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品开发下的旅游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不仅限于物质追求,而是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旅游成为人们享受高层次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众多旅游者将目光投向博物馆,将博物馆作为自己的目的地之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旅游产品开发下的旅游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游产品开发下的旅游文化论文 篇1:

“互联网+”背景下的赫哲族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摘 要: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旅游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旅游模式,利用互联网的广大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将不同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方便了用户的需求。同时也使旅游业的发展更为迅猛,而对于民族旅游而言,民族文化是吸引广大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心,赫哲族则是具有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且传承久远,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但是许多人对于这么悠久的少数民族却不甚了解,而对于这个关键性的问题,旅游文创产品便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它可以作为赫哲族渔猎文化的载体,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带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对这个人口稀少却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产生兴趣,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从而促进赫哲族旅游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文创产品;互联网

1 赫哲族目前现状及研究背景

1.1 赫哲族基本情况

赫哲族是我国6个小民族之一,总人口约为0.42万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三江流域。赫哲族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上古时期到民国时期,赫哲族长期保持以捕鱼为主,狩猎为辅的渔猎时代,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猎文化。

如今,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赫哲族的物质与经济也迎来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由于赫哲族内许多年长老人的相继辞世,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冲击,使得赫哲族的古老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风险,随着汉化程度的加深,赫哲族内许多特色文化正在相继消逝,所以赫哲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如今许多学者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存的赫哲族文化主要包括鱼皮服饰制品、鱼宴、鱼皮画、伊玛堪说唱以及乌日贡节等文化内容,其中伊玛堪是赫哲族一种独具特色的说唱表演形式,2006年6月,“赫哲族伊玛堪”“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以及“桦树皮制作技艺”一并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录。2011年11月,“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录》,如今,伊玛堪说唱成为赫哲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表演项目,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爱好者。

1.2 赫哲族旅游业发展情况

虽然赫哲族民族文化始终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但是由于其独特性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许多的商家以及创业者将目光聚集在这个古老而又独特的民族上,也因此赫哲族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始兴起,这也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为了吸引游客前来,带给游客独特的全新体验,赫哲族的许多古老建筑都被保留了下来,而当地的旅馆和餐馆都保留着赫哲族古老的风貌气息,此外为了让游客充分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气,许多酒店要求服务人员穿着赫哲族的民族传统服饰工作,这些都使得赫哲族的饮食、建筑以及服饰文化等被很好地保护了下来。

2 赫哲族旅游文创产品设计

2.1 旅游产品要成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如今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背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来获取大众的审美趋向和思想潮流,将赫哲族独特的文化底蕴融入旅游产品的设计中,使产品既能表达赫哲族古老的文化又能与时代接轨,得到大众的认可。

赫哲族旅游文化产品的设计象征着赫哲族古老文化与现代商品化社会的接轨,而商品的自身价值也会因为赫哲族特色文化的融入而大大提升,因此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要能彰显赫哲族独特的渔猎文化,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赫哲族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了解,才能在赫哲族繁杂的文化中提取出最适合且最具特色的文化要素,经过提炼和加工来融入产品之中。

2.2 将旅游产品设计的重点放在小商品身上

通过互联网查找和市场调查,发现如今赫哲族的商品主要有鱼皮制品例如鱼皮画等等以及一些手工制品,商品化太过片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就拿最为出名的鱼皮衣和鱼皮画来说,在赫哲族的风情景区有着不少的手工工作室,不乏有一些口碑良好且具有不错的群众基础的,专门制作鱼皮画等一些鱼皮制品,具有不错的收藏价值,但是缺点便是制作周期长、耗费精力大并且手工艺人稀少,这便造成了其不能批量化生产,限制了旅游产品的发展。

而闻名全国的鱼皮衣现在更是成了博物馆的收藏品,其手工艺在民间基本已经失传。剩下的一些鱼皮饰品吸引力不足,价值不高,也没有太好的发展。因此,关于赫哲族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应该放在诸如T恤、笔记本、水杯等一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性的小商品身上,这些小商品的成本低、制作工序简易,可以实现批量化生产,再利用游客喜欢带纪念品回去的心理,便可以具有不错的销量,从而促进赫哲族文化的传播度。

2.3 注重产品设计在传统文化中的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上各种新颖的产品层出不穷,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其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无比迅速,而最吸引消费者目光的產品往往是那些具有独特创新精神的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一出现便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带来盈利,因此现如今的企业或是工作室都十分注重产品的创新。

在如今这个时代,文创产品也是一个比较潮流的名词,有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涌入了市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原本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寻找更多的创新点,更加注重细节上的创新,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而注重创新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通过对市场上已有产品的调研以及对消费者喜好的分析,从而丰富完善自己的产品设计,详细的市场调研是优秀产品设计的奠基石。第二,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时代流行元素,适当地在产品中融入这些元素会大大提高关注度,是的文创产品更易与时代接轨,更加贴合现代人的挑剔眼光。第三,不断推陈出新,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每一天都是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形形色色的产品被开发出来,我们如果想保持良好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节奏,要做时代的先行者而不是淘汰者。

2.4 产品的设计应融入民族精神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都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直接流传更不是某项工艺或特色的继承,而是民族精神的传递。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不仅仅是将民族中某一特色图形的加工,而是民族情感的注入,对于赫哲族来说,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已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这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中应该融入更多的民族情感元素,进行更多的民族情感性质的创新性设计,在情感层面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从而获得稳定的发展。

3 互联网时代下旅游产品的推广营销策略

3.1 开发APP客户端,建立虚拟交流社区

应用程序是现实生活在虚拟世界的对应与延伸,开发文创产品相关应用可以建立方便文化爱好者交流的社区,营造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还兼顾文创产品推荐,民族独特风情欣赏,旅游服务等等功能,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3.2 入驻网购平台,进行网络销售

淘宝、天猫以及京东等国内知名网络销售平台具有完备的销售模式以及庞大的用户基础,赫哲族文化产品可以依托这些知名销售平台拓宽市场,打响名气。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具有赫哲族独特文化特征的产品,同时各大网络销售平台都具有现今的数据收集技术,我们可以据此手机消费者数据,精准定位消费者需求,不断修正前进方向,避免误入歧途。

3.3 借助社交媒体拓宽客户人群

目前时下热度最高的便是微信、微博以及一些短视频APP了。我们可以通过这三种途径分别拓宽市场:第一,微信在中国已经覆盖了94%以上的手机,拥有庞大的消费客户群,并且微信还具有独立支付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或是开发微信小程序来向用户推送相关信息,拓宽市场。第二,微博作为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网络媒介,具有很强的传播能力,可以作为产品营销的新渠道,通过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向人们提供各种有关文创产品的信息,可以通过结合时下热点、段子和表情包等网络特色,以大眾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吸引粉丝关注,实现产品的营销。第三,短视频应用最近是年轻人比较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通过短视频的分享展示文创产品的独特,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可以更好地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提高知名度。

3.4 注重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虽说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但是线下的营销推广也同样重要,对于文创产品来说能够亲身感受产品蕴含的独特文化韵味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线上线下的融合,在大城市中建立相关文化产品小店,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参考文献:

[1] 王婉玉,基于赫哲族鱼文化传承的品牌设计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6.

[2] 王希.赫哲族文化在商品和广告中的存在及传播研究[D].吉林大学,2018.

[3] 李国源,姜晗.基于“互联网+”新形式拓宽赫哲族民俗旅游市场[J].经济师,2018(03).

作者简介:鲁静茹(1982—),女,黑龙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理论。

作者:田景丹 鲁静茹 石亮亮 高丽

旅游产品开发下的旅游文化论文 篇2:

文化旅游背景下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不仅限于物质追求,而是向往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旅游成为人们享受高层次精神追求的重要方式。众多旅游者将目光投向博物馆,将博物馆作为自己的目的地之一。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抓住机遇,结合自身馆藏,积极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使旅游者在参观之余,通过文创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加深对展览的理解和记忆。文创产品的开发是让文物活起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博物馆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旅游;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路径

1 博物馆文创产品内涵

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在其具体的背景下可以被界定为是一种在博物馆实体商店或者在电商平台销售,创新性地提取和运用博物馆文物的各种文化艺术元素进行设计,制作出的一种具有观赏性、纪念性以及实用性的特殊商品,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第一,其定义限定了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服务的对象主体。基于博物馆开发建设而言,文创产品必须对博物馆内部的馆藏资源进行开发设计,而任何没有进入到博物馆内部的藏品,无论其具有多高的价值和收藏意义,也不能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另外文创产品只能在与博物馆相关的销售渠道上进行销售,如依托博物馆所建设的实体店面以及官网、经过授权的实体或者网络交易平台中实现交易。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而言,其主要的研发主体和服务对象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主要是为了能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进行有效延伸。

第二,文创产品主要突出了其本身的创意和文化特质。博物馆文创产品具有文化产品和创意产品的主要特点,有一定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文化性,同时在研发中运用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是一种不同于纯粹科技创意产品的特殊商品。其主要以博物馆馆藏物品为原型,将这些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提炼,使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且研发人员经过对人体工程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利用,以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实现博物馆文创产品审美和实用价值的相互统一,使其质量和价值都要高于普通商品。

第三,将产品的经济类型和属性进行有效规定。任何产品都包含了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不例外。在目前人们对文创产品的认知中,还是以有形的物质产品为主要的认知对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数字化的无形文化产品也成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在逐渐扩大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销售模式。在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将文物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纳入到其中,在其所具有特殊文化属性的带动下,在创收博物馆实际经济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与其他普通商品最大的区别,也是未来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

1 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相关政策的落实,现阶段国内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形势在逐渐变好,其已经成为未来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提升渠道和经济收入渠道。在故宫博物院发展建设中,截止到2019年,其所研发的文创产品已经超过9000种,经济收入十分可观,文创产品销售收入已经占全国文创产品销售总额的1/3。我国文创产品的研发起步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虽然较为落后,但是在实际发展中位于世界文创产品收益前列。

在文創产品创收快速提升背景下,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产品类型相同问题较为严重、创新意识和创意产品研发不足、研发专业人员不足以及各类博物馆发展水平不足等。同时在文创产品销售过程中缺少一定的销售体系,并且没有相关的制度进行控制,除了几个大型博物馆有网络销售渠道之外,大部分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还是在延续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少数资金充足的博物馆可以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和基地,但是大多数博物馆还是缺少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专业研发人员支持,导致产品创新性严重不足,甚至出现单一、拖更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主要目的落实,在资金制约下难以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速度。这样也就导致游客参观博物馆时难以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物馆难以将我国文化传播给游客,建设旅游性博物馆也就毫无意义。

2 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阻碍的因素

2.1 某些博物馆本身的产品竞争力度不足

我国大型博物馆内部的物品较为丰富,并且销售渠道较多,文创产品内容也能满足人民对于文创产品的实际需求。但是一些地方博物馆由于资金、人才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产品创新不足。很多人在旅游过程中游览博物馆时发现文创产品较为单一且具有雷同的特点,如一些雨伞、水杯等物品,这些没有任何新意的物品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产品产生审美疲劳感。另外很多地方博物馆虽然挂着博物馆的称号,但是由于当地的历史文化等原因,其具有的当地特色产品类型较少,博物馆内部的藏品类型也相对较少,且缺少一定的资金和专业人员支持。其文创产品开发力度也相对较小,目前多是面对学生等群体。同时博物馆在活动中并没有将自身特色进行包装和展示,无法将中国文化特色融入文创产品,缺少文化传播影响力,在产品市场中渐渐失去产品竞争力。

2.2 缺少专业产品研发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博物馆文创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包含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元素,在销售过程中对于产品的研发和销售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会相对较高。要求相关的文创产品研发和销售人员对当地文化、博物馆馆藏十分了解,并且在产品研发和销售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

专业的产品研发、销售人才队伍建设是博物馆文创产品品质提升的基本保证和博物馆未来稳定发展的基础。但在实际产品研发时,很多博物馆都缺乏专业的产品设计师,且研发人员对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博物馆内部的各类馆藏都没有深入了解,在研发过程中不能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没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导致产品形式单一、落后,渐渐失去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博物馆的文创产品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和观赏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很多人在购买和参观文创产品时,很难了解其含义和产品所代表的实用意义,需要专业的销售人员对其进行详细解答。在向群众推广介绍产品时可以将博物馆的基本信息、产品内涵传递给观众,提升产品的吸引力,进而增加博物馆的观众量,提升经济效益。这需要销售人员对博物馆内部的馆藏有详细、深入的了解。然而在实际销售过程中很多销售人员都是一种兼职的状态,对博物馆内部馆藏不是十分了解,在推广、销售产品时会遇到很多阻碍。并且在产品销售时由于对产品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销售形式较为单一,使消费者渐渐失去购买的欲望,使博物馆文创产品无法实现文化传播功能。

3 基于旅游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具体策略

3.1 培养和引进专业的产品创新型人才

虽然我国人口众多,设计人才也足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但是能真正了解各地博物馆内部馆藏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意义和能够将这种文化意义融合在产品研发之中的专业人才却急剧短缺。很多博物馆文创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的支持,缺少一定的创新意识。基于此背景,一些地方博物馆应当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吸收、引进专业的产品研发创新型人才,建立“校企模式”,与当地各类高校建立人才互通机制,并且制订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高校中选择有意向参与到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的学生,对其加强培养,为博物馆提供持续的专业产品研发创新型人才;同时博物馆还可以通过相关网络中介平台聘请专业的产品设计师参与当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研发;另外还可以通过培养本馆的专业人员学习、掌握设计方面知识,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为博物馆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2 探索新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

在目前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运行模式逐渐被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并且根据我国政府的相关政策,需要将中国文化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运行模式。博物馆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传播机构,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特点,其未来的文创产品研发模式需要向着国家要求的模式发展,积极探索属于自身的“互联网+文创产品”新型运营和产品开发模式。

首先可以要求博物館管理人员对当地人民的文创产品具体需求进行详细调查,积极研发出属于当地人民和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其次需要当地的博物馆积极汲取人民群众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意见,为未来产品研发和开发路径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最后需要拓宽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并加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亲密感,使消费者能够更加愉悦、便捷地购买文创产品,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发展。且在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路径开发过程中,需要加强品牌效应的提升,结合现代网络销售模式,在线上和线下建立属于自身的产品品牌,利用网络快速传播的特点,提升自身的产品影响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自身的产品品牌之中。

4 结语

旅游行业与博物馆建设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为现代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模式。因此,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区域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形势,创新产品开发模式和营销模式,为博物馆未来发展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文物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赵恺,胡京彤,秦忠雅,等.关于旅游文创产品创作研究—以天津博物馆香薰产品为例[J].黑河学刊,2019(6):39-40.

[2]梁继超.浅谈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广西博物馆旅游的转型升级之路[J].市场论坛,2019(9):1-6+29.

[3]潘雪梅.浅析艺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路径[J].绿色包装,2019(7):54-59.

作者:李晓霜

旅游产品开发下的旅游文化论文 篇3: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文化遗产旅游成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文化遗产旅游景区都是立足资源本身,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和项目,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力度明显不够。本文从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游客需求提出创新文化遗产旅游的策略,希望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旅游持续发展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旅游创新;文化性;开发策略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在时间、资金保障下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遗产具备独特的文化意义和符号象征意义,逐渐受到众多旅游者的追逐。在高质量旅游景区建设和文化自信双重背景下,要想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就必须重视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协同文化遗产与旅游需求,创新旅游发展路径,共同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当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非常多,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旅游生态管理、旅游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运用等层面,将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探索层面,基于文化遗产角度的旅游开发相关的研究非常少。[1,2]

我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孕育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已经打破了传统观赏型旅游需求的禁锢,逐渐朝综合型、多功能旅游模式转型。[3]本文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策略展开研究,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明确文化遗产与旅游之间的关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学界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二是提出文化遗产下旅游创新的策略。笔者将当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旅游创新开发的原则结合起来,探讨了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策略,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旅游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1 文化遗产与旅游

1.1 文化遗产

1972年11月《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首次提出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公约阐述了世界遗产的定义,将文化遗产纳入世界遗产范畴。世界遗产主要包含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与文化景观4个方面。[4]公约中重点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问题,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国际社会共同保护责任。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主要包含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是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址、文物等具备特殊符号的物质文化,主要包含了历史文物、古建筑、历史文化遗址等相对静态的文化遗产,如雕塑、壁画、古城墙等绝对静态的文化遗产,也包含了艺术品、古典文献等可移动的智慧产品。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属性,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文明特点,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区域的文化属性和生活特点。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被各组织确认为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实践、表演内容、表现形式、文化知识及传承技能等相关的实物或者工具。例如:舞蹈、习俗、音乐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法规保护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流行用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其主要具备历史性、民族性、地方性、传承性4个特点。[5]

1.2 文化遗产旅游

文化遗产具备历史性,承载着人们的历史情怀,文化遗产旅游也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科学合理地利用过去的因素。从这个层面来看,不管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都是旅游开发中重要的资源。

最早的文化遗产旅游形式可以追溯到“朝圣”,朝圣者往往会访问领袖目的或者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文化遗址去洗涤身心,追求精神体验。朝圣往往带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在宗教思维影响下,宗教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英国商人托马斯·库克是文化遗产旅游的发起者,1841年组织经营的旅游代理商业模式是现代文化遗产旅游和团队旅游的模型。当时的文化遗产旅游主要与宗教文化内容相关。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至今,其发展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遗产旅游也成为旅游者观赏、文化活动体验与现代旅游活动的代名词。

2 基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创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都是以资源为导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项目、打造特色项目等吸引游客。但普遍存在文化遗产旅游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具体集中在以下3个层面:

2.1 文化体验属性发挥不足

越是有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常常越是具有开发价值,拥有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文化内涵的挖掘是每一个旅游地增加文化体验性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来讲,文化遗产旅游都具备悠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内涵,是一个区域文化符号和历史符号的象征,在游客心中也会形成独特的旅游印象。可是,当前文化遗产资源挖掘转化成游客体验过程明显不足,直接降低了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吸引力。首先,文化旅游空间产品明显不足。在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背景下缺少独特的文化活动项目,基于文化遗产的空间项目产品明显不足。其次,高层次文化体验产品不够。体验经济时代下的旅游者已经不局限在自然资源体验需求模式,旅游者对文化型旅游产品的需求增加,高层次文化体验属性明显增强。但文化遗产开发尚未摆脱“资源”属性,文化价值挖掘能力不足,现有的文化体验属性也仅仅停留在文化属性表层。最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项目联动性不足。以文化遗产为中心的旅游开发模式限制了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游客综合选择性和体验性相对单一。

基于以上3个因素的影响,文化体验属性发挥不足必将导致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下降,严重阻碍了文化遗产旅游和文化传承。基于体验性不足的影响,文化遗产受众需求降低,进一步反作用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影响整体创新。

2.2 文化遗产旅游空间感弱

旅游景区空间感是游客旅游最直观的感受,决定了旅游者的二次选择。目前,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空间感明显不到位,直接降低了游客的体验属性和再次选择意愿。这种空间感弱主要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旅游景区承载能力不足。文化遗产旅游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相对缓慢,以文化遗产为中心的旅游景区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一方面,旅游旺季人满为患,景区非常拥挤,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缺乏舒适感。另一方面,旅游淡季门庭冷落,景区历史性明显,游客在旅游体验中缺乏享受感。第二,景区通畅性受阻。文化遗产旅游空间打造局限在现有的旅游空间,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景区内部的通行工具无法满足游客观赏使用需求,尤其是旅游旺季,除了游客拥挤以外,感官上呈现出严重的拥挤感。第三,周边旅游空间满意度不高。文化遗产分布区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分布在郊区或者市中心,基于区位的影响直接造成文化遗产旅游周边环境空间满意度极端化。集中在郊区的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缺少配套的交通设施,可进入性相对较差。但是,集中在市中心区域的景区交通相对拥挤,除了日常出行车辆以外,周边的经济活动中心也影响交通通行。

受到以上3个因素的影响,加上我国文化遗产旅游起步相对较晚,游客的文化遗产旅游空间感觉较弱。这种缺失了文化体验和相对“窒息”的空间旅游模式将直接降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进而削弱文化遗产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2.3 旅游商业氛围过浓

旅游商业化是众多文化遗产型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旦某个区域的文化遗产被列入景区开发项目,周边的商业设施开始迅速发展,基于商业扩张和无序发展造成文化遗产旅游景区带有浓浓的“商味”。這种“商味”主要体现在:一是“摊大饼”商业模式林立。文化遗产旅游周边居民、商业开发区盲目扩张,以景区为中心四面开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二是同质化商业形态凸显。以住宿、餐饮、购物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缺乏统一的符号和标准,景区商业形态盲目跟风,以经济导向为中心的同质化商业模式扩张迅速,尚未将文化遗产属性融入商业模式中去。三是“宰客式”经营模式客观存在。依托文化遗产特殊性,将“宰客”属性发挥到极致,只要贴上文化标准、特色标志,所有的特产售价与成本都是一个“谜”。旅游者无法猜透谜底,将心里的不愉快感直接转嫁到景区上,影响游客选择心理。

受到旅游氛围商业化的影响,旅游者在景点选择中首先具备应激防御心理,无法带着文化体验的轻松形态参与到体验旅游中。同时,将商业环境带来的心理压抑转嫁到旅游体验中去,会在旅游者心中形成恶性循环的旅游心理导向。

3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

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创新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基于文化遗产的不可逆性,旅游项目开发中必须注重旅游项目开发的生态性和持续性,尊重文化属性的同时因地制宜,将旅游者需求和现代旅游发展趋势融合到旅游创新中去,共同推动旅游创新。

3.1 可持续发展原则

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必须处理好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相互关系,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与开发模式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要求,在充分保护地方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开发旅游项目。具体来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承载能力,确保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同时开展。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合理确定开发进度,将文化资源消耗率和再生率控制在合理的范畴内。非再生资源和修复资源必须做好保护工作限时开放。三是发展过程中要确保开发和保护并重,避免破坏生态、毁林占地等问题的存在。四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助丰富文化内涵的方式来增强文化遗产项目对游客的吸引力,确保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持续健康发展。

3.2 文化传承原则

现阶段,旅游业正在从功能性消费朝着情感性消费的方向发展。消费模式的转变开始摆脱过去的局限性,朝着乡土文化、传统文化情感消费转变。因此,在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促进自然资源景观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充分融合,坚持尊重历史、传承文化,把文化遗产内涵与旅游者个性需求联系起来,实现景观、生态以及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具体来讲,文化传承原则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借助文化遗产区域深度挖掘民族资源、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好文化资源,真正实现旅游项目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协同发展的目标。

3.3 联动发展原则

随着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变化,旅游已经不再局限在过去那种单纯的吃、喝、玩、看的基本模式中,“内涵式”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游客的需求也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更加强调文化体验。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必须从“人学”角度出发,真正考虑到旅游者需求和市场情况,将不同旅游者文化遗产旅游需求和个性特征结合起来。通过4个联动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文化遗产旅游与现代化技术联动起来,满足游客现代化文化体验需求;将文化遗产资源与项目创新联动起来,打造差异化旅游项目;将文化遗产旅游与地方旅游景点建设联动起来,借助联动发展来推动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将文化遗产旅游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联动起来,创新旅游模式的同时加大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4 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遵循创新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以文化遗产旅游持续发展、升级转型为目标,创新优化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体来讲,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

4.1 重视旅游者吸引力,激活旅游项目文化属性

品牌形象、项目体验、基础设施、消费支出和区位条件5个因素决定了景区的吸引力,其中,项目体验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激活文化遗产旅游文化属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打造空间旅游文化项目。摆脱传统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体验模式,将旅游者感知与参与属性纳入项目建设中,增强旅游项目的空间体验属性。第二,打造经典特色项目。以文化遗产特殊性出发,挖掘文化属性与旅游体验项目结合点,推出旅游项目经典,引入限时、限量等饥饿营销模式塑造品牌,强化文化遗产项目的吸引力。第三,推动区域旅游链条协同发展。旅游是一项系统性体验模式,以当前文化遗产旅游建设为机遇,深度挖掘区域现有的资源,形成旅游发展产业链,打造文化遗产旅游品牌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旅游产品种类。积极推动区域旅游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发区域内以体验性和娱乐性为主的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参与到区域旅游中去。

4.2 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景区空间体验

不断规范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区域文化遗产旅游系统发力,综合推进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高文化遗产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景点的吸溶能力。实施旅游质量提升计划,推进旅游标准化;强化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提高区域旅游的国际化水平。推行国家旅游区(点)、旅游厕所质量等级标准,推行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体系,整体提升全区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提升经营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建立规范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加强对公民尤其是出租车司机、导游等窗口服务人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業纪律、职业技能的培训教育,提高文明素质。通过以上措施不断增强文化遗产旅游者空间体验感。

4.3 规范周边商业模式,助力文化遗产旅游发展

推进旅游法制化建设,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快旅游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或执行旅游执法制度,深入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加强部门综合执法,加大旅游执法监督力度,整顿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依法查处旅游经营者违法违纪行为,创建一流的旅游市场环境。强化旅游安全,进一步完善旅游安全急救救援预案,加强旅游安全救援指挥,及时消除旅游安全隐患,营造一流的旅游安全环境和安全旅游目的地形象。同时做好周边商业模式规范,积极引导商业经营者增强长远意识,树立持续发展就是责任的保障意识,推动周边商业模式规范化发展。

5 结语

如何将人们的旅游需求和追逐度转移到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逐渐成为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关注的焦点。文化旅游的创新需要从旅游者角度出发,挖掘文化遗产的内涵,打造空间化项目体验和旅游氛围空间,持续增强景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李玮玮,王媛,王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皖西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26-128.

[2] 马大来,杨光明,张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5):44-46.

[3] 杨依琳.洛阳市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管理——以龙门石窟景区为例[J].旅游纵览(下),2020(02):121-122.

[4] 苏俊杰.文化遗产旅游分歧与融合的理论基础:真实性[J].中国文化遗产,2020(01):41-44.

[5] 周浩玲.互动与交换: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中的交换关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6):23-25.

作者简介:徐丹(1982—),女,福建沙县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作者:徐丹

上一篇: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办法分析论文下一篇:毕业设计校企联合工业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