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性教学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德育课教学,造成学生厌学,德育课枯燥乏味的现状必须改革。文章结合中职生的实际,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探讨快乐德育课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快乐感和德育课的实效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实效性教学学生思想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效性教学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篇1:

高职成教生思政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高职院校的成教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其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要走出困境,就必须以人为本,发挥成教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体现人文关怀,把社会发展和成教学生的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高职;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申素英(1960-),女,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李文晋(1970-),女,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举办了一定规模的成人教育,单独成立了成人教育处或继续教育中心,有些学校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少,而把成人教育学生插入普通班级中。成人教育学生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特殊学生群体,如何有针对性的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当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成教生思想状况的特殊性

(一)有责任心,但也有自卑感

成教学生大部分都有责任心,这是毋庸质疑的。但也有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不少成教学生是经历高考落榜,在找工作中又屡屡碰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自身往往缺乏自我认同,自卑感较强,在学历上自认为低人一等。部分普通大学生瞧不起他们,甚至有的老师歧视他们。二是有的成教学生经济条件差,他们面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压力比普通大学生更大。

(二)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功利性较强

成教学生大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受社会风气影响也较大,其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出功利性较强,过多关心自身利益。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尽相同

成教学生大都具有活力,但静不下,坐不住,文化基础较差、以至于被高考所淘汰,只有到高职院校接受成人教育。他们的思想比较复杂,部分学生边上班边上学,为的是提升自己;但大多数成教学生学习不够认真刻苦,只图混张文凭,好找工作;有的成教学生是生活困窘,想通过学习来改善未来的生活状况。

(四)有理想,但不愿意吃苦

成教学生大都具有理想,但由于部分学生比较懒惰,不愿意吃苦,他们睡懒觉、逃课、上网、打工、谈恋爱等等,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缺乏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他们“玩”字当头、“混”字当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撞不响。有的成教学生是家境富裕,理想追求淡化,自我意识膨胀,学习不太重视,生活方式追求新潮,追求安逸享乐,甚至生活行为失范等等。

(五)崇尚平等,但缺乏尊重,纪律性差

大部分成教学生崇尚平等,但部分学生缺乏纪律性。不尊重老师:教师上课,他们自顾聊天、玩手机,吃东西、听随身听、甚至呼呼大睡。有的成教学生个性张扬,敢爱敢恨,追求浪漫,半搂半抱着谈情说爱、旁若无人,不尊重他人。

二、高职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位

由于高职院校中的成人教育处或继续教育中心,受当前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的影响,为了节省经费,降低办学成本,思想政治工作岗位被撤掉或者被合并,缺乏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导致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位。

(二)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弱化

在全日制高职院校里,成教学生所占比例较小,对他们的教育,学校更重视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提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重视不够。在不少的高职院校,对成教学生的管理方面缺乏人文关怀,表现在:关心他们不够,不能为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不理睬他们,甚至是让他们处于放任的状态;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是差生;不尊重他们,有的讽刺嘲笑,如此等等。造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导致对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

(三)成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单一

成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机械“说教”、强制灌输,政治理论课讲授中未能脱离单一、枯燥的老框框。这种灌输忽视了新时代成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人性化的缺失,在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视社会需要,轻视个体认同;重视正面理论教育,轻视情感关怀;重视施教主体,轻视受教主体。这使本来应该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过程变得枯燥乏味、痛苦不堪。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其最直接的负面效应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很差。同时,学校成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成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主要还是老一套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严重影响了成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走出困境,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终身化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

三、高职成教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

针对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联系成教学生思想状况的特殊性,结合国际国内宏观大背景,不断引导成教学生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坚定成教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在加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保持相对稳定。要抓好队伍建设,保持高职院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为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要配备数量足够、结构合理、富于战斗力、敢于打硬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议按1:400的比例配齐专职辅导员,保证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也可从退休老同志和优秀教师中聘任适量的兼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奉献精神的兼职班主任,以补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缺位。建议在本岗位连续工作3-8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70%;凡提职后工作不满3年者,不宜调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以保持高职院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相对稳定。

(二)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首先考虑的是:发展感情方面的能力,形成情感需求,充分表达美,增强自我导向和控制能力。人本主义教育者的本质特征是对感情的理解、尊重和接受。人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的被塑造的某种必然的东西,人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根据这种观点,对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人文关怀。因为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经历丰富甚至是坎坷,他们对人生、社会有着较强的感受,他们进入高校,可能目的不一样,但他们都希望能得到关注和关爱。成教学生既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教育者必须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应当融入情感。实践证明,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沟通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强调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强化、放大、动力作用,激励长效的支持作用,这使得情感不仅成为生命需要最重要的标志,而且只有当情感本身得到发展提升,成教学生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最基本的保证。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杰斯(C.Rogers)认为,教育特别强调情感与认知的整合。他所倡导的合成课程(confluent curriculum)就是强调情感与认知的融合,即通过把情感因素增添到常规课程中去,赋予课程内容以个人意义。1995年美国学者丹尼尔.戈曼在他的《情绪智商》这本著作中指出:人的成功只有20%依靠智商,成功更依赖于情商。如果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是传播知识和进行说教是达不教育所需要的效果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要关心他们,亲近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统一起来。成教学生往往更看重个人利益,轻视集体利益,在学习中功利思想比较强。针对成教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调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个人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个人利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它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这是一个被现实多次证明是正确的命题。离开了人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本质属性。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使人的价值不断升值或增殖的过程。离开了对人自身价值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其他价值就会荡然无存。”[1]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指不同的社会时期所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满足的社会需要,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其社会价值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一个人的价值,正是在服务于他人、奉献于社会的追求和创造中得以实现的。如果一个人只讲索取,不讲贡献,只要享受,不去创造,这样的人生很难说有什么价值。要奉献,要创造,就必须具有奉献的精神和从事创造活动的良好意志和心理素质,而普通高职院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赋予成教学生的精神素养、心理素养和创造能力,即通过提高成教学生自身的素质而体现出自身价值的。通过提高成教学生的素质,培养成教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去促进个人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人的价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一定要包括个体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重要表现,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既体现了对人的社会价值的追求,也体现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

高职院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不断推进成教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成教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它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这既是赋予高职院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以崇高职责,也是高职院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普通高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社会的发展同成教学生的个人发展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四)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改变成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机械“说教”、强行灌输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如果说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强制灌输、严格管束还有其可操作性,因为教育者具有信息的优先权和传播权。而在当今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职院校教育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新颖、刺激为特点的方式影响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所以,单一的高职院校成教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在教育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差异“因材施教”。为此,可采取讨论法、模拟法、案例法和开放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因为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里,通过各种途径,与社会各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接触,如果只限于课堂教学,势必难以形成多角度的视野、全方位的思维。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 和“守法、诚信、知礼”及“理想、责任、能力、形象”等为主题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让他们针对某种社会现象各抒已见,然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引导;请成功人士到学校作讲座;针对成教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组织辩论赛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落后的单一的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电视、广播、幻灯、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优秀的CAI课件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渲染教学氛围,构置特定的教学情境。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在高职院校成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加以扬弃,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并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地辩证地结合起来,增强高职院校成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

[2]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责任编辑谢荣国

作者:申素英 李文晋

实效性教学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篇2:

中职快乐德育课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传统的以教为主的德育课教学,造成学生厌学,德育课枯燥乏味的现状必须改革。文章结合中职生的实际,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探讨快乐德育课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快乐感和德育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课教改;以学生为本;快乐德育课

德育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塑造人的心灵的重要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但现在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不少教师也只满足于传授知识,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存放知识的“书橱”。如何加强、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好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增强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和快乐感,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是每个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讨快乐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实现快乐德育课教学。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

德育课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教学观问题,不同的教学观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以应付考试、提高学生的分数为目的,往往会忽略思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思想情感的丰富性、鲜明的个性容易被扼杀,德育课自然会成为最枯燥乏味的课程。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现状、特点、成长和发展为根本,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教育思想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在校期间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维度,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视学生为完整的、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同时还应看到他们是尚不成熟、正在发展的人,要用爱心去引导、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健康成长。教师还应把学生视为社会的人,努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至少要传授给学生三样东西:知识、能力和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筛选教学内容,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中职生的实际状况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的教学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多为没有考上高中的落榜生,学生知识水平、思想素质、社会经历等都比普通中学的学生复杂得多,且年龄多处于15~18周岁之间,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能力差,是非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思想不成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认为上中职前途渺茫而不思进取。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有“三多”和“三差”,即:坏习惯多,上网的多,混日子的多;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纪律观念差。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课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找到教学的切入点,重视受教育者的现状和成长规律。因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他们必然会有关于自己生存发展的需要,如果总是向他们灌输一些与他们自身发展不需要的东西,就不容易激发他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过来学生们还说德育课“没用”、“太空”、“没意思”,也就提不起学习兴趣。

所以,教学内容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即从多数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人手。通过笔者多年来与学生的沟通和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同学来到中职学校后都有一种挫折感,加上基础不好,目标不明确,学习起来缺乏动力。那么,教师在上课时就要把学生引入对此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很快就能“抓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和补充,努力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就业的需要。同时思想教育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是迁就他们的落后思想,而是要肯定他们合理的需要,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对其落后思想和不合理需要,要从他们所能接受的范围出发,对其进行引导和改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德育课不是空洞、僵硬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让人容易接受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德育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德育课的吸引力

照本宣科的后果往往是有道理但让人听起来或是反感或觉得苍白无力。成功的教育应该是让人在感觉不到被教育的过程而受到启迪。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进行多种教学设计。

1、案例和模拟教学方法结合

用案例的优势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迪思想,触类旁通。对一些贴近生活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通过现场模拟演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的事件环境,营造一种准、真、实的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把自己摆进去,实实在在地体会现场情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真实感受。这种教学方法有着独特的作用,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留下深刻印象,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创作、表演能力,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进行教与学,因而课堂形式显得活跃、灵活、轻松、自由。这种方法能够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启发式谈话提到首位,可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诱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独立掌握知识,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学生的个性和智力不会受到压抑,而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德育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德育课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录像、幻灯、照片、音乐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多媒体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

学生处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可以大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快乐感,也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是为了“学”,应把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个性得到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丰富个性的人,这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德育课的教學不需要面面俱到,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而应该是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五、改革考核方法——教师考核、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

在德育课教学中,考核学生的品行是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应根据教材的指导思想对学生进行新的学习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注意不能单纯用知识性的东西去衡量学生的品行如何,而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1、教师考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一评价可在课堂、课余和期末考核进行。课堂评价占30%,课堂上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活动情况的评价,这种评价能比较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课余评价占30%,主要是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而作业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如课后练习、讨论、时事评述、学习报告等形式。这种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期末知识考核占40%,就是通过开卷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考核使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评价是对其他评价的有效的检验,可以说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通过题型多样化、灵活化、生活化的考查,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有用、能用,这样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自我评价。可通过谈话、成长记录和书面自我鉴定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公正、公开、客观地评价自己,这个环节中他们可以检讨自己的过失和缺点,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达到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信心、提高判断是非能力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目的。这个环节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成熟、经验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地完善。这是整个学生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3、同学互评。就是学生相互之间进行真实、公正、公开、合理的评价,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对同学的思想感情倾向、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最为了解。基于中职生正处在身、心、知全面发展的这一特殊年龄段,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逐渐增强,他们会特别在意自己在同龄人心中的地位和印象,并且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缺点发挥长处,这个环节会促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向正确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动态表现为依据,不仅能激发他们极大的参与热情和高度的重视,更能全面更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重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以教师快乐的教带动学生快乐的学

快乐就是心情舒畅、高兴,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书育人,快乐的教育就是心情愉快地去进行教书育人,同时也是把快乐传授给学生。快乐教育的前提就是教师在传道授业的时候心情是自豪和舒畅的。为保证自己能把快乐和幸福感在教学中传递给学生,教师每次课都应尽量做到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登上讲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老师热爱并喜欢目前的工作,在工作中有快乐和幸福感,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会受到这种情绪的感染;在上课和与学生谈话时,尽量做到表情亲切,保持微笑,把微笑给每一个学生时,学生会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另外关心爱护学生,赞赏他们的活力和优点,对问题多的学生多一点宽容、多一份期待,使他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里快乐、健康地成长,使他们充满自信和快乐,在自信和快乐中完成学习任务。总之,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快乐的教学态度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这是快乐德育课教学的前提。

中职德育课通过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的现状、需求、成长规律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平等、轻松、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不再感到德育课的空洞、枯燥、乏味,而是在快乐的学习中,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真正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也实现了快乐德育课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舒 生

作者:李贵红

实效性教学学生思想教育论文 篇3:

“网络+专题”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 地方高校思政理论课普遍采用大班化教学方式,教学中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本文提出“网络+专题”教学模式,通过解构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思政课 大班教学 网络+专题

扩招造成地方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一些公共课程大班化教学已成为现实。思政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也普遍采用大班教学方式应对当前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困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扩招给地方高校教学工作带来的压力,但给思政课教学增加了困难。

“网络+专题”教学模式便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尝试解决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大班教学,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主体性不强,教学实际效果差等现实问题。

一、大班化教学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众多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变得更加困难,学生学习过程难以控制。课堂教学全程基本是教师唱主角,学生为配角;教师满堂讲授,学生忙于记笔记。师生互动交流时间锐减,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全体学生学习情况,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与学脱节,教师不能正确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思政课大班化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有机统一,甚至脱节。由于上课的学生太多,教师组织学生专注课堂学习难度大增,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听讲、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耗费更大精力,教学进程会被多种不确定课堂因素打乱或中断,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状况下,教师大多一讲到底,通过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听讲,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完全围绕教师的讲授方案进行。实践证明这种教师唱主角,控制大课堂,通过教师的全力表演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完成“教”的任务的教学方式,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但是,“所谓教学,应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1]。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构成教学活动的双重主体,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共同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主持教学有序进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解读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投入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中,较好地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升华情感。上述教师满堂讲授的方式显然背离了有效课堂对师生角色分配的基本要求,教学变成了单方面突出“教”的活动,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绝对的主体,学生“学”的活动过程则完全被忽视或遮蔽,学生变成无声的配角,教与学失衡甚至脱节。

(二)学与思脱节,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上”[2]。为提高教学实效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与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全程中的学习主体作用。相比较专业课而言,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立意高远、说教意味重,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刻板乏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要求更高。然而,在大班教学条件下,由于学生较多教学组织难度加大,思政课一些原本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无法使用,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学被迫重回教师单方面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导致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下滑。

从学生学习情况看,大班教学中由于缺乏有效组织使得学生学习被动,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变成听讲和记笔记,师生互动交流锐减;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学与思的活动脱节分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教学内容没有转化为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不能转变成思考内容,知识理论则难以转化为行动实践。

(三)学与练脱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实效作用。

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思想进大脑,并转化为行动,课堂教学要与学生课外学习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应考虑课前课后的教学延伸,围绕思政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掌握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的基本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实效作用。

但是,大班教学不仅难以控制课堂教学,而且难以把握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情况。由于学生太多,教师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组织个性化教学,很难在课堂中对具体问题开展师生、生生对话讨论,无法通过互动交流掌握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的状况。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自己讲演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会。

这样的课堂教学突出理论知识传授,强调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不足,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知识无法转化成行动,无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德育目标。学生所学知识理论无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仅仅满足于考试。

二、“网络+专题”教学模式及其解决教学问题的措施与效果

(一)什么是“网络+专题”教学模式。

所谓“网络+专题”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不同将思政课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网络学习和专题学习,前者占教学课时的1/3,后者占教学课时的2/3。第一,网络自主学习。通过上网学习在线课程,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对知识理论的学习理解,完成习题自测;与此同时,教师在线答疑,与学生互动交流,监督并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第二,专题讨论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凝练为若干专题问题,在相应章节理论知识的网络自主学习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学习,围绕专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共同讨论他们最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考发言情况,适时作点评总结。

(二)“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解决思政课大班化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

1.按“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采用互动交流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展示。网络学习中学生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测试,教师不作干预,只是督查和辅导学生学习,在线回答学生问题。回到课堂的专题学习,教师只针对核心问题作精讲,不再重复讲授理论知识,着重组织学生围绕专题中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提问与思考,引导学生共同解答,并适时对讨论作引导、点评和总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直接‘灌输’,往往认为讲得越多,学生收获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而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太奏效”[3]。把理论知识交给学生自学,以试题自测作为督促手段,达到学习目的。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切入专题问题,以互动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强化学习效果。

2.按“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抓重点、突难点、探热点。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自测及时提出问题,反映学习难题,教师在线及时解答;专题学习集中讨论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化解学习困惑,破解难点、关注热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便捷性,使学生有机会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学习问题,教师应及时加以回应,这种互动可以让所有学生同时受益。课堂教学时间短,可用以集中解答学生最关注的典型问题,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任务重与课时量相对不足的矛盾。

3.专题讨论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讨论热点问题,比传统讲授更能从实际出发揭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时应注意加强引导和点评,突出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以鲜活的实践助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4.根据“网络+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变革传统学习评价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课程评价模式的调整。首先,根据教学过程分段化的特点,重新分配总评成绩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权重,提升平时成绩占比至60%~70%,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积极参与,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其次,革新考核方式,改变以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对知识学习评价通过网络自测完成,着重考查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认知理解;问题分析能力评价随堂进行,并增加主观问题考察的次数;期末采用随堂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应用能力。

三、“网络+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近十年来,国家支持高校对包括精品课程、精品资源课程在内的思政课网络在线资源的建设。然而,“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不足,难以支撑大学生的深层学习”[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出来后的使用率低是其主要原因。本教学模式把原本通过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教学,变革为通过网络学习完成,学生上网自学,教师在线监督并答疑。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观看学习;教师做好在线辅导,让每位学生都有提出符合自己实际的问题的机会,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典型问题可以保存与共享。通过这种方式,既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第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作专题探究式学习,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联系起来,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由于思政课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在课前理论知识认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专题问题联系实际作讨论交流,把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认识。教学方式从传统讲授为主转变为讨论交流为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这种建构性学习,能较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第三,调整教学活动重心,突出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使全部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进行。从学习实际出发,变革传统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多动脑勤动手,变“死记硬背”为“经历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认知体验而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理论知识。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专题问题性时效性,课堂着重讨论学生最关注、社会最热点、国家最重视的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体性作用。

“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强进而教学实效性低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革新尝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究解决。

教学资源问题。网络课程资源比较单一扁平,有的仅是对教材的数字化,缺少音像视频资料;或者只是将传统课堂视频化,缺少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精细解读。应加大开发微课的力度,同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理论难点。此外,网络测试应随时更新主观题,尤其是热点问题。

网络学习管理问题。学生网络学习存在随意性,如何规范在线学习,包括保证学习时间,科学的学习进度,真实的习题测试,等等,都需要任课教师加强监督和引导,及时调整管理方法,督促学生真实有效地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为专题问题学习打好基础。

专题问题教学组织问题。专题讨论中容易跑偏,要对学生正确引导、总结,明确观点和端正立场;同时容易流于形式,要突出重点,紧密联系实际,把问题说明白、弄透彻。

课程成绩的评定问题。课程学习的评价,由于强调学习过程,主观评分权重增加,要求教师把握好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在平时考察设置时,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使考核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李鹏.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教育研究,2015(10).

[2]申文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3]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91).

[4]梁英,杨睿.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网站利用的因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

作者:许伟

上一篇:我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论文下一篇:关于游戏的小学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