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硕士论文

2024-04-25

环境经济硕士论文(精选8篇)

篇1:环境经济硕士论文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10环本

冷旭盛

10112103115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与气候变化

冷旭盛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10环本

10112103115 温州,浙江,中国

摘 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在中国倡导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排放经济的理念应运而生。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匮乏日益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当前,我国正处于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进行低碳转型的两难选择之中。我们必须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还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找一条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谋求双赢的低碳发展路径。关键词 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 1. 低碳经济 低碳生活的提出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在实质内含上与我国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最终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种发展模式目前国际上的主流表述即低碳经济或低碳社会。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

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预测可知,全球变暖的情况还会继续发展,并且

对人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成本上说,想把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其实耗费并不是很大。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采取适当的措施,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把它对人类的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我们越早的采取措施,全球变暖就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减缓,损失就会越小。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决定了未来节约能源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以比较低的经济成本把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2.1 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1页

共3页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10环本

冷旭盛

10112103115

2.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2.3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

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3.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发展型社会作为国家战略理念和战略目标,并制定国家战略层面的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及中长期规划,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指针下降纳入考核体系之中,并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低碳经济虽然在中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建设低碳中国是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建设低碳中国 ,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3.1 制定可行规划

要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十二五期间,要尽快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1]。3.2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我们存在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我国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这从近几年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实践中已初步证实;同时一些省份和城市也表现出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增长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的积极性,并且已经开展了一些相关的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走 2009年,在大规模金融救助措施的实施和经济刺激政策的引导下,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复苏。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经济得益于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显现复苏迹象之时, 如何在重振增长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焦点。从当前看, 实体经济的调整已非纸上谈兵, 最可能的调整方向,是结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有别于传统实体经济的经济形态转型发展低碳经济。在21世纪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突围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金融危机催生了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低碳复苏有望带动全球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和动力。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 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第2页

共3页

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10环本

冷旭盛

10112103115

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4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是立足于基本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中国在“十一五”期间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了实质性贡献,我们需要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探索下去,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更加稳健的策略。

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并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走低碳之路的重要载体,纳入可持续工业化和可持续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

第二,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并把相关目标整合到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去。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CO2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通过综合措施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碳汇,降低面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风险和损失。

第三,权衡经济发展与气候保护、近期和远期目标,处理好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重化工业阶段的跨越与低碳转型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碳减排、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协同效应,有效降低减排成本。一方面,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业化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利用低碳商机,提高我国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以低成本的清洁增长方式和现实的低碳技术实现阶段跨越,减少潜在的碳排放锁定效应的影响。

第四,加强部门、地区间的合作,吸引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共同促进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全球资产配置方式的转变。参考文献

[1] 2.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 J].经济学家, 2009 , 3 : 38~ 40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仅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5 中国低碳道路方向

第3页

共3页

篇2:环境经济硕士论文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Nowadays, the flourish of economy brings great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at is a complicated problem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Since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some countries have achieved their economic goals at the expense of destroying the environment.Unfortunately,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eager to follow the same old disastrous roa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fe standard of their citizens.In 2009,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tried to mediate this problem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This conference put forward tha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hall shar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damaging the environment.There will be less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because they are consumed at a large amount.According to Chinanews, the annual 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will amount to 140 billion tons by the year 2050 which is out of the earth’s bearable load.In that situation, human will be a kind of smug and use the mighty high technology to synthetize different things instead of the natural ones.So it is possible that people in future will have to live in a boring world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high technology materials.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has remained for many years, but people can try to establish a harmon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It is for human’s benefi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hile developing the economy.Esther

篇3:新疆环境经济手段分析

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增长同样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而我国的环境问题又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中以新疆的环境问题最为严重。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 使新疆原本脆弱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变得更加恶化。这就提出了如何用环境经济手段来保证新疆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新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环境经济手段保护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根据新疆环境问题的具体特点, 研究适合新疆特殊环境问题的环境经济手段和环境经济政策。

二、环境经济手段的涵义和分类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简称环境经济手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看, 一种政策手段只要同时对环境与经济有影响, 就可以称之为环境经济手段。但环境经济手段一般是从狭义的校对进行界定的。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观点, 当某种手段的应用足以影响到经济当事人 (污染者) 对可选择的行动 (如安装治污设施以减少污染排放、缴纳排污费以获准污染、与其他厂商协商以取得许可等) 的费用进行评估时, 该手段之前便可以冠之以“经济”之名。这就是说, 环境经济手段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环境经济手段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大类, 一类侧重通过“看得见的手”, 即政府干预, 来解决环境问题, 称之为庇古手段, 另一类侧重通过“看不见的手”, 即市场机制, 来解决环境问题, 称之为科斯手段。每一类又包括若干种具体的手段。所谓庇古手段, 就是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中所表述的政策措施, 即由于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是外部效应, 为了消除这种外部效应, 就应该对产生负外部效应的单位收费或征税, 对产生正外部效应的单位给以补贴。所谓科斯手段, 就是著名的“科斯定理”所表明的内容, 只要能把外部效应的影响作为一种产权明确下来, 而且谈判的费用不大, 那么外部效应的问题可以通过当事人之间的自愿交易而达到内部化。其方法是由排污者和该污染的受害者谈判 (自愿协商) 解决污染问题, 其实质是通过明确产权制度消除外部性影响, 从而使市场机制有效运作, 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

三、新疆环境经济手段实施现状

新疆的环境保护事业是在1972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开始发展起来的。自七十代成立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来, 到1995年, 经过20多年的努力, 初步形成了全区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 培养了一支环境保护专业队伍。1996年7月26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 条例的第三十二条中就提到:排放污染物的单位, 必须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排污申报登记手续, 执行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按照审查批准的《排放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浓度等排放污染物。这是新疆环境保护中首次应用环境经济手段。从2005年8月1日起, 新疆对全区的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开展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 以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监督管理, 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进而改善环境质量。为此, 自治区环保局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自治区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 据了解, 将要实施的许可证由自治区环保局统一印发, 是排污企业必须具备的生产资质, 而且每年审核一次。柯坪县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排污许可制度, 境内的排污企业要进行申报登记。该县向各排污单位下发《关于开展2007年度排污申报登记工作的通知》, 对申报对象、申报部门、申报时间、申报内容等方面作出专门规定, 全面落实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及审核工作, 对逾期不报及虚报、谎报的单位, 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2008年和田地区也推行了该制度。

四、完善新疆环境经济手段

新疆的环境问题既具有全球和中国环境问题普遍性的特征, 又有明显的特殊性。解决新疆环境问题, 要有以下主要思路:

(一) 利用财政手段保护新疆环境。

由于新疆地区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资源利用效率低, 该区万元工业产值的“三废”排放量大大超过发达地区, 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可以看到, 从八十年代中期起, 随着价格体系改革的深化, 我国逐步减少对能源的补贴, 能源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 由市场调节, 通过放开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提高国有能源企业效率的同时, 也达到了减缓环境恶化的目的, 即使这样, 仍需进一步降低能源补贴, 以实现改善环境的目的。建立资源输出与受惠地区的补偿机制, 如“西气东输”过程中, 新疆一些地区地表植被遭到破坏, 这当中既包括天然气开发的破坏又包括铺设管道对环境的破坏损失, 应由东部予以补偿;建立大江、大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与下游地区资源开发的环境补偿制度, 上游地区为下游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上游地区限制自身发展, 为环境保护投入的人力、物力下游应给予补偿, 对从事有益环境或无害的生产活动, 如使用不影响环境的生产技术、原料生产的产品, 或从事环境科技研究、开发, 建设污染处理设施等, 给予经济上的补贴和优惠。

(二) 加强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持, 增加环保投入。

环保科研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开展环境法制、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管理与政策、环境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环境规划与标准、突出环境问题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思路等环境战略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开展新疆环境本地情况调查、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毒化学品污染与防治、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监管及风险防范、农业面源污染和食品环境安全、城市大气污染治理、辐射环境安全等重大环境问题的研究, 提高环境管理现代化水平。

各级政府要把环保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正常支出科目, 并保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幅度。要充分利用民族区域政策, 简化社会资金投资环保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向环保项目。鼓励社会广泛投入, 对资助环境建设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自治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 加大环境执法和宣传教育力度。

未来一段时期, 新疆的环境法制工作要做好: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既符合新疆环境实际, 又满足新疆境内各民族生活习俗的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定;二是坚持依法行政, 规范执法行为, 加大执法力度;三是完善环境标准体系。要根据新疆实际, 翻译出版一批民族语言文字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知识宣传材料,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倡导绿色文明, 推行绿色消费, 树立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要: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制约新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严重地阻碍着新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分析了新疆环境经济手段现状, 提出必须运用适当的环境经济手段来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 同时提出了选择环境经济手段的思路。

关键词:环境经济手段,庇古手段,科斯手段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 (16) 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217-219.

[2]厉以宁等.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王金南.排污收费理论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69-77.

篇4:环境经济硕士论文

摘要: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公共物品性等特点,使得市场制度在环境保护领域失灵,这就需要依靠政府进行干预来补救,但政府的干预需力求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以避免干预过分不足造成政府失灵。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干预

1市场制度环保领域的失灵

1.1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外部性,特别是环境损害会造成外部不经济,这致使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对环境损害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却转嫁给社会公众来承担。

1.2环境资源的公共财产特性

环境资源的不可分性是环境公共财产特性的重要原因,此特性必然导致企业滥用环境资源。

1.3环境资源的价值未得到应有重视

1.4环境损害的时间分布不均衡性

可能在相当常的时间内,环境损害的增长是缓慢的,是属于一个量变的范围。但当超过一个阀值后,就会产生质变,恶化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在补救就太迟了。在达到阀值以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讨价还价中,因此在市场上没有一种价格心系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资源,,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交易,就会将对环境后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必然导致环境保护的市场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政府进行干预来补救因市场失灵长生的弊病,因为政府天生就是一种克服外部性和产权不明等问题的制度安排。发达国家从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历程中总结出的规律也表明:“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

2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的行为改变几个经济量变,从而改变经济当事人的成本收益计算,最后使他们自动的做出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事情上来。

改进产权制度

就是通过明确产权,为环境资源寻找代言人,激励拥有产权的人们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最后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以较小的政策投入获得较大的结果。比如对一条河流的保护,可以成立一家环境公司,这家公司的利益,就来自河流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所产生的效益,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就会主动与河边上的那些排放污水的厂家去交涉。实际上,这家公司是在经营环境,将环境价值转变为商业价值。

2.1实行环境资源核算

传统的GDP的指标体系已不能正确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进步程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反,对环境资源的无限制消耗却成为GDP增长的助推器。因此,要积极实行环境资源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环境污染的报告问题都可以通过其价值量的形式,在经济指标中得到反映。

2.2足额征收排污费

排污费是建立环境损害的补偿机制,使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内部化的一种手段。通过收费的形式对环境资源予以定价,并将其价格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从而改变市场价格信号以劝阻某种有害的环境消费后生产行为,同时也刺激了污染削减技术,其收入还可以为政府治理环境提供资金支持。

2.3财政投入政策

具体来说,包括一下两方面的内容:(1)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直接投资。政府是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来源,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2)财政补贴。做法对植树造林、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社会经济活动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

3结语

篇5:政研论文: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政研论文: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xx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xx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xx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xx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相关链接:20xx年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通胀问题

20xx年,一方面我国内需强劲恢复、货币信贷高增长,以及资源、能源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都将形成重新推高物价的动能;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抑制通胀的因素。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20xx年的.通胀问题不会非常突出,但下半年开始通胀的压力可能明显增强。

(二)房地产问题

当前,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9%。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解决房地产“泡沫化”的政策取向:一是关注和控制楼市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二是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建设;三是鼓励居民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四是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抑制投资性住房需求。

(三)结构调整问题

1、以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为突破口

当前结构调整的关键,就是要从最终消费需求入手。第一,要抓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坚持市场化方向,创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建立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保障机制;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加薪,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要尽快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财政要更快地向公共财政转型;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居民的不确定性。第三,要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分配机制。制定能够调动城市政府主动接纳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的公共政策;积极建立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补偿制度。

2、全面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第一,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市场机制上;通过设立设备规模、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技术性指标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第二,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各级财政应及时将政策支持重点转移到调结构方面来。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

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海洋工程和地质勘探七大行业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条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取向是:第一,加快制订和实施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第二,加大政府

篇6: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论文

低碳经济的环境保护论文【1】

摘要:近些年,人类为求经济发展,不惜付出破坏环境的代价,而当人类的经济进步的同时,全球环境却在越来越恶劣,地球上的物种也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锐减。

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危机,我们唯有通过广泛使用可再生资源,以及发展低碳经济来保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时进行。

关键词:环境保护;低碳经济

一、环境污染是全球三大危机之一

环境污染,对于大家都不陌生,即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它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并成为全球三大危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人们一直以为地球上的水、空气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担心把千万吨废气送到天空去,又把数以亿吨计的垃圾倒进江河湖海。

然而地球虽大(半径6300多公里),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千米到海底11千米的范围内生活,而占了95%的生物都只能生存在中间约3公里的范围内,人类的肆无忌惮造就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

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

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

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

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二、环境污染造成的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环境的污染造成气候变化,成为了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气候变化问题在下半年备受瞩目,是因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12月7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召开,这次会议也被喻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

正如学者所言,“金融危机要钱,气候变化要命”。

在上半年的各国强有力经济刺激计划之下,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下滑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好转,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变得日益严峻而应对难度加剧。

在这次会议前夕,中国政府制定了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提出“到20,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年增加13亿立方米。”然而,月19日,经过长达13天的激烈争辩和争吵,有192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沉重落幕。

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大相径庭,会议最终只公布了一份又包括中美在内的26个主要国家达成的没有具体减排目标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的无节制排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

三、实施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气候变化如此恶劣,环境保护全面实施迫在眉睫!

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

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

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

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0%,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发达国家的人口只有全球的20%,却以全球60%以上的资源消费、80%左右的累积二氧化碳排放为支撑完成了现代化建设。

我国13亿人口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已不具备发达国家历史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必须探索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和产出效益,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能源需求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趋势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目标之间形成尖锐矛盾,根本出路即在于加强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重用可再生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

四、利用可再生资源,走低碳经济道路

我国如今实行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广泛使用可再生资源,走低碳经济道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尽最大的可能保护环境。

可再生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其主要特点即为可通过不同加工途径而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且资源利用后不产生二氧化碳或产生很少的.二氧化碳。

如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

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

太阳能发电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利用太阳能的方法主要有: 使用太阳电池,通过光电转换把太阳光中包含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利用太阳光的热量加热水,并利用热水发电;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等。

低碳经济,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统筹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

五、环境保护的意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时常发生冲突。

我们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

(1)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2)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3)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总之,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

保护环境的意义不在于保护环境,而在于通过保护环境减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其更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最终的意义还是保护人类自己。

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陈耀邦,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世界环境,(1)

[2] 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3

[3] 徐高田,论环境保护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保护【2】

摘要:本文论述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提出了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环保责任和政府的环保策略。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

篇7:毛概关于环境与经济的期末论文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资源的不断高速消耗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环境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于此中国面临着重大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关键词:

科学发展资源环境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保护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全世界有目共睹,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根据我国国情适时适度的调整国家经济政策,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增长速度持续加快,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湿地减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回过头来反思。

(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地压力。中国虽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但人口多。再加上过去中国发展经济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尽管后来政府采取了相关措施来缓解发展与环境的问题,但成效并不是很大,这样的做法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另外再加上发展的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不难发现在社会和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至。很多地方都因环境问题而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有的地方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人生健康。如云南就有一个小村庄就因为当地工厂乱排放工业废弃物而污染当地水源,导致全村大部分居民患癌症,成为“癌症村”。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的状况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三)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境问题当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物种正濒临灭绝,森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治理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发生冲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发展必须是要建立在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上。

二、经济发展要遵循科学规律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逐步从高速增长回归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质量被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在我国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关键时期,中央的这一提法显然极具深意,将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并重,体现了我国的发展更加重视遵循客观规律,更加注重市场、更加注重生态、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更加科学发展的新常态。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却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把发展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中,尽管应对各种危机考验凸显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但从实际情况看,各种“不科学、逆规律”的思想认识、决策行为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按照客观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三、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当今社会问题中显得尤为突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演变的重要环境因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生态环境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生态问题必须正视。

(一)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全面发展。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吧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已成为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点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障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三)制定相关法律

积极发挥政府和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依法采取措施防治工业污染。积极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的集中控制,提高治理投资效益和污染防治能力;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定量考核,每年公布结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执行国家有关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认真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跨部门的协作,加强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做好自然保护工作。完善环境监督管理制度,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积极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认真贯彻和积极宣传我国政府关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注意维护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四)发展新能源和服务业

篇8:环境经济硕士论文

协调是指在不同的事物之间, 尤其是可能相互冲突的事物之间,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 能最大限度地兼顾对方, 而不是顾此失彼。所以环境法中的协调发展原则指的就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要求对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利益都应当均衡地加以考虑, 以实现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利益的互惠共赢。

2 协调发展原则的演变

协调发展原则体现的是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在人类发展历史中, 由于缺乏一种全面而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许多国家出现了环境枯竭、生态破坏以及资源枯竭的问题, 从而最终影响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在人类的发展理念上, “征服自然”的观念占据统治地位, 所以在政府决策和法律制定中, 往往由于经济原因牺牲了环境利益。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抗, 人类遭到大自然最无情的报复, 无论是发达国家亦或是发展中国家都难逃这个魔咒。

环境的危机引发人类对于传统的自然观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思, 人们开始怀疑传统的增长方式并开始探讨新的发展模式。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觉醒, 协调发展原则孕育而生并被加以推广。协调发展原则的面世, 彻底地改变了过去环境与发展完全矛盾的唯一选择方式, 它是人类对传统发展观的一次彻底的革命。协调发展原则为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正确的位置与利益分配, 它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一个伟大飞跃。

3 协调发展原则的实现

协调发展原则的实质正是利益的分配原则。它通过确认环境与经济利益的正当性, 从平衡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利益分配结构。协调发展只有建立在以下三个利益原则的基础上, 才能在总体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目标:

(1) 环境利益优先原则。在实际操作中, 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伴随的往往是环境利益的损害, 但极少有人会出于环境利益而放弃经济或者社会利益, 为此, 环境法应当以环境利益优先的原则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和环境公益的关系做出妥善安排, 避免不当私益侵害环境公益。

(2) 利益平衡原则。利益平衡原则要求在环境立法、执法中对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加以充分的认识, 协调好私益和公益、现期利益与规划利益、部分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单纯地坚持其中任何一种单项利益, 最终都会影响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 利益正义的原则。利益正义就是指缩小各项利益之间差异, 同时加大保护少数利益。环境法在确认和坚持环境公益的优先价值取向的同时, 亦不能否认其他利益诉求的合理与正当性。所以, 对失衡利益必须给予合理补偿, 对于超衡利益必须给予控制。

4 协调发展原则在各国的实践

从20世纪90年代各国开始尝试制定和修改系统的环境基本法, 并确立了新的环境政策目标。许多国家更是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扩大了环境保护的范围, 并且在政策上作出了“环境价值优先”的选择。这对于我国拓展环境保护视野, 协调经济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 1967年, 日本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第1条第1款, 关于“保护生活环境的目的”是作为第2款“与经济健全发展相协调进行”的附记而规定下来的。并在1993年制定的《环境政策基本法》中公开宣誓:“把作为人类存续基础的环境维持到永远的将来, 为人类的福利作贡献”定为自己的目标。

(2) 韩国1990年《环境政策基本法》第2条规定:鉴于环境质量及其保持, 保护舒适的环境并且维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是国民享有健康、文化的生活以及国土保持与国家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3) 2002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第3条规定:为保证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环境, 将人、社会和国家的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自然综合体的保全优先;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确定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容许度。

(4) “环境保护优先”的生态理念在我国开始得到推广, 并在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得到了体现。例如, 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生态保护纲要》, 其中首次提出了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环境良好区的生态保护新方略。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 提出了“协调发展、互惠共赢”的原则。而2006年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随着人们价值观的改变, 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需求也会越来越迫切, 对枯竭排放、资源开发以及生态开发行为的限制将会越来越严格与完善。

5 对协调发展原则的展望与建议

(1) 继续加强政府决策机制内环保政策份额。具体环境问题由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所以各级政府的决策就成为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最有利手段。从实际情况看,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涉及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一再要求加强考虑环境因素的综合决策, 但仍然在很多地区流于形式。

所以, 在各级政府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过程中, 必须继续加强决策的全过程中对于环境份额的考虑, 坚决摈弃“环境与发展相互分割”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对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各项利益平衡关系。也只有通过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相关环境措施, 才能从源头上预防环境问题的产生。政府决策所产生的整体经济与环境效应可以满足不同方的利益、各层次的利益, 使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2) 完善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价的机制。环境与资源的价值的评价是为协调由于利用环境和开发资源活动而产生的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冲突而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环行为受益和损害的程序来保障政府正确做出对于各类环境利用和资源开发行为的决策, 从而预防可能的环境损害风险。

政策环境的评价机制将成为所有决策的资料来源, 其目的在于直接避免或减少决策性失误、防止产生由决策导致的环境问题, 为区域开发的规划和发展的决策提供科学的环境依据。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完善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规范, 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 制定与时俱进的评价标准, 并最终改革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3)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个很早就提出来的环保理念, 但是一直无法在我国得到有效实施。环境公益诉讼能直接体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民主性, 是对不当行政决策监督进行制约的有力法律武器。当然, 公众参与并不一定能保证永远作出正确的决定, 但是它在程序上满足了正当性的要求。在公众参与的公益诉讼领域,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私人检察官”等相关规定, 在维持民法上的原告诉讼资格要求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标准不变的大前提下, 适当扩大公民以个人名义代表公众利益提起环境诉讼事由的范围, 赋予更多的公众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 这样可以真正发挥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优势, 达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6 结论

经济全球化和系统化以及人类自身的物质需求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迫切要求, 但这要求直接导致经济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各种利益的紧张与冲突。面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日益贫乏的资源, 我们只有以协调发展原则为纲, 落实其他环境法原则, 才能平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分配。我们要积极地以综合的生态价值取代单纯的经济价值, 改变传统的掠夺式的发展主导价值理念, 最终走出环境与经济冲突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

[2]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明.现代化与人和自然的矛盾[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4][日]原田尚彦.环境法[M].于敏,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5][俄罗斯]M.π.彼德罗夫, 胡孟春.世界荒漠[M].李耀明, 译.上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6]汪劲.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金钟范.韩国区域发展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8]燕守广, 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1) :55.

[9]李福源.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科技发展观[J].昆明理工大学, 2007 (1) :29.

[10]张厚明.试析“十一五”时期的宏观调控环境[J].经济与管理, 2006 (7) :67.

上一篇:第11课最苦与最乐下一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