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2022-04-23

该论文源自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休闲时代背景下成都节事旅游发展研究》(10CZY23)[摘要]节事活动和旅游结合形成的节事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世界各国纷纷将节事活动作为发展旅游业和振兴旅游经济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篇1:

节事旅游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与协调机制研究

摘 要:节事旅游作为一项特殊的旅游形式,具有解决淡旺季难题、提高目的地形象、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功能,节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密切合作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具有24年历史的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为例,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政府、社区公众、供应商、观众、赞助商和媒体等主要利益者的角色定位和诉求,探究其在媒体舆情、公共基础设施、噪声污染、区域重点项目推进和供应商合作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利益矛盾,提出政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执行阳山桃花节产品政府采购体系、发挥社区居民参与能动性、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和营造文明观节社会氛围等协调方式,希望为其他地方标志性节事活动的筹办、运营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节事旅游;利益相关者;阳山桃花节

本文索引:杨婕,孙春艳.<标题>[J].商展经济,2021(22):-012.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22.03

节事一词来自于“Event”,有“事件、活动、节庆”等方面的含义,国外学者把节日和特殊事件作为一个整体,即“Festival and Special Event”,简称“节事”。由于节事活动内涵丰富,我国一些学者对节事活动的称谓和理解也不同,如“节庆、特殊事件、节日、节日活动”等。国内对节事活动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节事包括节日、节庆、会议、展览会、体育赛事、公司活动等具有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性发生的特殊事件。狭义的节事指各种节日和庆典,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以及经过策划创新而人为“制造”出来的各种节日,但不包括各种会议、展览等,与其他会展子元素共同构成会展MICE(Meetings,Incentives, Conventions, Exhibitions/ Event)概念。本文探讨的节事作为节庆、节日、庆典、体育赛事等具有特色、非日常发生和日常体验的特殊事件。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特大型节事活动,以及青岛啤酒节和乌镇戏剧节等标志性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目的地借助節事活动吸引游客、塑造目的地形象、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促进产业链发展。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取决于各相关利益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和互动,因此分析节事活动相关利益主体的定位、利益诉求、冲突和协调方式,对于节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节事旅游

Getz作为国际较早研究节事活动现象的学者,认为节事活动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密不可分,可以在激发游客潜在需求、树立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目的地旅游吸引物的有机组成部分。Getz(1997)把事先经过策划的事件分为八大类:文化庆典、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政治政府事件、私人事件、文艺娱乐、科学教育事件和休闲事件。对于节事旅游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的非旅游专业刊物和专著中,Getz(1997)根据节事活动的规模和重要性,分为特大型活动、标志型活动、重要型活动和中小型活动。国内节事旅游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我国节事活动研究形成一个集中阶段。刘林艳等(2021)通过统计2000—2019年国内外会议、展览与节事领域发表的学术研究对所用的理论、理论来源学科和理论应用程度进行研究,发现节事研究是国内外会展与节事研究的焦点,国内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国外则多应用心理学。国内学者郭娟(2010),李静和戴光全等(2021)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节事旅游的品牌效应、经济综合效应、游客体验满意度、公共设施服务评价和文化效应等方面进行研究,标志性和重要性节事活动的成功举办能给目的地带来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动力,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1.2 旅游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1963年,斯坦福研究院的一些学者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组织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的团体。弗里曼在1984年提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并广为接受,组织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个人或群体。国外研究学者始于20世纪80年代,将利益相关者概念引入旅游领域,Caffyn和Jobbins(2003)和Garcia等(2011)主要集中在对旅游规划的影响、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和利益相关者合作等方面。国内学者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旅游领域的研究始于2000年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持的《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03)》,受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影响,于世宏(2015),余意峰和徐曼玉(2017)等相关学者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节事旅游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相关利益主体角色优化、节事活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原则及协调方式等方面。余意峰和徐曼玉以湖北恩施女儿会为例,剖析相关利益主体定位,在充分了解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基础上,促使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来说,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主办方、承办方、赞助方、供应商、参观者、志愿者、政府、社区和媒体等方面,在节事活动中各有投入、各有诉求,形成一种依托于节事活动的集聚关系,博弈抗衡,矛盾冲突。因此,如何协调和平衡各相关利益主体,对于节事的成功举办和目的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 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概况

阳山镇位于无锡西部,隶属于无锡市惠山区,是我国著名的水蜜桃之乡。1997年,阳山镇党委政府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开发无锡太湖大旅游概念,抓住中国香港回归祖国的有利契机,凭借阳山镇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千亩桃花争艳的奇观,于4月2日—10日成功举办了1997年中国旅游——首届阳山桃花观光节。1997年举办桃花节以后,阳山桃花节在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举办,桃花节成为阳山人民的嘉年华,对提高阳山镇的知名度和促进阳山水蜜桃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水蜜桃销售渠道的进一步畅通,极大地缓解了卖桃难问题。桃花节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搭台,桃农唱戏”的崭新理念深入人心。无锡阳山桃花节第8届起改名为“中国·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商贸部分名录。首届桃花节,阳山桃经济产值只有近千万元,22年后的第二十二届桃花节,桃经济产值4亿元,阳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67元。阳山桃花节发展成为一个融赏花观景、旅游休闲、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成为惠山人民乃至无锡人民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盛大节事活动。

3 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主要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

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主要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如图1所示。

3.1 当地政府——节事的需求者与引导者

政府在节事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国节事活动的发展历程为起步阶段由政府主办承办,发展阶段为政府牵头,社会参与,政府主办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已步入相对成熟阶段。阳山特定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宜水蜜桃的生长,首届阳山国际桃花节1997年由阳山镇党委政府主办和承办,首先,受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交通基础配套设施缺乏,营销渠道匮乏等因素影响,阳山桃农“卖桃难”的现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围绕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抓住中国香港回归祖国的有利契机。最后,凭借当时阳山镇独有的千亩桃花争艳奇观。鉴于此,阳山镇党委政府高瞻远瞩地预见水蜜桃对阳山人民的重要性,抛弃了优先发展工业,以GDP指标衡量成绩的惯性思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作出重大的战略调整,开始从阳山实际出发,周密规划水蜜桃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二十四届桃花节的成功举办,阳山实现了三大步跨越。首届桃花节至2007年第十一届,以桃花为媒,以节会友,销售水蜜桃,使阳山人民尽快富裕是主题。2008年第十二届至2013年第十七届,着力人文孕育,注重品牌保护,使阳山人民小康是中心。2014年第十八届开始,进入转型提升,增添体育+旅游元素等是桃花节不断充实的新举措。阳山桃花节走出了一条休闲旅游促增收,宾客云集蕴商机的崭新之路,以节会友,传递桃乡的醇厚与热诚,增进了解,广交朋友,阳山成为一个春花、夏绿 、秋桃、冬浴四季乐旅的养身乐园。

3.2 社区公众、供应商——节事活动的生产者

节事活动的生产者涉及多方面,依据每项节事活动的举办规模、举办主题和举办内容等,生产者有主办方、承办方、工作人员、供应商和社区公众等。阳山桃花节的诞生正是因为阳山镇当地社区居民遇到卖桃难的问题,亟需有组织管理者搭建平台,拓宽营销渠道,提高阳山水蜜桃销售量。首届阳山桃花节,阳山桃经济产值有近千万元,22年后的第二十二届桃花节,桃经济产值4亿元,阳山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67元;2014年,阳山水蜜桃跻身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数十倍的增长,让阳山镇居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举办桃花节得到的实惠。受益于阳山国际桃花节品牌节事效应,每年桃花节期间,仅葫芦谷农家乐街区,当地社区居民就可以人均创收数万元。同时,利用历届桃花节累积的成熟的水蜜桃品牌效应,拓展水蜜桃产业链,阳山镇残疾人桃文化创业示范基地,在发展桃木工艺品的道路上,将社区周边残疾人组织起来创业,深得社区公众和节事活动参观者的称赞。阳山桃花节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为节事活动提供所需的设施设备、物料资源和专业服务等,尤其是阳山桃花节在发展过程中,已从起初单一的节事活动发展成为集体育马拉松赛事、定向越野赛、摄影大赛、画展、艺术节和桃树认养、植树活动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科技、招商恳谈等地方标志性节事活动,组织运营和管理背后离不开官方和市场运营的各类硬件和软件供应商。

3.3 观众——节事活动的消费者

节事活动的参观者(观众)数量是衡量节事活动举办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观众参与节事活动的意向和行为忠诚度也是决定节事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阳山桃花节在二十四年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参观者的数量增加,参观者类型的多样也是阳山桃花节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体现,参观者类型从最初的赏花爱好者,到后续的马拉松爱好者、亲子家庭、投资客商等,皆凸显出阳山桃花节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最初的促进阳山水蜜桃经济发展,到发掘阳山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以节扬名,着力推介阳山桃文化博览园,建设文化桃园,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以节富民,开展经贸活动的快速发展阶段,再到近年围绕打造特色蜜桃小镇总目标,坚持“三农+”与村富镇强并举,倾力打造农村改革示范区、乡村度假目的地,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阳山案例。

3.4 赞助商和媒体——节事活动的外部推动者

赞助商和媒体是节事活动发展的重要助推剂。赞助商给节事活动提供各类实物和非实物的赞助,节事活动给赞助商提供品牌认知,创造营销机会;媒体给节事活动带来社会关注,节事活动给媒体带来经济效益等。在首届阳山桃花观光节前,阳山镇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新华日报、无锡日报、江苏省电台、无锡电视台、华东旅游报5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对阳山桃花节进行通讯报道宣传。发展至今日,阳山桃花节紧跟时代发展脚步,除了传统的宣传方式外,还融合了短视频创摄大赛、“无锡美丽阳山”网红短视频赛事直播造势、网络粉丝体验活动等新型线上媒体和自媒体等传播渠道,契合现代人民的消费理念,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提高阳山桃花节品牌知名度。赞助商的数量和品牌知名度随着阳山桃花节节事活动内容的丰富和知名度的提高,也在不断优化中。

4 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与现存问题分析

4.1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新闻媒体——媒体舆情报道

由于不同利益者之间存在各自不同的诉求,所以节事活动运营管理中会遇到利益对立情况。以阳山桃花节举例,各类新闻媒体在节事活动举办前夕、举办过程中和落幕后皆希望可以在第一时间线上线下报道节事活动相关情况,提高阳山桃花节知名度。然而,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广泛运用,某些媒体会发布一些与节事活动事实不符的信息,如受天气等原因影响,桃花提前绽放或者花期延迟,阳山桃花举办日期与官方公布日期有所调整,某些媒体发布的桃花节举办日期仍为原定日期,使观众和供应商误解,从而给阳山桃花节的品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经济纠纷和名誉损失。

4.2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社区——噪声污染和交通堵塞

节事活动举办期间,往往会带来噪声污染、垃圾增加和交通堵塞。阳山桃花节与其他节事活动相比,为期一个月左右,具有举办期长的特点。近年来,随着马拉松等体育赛事的同期举办,参与观众增多,部分社区民众对于举办期内的交通管理、交通拥挤和噪声污染等都存在意見,虽然政府会提前进行交通管制,但受举办期长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未与节事活动规模发展相匹配等原因影响,阳山桃花节节事活动主办方与当地社区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

4.3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政府——龙头项目缺乏发展支撑力

阳山作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近年来受阳山桃花节的节事活动品牌效应影响,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如融创阳山会客厅项目、中国国家地理·阳山超级营地项目,但目前皆因种植自然保护生态红线限制了项目的落地推进。文旅项目、酒店项目推进不畅导致阳山旅游产业季节性强、体验度低、过夜率低等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影响阳山桃花节的可持续发展。

4.4 节事活动主办方与供应商——双方缺乏稳固战略合作关系

阳山桃花节的供应商不仅希望通过提供人力和物资来获得相应报酬、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还希望能与阳山桃花节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然而受相关合约、供应品质等因素影响,主办方会更新和替换某些供应商。相反,供应商也会根据节事活动举办规模、品牌影响等因素来衡量其价值是否满足,从而选择是否长期合作。因此,阳山桃花节主办方需要战略化和可持续化管理阳山桃花节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调查供应商满意度,同时在节事活动举办后,召开座谈会,根据合同等相关内容评价供应商服务质量。

5 主要利益相关者利益对立协调方式

5.1 紧抓省级度假区建设机遇,提高节事活动基础设施

节事活动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紧密合作,多方协同才能有效地处理利益矛盾。我国的节事活动政府运营参与度比较高,阳山桃花节作为无锡市的标志性节事活动,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协调联动的主要角色,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和安保等问题。阳山作为省级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度假区的建设和发展与阳山桃花节可持续发展休戚与共,合作共赢。惠山区政府和阳山镇党委政府应完善旅游度假区功能,以“硬件”“软件”并举+“改造”“升级”并重,建设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将慢行系统串联成线,提高旅游厕所品质,增加停车场地布点,提高度假区景区基础设施,开发夜游产品。推动文化、生态、旅游、农业多维融合,精心打造一批兼具文化内涵、生态价值、科技品位、体验感受的特色文旅产品,串联农业观光游、节庆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红色教育游等热门旅游路线,让参观者(游客)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好的体验。

5.2 强化政府引导职能,发挥市场运营机制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营的机制,阳山桃花节组委会除了以签订经济合同等法律手段明确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避免因为经济利益诉求而产生的利益对立外,还可以不断完善公开、透明执行阳山桃花节产品政府采购体系,明确采购各项需求,吸纳优质供应商等。为确保采购环节公开、透明和高效执行,招标相关事宜可以聘请第三方招标代理机构进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评标专家除了相关行业代表、主办方等外,为选取最佳的采购合作伙伴,社区代表、观众代表等皆应参与到评标环节中。每届阳山桃花节举办后,节事活动主办方需要建立采购商动态评估体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建立淘汰机制,以期确保阳山国际桃花节可持续发展。

5.3 发挥社区居民参与能动性,提高节事活动品牌效应

标志性节事活动根据规模大小会成立省、市、区政府牵头的组委会,负责节事活动的全面统筹工作。阳山桃花节作为已经举办过二十四年的品牌地方节事活动,社区居民利益主体组成成员是固定存在的,其支持至关重要,社区居民相较其他利益主体,具有地域性、共同性、互动性特点,因此,组委会在每一届阳山桃花节活动后,发挥网格员作用,提升社区网格化管理水平,通过问卷和座谈的方式,征询节事活动居民的反馈意见,促进阳山桃花节的可持续发展。

5.4 营造文明观节社会氛围,缓解参观者與社区矛盾

节事活动举办,容易造成举办地噪声污染、垃圾乱扔、交通堵塞等问题,从而引发参观者与社区矛盾。鉴于此,当地政府可以发布《文明观节倡议书》和《文明观节行为指南》,现场组织以志愿者为核心的工作群体,第一现场以身作则,劝诫一些不文明行为。同时,在阳山桃花节相关活动设计中,可以设计相关文明旅游和文明礼仪与节事活动相结合的活动,比如设计相关亲子活动“你眼中的文明美丽阳山”和建立阳山镇劳动教育基地等方式,营造文明观节社会氛围,对阳山桃花节中的参观者与社区居民利益对立协调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6 结语

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协调是为了争取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加强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交流,促进节事活动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无锡阳山(国际)桃花节作为案例,对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行了分析,但未对潜伏型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型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进行分析,因此本文的利益冲突分析和利益对立协调方式构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本文分析的主要利益者是基于2020年和2021年的阳山桃花节,搜集到的数据相对有限,对于研究的完整性有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Bramwell,B.Sport,Tourismand City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1999,1(6):458-460.

张格格,田迪,章牧.基于灰色关联的节事活动游客参与体验研究——以华侨城文化旅游节为例[J].旅游研究,2021,13(1):59-72.

Grappi & Montanari.The role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and hedonism in affecting tourist re-patronizing behaviours:the case of an Italian festival Tourism Management[J].Tourism Management,2011(21).

刘林艳,张茵,靳杨楠.基于理论应用视角的会展与节事研究述评[J].旅游导刊,2021,5(2):1-34.

Getz,D.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1997.

蒋昕.节事活动运营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

Getz,D.& Page,S.J.Progress and Prospects for event tourism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6(52).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5):27-28.

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M].波士顿:皮德曼出版社,1984.

Caffyn,A.& Jobbins,G.Governance capacity and stakeholder interac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tourism:Examples from Morocco and Tunisia[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3(11):224-245.

Garcia,J.,Gomez,M.& Molina,A.A destination-branding model: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takeholders[J].Tourism Management,2011(33):646-661.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与公司财务控制[J].财经研究,2001(9):57-64.

方碧珊.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 ——以武夷山市为例[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高嘉鸿.阳山二十二届桃花节纪事[R].无锡:阳山镇党委政府,2019:1-16.

余意峰,徐曼玉.节事旅游利益相关者角色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5):13-15.

蒋晓薇.节事活动利益相关者综合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5):63-65

于世宏.利益相关理论下的节事旅游活動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3):423.

和梦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节事活动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例[J].绿色科技,2019(24):293-295.

王红.旅游节事社区参与中的政府角色优化研究——以海南欢乐节为例[J].中国市场,2016(30):196-197.

郭娟.当前我国节事活动发展策略探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126-127.

李静,戴光全.节庆旅游动机、真实性和满意度研究——基于集体主义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93-98.

作者:杨婕 孙春艳

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篇2:

试析成都节事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思路

该论文源自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休闲时代背景下成都节事旅游发展研究》(10CZY23)

[摘 要]节事活动和旅游结合形成的节事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世界各国纷纷将节事活动作为发展旅游业和振兴旅游经济的重要方式。 成都自古节事资源丰富,本文通过对节事旅游的界定,分析了成都不同类型的节事旅游的现状,并以此指出了成都节事旅游以后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节事旅游 成都 现状 发展思路

一、节事旅游的定义

从现在的资料和文献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将节事活动等同于节事旅游,并将其混淆而进行研究。所以首先要明确节事旅游是节事活动和旅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专项旅游产品,是以节事活动为依托而发展形成的。要准确定义节事旅游,首先要对“节事”的概念明确。

“节事”一词来自英文的“event”,有“事件、活动、节庆”等多方面的含义。节事活动是指城市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或事件,包括:节日、庆典、地方特色产品展览会、交易会、博览会,会议,以及各种文化、体育等具有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

我国学术界对节事活动和节事旅游都有不同的认识,笔者更倾向于采用戴光全等人对节事旅游的定义,即认为节事旅游是指以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定期举办的、有鲜明的节事活动主题和围绕主题展开的多项活动,旨在增加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提高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事件和活动。该定义既包括有明确组织机构,融旅游、经贸、会议、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大型节日庆典活动或标志性事件,也包括以旅游为目的,吸引游客观光体验,提高且的地知名度的特色节日活动。

二、成都节事旅游的现状

成都旅游节事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节事活动,节事旅游已成为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

成都节事旅游的发展相对集中,根据节事旅游的分类,可以从节庆旅游(包括传统的节庆和现代节庆)、会展旅游和兴起的文化赛事旅游几个方面来对成都的节事旅游进行研究。

1.传统节庆旅游

成都历来就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几千年的历史让成都形成了以成都灯会、黄龙溪火龙节、成都花会、成都国际桃花节、天彭牡丹会、都江堰放水节、新津龙舟会、望丛祠赛歌会、新都桂花会为主打的节庆旅游产品。

将成都市现有节庆进行了初步统计和分析,从节庆活动的层面上看,成都市及周边区市县已经呈现出了“月月有活动,县县(市)有节庆”的景象。

这些传统的节庆旅游首先以文化功能为载体的节事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且由于影响力较大还具有一定的规模,同时,这些节庆活动大都集中于成都市及其周边主要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的集中地,这样,传统的旅游和节事活动有机结合,成为当地人民在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最佳旅游产品,也成为城市居民周末自驾游的首选旅游产品。

2.现代节庆旅游

同时,随着节事活动影响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凸显,现代节庆旅游也逐渐兴起,这些现代节庆旅游呈现出两大趋势,其一,成都市郊周边地区根据本地的乡土人情,地方特色打造出一系列节庆活动,以此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旅游产品。这些节庆活动包括蒲江的采茶节和中国成都樱桃节,新津的梨花节、三圣乡幸福梅林的梅花节、石象湖郁金香节等。

其次,第二类集中于成都市内或市区的各大景点,传统的景点需要新兴的节事活动来增加更多的旅游吸引点,他们根据自身的特色,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打造相应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些活动的主题略显年轻化和时尚化,他们的目标群体更多锁定于较年轻化的旅游群体,形成了主题活动和节庆旅游相结合的综合性旅游产品。比如,在2010年国庆大假,“特色”成为了国庆旅游产品的主打牌。在欢乐谷,巅峰魔术盛典将打造出最震撼的奇幻之旅;在金堂的金沙公园,摇滚音乐会、非洲主题音乐手鼓电音派对、烟花表演、广场舞大赛等,将构成一个最欢乐的“2010国际音乐烟花节”;在新津的首届全国风筝特技表演赛上,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国内知名风筝表演队的特技艺术表演,还可参与制作风筝比赛,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

3.会展旅游

从成都旅行社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几乎成都中大型旅行社都设有“会展部”,该部门主要在成都展会期间承接相应的旅游业务,其业务主要是应参展商的要求,为参展商量身定做相应的会后或展后旅游。由于成都天生旅游资源丰富,会展部的业务已经占据旅行社业务的三分之一,从侧面反映出会展旅游已成长为节事旅游增长重要的一个板块。比如,每年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都是成都会展旅游的高峰点。

4.以文化活动、体育赛事等为载体的节事旅游

今年来,随着成都城市形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赛事和文化活动落户成都,以此为载体的旅游活动也逐渐兴起。其中文化活动以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国际小姐世界大会等赛事为代表。活动期间,许多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将聚集成都,成为入境游的新增长点。而体育赛事,虽然对旅游的相关带动还相对不明显,但作为整个城市比较鲜活的亮点和旅游吸引物,也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目标群体。

三、成都节事旅游的发展思路

1.创新节庆主题和内容,打造西部休闲节庆品牌

旅游产品贵在独特、贵在新颖,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旅游产品才能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节庆旅游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的旅游产品也是如此。地理相邻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脉等方面的共通性,从而导致了在资源方面的相似性,然后特色不够,是现在许多节庆活动寿命或效益不好的首要原因。比如成都就大量涌现了以水果或花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出现了大量的主题相似,内容撞车的现象。

所以无论是传统的节庆活动还是现代的节庆活动,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都需要不断地创新,而所谓的创新具体体现在主题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传统的旅游节庆承载着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宗教特色,就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现代化的手段使之与时尚接轨,保持时代的和谐。同时,现代的节庆活动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不断挖掘噱头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除此以外,成都的休闲文化是远近闻名的一大特色,所以对于成都的节庆要进一步挖掘独特的休闲文化,突出地域特征。独特的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历史古迹等串联起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策划,才能使节事活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要注意将成都休闲文化与节庆活动的有机结合,打造出中国西部真正独特的节庆品牌。

2.打造国际会展目的地,带动会展旅游

成都是全国著名的会展之都,但是由于会展软硬件设施的缺乏,成都现在的展会数量和质量都与国际会展城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成都在以后的发展中应注意建立专业化会展运作机制,提高会展企业竞争力,完善会展软硬件设施。创办体现成都城市地位、城市特色、城市发展趋势的高端论坛,积极申办国际高端会议,建设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展览和消费品展览,建设展会品牌集聚区。

总之,要真正实现会展旅游的飞跃,就要打造更多具有品牌化、国际化、规范化、市场化的展会,这样才能吸引商务人士、参展商等的大量涌入,从本质上带动相关旅游业的消费。

3.整合城市营销,争取更多的文化体育等节事

节事和城市旅游的整合,己成为旅游行业中最大和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整合城市营销其本质就是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形象,打造有品牌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而更多的国际化的文化盛事和体育赛事将让这个城市的旅游地标赋予更多的文化性、地域性和时代性,它可以成为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表征,可以帮助这个城市成为更多游客心中的旅游目的地。反之,节事活动在城市的举行,将让城市具有更多的亮点,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营销和大型节事之间将形成一种无限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节事旅游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经济效益。综上,成都的节事旅游经过历史的沉淀和长久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只要在正确思路的指引下,成都的节事旅游一定能顺利地大势发展,并帮助成都塑造更好的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环境,带动当地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提高更多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晓.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2]罗静.进一步做强成都市节庆旅游的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4

[3]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示(上)[J].旅游学刊,2003,5.

作者简介:宋慧娟,女,1983年7月生,汉族,四川丹棱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会展旅游,休闲旅游。

作者:宋慧娟

节事旅游振兴旅游经济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乡村旅游扶贫实现路径及长效机制研究

[关键词]乡村振兴;延边州;乡村旅游;实现路径;长效机制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旅游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是脱贫致富的优质产业,是扶贫脱贫的重要战场。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此外,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使乡村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可以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动乡村在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在贫困地区的发展和振兴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延边州”)位于东北边疆,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其下辖的8个县市中,有4个县市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差、人口流失严重、耕地少等因素严重制约着延边州的经济发展。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略的推动下,延边州依据自身发展基础,将旅游业确立为带动全州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延边州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贫”“弱”的局面有了改善,2020年进入脱贫攻坚关键之年,延边州贫困县全部摘帽,304个贫困村、2.9万户全部脱贫。可以说旅游业对延边州脱贫攻坚的作用显著。随着延边州乡村旅游的不断推进,旅游业为延边经济增长注入了新活力。2019年延边州接待海内外游客2751.3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5.34亿元。全州5个县市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业增加值222.14亿元,占全州GDP的22.60%,旅游业贡献率位居吉林省第一。

本研究拟对延边州8个县市的乡村脱贫情况、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及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旅游扶贫现状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调查、跟踪研究8个县市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旅游扶贫实现路径及模式,提出延边州的乡村旅游扶贫长效机制。通过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扶贫实现路径及模式,丰富旅游扶贫经验及理论,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动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二、文献回顾

旅游扶贫是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较为成熟。国外对乡村旅游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贫困地和贫困人口的影响,以及贫困地区的社区参与等方面。迈克尔、蒙德尔和凯伦(Micheal,Mondher&Karen,2010)对旅游业在坦桑尼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调查发现,旅游项目开发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家庭收入明显增加。当地社区对旅游业发展积极影响和促进减贫扶贫具有明显感知。皮莱、罗杰森(Pillay&Rogerson,2013)提出通过促进旅游目的地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的机制,以提高旅游扶贫效应。巴杜列斯库等人通过研究发现,罗马尼亚国际旅游收入与GDP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GDP与国际旅游人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国内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旅游扶贫案例、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旅游扶贫贫困人口受益机制与受益方式等方面。周歆红(2002)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规划”与“旅游扶贫”进行区别和研究,讨论了“旅游扶贫”的形式和特征等内容。张伟等(2005)以安徽铜锣寨为例,对其旅游扶贫的实际效应、感知效应以及效应的可持续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李裕瑞(2016)从地理学视角,探讨了贫困地区的形成机制,并对其旅游发展的模式和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提出我国农村贫困发生机制和减贫的基本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需通过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土地政策体系,以区域发展推动脱贫解困。王庆生等(2019)运用共生理论,探讨山东竹泉村在旅游扶贫中的矛盾和困境,并提出村落利益主体一体化互惠共生模式应为最佳合作模式,并提出要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建立共生参与方式解决旅游扶贫的困境。

整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的研究方面较多,对乡村旅游扶贫具体路径的深入探讨及其今后的长效发展机制尚有欠缺。本研究以少数民族聚居且脱贫效果显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深入分析其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探讨其脱贫转型发展之路,并对其今后的长效发展机制进行讨论,以期供其他地区借鉴参考。

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乡村旅游扶贫现状

(一)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1.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情况

20世纪90年代,延边州的乡村旅游开始发展,且呈现出极大地依赖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以观光旅游为主要特点的状况。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旅游扶贫等多重战略的推进,延边州的乡村旅游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实现增收,对村落的文化、村容村貌、基础设施以及村民的发展意识都产生了影响。至2019年,延边州的A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共有52家,其中:A级1家,2A级7家,3A级25家,4A级13家,5A级6家伴随着“美丽中国,鲜到延边”品牌在省内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延边州和龙市的金达莱朝鲜族民俗村——光东村成功入选为首批国家重点村名录,成为延边州的乡村旅游名片。

延边州的52家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按照其主打的旅游产品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民俗文化体验型、农家园林度假型(餐饮)、景区旅社型(住宿)、观光体验型(采摘、垂钓)四大类。A级以上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分布在延吉11家、珲春10家、图们8家、敦化8家、龙井4家、安图5家、汪清3家、和龙3家。

自2017年以来,延边州乡村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表1),2019年旅游人数达723.49萬人次,相较2017年增长31.78%,旅游收入也从2017年的8.18亿元增长到11.42亿元,增长39.61%,增速明显。

2.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情况

除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延边州的乡村旅游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其独特的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2019年,延边州文广旅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联合评选出7个具有代表性的州级旅游示范村,分别为“最美休闲乡村”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东方第一村”珲春市防川村、“海兰江畔稻香村”和龙市光东村、“最具运动活力村”龙井市东明村、“朝鲜族传统古村落”延吉市春兴村、“研学教育第一村”图们市水南村、“乡风淳朴礼仪村”安图县松花村。由此可见,延边州的乡村旅游景点依托周边的特色旅游风景区,发展以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并打造了民宿、自驾营地、民俗体验、休闲运动、美食、采摘等乡村旅游产品。

3.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情况

为了进一步统筹全州各县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全州开展民俗文化、农事体验、消夏避暑、登山踏雪、摄影拓展、自驾越野等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亮点频现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延边韦特恩国际自行车旅游节、龙井辣白菜节、龙井农夫节、安图大酱节等节庆活动,丰富了节庆内容,更让乡村旅游产品得到州内外游客的广泛青睐(见表2)。

(二)乡村旅游扶贫和脱贫情况

1.加强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以及技术扶持

延边州地处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地缘背景独特、民族特色鲜明、自然景观秀丽,为延边州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因此,通过乡村旅游扶贫来带动延边州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乡村旅游带动地区脱贫的作用,成为延边州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之一。延边州共有151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延边州文广旅局加大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力度,2019年初,组织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参加国家、省、州级培训,通过集思广益、学典型、增见识,为全州重点扶贫村151个行政村乡村旅游培训174人次,按照计划完成培训任务,促进了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贫困村储备致富人才。2019年,延边州投资4.94亿元谋划组织实施了8个具有乡村、民俗、文化、红色旅游等特色的旅游项目。并先后对敦化市大蒲柴河镇富源村,安图县石门镇榆树川村,安图县松江镇向阳村,汪清县百草沟镇新田村、平安村,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等具备发展条件的6个贫困村的旅游规划编制进行了前期调研工作,投资120万元用于重点贫困村旅游规划编制。专家组结合市、镇、村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上下旅游链条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规划,围绕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及周边景区让每个村有可操作性。

2.发挥特色,因地制宜,引导旅游产业发展

为了使乡村旅游扶贫得到有效推广,从政府层面引导各经营点依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发展研学旅游、建立民宿等特色产业。图们市水南村以研学旅游接待学生和乡村旅游项目获得“州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和龙市金达莱民俗村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5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于2019年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录入全国重点村名录,为金达莱民俗村发展旅游住宿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使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脱贫标准;汪清县新田村依托百草沟镇特色村镇开展采摘园等项目,增加贫困户收入;其他村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通过种植食用菌、养殖、种植有机农产品等形式提高贫困人口家庭收入,效果显著。和龙市金达莱村和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达3000元,红旗村全村就业人数(含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为120人,旅游从业人数达80人,金达莱村全村就业人数(含从事农业生产人数)为430人,旅游从业人数达70人。乡村旅游直接拉动就业,增加了农民的生计资本,农民明显增收。

3.创建旅游扶贫示范村,推动旅游扶贫有序发展

近年来,延边州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扶贫乡村,为其他贫困民族地区树立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图们市水南村依靠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将研学教育、朝鲜族民俗以及休闲娱乐作为脱贫开发的主题,并形成了朝鲜族传统文化、传统礼仪教育、边境红色历史教育、观光度假、乡村民俗等10类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实现综合脱贫。汪清县大北村通过“生态立村、特色兴村、旅游富村”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名人故居游,并借此开发农家乐乡村旅游、绿色蔬菜采摘日光温室大棚项目,增加村民收入。2016年明东村在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中,被省民委评为“双十双百”示范单位,被延边州委评为“全州文明村”。据统计,2018年龙井市明东村实现旅游业产值300万以上。截至2019年末,明东村集体年收益64.6万元,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100%,摘掉了贫困帽子。安图县红旗村自2013年,引进延边新博旅游经贸有限公司,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移建百年老宅,增设旅游项目,逐渐丰富了“中国朝鲜族第一村”的内涵,增强了红旗村旅游吸引力。据统计,红旗村从事旅游产业农户数达60户,现有旅游饭店15家,家庭旅馆35家,形成了以民俗文化、田园生态观光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和龙市光东村从2015年到2018年与延边光东朝鲜族民俗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合作,组织村民进行民俗表演,帮助贫困村民通过旅游发展获利。截至2018年,和龙市4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926户1243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9%下降至0.15%。

四、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及实现路径

(一)模式分析

通过对延边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经营的主要内容及方式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发展模式划分为绿色观光、休闲体验、产业协同以及混合发展四种模式(表3)。

1.绿色观光模式

该模式依附乡村的自然景观,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需求。通过自然生态景观吸引近郊游客,将贫困乡村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民俗文化等结合起来以塑造特色产品。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地处雁鸣湖国家湿地保护区腹地,通過发展乡村旅游,小山村从一个发展无门的偏远村落变成乡村旅游示范村。小山村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傍水而居的优势,修建花海、完善基础设施,成为观光、农事体验、亲子出游的绝佳场所。

2.休闲体验模式

根据自驾游游客日趋增长的趋势,游客更加希望在出游中获得放松、独特且愉悦的感受。鼓励游客参与农事活动、感受真实的乡村生活,可以丰富游客体验,同时又能出售农副产品,扩大农产品出售渠道。珲春市孟岭村是延边富硒苹果的主要产地,果农常常遇到农忙时采摘人手不够、好果卖不出好价等难题。近年来,通过举办孟岭富硒苹果采摘节,吸引了诸多自驾游游客前来采摘。在果园中,游客边摘边玩,不仅参与到农事活动中,自己采摘的果实也以市场价买回家。在鼓励游客参与中,农民增加了收入。

3.产业协同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旅游产业与其他独立的产业在旅游产业的融合导向下逐渐延伸融合,在此过程中,旅游产业可以从其他产业中获益,延长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同时,其他产业也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带动力强、影响力广的特点从中获益。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依托长白山旅游优势和朝鲜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通过打造以湿地观光、慢行漫游、休闲娱乐、户外采摘、住宿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综合体,有效带动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加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投资软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当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值增效。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大力发展集文化体验、美食赏鉴、歌舞欣赏、篝火晚会、农耕体验、朝鲜族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在此过程中加强与农业的协同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当地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贡米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稻田蟹合作社、山林土特产合作社,各个链条产业的融合形成了农业综合体的有机链条。

4.混合发展模式

该模式意在全方位整合贫困乡村各类旅游资源,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充分利用“旅游+”模式,以乡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将乡村旅游资源与民俗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历史资源等深度融合,谋划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图们市水南村充分利用此旅游发展模式,通过民俗主题的设定、开发红色研学旅游、开展民俗活动及推广乡村体验等方式,紧紧围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学教育、乡村旅游三大主题的融合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发和发展,打造了朝鲜族传统文化、传统礼仪教育、边境红色历史教育、民俗饮食体验、民俗节庆体验、乡土文化体验、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乡村民俗10类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成效。

(二)路径分析

1.因地制宜,精准识别

在旅游扶贫中,找准贫困症结,因地制宜进行发展十分必要。首先,延边州需要在进行前期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对行政贫困乡村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前期需要紧紧围绕乡村周边景区以及乡村旅游企业,以确保每个贫困乡村具有可操作性。进而对贫困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近年来的旅游规划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精准识别每个乡村的特质以及差异,再由调研专家组结合市、镇、村整体规划以及周边上下旅游链条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规划。其次,应精准识别出适合并且能够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贫困人口,并不断吸引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群体直接参与到扶贫产业中创业或就业,对于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来保障贫困户收入,从而不断扩大乡村旅游扶贫的深度和广度。

2.挖掘民族文化,深化民俗旅游体验

延边州以民俗旅游为乡村旅游扶贫的切入点,深度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精心设计民俗旅游体验,使游客真正融入到朝鲜族民俗风情中,提升游客的互动式参与与沉浸式体验。结合延边州民族特色,通过民俗节庆或节事活动,将民族民俗文化进行集中展示。建立传统的朝鲜族民俗工艺艺术、传统饮食、特色婚俗、特色人生礼仪等民俗旅游文化體验区,设立分区并由乡村村民以表演的形式加以展示,集合乡村的手艺传承人设计民俗旅游商品,有效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

3.深化乡村旅游扶贫内涵,打造乡村旅游精品

各乡村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综合性与一体化的旅游发展理念,将延边州丰富的乡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民俗文化进行深度整合与提升。深化乡村旅游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要利用固有的景和物,来满足游客的休闲旅游需求以及情感方面的寄托与共鸣,因此将乡村的生活方式、民俗工艺艺术、特色婚俗、人生礼仪、节庆活动文化整合包装,建设乡村旅游体验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是非常有效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与此同时,各县市依据自身特色,打造互通而互不相同的精品乡村旅游产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以实现乡村旅游的精品化。

4.加大宣传力度,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

延边州的乡村旅游脱贫借助互联网搭建智慧乡村旅游平台,建立政府、企业、媒体共同合作跟进的营销模式,从信息层面更好地支持和帮助乡村旅游扶贫。在营销推广方面充分建设并利用智慧乡村旅游平台,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具体来说,延边州各乡村应搭建网络营销平台,通过开办网店、链接网站的方式,以多形式、多渠道、多平台的“网络+”的有效形式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网上营销,丰富拓宽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和途径,提升贫困乡村旅游品牌、产品等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

5.多渠道吸引资金,注重人才培养

政策、资金和服务人员质量是影响乡村旅游扶贫十分重要的因素。扶贫资金需要相关政策的保障,政府通过扶贫资金政策的制定、拨款、专项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措施提供扶持。同时,通过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资、金融信贷、民间投资、群众入股等方式推动了乡村旅游扶贫的市场化。在服务人员水平方面,延边州政府应搭建州内各类旅游院校与贫困村的智力扶持桥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到贫困乡村举办培训班,为贫困村旅游发展答疑解惑。同时,对开展民宿、餐饮的贫困村,构建与宾馆酒店的合作对接,以宾馆酒店的标准对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服务技能培训。组织旅行社及旅游行业其他组织为贫困人口提供乡村旅游服务方面的培训,引导村民以积极的服务态度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五、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扶贫长效机制研究

(一)统筹旅游规划,融入乡村振兴大格局

从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因此将延边的乡村旅游扶贫融入到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对于延边州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各地乡村旅游扶贫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应从全州统筹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各个县市应在统一规划下,依据自身的资源和区位特色制定出适合自身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此避免全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同质性和恶性竞争,带动乡村旅游扶贫有序和有效发展。

(二)完善机制,推动全面振兴

1.畅通渠道,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首先,畅通旅游扶贫渠道,不仅是指乡村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渠道,还应畅通乡村外部渠道,如旅游商品销售和吸引游客的渠道等,建立物流通道、人流通道以及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同时,加强对乡村供水、供电、通信、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设备的升级和完善。其次,优化政策环境,为乡村旅游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在乡村旅游扶贫的推进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营造旅游氛围,加强市场扶贫。将新培育的乡村旅游点融合到已有的客流量高的旅游线路中,保证客源。对于知名度小的景点,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企业参观、考察、举办民俗节庆、民俗赛事等吸引旅游者。

2.优化扶贫环境,全方位吸引投资,营造旅游氛围

加强乡村旅游扶贫村的经济建设、组织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水平,实现经济建设帮扶可持续发展。在对贫困村进行经济帮扶的过程中,明确贫困户的利益诉求,提高组织建设帮扶水平。目前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现有的村委会、党支部等基层组织,加强其在旅游扶贫开发中的管理作用,注重发挥其在具体旅游扶贫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功能,提升其在提高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能力服务方面的能力。通过文化教育培训,使贫困人口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通过出售种植类成品、家禽养殖类产品、提供住宿、提供农家特色饮食以及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通过文化教育培训,将贫困人口手中的资源最终转化为经济收益,提高其收入水平和参与旅游的主动性、积极性。

3.鼓励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建设与发展

提高乡村旅游扶贫参与意愿。首先,通过上门宣传、组织培训等方式,让村民充分了解开展旅游业带来的短期和长期好处。一方面,可以让村民在旅游业中通过分红或者出售农产品等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提供旅游服务等方式增加就业机会,获取劳动报酬。此外,除获得经济利益和增加就业外,从长远来看,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对当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益处。其次,降低村民参与旅游的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旅游发展之中。增加贫困人口的参与机会,提升旅游参与能力。贫困人口旅游参与能力的帮扶,实质上是对贫困人口素质的帮扶,通过组织教育培训,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观念,宣传推广开展旅游业带来的好处及长远利益。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乡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餐饮业、民宿业等多种产业的振兴和发展,以产业的振兴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村民的发展和增收意识,积极融入到旅游发展中,农忙之余增加经济来源,并在参与旅游的过程中增強文化自信,提高环保意识,以产业的振兴带动文化、环境的振兴与发展。

(三)加强监测,提升自身发展能力

1.规范和完善旅游扶贫管理体制

目前旅游扶贫在各级扶贫主管单位的统筹下进行,各部门依据其涉及的业务范围开展扶贫工作。往往导致了管理中沟通效率低、管理条块分开、管理重叠,或者存在管理漏洞无人负责等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在今后的旅游扶贫中,要完善旅游扶贫的管理体制,尤其在延边州“旅游兴州”整体战略的推动下,明晰各职能部门参与旅游扶贫的职能和责任,提高旅游扶贫资源的整合度,共同推进延边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畅通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创新增收模式

贫困地区的脱贫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贫困人口以及扶贫企业的多方参与才能共同完成,单靠政府一方的投入和扶持,无法实现通过发展旅游最终脱贫的目标,需要多方共同的协作以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发展。因此,建立畅通有效的旅游扶贫合作机制、沟通机制十分必要。首先,政府作为旅游扶贫的主要引导者,本身仍需要就旅游扶贫涉及的问题在旅游、扶贫、发改、农业、水利、林业、金融、教育管理等多个部门之间合作和协商。其次,通过政府的引导,使参与的其他客体明确自身定位,建立有效协调组织,增强彼此间的合作,使各个客体主动谋求自身发展。

3.建立旅游扶贫动态监测机制

为维持旅游扶贫取得成效,保证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可估性和有效性,也保证旅游企业、村民、非政府组织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延边州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在旅游扶贫过程中,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和技术、市场信息等各种培训,能够增加贫困人口自身的资本,使其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及时监测项目的进度、项目质量、项目资源的分配等内容,以便及时清除发展中的障碍。最后,加强对旅游扶贫效果的监测。对旅游扶贫项目从规划、开发、项目落地到项目完成产生收益等环节进行动态监测,保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完善的监测机制,提升乡村旅游扶贫人员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和发展意识,推动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崔哲浩 李媛媛 吴雨晴

上一篇:信息滤波经济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