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特质”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23-02-16

1 面向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1) 全球化的影响。人类跨入新世纪, 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 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全球化最大众化的象征包括可口可乐、麦当娜和C N N (美国有线新闻网络) 新闻。无论这些现象有着怎样的因果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也很少会有人怀疑, 这就是最直接感受到和经历的全球化形式。”[1]全球化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成员, 特别是大学生产生了极其复杂的影响。大学生在积极吸纳世界现代文明的同时, 也要经受形形色色与社会主义文明相悖的、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相抵触的种种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 不可否认, 一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扭曲。

(2) 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社会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趋多样化。大学生从封闭的校园走向开放的社会, 价值取向发生重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有些学生以追求个人理想为重, 责任意识较淡薄;追求物质利益, 忽视精神境界的提高;追求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意识削弱等。另外,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存在也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大学生诚信缺失、道德背离的现象日益突出, 如国家助学贷款有借不还、考试作弊、求职作假等, 严重损坏了大学生的形象。

(3) 网络时代的高速信息传播的影响。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社会, 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 在社会上给人们学习、工作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的渠道, 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现在, 网络也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一些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 并自信能够对信息真伪作出判断;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 从网络开始流行的一些词汇现在已成了不少学生的口头禅。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 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 由于网络立法的滞后性、网络技术的欠完善性, 给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以可乘之机, 致使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 独生子女的独特性格特点。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 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长大, 一旦他们进入大学独立生活学习, 就要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由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经历, 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 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生活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因而造成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不能认识到自身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 也就不能认识到社会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再加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因而使他们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化的明显趋向;在人生奋斗目标上表现出日益增长的个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为核心, 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的错误思想。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心态环境归结起来存在着“一个中心”、“两个矛盾”、“三种压力”, 很大程度上源于独生子女的独特生活环境。其中, 一个中心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两个矛盾就是自我期望值高与现实实现率低的矛盾, 对环境高要求与自身低奉献的矛盾;三个压力就是学习、生活、就业压力。

2 突出时代特质,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笔者拟从以下几个层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

2.1 发挥主渠道作用, 调整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就应该从增强“两课”内容的时代性入手。要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最新理论成果吸纳进来, 切实回答好诸如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等大学生普遍遇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基本理论问题。其次, 瞄准当前已经出现和将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 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攻关,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生态意识, 以确保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常学常新、常教常新, 永葆时代气息。

2.2 关注比较研究分析国外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内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 大胆吸收人类文明中的先进有益成分。通过了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比较、鉴别、融合, 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比如,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派大体分为三类:社会适应论、人格自律论和人格完善论, 借鉴现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我们应当将“灌输”与“渗透”并重, 注重个性化与社会化教育, 注重“行为养成”,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隐蔽性、渗透性, 注重道德实践, 注重理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我们可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 为我们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3 发挥大学文化“化人”功能解决基本道德问题

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 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文化不仅是社会伦理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 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从功能上说, “就是化人”, 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解决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如婚恋观念、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也要着眼于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与信息网络社会相适应、与独生子女成长特点相适应的, 富于时代性的大学文化。使之发挥好“化人”功能, 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心理健康、审美情趣高雅、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和劳动者。

3 抓住时代特质,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的切入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增强实效性。”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住时代特质, 求真务实。

3.1 坚持“以人为本”,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种现代理念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 更重视人的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教育工作理念, 更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的理念。根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需要, 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主动了解学生, 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 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完善制度, 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体现人格平等, 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如宁波大学允许学生可以二次选择专业和选自己喜欢的课程选自己喜欢的老师, 就会减少很多思想问题和管理成本, 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 这是最实际的“以人为本”,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生机, 提高效果。

3.2 把素质教育与管理教育结合起来, 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教育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服务西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学校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统一, 强化服务理念, 突出服务功能, 更加自觉、主动、积极地为学生服务, 转变教育管理工作者传统角色认知, 用规范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影响学生,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确立学生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逐步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重心向学生主体转移。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完善大学生素质、提升人格和创造力的职责。只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各方面共同努力, 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达到我们的目标。

摘要:当今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 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 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会受到更深的时代影响, 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得到加强和取得实效, 关键在于能否体现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时代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从中把握规律性,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时代特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正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1)

[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8, 16.

[4] 徐国飞.建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 2007 (6) .

[5] 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人民网, 2005, 24日.

[6] 普映.浅析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文汇, 2007 (4) .

[7] 廖明星.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结构、素质与能力建设的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6 (1) .

[8] 何淑芬.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代的几个问题httpwww.fosu.edu.cn.

上一篇:浅谈我市中学德育建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下一篇: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