形象的存在,而是通过音乐创作者巧妙的安排音符,再利用听众的听觉和听众的共鸣与联想,然后在脑海里形成具体的形象。由于歌曲本身的特性,它所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甚至一种情绪一种气氛。白诚仁的作品都具有生动而鲜明的音乐形象,使人听后能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如《苗岭连北京》中有对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物的刻画。

这段慢板山歌,是对那山泉潺潺、茶园青青、盘山银渠浇灌的层层梯田以及苗山里丰收景象的描写。

这段轻快活泼的旋律,是对热情好客的苗族人民和解放军一起在苗山修筑铁路,军民紧密团结的动人场面的描写。如《赶场》,白诚仁在歌曲中运用了几个声部互相穿插进行的合唱写作手法,使歌曲的情绪非常活跃,表现了公社的姑娘们那开朗、活泼、火辣辣的性格以及她们你追我赶、相互竞赛的劳动热情。

三、题材源于生活

篇5: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正文„„„„„„„„„„„„„„„„„„„„„„„„„„4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4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5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6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7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8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摘 要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 话剧 社会本质

Abstract

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

前 言

《茶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今天,这个剧本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话剧运动史上的突出地位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它像一株巨松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今天我想谈的是,老舍《茶馆》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茶馆》在结构上使用了“反描法”。《茶馆》生动而精炼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这三个社会显然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而精心选择的。清代社会,也有它繁荣昌盛的时期,作者却选择了戊戌政变后这段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作者又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幅血淋淋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卖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一句话就要坐牢„„这些描写说明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人们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能不对这种社会的存在产生怀疑吗?常四爷不无惋惜地说出的“大清国完了”那句话,正是作者想说并想告诉观众的话。对于军阀混战和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选

择和描绘也都是出于作者这样一种艺术构思。大清国完了,军阀统治也完了,那么国民党的统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主体,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老舍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这就是侧面透露发。

诚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不太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用形象化的历史图卷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念:旧中国已经病入膏肓,腐败已极,不仅下层贫民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就连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主们也无法生活,中国是非进行彻底革命不可了。作家不仅揭露批判了黑暗的旧时代,也在作品中透露出了光明的信息,虽然含蓄但也切实地指明了中国应走的道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代表社会斗争诸方面的大人物,而是让人们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去窥视整个社会,通过茶馆所可能容纳的各色人物的生活变迁,带出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反映时代的本质。

出入“茶馆”的70多个人物,真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杂然纷

呈。既有西太后的宠奴太监,说媒拉线的人口贩子,吃洋教的恶霸,特务打手和兵痞流氓,也有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失去“铁杆庄稼的旗人,破产的农民,失业的艺人„„等等。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这许许多多小人物的生活,却从侧面透露出了50年间旧中国的政治消息,使我们看到一部由封建的老大帝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得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的结论。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很有创造性。老舍先生用现实中的许多人物与小事情,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悲剧。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众所周知,《茶馆》是一部结构特殊的戏剧,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揭示了社会的一角。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清末时期的茶馆正是兴盛时期,上至太监、资本家、洋教徒、旗人,下至特务、地痞、市民、农民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在这里进进出出。这些人在茶馆里各干各的事,各说各的话,互相之间又不断发生摩擦。一个茶馆就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的风俗画,使人想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著名的古典长卷风俗画,运用散点透视法表现清明节北宋京城人民的活动。老舍吸取了中国古典画散点透视的技法,把它巧妙地运用到戏剧中,让众多的人物展现到舞台上,采用流动的横向调度来组合人们从事的各种不相干的活动,使之汇合起来,组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舞台风俗画,时代风貌一览无疑。《茶馆》的第二、三幕的结构稍有变化,第二幕较多运用人物特写,第三幕则趋于旋涡式的冲突发展。其实,这三幕戏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它们之间有一条连贯的线索,那就是王利发为了生存、为了茶馆的发展,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挣扎的过程。例如:剧中他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是他的胆小怕事和自私。从整体看,作者用茶馆兴衰的线索串起三个历史横断面,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勾勒出来。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谈到《茶馆》的戏剧语言,自然会使人首先想到老舍先生戏剧语言的性格化,以及人物对话的动作性,这两个鲜明的特点。毫无疑问,《茶馆》中那么众多的人物群象,而又一个个塑造得那么个性鲜明、形象

生动、光彩照人,这是与上述两个特点的成功把握分不开的。老舍《茶馆》的语言,首先如甘泉一般,是纯净清冽之液态。这种文学语言,体现出一种极为圆润的流动美,是真正的生活的“原味儿”,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句式是极为洒脱的。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真是在那荒唐的年代,正经的人们活不下去,正经的事儿干不成,到头来弄得人们啼笑皆非,欲哭无泪。难怪维新资本家秦仲义说:“有钱啊,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啊,秦某人七十多岁才明白这点大道理!”如是,剧的趣味性与深刻性就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态度,也就自然地鲜明起来了。从幽默中感受乐趣,在感情的徜徉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充分表现了《茶馆》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老舍他的感情是北京人的,他的语言,更是“地道的老北京语言”。

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剧中用了大量的语气助词,使你既享受到北京话的美趣,又不致产生方言入剧的生涩之感。《茶馆》语言散发出浓淡宜人的幽默味。如“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了!”这类利用汉语的发音和词句结构的特点造成幽默效果的语言。幽默,极大地加强了这些语言在人物内心中、在戏剧情景中、在观众胸怀中的情感震荡。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为了认识《茶馆》在情节安排上的艺术性,我们必须理解每幕的荒诞情节。这部剧每幕的精彩部分,都不同凡响地分别用一个荒诞故事把剧情推向高峰,这种表现方法是很吸引人的。如,第一幕中,太监买妻本属荒唐之事,而被卖的康顺子气昏倒地时,太监却说:“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这是笑话,但这笑话却又入木三分地揭露出那个临死的太监也要有活人垫背的荒唐社会的丑与恶,令人可信可服。第三幕说:“假如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并又增贴了一张“茶钱先付”的纸条。从字面与表达的感情色彩看,三个黑暗时代的变迁及其愈演愈烈的情况,说明尽管一次一次地改朝换代,然而茶馆那张“莫谈国事”的纸条却“保留了下来”。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代反动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越加残酷的事实真相。同样道理,这一个天然的毫不修饰的片段,给我们以广博思索的余地,给观众带来了活跃的气氛,我们从这使人啼笑皆非的事实中,了解到“闹军阀,乱打仗”,“老百姓,遭了殃”的时代本质。剧的结尾处,三个老头撒纸钱一事,是全剧的点题之笔,使人为之拍案叫绝。到此,观众也进入高潮,由茶馆进入历史的过去,又思索未来,形成对《茶馆》剧的整体印象。我们应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茶馆》主要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帮凶打手“子承父业”的描写,作者在《茶馆》这幅幕布上,画出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展示他们各不相同的行为和命运人物形象的这种艺术处理,一则能层层深入地唤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回忆与憎恨,同时这种描写世袭的方法,也能保持故事情节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看出了作者对三个黑暗时代的极度憎恨的鲜明态度,充分发扬了戏剧幽默艺术的作用。从幽默中感受乐趣,在感情的徜徉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充分表现了《茶馆》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喜剧样式是这部作品的又一特点,是正确理解这部作品的又一关键。《茶馆》描述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灭亡前的最后三个片段,这是一个充斥着黑暗、荒诞、病态的社会。新生了的中国人民回顾它们,愉快地埋葬它们,与旧人物告别,庆幸自己的新生,形象地显示这种历史的必然。作者这种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剧本的喜剧性。例如,对庞太监、刘麻子等反动分子和人类渣滓,作者是用“把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的喜剧态度,揭露他们,嘲弄他们,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这些人物身上。有的人把《茶馆》看作是一首怀念旧人物,怀念旧时代的低沉的“挽歌”,但从作品的总倾向来看,我还是比较赞同它是喜剧的说法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崭新的人物,作品使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并也具体地指出到达光明境界的道路,预感到旧的就要逝去,新的即将来临。因为新社会埋葬旧社会是一件喜事,该剧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人民,“愉快和自己的过去诀别”。这当然属于喜剧。

结束语

《茶馆》作者老舍先生打破“老套子”、追求“新尝试”的努力,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为该剧赢来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这部作品既把曲艺和戏曲的技巧应用到了话剧中,也借鉴了西方戏剧的现代主义手法。11

参考文献

【1】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R].北京:北京文化技术出版社.1982.286 【2】胡洁青.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9 【3】老舍.谈《茶馆》.老舍的话剧艺术[C].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43 【4】李振潼、冉忆桥.茶馆的样式和结构.戏剧艺术[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

致谢辞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诚恳地请童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篇6:骆驼祥子作品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是一部代表着老舍小说创作最高水平的作品,小说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小说通过对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个人力车夫悲惨遭遇和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其写作手法、语言风格也别具一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老舍的经典著作《骆驼祥子》,体会《骆驼祥子》在艺术上的独具魅力。

一、人物形象鲜活

首先,从塑造人物形象需要出发,成功地运用了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由于祥子性格内向,他的奋斗之路又是仅靠个人的孤军奋战,因此,在整部作品中,祥子常常沉默寡言。于是,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挖掘与描写来塑造人物,就成了作品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作品前两章对祥子买新车时的激动心情描写得细致入微:他“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他把车拉到僻静地方,仔细端详,“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这段描写细腻传神,它准确地传达出祥子这样一位纯朴老实的年青人对车的异常喜爱以及买到车后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情,使读者可以看到祥子曾经是怎样一个对理想有着强烈渴望与追求的人。祥子第一次丢车后,为了多挣些钱,不肯失去一次生意,于是开始和别人抢着拉车。这时,原本善良的祥子内心是相当矛盾的:“……有许多次,他抢上买卖就跑,背后跟着一片骂声。他决不回口,低着头飞跑,心里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这些笔墨,极生动地写出了一位良心尚未完全泯灭的年轻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卖善良时的痛苦与矛盾的心境。它使读者既看到了祥子原本纯朴、善良的本性,又看到了他在黑暗的重压下,是怎样一点点开始滑向蜕变的。另外,作品对祥子受虎妞诱骗后内心的种种痛苦以及他在重重生活打击面前,由失望转至重新燃起希望,最终又陷入麻木的复杂内心都描写得逼真细致,使读者看到了祥子心灵变化的历程。善于运用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 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祥子不善言语的个性。以动作、情状写心理。从语言方面写心理。通过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变化。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的心理。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

二、语言颇具地方特色

“京腔”,清脆快当,俏皮生动,漂亮活泼。老舍来自社会低层,在语言运用上得天独厚。他不用刻意走大众化、通俗化的道路,便已经“化”在其中了。“五四”以后,西方的幽默传入中国。西方的幽默,章回小说的讽世,民间文学的情趣,加上北京话的俏皮,使老舍的白话语言别具一格。老舍又是一个严肃、冷静的人,他每写一个字都力求精炼和准确,力戒拖泥带水和平摆浮搁。他的目标是:争取用两句话就把一个人的性格交代清楚;争取能用洋车夫的或糊棚匠的最俗浅的语言描写晚霞或者刮风,读了使人身临其境。他要求不加任何酱油、味精,诸如专用名词、比喻、典故、诗句,就把白话文的真正香味烧出来,而且永远地朗诵出声来。精湛的语言艺术技巧,是老舍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老舍拥有大量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

老舍的语言显然是借鉴了说唱艺术,老舍的小说多由作家来叙述故事。《骆驼祥子》就是可以当作评书来说的。而在老舍的作品中,叙述者常常与人物打成一片,不仅讲述人物的各种际遇,而且帮助他们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叙述者的语言常常变化着,当他以作家的身份交代矛盾的发展,描写特定的情景时,用的是一种语言,一种平易的、色彩浅淡的知识分子语言;当他描写到具体人物,特别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时,便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个性,采用各具特色的人物语言。写虎妞使计谋,语言成了虎妞的;写刘四发火,又变成了刘四的语言。因为作家能熟练地驾驭笔下各种人物的语言,所以尽管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也好像人物自己在说话。待到直接描写人物的对话,那语言的地方色彩和个性化,就更其鲜明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老舍的叙述中常常夹着描写,有时甚至是十分细致的描写。如对北京的风光、风俗,作者娓娓道来,含情脉脉,细针密线地勾织,具有工笔画的效果。另如写人力车夫春夏秋冬的生活,也极为真切。祥子婚后在烈日下、暴雨中拉车的一节,作者用车夫的眼睛和感觉,写尽了祥子的无限痛苦。

老舍认为文字要极平常,澄清如无波的湖水,但又特别强调如何在平易中而不死板,他喜欢给平易的文字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司徒珂曾在《评〈骆驼祥子〉》一文中说:老舍善用北京话,他是用纯粹的本国语言写小说的中国第一个作者。

老舍写《骆驼祥子》时决心不用幽默,幽默变成了深沉的讽刺或者诅咒,文字与血泪淋漓的现实相谐合拍。不过在不少片段中仍透着几分幽默,如对吝刻而善骂人的杨家,对蛮悍的张妈“受作亲军”的描写;对虎妞逼祥子喝酒,那“一股辣气慢慢的,准确的,有力的”往祥子脖子下走去的描写等等。老舍的幽默之可贵在于不只是让人发笑,也不只是让人感到事事有趣,更重要的在于让人们以宽大的心怀去关照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从而达到悲天悯人的境界。所以有人说老舍先生的幽默里有伤心的眼泪,而在黑暗里又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幽默往往泡在苦笑中。老舍认为这是他创作的一点进步。

大量使用比喻是老舍文学语言的特点之一。他的比喻用得好,用得妙,有自己的风格。譬如,他将与虎妞新婚后的祥子比喻成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兔子:“他想不起哭,他想不起笑,他的大手大脚在小而温暖的屋中活动着,像小笼里的一只兔子,眼睛红红的看着外边,看着里边,空有能飞跑的腿,跑不出去!”这就极生动准确地传达了祥子那种渴望劳动、想拉上洋车靠自己的双手双脚奔生活,却又被虎妞牢牢拴在家中,不得自由的急切、焦躁、懊丧的神情。为叙写祥子的品质,作者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来形容:“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形容祥子在那个像布满了蛛网的社会里,他是一头小虫什么的,闯来闯去闯不出大小蜘蛛的馋物。有时“他没了自己,只从她的牙中挣扎着,像被猫叨住的一个小鼠”。有时像“斗落了大腿的蟋蟀,还想用小腿儿爬”。有时他觉得“一个人仿佛根本什么也不是,只是一只鸟。自己去打食,落到网里,吃人家的粮米,便得老老实实在笼子里,给人家啼叫,而随时可以被人家卖掉”。

三、写作手法多样

上一篇:创建分局党建示范点汇报材料下一篇:援外标识使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