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

2024-04-22

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精选8篇)

篇1: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

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旅游及食品安全的振兴建设涉及到宝兴镇经济、文化、生态、福祉和政治建设,是宝兴镇全面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了保障乡村旅游食品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调动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及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来。建议科学谋划乡村旅游及食品安全发展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示范镇,抓特色、促融合、强服务、着力打造美丽宝兴乡村山水旅游目的地,现代农产品供应基地、特色高益农业基地,推进宝兴镇全面协调发展,多元化激活城乡旅游食品安全建设。

一、实施乡村旅游及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 国家旅游局从2006年开始,大力发展中国乡村旅游,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了我国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同时,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安全、健康休闲旅游,渴望体验纯朴自然的乡村生活,乡村旅游逐步成为重要的旅游方式之一,并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乡村居民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成为特色资源,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核心卖点,家庭式经营模式成为旅游经营的主题。乡村旅游食品也成为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迅速。乡村旅游是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

2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不能有效的吸引投资进行后续的建设,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乡村旅游食品比较单一,大部分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农家乐都是家庭式宴席制作,技术含量、产品等水平层次不高。

(二)乡村旅游经营者、农户的经营水平不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很多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都是因为经营者、农户缺乏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根本不将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放在心上,为了一己私利而公然损害其生产和经营的食品安全。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户,受到文化素质及旅游专业素养的限制,他们普遍经营规模较小,档次偏低,经济效益不高。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的经营者、农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QS。许多农村群众在种植时泛滥使用农药、化肥;在采购食品原材料的时候,一般只关注价格;在餐饮操作中乱使用添加剂等,对这些严重危害到广大游客身体健康的行为往往不重视。还有部分乡村旅游经营者、农户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

(三)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已经制定了《食品安全法》以及相应的配套法律,但是还是有很多涉及到食品安全的具体方面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尤其在对旅游食品生产的原材料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监管方面,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具体的食品安全监控制度,从而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上的不足。

(四)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监管及执法难度较大。主要是因为乡村旅游食品大部分依靠农户自产自销,因农户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其进行全面监管需要的工作量太大,因此出现安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另外,镇食品药所的快速检测设备及技术不够完善等,也会影响到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

(五)乡村自产或外购的食品原料存在安全隐患。在种植或养殖过程中,有些农户在种植、养殖时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激素类饲料等,都极可能导致食品原料的不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外购食品原材料也存在安全的隐患,如本地不生产的鲜活类产品,受运输条件和运输技术水平限制,在运输过程中质量难以保障。部分乡村旅游食品经营者在食品原料采购方面还存在着把关意识差、索证意识差、进货渠道乱等问题,并缺少执行相关的食品原辅料卫生管理、索证索票和购销台账等制度,食品质量从源头上就难以控制。

四、实施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建议

通过上述乡村旅游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分析当前市场、政府政策等因素,综合分析我镇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就对宝兴镇发展乡村旅游及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多元化激活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通过政府引进一些有实力的公司也纷纷介入乡村旅游的开发,以及以村集体投资的形式建设乡村旅游区。结合 “农业+旅

篇2: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

1 乡村旅游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秦皇岛乡村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 旅游区食品产业也迅速发展, 相伴而来的旅游区食品安全就成了各有关部门和游客关注的重点, 食品安全工作任务也随之更加艰巨。

(1) 乡村卫生环境亟待治理, 基础设施设备不到位。一些“农家乐”经营场所房屋面积不足, 餐饮操作各功能区未能分开。功能分区不明确, 较易造成生产加工环境的脏、乱、差, 从而造成食品的交叉污染, 带来食品安全隐患。乡村卫生状况不良, 保洁及防蝇、防尘、防鼠设施不全, 也容易造成食品的交叉污染。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投入不足是影响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的最根本制约性因素。

(2) 原料采购把关不严, 部分原材料质量难以保障。乡村旅游的饮食能保障原产地生产的绿色蔬菜等新鲜食品物资。但是饮料、酒水等一些当地不生产的物资由于受地理、交通等因素影响, 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农家乐”经营场所原料采购把关不严, 进货渠道较为复杂, 品种杂乱, 采购人员索证意识不强, 原料质量往往难以控制。

(3) 经营者食品安全意识淡漠, 从业人员卫生意识淡薄。“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不强。一些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家乐”为季节性经营, 经营管理者不稳定, 缺乏长远发展的理念。大多数从业者未经过系统的食品安全卫生教育, 对食品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经营者食品安全自律意识差, 产品质量知识较缺乏, 经营行为不规范, 容易产生食品安全隐患。

2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 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采取措施, 加强秦皇岛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保障。

(1) 加大对乡村旅游中餐饮业基本设备的投入, 提高“农家乐”准入门槛。把好预防性监督关, 加强对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的管理, 加大对卫生条件的改造, 提高“农家乐”经营标准, 提高经营层次。目前秦皇岛乡村旅游“农家乐”的审批标准门槛较低, 大批的“农家乐”不断涌现, 容易形成诸多食品安全隐患, 给卫生监管工作带来困难, 因此着力提高乡村旅游餐饮业服务许可审批标准及相关的硬件要求, 是提升食品卫生整体水平的关键措施。

(2) 促进“农家乐”规范经营, 推进乡村旅游餐饮业经营者自律。针对乡村旅游中“农家乐”的经营情况, 认真开展食品快速检测和质量抽检, 强化对“农家乐”经营者的主体资格、商品质量、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尤其是要利用日常巡查机会, 耐心细致地指导“农家乐”经营者建立并落实好索证索票、进货查验、不合格退市等自律制度, 指导督促经营者恪守承诺, 落实责任, 规范经营, 力争取得工商监管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加强乡村旅游中餐饮业从业人员培训, 建立长期有效的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体系。对“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逐步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卫生知识, 不断提高“农家乐”经营者的守法能力和自身觉悟。建立“农家乐”内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员制度, 建立食品卫生知识宣传体系。通过定期对“农家乐”餐饮从业人员的培训, 使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得到巩固和更新, 建立食品卫生知识宣传培训长效机制, 带动该旅游区“农家乐”整体食品卫生安全水平的提高。

3 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

为了保障秦皇岛乡村旅游的食品安全, 还需监管部门各司其职, 共同管理。

(1) 健全机制, 有效监管。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农家乐”监督机制。要保障制度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既要有政府的监督, 又要有舆论的监督、群众的监督;既要监督经营者, 又要监督执法部门, 真正形成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督网络。要按照各级政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者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 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乡村旅游“农家乐”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

(2) 部门联动, 共同监管。食品安全高于天, 建立全社会齐抓共管食品安全的机制势在必行。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内工商、质监、农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长期联络机制, 与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者建立情况反馈机制, 实现工作互通, 信息共享, 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工作动态信息。乡村旅游“农家乐”的食品安全安全监管工作, 需要各级政府加强领导, 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紧密配合, 相互支持;系统内部有效衔接, 上下联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3) 专项整治, 明确监管。乡村旅游“农家乐”的食品安全监管, 要突出重点时段、重点对象和重点环节, 集中开展专项整治, 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为群众和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要利用“农家乐”经营者急于从事黄金周、旅游旺季经营的心理, 在重大节假日 (如五一、十一、春节) 或旅游旺季 (如梨花节、桃花节、樱桃节) 前期进行整治, 有效地引导督促“农家乐”经营者抓紧整改, 要求每家每户规范经营、卫生达标;对严重违法的“农家乐”经营者则应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 进行批评教育后仍旧屡禁不止者一定要严肃查处, 坚决取缔, 达到震慑违法的目的。

(4) 创先争优, 示范监管。在针对乡村旅游“农家乐”的管理中, 应抓好创优活动, 发挥示范效应。要根据上级要求, 结合乡村旅游区的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农家”等争先创优活动, 以典型引路, 带动广大“农家乐”经营户规范守法经营, 优质文明服务。通过对“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岗前健康体检、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培训, 大力提升优质文明服务。同时, 还要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商标广告方面的指导, 尤其是对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家乐”餐饮产品和服务, 要引导其做好商标注册和广告宣传, 争创名优品牌, 支持其做大做强, 健康发展。通过培育发展“农家乐”先进典型, 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梁耀娟.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2) .

[2]李耀珍.秦皇岛乡村旅游消费者行为研究[J].商业文化, 2011, (12) .

[3]徐佳, 夏杨飞.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4) .

[4]郑建雄, 郭焕成, 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篇3: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

关键词 乡村 ;生态文明 ;乡村旅游 ;海口 ;发展路径

分类号 F590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02.020

Harmonious Path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CHEN Haiying1) ZENG Xiaohong2) HUANG Chongli3) KANG Youfa4)

(1 Tourism Colle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CATAS, Haikou, Hainan 571101, China ;

3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China;

4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Chengxi Campus,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01,China)

Abstract There is interactive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urrent circumst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of rural tourism in circumjacent countryside of Haikou, this paper aims 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path between them. It proposes that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support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llag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of rural tourism should be emphasized,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e promotion and service for people's livelihood. By the way of raising the local residents,consciousness of being main part, developing an overall plan of rural tourism, enhancing rural infrastructure,elevating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 and protecting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ou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propagating rural tourist products as well, the harmonious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 will come true.

Keywords country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rural tourism ; Haikou ; development path

1 问题的提出

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的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态,其追求的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和谐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生态文明建设能解决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以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服务需求,是科学发展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和客观需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其建设的好坏关系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1]。

生态文明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载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海口市区周边(以下简称“海口周边”)乡村地区立足自身生态环境的优势,在农村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的情况下,从改善村容村貌村风入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的道路;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也存在很多制约因素。有关调查发现,整体规划缺乏导致各村域乡村旅游发展处于“各自为战”的散乱状态,缺乏专业教育和培训导致社区参与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经济因缺乏配套产业支撑而难以形成系统化、规模化发展,开发经营户过于注重经济收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公共资源保护,等等,是当前海口周边地区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nlc202309030830

本文拟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入手,在分析海口周边地域生态文明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以乡村旅游促进该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以期为海南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自2000年海南省政府有组织地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以来,海口周边乡村区域依靠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总结,找到了一条既符合省情,又颇具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推动下,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海口周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到2013年底,全市已有1 577个自然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74%[2]。生态文明村已经成为海口周边区域的一道亮丽风景。走进生态文明村,人们可看到新鲜欲滴的热带瓜果、古老苍劲的大榕树、椰林掩映的湖泊,优雅洁净的林荫小道,还有农家小院里嬉戏的家禽,等等;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村民的纯朴热情与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和热带乡土文化。

2.2 海口周边生态文明村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价值观基础、精神动力、衡量尺度和创新手段等方面[3]。现实中,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还能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海口周边乡村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整顿了乡村环境卫生,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和审美品位,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基础。截至2014年底,海口市范围内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基础而建立的具有接待能力的特色乡村旅游点已达38个,年接待市民游客近百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超过5 000万元。从发展格局来看,已初步形成了以美兰滨海休闲游、琼山红色和绿色生态游、秀英火山古村落探秘游、龙华历史文化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集中反映了海南乡村旅游的风貌[4]。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也可成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具体体现为其开发的综合性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一致,其产品的“绿色性”可增强旅游者和开发经营者的生态意识,其消费的“自然性”利于促进产业经营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等。除此外,旅游发展还能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对外展示和交流的“窗口”,积累必要的资金和人才,同时通过乡村休闲游憩环境的营造而促进村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不断提升。例如,位于海口市三门坡镇的龙鳞村,自2008年以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初步建成以龙湖、特色民居、椰林、橡胶林、特色农家菜肴、地方土特产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为载体,以田园观光、龙湖泛舟、湖边垂钓、棋牌娱乐、特色餐饮、闹公期等活动为内容的乡村生态休闲园地。2010年,该村游客接待量达1.2万人次,接待收入31.4万元;到了2014年,该村游客年接待量和旅游接待收入分别达到了3.8万人次和216万元,成为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典范。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不仅促进了该村产业结构加快向第三产业为主体转变的步伐,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近几年来,经过政府、公司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以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效益为重要依托,龙鳞村的交通、饮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提升,村民的产业经营管理水平、生活质量及对外文化交流程度等也不断得到提高;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也进一步为该村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形象基础。

可以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多种有利条件,实现两者的协调互动发展。

3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路径

3.1 海口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

3.1.1 优越的自然环境

海南省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型省份,有很强的生态和乡村旅游吸引力。海口市地处海南省北端,其周边乡村地域常年空气清新,有着美丽宜人的热带自然景观,包括阳光、沙滩、绿树、田园、奇峰、异岭、河流、湖泊等,使这里具备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优越自然环境条件。

3.1.2 独特的人文环境

海南少数民族众多,风情各异,有独特的田园风光、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海南岛因为长期孤悬海外,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不仅风光优美,黎苗文化更是独特,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风情、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地方性土特产品等,构成海南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人文环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黎苗民族文化,船形屋、竹筒饭、山兰酒、黎锦、竹木器乐以及丰富多彩的黎苗工艺品等,也构成该区域旅游资源宝库中的一朵朵奇葩。

3.1.3 有利的政策条件

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享有许多优惠的发展政策。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先导和支柱性产业,旅游业倍受海南各级政府的重视,在规划、投资、税收、用地、人才等诸多方面都对旅游业实行政策倾斜。海南省政府2008年4月正式提出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目标,为促进旅游业全面与国际接轨,正在努力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旅游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对外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旅游发展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将热带乡村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推动海南旅游产业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及重要内容。为实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相关要求,海南省农业厅也已提出在海南各地创建100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基地的目标,并将争取相关部门在政策、投资、用地、税收、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配合。此外,自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海南省各项旅游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升温,这些都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nlc202309030830

3.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途径

作为乡村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构成和分布具有较强整体性和协调性的地域单元,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应本着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念,探索本区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2.1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思路

乡村旅游应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时间尺度上既要满足当代人旅游的需要,又不能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要的能力,在空间尺度上,既要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又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既要协调保护环境、维持乡村“独特性”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乡村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5]。

鉴于此,考虑到海口周边乡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紧密关系,本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应以现有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内容和成果为基础,从发展意识、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入手,加大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坚持走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在重视乡村旅游的经济功能发挥,促使乡村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发展的同时,倡导发挥乡村旅游的文化促进和民生服务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项目开发、环境建设和宣传引导,将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建成生产、生活、生态和人文等多维景观和谐共生的环城休闲游憩地带,实现乡村旅游与村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动双赢发展。

3.2.2 海口周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策略

(1)提高社区居民的主体发展意识

“生态”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的和谐,“文明”村建设旨在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当这四种“和谐”浑然一体时,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则会水到渠成[6]。村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提高村民对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发展相互关系的认识,是海口周边乡村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有研究表明,政府等管理主体在制订实施乡村旅游政策方案的同时,鼓励社区居民通过合理参与方式与外来旅游开发商进行合作的意识和水平,不仅可有效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矛盾冲突的管理效果,还能增加当地社区社会发展资本的积累[7]。因此,在努力提高海口周边乡村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加强培育其乡村旅游参与和合作发展意识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应当发挥村委会、乡村专业合作社及模范经营户等的组织和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组织开办专题讲座和学习班等活动,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使村民摈弃落后的开发思想和理念,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其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政府、乡村旅游协会、研究机构等组织的支持和配合,在积极引进外来企业和资金进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强对社区居民进行旅游服务、经营管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解决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问题,促使居民在提高旅游参与意识、更新发展理念的同时,获得文化、环境和经营等素养的综合提升。

(2)制定乡村旅游整体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规划必须先行。在这方面,应坚持以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具体来说,应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积极探索符合所在地域特征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8];以涵盖当地居民、开发经营者、行业专家等有关主体的对话协商机制建立为基础,制定体现实用性、预见性、保护性、协调性等特征的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秉持“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景观为基础、以特色文化为亮点、以绿色营销为手段,努力建构复合型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同时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推进当地居民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从而有效发挥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促进功能,促进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可在当前生态文明村落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划中要坚持突出以下几点:一是要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统一规划,结合本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和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因地制宜、贴近自然、突出地域和乡土文化特色,避免城镇化开发趋向,注重提升乡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三是注重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到位,避免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低档化及重复建设,既使游客获得便利舒适的旅游体验,又能使社区居民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否配套完善,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在当前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中,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加大对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当前海口周边乡村区域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应当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以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为契机,在近年来本区域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项乡村旅游接待功能项目的建设,完善村域内外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可采用政府补贴、企业投资建设、村企合作运营的方式,促进村内外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点标识系统等设施的完善,同时建设农村宽带网、有线电视、卫生服务站等,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功能配套。

(4)提升旅游服务和管理质量

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乡村特色,要注意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民族风情、文化传承相结合,整合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项目,从而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当前,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经营主体服务意识较弱、接待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应该制定统一标准,规定对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促使经营主体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应当以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务和经营管理意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接待服务和管理水平是乡村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促使其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服务意识差等习惯,努力学习旅游接待服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其整体的接待管理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提升村落整体生态文明建设的管理水平。

nlc202309030830

(5)保护乡村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

尽管不同乡村地域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存在差异,但就本质属性而言,乡村旅游应具有乡村自然性与地区文化性的双重特性[9]。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到乡村旅游产品与形象的自然特性,尽可能减少人工行为对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应注重对乡村传统民俗文化的梳理、挖掘和展示,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乡土文化体验空间和内容。海口周边乡村地域在开发利用本地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积极探索科学保护地域民族民俗文化以及进一步提升村域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热带田园风光、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饮食、节庆、祭祀等地方民俗文化,是本地域乡村旅游业所能吸引外地及附近城市游客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应综合协调区域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避免因盲目发展和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促进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6)实施乡村旅游生态补偿

现实中,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个人往往会通过一些公益性的宣传、捐赠、劳动、培训等活动参与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社区扶贫发展;同时,许多居民也常会通过自觉或非自觉的个体或集体行为进行当地乡村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建设(如护林防火、保护水源等)。尽管这些组织和个人开展上述活动不一定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初衷,但其实施的乡村生态保护和建设活动过程往往会付出相关成本或损失相应利益,其行为既能促进海口周边地域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该地域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功能维护与提升做出了贡献,因此理应得到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者、游客等生态利益获得者和有关管理部门的合理补偿。

具体而言,对上述保护和建设者的补偿,一方面可依托当地政府或有关管理部门所设立的生态保护公共基金,结合其在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要素投入情况,以资金或实物等形式对其生态环保行为进行对应经济价值的物质补偿。另一方面,可根据其对乡村旅游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贡献情况,设置相应等级的荣誉称号等精神奖项并开展公开授奖活动;也可由乡村旅游经营者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其免费参加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等等。

(7)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宣传

为增强海口周边地域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效应,除了应实施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相结合的营销组合策略,通过媒体广告、人员促销、公共关系、互联网、节庆会展等多种方式进行乡村旅游产品推广之外,还应努力实现本地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具体包括,①主题集中型:可针对专门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群体(观光型、度假型等),依托海南省及海口市的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平台,推出本地域不同特色和体验内容的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分别采用专门的宣传主题来集中促销;②首脑推动型:借助2014年李克强总理来访本地并购买土特农产品而产生的“轰动效应”,与国家和地方主流媒体合作,加强本地生态文明村形象和乡村旅游特色商品的宣传促销;③部门协同型:本地乡村旅游开发管理部门除了应加强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关系协调外,还要争取与不同部门合作,参与其在国内外的各种非旅游行业经贸交流活动,以形成多部门协同促销本地乡村旅游产品的格局;④区域联动型:要加强与邻近区域(如文昌、琼海、澄迈、定安等)的联系与合作,同周边若干个距离相近、线路相连、特色互补并具有共同客源市场的旅游目的地进行联合促销,以实现跨区域、互惠互利的旅游市场营销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玉明. 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87-290.

[2] 郑 峰,林志岩. 海口市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时嵩杰. 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4.

[4] 祝 勇.“后观光时代”:海口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之路[N]. 海口晚报,2014-11-07(9A).

[5] 杨 朗.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2009.

[6] 尹正江,李 颜.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研究[J]. 价值工程,2009(2):8-10.

[7] Park D B, Lee K W, Choi H S,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socialcapital in rural tourism communities in South Kore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6): 1 511-1 520.

[8] 蔡永海,孙 垚.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乡村生态旅游对策——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J]. 农村经济,2014(3):70-73.

[9] 蒙丽琴. 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 农业经济,2014(3):105-106.

篇4: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

1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内涵认知研究

“Rurality”是作为rural的派生词于18世纪产生,意思是说“之所以成为乡村的条件”。乡村地理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乡村性的研究,他们用乡村性来定义乡村并将乡村区别于城市,认为每个区域都可以看成是城市性与乡村性的统一体,乡村性强的地区就是乡村地域,城市性强的地区就是城市地域,两者之间不存在断裂带,城乡之间是连续的。

2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描述与评价研究

由于有最早期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概念的认知,国内外一些知名旅游学者开始对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进行特征描述,这些都可以提炼出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所在。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描述之外,能够简化、落实成模型从而为需要更精确测量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是很有必要的。国外学者通过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构建来做评价研究很少。而在国内,随着乡村旅游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学者开始着手研究、探索。

近几年学者们开始不断关注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评价。不同学者研究角度不同、观测的尺度和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构建的乡村性指标的差异,但很多都存在相通之处。基本提到了乡村地域、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经济、乡村社区参与、可持续发展等基础指标。

3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保护研究述评

乡村性日趋退化的现状,使得乡村旅游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的发展中,这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如何让乡村旅游重回它的本质,即如何维护中国传统乡村的乡村性,这不仅仅是乡村旅游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我国乡村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自乡村性提出以来,在乡村旅游发展领域一直受到认同。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内容从最初的概念内涵、特征描述、到后来的评价和保护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视角和切入点都不断深入和细化。开始有从行为学、心理学、地理学、景观学视角的考察研究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切入点开始到考虑到乡村旅游地本身、旅游者、甚至是村集体。从研究方法来看,体现从起初阶段的定性描述方法为主,到近些年发展阶段定性方法和定量研究并重,不断以定量方法,构建合理、精确模型研究。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的研究总体来说仍然不是很充分的。

4 乡村旅游乡村性研究的展望

我国为什么要强调和挖掘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这和国家的悠久的农业历史有关以及和传统的审美观有关。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看似是认知概念性的,操作性不是很强。但乡村旅游发展到蓬勃阶段的现今,更离不开乡村旅游乡村性的研究,因此还需进一步拓展。

4.1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的社会化的转向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美丽乡村”、“乡村记忆”、“乡愁”等正从政策层面渗透到学术研究,乡村的社会化研究趋势也带来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的社会化研究进一步加强。乡村意象、乡村感知等应该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不仅要从游客视角、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本身视角考量,也要从当地的乡村居民来考量,甚至是整个村集体角度来考虑。

4.2 进一步加强理论深度的挖掘

旅游研究的理论来源丰富,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其中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的研究地理学地位特别重要。这些领域的一些相关理论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的理论依据。

4.3 社区参与过渡到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是以社区共同体的存在和意识作为前提和目标,籍着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凝聚社区共识,使社区生活空间获得美化,生活品质获得提升。这样有助于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更好认知乡村性和保护乡村性。

摘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深入剖析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性,综述,展望

参考文献

[1]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03):8-9.

篇5: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

乡村文化指的是在乡村地域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例如民居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用品、服饰及手工艺品等等,也包括在此地域范围内被广泛传承和认可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甚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而旅游是人们向往自然的天性所致,挖掘整合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领略风光世界,体验文化旅途,这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要突出当地乡村文化为特色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资源为载体,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色来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容易被复制、代替,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也不尽相同。利用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再结合悠久的文化传承、挖掘整合各地的历史名人、历史事件,及因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形成的不同的风俗习惯等,打造开发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定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以湖南省的芷江县为例,芷江县总结了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并挖掘了当地的和平文化和民俗文化,设计开发其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线路等,使得芷江旅游有的看、有的听、有的吃、有的玩,也更有意义,从而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种市场资源,它综合了历史、自然、人文、地域等因素,反映为一种文化心理的认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甚至文化竞争力,最终都体现在文化品牌的竞争力上。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如何,固然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密不可分,但制胜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本地实际塑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长期以来,承德旅游没有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文化产业相当的部分尚处于粗放型开发阶段,景点零散,文化附加值低,缺少关联性和市场号召力,以致来承德游客人数虽多,但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没有真正形成 "食、住、行、游、购、娱"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目前,承德借鉴了云南等地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先进经验,总结提炼河北民族文化品牌的具体内涵、具体内容、形象特征,设计开发了承德旅游业的三项精品工程,即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依托的皇家文化精品;以坝上森林草原为骨干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以佛教文化和满族风情为主题的民族风情精品,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串联,实现以文化为灵魂、以景观为核心,以商业为根本的集约型发展,打造承德旅游的文化品牌,承德旅游业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观。

三、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新时期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是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对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共识。摸清需要保护与传承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底数,遏制破坏现象蔓延的趋势,突出强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吸纳具有当地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盘活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抢救性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四、利用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土壤,发展以乡村优秀文化为核心的实景教育和体验教育式旅游

篇6: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

Em bach er(20 01)倡导乡村“社区参与”(community participation)的运行机制。在国内,王云才(2002)指出乡村旅游组织模式在国外比较单一,大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周玲强(2004)提出借用农业产业化“公司加农户”的组织模式,建立“农家旅馆联合体”、“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模式,采取股份合作制的运行制度。池静等(2006)认为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主导型、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和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三种制度模式。每种制度都存在一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其绩效与局限性,需要客观地评价和使用。郑群明等(2004)认为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可分为五类:公司+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股份制,农户+农户,个体农庄。翁瑾和杨开忠(2004)对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王静(2005)提出了“企业带动型”、“企业+农户”、“企业+社区+农户”、“企业+大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等五种组织模式。另外,针对古村落旅游这种特定的乡村旅游形态,应天煜(2005)还总结出了“公社化”的开发经营模式。

乡村旅游的产业组织模式有很多,随着各利益相关者的职能、角色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转化,本文认为乡村旅游组织基本上表现为三种模式:“社区居民自主经营型模式”、“政府主导型模式”、“外来投资型模式”。

二、与当地乡村社区和谐发展关系

(一)政府主导型模式

政府主导型模式是政府对乡村旅游进行了规划、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负责环境整治、交通改善等服务,并在乡村旅游的经营中实行管理职能,并主动为乡村进行宣传营销,制定标准,为经营户提供培训活动,政府要投入资金,承担规划、引导等服务工作,以及协调、规范等管理工作。

但是政府主导型模式也存在不足。政府主导模式在开发理念和目标上往往追求的是短期政绩和旅游经济效益而非乡村的发展,政府普遍希望扩大“农家乐”的规模以增加当地税收,至于农民可以获得多少利益则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政府与民争利的现象,且政府的投资效益明显地不如私人或企业投资效益。方旭红和王静(2007)认为,在政府主导型模式下,有的地方政府只是出于“政策性”考虑发展旅游,有的地方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对原生态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进行大拆大建,有的地方政府干涉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甚至剥夺了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谈判权”,村民得不到真正的实惠。

(二)外来投资型模式

在外来投资型模式中,通常是由外来投资者以资金输入的形式获得乡村旅游资源使用权,政府或集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乡村旅游资源与品牌的经营权出让给外来投资者。外来投资企业一般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市场运作能力,比较能够带动乡村旅游地快速发展。

虽然外来投资型模式有利于乡村旅游较快发展,但是大部分利益被外来公司获得。外来企业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获取了旅游经营中大部分利润,而社区居民却不能得到应有的经济利益。有的乡村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便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将经营权整体出让数十年,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没能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居民对旅游发展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可持续旅游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池静,2006)。Tosun(2005)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结构下,在政策制定者和商业精英的利益之间常常会形成利益保护关系,出现损害社区居民的现象,影响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外来投资者在承包期临近届满时,外来投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可能会出现短期行为,对农户利益造成伤害。在很多旅游地,当地人在旅游中的就业机会大多集中在低收入、强劳力、非技术型的行当。

(三)社区居民自主经营型模式

社区居民自主经营型模式,是以乡村社区居民为主体的产业组织模式。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模式一般根据自愿互利、民主管理的原则,由农民自发组建、共同投资,联合经营管理,共同收益。不少旅游发展较好的乡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讨论发展目标,制定管理规定,规范经营行为,这体现了村民民主意识的增强和对行业自律的要求(张文等,2 00 6)。

自主经营型模式的优点是旅游资源管理权、使用权和参与主动权掌握在当地居民手中。潘顺安(2007)认为,村集体开发模式避免了无序竞争的情况,在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具有优势。郭华(2007)指出,该模式可以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可以避免乡村旅游的大部分利润被外来企业攫取,该模式的缺点则是在市场推广和服务管理方面较弱,而且经常缺乏有效管理,经营户之间由于客源、公共物品使用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矛盾。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者的日益增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受乡村旅游资源以及经营者自身经营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影响,面对竞争可能会出现无力应对的局面,或者是采取恶性压价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影响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不同组织模式下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政府对实现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的支持和指导作用。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初期萌芽阶段,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观念先导、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

(二)提升社区参与能力,促进社区团结和社会和谐。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单独的乡村旅游规划,合理开发当地旅游资源,设计适销对路的旅游项目,并从总体把握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形成多层次、差异化产品,做到“一村一品”,形成特色,为社区居民争取充分的参与空间。社区参与,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同时建立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和多方位的培训教育体系,增强社区实际参与能力。借助乡村旅游,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社区参与管理和利益分配,促进社区团结和社会和谐。

(三)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为吸引外来投资创造条件

王军(2009)指出,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涉及农业旅游发展的公路、铁路、民航等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或整体、局部使用权招标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旅游的硬件环境,提升景区景点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在引资方式上力求多样化,通过组织和参加投资会、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宣传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吸引资金,加大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发展农业旅游业的新格局。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决定性条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严格的防范、保护措施,严禁粗放式和掠夺性地开发、利用资源;限制污染项目、强化环境治理;立足以更经济的方式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以更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效益产出,切实做到发展旅游业为当代人谋利而不以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为代价。日常的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偿方式在社区招募适合的居民,保证乡村生态和谐和环境卫生。在采取了切合实际的措施后,乡村面貌必然得以很大改善,为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Embacher,H.Marketing for agri-tourism in Austria:Strategy and real-ization in a highly developed tourist destination[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1994,2:61-76

[2]、Tosun,C.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13-633

[3]、王云才.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与借鉴[J].旅游学刊2002(4):4550

[4]、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5]、翁瑾,杨开忠.重渡沟“景区公司+农户”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研究[J].经济经纬,2004,(1):135-138.

[6]、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4,24(4):572-576

[7]、王静.试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旅游产业组织模式[J].昆明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16(2A):79-82.

[8]、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3-67

[9]、池静,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7):17-23

[10]、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33(3):17-24

[11]、方旭红,王静.依法治国理念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辨析[J].旅游学刊,2007(7):9-12

篇7:乡村旅游与社区利益浅析

【关键字】 乡村旅游 城市反哺农村 社区利益

乡村旅游是一种主要按目的地的性质与特征划分出来的旅游类型,是近几十年来才出现并迅猛发展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是以乡村环境为背景,以乡野风光、乡村生活与生产风情、乡村绿色产品为旅游吸引,以大城市人口为主要客源市场的旅游形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西班牙的一些农场把屋舍改造成为旅馆,接待城市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度假,被普遍认为是乡村旅游的起源。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大多都具备发展这种旅游的禀赋条件。不仅如此,而且乡村地区有一些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是限制性的因素,而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却有可能反倒变成有利条件来加以利用。例如,四川的四姑娘山地区交通不大方便,主要靠骑马,而在这亚高山草甸上骑马却恰恰成为了游客必选的体验性项目,价格不薄。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的概念可以通过涉及的主体、客体和媒介来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乡村旅游与一般的大众旅游所涉及的主体基本相同,都是有旅游动机、有闲暇时间和经济能力的一批人的一种休闲方式的选择,但其差异在于,进行乡村旅游的游客一定是对乡村这个地区或者是所涉及的资源特质及乡村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方式感兴趣的。关于乡村旅游的客体,就是游客所想要看到、体验到的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质和所依托的实体带给他们的一种感受。重点是突出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性。最后谈及乡村旅游的媒介,与一般的旅游所依托的媒介存在相同之处,同样都是要借助一定的媒介从初期的挖掘、打造、塑造到后期的经营、营销、宣传再到最后的接待游客、进行一系列的服务设计和展现过程,都不是任何一个个体所能实现并很好地完成的,需要涉及很宽很长的一个产业链的支撑与配合。

二、乡村旅游的相关社区利益的考量

介于乡村旅游自身的特殊性质与特殊意义,分析乡村旅游的相关社区利益问题,可以参考其他学者对于“参与式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很好的分析和学习。它效地减少城乡之间越来越大的差别,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通过表一,我们能够很直观的看到参与式乡村旅游在开发主体、关注利益、社区利益、带动效应以及产品转化和总体效益各个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优越性,同时也能够看到参与式本身作为一种充分考虑与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的这样一种旅游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具有带动效应的发展模式。

进行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根本上解除了农民在农闲时期的一个收益的保证,因为发展旅游作为一种很好的解决农闲时间的工作问题,一方面可以延长农民的收益期,通过旅游形式的不断再开发再创造发挥农村自身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的优势与优越性;同时旅游作为一项现代化的服务产业,其收益与单纯的传统的农业收入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于广大的农民也更加具有吸引力,所以很多农村的人是愿意并乐意接受这样一种致富方式的,但是前提是他们的利益要受到尊重和支持,他们的一些诉求要得到各方面的一个尊重和保障。

乡村旅游作为当今一种比较好的的旅行方式,一方面是我国旅游业不断成熟发展、人们的旅游意识与要求不断成熟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旅游作为一种带动相关产业能力很强的产业,其优势与带动性不断发挥,不断增强的表现。参与式乡村旅游是一种“因地制宜”,很好的考虑并处理了社区参与以及当地民众利益的很好的乡村旅游模式的选择,其在解决当地民众相关利益与各种发展旅游后续问题以及矛盾时,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以最终实现各方利益,与各个时期综合利益的一种平衡。

参考文献:

1、万先进,邱映贵.乡村旅游初探[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2、高谋洲.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机理探析[J].商业研究,2008,(6)

3、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郑群明,钟林生。旅游学刊。第19卷 2004年第4期

篇8:宝兴镇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与乡村振兴--食药所

一、常德市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形式

第一,坚持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统筹部署,形成互动并进格局。常德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把市旅游局列为成员单位,每年制定了《关于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方案》。根据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旅发[2007]14号)精神,2007年8月召开了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明确发展乡村旅游是全市今后旅游发展的重点。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常发[2007]9号)要求“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08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常政发[2008]14号)。市新农村建设办、市委农村部密切配合市旅游局,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活动,如2008年“常德人游常德”活动、2009年首届中国·常德桃花源旅游节“世外桃源”田园休闲观光体验活动等。2009年,常德市把乡村旅游摆到了农村产业建设的优先位置,成为了常德旅游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坚持乡村旅游点培育与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紧密结合,打造两位一体亮点。常德市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始终坚持与乡村旅游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已有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形成了乡村旅游的雏形,基本上做到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也是乡村旅游示范点。安乡

C区———机会区,即产品绩效指标表现出重要度低而满意度也低的区域。这些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此区域的指标有“银保富”参与条件、防灾防损工作、生活水平的改善等,对于这些因素,相关机构可视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定,一旦它转化成B区(改进区)指标的可能性增大时,应当迅速做出反应,增加相关投入,保持既有的业务量;当它转化为D区(维持区)时,则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适当维持即可。

D区———维持区,即产品绩效指标表现出低重要度和高满意度区域。落在此区指标有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宣传工作、办理手续、银行对欠款问题的处理等,农户对这些方面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其对农户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因此,如果相关机构拥有有限的资源,应将此区域的部分资源分配至高重要度的区域,从而改善其他指标的质量水平,锦上添花,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户的整体满意度。

五、结论与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陕西省新型农村银保合作机制对农业生产的风险控制能力和资金支持能力还不能完全满意农户的需求,而问题主要集中在银保产品自身方面和银保产品的推广和使用方面。为促进我国农村银保合作机制的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而增强保险公司和贷款机构对农户的服务能力。

第二,保险公司进一步完善理赔机制。目前保险公司只保障自然灾害对部分硬件设施的损害和投保人的人身意外伤害风险,而实际上农业经营还面临病虫害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等,故保险公司应适当扩大保障范围以满足农户需求;鉴于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大而多,保险公司可以适度提高保险费率,以提高其理赔能力。

第三,贷款机构适当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由于农户自身的资金力量薄弱,农业生产收益底下、周期较长,故农户需要更大力度的信贷支持。

第四,重点支持进行大、中规模农业生产的农户。由均值分析可知,农村银保合作产品存在明显的规模效益,故实施方案应由广泛支持转变为重点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浩,李前进,吴莹.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0(3).

2、沈洁颖.新型农村银保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9).

3、许立新,段爱明.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互动机制的实践及发展对策[J].金融经

济,2010(10).

4、孙聚兴,赵玉娇.新型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探析[J].现代交际,2010(5).

5、曹喜望.管理科学中的数学模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陕西省设施蔬菜“银保富”试点项目实施情况的调查》(项目编号:2010G2-1)主要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县丰裕示范片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五景五乐”农家旅游,精心规划水上大型旅游项目,打造成环珊珀湖“梦里水乡”。桃源县茶庵铺示范片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野茶王茶产业为依托,突出茶文化特色,建设万亩大茶叶基地,开展采茶、品茶、购茶活动。

第三,坚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紧密结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常德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坚持以特色高效农业为依托,先后形成了桃源茶庵铺示范片采茶游,桃源马鬃岭示范片柑橘采摘游,汉寿南湖示范片、安乡丰裕示范片水乡观光游,鼎城灌溪示范片花木观光游,澧县张公庙示范片葡萄采摘游等系列产品,实现了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与传统第一产业的完美融合。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做到公共资源共享。我们把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优先实施基础配套建设。目前,所有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以上“农家乐”和重点乡村旅游点基本都通上了水泥路、喝上了放心水、用上了充裕电。同时,大力开展农村“三清”整治活动,着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状况正得到逐步改变,为游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二、常德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纵观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发展速度不快、旅游产品不精、旅游效益不高、服务水平较低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第一,缺乏强有力的主体。尽管各级干部认识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巨大空间和广阔前景,但是作为投资主体的多数农民特别是特色高效农业产区的农民对发展乡村旅游业的认识水平不高,积极性不大,再加上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投入力度上后劲不足。

第二,缺乏强有力的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更是招商引资的关键,规划的好坏不仅决定着近期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长远目标的实现。目前,常德市尚未编制《常德市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几乎所有的区县(市)也没有编制本区域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点更没有编制规划。

第三,缺乏强有力的政策。近年市财政虽然每年安排了1000万元旅游项目资金,但突出支持了柳叶湖、诗墙公园、桃花源、花岩溪等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支持了办会办节、旅游促销、航线开发,而用于乡村旅游的资金很少。由于市县两级都没有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没有从土地利用、税费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乡村旅游基本处于自我发展、自力更生的状态。

三、加快发展常德市乡村旅游业的建议

第一,明确发展思路。以“绿色、生态、休闲、体验”为主题,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功能多样化、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为重点,依托农村的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点,使乡村旅游成为常德市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要科学谋划乡村旅游的总体布局,打造常德环都市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圈,培育几条农业旅游观光走廊,推出几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利用3-5年时间,全市建成20个特色鲜明、绿色生态、设施完备的乡村旅游点,形成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常德乡村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达60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6亿元,

第二,编制旅游规划。聘请专业的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做到既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又因地制宜、重点扶持。同时,组织指导各区县(市)从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及客源市场等方面开展调查,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示范村为依托,连接一部分旅游条件较好的乡村,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融入到建设规划中去。由市旅游局会同农林等相关部门,开展全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普查,建立完善全市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库。

第三,实施政策扶持。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市级财政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每个区县(市)财政安排不少于500万元,主要用于区域与景区景点乡村旅游规划编制、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补助或贷款贴息、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奖励。对乡村旅游发展有潜力的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给予优先扶持,搞好水、电、路、气和生态环保等基础配套建设。以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休闲农庄、休闲林场、规模果园、绿色茶园、高效水面、庭园大户延伸,不断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点的产业建设项目,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到位。将乡村旅游服务培训纳入农民素质教育体系,按照培育新型农民的要求,对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导游人员、民俗文化传承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把乡村旅游与农村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今后对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对纳入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示范点、示范村,确定3年的乡村旅游扶持期,在扶持期内市县两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乡村旅游专项资金给予乡村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扶持、重点扶持。

第四,大办示范样板。继续把乡村旅游办点示范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点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各示范片点不同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重点把柳叶湖示范片办成乡村旅游龙头示范片,继续重点指导支持茶庵铺示范片和丰裕示范片的乡村旅游开发。对高效田土、高效水面、高效庭园以及特色农产品基地,重点是发展葡园游、橘乡游、茶场游、鳖村游等游园项目;对乡村文化氛围浓厚、古风古物丰富的地方,重点是发展民俗风情游,充分展现农耕文化、乡土特色、民俗风情;对自然风景名胜,重点是培育一批休闲农庄和休闲乐园,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对城郊区,重点是以农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农事活动为依托,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体验农家生活。

上一篇: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巴马瑶族自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