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论文

2022-04-2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2005年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城乡人口比例、地域特征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影响。通过改善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论文 篇1:

广东省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区域经济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日益凸显。广东作为职业教育大省,虽然在发展规模和在校生人数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区域發展不均衡问题严重。在介绍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和国内外职教模式的基础上,分析广东省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区域职业教育合作三种发展模式,并进行优缺点分析,以期为现有条件下高职院校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等职业教育;职教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各方关注,发展势头强劲,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已然跃居世界第一位,职业院校的数量、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近年来持续走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面向区域经济,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类型,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一、区域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联性

(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越多,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也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反之,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则高职发展规模也会萎缩。

(二)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智力支持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和“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作用下,一国或一个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和土地,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区域内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及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国内外主要职教模式分析

职教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一个区域甚至是一所学校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规范化的标准形式,它涉及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一)国外代表性职教模式

1.以市场调节为主导的职教模式。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加拿大的CBE模式,都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人才培养具有通用性、灵活性、适应性。

2.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职教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德语圈国家采用的“双元制”,职业院校需根据企业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岗位培训和岗位实践,劳动专业化程度高。

3.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国家主管的职教模式。如,英国的BTEC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4.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职教模式。针对不同职业的特点,职业类院校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区域内的产业实行产学合作实现联动发展,如韩国的专门大学,日本的专门学校、专修学院,以及新加坡的教学工厂。

(二)我国代表性职教模式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基本延续了亚洲以职业学校为特征的发展方式,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借鉴他国经验,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模式。

1.“订单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校企双方签订合作“订单”,采用“课堂教学+企业实践”的教学方式,强调职业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所需人才。

2.“产学(研)结合”模式。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互利关系,利用企业的实地操作环境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共同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共同开发理论和实践课程并参与实施,实训和科研实现有机渗透。

3.“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先在企业实践、然后再到学校学习,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建设,并提供实训设备、进行技术指导,参与育人的全过程,将教学场所和学习场所从学校延伸到企业。

4.“职教集团”模式。由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等联合组建职教集团,在集团相关章程约束和指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

5.“区域合作”模式。不同国家(地区)或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之间开展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的一种模式。

三、广东省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一)广东省区域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2)》对区域的划分,“珠三角”指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中山、惠州、肇庆;“粤东”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粤西”指湛江、茂名和阳江;“粤北”指韶关、清远、河源、梅州和云浮。

1.转型期间广东省区域经济现状。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省于2008年开始酝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依靠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加工制造环节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逐渐由珠三角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而粤东西北地区的本地劳动力则向区域内的第二和第三产业以及珠三角地区转移。

经济指标显示,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广东其他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总量和层次双提升的特点。

2.存在的问题。广东省经济总量虽然全国排名靠前,但是大而不强,受经济环境、人力资源等条件约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与长三角相比,广东省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了实用技术型人才相对匮乏,一线工人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短缺情况严重;地方政府存在“短视行为”,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力度不足等问题。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力过度集中于广州、深圳、东莞,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处于游离状态,相互之间的关联度较低,若政府强行主导产业转移行为不当,必然会造成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东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截至2015年底,已有职业院校共725所,其中高职院校81所,職业院校在校生257.63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在校生81.56万人。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想要实现由“大省”到“强省”的转变,就必须了解由于资源禀赋差异导致广东高职教育在区域发展不均衡方面的问题。根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统计结果显示,全省87%的高职院校处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在校生人数占比87%;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尚有两个地级市没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部分学校热衷于提升办学层次而非强化自身的办学水平,对办学资源缺乏必要的重组能力,在学科建设上追求大而全,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教学资源配置方面偏好低成本投入;同时,以就业为导向,过度市场化的专业建设模式违背了适度超前原则,削弱了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持续贡献能力。

(三)广东省区域经济条件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选择

广东省内高等职业院校应立足于地方,认清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寻求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契合点,选择或探索适合学校的职教发展模式。

1.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校企资源、信息共享,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式,可以实现校企“双赢”。美国的“社区学院”、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都属于该模式。

该模式适合于省内知名度较高的高职院校与区域内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中型或技术创新类的小型企业合作运用,有利于学校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有选择、有重点地搞好区域服务。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实力,以及合作中主导地位的差别,可具体划分为:(1)学校引进企业的“产学(研)结合”模式;(2)工作和教学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模式;(3)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的“教学工厂”模式;(4)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的“订单培养”模式。

省内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用该模式,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表现更为突出,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达到深度融合的程度;在社会需求调研、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确立、成绩考核评定等方面企业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2.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职教集团的构成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社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六类。按照组建方式不同,职教集团可分为:(1)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特点,面向地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型职教集团;(2)围绕区域内行业人才需求,由行业组织自行牵头建立的行业型职教集团;(3)跨行业或跨区域的复合型职教集团;(4)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招生就业为合作内容的特色型职教集团等。

职教集团有利于打破部门、行业、区域和院校类别界限,推动广东省内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共享。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先富带动后富”方式,以省内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组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要求职业院校主导,区域内行业、企业重点参与,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负责协调、监督。逐步将珠三角地区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带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县级职教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等。

从全国范围来看,较为有效的、值得借鉴的模式有以城带乡、三段式培养的“海南模式”,以行业为主、城乡联合的“河南模式”以及江苏职教集团等。但是也要注意,在省内不同区域建立的各职业教育集团要依据成员各自的优势、特点和分工,合理配置人、财、物和信息等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3.区域职业教育合作模式。“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即为实现区位优势互补,补偿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区位劣势而进行的区域之间职业教育要素流动,以完成不同区域间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架构的模式。目前主要采用三种形式:(1)省内经济区域之间合作;(2)不同省际之间合作;(3)中外办学。

珠三角和粤东西北高职教育发展可借鉴江苏“南北合作”模式。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和粤东西北地区职业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子方式扶助,教育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学校借助珠三角地区结对子学校名义进行招生,学生由双方分时分段共同进行培养,毕业生由珠三角地区的学校负责推荐就业。该模式可以实现省内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职学生的招生方式、学习年限、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校长和教师也可以进行跨地区交流互派,有效提升了落后地区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为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高职院校也可以就某些专业与国际上有特色或具有成功办学经验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管理制度、考核方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但引入的大部分是办学成本低、易操作的经济类、管理类和信息技术类学科专业,缺乏全局眼光,容易重复建设,并无形中扩大了区域间差距。

四、结论

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采用何种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一方面要考虑区域内现有的经济层次和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二者缺一不可。

地方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强统筹,在职业教育布局上要体现出区域产业体系的特点,避免无序发展、浪费有限的教育资源,无论选择何种职业教育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其提供优质人才。

作者:赵琼 付扬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区域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2005年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地方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城乡人口比例、地域特征对高等职业教育产生了影响。通过改善高职教育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立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职教体系,加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放宽职教人才的户籍制度限制等措施,可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关系

作者简介:张辉(1982-),女,河北唐山人。北京城市学院教育发展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财政、民办教育、职业教育。苑桂鑫(1982-),女,吉林长春人,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资产处硕士,研究方向为资产管理。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大规模的启动发展是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颁布后开始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给予了有力支持。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发布。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下发,高等职业教育又有了巨大发展。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这充分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速度减缓,总体学生数量仍表现为上升趋势,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占普通高校生的比例呈现递增的趋势,2002年至2005年。所占比重依次为8.43%、20.88%、23.17%和25.99%。

200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091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68.1万人,高职学生招生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的比例由1998年的39.8%提高到2005年的53.1%,平均每年递增1.9%。之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为迅速。200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147所,普通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293万人和795万人,均超过普通本科院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2007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283万人,在校学生达到861万人,占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和在校生人数的一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初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形成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局面。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事业。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理论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教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发展区域经济,一方面必然要求本地区的高职教育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求地方为其发展提供支持。

关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国际上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非洲教育问题专家、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T.Balogh,1960),以“发展经济学”和“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在对非洲一些国家教育促进经济发展战略作出分析后提出,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在多项指标中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最大的是中等技术人员,由此得出了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结论(Harbison、Myer,1964)。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看到扩大职业教育的政策倾向。教育部原职教司司长杨金土先生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对92个同家和地区的职教发展规模与GNP增长进行了考察,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杨金土,1996)。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质疑。比如,福斯特通过其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指出,接受职业教育实际上并不是高中生积极主动的选择。即使接受了职业教育,毕业后也往往学非所用,职业学校实际所发挥的作用与人们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距(Foster,1965)。金子在系统地分析有关发展中中家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和经济背景(金子,2001)。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分析

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知,2000年以来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由2002年的711所增长至2005年的981所。增加了260所,而普通高校数量共增加315所。新增加的高校中高职院校占了82.5%:高职院校在校生数量增长表现更为明显,由2002年的189.78万增长到2005年的438.41万,增长了1.31倍: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也不断调整,专任教师数量逐年上升(其中2002年专任教师数据在年鉴中统计口径略大),但是,相比学生增长的速度,师资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散点图

由图示可以看出,整体上,不同区域普通高等学校包括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的发展与地方经济水平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相关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走势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是不排除个别省份拐点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北京、上海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也相应较大,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应的拐点并不完全一致;相反,江西、陕西等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职业教育的拐点却相对较高。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地正相关,经济也不是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因素。

接下来,进一步明确分析地方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

通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数量的散点图可以看出,整体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呈现正相关,绝大部分省份的对应点位于一三象限:少量省份落于二四象限,呈现出职教与经济发展相悖的现象。这也说明职业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不能将二者简单地归于因果关系。

总体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相对起步较晚。但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有着相似之处。大部分省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也高(第一象限);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也低(第三象限)。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两种类型,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为了解决人口稀少及贫困问题。各自制定了地区开发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通过自己培养人才来招引工商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扩充政策的,包括经济较为落后的江西、陕西等省份。职业教育取得显著的成效。而处于第二象限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由于升大学的需求较大,带动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比率相对较小。这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多样化。

3 2005年模型的因素分析

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变量

理论假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1)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对地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2)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农村人口数量、就业流动率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本文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检验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次进一步分析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为如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1)经济方程

GDPi=a0+a1CAPi+a2LABi+a3EDUi+ui

(2)职业教育方程

EDUi=a0+a1GDPi+a2IND+a3RULi+a4DUM+vi

这里i代表不同区域;u、v为误差项,代表横截面即区域性干扰。经济方程采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把教育指标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数量来度量;教育方程用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农村人口和区域虚拟变量模拟,由于就业流动率难以度量,暂且没有放入回归模型。

研究方法和分析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部门和教育部门,主要摘录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教育部网站的年报数据。

我们的数据包括2005年的大陆30个省份的经济和教育方面的相关数据(由于西藏的经济以及高职教育数据不全,在分析中予以剔除),我们的分析近似于全样本分析,采用了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回归。

在回归方程中所用绝对变量取对数形式,是为了使得变量形式统一,方便对估计结果的解释:所有取百分比的变量都是水平变量,直接用比例或比率值表示,这样做是为了统一变量的单位缩小数值的差异,对分析结论并没有影响。

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得出:

(1)经济方程与我们的假设基本一致。模型整体拟合较好,拟合优度达到96%,联合检验F值在1%的程度上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中高职教育变量系数在5%的程度上显著,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资本的系数在1%的程度上显著为正,与传统的理论假设相符。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劳动力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选取变量未考虑劳动力的质量因素有关,随着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的竞争已经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

(2)教育方程的拟合优度达到90%,联合检验F值在1%的程度上显著,模型的整体拟合较好。

其中,地方经济变量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正向相关,地方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与否的问题上,我们不仅要看到职业教育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要注意到职业教育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与制约。

代表地方农村人口数量的变量显著为正,农村人口密集的省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数量也相应较多。这与当前社会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质量以及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有关,有些城市的学生和家长把职业教育作为迫不得已的选择:

代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虚拟变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不同区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代表地方产业结构的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理论假设不符。深入分析,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有关,职业教育本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但是我国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功能不足。缺乏产学研的合作项目。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三、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建设,促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一)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物质基础

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可用发展规模与发展质量来衡量。发展规模不大的地方对职业技术人才需求不大,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经济规模制订相应的高职教育发展规划,发展质量主要体现为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情况下收入高的地方对高职教育需求大。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职业院校的招生、收费、资金运转等关键因素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把其纳入到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使职业教育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另一方面,要尽量改善欠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使社会经济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社会经济能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物力和财力支持。

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均,各地方因地制宜相继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战略。而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会相应形成不同的经济模式,比如以外向型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外源型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等会提出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内源型经济模式则会对职业技术人才提出与本土相适应的要求。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现状和目标。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建立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以保证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共同发展。

(二)注重产学研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匹配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时,不应仅以经济发展水平来笼统地制定发展目标,而应以各地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等为依据。产业结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脊脉,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及国家宏观战略布局,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布局,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具有不同的需求。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方的主导产业类型各异,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对高职教育会形成不同的需求。三次产业相互关联,在不同发展阶段依次推进。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导向性,各地产业结构越来越呈现集群式发展态势。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会形成人才需求链,比如围绕制造业会形成生产型服务业人才链,产品的上游与下游形成关联人才链:产业集群会集中形成对某一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又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所以要求高职教育学科体系不能大而全,而要小而精,要具有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的能力。

(三)缩小区域差距,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显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这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公平理念。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平衡发展。

不同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和教育机会市场的供需双方存在着不对等的现象,在经济落后地区,职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相反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比率,可能会造成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导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2006年。中央财政开始第一次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安排了150亿元用于发展职业教育。2007年又进一步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在持续推进。但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国家应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和财政上的支持,使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区域平衡发展,满足地方所需人才的合理配置。

(四)放宽户籍制度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在我国。职校生劳动力市场缺乏流动性,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地域间的人口流动本身受到限制。职业学校毕业生由资源过剩的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动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存在各种限制。除了户籍制度外,不少地区还明文规定拒绝接受外省、市大学学历以下的应届毕业生。

实际上,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资源过剩,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相对过剩。在现实中。一方面中等技术人员不足,而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市场所需技术种类的错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区域壁垒阻碍了高职生的就业流动。地区之间应对相互隔断的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予以敞开,放宽户籍限制,将大大有益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毕业生就业难和人才相对过剩的现象。

作者:张 辉 苑桂鑫

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环境论文 篇3:

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与定位可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区域经济。文章结合区域经济的本质特征,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新时期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采用了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并以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相互作用关系为线索,将其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办学形式、人才培养作为突破点,深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亟待改善的一些问题,对建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人才培养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等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定位比较统一,一般认为是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一类高等教育类型。从字面上讲,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基本术语,是一个复合概念。简单的说,就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本文中的职业教育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的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适应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指高级阶段的职业教育。

从另一角度,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具有高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特征相融合的性质,是一种具有高等教育基础的、以职业技术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系统教育。它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基础知识的够用和高级性;专业知识的实用和高等性等特点,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角色。

(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的概念有多种不同划分。一部分学者认为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还有学者认为,所谓区域经济就是对特定地区国民经济的总称。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因而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差异。尽管概念表述有所不同,但均强调了区域经济应受政策、地理位置、教育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与差异性。本文中的区域经济,指的是有一定的行政区划,并有共同的经济支撑点和共同经济环境的地域经济联合体。

二、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作用和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都是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的。因此,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必然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决定和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结构、质量水平、发展速度与规模。而且大量现实表明,区域经济条件好的地区一般高等职业教育比较发达。区域经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决定性的,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时,并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条件,高等职业教育队伍才会壮大。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简言之,高等职业教育依附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二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共生的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探讨如何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就必须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

1、基本作用

第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各行各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许多行业由初级工、中级工的需求向高级工转变,而这些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就需要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传播,来培养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各类高级技术应用人才和劳动大军。这一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其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资源。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利用自身人才优势,接受市场委托,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由于具有一批科技人才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市场需求结合较为紧密,可以及时的将科研成果技术化,迅速的将前沿理论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独特功能

一是为地方人才提供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的偏重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完全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实践能力,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学生毕业后直接对号入座,无须实习期。由于企业对人才的教育效果是要求立竿见影的,即拿来能用的准则。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实时、实用的科技知识传授,为初、中级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满足了社会之需。

二是满足地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迫于工作的压力,还是出于提高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再投资,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学制短、实用性强、面向职业等特征, “投资小,见效快”,教学效果易于评估、使其有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扩张,而不至于引起负面的社会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个人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区域内的人口素质。

三、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刻不容缓。那么,如何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笔者认为应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层面

1、横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突出为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其布局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当密切。不同的区域经济有不同的经济特色,甚至在区域内部,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要建立起区域内科学、合理、高效的高职教育布局体系,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教育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效益与区域经济相互协调。试想,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已十分丰富地区的重复建设,或是在完全没有经济供给能力的地区盲目设立高职院校,无疑都是对稀缺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在整体布局中,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就一定要把握好三个主要标准:一是区域社会需求的多少;二是区域经济供给能力的大小;三是区域已有教育资源状况。简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合理布局结构的最终目标是保证在合适的地区配置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合适数量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2、纵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区域内产业结构、企业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层次结构。由于教育系统的时滞性规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一般要落后于经济发展一段时间。我国高职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主体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MBA、MPA、工程硕士等专业的持续热招,反映出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在不断增强,而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比例不足。笔者认为,当前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其实大可以承擔这部分的教育任务,依托名校资源,明确定位,培养未来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

(二)微观层面

1、办学形式

高职教育可划分为学历教育部分与非学历教育部分。学历教育一般指院校教育,是一种正规的、长学制的、以学校为主要基地的教育。非学历教育则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特定需要进行的一种短期培训。笔者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这两种形式都要举办,协调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目前对学历教育部分相对重视,对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尚认识不足,高职院校承担短期培训的任务很少。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在职人员都需要进一步培训。目前现状,这部分短期培训的任务往往是由企业内部的培训部门或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来完成的。往往会出现由于社会培训机构的良莠不齐、企业内培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培训质量无法保证等问题。其实这部分培训任务完全可以交由高职院校来承担,企业只需提出培训目标,具体的教学完全可由教学经验丰富、师资力量较强的高职学校来进行。

2、人才培养

国家规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保证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能将客观规律和原理转化为物化形态的、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是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所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然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第一,专业设置。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最主要是取决于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吻合性和超前性。因为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的确立、调整与改革。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结构变迁与发展是高职教育调整专业的主要依据。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今天,新工艺、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专业设置必须把握好灵活性与稳定性两个原则,有计划的设置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必须以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为依据,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为标准,分析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设计课程。课程内容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而不是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以学科体系知识为导向;应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根据不同专业来设计出应用和相关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模块,大量吸收与现实、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知识、新成果;重视地方文化学习、职业潜规则理解与基本人文知识培养。据此,课程结构主要可分为三个模块:职业道德人文教育(注重全面素质培养)、职业技能教育(以实用性为中心)、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注重未来发展性)。

第三,师资建设。我国对高职教育的师资要求是“双师型”教师,即拥有两张以上岗位通行证:教师系列职称资格证和工程师系列职称资格证。既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应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宽广的相应知识面;既要有对工作现场的情况十分了解,掌握相关的操作面,也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能讲能做、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教师。这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第四,教学模式。面向区域经济,就不能是纸上谈兵,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有别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是与区域经济结合最关键的部分,也是目前亟待加强的环节。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实习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实际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一定要以实习教学为主,辅以课堂教学。具体可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增加操作实践,减少演示性试验,着力于培养动手能力,将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条件成熟的还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实行地方行业迁动的办学机制,校企联合,通过实践,树立起“校内专业权威、校外行业权威”的观念。坚持面向地方行业的思路,主动将高职教育扎根于当地企业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道德,从而完全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开平.對推进职业教育区域性发展的思考[J].考试·教研,2006(7).

2、王怀生.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的互动效应[J[.经济论坛,2006(6).

3、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5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及统筹发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于欣荣

上一篇:农村隐性失业统计体系论文下一篇:胸腔闭式引流术后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