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25

【文章摘要】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存在一些弊端,难以更好的实现税负公平。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还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个人所得税采取综合征收都更加有助于税收目标的实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篇1:

论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的税务筹划

摘 要:税务征收是维持社会稳定公平的重要策略,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务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就处于动态变化中,每个时期的个人所得税法都是与当时的经济条件、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从2019年开始,我国进入了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实施阶段,通过科学的税务筹划,可以维护纳税人的最大权益。因此,本文对于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的税务筹划工作开展了详细的研究,有利于优化我国的税务服务工作。

关键词:新个人所得税法;税务筹划;策略;发票;调整

本文索引:石赵赞.<标题>[J].商展经济,2021(13):-136.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3.43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增长,人均收入也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为了调节在收入领域的不公平现象,国家多次对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了调整,经由专业化的个人所得税法的执行,大大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因为经济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为有效保障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的有效性,加强税务筹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个人所得税法税务筹划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随着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和实施,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来完成相应的税务筹划工作。

1 新旧个人所得税法的比较

1.1 个人所得税等级跨度问题的比较

旧个人所得税法下,我国现行的是7级超额累进税率,每一个纳税等级的跨度较小。比如,10%税率等级,跨度为1500—4500;20%税率等级,跨度为4500—9000;超过9000元部分就需要承担25%以上的个人所得税税负,导致中等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非常重,纳税费用超高。

在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后,在保持7级超额累进税率的基础上,对10%(1500—4500的跨度优化为3000—12000)、20%(4500—9000的跨度优化为12000—25000)、25%(9000—35000的跨度优化为25000—35000)税率等级跨度做了较大程度的优化,通过对税率等级跨度的优化从而较大程度上减轻了中等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税负。

1.2 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与收入扣除问题的比较

旧个人所得税法下,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为3500元,起征点较低,且不存在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设计,无法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导致在个人所得税的缴纳过程中,使中低收入群体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力,税收公平问题十分突出。

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中,将工资薪金起征点设为5000元,同时增加了6个附加扣除项目;在关注提升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情况下,综合考虑整个家庭生活负担,使工薪阶层的税费负担大幅下降,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

2 新个人所得税法下进行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的重要意义

新個人所得税法主要通过对起征点上调、扣除项目增加和税率等级跨度等方面的提高与优化,克服了传统个人所得税法在执行和实施中的诸多不足。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物价的不断攀高,通过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有效解决了在这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而扣除项目增加方面的调整使得社会每个收入阶层的税务压力有所缓解。税务筹划工作,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的工作,属于前期性的具有前瞻性的行为;在一切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内,在遵守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个人所得税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的缴税方式[1]是有意义的。从根本来看,在新个人所得税法框架内进行有效税务筹划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通过个人所得税的合理有效筹划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纳税人的权益,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次,有效发挥税收作为国家收入分配调节器的作用,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纳税人幸福感,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新个人所得税法下个税筹划的具体方法

3.1 选择恰当的个税筹划标准

为保障个税筹划的有效性,在进行个税筹划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筹划标准。在正式的个税筹划方案确定之前,应结合新个人所得税法中的相关规定,来制定一个可行的成功标准,将此成功标准作为后续个人所得税筹划方案的判定依据。对于最终所确定的个人所得税筹划成功标准而言,其代表的不仅仅是对一个最终纳税人的评判依据,而是应该以该标准作为指导,来开展更为科学的个人所得税筹划[3]。新个人所得税法下,个人所得税筹划标准由“税负最小化和税后收益最大化”两个方面构成。

个人所得税筹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税负最小化标准指的是纳税人在税务筹划的过程中,从多种税务筹划方案中选择纳税人承担税负最小的方案,而税后收益最大化标准指的是在不同的税收政策指导下,尽可能提高税后收益。从根本上看,税负最小化和税后收益最大化标准有着明显的区别,在选择时应慎重。

本文主要论述在新个人所得税法框架内,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的合理有效筹划,实现税负最小化目标。

3.2 利用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合理避税

为提升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税务筹划的有效性,可以合理且充分利用新个人所得税法中新增加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来达到减轻个人所得税税负的目的。由于在传统的个人所得税法下,未曾涉及“专项附加扣除项目”,这使得在新个人所得税法框架内进行税收筹划必将重点关注“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因此,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的税务筹划中,为了有效发挥“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扣除功能,提高部分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就需要充分了解“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内容与扣除方式,新个人所得税法中的“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内容有:教育、住房、医疗、赡养老人等诸多方面[3]。扣除方式与金额如下: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以上新增加扣除项目以及扣除方式,使得纳税人在税收筹划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从个人与家庭两个角度筹划个税从而实现避税。本文主要从家庭税收筹划角度来阐述,在进行以家庭为目标的个税筹划时,应当选择新个人所得税法中关于“专项附加扣除项目”中最为合理的扣除项目和扣除方式,使较高税负方通过“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有效降低税率,同时兼顾缴纳金额的科学控制。比如,以“子女教育”和“住房贷款利息”为例,家庭中的夫妻双方,或者在合法的婚姻关系中有贷款利息的夫妻双方,在税务筹划工作中,为实现个税缴纳金额的控制,可以从一方中选择100%扣除,或者双方各承担50%。某家庭中的男方和女方的年收入分别为19.2万、12万,在该家庭中的主要支出包含了孩子教育支出1.2万/年、住房贷款1.2万/年、赡养父母2.4万/年。新个人所得税法出台并实施以后,男女双方所应缴纳的个税分别为10%、3%,如果利用上述政策将全部扣除均用在男方身上,此时所需要缴纳的金额为0.7万;当将缴纳个人所得税平摊在男女双方身上时,每年需要缴纳的金额为0.74万。因此,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税收筹划工作中,“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在高税率一方抵扣下的缴纳金额更低,从而实现家庭税负最小化目标。

3.3 利用发票合理避税

企事业单位运行时可能会产生差旅费、通信费、出差误餐费等,这些费用企事业单位往往都是以现金补贴的方式直接计入总工资薪金收入总额中,使得这部分费用成为个人所得税中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部分,同时以相应的税率来进行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与缴纳,个人需要缴纳的费用将比较高[4]。但如果在这些费用产生时,保存好发票就可以利用发票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当利用发票向单位报销时,因为这部分费用均在正常消费的范围内,可以不计入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来计税应纳个人所得税金额,从而一定程度上使工薪阶层实现少缴个人所得税,增加工薪阶层收入。

3.4 单位利用工资发放时间协助员工合理避税

单位合理利用工资发放的时间与期限能够有效实现避税的效果,我国现行个税征收的税率一般遵循的是超额累进标准,这一标准下,最大边际税率越高,也就势必对应着较高的缴纳金额。从当前市场上的很多企业来看,其工资发放一般在绩效考核结束后进行,由于工资发放时间的特殊性,使得个人所得税缴纳时可能会出现税率异常增高的情况,当税率增高时,也对应着个人较高的缴纳金额[6]。因此,有关单位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的税务筹划工作可以考虑这一情况,从工资发放的时间段来保障税务筹划的有效性,在年初预先就单位员工工资收入的大致情况做一个评估,结合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情况来进行全年薪资的科学分类,以月度形式兑现的情况下,缴纳金额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升了员工的工资薪金税后收入。比如,以某企业为例,季度考核结束后发放季度工资,员工A税前的年工资为5.7万,由于其工资发放时间段较为特殊,使得员工在个税缴纳时存在多缴的部分。在新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以后,为了有效帮助员工合理避税,薪酬管理筹划小组对公司全体员工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最终确定了科学的工资发放时间段,根据企业内的员工层级,工资划分按照该层级对应开展,季度考核维持原状,以月为单位发放工资,做好年底清算。

3.5 利用年终奖合理避税

新个人所得税法中同样有关于年终奖的相关条款,为了保障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利用年终奖来进行合理避税就更加切实可行。新个人所得税法中关于年终奖的暂行规定为:在2021年年底以前,员工年终奖可以选择计入综合所得申报纳税,也可以通过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申报计税。比如,某员工在2020年的收入是5万元,完全没有达到纳税标准,而在12月31日收到了B公司所發放的年终奖2万,如果选用并入综合的方式,此时需要缴纳的金额为(5+2-6)*3%=0.03万,如果选择单独税率的计算方法,此时需要缴纳的金额为2*3%=0.06万。再比如,某员工2020年的年收入为18万元,达到了个税法中的纳税标准,且这部分收入需要缴纳的税费为0.95万,在12月31日收到了年终奖3万,在并入综合方式下,缴纳金额为(18+3-6)*3%=0.45万元,全年累计税额为15*20%-1.7=1.3万元,但单独税率下缴纳金额为3*3%=0.09万元。因此,不同的收入群体中,纳税筹划方案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4 结语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的一大税种,随着国家对个人所得税法律法规的不断调整,我国逐步出台了新个人所得税法,这一新税法的出台彻底改变了传统个人所得税法所存在的不足,相关主体和个人均要在新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应标准下开展合理的税务筹划,最大程度维护纳税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尹彦力.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纳税筹划探究[J].纳税,2019,248(32):42-43.

张蓉.新个税法下高校教师年终奖金税收筹划及实务操作[J].现代经济信息,2020(03):122,125.

孙作林.新个税法下的综合所得纳税筹划[J].财会月刊,2020,877(09):149-156.

于博.浅析新税法下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J].全国流通经济,2020,2261(29):177-179.

陈丽琴.新个人所得税法下企业年终奖个人所得税税务筹划[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6):72-75.

曾瑛琪.论新个人所得税法下的税务筹划[J]. 纳税,2021,15(02):44-45.

刘淑萍.新税法下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1):140-142.

楼缨.新个人所得税法的变化及筹划对策研究[J]. 纳税,2020,14(35):36-37.

作者:石赵赞

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篇2:

我国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转向综合税制的探讨

【文章摘要】

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而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模式存在一些弊端,难以更好的实现税负公平。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还是从理论角度分析,个人所得税采取综合征收都更加有助于税收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分类税制;综合税制

201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910元。然而,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差距也在继续扩大。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正在开始被这种收入发展不平衡问题和收入的集中化阻碍,“三农”问题、城乡差异、地域差别等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政府利用包括税收在内的多种手段加大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个人所得税由1994年的72.7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6531.23亿元。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1.42%,上升到2006年的7.05%,从此之后就一直低于在7%以下。个人所得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4年的0.15%,上升到2007年的1.20 %,之后从2008年到2013年一直在上下波动。

由此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总收入中和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都比较低,这不利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其中涉及对个人所得征税的主要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开征。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始建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建立。1994年,我国实体税法进行了新一轮全面调整。此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又经过多次修改。根据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可以把其主要分成3种: 个人所得分类税制、个人所得综合税制、个人所得混合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对于我国来说,目前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比较低,税收征管手段也较落后,因此,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采用的是个人所得分类税制。

1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实行的是分类税制模式,在这种税制下,纳税人对于自己的各种所得都要按照不同的税率分开缴纳税款。这种模式具有的优点:征收方式简单,容易控制税源控,从而有利于从源扣缴,避免和减少逃漏税的行为;但是不同纳税人真正的纳税能力难以衡量,也就弱化了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从而存在明显的税收公平差异。

(一)税收公平原则难以通过分类征税体现。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收入相同的纳税人其税负相同为横向公平,收入不同的纳税人税负不同为纵向公平。在对个人所得征税时,对于收入相同的纳税人来说,尽管税率相同,但由于其家庭组成不同、家庭生活状况不同,从而其各种开支也不同,所以应纳所得税也就不同,从而会导致其不同纳税人负担的税负存在差异。

(二)分类征税会给纳税人在避税方面造成很大的空间。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的是分类税制,这就会给纳税人留下巨大的避税空间。因为对于不同的纳税项目,税法规定是采取不同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所以那些收入来源较广的高收入者可以把收入分成多次已达到多次扣除费用的目的的方法来避税,从而造成这些所得收入范围广的和收入高的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较少,甚至不用缴纳税款;而那些所得来源较窄的中低收入者却要多缴纳税款,造成在总体上难以实现税负公平。

(三)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征税范围比较窄。我国对现行税法规定的11类应纳税范围内的所得征税,主要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等。但是税法对从事农、林、牧、渔业等行业未开征个人所得税,这就给那些从事这些行业高收入者带来更多利益。由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征税项目较少,不利于实现税收公平原则。

2 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建议

(一)实行个人所得混合税制模式,即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功能就是收入分配的调节,但是我国领土辽阔,东西、南北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甚至在有些沿海省份的不同城市之间收人差距都很大。所以,在目前的国情条件下,要使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直接过渡到综合所得税制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本文认为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划分以及级距调整的角度来看,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应该先实行个人所得混合税制模式,然后慢慢转向到综合所得税制模式。目前我国居民的纳税意识以及我国税收监管制度都达不到要求,同时在法律规定、信息收集、部位协调等方面也没有得到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也像发达国家那样实行个人所得混合税制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本文认为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是解决目前我国现行分类税制弊端的最佳办法。在兼顾我国征管水平不高、居民纳税意识薄弱的条件下,采取个人所得混合税制模式,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分类税制的弊端。

(二)对于税基的合理确定。税基是“课税基础”的简称,据以课征各种税收的经济来源;也就是指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对于税基的确定,不仅要合理考虑纳税人的基本生活费用,以及住房支出、医疗和教育支出等的费用扣除标准,还要根据当地工资、物价和汇率等因素适时进行适当的调整。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工资、薪金所得采用的是3%至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进行征税,此时如果只是一味采用统一大幅提高扣除标准,不考虑实际的扣除项目和标准,那么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那些生活苦难的低收入者帮助不大,反而有利于帮助高收入者减税,让他们获益更多。所以,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对于费用扣除标准方面而言,应继续采用这中全国统一的固定扣除标准。二是可以考虑以家庭为纳税单位,采用以家庭所有成员每人每年扣除定额费用的标准的方法。

(三)建立良好的个人所得税征纳环境。建立良好的征纳环境有利于提高税收工作效率,节省税务机关征税以及纳税人纳税的成本。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我国应该提高宣传税法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纳税意识,可以选择电视、网络和广告等媒体向社会各界宣传纳税流程、税收政策和权利、义务等内容。同时,严惩偷逃税款的纳税人,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警示。通过提高纳税人的知情权的方法,可以让纳税人不仅清楚如何缴税、应缴多少税,而且清楚为什么缴税、缴的税有什么作用。对于国家税务机关来说,要提高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主要包括:提高工作态度和业务技能,简化申报环节和采用简便易行的申报方式。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国情条件下,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类税制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其弱化税收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但是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分类税制模式的不公平现象。但就目前条件而言,马上实行混合制还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的探索实行个人所得混合税制模式,解决这一道路上的困难,最终实现成功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模式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武辉.当前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1.

[2]王红晓.交叉型分类综合个人所得税税制设计.税务与经济,2009年第4期.

[3]李雁争.个税改革条件基本成熟,方向为综合所得税制.上海证券报,2009.02.

作者:丁芃

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研究论文 篇3:

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对企业薪酬制度的影响分析

【摘要】  在全面深化税制改革的背景下,个人所得税成为其中重要一环。新个人所得税法改变了以往分类计征的个人所得税制,确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计征体制,是个人所得税法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文章从新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要点入手,分析新个税法改革对企业薪酬制度带来的一次性年终奖励为代表的企业薪酬激励措施或将失效、境内任职受雇的外籍人员工作安排、高层管理人员税收筹划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的应对举措。

【关键词】   综合计征;专项附加扣除;征管体制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随后相继出台了经过第四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以下统称新个人所得税法)等配套文件,并于201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企业原有的用工模式及薪酬制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新的征收模式下,如何对员工的收入进行配置,如何制订福利计划、降低用工成本,进而解决好薪酬设计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一、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要点解析

(一)建立了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计征体制。将沿用多年的分类所得税制改革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计征体制,将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四项劳动性所得作为综合所得,按年计征,适用统一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在新模式下对税率级距进行了相应调整,扩大了中低税率对应的收入级距,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3 500元提高至每月5 000元(每年6万元)。

分类计征所得税制的优点显而易见,通过源泉扣缴的方式,尤其是对工资薪金收入实行的单位代扣代缴制度,方便税务部门进行征收管理,征税成本低,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保障政府税收收入。但是分类计征将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课征,无法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不利于体现税负公平原则。纳税人可通过转换收入性质,将高税率收入转换为低税率收入来避税,收入来源多的纳税人可能享受多次费用减除,实际上造成了税负的不公平。形成逆向收入调节,个人所得税再分配调节作用也难以发挥。

改革后将四项所得合并为综合所得征收,减去基本减除费用、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计算出应纳税所得额,真正使收入高的社会成员更多承担纳税责任,体现税制的公平性,实现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鼓励居民消费,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改革后对税收征管能力的要求较高,对纳税人的申报纳税和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需要纳税人有较好的税收遵从度。

(二)初步建立了个税综合扣除制度。在综合所得的扣除项目中,除了提升至每年6万元的基本减除费用、专项扣除(社会保障性缴款和住房公积金缴款)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个人缴付的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等)外,首次增加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老人赡养费用。其中住房贷款利息与住房租金不可同时扣除。

改革前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中可扣除的主要是3 500元的基本减除费用及五险一金,家庭及个人的基本生活开支,如抚养子女支出、赡养老人支出、接受继续教育支出等并没有考虑在内。从税收公平的角度来看,所得税的税基应该是扣除所有费用后的净所得额,专项附加扣除是现代社会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本次改革将家庭因素首次纳入税法体系中考虑,根据家庭及个体的负担能力的差异征税真正体现了“量能课税”的公平原则,整体上减轻了税负,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在住房租金的扣除标准上体现出了地区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城市规模确定了不同的扣除標准,更有利于精准减税。

(三)明确了“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的概念。明确提出了“居民个人”与“非居民个人”的税收概念,与企业所得税法中的“居民企业”及“非居民企业”相对应。同时为了有效地行使税收管辖权,修改了无住所居民个人的居住期限标准,按照国际惯例采用国际上比较通行的183天的标准,从满一年缩短到累计183天。

区别了居民个人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四项综合所得的计征办法,居民个人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而非居民个人需要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不享受专项附加扣除。保留了对无住所个人的两项豁免政策:居住累计满183天连续不满六年的,来源于境外且由境外单位或者个人支付的所得,免予缴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累计不超过90天的,来源于境内的所得,由境外雇主支付且不由境内机构场所负担的部分,免予缴税。

税收居民的范围收紧及纳税申报政策变化将对企业雇佣的境外工作员工、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员、港澳台居民在境内的任职、受雇及工作安排产生影响。新个人所得税法无住所个人纳税义务见下表。

(四)增设了反避税条款及离境清税条款。借鉴企业所得税法中纳税调整的成熟经验,新个人所得税法增加反避税的相关条款。明确了对个人实施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或股东将企业设立在税负明显偏低的国家(地区)从而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行为,税务机关有权进行纳税调整,并对补征的税款依法加收利息。同时完善税制设计,增设“离境清税”条款,对因移居境外注销户籍的纳税人,规定在注销中国户籍前办理税款清算。

目前大量存在境内高净值人群将个人财富转向低税率的海外国家或地区,通过海外代持或者利用避税天堂离岸信托架构隐藏资金,造成个人所得税税款流失。该项改革保证了征税基础,一经查实,都将面临补税等措施。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个人纳税识别号的对应、纳税记录和个人社会信用的广泛关联及国家税务总局同多个国家(地区)税务主管部门按照CRS交换金融账户涉税信息,反避税制度将日趋完善。该项改革能够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调节作用。

(五)完善自行申报与扣缴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机制。引入了个人纳税人识别号,纳税人需向扣缴义务人提供。改革征管机制,配合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计征体制,实行自行申报与代扣代缴相结合的征管方式,由纳税人向扣缴义务人提供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由扣缴义务人在按月预缴税款时扣除,年度终了纳税人自行办理汇算清缴与扣缴义务人集中办理汇算清缴相结合。

税制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征管方式的转变,税务机关直接与纳税人接触,纳税人直观感受到个人税负水平,需要征管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及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提高了征管的现代化水平。

二、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企业薪酬制度的影响

(一)以一次性年终奖励为代表的企业薪酬激励措施或将失效。一次性年终奖励是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也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年终奖是一种通用的员工激励措施,在原税法中规定年终一次性奖金每年可享受一次优惠税率,即按照将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以后的商数在税率表中查找适用的税率及速算扣除数,因此大多数企业都会采取春节前后发放一次性奖励的办法帮助员工节税、降低企业成本,从而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员工薪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年终奖在收入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下,居民纳税人取得的包括工资薪金在内的综合所得需合并计算,按年计税,采取每月预缴年度汇算清缴的模式。在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过渡期内,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可以选择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仍旧按照优惠税率方法单独计算纳税,也可选择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纳税。但自2022年1月1日起,居民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并入当年综合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从节税角度而言,2022年后年终奖节税效应将不复存在,现有的一次性奖励发放节点、税收筹划等做法将全部失效。以一次性年终奖励为代表的企业薪酬激励措施或将失效,企事业单位的薪酬结构需进行重大调整,出台新措施以适应税法的变化同时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征管模式改变带来的冲击。由于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计征体制的变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由以“代扣代缴”为主的模式向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并重的模式逐步转变。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需应对基本扣除标准的变化、专项附加扣除信息的收集、填写专项附加扣除信息表、员工的个税政策询问等,工作量大大增加。部分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薪酬计算系统相关软件,只能通过手动运用EXCEL计算个税,且需对人事部门员工培训相关的个税计算方法,在进行代扣代缴的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

(三)对在境内任职、受雇的外籍人员、港澳台居民的工作安排产生影响。首先,无住所居民居住时间范围的收紧,将满一年替换为满183天,该项政策变化将使得大量的无住所短期往来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居民成为居民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对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全部所得征税。如已经办理美国绿卡长期在中国居住的人、拿香港工作签证香港税务居民而居住在深圳的人,在原税收法律下,可以通过一年内单次离境超过30日及多次累计离境超过90日扣减居住天数,从而成为非居民纳税人,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就可以免予纳税。在新个人所得税法与国际上通行的183天的标准统一后,雇佣外籍人员及港澳台居民工作的企事业单位需对外籍员工的工作重新进行规划安排。

其次,自2018年10月1日起,支付给外籍个人的工资薪金,扣除标准从原来的每月4 800元变更为每月5 000元,统一了国内外人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外籍人员不再享受1 300元/月的附加减除费用。雇佣外籍人员(含港澳台居民)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在计算申报时需注意。

(四)反避税条款对高管税负的影响。很多公司对高管人员采用高收入的激励方式,来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但高收入通常伴随着较高的税负。本次个税改革对居民纳税人身份的定义、对三项避税条款的引入及完善CRS配合机制,都对目前高收入人群通过投资架构及海外资产配置等避税方式产生影响,企业需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进行重新规划设计,以往的避税方式不再可行。

三、新个人所得税法下企业的应对策略

(一)评估新个人所得税法对员工收入的影响,重新进行薪酬体系架构及税收筹划安排。在过渡期内,企事业单位需对年终奖及年综合所得进行比例分配,计算评估是单独计税更优,还是合并计税更优。同时在员工年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日常发放工资和年终奖之间采用何种分配比例才能更节税也是企事业单位需要考虑的问题。

过渡期后,全年一次性奖励优惠政策失效,企事业单位可根据员工类型及不同的薪酬结构,如销售人员绩效工资占比大、管理人员固定工资占比大的特点,分别评估新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给不同类型人员收入带来的影响,进而重新进行薪酬体系架构及税收筹划安排。同时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资金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年终奖发放时间,不一定安排在资金相对紧张的年末,从而节约资金成本。

(二)运用信息化系统,提高薪酬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由于税法改革改变了原有的薪酬模式及计算方法,给企事业单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企事业单位一方面需要不斷学习新税法,掌握新税法变化及其影响,重视涉税风险,不断改进薪酬模式及操作流程。另一方面,开发或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的薪酬计算系统,提高薪酬管理的效率及准确度,在薪酬设计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做到合法合规。实现员工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及相关票据的收集管理流程自动化。经过优化设计的薪酬制度能切实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员工的目的,同时实现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三)梳理外籍员工相关税收政策,调整相应工作安排。雇佣外籍人员(包含港澳台居民)的企事业单位,需注意梳理外籍人员现有的个税法律及福利政策安排,本次改革针对居民与非居民身份标准的认定及外籍人员费用扣除、离境天数的调整将对外籍员工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可对相关的派遣政策及薪酬发放进行必要的调整。

针对符合居民纳税人条件的外籍员工,在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过渡期间,可以选择享受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选择享受住房补贴、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津贴、补贴免税优惠政策,但两项不得同时享受。过渡期结束后,外籍个人不再享受住房补贴、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津补贴免税优惠政策,应按规定享受专项附加扣除。因此企业人事部门可根据外籍人员的收入情况分别测算两种扣除方式税负的差异,从而找出节税方案,同时节省企业的成本。

非居民纳税人外籍员工,由于保留了两项税收豁免政策,无住所居民纳税人居住满183天不满六年的,其取得来源于境外且不是由中国境内企业和个人支付的所得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可根据外籍员工的情况,对其扣缴税款。同时注意税法规定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任一年度中有一次离境超过30天的,其在中国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年度的连续年限重新起算,因此企业可在与员工签订入职合同时,双方即对来华停留时间、未来来华次数和每次停留的时间,根据183天与六年的规定,做出相应的安排及境内外支付工资薪金的比例的约定。

(四)重新设计高管薪酬架构。对于拥有全球收入的人群而言,可以对于来自境外的收入做税务筹划。根据新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只要符合无住所规定,连续六年内,有任何一次离境超过30天,即为非居民,可利用该优惠政策进行筹划。在税制改革的背景下,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实现相应的转型,从职能型向经营型转变。企业可考虑重新设计高管的薪酬架构,增设税务经理岗位,以服务高管及企业的税务需求,从而实现合法合规避税。

【主要参考文献】

[1] 侯力纲,沈嘉诚.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及其风险研究——以XY科技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9,(05).

[2] 郑卫东,刘朝均,杨柳,王文波.混合税制下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2017,(07).

作者:丁春玲 蔡兰英

上一篇:成人教育课程设计策略论文下一篇:语文呼唤创新教学管理论文